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下中国建筑存在的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当下中国建筑存在的问题
摘要:
当今世界的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三大趋势深化发展,各国的国情都有了变化。


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一边是中国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一边是世界的高速发展。

而中国建筑在此环境下,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原因何在以及一些应对之策将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中国建筑规划问题审美
前言:
建筑作为一种实在的文化载体,它镌刻着一个民族、地域、社会的生存、延续、衰减、消亡的历史过程,凝聚了各个历史时期,各民族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气质。

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心灵的震撼和强烈的美感。

可以说建筑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结晶。

当今建筑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已不再是建国初期那种窘迫的局面。

然而现在我们的建筑也还存在诸多问题,经过查阅与思考,个人觉得问题的解决之策在于全民的美育普及,体制改善还有思想前瞻性的培养。

一.关于建筑的一些概念
美:
美学的真正含义不仅包括广义上的美观,也涵盖了文化美和真正的艺术美。

美通常被人们定义为“是人们创造生活,改变世界的能动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是一个真与善相统一的,能够激起人们感情愉悦的感性形象。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美”。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二.中国建筑存在的问题
1.模仿问题
近二十年来,我们做建筑所采用的样式、理念几乎都是引自国外{尤其是欧洲、北美}。

这无可厚非。

我们自己国家底子薄,经济起步慢,好的东西当然要学,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学,这样才能拉近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但是请看看现在的国内建筑市场:经济基础差的开发公司,只能给房子搞点小变化。

一个小挑板,外墙弄个仿欧的假的雕刻装饰······实力雄厚的公司则在入口设个科林斯式的柱式,屋顶围一周雕塑。

当然,得来自西方古典的人、物造型。

装饰“滴水不漏”的穹顶,有的甚至更用到哥特式的尖顶······只要是商家能想到的、可以成为卖点的,那可以说是“一个也不能少”——说是崇洋吧,其实也有“看重”我们自己国家文化的。

随手拿来古代的窗子,琉璃顶就用。

这就叫有中国传统文化?
我想说,我们能不能别这么形式主义啊!?当然,不管是洋为中用还是古为今用,
中国存在真正思考的人,心怀诚意,研究模仿对象,确实做到洋为中用。

或者潜心创造,设计。

像“九间堂”,也没见着用多少传统文化符号,可是那个空间氛围已经真真切切的有了闲适雅致的意境。

我们的建筑不就是要达到那种境吗。

环境,意境。

2.室内设计中的问题
(1)空间划分
室内设计中的空间划分手法有太多西方的影子。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的民俗,老百姓的生活习惯相抵触。

西方室内空间(尤其是居住建筑)的划分大都是相互独立的,而中国人的方式是具有相互依赖性的。

举例来说,西方的厨房有很多是开敞性的,而中国人习惯独立性厨房。

当然,现在开放厨房在中国也很普遍。

这得归功于人们对洋文化的好奇。

客观上,这种好奇也加速了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再加上现今全球化的大潮,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文化取向也会有变化。

另外西方人习惯夫妻卫生间分开使用,而中国人则是夫妻合用;在西方,人们的衣帽间是男女分开的,中国则是放在一起。

在这方面,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都是应该予以考虑的。

(2)饰面装修鸥
所用的材料过于奢侈、豪华。

甚至部分案例都没有考虑到使用功能。

这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我们在电影中经常看到关于国外建筑室内居住空间的镜头。

没有那么华丽。

所用材料规规矩矩的行使它功能和美观的使命。

相反,我们却看到很多很有意思的手工艺品。

小小的、或简单或精致。

那么浓郁的真实的生活气息。

确实,电影经过了艺术加工,但它来源于生活。

这些特点是不能被抹掉的。

而在国内,好像体现空间美的唯一手段就是大量使用豪华材料,一定得给它造出富丽堂皇才可以。

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创始人与带头人张绮曼曾谈到:“我觉得建筑装饰,室内设计不能光考虑一层皮的问题,重点应该考虑空间,考虑空间形象所传递的文化含量。

”其实,已经不言自明了:我们的民族素质,审美取向确实很需要提高。

3.工程质量方面
毋庸置疑,中国是世界上新建建筑最多的国家。

我们能从中看到国家富裕了。

这是好事。

但是说道中国建筑的寿命,却只有25—30年。

据查,美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74年,英国更是达到132年。

这差距是如何之大?我们的工程质量是如何之差?
同时,这对环境也有很大影响。

我国每年有20亿平方米的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

如此短寿的建筑每年将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威胁。

现在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

这个问题不能忽视。

4.景观设计
我们城市化踏上高速发展之路也就二十几年时间。

而景观设计是近几年随着人们环境质量要求意识的提高才被人们广泛关注的。

事实上,当今中国的所谓景观设计业务大多数是来自房地产商的。

他们利用人们的关注将其作为卖点。

可想这其中有多少科学可循,又有多少理论和实践基础可讲。

该情况严重扭曲了景观设计的精神。

看看身边那些大兴土木的工地,满街既不遮阴有十分昂贵的棕榈树便可知了。

5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的根本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及正常使用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
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目前国内城市显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盲目模仿互相攀比成风
我国曾兴起第一高楼热,尤其是在南方及东部沿海等发达城市。

深圳建了全国第一高楼,上海紧随其后,现在东莞要建更高的楼。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攀比。

我们熟知的曼哈顿为很多国人羡慕,而实际上,它在发达国家已被作为一种反面的城市规划案例。

高层建筑对其周围的部分建筑来说,可能会是屏风楼。

另外,它对区域气流也会有影响。

(2)色彩的应用
色彩应用要配合城市规划色彩心理学的研究,不能是什么颜色最好,就一直将它复制下去。

色彩与环境是不能分开的。

如环境本身已经和谐,建筑的颜色就不要做得太鲜艳,喧宾夺主。

(3)规划不仅是“规划”
①在我国的一些城市规划中存在一个官员一个规划的情况。

显然规划仍没有完善
的体制,怎么能一个人或区区几个人说了算呢?
②我们的规划不能只做大体量上的秩序安排。

国家未来美好的城市文化形象需要
有团体踏踏实实的搞好房屋与环境的关系,给人们创造宜人的街道,留一点人
们内心真正需要的氛围。

比如人情味、归属感、美感。

③还有局部的规划上,例如房地产商的用地规划。

我们现在还缺少那样的部门,
可以真正做到全心全意在做规划,审视规划。

仅凭几张漂亮的效果图,或是饭
桌上的应酬就能拿到批文的情况,圈内并不少见。

就是大家一定要想清楚我们
自己究竟要为国家,为他人,为自己做什么,三者的比例又如何。

6.建筑教育问题
中国的现代建筑教育开始于20世纪的二十年代,承袭了西方的学院派模式,并在1950年深受苏联的影响。

此后的几十年间,虽然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但毕竟没有摆脱老学院派和苏联新学院派的模式。

19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使西方的建筑思潮涌入了我国。

面对这样一个纷杂的环境,建筑教育本身也陷入了迷茫。

问题主要有:
⑴中学阶段与建筑相关的课程涉及的很少
这与许多专业在大学前的近似空白铺垫情况是大同小异的。

中国的教育体制问题屡屡被抬到公众面前,在想到好的方法之前,我们权且集中精力改善一下该体制的限制性,而不是总想一下就拿出一种新的理论来代替现行的教育方法。

⑵机械化讲述的西方建筑理论
照本宣科,几十年了,还是原来那一套说辞。

根本没有多少关注放在教育期间的世界或中国的建筑发展上。

我们——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多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五年的专业学完就停止了吗?投身教育领域,讲的东西就要千篇一律了吗?
⑶关于那一点点审美的心
现今大学建筑教育专业存在两种主要现象:一是评价设计好坏或学生成绩的标准越来越集中在对建筑形式的考虑。

造型奇特,设计方案被通过的几率就很高。

反之,老师基本上就会评价你的作品呆板、不生动;二十一味的追求效果图的漂亮,并没有真正考虑建筑的技术可操作性和其本身的存在意义。

事实上,在业界这种情况也很普遍。

在这里,我想提一个“疑有题外话”的例子。

三毛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军队驻扎在他们学校。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挂在军官房间里的画,是一张女孩子的脸。

有光影。

那一刻她呆住了,后来反反复复去偷看那张画。

她说“我恋着她,带着一种安静的心情,自自然然的滴下了眼泪”。

“美术老师没有告诉我什么是美,因为她不会
教孩子。

只会凶孩子的人,本身不美,怪不得她。

而一次军队的扎营,却展开了我许多生命的层面和见识,那本是教育的工作,却由一群军人无意中传授了给我。

”其实很多教育工作者是不会教孩子的。

我觉得教育在本质上更多的是一个如何点亮人们内心审美意识的问题。

我们的经济发展,环境,建筑···倘若能从那样的心出发。

中国一定会更美的,世界也会更美。

我是学生,这些话不会有多少分量,可是我真的希望这种说法能被好好的考虑。

三.对所存问题症结的浅见
回溯历史,乾隆末年之前的中国,几度辉煌,在世界上位于前列。

统治者甚至不屑于同国外的通商。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也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其后各国列强的凌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被提出。

中国头一次正式主动打开国门,认识世界。

到如今的全球化浪潮。

可以看到我们真正融入世界也只有三十几年的时间。

一方面,我们要处理历史遗留的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发展。

这着实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我们的经济只不过用二十几年的时间就取得如今的辉煌成就,且不说随之而来的问题,这确实值得我们自豪。

世界上哪个国家有我们的速度?
话说回来,我们的国民素质因为这几十年国家整体的不平衡发展,确实需要很大的提升。

仅就一例,陈丹青的建筑笔谈讲到:“在号称自由、民主、私有化、个人至上的西方,处处可看到——仅就建筑为例——普遍的共识、规划、协调、纪律、远见,以及整体文化意识;而在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集体主义的中国,处处可发现——有建筑景观为证——公然的无序、违章、彼此掣肘、故意失控、短见、临时性、小集团利益、自作聪明,以及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

”还有就是自我认知与认知世界都不到位。

我想原因在于外来文明这道曙光对一直贫苦落后的旧中国来说来得太突然。

这道光环让国人看到了希望,以至于紧紧跟随。

时至今日,对人们的思维意识仍然有深重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意识淡化,对外界的意识则过度。

另外就是缺乏前瞻性,我们一直有很多地方跟随发达国家的脚步,很少自己主创一个东西能让别人模仿。

例如,有国外高校,如剑桥,现在正在研究城市的肌理,房子的排列对小气候产生的影响,如何加强空气对流等许多涉及建筑与环境、城市、技术的课题。

而我们有的不重视,有的甚至还没有注意到。

前瞻性很重要,这证明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开始。

四.对改善现状的一些想法
会有人觉得建筑几乎是建筑师说了算的,其实一定程度上或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委托方,施工方还有审批部门等的影响而改动。

建筑相对来讲,受限制很多。

需要大笔的资金,需要技术,基本的条件满足了,上面还会有领导的干预。

建筑完成后又有大众的审美取向问题。

民族文化素养也是限制之一。

我们要想有好的建筑,好的建筑群,好的城市规划,责任不仅仅只在建筑师、规划设计师——当然,他们本身的艺术修养要提高,要更加准确地把握设计美学观,摆脱各种主义的条条框框,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协同其他相关部门,设计建筑有质量的空间——更多的则是要依赖全民素质的提高。

对,基础是审美的心。

不单单是对建筑的审美,实质上是对生活的审美。

因为建筑甚而其他艺术别类都是源于生活的。

试想如果人们心中充满了诗意,意境,带着热情,什么不会变美呢?至少不会差劲吧,还要比现在好。

我们的建筑会有更多细节之美,街道会变得迷人,城市会更有序。

让人们心里踏实,有归属感。

这样多好!这也是许多人所向往的吧。

下面谈一下改善方法。

1全民普及审美教育
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审美发展,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并通过人的审美发展而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审美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审美活动能力的培养两大方面。

审美文化知识是在人类进化的历史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作为个体的人不可能重新经历这个过程,这就需要通过审美教育尽快的使个体获得这种知识,并达到自己时代应有的水平。

审美活动能力是指人对自身美和环境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的审美欣赏与创造能力。

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缺少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之所以提出普及美育教育,是因为美育有着智育不可代替的独特功能。

也是当今社会的迫切要求。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美育激发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审美直觉和想象。

⑵完善人的性格。

有些很有成绩的人,他们的品行确是很糟糕。

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美育也是不能少的。

美育是从多方面提高人们的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它的实施不应该只是在人的受教育阶段,而是应该贯彻人们的整个生命过程。

例如它能培养人们对于个性的尊重,群体意识以及一颗宽广平和的心。

需要提到的是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的重要性。

特别是现在的大众媒体,在传达什么信息,其人文价值导向是什么。

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电视节目,它们的文化内涵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要知道,它对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影响是不能被忽视的。

所以从事传媒工作的人员应该有责任感。

2提高创造性
现在主要的说法都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21世纪需要更全面的人才,而大学生是要扛起未来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当然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但是,难道除了大学生,其他人就可以不管这些了吗?上面也提到剑桥现在在研究城市肌理,房屋排列对小气候的影响,如何加强空气对流等问题。

而我们国内却还没有足够重视。

这就是一个创造性问题。

具有前瞻性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管理是顶重要的。

3体制要完善
先对比一下在建筑分工上我国与美国的情况。

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建筑师可以向专门的灯光工程师咨询各种灯光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的电气工程师远远办不到的。

还有表达建筑师意图的设计说明,在美国也可以交由专门从事建筑设计说明业务的公司去完成。

我们国家则是均出自一家公司或设计院。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不同点。

这种方式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之间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

从而在众多的结构、设备工程师事务所之间产生了竞争。

优秀的事务所脱颖而出,同时也使高难度的结构,设备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

而建筑师的大胆构想也有了实现的基础。

为高水平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国内现在的情况更多是追求速度,对于建筑思考的反而少很多。

我想这有违每一个有建筑梦的人的心愿、初衷。

不仅关于建筑发展方式的体制要改善,我们的教育,经济,管理都是需要调整的。

再举,陈丹青建筑笔谈为证,“我们的“建筑文化”背后站着“行政文化”,我们“行政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并不尽是一竿子捅到底的“中央集权”,而是巧妙精致的“各自为政”、“各行其政”,是毛主席50年代既已痛心不已的“小自由”的滥用。

此一传统今数百倍“发扬光大”,其辉煌“政绩”,集中体现在建筑与城市的开发。

”这个现象真是说到骨子里了。

有好的建筑这个问题确实需要提到全民的层面上去讲,要不然只
会是隔靴搔痒。

五.结束语
我是一名学建筑的学生,看到现在存在的各种问题,实在是很气愤,可是又力不从心。

因为这其中的一些问题本是可以避免的,只需要少一点贪心,多点人文关怀。

我也希望看到自己的国家好好的,健康的发展,只是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审视我们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方向。

吴家骅的建筑十讲谈到:“我们的国家需要一批既有宏观思考能力又有动手技能的建筑师。

他们的成熟过程需要两代人的时间,当然,凭得不是年龄大小,资格深浅,而是信息的占有、分析能力,以及他们是否能建立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明确的思维路线。

”我很高兴自己现在是在朝那个方向奔,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真正的参与进去,同有志之人一起做好的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