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脉理论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两 大部分组成。
正经系统 经脉系统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 络 系
奇经系统
督脉、任脉 冲脉、带脉 阳跷脉、阴跷脉

阳维脉、阴维脉
络脉系统
十五别络、浮络、孙络
经脉系统 经脉系统分为正经、奇经两类。
十二经脉
正 经 系 统
十二 经脉 附属
六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 少泽穴SI1 ,沿 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 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 肩上后入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 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 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分支1: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 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 SI19听宫穴:耳屏前,张口即现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 中,出走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2: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 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 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经颈 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进入 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 际,横向至髋关节 环跳穴GB30 处。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是内 气属 血脏 运腑 行外 的络 主肢 要节 通 路 。
,
,
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表里联系作用。



《内经》络脉络病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内经》络脉络病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内经》络脉络病理论及其临床意义邱幸凡湖北中医学院络脉是经络的有机组成部分,络脉络病理论是经络学说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

《内经》分别在有关篇章中对络脉流注及其循行分布、络脉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病证、络病的治则治法及通络方法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络脉理论。

由于络脉在经络中的从属地位,络脉络病理论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更缺乏系统的阐发。

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络脉络病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日益显示出来,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阐明《内经》络脉络病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纲简介一、络脉的循行分布规律二、络脉的气血流注特点三、络脉的独特生理功能四、络脉的基本病理变化提纲简介五、络脉病变的主要病证六、络脉望诊法及其应用七、络病的治则治法及治疗方法八、络脉络病理论的发展及其临床意义一、络脉的循行分布规律在十四络脉系统中,尽管络脉众多,纷繁复杂,然而它在全身的分布却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以经脉为纪,井然有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广泛分布性(二)沿经分布性(三)表里相对性(一)广泛分布性在经络系统中,经脉是其主体,络脉则是其必不可少的补充,络脉广泛分布,无处不到,弥补了经脉线状分布的不足《灵枢〃经脉》说:‚诸络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其会皆见于外。

‛在络脉系统中,十二经脉之别络均起于四肢,并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任脉之别络散于腹,督脉之别散于头,并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散布于前后胁肋,胃之大络出于左乳下。

孙络的分布更为广泛,它自络别出后,愈分愈多,面性弥散全身各部,正如张介宾所说:‚凡人遍体细脉,即皆肤腠之孙络也。

‛络与经其气相通,络自经别出后,多沿本经分布,或内达脏腑组织,或外布于皮肤肌腠。

(二)沿经分布性手心主之别,‚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手太阴之别,‚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首先,在大络中如(二)沿经分布性其次,孙络亦多是以经脉为纪内外布散的。

浅谈壮医“两路”学说与中医络脉理论的异同

浅谈壮医“两路”学说与中医络脉理论的异同

浅谈壮医“两路”学说与中医络脉理论的异同禤达科【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年(卷),期】2012(035)003【总页数】3页(P47-49)【关键词】壮医药;"两路"学说;络脉理论【作者】禤达科【作者单位】山西中医学院 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9壮医药在历史上客观存在,并且至今在壮族地区,壮医药仍然发挥其防病治病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壮医药没有能够较早形成自己的一套完整理论体系来指导医疗实践。

直至20世纪后期,黄汉儒主编的《壮族医学史》和《中国壮医学》等著作中最先提出了壮医独特的理论体系,确立了壮医药的学术地位[1]。

“三道”、“两路”学说是黄汉儒提出的壮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所谓的“两路”是指“龙路”、“火路”,它们是壮医对人体虽未直接与大自然相通,但却是维持人体生机和反映疾病动态的两条极为重要的内封闭通路的命名。

络脉理论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中国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提出来的,又得到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和发展。

近些年络脉理论研究业已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不少研究成果已在临床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本文通过对壮医“两路”学说与中医络脉理论的比较分析,以期为壮医“两路”学说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找到新方法、新思路,促进壮医“两路”学说与中医络脉理论的共同发展。

1 网络分布规律的异同络脉的循行分布规律具有广泛分布、沿经分布以及表里相对等特性。

络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部分,在人体无处不在,网络全身,存在于人体的不同层次。

在皮为“浮络”、“孙络”,在脏为“脏络”,在其他组织器官中为“大络”、“支络”、“孙络”等,是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脏腑组织器官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2]。

壮医认为“两路”是人体内状如网络的密闭通道,也有主干分支,主要调节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平衡。

“龙路”网络通过“咪心头(即心脏)”的控制,输送由“三道”所化生的营养精微,使人能行天地之气以养。

基于“玄府-气液-络脉”理论论治冠心病

基于“玄府-气液-络脉”理论论治冠心病

基于“玄府-气液-络脉”理论论治冠心病
黄观明;王菁菁;楚扬;伍锋;刘浩琪;崔海明
【期刊名称】《中医学报》
【年(卷),期】2024(39)5
【摘要】玄府、络脉是中医学认识人体微观结构的概念,具有形态微细、数量众多、遍布全身、功能至全的特点,两者共同构成了人体生命物质“气液”的运行通道。

从“玄府-气液-络脉”理论来探析冠心病的病机可知,玄府开阖失司、气液宣通不畅、络脉虚滞不通三者构成了冠心病的病机关键。

应用风药、理气药、利水药、补药、活血化瘀药、虫类药来治疗冠心病,可发挥“辛散解郁以开玄府、理气利水以
宣气液、补虚活血以通络脉”的作用。

【总页数】5页(P960-964)
【作者】黄观明;王菁菁;楚扬;伍锋;刘浩琪;崔海明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2
【相关文献】
1.基于“玄府-络脉”理论探讨开玄通络法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
2.基于玄府气液理
论治疗脱发3.基于“玄府-络脉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辨证论治4.基于“玄府气液”学说论治肺癌5.基于调气解毒学说论治玄府络脉并病之肺结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完整版)十五络脉的循行

(完整版)十五络脉的循行

经络学说:是阐述 人体经络的循行 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 相互关系,是针推学科的基础,也是中医 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在临床中的意义:经络可联
系人体的内外、上下、表里、左右,在内 可联系五脏六腑,在外可联络五官、九窍、 四肢、百骸等各个组织器官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脏腑,外络肢节”。
上篇 经络腧穴总论 笫一章 经络概述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 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 统。
经:有“纵丝”之意,是直行的主干。
络:有“网络”之意,是细小的分支。
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所组成:经:有
路径之意,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络: 有网络之意,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 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浅而在表。
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分布和作用的经
脉。十二经别是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及躯干前后 侧三部的外行支脉。此外,经络的外部筋 肉、皮部也是受经络支配分别为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总之:经络通于内的是脏腑,经络通 外是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经络包括十二 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
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调节全身诸阳 经经气的作用。
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调节全身诸阴 经经气的作用。
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亦为“血海”, 有涵蓄十二经脉气血之功。
带脉:有约束诸经的功能。
维脉:阴、阳维脉分别维系三阴、三阳, 有维持阴阳经之间的协调平衡。
蹻脉:共同调节肢体的运动与眼睑的开 合功能。
三、十五络脉
(一)十五络脉的含义: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 出一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故 为十五络。
(二)十五络脉的循行:

《经络腧穴学》复习题

《经络腧穴学》复习题

经络腧穴复习题一.A型选择题(在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1.正经是指( )A.十二经筋B.十二经别C.任脉和督脉D.十二皮部E.十二经脉2.内踝上8寸以下分布在下肢内侧前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B.足太阳膀胱经C.足厥阴肝经D.足少阴肾经E.足阳明胃经3.手三阴经的走向是( )A.从头走手B.从手走头C.从胸走手)D.从手走胸E.从头走足4.手三阳经的走向是( )A.从头走手B.从手走头C.从胸走手D.从手走胸E.以上均非5.足三阴经的走向是( )A.从头走手B.从手走头C.从胸走手D.从手走胸E.从足走胸腹6.足三阳经的走向是( )A.从头走足B.从手走头C.从胸走手D.从手走胸E.从头走手·7.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经的交接部位是( )A.头部B.胸部C.腹部D.四肢末端E.背部8.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 )A.头部B.胸腹部C.上肢末端D.下肢末端E.以上都不对9.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A.头部B.胸部C.腹部D.四肢末端E.背部10.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A.头部B.胸部C.腹部D.四肢末端E.以上都不对11.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部规律是( )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B.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C.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D.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E.以上都不对12.手三阳经在上肢的分部规律是( )A.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B.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C.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E.以上都不对#13.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是( )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B.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C.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D.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E.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14.上肢内侧面,经脉从前到后分布的顺序依次是( )A.肺经、心包经、心经B.心包经、心经、肺经C.肺经、心经、心包经D.心经、肺经、心包经E.心经、心包经、肺经15.十二经脉中属正确表里配对关系的经脉是( )A.手太阴与手少阳B.手太阳与手太阴~C.足太阳与足太阴D.足少阴与足少阳E.手少阴与手太阳16.十二经脉中属正确属络关系的是( )A.足太阴经属脾络肾B.手少阴经属肺络大肠C.足阳明经属脾络胃D.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E.手心包经属心包络心17.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 )A.手小指端B.手中指端C.手无名指端D.头面部E.胸腹部18.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 )]A.鼻旁B.手小指端C.目内眦D.足小趾端E.目外眦19.符合十二经脉气血流注顺序的是( )A.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手少阴B.手阳明、足太阴、足阳明、手少阴C.足阳明、手少阴、足太阳、手厥阴D.手太阳、手阳明、足少阴、足厥阴E.以上都不对20.下列经脉表里络属关系错误的是( )A.手少阴与手太阳B.足厥阴与足少阳~C.手阳明与手太阴D.手少阳与手少阴E.足太阳与足少阴21.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手阳明与足阳明在鼻旁交接B.足阳明与足太阴在足大趾内端交接C.足少阳与足厥阴在足小趾次趾端交接D.手太阴与手阳明在手食指端交接E.足少阴与手厥阴在胸中交接22.能统摄全身阳气和真元的经脉是( )A、手阳明经B、足阳明经C、足太阳经…D、督脉E、阳跷脉23.能总调全身阴气和精血的经脉是( )A.手太阴经B.足太阴经C.任脉D.阴跷脉E.阴维脉24.有“阳脉之海”之称的是( )A.任脉B.督脉C.阳跷脉D.阳维脉E.冲脉25.有“阴脉之海”之称的是( )A.任脉B.督脉C.阴跷脉D.阴维脉E.冲脉·26.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的是( )A.足阳明胃经B.足太阴脾经C.任脉D.督脉E.冲脉27.能司寤寐的经脉是( )A.任脉B.阴阳跷脉C.阴阳维脉D.手少阴心经E.手厥阴心包经28.十二经脉的别络分布在( )A.四肢肘膝关节以下B.腹部C.胸胁部D.背部E.头部29.十五络脉的作用是( )\A.加强了经脉和脏腑的联系B.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部的联系C.加强了表里两经的联系D.能涵蓄十二经气血E.以上者都对30.十二经别的“离”指( )A.在头项部别出正经B.在四肢肘膝关节附近别出正经C.在躯干部别出正经D.在背部别出正经E.以上都不对31.维系全身阳经的经脉是( )A.督脉B.冲脉C.阳维D.阳跷E.足太阳膀胱经#32.有一源三歧之称的是( )A.任、督、肝脉B.冲、任、肾脉C.任、督、带脉D.任、督、肾脉E.任、督、冲脉33.属于络脉理论应用的是( )A.牙痛取合谷B.寒湿痹痛用灸法C.急性扭伤用皮肤针叩刺局部D.胃脘痛取足三里E.以上都不对34.与肾经相交接的经脉是( )A.肺与胃经B.胃与心经C.胃与大肠经D.小肠与膀胱经E.肝与胃经35.与三焦经相交接的经脉是( )~A.足太阴与足阳明B.足阳明与手少阴C.手厥阴与足少阳D.手阳明与足太阴E.足厥阴与足少阳36.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直属脏腑B.无表里配合关系C.无十二正经那样的循环流注关系D.除任、督二脉外,无专属腧穴E.以上都对37.十二经别是指( )A.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B.十二正经离、合、出、入的别行部分C.十二正经离、出、入、合的别行部分D.十二正经离、出、合、入的别行部分)E.以上都不是38.“六合”是由( )A.十二正经中阴阳两经相合组成B.十二经别中阴阳两经经别相合组成C.十二正经中前后两经相合组成D.十二经别中前后两经经别相合组成E.以上都不是39.没有表里关系的是( )A.十二经脉B.奇经八脉C.十二经别D.十二皮部E.十二经筋|40.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是( )A.行于体表,不入内脏B.从头身走向四肢C.以经脉为分界D.进入体内,联系内脏E.以上均不对41.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是( )A.行于体表,不入内脏B.从头身走向四肢C.以经脉为分界D.进入体内,联系内脏E.以上均不对42.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 )A.行于体表,不入内脏B.从头身走向四肢C.以正经在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D.进入体内,联系内脏E.以上均不对$43.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是( )A.阴经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B.阳经从躯干走向四肢末端C.均从头身走向四肢肢端D.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E.无明确的循行规律44.人体最外的防卫屏障是( )A.经脉B.络脉C.孙络D.血脉E.经筋45.一般认为,卫气夜间蕴藏于( )A.四肢末端B.体腔内脏中C.头面部D.肌肉深处E.以上都不对|46.元气( )A.源于水谷之气B.源于自然界清气C.为后天之气D.为先天之气E.能在体表见到其运动的形态47.“根结”中“根”指的是( )A.五输穴B.原穴C.井穴D.四肢肘膝以下的任何穴E.合穴48.气街的特点有( )A.横向为主B.上下分部C.紧邻脏腑D.前后相连E.以上都对49.下列关于“四海”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海位于下腹部B.髓海位于背腰部C.四海主持全身的阴阳调节D.肾主髓,故为髓海E.气海位于胸部50.当疾病侵犯时,最先接触到病邪的是( )A.经脉B.经筋C.孙络D.浮络E.血络5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四海内容的是( )A.胃为水谷之海B.脑为髓之海C.冲脉为十二经之海D.任脉为阴经之海E.膻中为气海52.髓海位于人体的( )·A.腰部B.胸部C.背部D.头部E.腹部53.标本、根结理论强调了人体( )A.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密切联系B.上肢与下肢的密切联系C.前胸与后背的密切联系D.脏腑与体表的密切联系E.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54.“标本”是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 )A.表里属络关系B.前后对应关系C.左右交叉关系D.上下对应关系E.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55.经气的所起和所归是指( )。

习题经络腧穴学总论

习题经络腧穴学总论

第一章经络总论一.A型选择题(在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1.正经是指:A.十二经筋B.十二经别C.任脉和督脉D.十二皮部E.十二经脉2.内踝上8寸以下分布在下肢内侧前的经脉是:A.足太阴脾经B.足太阳膀胱经C.足厥阴肝经D.足少阴肾经E.足阳明胃经3.手三阴经的走向是:A.从头走手B.从手走头C.从胸走手D.从手走胸E.从头走足4.手三阳经的走向是:A.从头走手B.从手走头C.从胸走手D.从手走胸E.以上均非5.足三阴经的走向是:A.从头走手B.从手走头C.从胸走手D.从手走胸E.从足走胸腹6.足三阳经的走向是:A.从头走足B.从手走头C.从胸走手D.从手走胸E.从头走手7.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经的交接部位是:A.头部B.胸部C.腹部D.四肢末端E.背部8.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A.头部B.胸腹部C.上肢末端D.下肢末端E.以上都不对9.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A.头部B.胸部C.腹部D.四肢末端E.背部10.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A.头部B.胸部C.腹部D.四肢末端E.以上都不对11.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部规律是: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B.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C.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D.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E.以上都不对12.手三阳经在上肢的分部规律是:A.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B.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C.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E.以上都不对13.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是: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B.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C.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D.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E.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14.上肢内侧面,经脉从前到后分布的顺序依次是:A.肺经、心包经、心经B.心包经、心经、肺经C.肺经、心经、心包经D.心经、肺经、心包经E.心经、心包经、肺经15.十二经脉中属正确表里配对关系的经脉是:A.手太阴与手少阳B.手太阳与手太阴C.足太阳与足太阴D.足少阴与足少阳E.手少阴与手太阳16.十二经脉中属正确属络关系的是:A.足太阴经属脾络肾B.手少阴经属肺络大肠C.足阳明经属脾络胃D.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E.手心包经属心包络心17.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A.手小指端B.手中指端C.手无名指端D.头面部E.胸腹部18.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A.鼻旁B.手小指端C.目内眦D.足小趾端E.目外眦19.符合十二经脉气血流注顺序的是:A.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手少阴B.手阳明、足太阴、足阳明、手少阴C.足阳明、手少阴、足太阳、手厥阴D.手太阳、手阳明、足少阴、足厥阴E.以上都不对20.下列经脉表里络属关系错误的是:A.手少阴与手太阳B.足厥阴与足少阳C.手阳明与手太阴D.手少阳与手少阴E.足太阳与足少阴21.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手阳明与足阳明在鼻旁交接B.足阳明与足太阴在足大趾内端交接C.足少阳与足厥阴在足小趾次趾端交接D.手太阴与手阳明在手食指端交接E.足少阴与手厥阴在胸中交接22.能统摄全身阳气和真元的经脉是:A、手阳明经B、足阳明经C、足太阳经D、督脉E、阳跷脉23.能总调全身阴气和精血的经脉是:A.手太阴经B.足太阴经C.任脉D.阴跷脉E.阴维脉24.有“阳脉之海”之称的是:A.任脉B.督脉C.阳跷脉D.阳维脉E.冲脉25.有“阴脉之海”之称的是:A.任脉B.督脉C.阴跷脉D.阴维脉E.冲脉26.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的是:A.足阳明胃经B.足太阴脾经C.任脉D.督脉E.冲脉27.能司寤寐的经脉是:A.任脉B.阴阳跷脉C.阴阳维脉D.手少阴心经E.手厥阴心包经28.十二经脉的别络分布在:A.四肢肘膝关节以下B.腹部C.胸胁部D.背部E.头部29.十五络脉的作用是:A.加强了经脉和脏腑的联系B.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部的联系C.加强了表里两经的联系D.能涵蓄十二经气血E.以上者都对30.十二经别的“离”指:A.在头项部别出正经B.在四肢肘膝关节附近别出正经C.在躯干部别出正经D.在背部别出正经E.以上都不对31.维系全身阳经的经脉是:A.督脉B.冲脉C.阳维D.阳跷E.足太阳膀胱经32.有一源三歧之称的是:A.任、督、肝脉B.冲、任、肾脉C.任、督、带脉D.任、督、肾脉E.任、督、冲脉33.属于络脉理论应用的是:A.牙痛取合谷B.寒湿痹痛用灸法C.急性扭伤用皮肤针叩刺局部D.胃脘痛取足三里E.以上都不对34.与肾经相交接的经脉是:A.肺与胃经B.胃与心经C.胃与大肠经D.小肠与膀胱经E.肝与胃经35.与三焦经相交接的经脉是:A.足太阴与足阳明B.足阳明与手少阴C.手厥阴与足少阳D.手阳明与足太阴E.足厥阴与足少阳36.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直属脏腑B.无表里配合关系C.无十二正经那样的循环流注关系D.除任、督二脉外,无专属腧穴E.以上都对37.十二经别是指:A.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B.十二正经离、合、出、入的别行部分C.十二正经离、出、入、合的别行部分D.十二正经离、出、合、入的别行部分E.以上都不是38.“六合”是由:A.十二正经中阴阳两经相合组成B.十二经别中阴阳两经经别相合组成C.十二正经中前后两经相合组成D.十二经别中前后两经经别相合组成E.以上都不是39.没有表里关系的是:A.十二经脉B.奇经八脉C.十二经别D.十二皮部E.十二经筋40.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是:A.行于体表,不入内脏B.从头身走向四肢C.以经脉为分界D.进入体内,联系内脏E.以上均不对41.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是:A.行于体表,不入内脏B.从头身走向四肢C.以经脉为分界D.进入体内,联系内脏E.以上均不对42.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A.行于体表,不入内脏B.从头身走向四肢C.以正经在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D.进入体内,联系内脏E.以上均不对43.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是:A.阴经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B.阳经从躯干走向四肢末端C.均从头身走向四肢肢端D.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E.无明确的循行规律44.人体最外的防卫屏障是:A.经脉B.络脉C.孙络D.血脉E.经筋45.一般认为,卫气夜间蕴藏于:A.四肢末端B.体腔内脏中C.头面部D.肌肉深处E.以上都不对46.元气:A.源于水谷之气B.源于自然界清气C.为后天之气D.为先天之气E.能在体表见到其运动的形态47.“根结”中“根”指的是:A.五输穴B.原穴C.井穴D.四肢肘膝以下的任何穴E.合穴48.气街的特点有:A.横向为主B.上下分部C.紧邻脏腑D.前后相连E.以上都对49.下列关于“四海”的说法正确的是:A.气海位于下腹部B.髓海位于背腰部C.四海主持全身的阴阳调节D.肾主髓,故为髓海E.气海位于胸部50.当疾病侵犯时,最先接触到病邪的是:A.经脉B.经筋C.孙络D.浮络E.血络5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四海内容的是:A.胃为水谷之海B.脑为髓之海C.冲脉为十二经之海D.任脉为阴经之海E.膻中为气海52.髓海位于人体的:A.腰部B.胸部C.背部D.头部E.腹部53.标本、根结理论强调了人体:A.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密切联系B.上肢与下肢的密切联系C.前胸与后背的密切联系D.脏腑与体表的密切联系E.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54.“标本”是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A.表里属络关系B.前后对应关系C.左右交叉关系D.上下对应关系E.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55.经气的所起和所归是指:A.标本B.根结C.气街D.四海E.井穴和合穴56.气街是经气:A.精微物质汇聚之所B.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C.布散的主要部位D.蓄积渗灌之处E.经络循行的内行路线57.太阳头痛多发生在:A.前额部B.巅顶部C.后头部D.侧头部E.太阳穴处二.X型选择题(在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计分)1.经络学说的形成来自:A.针灸等刺激的感应传导现象的观察B.气功的“行气”与经络的发现C.腧穴主治功效的总结D.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E.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2.属于十二经脉附属部分的是:A.十二正经B.十二经别C.十二经筋D.十二皮部E.奇经八脉3.属正确表里配对关系的经脉是:A.手太阴与手少阳B.手太阳与手太阴C.足阳明与足太阴D.足少阴与足少阳E.手少阴与手太阳4.属正确属络关系的是:A.足太阴经属脾络肾B.手少阴经属肺络大肠C.足阳明经属胃络脾D.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E.手心包经属心包络心5.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正确的是:A.手三阴经从手走胸腹B.手三阳经从头走手C.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D.足三阳经从胸腹走头E.手三阳经从手走头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B.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手食指端交接C.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在手中指端交接D.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厥阴肝经在足小指端交接E.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内端交接7.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是:A.从脾经开始B.从肝经开始C.到肝经为止D.到胆经为止E.从肺经开始8.下列关于奇经八脉描述正确的是:A.无表里配合关系B.无专属的穴位C.不直属于脏腑D.无固定的循行路线E.和十二正经不存在相互联系9.奇经八脉的统帅作用体现在:A.督脉能督领诸阳经B.阴阳维脉能调节下肢的运动C.任脉能总调全身精血D.冲脉能妊养诸阴经E.带脉约束了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10.奇经八脉的沟通、联络作用体现在:A.带脉横绕腰腹,联系着纵行的各经脉B.任脉的气海、关元穴为足三阴经之交会C.冲脉加强了足阳明与足太阴之间的联系D.督脉的大椎为阳经之会E.阳维脉维系全身阳经11.十五络脉包括:A.十二络脉B.任脉的别络C.阳维脉D.阴维脉E.胃之大络“虚里”12.十五络脉的作用包括:A.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B.能输送营卫气血C.能渗灌濡养周身组织D.能使十二经脉气血由线状流行逐渐扩展为面状弥散E.能指导针灸临床诊治疾病13.关于十二经别的说法正确的是:A.十二经别组成六组,称为“六合”B.阳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阴经C.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D.十二经别在四肢部别出正经E.十二经别在头项部别出正经14.属于十二经别理论应用的是:A.承山穴治疗痔疮B.足三里治心悸C.太溪穴治疗肾虚头痛D.头针治疗中风E.合谷穴治疗牙痛15.属于络脉理论应用的是:A.牙痛取合谷B.癫狂取支正C.急性扭伤用皮肤针叩刺局部D.胃脘痛取公孙E.太阳穴放血治头痛16.与三焦经相交接的经脉是:A.足少阳B.足阳明C.手厥阴D.手阳明E.足厥阴17.下列关于“六合”的说法正确的是:A.足太阳经别从腘部分出,合于膀胱经B.手少阴经别从腋部分出,合于大肠经C.手少阳经别从所属正经分出,合于三焦经D.足少阳经别从下肢分出,合于肝经E.手太阳经别从腋下分出,合于小肠经18.有表里关系的是:A.十二经脉B.奇经八脉C.十二经别D.十二皮部E.十二经筋19.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是:A.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B.在循行分布过程中有离、入、出、合的现象C.行于体表,不入内脏D.进入体内,联系内脏E.从头身走向四肢末端20.经气的范围包括:A.营气B.宗气C.原气D.元气E.卫气21.关于卫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卫气行于脉中B.卫气行于脉外C.卫气由食物精华所化生D.卫气散布的区域较营气广泛E.卫气和营气相伴而行22.一般认为,卫气:A.白天散布于体表B.夜间蕴藏和运行于肌肉深处C.有“慓疾滑利”的性质D.推动力很强,有振奋的作用E.有卫护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23.一般认为,宗气:A.推动力很强B.可在体表见到其运动的形态C.有防御的作用D.有振奋的作用E.可通贯心脉24.有“十二经之根本”之称的是:A.营气B.卫气C.宗气D.元气E.原气25.冲脉又被称之为:A.气海B.髓海C.水谷之海D.血海E.十二经之海26.十二经筋的作用主要是:A.渗灌气血B.联系表里C.约束骨骼D.聚结诸经E.屈伸关节27.十二经别络的特点是:A.阴经络脉走向阳经B.阴经络脉走向阴经C.阴阳经的络脉相互交通D.阳经的络脉走向阴经E.阳经的络脉走向同名阳经28.气街的部位包括:A.头部B.胸部C.背部D.腹部E.四肢末端29、气街的特点有:A.横向为主B.纵向为主C.紧邻脏腑D.前后相连E.上下分部30.下列关于“四海”的说法正确的是:A.四海主持全身的阴阳调节B.四海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C.四海包括髓海、血海、水谷之海、气海D.肾主髓,为髓海E.胃受纳水谷,为水谷之海31.经络具有联系脏腑、沟通内外的作用依赖于:A.十二经脉B.十五络脉C.奇经八脉D.十二经筋E.十二皮部32.当疾病侵犯时,抗御病邪的第一道防线是:A.经脉B.经筋C.孙络D.浮络E.卫气33.属经络抗御病邪、反映证候的是:A.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B.胃中有寒,手鱼之络多青C.经脉者,行血气而营阴阳D.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客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络E.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34.用经络理论指导临床治疗的是:A.腰痛取委中B.牙痛取合谷C.咽痛刺少商D.四缝治疳积E.耳鸣取肾俞35.下列各项中属于四海内容的是:A.督脉为阳经之海B.脑为髓之海C.冲脉为十二经之海D.任脉为阴经之海E.膻中为气海36.下列属于经络生理功能的是:A.沟通内外,联系脏腑B.运行气血,协调阴阳C.指导取穴,协助诊断D.抗御病邪,反映证候E.传导感应,调整虚实三.填空题1.《灵枢·脉度》载:“经脉为里,,。

从络脉理论浅谈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机及治疗思路

从络脉理论浅谈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机及治疗思路

1522 环球中医药2019年10月第12卷第10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 2019,Vol.12,No.10㊃学术论坛㊃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20184012)作者单位:999078 澳门科技大学[陈永豪(硕士研究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周英)作者简介:陈永豪(1993-),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妇科疾病㊂E⁃mail:frie250@通信作者:周英(1972-),女,博士,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妇科疾病㊂E⁃mail:1029153966@从络脉理论浅谈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机及治疗思路陈永豪 周英【摘要】 本文以中西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为背景,结合叶天士及当代医家治疗络脉疾病的经验,阐述子宫内膜异位症以肾虚为根本,以肾气 天癸 奇经八脉 胞宫㊁胞络轴为主的八脉及其胞宫㊁胞脉虚损的基本病机,治疗上循 先通营络,参之奇经”为法,以甘润通补法为用药基础,应用补益肝肾的中药,佐以通补奇经的血肉有情之品,同时以虫类入络,启发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思路㊂【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络脉理论; 叶天士; 久病入络; 胞宫络脉; 甘润通补【中图分类号】 R711.7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9.10.016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认识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粘附生长在宫腔以外的疾病,好发于卵巢㊁输卵管㊁盆腹腔㊁剖宫产切口,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㊂目前认为其机制是具有活性的异位内膜随着卵巢激素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增生出血㊂由于其具有种植㊁侵袭及远处转移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等表现,与恶性病变相仿,属于妇科的疑难杂症[1⁃2]㊂郎景和院士[3⁃5]认为有90%的女性存在月经时经血逆流的现象,而研究统计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为30%㊂许多研究表明[6⁃8],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的宫腔内膜组织和盆腔微环境在细胞学上与正常女性存在明显的差异㊂子宫内膜异位症”散见于中医的 痛经” 月经不调”癥瘕” 不孕”之中㊂ 邪与气血两凝,结聚络脉”,妇人可因六淫外邪㊁情志等因素导致气滞㊁血瘀阻滞胞宫络脉,络脉或挛缩或成积或虚损,发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多种变症,而 久病入络”反之又可加重络脉气血阻滞,互为因果,治疗棘手㊂2 从络脉理论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2.1 络脉学说与女子胞的辨证关系络脉”起源于‘黄帝内经“,辨证思维发展于‘伤寒杂病论“㊂经,路径之意,经脉具有相对固定的循行路线㊁作用;络,网络之意,‘说文解字“中亦称 絮也”,即是细微联系之意㊂络脉为经脉的细小分支,网络全身内外,达经脉所不到之处,代替经脉深入四肢百骸,紧密包绕五脏六腑,将气血由经脉线状流注拓展为网状弥散,故络脉渗灌濡养全身的同时加强经脉与脏腑的联系㊂络脉疾病是指络脉受损而致其功能障碍,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杂病和外感重症当中㊂叶天士认为 凡络脉所到之处皆能生络病”,甚至提出 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的观点,强调了络脉治法的重要性㊂胞宫为奇恒之腑,与奇经八脉关系密切,胞络的气血运行正常,胞宫方能行使正常脏腑功能㊂‘血证论“中提出经血来源于胞宫的络脉: 故行经也,必天癸之水至于胞中,冲任二脉相资,血海满溢,月经来潮㊂”女子所特有的经㊁带㊁胎㊁产㊁孕的生理特性,皆由肾气主宰,天癸调节,再由冲㊁任㊁督㊁带脉传递㊁连接,胞宫㊁胞络作为最后的承受者,形成了肾气 天癸 冲任督带 胞宫㊁胞络轴㊂‘类经“认为女子胞系 出纳精气而成胎孕者为奇”㊂奇经八脉中的冲㊁任㊁督㊁带四脉与妇人经㊁带㊁胎㊁产㊁孕关系最为密切,原因如下:其一,督㊁任㊁冲三脉皆起于胞宫,一源三岐;带脉环腰一周,络胞而过;其二,冲㊁任㊁督㊁带脉受天癸濡养充盛后,脏腑之血汇聚于胞宫㊁胞络,月事以时下㊂推动月事来潮的重要物质是天癸,月事的物质基础由先天肾水以及后天脾土化生而来㊂奇经八脉将水谷精微运行流注至女子胞,其中,胞脉㊁胞络扮演着连接经脉与女子胞的重要角色[9]㊂胞络即为缠绕于女子胞周围,深入胞宫的络脉㊂叶天士认为 阴络乃脏腑隶下之络”,深入脏腑的阴络在濡养脏腑的同时,也承载着脏腑的功能㊂经络气血充盛,流行无阻是五脏六腑各司其主,各在其位的前提㊂络脉气血充盛,流行无阻,其网络的脏腑功能正常,机体安然无虞㊂反之,络脉的气血运行异常亦可影响脏腑的功能,譬如当冲㊁任㊁督㊁带脉虚而不荣或实而不通时,纵横交错于女子胞的络脉 胞络之气血随之失常运行,胞宫濡养失衡㊂各种原因导致胞络的不通㊁壅滞,使胞宫无法维持其所特有的生理特性,出现经㊁带㊁胎㊁产㊁孕相关环球中医药2019年10月第12卷第10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2019,Vol.12,No.101523疾病㊂2.2 从络脉学说论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子宫内膜异位症表现为月经不调㊁痛经㊁癥瘕㊁女子不孕等,肾气不足为疾病的根本原因,胞宫络脉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终受责者㊂‘黄帝内经“认为:人之所以会发病,一是病邪强厉,二是正气虚弱,两者须同时满足,机体才会发病,缺一不可㊂异位的内膜扮演着 邪气”的角色,机体正气不足,邪气趁虚而入;然正气强盛,则邪不可干㊂故可以解释上文提到的虽90%妇人存在经血逆流,而发病率却远低于此㊂当胞宫经冲㊁任二脉溢血汇聚后,胞宫阴血满盛,约为一月之期,经血从胞宫络脉溢出以下,为之月事㊂若冲任失调,阴血不能按时聚满于胞宫,故而月经不调,受孕困难㊂若冲任二脉下聚阴血受阻或经血溢出时胞宫络脉不通,脉道不畅,气血行驶不利,久之气聚则阻滞,不通则痛,故痛经㊂全国名老中医罗元恺先生认为妇人月事来潮时若经血不循常道, 离经之血”常蓄积盆腔之内而成瘀血,瘀血阻滞气血运行㊂瘀血阻滞,气机不畅,络阻不通,不通则痛㊂正常妇人经血本来源于胞络,应时而下,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当月事将来之时,胞络挛缩破裂,其中经血内夹杂络脉碎片㊂若带脉不固,经血逆乱,络脉碎片随经血逆散,患者胞络空虚,正气不足,络脉碎片为邪客而不去,新络横生,错综复杂,脉络交错,气血运而不畅,久则气血瘀滞,积瘀成癥瘕㊂故胞络空虚为疾病之所责,气血不通而成瘀为疾病之表现㊂综合以上诸多病机,可得出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结论㊂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新生血管形成密切相关的特性,决定了其与胞宫络脉最为密切相关㊂络脉为沟通人体全身的网络,纵横交错,络于胞宫的胞脉,如树根深入大地,盘根错节,故而辨证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常须见微知著,治疗此病亦如将百年大树连根拔起,颇为棘手㊂3 基于络病理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思路3.1 先通营络,参之奇经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根本之责为肾虚,天癸冲任失荣,胞络空虚;肾藏精,其精为先天之精,为各脏腑之根㊂肾中精气需供养五脏六腑之真气,若某一脏腑之精气衰减,该脏则需先天肾精的额外濡养㊁固护,方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充盈天癸㊁濡养冲任胞宫的肾精则相应减少㊂络病治法起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如‘金匮要略“中治疗产后腹痛,枳实㊁芍药散用后无效者,下瘀血汤用之长驱直入,邪去正安㊂叶天士精读古代医学典籍,融会贯通,治疗络脉病变时不忘仲景之法㊂罗元恺先生博古通经,临证经验丰富,创立了治疗内异症的罗氏内异方,内异方其疗效确切,因其配伍精当,正切内异症之胞络致病病机,效如桴鼓[10]㊂叶天士治疗 痢久阴阳两伤,少腹肛坠,连两腰胯脊髀酸痛”提出 由脏腑络伤,已及奇经”的见解㊂南京中医药大学夏桂成教授临证治疗内异症患者时亦重视胞络致病思路,认为内异症当责肾气虚,正气亏,推动胞络瘀血无力,故而流注于胞络胞脉之中,泛溢于胞宫之外,并随阴阳消长转化而发作[11]㊂由此可知,重视奇经八脉㊁络脉对于治疗疾病意义重大㊂ 延为痿废沈屙矣 非仓猝迅攻㊂姑进先通营络,参之奇经为治㊂”综上可知,临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时若仅顾及补肾填精未必能养及冲任胞宫,更应当注意调养奇经八脉的气血,使之气血充盛,流行无阻,方能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㊂3.2 草木药饵,总属无情;以虫入络,每获奇效子宫内膜异位症虽其根责为肾虚,以肾气 天癸 奇经八脉 胞宫㊁胞络轴为主的八脉及其胞宫㊁胞脉皆受其累㊂叶天士认为单纯的草木进补之品,不能补其八脉之虚损㊂ 草木药饵,总属无情,不能治精血之惫,故无效㊂当以血肉充养,取其通补奇经㊂”当肝肾虚损,延及奇经络脉时,草木之品难以入奇经络脉,故难以充养其虚证㊂故叶天士在治疗 元海奇经”疾病时, 他人但撮几味通用补肾药以治”,而叶天士先生 独想及奇经之脉,隶于肝肾,用血肉有情之品”,收获奇效㊂ 女子带下瘕聚,同为奇经主之 参术升补,仅治中虚下陷,与元海奇经中病无补”㊂又 正与圣经相符,况乎芪术皆守,不能入奇脉,无病用之”㊂叶天士临证经验丰富,尤精于疑难杂症,‘临证指南医案“记载其治疗奇经络病的药物: 如冲脉为病,用紫石英以为镇逆;任脉为病,用龟板以为静摄;督脉为病,用鹿角以为温煦;带脉为病,用当归以为宣补㊂”子宫内膜异位症系同为奇经的虚损而生发的病变,故治疗时运用补益肝肾的草木之品同时佐以通补奇经的血肉有情之品可巩固其疗效㊂然而当络脉虚损,邪气以实,单单补虚不能解决问题㊂子宫内膜异位症通常病情反复,缠绵难愈, 久病入络” 久病及瘀”,必须使络脉中的瘀血清除, 瘀血而成则去菀以陈之”,而仅使用活血化瘀的草药如丹参㊁益母草㊁三七等难以祛除细小络脉中的实邪[12]㊂叶天士认为前人大多 未能讲究络病工夫”,他参照仲景治疗劳伤血痹诸法,以通络为法㊂ 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㊂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㊂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以 蜣螂虫㊁虫㊁当归须㊁桃仁㊁川郁金㊁川芎㊁生香附㊁煨木香㊁生牡蛎㊁夏枯草”入药㊂现代医家周士源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认为: 久病则入络,久则血伤入络,病久痛久则入络㊂”[13]叶天士主张以虫类入络,其意虫类细小㊁爬行窜动㊁走窄隙,能行脏腑间的细小络脉,入阴络,无处不行,祛奇经络脉的瘀血,恢复奇经络脉的气血运行,维持包绕女子胞而成的络脉功能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往往因络虚血瘀之病机导致异常新络横生,错综复杂,脉络细微交错,气血运而不畅㊂对络脉瘀滞重者,须兼用虫类药物,以搜络疏经,虫类药可不单拘泥于癥瘕等有形之邪,亦能运用于妇科㊁内科等各种疑难病症当中㊂罗氏内异方当中运用虫类药如土蟞虫,搜络疏经,配合活血化瘀之草药,正与叶天士临证络病的思路一致㊂罗元恺先生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本病机为肾虚血瘀,久病入络,络脉不通,单袪瘀力不足以通络脉㊁畅气血,必然配合走窜虫类之品㊂‘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道 宣攻营络者㊂如穿山甲桃仁归须韭根之剂,及下瘀血汤法”,条分缕析,尽1524 环球中医药2019年10月第12卷第10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2019,Vol.12,No.10得其精微㊂3.3 甘润通补为大法3.3.1 甘益肝肾,润以散结 现代医学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表现为盆腔包块的患者以腔镜手术为主,术中可直观地观察到盆腔广泛粘连㊁囊肿性包块㊂盆腔囊肿性包块内的囊液与其他良性包块不同,其色暗红如朱,质地异常黏稠,故形象地称之为 巧克力囊肿”㊂除此之外,异位内膜极易粘附于盆腔其余组织㊁器官表面,分离难度大㊂尽管手术医生尽可能将肉眼可见的病灶清除干净,以降低术后复发机率,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复发率依旧攀高不降㊂中医讲究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对于选择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预防再次复发粘连至关重要㊂换言之,要防止术后粘滞复发积聚成包块,应当稀释黏液,即是讲究润法,缓缓图之,如水入黏液,将其稀释,如此复粘的时间延长,复发的机率及频率便随之降低㊂夫奇经,肝肾主司为多”说明奇经八脉与肝肾最为相关㊂女子以月为周,辨证论治妇人病亦以月为期,故其经期宜活血化瘀止痛,经后期着重补肾益精,氤氲之时当补肾助阳,调和气血,经前期着重疏肝理气化瘀㊂因妇人经带胎产孕等的物质基础均依赖于阴液濡润,故妇人病易伤阴液,若遵循补益大法治疗,用药多以温补肾阳为主,恐复伤妇人阴液㊂治疗奇经络病时,医家临证时往往不得运用辛温燥补,反而需善用甘润[14],即是 以甘辛润补肝肾,不与燥药㊂以肾恶燥,肝忌刚也”的体现㊂3.3.2 温补通滞,寓补于通 中医以辨证论治为著,全国名老中医罗元恺㊁夏桂成教授认为内异症多以肾气亏虚为本,血瘀凝滞为标㊂此病属虚实夹杂之疑难杂症,治标同时亦不忘固本,一味地攻伐癥瘕积聚往往使妇人正气匮乏,无力驱邪,反受其累㊂故遣方用药上注重补益肾气固然重要,然如熟地补肾填精,却滋腻碍行,当配伍通利之药如川芎等,方可事半功倍,温补通滞,寓补于通十分关键㊂岭南医家擅用五子衍宗丸合四物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配伍以补肾为重,次为活血通络㊂五子衍宗丸方中枸杞子㊁菟丝子㊁覆盆子以补益肝肾为主,车前子通利泄热,五味子酸敛阴液㊂后者四物汤中当归补血养肝,温润通补;熟地滋阴补血,又以川芎活血行气,通达一身之气血,佐以白芍养血柔肝,有酸敛阴液之功㊂罗氏内异方偏颇于活血通络之效,久经临床考验,疗效显著,方中益母草㊁桃仁㊁丹参等活血调经,主治瘀血阻滞之痛经,佐以牡蛎㊁海藻㊁浙贝母软坚散结,诸药辛散走窜,乌梅酸敛,一散一敛,化瘀不伤正㊂上述方剂用药偏颇不一,但效益均为显著,同病非同方,皆可见益,配方不同,体现个体化差异,追求辨证用药,绝不盲目开方㊂4 小结时代的变迁㊁现代医学技术的变革,治疗疾病的观念及手段也在不断进步㊂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㊁月经不调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内异症导致的不孕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㊂故内异患者术后的生育能力及预防复发成为此病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㊂子宫内膜异位症其病机不单单只是肾虚血瘀,其中涉及冲㊁任㊁督㊁带脉的不荣,胞络的虚损,新生络脉的生成,而致气血不通,日久血积气聚,癥瘕由此成形;癥瘕既成,加重气血阻滞,可波及更广泛的络脉,诸症渐起㊂临证当四诊合参,领悟叶天士治疗络病时的精髓,结合当代医家临证经验,以补肾㊁固冲任㊁通补奇络,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㊂根据络脉瘀阻的范围不同,症状的严重程度不一及患者个体差异,调整配伍,辨证给予中医药治疗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㊂参考文献[1] 肖霞,陈丽,唐玮,等.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女性生殖能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0):177⁃178. [2] 吴艳欣,王宁宁,谢洪哲.HLA⁃G14bp基因多态性和子宫内膜HLA⁃G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J].新医学,2013,44(9):656⁃660.[3] 郎景和.以转化医学的观念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1,38(4):261⁃262,270. [4] 郎景和.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再认识及其意义[J].中国工程科学,2009,11(10):137⁃142.[5] 郎景和,冷金花,周应芳,等.子宫内膜异位症[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3):161⁃172.[6] 姜晶晶,高姗姗,李春艳.PTEN与Beclin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达和临床意义[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5,22(12):1226⁃1229.[7] 王良.蛋白质质谱高通量分析平台的建立及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8] 林伟.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HIF⁃1α及MIF的表达及意义[D].济南:山东大学,2011.[9] 杨巧慧,薛晓鸥,刘雁峰.从络病理论探讨子宫内膜癌的病机[J].环球中医药,2011,4(5):369⁃370.[10] 王俊玲,罗元恺,欧阳惠卿,等.罗氏内异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4):238⁃239.[11] 景彦林.夏桂成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经验[J].中医杂志,2011,52(21):1822⁃1823.[12] 刘翀羽,年莉.叶天士络病理论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8(3):116⁃119.[13] 梁瑞宁,李佩双.基于周士源学术思想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络病属性探析[J].江西中医药,2011,42(10):5⁃8. [14] 朱慧萍.叶天士治奇络病法则及用药特色[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13⁃15.(收稿日期:2018⁃09⁃21)(本文编辑:王馨瑶)。

经别、络脉、经筋、皮部:十二皮部

经别、络脉、经筋、皮部:十二皮部

经别、络脉、经筋、皮部:十二皮部六经皮部全身体表皮肤按十二经脉分布划经络分的十二个部区。

《素问·皮部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按手足同名经相合,则称六经皮部。

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太阳皮部称关枢,阳明皮部称害蜚,少阳皮部称枢持,太阴皮部称关蛰,少阴皮部称枢儒,厥阴皮部称害肩。

详各该条。

皮部的概念皮部,是皮肤按经络所属分区。

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分布部位划分为十二皮部。

这是经络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皮肤—络脉—经脉—脏腑各层次的最外部位。

《素问·皮部论》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皮部是面的划分。

十二皮部,手足上下相合称为六经皮部。

体内的疾病,通过经络可反映到皮部;外部的病邪或治疗方法,则可从皮部影响经络及脏腑,因而外部诊察法(外诊法)和外部治疗法(外治法)与皮部关系最大。

六经皮部与诊治皮部的诊察和治疗主要从卫气和络脉着眼。

皮部诊察法:又称诊络法,主要是审察皮肤和络脉的颜色变化,属中医学色诊的一项内容。

《素问·皮部论》说:“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

”近代在皮部色诊的基础上,又有观察皮肤上的丘疹(主要在背部),检查皮下的硬结反应,皮肤的感觉差异和导电量变化等,作为诊断的一种方法,这是皮部外诊法的发展。

皮部治疗法:包括各种浅刺法以及非针刺的多种外治法。

《灵枢·官针》以刺皮为主的刺法就有半刺和毛刺等,近代应用的皮肤针是它的发展。

皮肤针的叩刺和腕踝针的沿皮刺,都结合皮部的分区应用。

再如皮内针法、挑刺法、敷贴法、温灸法以及刺络拨罐等法的应用,都是基于同一原理。

皮部的分区为刺灸法的应用扩大了范围。

六经皮部与辨证《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

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

”意指从皮、脉、筋、骨的不同部位分析疾病的特点及发展变化。

《黄帝内经》养生与络脉学说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黄帝内经》养生与络脉学说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黄帝内经》养生之道可降低心脑 血管疾病发病率

心脑血管疾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指出, 只要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减少一半的死 亡。也就是说,有一半的死亡完全是可 以预防的。心脑血管疾病正是这样。欧 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心 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直线上升,采取健康 干预以后,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发病 率和致残率更呈下降趋势。
归类
1、衣:法于阴阳。 顺四时而适寒暑。虚 邪贼风,避之有时。 2、食:食饮有节 3、住:安居处 4、行:不妄作劳 、起居有常 5、运动:和于术数, 节阴阳而调刚柔 6、心态:和喜怒, 不妄作劳
生活方式
结果
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故半百而衰也。 故能神与形俱,而尽终其天年。
《黄帝内经》养生之道可降低心脑 血管疾病发病率



《素问· 痹论》:“痛久入深,营卫之行涩 ,经络时疏,故不能通”,即指出久病邪气 入深 可影响络脉中气血的运行导致瘀阻不通。 叶天士据此提出“痛久入络”、“病久入 络”的观点,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近代名医张锡纯络病学学术思想源于《内 经》,承于仲景,旁参诸家。擅长益气活 血通络、重视辛凉通络、强调通补结合, 以活络效灵丹为治络基本方。
《黄帝内经》络脉学说对心脑血管 疾病防治的启发作用

后世根据《黄帝内经》的络脉学说,发展 了各种通络之法。如张仲景《金匮要略》 18首化瘀方剂中,就有大黄蟅虫丸、鳖甲 煎丸、抵当汤、下瘀血汤、土瓜根散等6方 应用动物药,特别是虫类活血化瘀通络药 。叶天士对仲景虫类通络药物的应用给予 了极高评价:“结聚血分成形,仲景有缓 攻通络方法可宗”,“鳖甲煎丸方中大意 取用虫药有四,意谓飞者升,走者降,灵 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邪”。

脉络学说的核心内容

脉络学说的核心内容

脉络学说的核心内容
脉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1. 脏腑功能的联系:脉络学说认为,人体脏腑功能的运行是通过经脉络的连接和相互调节来实现的。

每个经脉络都与特定的脏腑器官相连,通过经脉络,脏腑之间可以相互传输能量和物质,实现协调和平衡。

2. 经脉络的分布和流向:脉络学说将人体的经脉络分为主要经脉和络脉。

主要经脉包括十四条主要经脉,它们分布在全身,与脏腑器官相连。

络脉则分布在经脉络外,与皮肤、肌肉等组织相连。

经脉络中的气血运行有自身的方向和节律,脉络学说通过描绘经脉络的流向和运行规律,来说明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行和疾病的发生。

3. 脉络病理:脉络学说认为,当经脉络的气血运行出现正常调节失衡或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时,就会导致脉络病理的发生。

脉络病理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疾病的基本病机,通过观察脉象和诊断脉证,可以判断和诊治疾病。

4. 经脉络的调理和疗法:脉络学说提供了各种调理经脉络的方法和疗法,如针灸、推拿、药物疗法等。

通过调理经脉络,可以促进气血的畅通,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调养身体的目的。

总的来说,脉络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关于经脉络的结构和功能、
脉络病理及其诊治的理论体系。

它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
15、脾之大络 十五络脉之一。名曰大包,即从大包穴处由足太阴脾经分出。在腋窝部下三寸的渊腋穴(足少阳)下方三寸处分出后散布于胁肋及胸侧。此络脉病候分为虚实两证:实证为全身疼痛;虚证为各关节皆弛缓。当取大包穴治之。
2、手少阴络脉 十五络脉之一。名曰通里,即从通里穴处由手少阴经分出。起始于腕横纹后一寸半(通里)处,由此向上与手少阴经并行于浅层,沿经脉而进入心中,联系舌根部,又联属于眼睛的根部;在掌后一寸半(通里)处走向手太阳小肠经。此络脉病候分为虚实两证:实证为胸胁及膈上撑胀不舒;虚证为不能言。当取通里穴治之。
5十五络脉作用
十五络脉的作用: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
十五络脉
表里两经的联系,从而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从而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奥秘。至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因此,有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5、手阳明络脉 十五络脉之一。名曰偏历,即从偏历穴处由手阳明经分出。在腕横纹上三寸(偏历)处分出来后进入手太阴肺经;另一支沿上肢行于手阳明经浅层,上行至肩髃穴处,然后上行至面部颊侧屈曲处,即下颌角部,遍布于下齿中;另一支则入于耳中会合聚集于耳的宗脉。此络脉病候分为虚实两证:实证为龋齿、耳聋;虚证为牙齿寒凉、胸膈气塞不畅等。当取偏历穴治之。
3十五络脉-特点
十二经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走于阳经,阳经别走于阴经,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玄府—络脉体系概论

玄府—络脉体系概论

玄府—络脉体系概论陆鹏;由凤鸣;胡幼平;周龙甫;侯君;潘迪;刘丽香;任凤艳;呼永河【摘要】玄府与络脉均为中医理论的微观概念,二者同是中医学人体结构中遍布全身且最为细小的结构与功能单位,二者之间的关系仍有不明之处.通过系统整理玄府与络脉的结构、功能、病变、治法内容,指出玄府与络脉在结构上相互补充,功能上共同担负着气血流通、神机运转的作用.玄府开阖失司与络脉通利不及是病变发生的基本病机,调节玄府开阖与通补络脉虚滞是基本治疗原则,故旨在完善微观理论内涵,以期为临床指导微观病变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23)001【总页数】3页(P29-30,92)【关键词】玄府;络脉;微观结构;理论探讨【作者】陆鹏;由凤鸣;胡幼平;周龙甫;侯君;潘迪;刘丽香;任凤艳;呼永河【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 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 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 610075;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成都 610083;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成都 610083;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 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 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 610075;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成都 6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9玄府与络脉均为遍及人体全身的微小结构,玄府与络脉学说经历了长期历史发展,二者的理论体系皆为中医微观结构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者在结构特性、生理特点、功能表现上也显示出许多相似之处。

为进一步完善玄府与络脉理论的科学内涵,本文根据已有文献,整理并探索玄府与络脉间的紧密联系,以期为微观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玄府首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

《素问·水热穴论》曰:“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空者,孔也,即为汗孔。

并指出“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气之孔窍也;一名气门,谓泄气之门也;一名腠理者,谓气液出行之腠道纹理也”,其理论在刘河间时期得到全面发展。

基于“玄府-气液-络脉”论治肺结节

基于“玄府-气液-络脉”论治肺结节

基于“玄府-气液-络脉”论治肺结节作者:陈笑笑任薇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4年第04期*基金项目:安徽省2020年度中央财政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专项基金项目(皖卫中医药发[2020]5号)第一作者简介:陈笑笑(1994-),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疾病研究。

△通信作者:任薇,E-mail:*****************摘要:中医多认为“虚”“痰”“瘀”“毒”相互搏结是肺结节的病因病机,而玄府、络脉细微难察,遍及全身,二者相互为用、联通表里内外,是气血津液运行的通路,亦是外邪侵袭、痰瘀等病邪为患之地,与肺结节密切相关。

基于“玄府-气液-络脉”浅谈肺结节,认为“玄府开阖不利”是肺结节形成的直接原因,“气液失调”是肺结节形成的中心环节,“肺虚络瘀、痰瘀互结”是肺结节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基于“开玄通络”论治肺结节,灵活应用辛药以开玄通络,兼以通补为用,使正虚得补,痰、瘀、毒等病邪得以消散,为肺结节的中医辨治提供思路。

关键词:肺结节;玄府;络脉;开玄通络中图分类号:R25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4)04-0020-04肺结节是指影像学上肺内直径≤3cm的类圆形、密度增高的肺部阴影,病灶局限,孤立或多发,呈实性或亚实性,边界清晰或边界不清,且无肺门淋巴结肿大、肺不张以及胸腔积液。

肺癌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1],其早期病变、癌前病变通常表现为肺结节的形式,因此如何尽早辨别肺结节良恶性及及早干预亟待解决。

肺结节病因复杂,形态多样,良恶性质难辨,防治肺结节形式仍较为严峻[2]。

现代医学目前对早期肺结节尚无确切有效的鉴别手段及措施,多以定期随访、动态观察为主[3],手术切除仍是恶性程度比较高的肺结节主要措施。

在随访空窗期,患者大多面临心理及生理的双重压力,而中医药治疗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的特点,中医药的介入适逢其会,目前有多数医家针对肺结节进行中医药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4-6]。

络脉理论与肿瘤临床运用刍议

络脉理论与肿瘤临床运用刍议

归 、半夏 、 黄芩 、 生葛 、 药 、 芍 生姜 、 根 白皮 ) 用 于 奔 李 可 豚 病热证 ; 枝加桂 汤 ( 枝 、 药 、 姜 、 枣 ) 于 奔 桂 桂 芍 生 大 用
豚 病寒证 。
受 寒 ,邪气 积 于 胁 下 ,状 若 覆 杯 的病 证 ,病 位 在 肝 ; 膈 中为脾 胃气机 升降 失 司 ,气 滞 于 胃 ,故 食 入不 能 运 化 而 复 吐 出 之 证 ,病 位 在 中焦 脾 胃 ;息 贲 为 肺 气 郁 结 ,气 失宣 降 而致呼 吸气 急 之 证 ,病位 在 肺 ;奔 豚 为
之始 生 ,得寒 乃 生 ,厥 乃 成 积也 。黄帝 日 :其 成 积奈
何 ?岐伯 日 :厥气 生 足悦 ,愧 生 胫寒 ,胫 寒 则 血 脉凝
少通 络 方剂 ,如旋 覆花 汤 、栝 蒌薤 白汤 等 ,尤 其 创造
了虫类 通络 的先例 ,如 大黄 庶 虫 丸 、鳖 甲煎 丸 等 。清 代 医家 叶天 士进一 步发 展 了络病 理 论 ,提 出 “ 病人 久 络 ” 久痛 人 络 ” “ 病气 结 在 经 ,久 病 血伤 人 络 ” ,“ , 初 等 辨治 络病 的宝 贵理论 。 在 治疗方 面 ,叶 氏提 出辛 香 人 络通 血 的观 点 ,采 用 辛香 通络法 、辛 温通 络 法 、辛 润通 络 法 等 ,并 在 仲
1 络 脉 理 论 的 沿 革
络脉受 内外 致病 因素 的侵 袭 ,其 发 病特 点 是 :外 邪入 侵 , 病人 于 阳络 , 初 由络 而 经 、 而腑 而 脏 , 久渐 入 病 阴络 , 时病情 深重 。内伤 之邪 由内 而发 于脏 腑 , 此 由脏 腑而 入于 阴络 。一 般 来 说 , 阳络 者 , 轻 邪 浅 , 后 在 病 预 好 , 易治 疗 ; 阴 络者 , 重邪 深 , 后差 , 治 。积 容 人 病 预 难 聚 的发生 无外 乎 内 、外致 病 因素长期 作用 的结 果 。 2 1 络 脉理论 与积 聚病 机 :分 述 如下 。 . 2 I 1 寒 凝络 脉 ,癔而 成积 :《 枢 ・百病 始 生 》 中 .. 灵 说 :“ 虚邪 之 中人也 …… 留而 不 去 ,传舍 于 肠 胃之 外 , 募原 之 间 ,留着 于脉 ,稽 留而不 去 ,息 而成 积 ……积

经络习题

经络习题
14.上肢内侧面,经脉从前到后分布的顺序依次是:A.肺经、心包经、心经 B.心包经、心经、肺经
C.肺经、心经、心包经 D.心经、肺经、心包经E.心经、心包经、肺经
15.十二经脉中属正确表里配对关系的经脉是:
A.手太阴与手少阳 B.手太阳与手太阴 C.足太阳与足太阴D.足少阴与足少阳 E.手少阴与手太阳
2.属于十二经脉附属部分的是:A.十二正经 B.十二经别 C.十二经筋 D.十二皮部 E.奇经八脉
3.属正确表里配对关系的经脉是:A.手太阴与手少阳 B.手太阳与手太阴 C.足阳明与足太阴
D.足少络关系的是:A.足太阴经属脾络肾 B.手少阴经属肺络大肠 C.足阳明经属胃络脾
D.能使十二经脉气血由线状流行逐渐扩展为面状弥散E.能指导针灸临床诊治疾病
13.关于十二经别的说法正确的是:A.十二经别组成六组,称为“六合” B.阳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阴经
C.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 D.十二经别在四肢部别出正经E.十二经别在头项部别出正经
14.属于十二经别理论应用的是:A.承山穴治疗痔疮 B.足三里治心悸 C.太溪穴治疗肾虚头痛
48.气街的特点有:A.横向为主 B.上下分部 C.紧邻脏腑 D.前后相连 E.以上都对
49.下列关于“四海”的说法正确的是:A.气海位于下腹部 B.髓海位于背腰部 C.四海主持全身的阴阳调节
D.肾主髓,故为髓海 E.气海位于胸部
50.当疾病侵犯时,最先接触到病邪的是:A.经脉 B.经筋 C.孙络 D.浮络 E.血络
8.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A.头部 B.胸腹部 C.上肢末端 D.下肢末端 E.以上都不对
9.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A.头部 B.胸部 C.腹部 D.四肢末端 E.背部

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PPT

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PPT
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 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 腘窝中(委中穴)。
分支: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 附分穴挟脊(旁开3寸)下行至髀枢(大转子部,当环 跳穴),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 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 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 (列缺穴)分出,经手 背走向食指桡侧端(商 阳穴),交于手阳明大 肠经。
手太阴肺经主治
肺系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 痛,咳血,胸痛。 外经病:肩背痛,肘臂挛痛,手 腕痛。
2.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 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 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穴),在向前下行入缺盆,进入胸 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 大肠。
至阴
[属性]井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跟角旁0.1寸。 [主治]头面五官疾;胎位不正,滞产。 [操作]浅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 (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 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 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窝内 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 穴),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 络膀胱。
中医药学基础
经络
▪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 《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 便错。”
经络
概述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 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 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 重要组成部分。

“络病学说”与中医临床文献研究

“络病学说”与中医临床文献研究

“络病学说”与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摘要】中医临床文献研究作为文献与临床之间的纽带,具有不可轻忽的重要作用。

吴以岭教授的“络病学说”确实是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创建“络病证治”体系,创新性地与现代心脑血管疾病相联系,临床取得显著成效。

笔者通过对“络病学说”的学习,产生了对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几点体会,即从文献中发觉问题,进而整理文献,总结规律,探讨与现代疾病的相关性,挖掘前人用药体会,继承创新,为临床提供辨证思路和医治方式,从而提高疗效。

【关键词】络病学说;中医临床文献中医临床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是以临床文献整理研究为基础,对临床医治理论的进展进程进行梳理,透视理论创新的内在机制。

在对历代临床文献与用药体会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运用运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对临床常见病证各历史时期的证治规律进行研究。

吴以岭教授的“络病学说”确实是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专门好的范例。

吴教授以为中医学不仅是一门临床应用医学,而且具有学术性极高的理论体系,而任何学科的建设都要以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为基础,中医学术理论的进展又是具有其内在规律性的[1],因此对文献的整理研究就显得尤其必要。

“络病证治”体系正是在对络病发生、进展及诊断医治规律的整理继承的基础上创建的,创新性地与现代心脑血管疾病相联系,临床取得显著成效。

1 从文献中发觉问题吴教授从文献中看到清朝医家喻嘉言的感叹:“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那么未之及,亦缺典也。

”(《医门法律·络脉论》)叶天士亦说:“遍阅医药,何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

”(《临证指南医案》),从而开始致力于络病理论的整理研究。

2 基础理论的文献整理吴教授对文献的整理是以时刻为线,以络病的发生、进展、诊断及医治为纲,从而总结出络病学说进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络病理论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第一次提出络脉概念,初步论述络脉散布、生理及病理,奠定了络病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创制旋覆花汤、大黄虫丸、鳖甲煎丸等络病医治方药,奠定了络病临床基础;清朝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进展络病治法与方药并普遍运用于疼痛、中风、癥积、痹证等病证医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㈡络脉的分支
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络脉从经脉分出 后,又逐层细分,形成由大络(别络或大络)至孙络 的各级分支组成的、逐级分化的网络层次,称为络脉 系统。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 “支而横者”为大络,“络之别者”为孙络。《灵 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 为孙。”
明·张介宾《类经》:“以络脉为言,则又有大 络、孙络。”可见,络脉从经脉分出后,逐层细分, 形成由大络至孙络的各级分支组成的、逐级分化的网 络层次,又称为络脉系统。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内经》之后,各代医家对络脉的层次作了进一 步补充和论述,使之更为完善。
金·窦汉卿《针经指南》:“络一十有五,有横 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指 出络脉有别络、横络、丝络、孙络等不同层次。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二、络脉概念
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
络,是对经而言,有“网”之意,从经脉支横 别出之后愈分愈多,越分越细,网络全身,无处不到。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 教研室
袁德培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一般认为络脉是经脉的小分支,有别络、 孙络、浮络之分,别络有十五条,故称为十五络或十 五别络,《针灸集成》:“十五络之络,乃阴经别走 阳经,阳经别走阴经,而横贯两经之间,所谓支而横 者为络是也。”据《灵枢·经脉》所载,这十五络是 十二经脉各一络,任、督脉各一络,加上脾之大络。 若再加上胃之大络,又称为十六络。此论一出,历代 聚讼纷纭,并且这一观点广泛存在现有中医学教科书 之中。
别络有十四支,即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 一支别络,称为十四络。值得一提的是脾胃之大络 是从体内经脉发出的,不应计算于其中。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王冰注释《素问·气穴论》说:“十四络者,谓 十二经络,兼任脉、督脉之络也。脾之大络起自于脾 (当指脾之经脉),故不并言之也。”
明代针籍《人镜经》:“十二经生十五络,十五 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 万四千孙络”,在络脉的网络层次增加系络、缠络。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继承《人镜经》之说, 对络脉层次作了进一步描述:“十二经生十二络,十 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分支为一百八十缠络,缠 络分支连系三万四千孙络,孙络之间有缠绊。”指出 从经脉分出的络脉分为大络,又逐级细化分层为系络、 缠络、孙络等层次。
2.大络
大络是从体内经脉支横别出的络脉的干线部分, 主要与在里的脏腑组织相联系。
五脏六腑在体内均有大络别出,并且是胃腑所出 气血营养脏腑组五脏六腑之大 络也。”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历代文献对五脏六腑之大络无系统论述,亦不全 面,如《灵枢·逆顺肥瘦》载有:冲脉“其下者,注 入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显然,有“少阴之大络” 之名,断然不是“足少阴之别络”,可见,足少阴之 大络从体内足少阴经脉另行发出的“大络”。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目前,其走向、循行路线清晰之大络主要有十 五条: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 脾之大络,《灵枢·经脉》称为“十五络”,又称为 “十五别络”。另外,明·马莳等据《内经》有“胃 之大络,命曰虚里”之论而提出了“十六络”之说, 即再加上胃之大络,亦称为十六别络。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上述观点忽视了对《内经》“阴络”、“五脏六 腑之大络”等探讨,忽视了对络脉深层次结构及其应 用技术的研究,阻碍了络脉理论的发展和当代医学者 对络脉的进一步思考。其实,叶天士提出的“久病入 络”、“久痛入络”等科学命题,指出“初为气结在 经,久则血伤入络”是一般疾病发展的共同规律,是 对这一观点的挑战,是对其辩证之否定,对于临床实 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
网络层次
经脉
大络 系络 缠络 孙络
三、络脉结构内涵 ㈠络脉的干线
从经脉支横别出的络脉的干线部分可分为二大类: 一类是从体表络穴分出的“别络” 一类是从体内经脉别出的“大络”
二者均是经脉气血营养体内外组织器官的重要通 道,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又统称大络。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⒈别络
别络是从经脉上的络穴别出的络脉的干线部分, 从本经别走相表里之经。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内经》对脾胃之大络描述颇为详细,《灵 枢·经脉》:“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 布胸胁。”《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 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脾之大络出“渊 腋下三寸”,胃之大络出于“左乳下”,它们均是从 体内别出的,具体从何处别出,王冰作了回答:“脾 之大络,起自于脾。”因此,脾胃之大络是从脾胃的 经脉上别出的,参考胃之大络“贯膈络肺”,脾之大 络虽未明言,但可以推知它主要与在里的脏腑组织相 联系。
十四络多行于身体的浅表部位,从肘膝关节以下 经脉上的络穴别出后,均走向相表里的经脉,并与其 络相通,如此则阴经的别络络于阳经,阳经的别络络 于阴经,维系了表里两经的密切关系。
因此,别络具有加强十二经脉相为表里的两经之 间在体表的联系,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所没有到达的部 位,可补正经之不足。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