30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吴于廑 齐世荣 (1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国力的鼎盛时期到 60 年代末终于告一段落,西方阵营中 原来依赖美国援助和扶持的法国、西德、日本等国,经济发展速 度均高于美国
苏联地位上升
经济方面:由 1950 年相当于美国的 30%上升到 1970 年的 60%左右
军事方面:美苏力量对比开始出现明显变化 ✓ 1969 年年中,苏联洲际导弹增至1 060枚,赶上了美 国 ✓ 苏联还在 60 年代末开始发展和部署反弹道导弹系统,走到 了美国前面 ✓ 到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苏联已建成了一支能对美国造成 威胁的远洋海军
“新灵活反应战略”:实质是同时发展核和常规力量,全面增强 军事实力,重新夺取军事优势,使美国具备同苏联打各种形式和 各种规模战争的能力
里根的“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包括政治、外交、经济和情报等 各种手段的应用,特别强调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第二次缓和的背景和具体表现
背景: ✓ 苏联由于与美国的全球争霸,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 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和陷于停滞 ✓ 苏联在效率、质量和一系列科学领域都大大落后于美国、日本 等西方国家 ✓ 美国财政包袱巨大 ✓ 国际经济竞争激烈
国际政治力量的消长与美苏战略地位的变化 尼克松主义的提出 苏联的全球积极进攻战略 70 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 从僵硬对抗到第二次缓和
国际政治力量的消长与美苏战略地位的变 化
美国地位下降
苏联地位上升
第三世界影响加强
美国地位下降
原因: ✓ 二战后长期推行全球扩张政策 ✓ 深陷越战泥潭 ✓ 巨额战费,财政赤字庞大 ✓ 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 美元地位一落千丈
苏联的全球积极进攻战略
积极进攻战略的两根支柱 加快向南扩张步伐
积极进攻战略的两根支柱
1964 年上台执政的勃列日涅夫的主要战略:逐渐形成为与美 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
两根支柱: ✓ 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既准备打核战争,也准备打常规战 争 ✓ 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大搞首脑外交,发动和平攻势,竭力以 此麻痹西方;缓和,争取西方对战后东欧现状的承认;引进西 方资金技术,获取经济实惠
领导地位,必须调整政策 ✓ “现实威慑战略”
尼克松主义的推行
退出越战:利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越南化”计划失败后,终于 在 1973 年 1 月 27 日同越南民主共和国签订了《关于在越 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后退出越南
主动采取行动,谋求同中国对话 对苏推行“缓和”外交 重新调整与西欧、日本的关系
加快向南扩张步伐
背景:西线欧洲处于一时难以有重大改变的对峙状态,东线押在 越南身上的赌注一时也难以收效
南线,特别是以“欧洲的软腹部”中东和非洲地区作为主要扩张 方向;进一步打入连接东西两个地区的中心环节— — —南亚次大 陆,控制南下印度洋的战略通道
重点经营埃及 在南亚地区,把阿富汗和印度作为其亚太战略和南下战略的两根
入缓和高潮 1974 年 8 月福特上台担任总统,仍把“缓和”作为对苏政策的
首要问题,1974 年 11 月,福特在海参崴与勃列日涅夫进行 “工作会谈” 1977 年卡特执政后,对苏联推行的仍是“缓和战略”,人权外交
欧安会和中欧裁军会议
苏联积极策划欧安会目的:通过会议确认战后欧洲国家边界有利于自 己的现状,使目前东欧地位合法化;分化西欧国家同美国的关系,排 挤美国在欧洲的势力,并利用缓和的有利条件,发展同西方的经贸关 系
1985 年 3 月上台的苏共中央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以军控 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主旨是要为苏联的“加速发展战略”创 造和保持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新思维”
第二次缓和的背景和具体表现
1987 年以后,美国不再强调拖垮苏联及其“加速发展战略”, 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第十一章 由两极走向多极化、 合作、竞争和变革的世界
第十一章 由两极走向多极化、合作、竞争 和变革的世界
第一节 旧国际格局的动摇与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 第二节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三节 南北关系和南南合作 第四节 新旧格局交替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 旧国际格局的动摇与美苏争霸态势 的演变
第三世界影响加强
第三世界: 100 多个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组成了 占世界人口近 3/ 4,占世界面积近 2 / 3
拥有丰富的战略资源,控制着战略要地,占据着联合国 3 / 4 的席位
第三世界国家国际事务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影响,并成为反对帝 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内容 尼克松主义的推行
美国从反对到支持:原因之一是担心被置身于全欧会议之外;二是想 通过会议,否认“有限主权论”,削弱苏联对东欧的控制,实现东西 方人员和思想的“自由交流”,向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以促其“和平演变”
1972年11月欧安会召开 中欧裁军筹备会议自1973 年1 月31 日始,北约主张“均衡裁
军”,华约主张“对等裁军”
尼克松主义的内容
1969 年 1 月尼克松入主白宫,提出了一整套新的对外政策 方针
“新亚洲政策”(“关岛主义”或“尼克松主义”) 1970 年 2 月 18 日,尼克松向国会提出了题为《70 年
代的美国对外政策:争取和平新战略》的长篇报告 ✓ “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作为“新的和平战略”的三大支柱 ✓ 世界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要保持
支柱 在非洲地区,支援安哥拉内战,支持埃塞俄比亚
70 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
东西方关系的第一次缓和 欧安会和中欧裁军会议
东西方关系的第一次缓和
缓和早在 60 年代末勃兰特提出新东方政策时便已揭开了序幕 美苏首脑会谈、欧安会和中欧裁军谈判,则使缓和达到高潮 从 1969 年11 月起,美苏开始就限制战略武器问题进行会谈 1972 年5 月,尼克松到苏联进行正式访问,标志着东西方关系进
从僵硬对抗到第二次缓和
里根的新遏制政策 第二次缓和的背景和具体表现
里根的新遏制政策
基本方针: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奉行“以实力求 和平”的战略,“造成一种足以在必要时去取胜的力量”;第一 任主要表现为与苏联的强硬对抗;第二任时,美国更多地运用软 的一手,利用“缓和”局面,促进苏联自身的变化
苏联地位上升
经济方面:由 1950 年相当于美国的 30%上升到 1970 年的 60%左右
军事方面:美苏力量对比开始出现明显变化 ✓ 1969 年年中,苏联洲际导弹增至1 060枚,赶上了美 国 ✓ 苏联还在 60 年代末开始发展和部署反弹道导弹系统,走到 了美国前面 ✓ 到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苏联已建成了一支能对美国造成 威胁的远洋海军
“新灵活反应战略”:实质是同时发展核和常规力量,全面增强 军事实力,重新夺取军事优势,使美国具备同苏联打各种形式和 各种规模战争的能力
里根的“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包括政治、外交、经济和情报等 各种手段的应用,特别强调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第二次缓和的背景和具体表现
背景: ✓ 苏联由于与美国的全球争霸,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 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和陷于停滞 ✓ 苏联在效率、质量和一系列科学领域都大大落后于美国、日本 等西方国家 ✓ 美国财政包袱巨大 ✓ 国际经济竞争激烈
国际政治力量的消长与美苏战略地位的变化 尼克松主义的提出 苏联的全球积极进攻战略 70 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 从僵硬对抗到第二次缓和
国际政治力量的消长与美苏战略地位的变 化
美国地位下降
苏联地位上升
第三世界影响加强
美国地位下降
原因: ✓ 二战后长期推行全球扩张政策 ✓ 深陷越战泥潭 ✓ 巨额战费,财政赤字庞大 ✓ 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 美元地位一落千丈
苏联的全球积极进攻战略
积极进攻战略的两根支柱 加快向南扩张步伐
积极进攻战略的两根支柱
1964 年上台执政的勃列日涅夫的主要战略:逐渐形成为与美 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
两根支柱: ✓ 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既准备打核战争,也准备打常规战 争 ✓ 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大搞首脑外交,发动和平攻势,竭力以 此麻痹西方;缓和,争取西方对战后东欧现状的承认;引进西 方资金技术,获取经济实惠
领导地位,必须调整政策 ✓ “现实威慑战略”
尼克松主义的推行
退出越战:利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越南化”计划失败后,终于 在 1973 年 1 月 27 日同越南民主共和国签订了《关于在越 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后退出越南
主动采取行动,谋求同中国对话 对苏推行“缓和”外交 重新调整与西欧、日本的关系
加快向南扩张步伐
背景:西线欧洲处于一时难以有重大改变的对峙状态,东线押在 越南身上的赌注一时也难以收效
南线,特别是以“欧洲的软腹部”中东和非洲地区作为主要扩张 方向;进一步打入连接东西两个地区的中心环节— — —南亚次大 陆,控制南下印度洋的战略通道
重点经营埃及 在南亚地区,把阿富汗和印度作为其亚太战略和南下战略的两根
入缓和高潮 1974 年 8 月福特上台担任总统,仍把“缓和”作为对苏政策的
首要问题,1974 年 11 月,福特在海参崴与勃列日涅夫进行 “工作会谈” 1977 年卡特执政后,对苏联推行的仍是“缓和战略”,人权外交
欧安会和中欧裁军会议
苏联积极策划欧安会目的:通过会议确认战后欧洲国家边界有利于自 己的现状,使目前东欧地位合法化;分化西欧国家同美国的关系,排 挤美国在欧洲的势力,并利用缓和的有利条件,发展同西方的经贸关 系
1985 年 3 月上台的苏共中央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以军控 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主旨是要为苏联的“加速发展战略”创 造和保持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新思维”
第二次缓和的背景和具体表现
1987 年以后,美国不再强调拖垮苏联及其“加速发展战略”, 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第十一章 由两极走向多极化、 合作、竞争和变革的世界
第十一章 由两极走向多极化、合作、竞争 和变革的世界
第一节 旧国际格局的动摇与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 第二节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三节 南北关系和南南合作 第四节 新旧格局交替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 旧国际格局的动摇与美苏争霸态势 的演变
第三世界影响加强
第三世界: 100 多个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组成了 占世界人口近 3/ 4,占世界面积近 2 / 3
拥有丰富的战略资源,控制着战略要地,占据着联合国 3 / 4 的席位
第三世界国家国际事务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影响,并成为反对帝 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内容 尼克松主义的推行
美国从反对到支持:原因之一是担心被置身于全欧会议之外;二是想 通过会议,否认“有限主权论”,削弱苏联对东欧的控制,实现东西 方人员和思想的“自由交流”,向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以促其“和平演变”
1972年11月欧安会召开 中欧裁军筹备会议自1973 年1 月31 日始,北约主张“均衡裁
军”,华约主张“对等裁军”
尼克松主义的内容
1969 年 1 月尼克松入主白宫,提出了一整套新的对外政策 方针
“新亚洲政策”(“关岛主义”或“尼克松主义”) 1970 年 2 月 18 日,尼克松向国会提出了题为《70 年
代的美国对外政策:争取和平新战略》的长篇报告 ✓ “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作为“新的和平战略”的三大支柱 ✓ 世界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要保持
支柱 在非洲地区,支援安哥拉内战,支持埃塞俄比亚
70 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
东西方关系的第一次缓和 欧安会和中欧裁军会议
东西方关系的第一次缓和
缓和早在 60 年代末勃兰特提出新东方政策时便已揭开了序幕 美苏首脑会谈、欧安会和中欧裁军谈判,则使缓和达到高潮 从 1969 年11 月起,美苏开始就限制战略武器问题进行会谈 1972 年5 月,尼克松到苏联进行正式访问,标志着东西方关系进
从僵硬对抗到第二次缓和
里根的新遏制政策 第二次缓和的背景和具体表现
里根的新遏制政策
基本方针: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奉行“以实力求 和平”的战略,“造成一种足以在必要时去取胜的力量”;第一 任主要表现为与苏联的强硬对抗;第二任时,美国更多地运用软 的一手,利用“缓和”局面,促进苏联自身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