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病学
平时以散发为主,但儿童集体机构内,托儿所、幼儿园容易引 起暴发流行。 (2)发病季节: 本病四季都可以发生,但以冬春两季为多。 (3)发病年龄与性别: 6岁以下婴儿发生率最高。然而1986~1988年美国12.7%百日 咳发生在15岁或以上的人群。今天在那些没有进行免疫或接种 成人或没有全程免疫接种的儿童是百日咳易感者。比较特殊的 是女性比男性更易感染。
2.肺不张 肺不张是由支气管或细支气管被黏稠分泌物部分堵 塞,多见于肺中叶和下叶,可能与中叶分泌物引流不畅有关。
3.肺气肿及皮下气肿 由于痉咳及分泌物阻塞,可导致肺气肿, 当肺泡高压,肺泡破裂可引起肺间质气肿,通过气管筋膜下产 生颈部皮下气肿,通过肺门可引起纵隔气肿,通过胸膜脏层可 产生气胸。
并发症
病因
Ⅱ相、Ⅲ相为中间过渡型。百日咳杆菌能产生许多毒性因子, 已知有五种毒素: ①百日咳外毒素(PT);是存在百日咳杆菌细胞壁中一种蛋白 质,过去称作为白细胞或淋巴细胞增多促进因子(leukocytosis or lymphocyte promoting factor,LPE),组胺致敏因子(histamin sensitizing factor,HSF)、胰岛素分泌活性蛋白(insulin activating protein,IAP)。百日咳外毒素由五种非共价链亚单位(S1~S5)所 组成。亚单位(S2~S5)为无毒性单位,能与宿主细胞膜结合, 通过具有酶活力的亚单位S1介导毒性作用。
临床表现
若有并发肺炎,肺不张等常迁延不愈,可长达数周之久。
并发症
1.支气管肺炎 为最常见的并发症,多为继发感染所致,可发 生在病程中任何时期,但以痉咳期多见。发生支气管肺炎时, 阵发性痉咳可暂时消失,而体温突然升高,呼吸浅而快,口唇 发绀,肺部出现啰音,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升高 为主,XFHA在百日咳杆菌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为致病的主要原因。实验发现,FHA免疫小鼠能对抗百日咳杆 菌致死性攻击,因此FHA为保护性抗原。另一种凝集原 (aggluginogens,AGG)为百日咳杆菌外膜及菌毛中的一种蛋白质 成分,主要含1、2、3三种血清型凝血因子。AGG-1具有种特异 性;AGG-2、3具有型特异性。通过检测凝集原的型别来了解当 地流行情况。目前认为这两种血凝素抗原相应抗体是保护性抗 体。百日咳杆菌根据不耐热凝集原抗原性不同分为七型凝集原, 1型凝集原为所有百日咳杆菌均具备。
临床表现
此期如无并发症发生,一般持续2~6周,也有长达2个月或以 上。婴幼儿和新生儿百日咳症状比较特殊,无典型痉咳,由于 声门较小可因声带痉挛和黏稠分泌物的堵塞而发生呼吸暂停, 因缺氧而出现发绀,甚至于抽搐,亦可因窒息而死亡。成人或 年长儿童,百日咳症状轻,而且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干咳,无 阵发性痉咳,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加不明显,大多被误诊为支 气管炎或上呼吸道感染。 3.恢复期 阵发性痉咳次数逐渐减少至消失,持续2~3周好转 痊愈。
实验室检查
(4)荧光抗体法:
应用鼻咽拭分泌物涂片,然后加上吸附荧光的高价百日咳抗 血清,30min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原菌,适用于快速诊断, 早期患者75%~80%阳性,但有假阳性,故不能代替培养法。 4.聚合酶链反应(PCR) 检查应用鼻咽吸出物进行PCR检查,是 一种快速、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高的检查百日咳抗原的方法。 尤其是对非典型患者、病初用过抗生素者或者有过免疫接种者 PCR检查有重要价值。
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百日咳发病机制不甚清楚,很可能是百日咳毒素 对机体综合作用的结果。当细菌随空气飞沫浸入易感者的呼吸 道后,细菌的丝状血凝素黏附于咽喉至细支气管黏膜的纤毛上 皮细胞表面;继之,细菌在局部繁殖并产生多种毒素如百日咳 外毒素、腺苷环化酶等引起上皮细胞纤毛麻痹和细胞变性,使 其蛋白合成降低,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以及全身反应。由于上 皮细胞的病变发生和纤毛麻痹使小支气管中黏液及坏死上皮堆 聚潴留,分泌物排出受阻,不断刺激呼吸道的周围神经,传入 大脑皮质及延髓咳嗽中枢,反射性引起痉挛性咳嗽,由于长期 刺激使咳嗽中枢形成兴奋灶,以致非特异性刺激,如进食、咽 部检查、冷风、烟雾以及注射疼痛等,均可引起反射性的痉咳。
4.百日咳脑病 这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2%~3%,主要 发生于痉咳期,表现为反复抽搐,意识障碍,高热,甚至出现 脑水肿、脑疝而危及生命。发生机制是由于痉咳而引起脑血管 痉挛,导致脑缺氧,脑出血所致。
5.其他 原有较严重心血管疾病可引起心力衰竭。原有结核病 可致活动。此外,由于长期经常性呕吐、厌食造成营养不良。
临床表现
如此反复发作,一次比一次加剧,直至咳出大量黏稠痰液和呕 吐胃内容物而止。痉咳发作前有诱因,发作时常有喉痒、胸闷 等不适预兆。患儿预感痉咳来临时,表现恐惧,痉咳发作时表 情是痛苦的。痉咳时由于胸腔内压力增加,上腔静脉回流受阻, 颈静脉怒张,眼睑及颜面充血水肿,口唇发绀,眼结膜充血, 如毛细血管破裂可引起球结膜下出血及鼻出血。有的患者舌向 齿外伸,与门齿摩擦,常见有舌系带溃疡。有的患者因阵咳, 腹压增高使大小便失禁及出现疝症。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或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传染期从潜伏期开始 至发病后6周,以病后两三星期卡他期传染性最强。无症状带 菌者也可以传播本病。
2.传播途径 为飞沫传播,主要是咳嗽、说话、打喷嚏时分泌 物散布于空气中形成气溶胶,通过吸入传染给他人。也有报道 通过物品和污染的手传播。 3.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 后发病率达80%以上,尤以婴幼儿易感性较强。其原因可是起 保护作用的抗体可能属于IgM型,不易通过胎盘传送给胎儿, 所以新生儿及3个月内幼婴发病率高。
病因
④气管细胞毒素(TCT):
能损害宿主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使之变性、坏死。⑤腺苷 环化酶毒素(ACT):
存在百日咳杆菌细胞表面的一种酶,此酶进入吞噬细胞后被 调钙蛋白所激活,催化cAMP的生成,干扰吞噬作用,并抑制中 性粒细胞的趋化和吞噬细胞杀菌能力,使其能持续感染。ACT 也是一种溶血素,能起溶血作用。百日咳的重要抗原是百日咳 菌的两种血凝活性抗原。一种为丝状血凝素(filamentous hemagglutinin,FHA),因来自菌体表面菌毛故又称菌毛抗原。
流行病学
病后是否获持久免疫力,近年报道成人患病率有增高趋势,并 有不少属第二次患病者。故目前认为自然感染不能提供终身免 疫。 4.流行特征 (1)流行情况: 本病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美国1932~1989年间曾发生18次 流行,平均每2~3年1次,即使在广泛免疫接种的今天,这种 流行循环依然存在。一般菌苗接种者超过12年后免疫力下降, 有报道这类人群百日咳的发生率超过50%。由此提示免疫接种 可以控制疾病发生,但不能控制百日咳杆菌在人群的循环。
发病机制
有继发感染者,易发生支气管肺炎,有时可有间质性肺炎。若 发生百日咳脑病,镜检或肉眼可见脑组织充血水肿、点状出血、 皮质萎缩、神经细胞变性、脑水肿等改变。此时常可见到肝脏 脂肪浸润等变化。
临床表现
潜伏期3~21天,平均7~10天,典型临床经过分3期。
1.卡他期或称痉咳前期 起病时有咳嗽、打喷嚏、流涕、流泪, 有低热或中度发热,类似感冒症状。3~4天后症状消失,热退, 但咳嗽逐渐加重,尤以夜间为重。此期传染性最强,可持续 7~10天,若及时治疗,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展。 2.痉咳期 卡他期未能控制,患者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其 特点是频繁不间断的短咳10余声,如呼气状态,最后深长呼气, 此时由于咳嗽而造成胸腔内负压,加之吸气时,声带仍处于紧 张状态,空气气流快速地通过狭窄的声门而发出一种鸡鸣样高 音调的吸气声,接着又是一连串阵咳。
病因
病原菌是鲍特菌属(Bordetella)中的百日咳鲍特菌 (B.pertussiussis),常称百日咳杆菌。已知鲍特菌属有四种杆菌, 除百日咳鲍特菌外还有副百日咳鲍特菌(B.parapertussiussis)、支 气管败血鲍特菌(B.bronchiseptica)和鸟型鲍特菌(B.avium)。鸟型 鲍特菌一般不引起人类致病,仅引起鸟类感染。百日咳杆菌长 约1.0~1.5μm,宽约0.3~0.5μm,有荚膜,不能运动,革兰染 色阴性,需氧,无芽孢,无鞭毛,用甲苯胺蓝染色两端着色较 深。
病因
细菌培养需要大量(15%~25%)鲜血才能繁殖良好,故常以鲍-金 (Border-Gengous)培养基(即血液、甘油、马铃薯)分离菌落。百 日咳杆菌生长缓慢,在35~37℃潮湿的环境中3~7天后,一种 细小的,不透明的菌落生长。初次菌落隆起而光滑,为光滑(S) 型,又称I相细菌,形态高低一致,有荚膜和较强的毒力及抗原 性,致病力强。如将分离菌落在普通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菌落 由光滑型变为粗糙(R)型,称Ⅳ相细菌,无荚膜,毒力及抗原性 丢失,并失去致病力。
3.血清学检查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实验室检查
目前多采用百日咳杆菌毒素和丝状血凝素作抗原来检测百日咳 特异性IgM抗体,可作为早期诊断,阳性率达70%。恢复期血清 阳性率增高,尤其对细菌培养阴性者更有意义。 (2)酶联斑点蛋白印迹法: 采用抗百日咳毒素单克隆抗体进行酶联斑点蛋白印迹法检测 百日咳患者鼻咽分泌物中百日咳毒素,特异性高,可作为早期 诊断。 (3)单克隆抗体菌落印迹法: 抗百日咳杆菌脂多糖和丝状血凝素单克隆抗体菌落印迹ELISA 检测百日咳杆菌,48h即可在硝化纤维素膜上出现清晰蓝色斑 点阳性印迹反应,可作为早期诊断。
病因
7型凝集原为鲍特菌属(包括副百日咳杆菌、支气管败血性杆菌) 所共有。2~6型以不同的配合将百日咳杆菌分为不同血清型。 测定血清型主要是研究流行时菌株的血清型和选择特殊血清型 菌株生产菌苗。此外,副百日咳杆菌与百日咳杆菌无交叉免疫, 亦可引起流行。百日咳杆菌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弱。55℃经 30min即被破坏,干燥数小时即可杀灭。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对紫外线抵抗力弱。但在0~10℃存活较长。
病因
S1能通过腺苷二磷酸(ADP)-核糖转移酶的活力,催化部分ADP核糖从烟酰胺腺嘌腺嘌呤二核苷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中分离出 来,转移至细胞膜抑制鸟苷三磷酸(CTP)结合即G蛋白合成,导 致细胞变生。同时还能促使淋巴细胞增高,活化胰岛细胞及增 强免疫应答。②耐热的内毒素(endotoxin,ET),100℃ 60min只 能部分破坏,180℃才能灭活。此毒素能引起机体发热及痉咳。 ③不耐热毒素(HLT)这种毒素加热55℃ 30min后能破坏其毒性作 用,此毒素抗体对百日咳杆菌感染无保护作用。
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在卡他期末及痉咳早期白细胞计数高达(20~ 40)×109/L,最高可达100×109/L,分类淋巴细胞在60%以上, 亦有高达90%以上者。
2.细菌培养 目前认为鼻咽拭培养法优于咳碟法。培养越早则 阳性率越高,卡他期培养阳性率可达90%,发病第3~4周阳性 率仅50%。在阵咳时或阵咳后采样阳性率较高,若培养基中含 青霉素可以减少其他细菌生长,更有利于百日咳杆菌的生长。
百日咳
大头医生
编辑整理
英文名称
whooping cough
别名
bronchocephalitis;chin cough;kink cough;morbus cucullaris; pert;pertussis;疫咳
类别
感染内科/细菌性感染
ICD号
A37
概述
是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阵发 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声及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未 经治疗可迁延2~3个月。故有“百日咳”之称。但近年来有不 少报道成人患百日咳,主要表现为干咳,缺乏阵发性痉挛性咳 嗽。
发病机制
恢复期间亦可因哭泣及其他感染,诱发百日咳样痉咳。近来研 究表明百日咳发生机制与百日咳杆菌毒素类物质损害宿主细胞 免疫功能有关,CD4+T细胞和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所介导的 免疫反应,在百日咳杆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2.病理解剖 百日咳杆菌侵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黏膜, 可见黏膜充血、上皮细胞的基底部有多核白细胞、单核细胞浸 润及部分细胞坏死。支气管及肺泡周围间质除炎症浸润外,可 见上皮细胞胞质空泡形成,甚至核膜破裂溶解、坏死、脱落, 但极少波及肺泡,若分泌物阻塞可引起肺不张、支气管扩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