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的规律 (5)

合集下载

当前腐败问题发生规律

当前腐败问题发生规律

当前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规律和防治对策研究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提高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严峻考验。

党中央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十分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按照中央确定的反腐败斗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领导机制和工作格局,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批隐藏较深的违纪违法分子被挖了出来,受到法纪的严惩,反腐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随着腐败与反腐败博弈形势的发展变化,一些腐败分子绞尽脑汁不断研究和“创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策略与手法,力图探寻更加隐秘、能够有效规避风险的腐败方式,于是权钱交易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呈现出新的演变趋势。

笔者结合腐败案件的查处,谈谈当前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一、串案、窝案、案中案增多。

近几年查办的案件中,腐败分子结成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往往查处一案,牵出一串,带出一片,腐败分子表现出明显的团伙性。

2013年发生在中石油的腐败窝案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2013年3月20日,中石油旗下运营商昆仑利用总经理陶玉春,因公司财务等多方面原因,被有关部门控制起来,拉开中石油腐败案序幕。

2013年8月26日,中石油副总经理兼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永春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

2013年8月27日,中石油副总经理李华林、中石油副总裁兼长庆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冉新权、中石油总地质师兼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王道富等3人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

2013年9月1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中石油原董事长蒋洁敏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

2013年9月,四川富商吴兵卷入中石油窝案。

中石油系统高层贪腐窝案继续发酵。

2013年12月17日,中石油总会计师温青山与妻子王富荣均已被带走调查。

河北省原国税局长李真一案共牵扯出50起案件,均被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其中厅级干部有9人,除李真外,还有河北省政府原副秘书长兼驻京办事处主任王福友,省政府办公厅原副主任吴庆五,省政府办公厅原副秘书长兼督查室主任杨益铭,沧州市原市委书记薄绍铨,石家庄市原市长张二辰,省国税局副局长潘景山,省交通厅原副厅长张健,省建委原副主任兼石家庄市建委主任李山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副厅长闫存增等。

当前国有企业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王总)

当前国有企业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王总)

当前国有企业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王总)当前国有企业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研究一、国有企业腐败现状国有企业腐败是指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滥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权为自己或利益相关者谋取私利,进而招致公共利益受损的行为。

相关案例显示,国有企业腐败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

因此,国有企业腐败在本质上是作为代理人行使国家委托给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权的管理人员,违背权力委托人的意愿、目标和任务,滥用委托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

实践表明,国有企业已成为腐败的重点领域。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涉及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腐败案件占中国每年立案侦查的职务犯罪的24%~30%。

1997年深化国企改革一段时间以来,国企已成为腐败的重灾区,每年约有1万名国企工作人员受到查处。

党的十七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国有企业逐步摆脱困境,国有经济发展步入正轨,国有企业腐败现象减少,但它仍然是一个容易发生且经常发生腐败的领域。

近三年来,国有企业腐败案件明显呈现出犯罪率普遍较高、涉案金额巨大的特点。

目前国有企业腐败体现出以下特征:首先,国有企业腐败现象普遍存在。

石油、石化、烟草、邮政、电信、铁路、电力、金融、交通等行业都发生了腐败案件。

第二,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是腐败易发、高发点。

重点部门如采购、销售、财务管理等,重点环节如资产审计、评估以及领导离任前、大额资金投放审核、实施重大技改评估等。

第三,腐败的主体一般是国有企业领导、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人员,以及在下属企业兼职的企业领导和派出机构负责人。

如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原总经理、董事长李培英、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原总经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原董事长陈通海、四川移动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李华等,都是企业的“一把手”。

第四,国有企业腐败涉案金额和造成的损失特别巨大。

第五,国有企业腐败多以贪污、受贿、侵占、挪用公款为主要表现形式,最近两年还出现了涉嫌内幕交易、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等新的表现形态。

当前腐败问题发生规律

当前腐败问题发生规律

当前腐败问题发生规律当前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规律和防治对策研究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提高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严峻考验。

党中央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十分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按照中央确定的反腐败斗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领导机制和工作格局,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批隐藏较深的违纪违法分子被挖了出来,受到法纪的严惩,反腐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随着腐败与反腐败博弈形势的发展变化,一些腐败分子绞尽脑汁不断研究和“创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策略与手法,力图探寻更加隐秘、能够有效规避风险的腐败方式,于是权钱交易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呈现出新的演变趋势。

笔者结合腐败案件的查处,谈谈当前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一、串案、窝案、案中案增多。

近几年查办的案件中,腐败分子结成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往往查处一案,牵出一串,带出一片,腐败分子表现出明显的据有关媒体披露,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中,60%以上都与包“二奶”有关,在被查处的贪官中95%的人都有“情妇”,破坏了婚姻法的“一夫一妻制”,更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

2014年4月,中国科协党组书记申维辰的落马成为热点话题,他是今年首位受查的正部级官员,也是首位落马的中纪委委员。

申维辰进京仅3年多,落马主要是因山西事发。

他长期在山西任职,曾任省委宣传部长、太原市委书记,当地对他有三句话概括:“卖了许多地,拍了一部戏,睡了一群女人。

”所谓一部戏,就是申维辰曾在内地热播的电视剧集《乔家大院》任总策划。

纵观近年来落马的贪官,很多都是情妇的"功劳",远有李纪周、陈同海、汤成奇、吕清海,近有刘铁男、范悦。

在广东,近年因为情妇落马的贪官并不罕见,2014年春节前几天,肇庆端州文化局长杜伟军被情妇举报并在网络上传不雅照片而被处分,是广东最新发生的一宗案例。

国有企业领导腐败的原因与对策

国有企业领导腐败的原因与对策

国有企业领导腐败的原因与对策[摘要]近几年,人们注意到,国有企业已经成为腐败的高发区和多发区。

了解国有企业腐败的表现,研究国企领导腐败产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对于国企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企领导;腐败;成因;对策从新闻媒体披露的案件和现实生活看,腐败已从经济、政治、作风等各个方面侵蚀国企的生产经营管理人员。

在近几年来的反腐败斗争中,涉及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案件数量一直占相当的比例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出现的腐败现象和不廉洁行为比较严峻。

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中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1)以权谋私,侵吞国有财产;(2)滥用职权,独断专行,官僚主义,失职渎职;(3)奢侈浪费,腐化堕落;(4)利用职便,贪污、贿赂、回扣频繁;(5)任人唯亲,培植个人势力和关系网;(6)截留公款,私设“小金库”。

2 国有企业消极腐败现象滋长的原因分析2.1 思想原因(1)拜金主义滋生,个人主义膨胀。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金融企业化”和“个人化”,使金融企业中的一些党员、干部片面追求和强调局部与个人利益,产生“一切向钱看”的思想。

这种私欲一旦和权力结合,势必产生腐败。

(2)认识错位,国有资产观念淡薄。

有的国有企业领导或是将本单位的资产视为小团体资产,随意处置;或是公私财产混淆不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教育弱化。

企业普遍存在重经济效益、轻思想教育的倾向,加上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被削弱,致使一些党员干部信仰上发生动摇、政治上迷失方向,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导致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2.2 社会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打破各领域界限,面向市场、社会乃至世界开放的情况下进行的。

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是金融企业产生腐败现象的社会基础。

社会上某些不健康的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也直接地影响企业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作风。

2.3 管理原因(1)财务管理分散、混乱,财务监督不力,给违法者以可乘之机,为滋生腐败提供温床。

萧县近年来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萧县近年来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萧县近年来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近几年来,随着萧县查案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一批影响较大的腐败分子被挖了出来,受到法纪的严惩,反腐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是,由于体制和市场经济转轨所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不同阶层、不同行业领域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等腐败案件仍时有发生,一些带有苗头性、倾向性和规律性特点的案件逐渐暴露出来。

腐败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萧县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如何把握近几年来腐败案件发生发展的规律,找准腐败现象脉络,做到有的放矢,攻其要害,有效遏制腐败案件的发生。

就这个调研课题,我们对萧县近十年来发生的腐败案件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一、近年来萧县腐败案件的变化特点及其表现形式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全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1410件,涉及1620人,有1589人受到不同程度党政纪处分,组织处理31人,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89人。

从萧县十年间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其发展变化的特点主要是:1.案件总量居高不下,持续和顶风作案时有发生。

萧县大约有4.7万名党员,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全县共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1410起,涉及1620人,平均每百名党员就有3人以上违法违纪。

出于金钱、物资的巨大诱惑和好人主义的姑息迁就,有的党员领导干部边查边犯,顶风作案,连续违纪情况时有发生。

据统计,2001--2010年,同一违纪人连续违纪的案件就有68件。

2.经济类案件金额越来越大。

2001至2010年期间,在萧县纪委查处的经济类腐败案件中,涉案金额的数量越来越大。

2002年各类违纪案件追缴的违纪资金仅为14万元,而到了2010年追缴的违纪资金就达到了86万元,9年间增长了6倍之多,远远超过了本地经济发展的速度。

3.涉及“一把手”的腐败案件依然很多。

从违纪发生的对象看,违纪主体由原来的领导干部向多个层面的干部发展,人员分布更加广泛。

但各级各类“一把手”和曾经在“一把手”岗位上工作过的领导干部违纪比例仍然较高。

工程领域腐败问题特点规律和治理

工程领域腐败问题特点规律和治理

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腐败问题研究豫龙同力水泥有限公司党群纪检部郭磊如何抓好工程建设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预防腐败工作,已经成为探索源头防腐工作的新课题。

近年来我公司二期工程项目建设中,党群纪检部在公司党委的正确指导下坚持以创新统揽预防腐败工作,着眼于工程建设领域,着力于深化制度改革和创新,有效地拓展了源头防腐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腐败工作情况建设领域腐败现象多发易发,历来是滋生腐败的热点和治理难点,也是当今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领域。

近年来,我部结合公司实际,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要求贯穿于公司反复倡廉建设的全过程,围绕“制住权是核心,管好钱是关键、用好人是根本”的指导思想,通过建立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有力推进了源头防范,为公司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

紧抓落实,通过查阅项目决策、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工程实施和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项目资金管理、土地使用权管理等环节文件、资料,针对存在的制度建设缺失、制度执行不力等8个共性问题和若干个个性问题,坚持边检查、边纠正、边健全制度,使工程项目建设相关人员警钟长鸣,永不越雷池一步。

二、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腐败工作存在的问题(一)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腐败工作的方法亟待创新。

随着反腐败形势的变化,部分制度难以适应新形势、新问题,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法,确保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腐败工作不断创新。

(二)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腐败工作的成果还需巩固。

存在一定程序的制度不规范、管理不及时等问题,治理成果还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局限性,工程建设领域防腐败的成果亟待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三)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腐败工作的制度缺陷急需纠正。

从党风廉政建设的各类管理制度来看,还存在一些制度上的漏洞。

与监督制度配套的保障及落实的法规常常不能及时出台,导致落实规定无从入手。

(四)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腐败工作的合力亟待加强。

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很大程度影响了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预防腐败工作的合力。

关于腐败特点及规律的思考

关于腐败特点及规律的思考

关于腐败特点及规律的思考(刘士全)当前,党和国家都十分关注腐败,因为它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触及到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

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看,腐败破坏国家与政府公信力,又不利于行政体制的发展和改革,更损于法律尊严和司法公正;从经济的角度看,腐败干预和破坏正常经济运行秩序,又腐败扰乱资源合理分配和流动;从社会的角度看,腐败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又腐败侵害公共利益,破坏社会公平。

因此说,腐败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完善道德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

一、腐败产生的原因腐败,一般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利谋取私利的行为。

腐败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反社会的、危及统治阶级正常秩序的行为,腐败将毁掉发展的努力。

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体制下或体制转轨的阶段上,腐败作为公共权力滥用的具体表现方式,又具有不同的特点。

因此,深刻地认识腐败的根源是解决腐败问题的关键。

1.体制原因。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监督的干部,容易导致犯罪。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加之历史的原因,造成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弊端,权力高度集中在党政领导机关,甚至在某些个人身上。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党政、政企分开,权力高度集中的状况虽然有了一定改变,但由于受旧的体制和模式的影响,党政部门的权力仍然很大。

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政策、法律滞后,一些干部手中依然掌握着资源配置、人事任免、宏观调控决策的“生杀予夺”的大权,一些投机经营者为牟取暴利,更是看重这一权力,想方设法利用这一权力。

此外,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集中,没有真正建立起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即使制定了一些监督制度,在执行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也往往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特别是近些年来,一些单位和部门党的民主生活制度淡化,民主集中制变成“一言堂”,“党委领导”变成了“少数人领导”,权力监督的失控,为腐败的滋生蔓延创造了条件,权力的过分集中、以及这种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健全,是促进权力拥有者走向腐败的体制根源。

跳不出去的腐败周期律

跳不出去的腐败周期律

跳不出去的腐败周期律:专制王朝如何走向灭亡?一个王朝在建立之初,政治比较清明,君臣相对廉洁,腐败的问题并不严重,但经过几代人之后(往往只要两三代),官场变得昏暗,腐败层出不穷,继而如决堤洪水一般汹涌而出。

到王朝的末期,官场黑得像墨一样,腐败问题常态化,弄得民怨沸腾、人心尽失之时,王朝末日也就来临了。

腐败,是古代专制王朝难以根除的顽疾,和专制王朝相伴始终。

但是,腐败的表现既有高潮,也有低谷,呈现出周期规律。

大致来说,一个王朝在建立之初,政治比较清明,君臣相对廉洁,腐败的问题并不严重,但经过几代人之后(往往只要两三代),官场变得昏暗,腐败层出不穷,继而如决堤洪水一般汹涌而出。

到王朝的末期,官场黑得像墨一样,腐败问题常态化,弄得民怨沸腾、人心尽失之时,王朝末日也就来临了。

我们仅以清朝为例,看看这个腐败周期的表现。

顺治皇帝入关的时候,王公大臣们还保留着不少关外游牧民族淳厚朴实的作风,和晚清官场的贪墨胡为形成鲜明对比。

有些贪官污吏在明朝没有遭到惩处,卖国求荣、归顺清朝后却因为贪污而遭到严惩,即使立有建朝大功者也不能免罪。

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帝亲自对朝野官员进行大范围的考核,共有969名官员因为违法违纪问题而受到革职、降调、致仕的处理。

此后,朝廷对官员三年一大计定为制度。

康熙年间,天下欣欣向荣,国库开始充盈,但朝廷继续保持相对廉洁。

当时的宫廷人员只有明朝的1/10—1/20,花费只及明朝的1/8,廷苑规模只有明朝的3/10,甚至还出现了于成龙这样堪比海瑞的一代廉吏、万古楷模。

接下去的雍正年间,腐败问题有所抬头,但雍正皇帝雷厉风行,严刑峻法,自上而下对腐败保持高压,处罚了上至亲兄弟,下至地方胥吏的腐败分子。

因此,腐败势力在清康、雍、乾盛世的前期,还不敢公开抬头。

乾隆时期,腐败现象走出谷底,开始强劲上扬。

乾隆四十年以后,腐败公行,“州县有所营求,即有所馈送,往往以缺分之繁简,分贿赂之等差。

此等赃私初非州县家财,直以国帑为夤缘之具。

正风肃纪反腐特点规律认识

正风肃纪反腐特点规律认识

正风肃纪反腐特点规律认识
正风肃纪反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特点和规律是多方面的。

1. 长期性: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

它需要持续的努力和不断的改进,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因此,正风肃纪反腐的特点之一就是长期性。

2. 系统性:正风肃纪反腐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问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这些问题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因此,在反腐败斗争中,必须采取系统性的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 针对性:正风肃纪反腐的对象是腐败分子和不正之风。

针对不同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手段。

这些措施和手段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4. 综合性:正风肃纪反腐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治理。

这包括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监督制约等多个方面。

只有综合施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总之,正风肃纪反腐的特点是长期性、系统性、针对性和综合性。

了解这些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工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食品的腐败变质-PPT

食品的腐败变质-PPT

第二节 食品的腐败变质的控制措施
一、低温保藏与食品质量 低温保藏得原理: 一就是低温可以降低或停止食品中微生
物得增殖速度。 二就是温还可以减弱食品中一切化学反
应过程。
(一)食品得藏得方法: 低温保藏包括两种方法包括冷藏与冷冻两种 方法。 1、冷藏 2、冷冻
冷藏与冷冻。
(1)冷藏:就是指在食品不冻结状态下(-1℃~10)得低
由于各种微生物对食盐浓度得适应性不同,因 而食盐浓度得高低就决定了所能生长得微生 物菌群。例如肉类中食盐浓度在5%以下时,主 要就是细菌得繁殖;食盐浓度在5%以上,存在 较多得就是霉菌;食盐浓度超过20%,主要生长 得微生物就是酵母菌。
2、糖藏
原理:增加食品渗透压、降低水分活度,抑制微生物 得生长。
冷冻得效果好于冷藏,但食品在冻结过程中,不仅使微生物 得活动受到抑制甚至死亡,食品得品质也会有所下降。
二、食品得加热杀菌保藏 (一) 微生物得耐热性及影响加热杀菌得因素
食品得腐败常常就是由于微生物与酶所致。 食品通过加热杀菌与使酶失活,可久贮不坏,但 必须不重复染菌,因此要在装罐装瓶密封以后 灭菌,或者灭菌后在无菌条件下充填装罐。
(4)微波杀菌
微波杀菌得机理: ①热效应:食品中污染得微生物细胞在微波场得作用下, 其分子被极化并作高频振荡,产生热效应,高温使蛋白质、 核酸发生变性,从而使菌体死亡。
(4)微波杀菌
②非热生化效应:微波使微生物生化过程中产生大量 得电子、离子,使微生物生理活性物质发生变化;电场 也使细胞膜附近得电荷分布改变,导致膜功能障碍,使 微生物细胞得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另外,微波还 可以导致细胞DNA与RNA分子结构中得氢键松弛、 断裂与重新组合,诱发基因突变。
温贮藏。

当前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研究

当前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研究

当前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研究作者:肖建宏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14-9-29 15:03:57字体:小大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提高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严峻考验。

党中央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十分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按照中央确定的反腐败斗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领导机制和工作格局,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批隐藏较深的违纪违法分子被挖了出来,受到法纪的严惩,反腐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随着腐败与反腐败博弈形势的发展变化,一些腐败分子绞尽脑汁不断研究和“创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策略与手法,力图探寻更加隐秘、能够有效规避风险的腐败方式,于是权钱交易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呈现出新的演变趋势。

笔者结合腐败案件的查处,谈谈当前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一、串案、窝案、案中案增多。

近几年查办的案件中,腐败分子结成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往往查处一案,牵出一串,带出一片,腐败分子表现出明显的团伙性。

2013年发生在中石油的腐败窝案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2013年3月20日,中石油旗下运营商昆仑利用总经理陶玉春,因公司财务等多方面原因,被有关部门控制起来,拉开中石油腐败案序幕。

2013年8月26日,中石油副总经理兼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永春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

2013年8月27日,中石油副总经理李华林、中石油副总裁兼长庆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冉新权、中石油总地质师兼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王道富等3人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

2013年9月1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中石油原董事长蒋洁敏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

2013年9月,四川富商吴兵卷入中石油窝案。

中石油系统高层贪腐窝案继续发酵。

2013年12月17日,中石油总会计师温青山与妻子王富荣均已被带走调查。

反腐败斗争的规律

反腐败斗争的规律

反腐败斗争的规律
反腐败斗争的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这主要是因为腐败现象的存在有着复杂的原因和背景,包括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需要长期、复杂、艰巨的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 反腐败斗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反腐败斗争不仅仅是政府或某个组织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从制度、法律、道德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3. 反腐败斗争需要坚持法治原则。

反腐败斗争必须依法进行,不能违反法律原则和程序,否则就会失去公正性和合法性。

4. 反腐败斗争需要注重预防和惩治相结合。

预防和惩治腐败都需要重视,不能只注重惩治而忽视预防,也不能只注重预防而忽视惩治。

只有将预防和惩治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5. 反腐败斗争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制度。

反腐败斗争需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包括制度、法律、政策等多个方面,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

总之,反腐败斗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坚持法治原则,注重预防和惩治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完善制度,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对腐败现象的认识

对腐败现象的认识

对腐败现象的认识一、腐败以及腐败现象腐败在广义上说是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现象,从狭义上说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利蜕变现象。

腐败是一种广受关注的不良现象。

腐败是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的利益,为达到个人目的而滥用权力。

世界银行的定义与此类似即腐败是“为达到个人目的而滥用权力”。

(《中国:挑战腐败》第2-3、272页)腐败从政治方面讲是一种权利的蜕变;“腐败行为大多数采取以政治行动换取经济财富的形式。

”(《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第64、72页)从哲学上讲是一种权利的异化;而从经济上讲是一种剥削,一种不正当、不公平的行为。

在中国的各个领域,腐败现象泛滥,许多国家公务员借职务之便去获取个人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从病态方向发展,每年都有很多官员因为贪污腐败而被双规、判刑甚至丢掉了宝贵的生命。

并且腐败现象暴露时涉及的人都是一大片的,可谓是成立一所贪污腐败团体,也因为这样使得政府的威信力在人民心中大大减弱,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国家就是由民组成的,而现在民不信政府了,国家如何保存下来!如何繁荣昌盛?!二、腐败的规律一个经过多年努力艰苦奋斗的国家,到现在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可是为什么还会出现那么多腐败现象呢!腐败的规律究竟如何,只有掌握了其规律,我们才能够对症下药,从而减少腐败现象乃至使腐败现象消失!官员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真的很差,有这样一句话:“只要当官就腐败”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人民对当官的评价!并且现实中基本上就是这样,廉洁的官不多,做成一个两袖清风的官更难!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真的是因为当官的人天生骨子里就有一种腐败的基因吗?我想并不是这样,只是在当代官场中很多潜在的规则使得当官的不得不腐败,不腐败你就给我下马!你想,这样能不腐败吗?不会有人那么傻!自己都要下马了还不腐败就没机会了!就比如党政领导官员要官、买官卖官,行政监督部门和执法机关贪赃枉法,办人情案、关系案等都是一些官员与官员之间的腐败行为!总得来说,腐败的规律就是只要有人腐败就一定会牵扯出一大堆与此有关的腐败官员。

(完整word版)原料奶腐败的五个阶段

(完整word版)原料奶腐败的五个阶段

原料乳腐败变质的5个阶段原料乳中含有溶菌酶等抑菌物质,使乳汁本身具有抗菌特性,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变质现象,但这种特性延续时间的长短,随乳汁温度高低和细菌的污染程度而不同,通常新挤出的乳,迅速冷却至0℃可保持48h,5℃可保持36h,10℃可保持24h,25℃可保持6h,30℃可保持2h。

在这段时间内,乳内细菌是受到抑制的。

当乳的自身杀菌作用消失后,若乳液静置于室温下,即可观察到乳所特有的菌群交替现象。

这种有规律的交替现象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最后导致原料乳腐败变质。

1、抑制期(混合菌群期)在新鲜的乳液中含有溶菌酶、乳素等抗菌物质,对乳中存在微生物具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在杀菌作用终止后,乳中各种细菌均发育繁殖,由于营养物质丰富,暂时不发生互生或拮抗现象,这个时期持续12h左右.2、乳链球菌期鲜乳中的抗菌物质减少或消失后,存在于乳中的微生物,如乳链球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一些蛋白质分解菌等迅速繁殖,其中以乳酸链球菌生长繁殖居优势,分解乳糖产生乳酸,使乳中的酸性物质不断增高,抑制了腐败菌、产大碱菌的生长。

以后随着产酸增多乳链球菌本身的生长也受到抑制,数量开始减少。

3、乳酸杆菌期当乳链球菌在乳液中繁殖,乳液的PH下降至4。

5以下时,由于乳酸杆菌耐酸力较强,尚能继续繁殖并产酸.在此时期,乳中可出现大量乳凝块,并有大量乳清析出,这个时期约有2d.4、真菌期当酸度继续升高至PH3。

0-3.5时,绝大多数的细菌生长受到抑制或死亡,而霉菌和酵母菌尚能适应高酸环境,并利用乳酸作为营养来源而开始大量生长繁殖.由于酸被利用,乳液的PH回升,逐渐接近中性. 5、腐败期(胨化细菌期)经过以上几个阶段,乳中的乳糖已基本上消耗掉,而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相对较高,因此,此时能分解蛋白质和脂肪的细菌开始活跃,凝乳块逐渐被消化,乳的PH不断上升,向碱性转化,同时并伴随有芽孢杆菌属、假单胞杆菌属、变形杆菌属等腐败细菌的生长繁殖,于是牛乳出现腐败臭味。

当前国有企业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王总)

当前国有企业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王总)

当前国有企业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研究一、国有企业腐败现状国有企业腐败是指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滥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权为自己或利益相关者谋取私利,进而招致公共利益受损的行为。

相关案例显示,国有企业腐败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

因此,国有企业腐败在本质上是作为代理人行使国家委托给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权的管理人员,违背权力委托人的意愿、目标和任务,滥用委托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

实践表明,国有企业已经成为腐败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我国每年涉及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腐败的案件占全年立案查处职务犯罪的24%~30%。

1997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后的一段时间,国有企业成了腐败的重灾区,每年都有万名左右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受到立案查处。

党的十七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国有企业逐步摆脱困境,国有经济发展进入正轨,国有企业腐败发案率有所下降,但仍是腐败易发、多发领域,最近三年国企腐败案明显呈现出犯案人员级别普遍较高、涉案数额巨大的特点。

目前国有企业腐败体现出以下特征:第一,国有企业腐败具有普遍性。

石油、石化、烟草、邮政、电信、铁路、电力、金融、交通等行业均有腐败案件发生。

第二,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是腐败易发、高发点。

重点部门如采购、销售、财务管理等,重点环节如资产审计、评估以及领导离任前、大额资金投放审核、实施重大技改评估等。

第三,腐败行为主体一般为国有企业领导、高层管理人员、重点岗位工作人员,以及在下属企业兼职的企业领导和派驻机构中的负责人。

比如,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原总经理、董事长李培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总经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陈同海,四川移动党组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李华等,都是企业的“一把手”。

第四,国有企业腐败涉案金额和造成的损失特别巨大。

第五,国有企业腐败多以贪污、受贿、侵占、挪用公款为主要表现形式,最近两年还出现了涉嫌内幕交易、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等新的表现形态。

行政执法领域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及治理对策

行政执法领域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及治理对策

我们这里所说的行政执法领域是指所有具有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职能的行政部门。

近年来,尽管各级对行政执法领域的腐败现象的治理力度日益加大,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纪检监察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一、行政执法领域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行政执法领域的腐败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执法过程腐败。

这是由于一些执法部门和人员为了单位或个人利益,在执法过程中,因主观故意而产生的一种腐败现象。

表现为:1、执法不严。

一些执法人员不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对有利害关系的人执法较松,办“人情案”,不能做到对同样的违法行为用同一尺度执法,特别是对一些政府单位的违法行为,不能做到严格依法处理。

还有的不按照法定程序执法、随意性大。

2、执法不公。

一是对多个违法行为的处罚该并罚的不并罚,或只处罚一种违法行为;二是定性不准,处罚不当。

如对某些违法行为本应适用此类行政处罚而用彼类行政处罚,或不能根据案件的性质、情节、危害后果等因素该从重的不从重,该从轻的不从轻,该免除的不免除;三是滥用自由裁量权,对罚款的幅度把握不准。

这些都使得执法过程中存在不公正、不公平。

3、以罚代法。

当前一些执法单位特别是基层执法单位,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单位人员工资及经费得不到保障,这样,一些执法单位的执法目的就是为了收费和罚款,多数情况通过罚款代替执法,通过罚款一了百了。

4、大案小办。

领导干部或执法人员为了各种利益,故意将大案件化小或是不移送,或把一般程序的案件当做简易程序案件来办;对涉案金额大的案件,以及复杂疑难的案件不做深入调查,以查无实据来敷衍;对涉嫌犯罪的案件,不按法律程序及时移送,或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5、行政不作为。

一些执法者对相对人的违法行为视而不见、不敢管理,以及对相对人寻求权益保障的要求应作为而不作为,随意放弃职责等等。

(二)执法人员素质腐败。

这是由于执法人员自身素质低下而产生的腐败现象。

表现为:1、野蛮执法。

腐败高发区与腐败规律

腐败高发区与腐败规律

腐败高发区与腐败规律
宋志坚
【期刊名称】《杂文月刊:原创版》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正>时而听人说起腐败的高发区,或日重灾区。

有说房地产业是腐败高发区的,有说山西省是腐败高发区的,也有说县委书记是腐败高发区的。

似乎各有各的说法。

其实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腐败高发区。

从行业看,就会说房地产业是腐败的高发区,别的不说,好几个省的"首虎"(吉林"首虎"谷春立,湖北"首虎"陈柏槐,福建"首虎"徐刚)案发,便都与房地产业有关,徐刚犯案时即被当地民众称为"房地产书记",而在已被捕获的"老虎"中,被称
【总页数】1页(P6-)
【作者】宋志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7
【相关文献】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与反腐败的特点和规律探析
2.党对反腐败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解读十七大报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
3.园林绿化何以成为腐败高发区?——透视“大树进城”过程中的“绿化腐败”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与反腐败的特点和规律探析
5.改革开放40年反腐败斗争规律研究——以广东反腐败的法治化进程为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前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研究

当前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研究

当前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腐败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腐败不仅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更加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信任的建立。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预防腐败案件的发生,必须深入分析其特点和规律,从而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

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腐败案件常伴随着权力滥用。

腐败问题的根源通常在于权力的滥用和不公平的分配。

腐败分子往往利用其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组织中的权力地位,通过权力寻租、谋取私利。

2.腐败案件往往具有隐藏性。

腐败本身就具有偷偷摸摸、暗箱操作的特点,因此,腐败案件往往在被发现之前,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

腐败分子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进行贪污受贿等行为。

3.腐败案件具有复杂性。

腐败案件通常由多个环节和多个人员参与,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利益链。

腐败分子通常在人际关系网中互相串联,形成利益输送的路径。

4.腐败案件常伴随着犯罪集团的形成。

为了实施和保护自己的腐败行为,腐败分子常常与其他犯罪分子勾结,形成一个庞大的犯罪集团。

这些犯罪集团通常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庞大的社会关系网。

根据过去的研究和案例分析,腐败案件发生的一些规律如下:1.腐败案件通常在政治传统相对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更为普遍。

政治传统薄弱意味着政府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使得腐败分子难以受到法律的制裁。

2.腐败案件常发生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层。

由于权力集中、资源分配巨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层成为了腐败分子最为关注的目标。

3.腐败案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更加突出。

经济高速发展意味着资源和利益分配的增加,为腐败分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利益诱惑。

4.腐败案件常与行业特点相关。

不同行业的特点和制度安排可能会对腐败案件的发生产生影响。

例如,与土地开发相关的腐败案件较为突出,因为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和高价值。

5.腐败案件常通过非法和隐藏的途径进行资金流转。

腐败分子通过各种手段隐藏贪污受贿的行为,例如虚假公司、假借项目等。

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初探

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初探

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初探
宛家庆;蔡郁枫
【期刊名称】《科学社会主义》
【年(卷),期】2000()5
【总页数】4页(P49-52)
【关键词】反腐败斗争;新形势;党风廉政建设;腐败现象;领导干部;腐败分子;高级干部;惩治腐败;廉洁从政;违纪违法
【作者】宛家庆;蔡郁枫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9
【相关文献】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特点和规律 [J], 李俊青
2.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反腐败斗争的特点和规律 [J], 白荣艳;定弦
3.必须深化对当前反腐败斗争特点和规律的认识 [J], 黄飚;
4.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特点 [J], 高秉山
5.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特点和规律初探 [J], 屈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阶段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现阶段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江秀玲学号:1335001251613现阶段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所谓权力腐败,是指党或国家机构的一级组织,党或国家机构的工作人员包括国家机构任命的其他人员,为满足私欲、谋取私利或局部利益而实施的严重违背党纪政纪,违犯国家法律、侵犯党和国家、人民利益,并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政治影响的蜕化变质行为。

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

“权力腐败”问题的现状有以下的几种表现形式:一、在行政管理中把权力当作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

二、在行政管理中把权力当作为生活作风腐化的桥梁。

三、在行政管理中把权力当作为获取名利的条件。

一:案例概述2010年4月13日,江苏省海门市原副市长张永斌因犯受贿罪,被南通市中级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并处没收财产70万元。

法院审理查明,2003年至2009年,张永斌利用职务便利,为有关单位或个人在企业改制、工程承接、工程款拨付等方面谋取利益,先后收受贿赂款人民币410万元、美金1.3万元、欧元8000元,共计折合人民币428万元。

张永斌利用掌握全市建设系统工程承接、工程款拨付等大权,始终把获取非法利益的目光紧盯在那些有求于他的单位和个人身上,尤其是通过收取远高于正常借款利息的方式,曲线收取他人贿赂,还美其名曰“正常的民间拆借资金利息”。

2004年底,海门市某路桥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某以公司经营需要资金为由,收下了张永斌的“借”款100万元。

2005年初,张永斌又借给他200万元。

自2004年至2009年间,徐某一共给了张永斌410万元的利息,实际利率已经高达40%。

而在当时的海门市,同行业的民间拆借资金利率仅为10%左右,最多不超过20%。

张永斌受贿案的特别之处,是他通过收取远高于银行正常借款利息的方式受贿,仅这一项,法院认定的款项就达150万元。

二、小组讨论后提纲(一)权力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权谋私无论发生在哪个层次、哪个领域、以哪种手段为凭借的权力腐败行为,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以权谋私的腐败形成,这是我国权力腐败的突出特征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跳不出去的腐败周期律:专制王朝如何走向灭亡?622000705 发表于2011年05月10日17:21 阅读(13635) 评论(133) 分类:历史举报icon举报相关搜索词:雍正皇帝职业道德汉武帝多尔衮金字塔一个王朝在建立之初,政治比较清明,君臣相对廉洁,腐败的问题并不严重,但经过几代人之后(往往只要两三代),官场变得昏暗,腐败层出不穷,继而如决堤洪水一般汹涌而出。

到王朝的末期,官场黑得像墨一样,腐败问题常态化,弄得民怨沸腾、人心尽失之时,王朝末日也就来临了。

腐败,是古代专制王朝难以根除的顽疾,和专制王朝相伴始终。

但是,腐败的表现既有高潮,也有低谷,呈现出周期规律。

大致来说,一个王朝在建立之初,政治比较清明,君臣相对廉洁,腐败的问题并不严重,但经过几代人之后(往往只要两三代),官场变得昏暗,腐败层出不穷,继而如决堤洪水一般汹涌而出。

到王朝的末期,官场黑得像墨一样,腐败问题常态化,弄得民怨沸腾、人心尽失之时,王朝末日也就来临了。

我们仅以清朝为例,看看这个腐败周期的表现。

顺治皇帝入关的时候,王公大臣们还保留着不少关外游牧民族淳厚朴实的作风,和晚清官场的贪墨胡为形成鲜明对比。

有些贪官污吏在明朝没有遭到惩处,卖国求荣、归顺清朝后却因为贪污而遭到严惩,即使立有建朝大功者也不能免罪。

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帝亲自对朝野官员进行大范围的考核,共有969名官员因为违法违纪问题而受到革职、降调、致仕的处理。

此后,朝廷对官员三年一大计定为制度。

康熙年间,天下欣欣向荣,国库开始充盈,但朝廷继续保持相对廉洁。

当时的宫廷人员只有明朝的1/10—1/20,花费只及明朝的1/8,廷苑规模只有明朝的3/10,甚至还出现了于成龙这样堪比海瑞的一代廉吏、万古楷模。

接下去的雍正年间,腐败问题有所抬头,但雍正皇帝雷厉风行,严刑峻法,自上而下对腐败保持高压,处罚了上至亲兄弟,下至地方胥吏的腐败分子。

因此,腐败势力在清康、雍、乾盛世的前期,还不敢公开抬头。

乾隆时期,腐败现象走出谷底,开始强劲上扬。

乾隆四十年以后,腐败公行,“州县有所营求,即有所馈送,往往以缺分之繁简,分贿赂之等差。

此等赃私初非州县家财,直以国帑为夤缘之具。

上司既甘其饵,明知之而不能问,且受其狭制,无可如何”。

官场已经和市场无异,政务也变异成了商品。

进入嘉庆、道光时期之后,官吏的腐败堕落呈恶性膨胀之势。

上至王公大臣,下至细微吏员,玩忽职守、敷衍怠政,“岁久相沿,几成积习”。

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和穿,官场一切公事,皆点缀了事,就连御林军官兵都是“三五成群,手提雀笼雀架,终日闲游,甚或相聚赌博”。

咸丰以后,清朝加速腐败,百姓怨声载道。

天地会曾在告示中称:“照得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无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太平军颁布的檄文则说:“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民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

”可见,腐败问题不仅放大了其他社会矛盾,对晚清乱象推波助澜,还要为清朝的灭亡和晚清中国的沉沦负上很大的责任。

这样的“腐败周期律”并不只存在于清朝,放到其他朝代也同样有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周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套用现代用语,就是官场中人的“信仰”不断丧失。

所谓的信仰,在古代官吏的身上体现为对儒家道德的认同,对仁、义、礼、智、信的个人操守的坚持,对廉洁奉公、为民做主的执政理念的实践。

在王朝建立之初,新政权的君臣们因为亲身经历了前一个朝代的覆灭过程,或深受其害,或是前朝的背叛者,因此,他们对腐败问题和人亡政息的关系有着深刻认识,对个人操守比较坚持,再加上社会刚走出混乱,百废待兴,他们的进取心也比较足。

所以,王朝在建立初期往往政治清明,君臣廉洁。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连剥皮抽筋、诛灭满门的事情都干得出来。

为什么?因为他亲眼看着自己的父母遭受元朝贪官污吏的剥削迫害,小小年纪就经历了家破人亡的悲剧。

父母死后连包裹尸体的破草席都没有,还是幼小的朱元璋和哥哥拖着双亲尸体去荒郊野地埋葬的。

此后,朱元璋当小沙弥、做乞丐、扛枪造反,真正是苦大仇深,和贪官污吏有不共戴天之仇。

所以,在当了皇帝以后,朱元璋一接到某人贪污或枉法的报告,很可能就联想到贪赃枉法的元朝官员、父母的悲惨结局。

这样一来,贪官污吏在朱元璋时期还会有好日子过吗?遗憾的是,这种仇恨会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而消失,进取心也会在安逸中被消磨殆尽。

朱元璋的忆苦思甜,对嘉靖、万历等后辈皇帝是没有作用的。

清朝定鼎中原的实际主持人、摄政王多尔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明国之所以倾覆者,皆由内外部院官吏,贿赂公行,功过不明,是非不辨。

凡用官员,有财之人虽不肖亦得进,无财之人虽贤亦不得用,所以贤者皆抱恨隐沦,不贤者多夤缘幸进……乱政坏国皆始于此,罪亦莫大于此。

”这样的认识,清朝的末代摄政王载沣是万万没有的。

就连清朝中期的曹振镛,虽历事三朝,也只有多磕头少说话的认识。

第二个原因,皇帝一代不如一代。

为什么单单说皇帝,而不说大臣呢?因为在君主专制政体下,皇帝掌握着最高权力,居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

条条权力线索、不同的官僚系统,最后都要归结到皇帝那里。

随着朝代更替,君主专制的程度越来越高,到了清朝,相当于丞相的军机大臣们都只能跪着记录皇帝的旨意,皇上由此实现了绝对的独裁。

因此,皇帝个人的优劣关系到整体政治的好坏,也是政治清明与否的重要因素。

同时,皇帝是贪赃枉法最大的受害者。

官吏贪污的公款说到底是皇帝腰包里的,胡作非为败坏的是皇帝的圣旨律法,不作为则是将皇上的谆谆教谕当做耳边风,分明是把皇帝当做买单的冤大头。

更可气的是,贪官污吏们腐败的恶果却要由皇帝来承担:国库被掏空,民心被弄丢,政务被败坏,最后皇上的江山也危险了。

所以,皇帝比任何人都有反腐肃贪的动力和要求。

在实践中,权力越大,皇帝就越辛苦。

高度专制的君主政体对皇帝的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首先,皇帝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

因为他要日理万机,每天翻阅如山般的奏折和文件。

从汉武帝开始,每天就有太监不断地把竹简抬过来让他批阅,到雍正皇帝时虽然竹简已经改为纸张,但他每天还是要挑灯夜战批阅文件,只能在凌晨的时候睡上几个小时。

每天面对文山、案牍是非常枯燥无聊的工作,没有超强意志力和职业道德的人是接受不了这份终身职业的。

比如明朝的正德皇帝就为要不要按时上班和开会,和大臣们闹了一辈子的矛盾,而万历皇帝则干脆拒绝履行皇帝的职责,躲进深宫几十年不出来。

其次,皇帝还要有健壮的身体和极强的能力。

既然不断地把权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就要承担越来越大的工作量。

皇帝的工作是终身的,一天都不能停止,还要在纷繁复杂的危机、难题、抱怨、告状、申诉、邀功和鸡毛蒜皮中发现真相,分清轻重缓急,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份工作,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们总是能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西汉的刘邦,东汉的刘秀,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北宋的赵匡胤,清朝的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都是真刀真枪在社会动荡中杀上来的。

他们工作经验丰富,而且对自己亲手奠定的江山十分珍惜,所以干起活来不会抱怨,更不会逃避。

然而,即便是像朱元璋那样对腐败恨之入骨的工作狂也不能根绝腐败,那我们又怎么能奢望那些生在温柔富贵乡中,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子孙后代们会更加尽职做得更好呢?因此,皇帝的能力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反腐倡廉的力度一代不如一代,腐败的环境也会越来越宽松。

第三个原因,作为腐败主体的官僚系统越来越强大。

无论什么样的信仰,什么内容的政策方针,都需要官僚系统来落实和执行。

强大而稳定的官僚系统是中国历史中的一大特色。

一般来说,在王朝建立之初,草创的政府机构规模还很小,官吏人数也不多,加上信仰尚在、皇帝出色,所以官僚系统的腐败并不突出。

但几代人之后,官僚系统枝繁叶茂、盘根错节,很容易背离应有的宗旨,发展出独立的逻辑。

那是一套保守、中庸的逻辑,以自私求利为目的。

于是,官僚系统的部门利益超过皇帝和百姓的利益,也超越了整个政治体制的利益。

最可怕的是,随着机构与人员的膨胀,官僚系统独立的逻辑会不断强化,整个系统会越来越强大。

嘉靖皇帝即位时,内阁首辅杨廷和借新帝登基之际,用登基诏书的形式裁撤编制外人员14.87万人,仅口粮一项每年就可为朝廷节省漕粮153.2万石。

应该说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却遭到了官僚系统的激烈反对。

此后,杨廷和上下班都要由嘉靖皇帝特旨派遣的上百名禁军团团护卫,否则便会有生命危险。

因为,裁员不仅直接损害被裁撤掉的官吏的切身利益,而且损害了与之相关联的圈子、部门的利益,多少人的生计和发展,多少部门的面子和权力都寄托在上面,他们哪能善罢甘休,能不把杨廷和视作头号仇敌,必欲除之而后快吗?所以,不断有人整杨廷和的黑材料送到嘉靖皇帝的案头,甚至朝杨家射箭,或者埋伏在杨廷和上朝的必经之路旁行刺。

最终,杨廷和在强大的官僚系统面前败下阵来。

这个事件警告后人,给官僚系统“瘦身”是异常危险的事情。

官吏们身处官僚系统之中,目的已经不是为国为民,而是纯粹追求个人利益。

金字塔形的结构决定官员要想获取更多的利益,必须向上攀爬,追求升官。

于是,王朝发展到中期,官僚系统无不以钻营为能事,以升官发财为目的。

嘉庆初年,被官场斥为迂腐而遭流放的洪亮吉把官员分成模棱、软弱、钻营、苟且四种类型,并感慨地说:“人才至今日消磨殆尽矣。

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取进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

由此道者,无不各得其所欲而去,衣钵相承,牢结而不可解。

”这样的官场风气,使得各级官吏将公事视同虚设,甩开膀子贪赃、乱作为和不作为。

比如清朝中后期,军队极端腐败。

军官们的腐败手段远比不上直接管理百姓、负责财政和司法的文官们广泛,可他们依然创造出了五花八门的搜刮手段,如吃空额、克兵饷、冒功请赏、参与走私、贩卖鸦片等等,大小军官“全不以军务为事”,“寡廉鲜耻,营私肥己”,部队中官兵关系紧张、派系林立、纪律散漫、操演废弛,以至于出现水兵不识水性,骑兵没有马的怪事。

就是这样的军队,清朝一直整顿不得,更是裁撤不得。

因为军队的官僚系统已经强大到欺上瞒下、抗拒监督的地步了。

乾隆年间,甘肃赈灾案爆发,牵出集体腐败的甘肃官场,其中仅布政使王亶望一人即贪污白银三百余万两。

若依法办事,甘肃府道以上官员要为之一空。

这显然在实践中难以操作,乾隆不得不从宽处理,法外开恩,没有将甘肃官员全部拿下。

但即便如此,仍有56名甘肃官员被杀,46人免死发遣,而革职、降调、罚赔的官员更是数不胜数。

在这里,官僚系统的集体腐败也产生了强大的力量,让执法者投鼠忌器,不敢依法办事。

王亶望是捐纳做的官,乾隆皇帝认识到“纳资授官,本非善政”。

他的孙子道光皇帝也感叹:“捐班我总不放心,彼等将本求利,其心可知”,“他们素不读书,将本求利,廉之一字,诚有难言。

”可祖孙俩就是不能废除捐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