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课件ppt(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课件 彭集街道第一中心小学 刘丁
望天门山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我国唐代的伟 大诗人,屈原之后最为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称。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 豪迈奔
生 字
我会认: 我会写:
亦 妆 断 楚 孤 帆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1、望----看,往远处看。 2、开----断开。 3、至----到。 4、此----这里。 5、回----回旋。 6、孤----单独。 7、帆----船。
《望天门山》课件(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件)
3、4句的诗意:两岸的青山相对 耸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 驶来。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 边来。”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小舟正 乘风破浪从远处驶来。
想一想:体会断、开、 回动词的意境! 1、断、开这两个动词 描绘出江水的声势浩大。 2、回字写出了江水 回旋湍流而激荡,气势 不可阻挡。
1、2句的诗意:天门山被长江从 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 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1、望----看,往远处看。 2、开----断开。 3、至----到。 4、此----这里。 5、回----回旋。 6、孤----单独。 7、帆----船。
1、“天门中断楚江开” 浩荡东流的长江把天门山冲断, 形成东西两山
2、“碧水东流至此回” 碧绿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 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奇观。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清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本诗描写了(天门山 )的 美一 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查一查:
1、望---2、开---3、至---4、此---5、回---6、孤---7、帆----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李白|部编版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
“中断”和“开”两词形 象地写出了天门山的雄伟
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
碧水东流至此回
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这个字,把江水翻
滚回旋、变化无穷的状态全 表现出来了,借水势衬托出
了山的奇险。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两岸青山相对出,
这里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 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 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 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诗人的喜
望 山险水涌 天门中断 楚江开
天
碧水东流 至此回
山水相映
长江 灵秀浩荡
门
青山
山 山出帆来 孤帆
相对出 以动写门山》写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 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 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人教版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望
天
门唐
•
山
李 白
开:冲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至此回:指江水流 到这里回旋澎湃。
诗意:天门山从中间断开是楚江把它冲开的,碧绿 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回旋澎湃。
这是课后第2题哦!
出:出现。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两岸对峙的青山渐渐出现,一叶孤舟从 太阳升起的地方驶来。
悦之情。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个“来”字使画面顿显活跃,在浩 瀚茫茫的长江之上,一叶小舟正乘风 破浪向天门山驶来。“来”字既给画 面增添了动感,也蕴含了诗人的喜悦
之情。
语文要素
诗的前两句:前两句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 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诗的后两句:点出了诗人望天门山的地点,诗人并非站 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而是站在从“日边来” 的一片孤帆上。孤帆是动的,因此诗人的视角也一直在变。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古诗三首以下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书第 17 课《古诗三首》的翻译及其赏析:《望天门山》- 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翻译: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通过描绘江水、青山和小船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中断”、“东流”、“相对出”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门山的险峻和江水的浩荡。
整首诗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 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翻译: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时的不同景色,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潋滟”、“空蒙”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西湖的美丽和神秘。
整首诗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望洞庭》- 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翻译: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皓月银辉之下,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洞庭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通过描绘湖水、秋月和君山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和”、“镜未磨”、“遥望”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的宁静和神秘。
整首诗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这三首诗都是描绘自然景色的佳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同时,这些诗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精品课件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事业节节高。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
望天门山
① 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 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这李白的《望天门山》到 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
1.读准字音。 2.读清楚节奏 3.结合注释与插图尝试理 解诗意。
3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课后作业
1.完成教科书课后练习中的1、2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作业。
后序
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希望我的文档能 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 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每一个文档都花费了我大量 心血,其目的是在于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对您有一点点的帮助,也是我最 大的欣慰。如果您觉得有改进之处,请您留言,后期一定会优化。
课后小知识
学习方法指导
同学们,天道酬勤,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取决于他的学习 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三个要素:
规范的学习行为; 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效的学习方法。 只要做好以上三点,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学习的强者。 加油!加油!加油!
课后反思
1、今天的学习结束,你收获了什么? 2、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知识重点。 3、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学习心得与学习方法。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望天门山(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本文本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选自儿童文学作品《小兵张嘎》。
本文通过描写小兵张嘎向天门山发起攻击的情景,表达了中国人的爱国精神。
2. 教材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能够了解天门山的地理及历史文化背景,感受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3. 教材内容本课文描写了小兵张嘎在天门山前激昂的志气和对敌之勇,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人才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爱国的情怀。
通过教材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到天门山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和历史背景,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了解天门山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历史沿革;2.理解小兵张嘎为什么要攻打天门山,以及他心中的爱国情怀;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 教学内容1.讲解天门山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历史沿革;2.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小兵张嘎的爱国情怀;3.进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祖国的感受和想法;4.合唱《我和我的祖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讲解天门山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历史沿革,让学生了解天门山的来历及重要性。
第二步:朗读课文教师给学生展示课文《望天门山》,并要求学生先默读一遍,了解整个故事大意。
接着,教师进行朗读,让学生跟读。
第三步:深入了解小兵张嘎的爱国情怀教师通过启发式提问,带领学生商讨张嘎为什么要攻打天门山,了解他心中的爱国情怀。
针对学生感受到的内容,进行讲解补充。
第四步: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就“我对祖国的感受和想法”进行思考,并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五步: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我和我的祖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暖场测试反馈,教师可以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合适的评价方式包括以文字形式表达对于本堂课的感受、能够简述天门山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历史沿革、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是否规范等等。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歌描绘了诗人望天门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 诗歌结构:诗歌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属于七言绝句。
3. 诗歌意境:诗人通过对天门山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2.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天门山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望天门山》,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的把握,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
3. 解读:教师逐句解读诗句,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背诵: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望天门山》,巩固学习成果。
5. 欣赏:教师通过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天门山》2. 诗歌背景:唐代诗人杜甫3. 诗歌结构:七言绝句4. 诗歌意境:大自然的雄伟壮观,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2. 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3. 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写一篇关于《望天门山》的欣赏文章。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1.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知识点篇一原文:望洞庭【作者】刘禹锡【朝代】唐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知识点篇二译文: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3.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知识点篇三注释: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4.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知识点篇四背景:《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5.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案篇五教学目标:1、了解望天门山的历史和地理背景。
2、了解望天门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望天门山的历史和地理背景。
2、让学生了解望天门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让学生对望天门山的文化特色有深刻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单介绍望天门山的历史和地理背景,激发学生对望天门山的兴趣。
2、让学生观看望天门山的图片和视频,感受望天门山的自然风光。
二、讲解1、让学生了解望天门山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如望天门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文化特色等。
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结构图示
望
天门中断 楚江开
山水相映 景色雄奇
天 碧水东流 至此回
门 山
两岸青山 孤帆一片
相对出 日边来
以动写静 惬意美好
课外积累
天门山
[唐] 李 白 迥出江山上,双峰自相对。 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 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下节课见
诗人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尊为“诗仙”,与杜甫并 称为“李杜”。
代表诗作:《行路难》《望庐山瀑 布》《赠汪伦》《早发白帝城》等。
此处添 加人物 图片
自读感知
1.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圏 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2.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描绘 的画面。
天门山夹江对峙,险峻巍峨; 江水碧绿,浩荡的江流被东西两 面的天门山夹住,激起回旋,形 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古诗解读 两岸青山相对出①,孤②帆一片日边来。
① 出:突出,出现。 ② 孤:单独,一个。
诗意:两岸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孤舟乘风破浪,从
水天相接的天边驶来。
诗句品析
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妙呢?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
诗题解读
望天门山
看,向远处看。 盼望,希望。 拜访;问候。 声誉,也指享有声誉 的人。
【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 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在今 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 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 门户。
创作背景
李白一生热爱自然,寄情万物, 四处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 门山,望着眼前的景色,有感而发, 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三年级上册语文望天门山意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望天门山意思
望天门山是一篇古文,意思是指目睹天门山的壮丽景色。
在文章中,作者描述了自己登上天门山后,远远望见群山连绵,云雾缭绕,景色非常壮观。
作者感叹天门山的高峻与雄伟,以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文章最后,作者写道:“望天山之大,比不过心之高”。
意思是虽然山的高峻让人敬畏,但人的志向和追求更加崇高。
整篇文章以写景为主,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的情感。
这篇文章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的渺小,同时也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理想。
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望天门山》PPT课件 (共21张PPT) 人教(部编版)演示课件
起的地方飘荡而来。 碧水东流至此回。
聪明的你找找看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两岸/青山/相对/出, 问题:既然楚江波涛汹涌,能冲断天门,为什么它不是直向前奔腾而去,却说“至此回”呢?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从这些景物中,你能看出李白大概是在什么时候“望”天门山的呀? 两岸/青山/相对/出, 注意:这句连起来读,感受楚江的波涛汹涌和天门山的奇险。
问题:诗题“望”的立脚点是哪里,即诗人 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从这些景物中,你能看出李白大概是在什么时候“望”天门山的呀?
是在哪里远望的? 注意:这句连起来读,感受楚江的波涛汹涌和天门山的奇险。
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至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被后人誉为——诗仙。
查一查
望---- 看,往远处看。 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 从这些景物中,你能看出李白大概是在什么时候“望”天门山的呀?
开---- 断开。 分析: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
那么现在假设你坐在船上穿过天门山, 沿着楚江顺流而下,你看到沿江的风景, 你会说……
聪明的你找找看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碧水 青山 白帆 红日 从这些景物中,你能看出李白大概 是在什么时候“望”天门山的呀?
“红日”说明了是在早上或者是傍晚。
出:突出。
相对出:相对着突出来。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 不会动,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 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 门侯客 。这是哪种修辞手法呢?)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课件
课后研讨 感谢各位同仁的积极参 与,望批评指正,提出您 的宝贵意见!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望天 门山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唐代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 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 《行路难》《蜀道难》等多首。
背景介绍
解诗题
在江北的 叫西梁山
山
在江南的 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 所以叫“天门山”
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 西南的长江两岸,
抓字眼,明诗意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回漩,回转。
诗意: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 向北流去。
抓字眼,明诗意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这句诗的意思是: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 景难分高下。
抓字眼,明诗意
孤帆一片日边来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 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诗意: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在描绘天门山雄 伟景色的同时,突出 了诗人豪迈奔放,自 由洒脱的形象,表达 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 山河的感情。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背诵诗
知诗人
抓字眼
想诗境
解诗题
明诗意
悟诗情
拓展积累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学习方法指导
同学们,天道酬勤,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取决于他 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三个要素: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名师教学课件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旋 两岸青山相对出, 回转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突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现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识
第 三
字
节识
词
识字识词
孤帆
识字识词
孤帆
左右比例把握好,穿插避让不可少 左右高低要比较,字内一点不能忘。
拓第 四展源自节练习找景物 抓特点 想画面 悟情感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课堂小结
今天学完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各抒己 见吧!
习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点。 2、布置课后练习任务。
长江像一把巨斧,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 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回旋着,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不断出现在眼前。 一只小船从太阳的方向悠悠驶来。
课文赏析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孤两碧天 帆岸水门 一青东中 片山流断 日相至楚 边对此江 来出回开 。,。,
望 天 门 唐山
人教版 三年级上 语文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 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所属类别:诗词《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望天门山⑴天门中断楚江开⑵,碧水东流至此回⑶。
两岸青山相对出⑷,孤帆一片日边来⑸。
[1]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语句注释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望天门山》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3]折叠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2]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2]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艺术特色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望天门山》PPT课件 (共21张PPT) 人教(部编版)演示PPT课件
聪明的你找找看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碧水 青山 白帆 红日 从这些景物中,你能看出李白大概 是在什么时候“望”天门山的呀?
“红日”说明了是在早上或者是傍晚。
出:突出。
相对出:相对着突出来。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 不会动,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 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 门侯客 。这是哪种修辞手法呢?)
注意:这句连起来读,感受楚江的波涛 汹涌和天门山的奇险。
想一想:体会断、开、回这三 个动词的意境!
断、开这两个动词 描绘出江水的声势浩大。
回字写出了江水 回旋湍流而激荡, 气势不可阻挡。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么壮美的景色, 诗人是在什么地 方看到的呢?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那么现在假设你坐在船上穿过天门山, 沿着楚江顺流而下,你看到沿江的风景, 你会说……
因为这首诗是李白满怀雄心壮 (同桌位同学可以相互讨论)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志时写的,所以朗读这首诗时, 天门山在两岸相对立的雄姿扑进眼帘,孤零零的一只小船正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飘荡而来。
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聪明的你找找看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
一定要感情地读出“磅礴,雄 碧水 青山 白帆 红日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 楚国,所以叫楚江。
查一查
望---- 看,往远处看。 开---- 断开。 至---- 到。 此---- 这里。 回---- 回旋。 孤---- 单独。 帆---- 船。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红色的字是什 么意思呢?
中断:从中间断开。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天门山》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
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
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
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
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
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
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
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
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
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