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3课《合欢树》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欢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即以小的内容展示大的意境。《合欢树》完全符合单元要求,能够从小的记忆感悟生命背后的美好亲情,仅撷取了作者生活中几个小小的片段,寄寓着他对母亲持久的爱与怀念。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篇课文所饱含的母爱之情足以感动我们每一个人,希望学生能从中反思自己,学会感恩。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从而初步体会作者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2.选取《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中的语段朗读,感受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便于学生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
二、创设情境,渲染铺垫
让学生朗读史铁生先生《活着的事》中的一个语段,引出合欢树,然后老师导入课题.
史铁生为什么对合欢树有那么深的情感?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生命和合欢树连在一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史铁生的《合欢树》,探究合欢树背后所隐藏的情感和故事。(图片展示合欢树)(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受到震撼,而且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因而对文本的理解有更深刻的体验。)
三、质疑问难,研磨整合
点拨:十岁那年(作文竞赛)第1自然段
二十岁(双腿残废后),第2、3自然段
给“我”治病
鼓励“我”好好写作
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三十岁(文章发表),第4、5、6自然段
2、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探讨,根据时间的变化本文描写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各找出相应的句子来。(PPT显示点拨内容)
史铁生在《活着的事》一书中这样写到:“我想,我死的时候穿的什么就是什么,不要特意弄一身装囊,然后找一块最为贫瘠的土地,挖一个以我的肩宽为直径的深坑,把我垂直着埋进去,在那上面种一棵合欢树。我喜欢合欢树。为了记住这一棵树下埋的是谁,也可以做一面小小的铜牌挂在树上,写下死者的名字。比如说我,那铜牌上不要写史铁生之墓,写:史铁生之树。或者把树的名字也写上:史铁生之合欢树。”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具体深入理解文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3、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问题法、讨论法、归纳法
4.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
5.合欢树究竟有什么象征意义?
6.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20岁以后和30岁以后对母爱有怎样的体会?
(二)、老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研磨整合。(PPT显示)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
点拨:10岁时:“对母亲不理解,“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怄气。
20岁时:不理解母亲的苦心,对于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丧失信心、绝望
30岁时:我理解了母亲的苦心,理解了母爱的伟大,深深思念母亲的同时又满怀深深的愧疚。
(二)分析主题,揭示感恩
带着问题听读《合欢树》第7—12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围绕第二组问题展开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解合欢树的内涵和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感悟亲情,理解母爱的内涵。)
(一)、展示学生课前预习时提出的问题。(PPT显示)
(设计意图:通过与文本对话,学生提出问题,感知行文脉络,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1.本文一开头就写了“我”小时候和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2.文章的标题是合欢树,为什么前面花大量的笔墨写我的母亲?
3.我为什么先不想去看合欢树?后来又想看,为什么对合欢树有这种复杂的感情?
(一)深入探究,感悟母爱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快速阅读1-6自然段,圈划词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解决第一组问题。通过问题和快速阅读让学生们自主的初学课文,理顺文章的脉络。从他们的问题回答中找到学生的不懂之处,以便以下的讲解有详有略。)
1、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各段中时间变化的词,按照时间的顺序概括作者都追忆了自己与母亲的哪些故事?(PPT显示点拨内容)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1、根据学案了解作者及作品。
2、下发《我与地坛》《天的怀念》两篇散文,让学生走近作者,铺设感悟课文的情感基础。
3、预习课文,仔细研读文本,提出问题。
4、归结学生的疑问,理出集中的问题。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检查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相关背景情况,做到知人论世。
1.围绕合欢树作者写了哪些事情。
点拨:合欢树的由来孩子看合欢树的树影儿我回避见合欢树
2.找出文中描写合欢树的句子,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目的何在?(小组讨论)(设计意图:针对学生学习基础提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养成带着问题朗读文本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整合材料,逐渐养成带着任务主动学习的习惯。)(PPT显示点拨内容)
点拨:
10岁时作文竞赛获奖:“年轻”、“聪明”、“最好看”、爱美、爱生活
20岁时“我”双腿残废后: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
30岁时小说发表:早逝,“心里太苦”“受不住”。
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文中描写的语句:(PPT显示点拨内容)
3.小组讨论:面对这样母亲的爱,作者对母亲的态度有没有变化?母亲离开人世以后,作者对于母亲怀有怎样复杂的感情?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是在学习了五本必修教材之后,才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应该说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从课堂教与学的角度来说,课堂中占主体的应该是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讨论与感悟,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的积极思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第一组问题:
1.作者追忆了哪些事情?
2.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3.作者对母亲又是一种什么感情?
第二组问题:
4.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
5.我为什么先不想去看合欢树?后来又想看,为什么对合欢树有这种复杂的感情?
6.合欢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四、感知文本、合作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