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环节动物门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https://img.taocdn.com/s3/m/14f6bac04028915f804dc2ca.png)
一、主要特征
8、 排泄器官为后肾管型 后肾管型:由中胚层的体腔膜形成,具有 两个开口:在体内的开口为肾口,向体外 的开口为肾孔。排泄物直接从肾口进入肾 管,效率更高。 每个体节都有,故又称“体节器”。
作用:排泄,调节体内渗透压平衡。
种类:咽头小肾管,体壁小肾管,隔膜小 肾管。
比较原始的 种类其排泄 器官仍为原 肾管,但是 与扁形动物 的焰细胞不 同,由管细 胞和排泄管 构成。
二.代表动物--环毛蚓Pheretima
此外还有: 入肠血管:由腹血管出发,连接肠壁 微血管。 出肠血管:连接肠壁微血管,通入背 血管。 腹皮血管:连接腹血管、神经下血管 和壁血管。 蚯蚓的血液呈红色,含有血红蛋白,但血 红蛋白存在于血浆中。
二.代表动物--环毛蚓Pheretima
循环途径:
二.代表动物--环毛蚓Pheretima
一、主要特征
9、 链索状神经系统
由脑、围咽神经环 、咽下神经节和腹 神经索组成
一、主要特征
脑神经节:一对咽上神经节愈合形成。
咽下神经节:一对神经节愈合形成
围咽神经环:连接脑神经节和咽下神经节 腹神经链:由两条神经索高度愈合,共同 包在一层结缔组织膜内,贯穿全身 脑神经节控制全身的运动和感觉,腹神经 索发出神经至体壁和器官,司反射作用。
二.代表动物--环毛蚓Pheretima
笫八章 环节动物门
一、主要特征
1、身体分节 环节动物身体分成许多小节 每一体节内部形成一个小室 神经、排泄、生殖等器官大多按节排列 身体分节是高等无脊椎动物进化的重要标志
同律分节:身体各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基本相 同,如蚯蚓。
异律分节:身体各节在形态和功能上不同, 如节肢动物。
一、主要特征
8.环节动物门课件
![8.环节动物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69a5ef54b35eefdc9d33319.png)
9.2.1 代表动物—沙蚕Nereis (2)
9.2.1.1形态结构与机能 (2) ●体壁从外至内为:角质层、上皮、环肌、纵肌
和体腔膜。发光种类的发光物质存在于上皮细 胞分泌的黏液中。 ●每节均具两束连接腹正方和背侧方的斜肌,可 牵动疣足运动,又称疣足肌。
9.1.3 疣足和刚毛
●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最原始的附肢—疣足。海 洋中生活者通常具疣足。它由体壁外突形成, 一般扁平状。因种类不同有别。疣足分背叶和 腹叶,分别有背须和腹须及毛或刺状物,具有 感觉或鳃或支撑的作用。图9-3、图9-4
●非海产者无疣足,具刚毛、绒毛、吸盘之类, 作用是提高运动效率,增加速度和灵活性。
9.1.4 循环系统 (1)
●从环节动物开始有了完整循环系统—闭管循环 系统,它由纵行血管、环形血管、支血管和微 血管(毛细血管)组成。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方 向固定,流速恒定,运输效率提高。
●除最原始的种类,环节动物血浆中有 3 种呼吸 色素—血红蛋白、蚯蚓血红蛋白和血绿蛋白。 有的种类同时含有1~2中色素。
9.3.1.2 结构与机能 (3)
●嗉囊暂存食物,砂囊捣碎食物。从口至砂囊由 外胚层形成,属前肠;胃和肠来源内胚层,消 化吸收主要在肠内进行,肠的两侧有一对锥形 盲囊,是重要消化腺;肠之后的消化管变细, 无盲道,无消化功能,来源外胚层,属后肠。
●肠、背血管和盲道周围的黄色组织有类似肝的 功能,是糖原的合成与存储中心,还有存毒和 去毒、合成与分解蛋白质的作用,等等。
最近在新西兰深海(1200m)发现的多毛纲物种,一种凶猛的猎手
第8章-环节动物门
![第8章-环节动物门](https://img.taocdn.com/s3/m/e7b1a90379563c1ec5da7116.png)
1 多毛纲(Polychaeta)特征
① 头部明显,感觉器官发达,口前叶具有触手和触须。眼点两 对,具感光作用;前缘有一对触手,腹面两侧各有一触角。 ② 体节一般明显,同律分节,每一体节有一对叶片状疣足。 ③ 体壁主要由角质膜、上皮、环肌、纵肌及体腔膜构成。背 腹隔膜将每节体腔分隔成左右两个。 ④ 消化系统包括口、咽或吻、食道、胃、肠、直肠和肛门。 ⑤ 循环系统:多数种类为闭管式循环, ⑥ 多雌雄异体,无生殖带,无固定生殖腺和生殖导管,在生 殖季节才出现 ,个体发育中,螺旋式卵裂,有担轮幼虫期。 ⑦ 绝大多数海洋生活,极少数淡水生活 ⑧ 身体一般细长,圆柱状或稍扁,分节明显。个体大小差别 很大,小的只有1mm,大的可达2-3m。
是环节动物中最多的及较原始的一类, 除极少数为淡水生活外,其他均为海洋生活。 常见的种类如沙蚕(Nereis),沙蠋(Arenicola)、 巢沙蚕(Diopatra)等。 多毛类一般有发达的头部及感觉器,具疣足,雌雄异体, 无生殖环带,发育中经过担轮幼虫。从生态习性上,多毛类 可分为两种生活类型。一种是自由生活的,包括在海底泥沙 表面爬行的种类、钻穴的种类、自由游泳的以及远洋生活的 种类,通称为游走类(Errantia)。另一种是不能自由活动的, 包括一些管居的或固定穴居的种类,通称为隐居类 (Sedentaria)。多毛类包括了环节动物的大部分种类,可分为 两个亚纲,很难确定统一的分目标准,因此只能分成许多独 立的科。
• 真体腔在发展形成中不断发展,使原体腔(囊胚腔) 不断缩小,最后只在“心脏”(动脉弧)和血管内 腔留下遗迹—残留的原体腔。 • 血浆中含有呼吸色素(血红蛋白、蚯蚓血红蛋白、 血氯蛋白),血液循环有一定方向,流速较恒定, 有效地提高了营养物与代谢废物的运输及携气机能。
8-环节动物门
![8-环节动物门](https://img.taocdn.com/s3/m/57a44080bceb19e8b8f6ba7c.png)
一、环节动物门主要特征
1. 生活环境
多数自由生活,少数营寄生生活;自 由生活的种类在海水、淡水及陆地均有分 布,各种间体型差别较大。
2013-7-31
吉普高地大蚯蚓
2. 身体分节
metamerism
2.1 分节现象的概念
分节现象metamerism:环节动物躯体是由 许多形态相似且重复排列的部分构成,这种现 象称为~。 身体分节是高等无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的 一个重要标志。
2013-7-31
二、环节动物的分类 1. 多毛纲
2. 寡毛纲
3. 蛭纲
2013-7-31
1. 多毛纲(Polychaeta)
多毛纲是本门中 最原始的类群,约有 10000多种,绝大多数 海产,大多可作为鱼 类饵料。 代表动物:沙蚕 Nereis。
2013-7-31
多毛纲的特征 ① 自由生活 种类头部
2013-7-31
异沙蚕相heteronerris phase:性成熟时,沙蚕形态 结构上发生改变
的现象。
①眼点变大; ②生殖节各体节变宽; ③疣足变扁变大,桨 状刚毛代替了刺状刚 毛; 群浮 ④体壁及消化管发生 组织溶解。
2013-7-31
环节动物门 ——多毛纲动物
覆瓦鳞沙蚕
软背鳞沙蚕
日本沙蚕
明显、感
官发达;
②具疣足;
③发育经过
担轮幼虫
阶段。
2013-7-31
肛触须
模拟沙蚕结构可研制新型超强度航空材料 沙蚕使用其颚挖掘浅海水沉淀物,它 们的颚90%成份是由蛋白质构成,这种蛋 白质材料本来的硬度不及人体手指甲,但 是沙蚕下颚和钳螯中的蛋白质却得到了金 属物质的增强,其硬度是当前人工制造的 聚合体3倍。布鲁梅尔与《新科学家》杂志
动物学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动物学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https://img.taocdn.com/s3/m/316d73d7aa00b52acfc7cab6.png)
中肠:
胃(10-14节): 胃前部有一圈胃腺,分泌消化 酶使进一步消化。 小肠(15节起) 大部分营养物质消化吸收
肓肠笫26节伸出一对指状突起, 分泌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
后肠: 直肠(最末几节):收集和贮存食物残渣, 从肛门排出体外。
前肠:口腔、咽、 食道、素囊、砂 囊。
中肠: 包括胃、 小肠。 后肠: 包括直 肠、肛门。
1)来源
次生体腔的形成 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三个腔 笫一次 笫二次 笫三次 囊胚腔 原肠腔 体腔
体腔是由中胚层形成时出现的中胚层体腔 囊发展而来的 。
1)次生体腔的形成
在胚胎发育形成一对中胚层细胞团后,细 胞团继续分裂增殖,形成中空的体腔囊,体腔 囊不断扩展,两侧的体腔囊壁外侧靠向体壁, 形成体壁中胚层,分化为体壁肌肉层和体腔膜, 其内侧靠向肠壁,形成肠壁中胚层,分化为肠 壁肌肉层和体腔膜。由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 层围成的腔即次生体腔。 真体腔=裂体腔=次生体腔
图8-19 正蚓的腹神经索与皮肤和肌肉 形成一个简单的反射弧
• 感觉器官因种类不同而不同。多毛类发达, 有眼(感光)、化学感受器、平衡囊等。 陆生寡毛类和半寄生类感觉器官一般不发 达,主要由体表的感觉细胞感受外界刺激。
七、 皮肤呼吸
大多数环节动物无专门的呼 吸器官,皮肤直接交换气体。
在多毛纲的部分海产种类呼 吸器官为鳃
环毛蚓
(一) 外部形态
身体圆而细长,40~47cm,120~160体节。 每节有刚毛一圈,雌雄同体。 节间沟:体节与体节之间的深糟沟 体环:体节上的浅糟 口前叶:前端笫一节,为肌肉质的 突起,有摄食、掘土和感觉 功能。 环带(生殖带)
性成熟时在笫14-15-16节由表皮形成的腺肿状 突起。 环带上无刚毛和节间沟。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https://img.taocdn.com/s3/m/487c0a87d4d8d15abe234e83.png)
• 有中枢、交感和外周神经系统之分。
• 中枢神经:头部有一对脑,也称咽上神经节,控 制全身的运动和感觉。 • 外周神经:由中枢神经发出神经纤维,分布在 体壁和器官。 交感神经:由咽上神经节伸出至消化管。
• 意义:神经系统进一步集中,致使动物反 应迅速,动作协调。
28
• 感觉器官发达(多毛 类):有眼(感光)、 项器(化学感受器)、 平衡囊、触觉细胞等。 • 陆生种类(寡毛类和 蛭类)的感觉器官一 般不发达,主要是体 表的感觉细胞感受外 界刺激。
第六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1
环节动物的模式图
2
一、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身体开始分节(metamerism): 2、具真体腔(coelom): 3、具有疣足和刚毛,肌肉发达: 4、出现原始闭管式循环系统。 5、具有后肾管型排泄系统: 6、具有链索状神经系统: 7、海产种类发育经担轮幼虫期:
11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 原口动物,高等脊索动物
12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
后口动物
13
(3)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肠壁外附有肌肉,使肠道蠕动,消化道在形态和 功能上进 一步分化,消化能力加强。 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加强→ 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化为后肾 管型。 消化管与体壁为真体腔隔开,促进了循环、排泄 器官的发生,使结构更复杂,机能更趋完善。 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 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循环系统。
23
5、具有后肾管型排泄系统:
后肾管的特点:两端均开口,一端开口于真体腔为肾口,一端开口体 壁或消化管为肾孔,以肾孔排出废物。 结构:肾口、排泄管、肾孔。 环节动物的后肾管按体节排列,每节1至多对,比原肾管效率高。
8 环节动物门
![8 环节动物门](https://img.taocdn.com/s3/m/17831ef6fab069dc502201fc.png)
异律分节的意义:使动物生理分工更为显著;利于 运动能力的加强和灵活。
3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 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这样就促进 了动物的新陈代谢,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同律分节是身体进一步分节——异律分节的基 础,使动物体分化出头、胸、腹有了可能。分 节现象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系统演化中有着 重要意义。 不分节——同律分节——异律分节——身体分 部是动物外形的演化历程。
代表动物:环毛蚓,爱胜蚓
3 蛭纲
体扁长,无疣足,无刚毛,有吸盘.如宽身扁蛭,鳃蛭 分目:
1.棘蛭目:体腔发达,具刚毛;只有后吸盘。代表动物: 棘蛭 2.吻蛭目:具有可伸出的管状物,无颚;前吸盘有或无。 体腔退化,有循环系统。代表动物:扁蛭 3.颚蛭目:口腔具颚,有前吸盘,无循环系统。肉食性或 吸食血液。代表动物:宽身蚂蝗 4.石蛭目:无颚片,具肉质的伪颚,咽长。代表动物:带 状石蛭。
原肾型混合:原肾管和体腔管的混合 排泄管和生殖管单独存在。 后肾型混合:后肾管和体腔管的混合 混合肾:后肾管和体腔管的融合,完全混合为单一的管。
排泄器官的起源(补充内容)
体腔
肠腔
原肾管
体腔管
后肾管
原肾型混合
后肾型混合
混合管
六 索式神经系统(nerve cord)
1.组成
肠
咽上神经节
沙蚕头部
七 发育(development)
陆生和淡水生活的环节动物为直接发育,无幼 虫期。 海产种类的个体发生中,经螺旋卵裂、囊胚、 原肠胚(内陷法),发育成为担轮幼虫,再经 过变态成为成虫。 担轮幼虫期及其变态在动物进化上具有重要意 义。许多外形差别很大的动物,如软体动物,苔 藓动物,腕足动物等都要经过担轮幼虫期,而且 与牟勒氏幼虫,帽状幼虫,轮虫都相似,可以说明 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https://img.taocdn.com/s3/m/bd017c80680203d8ce2f24f5.png)
前肠
口腔可从口翻出,摄取食物。
咽部肌肉发达,可辅助摄食,咽外有单细胞咽
腺,可分泌粘液和蛋白酶,有湿润食物和初步 消化作用。
咽后连短而细的食道,其壁有食道腺,能分泌
钙质,可中和酸性物质。
食道后为肌肉发达的砂囊能磨碎食物。
中肠 胃前有一圈胃腺。 胃后为肠,其背侧中央凹入成一盲道,使消化 及吸收面积增大。消化作用及吸收功能主要在肠 内进行。 肠两侧向前伸出一对锥状盲肠(第ⅩⅩⅥ体 节),能分泌多种酶,为重要的消化腺。 后肠 较短,无盲道也无消化机能,以肛门开口于 体外。
二.寡毛纲
头部不明显,感官不发达; 无疣足,具刚毛(但刚毛的数目远远少于
多毛类,因此称寡毛类);
雌雄同体,性成熟时体表出现环带,直接
发育;
寡毛类约有3000 种左右。
三.蛭纲
营暂时性外寄生生活,体节一般固定34节,
脑通过围咽神经与咽下神经节(1对愈 合) 腹神经索(纵贯全身,在每一体节内 均形成一神经节)
7.
感官
眼、项器、平衡囊、纤毛感觉器及触觉细胞等。
眼位于口前叶的背侧,数目和复杂程度因种而异。
项器位于头后(一对纤毛感觉窝),为化学感受器。 平衡囊位头后体壁内,有管开口于体表。
环节动物多毛类的感官发达
刚毛
3.2 疣足
疣足是最原始的附肢形式,每体节一对,多为海产 种类所拥有。 疣足是由体壁向外伸出的扁平片状突起,有体腔伸 入,通常分为背肢和腹肢,各有须状的触角器官。 疣足既是运动(游泳)器官,同时也是呼吸(内具 微血管网)器官 较进化与特化的环节动物中,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 使疣足退化,而仅保留下刚毛,如蚯蚓;或者刚毛 也消失,例如蛭类(依靠吸盘和体壁肌肉进行运 动)。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https://img.taocdn.com/s3/m/a2e407ea19e8b8f67c1cb961.png)
蚯蚓
沙蚕
第一节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代表动物-----环毛蚓
第三节 环节动物的分类 第四节 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
第五节 环节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第一节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分节现象
体节:是指躯体许多彼此相似而又重复排列的部分所构成,
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性生活。体节数固定,头部不明 显,常具眼点数对,无刚毛,前 吸盘和后吸盘有吸附功能。雌雄 同体,性成熟时有生殖环带,约
有500种蛭类。如金钱蛭
(Whitmania)
欧洲 医蛭 横切 面
医蛭 内部 结构
蛭纲分目
1、棘蛭目:体腔发达,具刚毛;只有后吸盘。
代表动物:棘蛭 2、吻蛭目:具有可伸出的管状物,无颚;前吸盘 有或无。体腔退化,有循环系统。 代表动物:扁蛭 3、颚蛭目:口腔具颚,有前吸盘,无循环系统。 肉食性或吸食血液。 代表动物:宽身蚂蝗 4、石蛭目:无颚片,具肉质的伪颚,咽长。 代表动物:带状石蛭
同律分节: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和
机能都基本相同
异律分节:一些种类的动物,身体各体节有所不同,如出
现附肢等
异律分节的意义: 使动物生理分工更为显著,对以后进化
到头部,胸部和腹部等提供了可能性;利 于运动能力的加强和灵活
二、次生体腔的发生及其意义
次生体腔:在肠壁和体壁上都有中胚层发育的肌肉层和
生殖腺、环带及刚毛等结构可分为三个目。
寡毛纲分目
1、近孔目:水生,底栖,体小型,雄生殖孔一对,
开口在具精巢、精漏斗这一体节的后一 节。 代表动物:尾鳃蚓。
2、前孔目:水生,雄生殖孔1~2对,末对开口在最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https://img.taocdn.com/s3/m/b495efef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e.png)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一、名词解释1.同律分节2.次生体腔3.疣足4.闭管式循环5.后肾管6.索式神经系统7.担轮幼虫8.环带(生殖带)9.砂囊 10.盲道 11.盲肠 12.体表呼吸(皮肤呼吸) 13.反射弧 14.异沙蚕相 15.嗉囊二、判断与改错(对的填“+”,错的填“-”并改正)1.身体分节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重大意义。
环节动物开始有同律节现象。
()2.原腔动物蛔虫和环节动物蚯蚓都具有完全的消化道。
()3.原腔动物蛔虫和环节动物蚯蚓都具有完全的消化道,而且消化管壁有3肌肉层,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
()4.大多数环节动物都具有刚毛。
由上皮内陷形成刚毛囊,囊底部一个大的形成细胞分泌几丁质物质,形成刚毛。
()5.环节动物海产种类一般有疣足,有些种类的背须特化成疣足鳃,有呼吸作用。
()6.所有的环节动物都具有闭管式循环系统。
()7.环节动物的血液呈红色,是因为血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
()8.环节动物的后肾管开口于体腔,因此能排泄体腔中的代谢产物,因肾上密布微血管,故也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水分。
()9.自环节动物以后,由于真体腔的出现,消化道壁具有肌肉层,从而开始具有完整的消化道。
()10.环节动物均具环状体节和环带。
()11.蚯蚓的体壁肌肉分为环肌和纵肌。
蚯蚓一些体节的纵肌层收缩。
环肌层舒张,则此段体节变细变长;而此段体节的环肌层收缩,纵肌层舒张,则此段体节变粗变短。
()12.蚯蚓的呼吸方式为疣足呼吸。
()13.蚯蚓为保证皮肤呼吸,其上皮分泌粘液,背孔排出体腔液,经常保持体表湿润。
()14.蚯蚓腹神经索中的3条巨纤维,贯穿全索,传递冲动速度极快,故蚯蚓受到刺激反应迅速。
()15.从环节动物门开始具有真正的生殖系统,因此它是无脊椎动物进化历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16.三角真涡虫、环毛蚓、沙蚕和医蛭皆为雌雄同体。
()17.环节动物门分为多毛纲、腹毛纲、蛭纲、螠纲。
()18.环毛蚓开始有了交感神经系统,由咽上神经节伸出神经至消化管称为交感神经。
第八章环节动物ppt课件
![第八章环节动物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19d002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a6.png)
意义:加强游泳和爬行的效用。
四.闭管式循环系统:
较完善的闭管式循环系统,由纵行、环行及其分支血 管组成。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
血液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提高了输送营养物质及携 氧机能。
环毛蚓横切面
蚯蚓运动:
环肌收缩,纵肌舒 张,蚯蚓变长变细
环肌舒张,纵肌收 缩,蚯蚓变短变粗
三.摄食和消化
以有机质和植物叶片为食
口:
口腔:可从口翻出,摄取食物
咽:肌肉发达,咽腔扩大,可
前
辅助摄食外具单细胞咽腺
肠 食道:壁有食道腺,可中和酸
性物质
砂囊:肌肉发达,可磨碎食物
胃 :具有胃腺
中 肠:其背侧中央凹陷形成盲道 肠 盲肠;为消化腺
2.吻蛭目(Rhymchobdellida):具有可伸出 的管状物,无颚;前吸盘有或无。体腔退化, 有循环系统。代表动物:扁蛭 鳃蛭
3.颚蛭目(Gnathobdellida):口腔具颚,有 前吸盘,无循环系统。肉食性或吸食血液。代 表动物:宽身蚂蝗
4.石蛭目(Herpobdellida):无颚片,具肉质 的伪颚,咽长。代表动物:带状石蛭。
真体腔是由中胚层囊裂开而成的,故也称裂体腔
真体腔是继假体腔之后出现的,也称次生体腔
真体腔=裂体腔=次生体腔
笫一次出现的“ 体腔”是线形动物的假体腔
真体腔形成示意图
肠腔 体腔囊 中胚层
腹神经索
体表上皮 肌肉层
壁体腔膜
体 壁
真体腔
肠上皮
肌肉层 脏体腔膜
肠 壁
疣足(parapidium):是由体壁向外突出的扁片状双层 结构,体腔也伸入其中,每体节一对。
8.第8章 环节动物门
![8.第8章 环节动物门](https://img.taocdn.com/s3/m/6e2a907caf1ffc4ffe47ac2f.png)
一、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身体分节
• 分节:指身体沿纵轴分成许多相似的部分, 每个部分称为一个体节 • 分节表现在两个方面:
–外部形态:节与节间以体内的隔膜相分隔,体 表相应地形成节间沟,为体节的分界 –内部结构: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 节重复排列的现象,这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 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重大意义
–真体腔的发展,使原体腔(囊胚腔)不断缩小,最后 只在心脏和血管的内腔留下遗迹,即残存的原体腔
• 意义
–血液循环有一定方向,流速恒定,提高了运输营养物 质及携氧机能
环毛蚓的循环系统
• 纵血管
–背血管(1条,后向前流动) –腹血管(1条,从前向后流动) –食道侧血管(2条) –神经下血管
• 环血管:心脏4-5对,连背腹 血管,可搏动,有瓣膜。从背 向腹流动 • 微血管
• 类型
–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
• 进化意义
–体节的出现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 –不同部位的体节进一步出现功能上的分工,对 动物分化中形成头、胸、腹有重要的意义 –分节现象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 要标志,是特化的开始
(二)形成真体腔
• 真体腔(次生体腔,裂体腔):体壁和消 化管之间的广阔腔 • 来源:中胚层裂开形成 • 特点
二、环节动物的分类
(一)多毛纲
• 约10000种,为较原始 的类群 • 绝大多数海洋生活, 极少数淡水生活 • 感觉器官相对发达 • 具有疣足 • 雌雄异体,无生殖环 带;发育经担轮幼虫 • 常见种类:沙蚕、巢 沙蚕
(二)寡毛纲
• 约6000余种 • 一般认为是海产穴居的原始环节动物侵 入淡水和陆地而发展起来的 • 身体分节而不分区,疣足退化,体表具 刚毛 • 雌雄同体,性成熟时体表形成环带,交 配时两虫互相授精,卵产于环带中,脱 落成卵茧,直接发育。 • 常见种类:杜拉蚓、环毛蚓
8.环节动物门
![8.环节动物门](https://img.taocdn.com/s3/m/1684a3fef61fb7360b4c654a.png)
第一节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分节现象
定义: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 节构成。
体表、内部, 都分为许多相似的节(段); 即:体表——凹陷的环沟——节 间沟; 内部——隔膜; 每个节(段)——体节 (metamere); ——分节现象。
内部器官——分节排列, 循环、排泄、生殖、神经、肌肉等; 体节——相当于一个单位; 分节现象与群体——相似、根本不同 分节动物:只有一个头部、神经系统,统一
内部构造
1. 体壁和体腔 体壁:由外至内角质 膜、上皮、环肌层、 纵肌层、体腔上皮。 体腔:体壁以内,肠 壁以外的广大空腔 为次生体腔。体腔 内有血管、神经节 和肾管等器官。 肠壁:由外到内依次 为脏壁体腔膜(黄 色细胞)、纵肌、 环肌、肠上皮。
环毛蚓横切面
环 毛 蚓 的 运 动 蠕 动
——
2. 消化系统
沙蚕
红沙蚕 (游走目)
龙介虫 (隐居目)
二、寡毛纲(Oligochaeta)
全世界6000余种,主要为陆生(4/5),
称为陆蚓。少数为水生,称为水蚓。
大部分水生种类为淡水生活,少数
在海水中生活。
极少数为寄生。
(一)代表动物——环毛蚓(Pheretima)
外部形态
适应土壤穴居生活的外形特征: 1. 头部及感官退化; 2. 口前叶膨胀时,可以掘土; 3. 刚毛可作运动的支点; 4. 体表有角质膜,表皮中的粘液腺 分泌粘液,有背孔排出体腔液,均 可减小钻土时的摩擦,有利于在土 壤中穿行。
体表无刚毛,但有前、后吸盘。
(2)体壁、体腔与循环
体壁结构较其它的复杂,上皮层之下有真皮,
真皮中有色素细胞;在环肌与纵肌之间有斜 肌,还有背腹肌。P184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https://img.taocdn.com/s3/m/ba6c2ad8a1c7aa00b52acb2e.png)
五、后肾排泄系统
多数环节动物具有按节排列 的排泄管,来源于外胚层,称后 肾管。典型的后肾管是一条两 端开口,迂回盘曲的管子,一 端 为 肾 口 ( nephrostome ) , 另一端称肾孔或排泄孔 ( nephridiopore ),具有排泄 含氮废物和平衡体内渗透压的 作用。如环毛蚓。 有的后肾管特化为小肾管, 肾口有或无,肾孔开口于咽、 肠或体壁。
原始种类仍然 保留原肾形态.
六、索式神经系统
由脑(即一对咽上神经节),一对咽下神经节,连接脑和 咽下神经节的围咽神经环,以及腹神经索构成。腹神经索 在每个体节有一对神经节,成为纵贯全身的链状神经系统。
脑发出神经到身体前 端感觉器官,同时也 分出神经到消化道和 其它内脏器官,以此 控制全身的运动和感 觉功能。各体节的神 经节又分出若干对神 经至体壁等处,调节 本体节的感觉和运动 的反射动作。
循环途径:
背血管 背肠血管 食道侧血管 心脏 神经下血管 ⅩⅣ前 ⅩⅣ后 壁肠肾 腹肠血管 壁血管
腹血管
血管没有动脉和静脉之分.血浆中含血 红蛋白,故显红色.
六、排泄系统
环毛蚓除第 1 、 2 节外, 几乎每节都有为数较多 的小肾管,为典型的后 肾管 . 环毛蚓具有三类小 肾管。 体壁小肾管 :位于体壁内 侧 ,数量多 ,无肾口 ,肾孔 开口在体表. 隔膜小肾管 : 位于 XIV 隔 膜前后 , 有肾口 , 肾孔开 口于肠. 咽头小肾管 :位于咽和食 道两侧 , 无肾口 , 肾孔开 口于咽.
刚毛
多数环节动物每节都长 有刚毛(setae或 chaetae),刚毛是由表 皮细胞内陷形成的刚毛 囊(setal sac)中的一个 细胞分泌形成的,它的 运动比纤毛稳固而有力。
第八章 环节动物
![第八章 环节动物](https://img.taocdn.com/s3/m/ecc422b9f90f76c661371a5e.png)
环节动物门的各个纲中,多毛纲最原始, 因具有担轮幼虫,且身体构造分化较少。寡毛 纲可能是多毛纲适应穴居或土址中生活的结果 。蛭纲是寡毛纲过半寄生的生活的结果,因蛭 纲中的原始类群━━棘蛭目,体腔发达,头端 具刚毛,有真正的血管,均与寡毛纲相似。
作业: 1.环节动物门有哪些主要特征?简述身体分节和次生 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2.从多毛类、寡毛类和蛭类的形态特征,试述其对各 自生活方式的适应性。 3.了解蛭类的次生体腔的演变与血循环系统的关系。 4.试述环节动物的系统发育。 5.名词解释:同律分节 真体腔 闭管式循环 后肾 管型排泄系统
思考:原肾管与后肾管有何区别?
排列方式 开口形式 起源
功能 组成
原肾管 沿身体两侧 一端为盲端 外胚层
排泄 焰细胞、排泄 管、排泄孔
后肾管 按体节排列
两端开口
中胚层或与外 胚层联合形成
排泄和生殖
肾口、细肾管、 排泄管及肾孔
5.神经系统:链(索)状神经
(1)中枢N系统:包括脑 (咽上神经节,一对) 、咽下 神经节(第一对神经节)、围 咽神经(一对)、腹神经束 ( 2条双股合成) 。
2.运动附肢——刚毛 3.身体与外界相通的 孔道:口(第一节)、 肛门(最后)、♂生殖 孔 ( 1 对 , 第 XⅧ 节 腹 面)、♀生殖孔(1个, XIV 节 腹 面 ) 、 受 精 囊 孔(1~4对)、背孔 ( 从 Ⅺ-Ⅻ 节 起 每 节 间 沟正中都有一个)。
二. 内部构造 1.体壁层、脏壁层
和次生体腔 (1)皮肌囊(体壁层) 角质膜:位于最外层,较薄 表皮层:单层柱状上皮细胞,间有单细胞腺、感觉 细胞 肌肉层:来源于中胚层,外环肌、内纵肌 运动:体体腔壁膜肌:肉来层源和于刚中毛胚及层体,液极协薄调,作为用单的层结上果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陀螺形,在腰部有两条纤毛环,其间有口,无体
节,有原体腔和原肾管,为螺旋型卵裂。 担轮幼虫在进化上意义:许多外形差别很大的动物, 如软体动物、苔藓动物、腕足动物等都要经过担轮 幼虫期,而且与牟勒氏幼虫、轮虫都相似,可以说 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第二节 代表动物:环毛蚓
一.蚯蚓的外部形态及其对土壤生活的适应 适应性结构:体长而圆;头部和感官退化;具口前叶; 疣足退化,有刚毛,有背孔
,并可辅助运动;后吸盘——背面为肛门
的开口
• 皮肤上感觉器灵敏——与暂时性寄生生
活相适应的特点。
• 口腔内有3片颚,颚上有齿;咬破宿主皮肤,“Y” 型伤口。
• 咽腺能分泌蛭素:抗凝血、麻醉、扩张血管;
• 嗉囊发达,可储存很多血液;
侧盲囊:吸血性种类蛭的胃可有1~11对侧盲囊,
其功能主要不是消化食物,而是贮存吸食的血液,约
1.棘蛭目:体腔发达,具刚毛;只有后吸盘。代表 动物:棘蛭
2.鳃蛭目:15个体节,具前、后吸盘,无刚毛,体 腔明显。代表动物:鳃蛭
3.水蛭目:口腔具颚,有前吸盘,无循环系统。肉 食性或吸食血液。代表动物:宽身蚂蝗
代表动物——医蛭 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主要特征
• 头部不发达;
• 具有附着器官:
前吸盘——腹面中央为口,有吸附能力
2.担轮幼虫(假想祖先)-------环节动物
系统发展:多毛类------寡毛类--------蛭纲
环节动物三纲特征比较
本章要点:
1.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分节和次生体腔的出现 在动物演化上的重要意义。 2. 各纲的主要特征及各纲的代表动物。
3. 蚯蚓的外形与内部结构的特征。
4. 名词解释:同律分节、异律分节、疣足、后肾管、 担轮幼虫。
能上进一步分化,消化能力加强 消化功能加强 同化功能加强 异化功能 加强 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化为后肾管型。 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从 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循环系统。 身体出现分节现象
疣足和刚毛,肌肉发达
多毛类:每体节具一对疣足,在多毛类两侧体壁向
外突起形成扁平状物。分背腹肢,具刚毛; 在较进化及特化的环节动物中,由于生活方式的改 变使疣足退化,仅保留刚毛,如蚯蚓。或刚毛也消 失,如蛭类。 疣足功能:运动(游泳、爬行),气体交换(表面富 有毛细血管),感觉、运动能力较之前动物强 肌肉较发达,分为环肌和纵肌
成头、胸、腹和有关节的附肢等是十分必要的。
真体腔 true coelom
概念:位于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中胚层之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空腔,又称次生体腔。 特点: 1)既有体壁中胚层,又有肠壁中胚层 2)具体腔膜,肠系膜 3)内充满体腔液,有孔道与外界相通
真体腔在进化上的意义
肠壁外附有肌肉,使肠道蠕动,消化道在形态和功
膜
三.摄食和消化 以有机质和植物叶片 为食 口 --- 口 腔 --- 咽 --食道 --- 嗉囊 --- 砂囊 ---胃---肠---肛门 黄色细胞
四.呼吸和循环 表皮呼吸,但要湿润;主要包括:背血管,环血管 (博动),腹血管,神经下血管,微血管网
循环系统
血管和微血管组成
异足索沙蚕
日本角吻沙蚕
二.寡毛纲 头部不发达,无疣足,有环带,如环毛蚓、瓢体 虫等。
寡毛纲分目
水栖类群:水生,底栖,体小型。
代表动物:尾鳃蚓、颤蚓、仙女虫。
陆栖类群:陆生,穴居,体大型。
代表动物:环毛蚓,爱胜蚓
三.蛭纲
体扁长,无疣足,无刚毛,有吸盘。如宽身扁蛭、 鳃蛭等。
分目:
可贮存其体重2~10倍的血液。
蛭假单孢杆菌\嗜水气单胞菌:分解蛋白质和脂肪
,抑制其它细菌的作用,使血液保鲜。
宽体金线蛭钻土
第四节 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
鱼类的饵料和人的食物(沙蚕等) 药用(蚯蚓),危害人,牛,鱼等动物(蛭)
第五节 环节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起源:
1.扁形动物(涡虫纲)----------环节动物
含氧(部分)
在体壁进行气体交换
腹血管 1条
大部分
35
五.排泄和渗透调节:后肾管 六.索式神经系统
具简单的反射弧:感觉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七.生殖和发育
生殖带:位于第 14-16 节 , 由表皮变成腺肿状隆
起,无刚毛,无节沟,其分泌物可构成卵茧 受精囊(6/7、7/8、8/9),雌性生殖孔(14), 环带(14-16) 卵巢(12/13) 雄性生殖孔(18),精巢囊(10,11), 储精囊(11,12) 雌雄同体,但异体受精,形成蚓茧,内有 1-3 个胚胎。
环节动物门主要特征
身体开始分节(metamerism) 真体腔 疣足和刚毛,肌肉发达 原始闭管式循环系统,但无心脏 后肾管型排泄系统 链索状神经系统 海产种类发育经担轮幼虫期
身体分节
体节segment: 环节动物的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
而又重复排列的部分组成,这部分称为体节。身体 分节是无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一重要标志。
蚯蚓的血液呈红色,含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存在于血浆中。
蚯蚓有高度发达的闭管式循环系统,由纵血管、环
34
血循环途径:
一部分经背血管在咽、 食管等处的分支 自14体节后收集每 体节一对
背血管1条 胃上血管
大 部 分
含 养 分
含 氧
前环管
背肠 血管
壁血管 (多对)
食管侧血 管 2条
心脏 (5对) 腹肠血 管 神经下血管 (1条)
头部由围口节和口前叶组成,
蚯蚓的生活史
蚯蚓的再生能力有多强???
第三节 环节动物的分类
一.多毛纲
头部显著,有触手、触须,有疣足,无环带。如
日本沙蚕、长吻沙蚕等。
异沙蚕相:一些种类的动物,到了性生殖成熟时,身体的后 半部形成生殖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刚毛变长,疣足叶状, 而身体的前半部却无变化。
多毛纲分目
蠕形亚纲
代表动物:沙蠋、臭海蛹 触须亚纲 代表动物:沙蚕;鳞沙蚕;盘管虫,螺旋虫。
青草沙水库
圆锯齿吻沙蚕在我国黄海、东海均有发现,常分布于长 江河口潮滩、沙洲之光滩。2007年发表的文献中定为长 江河口的首次记录。
背蚓虫
圆锯齿吻沙蚕 疣吻沙蚕
青草沙水库
背蚓虫的虫体圆柱形似红色的细蚯蚓,生活时常有泥质 栖管,国内分布于黄海、东海及南海,常栖息于泥沙和 软泥底质、穴居。 日本角吻沙蚕国内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 异足索沙蚕国内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潮间带 和潮下带。
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脑-围咽神经索-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身体 前脑-中脑-后脑 巨纤维 感觉器官:表皮感觉器(震动)、口腔感觉器(味觉和
嗅觉)、光感觉器(弱光,温度,湿度)
索式神经系统
头部有一对脑,又称咽上神经节(supra-
海产种类发育经担轮幼虫期:
担轮幼虫
原始闭管式循环系统,但无心脏
5.后肾管排泄系统
特点:两端都开口,一端开口于真体腔为肾口,一
端开口于体壁或消化管为肾孔,以肾孔排出废物。 结构:肾口、排泄管、肾孔 环节动物的后肾管按体节排布,每节1至多对,比 原肾管效率高
后肾管分为:
体壁小肾管、
隔膜小肾管、 咽头小肾管
6.索式神经系统
环节动物门 Phylum Annelida
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代表动物:环毛蚓 第三节 环节动物的分类 第四节 经济意义 第五节 系统发展
环节动物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 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身体分节,有疣足和刚 毛,运动敏捷;真体腔出现,相应地促进循环系统 和后肾管的发生,从而使各种器官系统趋向复杂, 机能增强;神经组织进一步集中,脑和腹神经索形 成,构成索式神经系统。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向着 更高阶段发展。本门动物约9000种,常见种沙蚕、 蚯蚓、水蛭等。
分节形式:
1)同律分节:动物体由形态和机能相似的体节构成 (外形分节,内部器官如神经系统、排泄系统、循 环系统等也按节排列) 2)异律分节:躯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形态和机能不相同
口前叶和尾节:不是体节!!!
分节的意义:
体节的出现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而且不同部位
的体节进一步出现功能上的分工,对动物进化种形
二.体壁和运动 体壁:角质膜、表皮层、环肌、纵肌、体腔膜 蚯蚓运动:环肌收缩,纵肌舒张,蚯蚓变长变细 环肌舒张,纵肌收缩,蚯蚓变短变粗
涡虫、蛔虫、蚯蚓体壁(皮肌囊)的比较
涡虫:表皮、基膜、肌肉层(环肌、斜肌、纵肌) 蛔虫:角质膜、上皮层、肌肉层(纵肌) 蚯蚓:角质膜、表皮、肌肉层(环肌、纵肌)、体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