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世界中的焦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诞世界中的焦虑
作者简介:于淼(1992―),女,回族,辽宁省沈阳市人,研究生在读,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摘要:杰克.克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被誉为“垮掉的一代”的经典著作。该小说讲述了萨尔(作者本人的化身)与他的朋友们一次次穿越美国南北大地甚至远涉墨西哥的
旅途经历。主人公们用“在路上”的姿态感受人生,追求自由,蔑视权威,敢于冒险,无所畏惧,不循规蹈矩,向不合理社会体制及其意识形态提出挑战。本文以萨特存在主义中的荒诞,焦虑,责任,真实的存在等基本概念为出发点,萨特存在主义的“存在先于本质”以及由于本质的缺失而导致的“荒谬”继而指出在这个荒谬的世界里,小说中主人公感受到存在的“焦虑”,具体表现为无意义的焦虑和死亡的焦虑,产生焦虑感是追寻真实的存在的出发点。意识到荒谬,面对焦虑,存在主义主人公《在路上》去追寻真实的存在。
关键词:存在主义;《在路上》;荒诞;焦虑
杰克?凯鲁亚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青年时期的凯鲁亚克阅读了大量的书,开始不断地写作。他发表了很多作品,并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誉,被称为“垮掉之父”。“垮掉
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文坛上曾经受到毁誉最多的反主流文化群体之一。[5]他们带着强烈的反叛精神和自由主义思想,以流浪群居、吸毒酗酒、同性恋等极端体验来释放被现代性压抑的诗意的、非理性的品质,以激进的变革姿态赋予艺术强烈的政治颠覆性。1957年,他的小说《在路上》成了美国最畅销的作品。因为这本书,凯鲁亚克成了一位非常重要和极具影响力的作家[3]本文作者试图联系存在主义思想,对《在路上》进行分析解读。《在路上》的存在主义分析充分展现了凯鲁亚克对他那个时代的人们生存状况的关注。凯鲁亚克将世界的荒诞性和人们的焦虑作为小说的开端,他的最终目的是要揭示出通往有意义的存在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发现自我,肩负起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
一.存在主义与凯鲁亚克
(一)存在主义简介
存在主义哲学是个复杂的体系,它的源流可追溯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等人。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其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转移到了法国,战后传入英美两国,对英美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存在主义是关注个人存在的哲学。存在主义认为真正的“存在”是个人的存在。他们认为个人的存在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和根本,以往的哲学没有抓住这个根本,是“无根”的哲学,并且对“存在”的解释也是错误的。[7]存在主义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存在”
作出本体论的分析,把个人的主观感觉、人生体验和态度作为哲学的中心问题,以揭示人存在的意义和方式,说明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同时,存在主义贬低理性,主张以非理性的心理体验来认识存在,表现了它们的非理性主义倾向。由于他们认为存在不是实体性的存在,是一种纯粹的意识活动、是意识的意向性,因此,就不能以理性认知的方式来把握,而要通过孤独、烦恼、悲观、绝望等心理体验来获得对存在的认识。
(二)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以“存在先于本质”为出发点。萨特认为,人类的存在并没有一个先验的本质。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也不存在所谓的目的与价值,人生本来是虚无的,是荒谬的。这种对人生本身意义的追寻和焦虑恰恰成为萨尔不断地上路的内在动机,而《在路上》则成为他的一种生存状态。在小说的开头,萨尔的生存状态处于一种波澜不惊,死水微澜的状况。为了冲出这种沉闷的生活,他和朋友迪安一起上路了,去追寻新的生活方式。存在先于本质是前提,萨特正是以此为基础推断出“自由选择”的概念。萨特认为,人是首先有了自身的存在,才能通过自身来确立其人生的意义或者说存在的本质。“垮掉的一代”做了这种自由选择,他们选择通过酗酒或吸毒,通过盗窃或纵欲将自身从现实的重重束缚中解放出来,冲破现实的枷锁,赋予自己选
择的自由。这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道德堕落,而是“垮掉的一代”在面对浮华的生存现实、虚伪的人际关系、充满了陈旧思想的社会环境时所选择的一种对抗的方式。[7]他们追求自由、冒险、刺激、动荡的生存感觉,又具有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交流与温柔的特性。他们认为信仰是必须要确立的,哪怕信仰难以实现,也无法以语言文字来表达清楚,但信仰就如同人生的意义一般不可缺少。他们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坚守自己的生命理念,并在动荡颠簸、艰苦备至而又充满无数乐趣的旅行过程中试图树立自己的信仰,并非常执著地践行着自身的理念,追求梦想以及精神的家园。
(三)凯鲁亚克与存在主义
每个作家都受其时代影响,而造就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因此不难想象,凯鲁亚克与众多同时期作者一样,作品中所展现的敏感且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因在存在主义主导下的时代而造就。战后成长的一代,他们得到的并不是自己渴望的。工业与科技快速发展使机械变得越来越有权威,人们觉得自己的价值被机器与越来越庞大的社会规模给贬低了。以至于人们感觉到自我尊严和自我价值正一步一步地贬值,导致了自我存在的危机。大多数的青年只能被动的接受社会价值和行为标准,麻木地享受消费社会带给他们的种种物质好处。而还有一部青年,特别渴望突破,意识到平庸与僵化的人生对人性的摧残。“垮掉的一代”正是这一群人,
他们认为人精神的价值应该是最为崇高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没有最起码的精神追求和情感追求,那么他也就堕落到以同动物相提并论的地步了。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凯鲁亚克与同僚们举起反叛主流文化的旗帜,迎合当时青年的精神诉求。这场最初表现为青年激情的反叛演变成一场文学运动,既而升级为一场文化运动,最后成为美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事件。
二.《在路上》存在主义分析
(一)《在路上》的荒谬世界
“存在”与“本质”的讨论一直是存在主义的基本问题。“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的出发点。在萨特看来,人类没有任何本质或预先规定的特征来决定他是个什么样
的人,没有本质的人生没有意义,没有目的,没有价值,即存在主义常说的“荒谬”。人的不确定的生存造成了人的“焦虑”在萨特存在主义视角下,《在路上》强调本质的缺失,荒谬的存在和存在的焦虑。萨特认为,以往哲学扎根于宗教,并深受其影响。因此,无论是笛卡尔还是莱布尼茨的学说都将人视为上帝的创造物。即使到了18世纪,本质先于存在的思想依旧存在。在萨特看来,所有这些观点都是从决定论出发,企求从一个外在的东西来推演出人的存在,这无疑把人等同于物,使人失去了尊严与自由。萨特继承了尼采的“上帝死了”和妥思陀也夫斯基的“如果上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