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回家》与《拯救大熊猫》的拍摄与镜头结构特点的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回家》与《拯救大熊猫》

的拍摄与镜头结构特点比较

纪录片《回家》是四川电视台于1994年底到1995年到四川大熊猫保护区的大熊猫管理所拍摄的,讲述的是主人公熊猫“高高”,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被大熊猫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从山林中抱回来,在保护区与工作人员朝夕相处两年后的春天,重返自然的故事。该片曾被评为最佳纪录片自然科技类“金熊猫”奖,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销往海外。

纪录片《拯救大熊猫》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系列纪录片中的一集。这部纪录片,实地捕捉了大熊猫在天然栖息地难得一见的生活情景,揭示了大熊猫鲜为人知的特殊习性。著名摄影师阿卓安·华伦和马克·史托佛深入不毛,探索中国西部秦岭山脉深处的丛林,探访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拍摄写实,内容充实、丰富。

两部片子有着相同的拍摄对象,相同的背景,相同的地点和几乎相同的拍摄时间,这些相同点使得我们对和两部片子的拍摄手法、镜头结构特点以及文化背景对拍摄影响的比较更加直观而具有可比性。

一、拍摄手法

(一)“零距离”拍摄和“窥视”拍摄

《回家》与《拯救大熊猫》所拍摄的主角都是熊猫,但前者是被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抱回来,从小由人喂养照顾的熊猫,而后者所拍则为真真正正的野生熊猫,两位“主角”不同的生长环境决定了两部片子拍摄时所要运用的不同手法。

《回家》的拍摄地点是四川大熊猫保护区的大熊猫“收容所”,里面的大熊猫多为小时候难以独立生存被抱回饲养的小家伙或是生病年老需要照料的熊猫,他们日夜与人相伴,早已熟悉了人的气息,不像野生熊猫那般羞涩和警惕,这对于本片采取“零距离”拍摄提供了难得的先决条件。片中记录了保护区工作人员

与大熊猫高高、遥远的日常生活。从一日三餐到外出放风,摄像机完全处于零距离的状态下拍摄大熊猫。大熊猫的一举一动,都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这部片子里,大熊猫高高和遥远刚生下来就被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从山林抱回住处细心呵护,它们在心里早已把人类看做自己的保护者,对人们不仅没有防备,反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依赖:高高本来不太舒服的蜷缩在墙角,听到饲养员老杨的呼唤还是乖乖地走到他的身边;为增加它的体重,管理员议论要给他“加鸡蛋”时,它竟然象了解人意,侧耳细听,连手上的馍馍也不吃了;吃生日蛋糕是沾了满嘴的奶油,在老杨笑它是“小花脸”时,他也听懂了似的用舌头舔舔嘴的周围;遥远淘气的不肯下树,被饲养员从背后抱下来时脸上似笑非笑的享受表情,好像恶作剧成功的小孩子……摄影师正是抓住了它们亲近人类的特点,拍摄了这一系列与大熊猫“零距离”接触的镜头,让观众仿佛也与拍摄者一起被小熊猫的憨厚可爱感染,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气氛包围,同时也在暗暗为即将放归山林的熊猫高高能否适应野外的环境,安然生活下去感到担心。

《拯救大熊猫》的拍摄地点则是陕西秦岭,拍摄对象是天然栖息地中的野生大熊猫。这部纪录片,实地捕捉了大熊猫在天然栖息地难得一见的生活情景,并可一览无遗地观赏、认识大熊猫鲜为人知的特殊习性。摄制组深入到秦岭的丛林中拍摄,那里环境险恶、条件艰苦,不仅对拍摄产生重重阻碍,而且对人的生存也提出了挑战。而且,所拍摄的大熊猫全部是野生的,从没见过人类,对摄像机这样的奇怪物体更是心存戒备,这些大熊猫们不可能像《回家》中的大熊猫一样对摄像机发生兴趣并积极配合摄影师的拍摄。这就决定了这部片子必须运用“窥视”的拍摄手法完成。然而,正是这一特点是的本片拍摄到了野生大熊猫在自然环境下的生活习性,客观地反映出大熊猫的生存状态,纠正了一些长期以来人们心中的误区。在片中,我们不仅亲眼目睹到洞窟內大熊猫的温馨母子情,而且可以看到大熊猫幼子在荒野中度过生命中的第一年。

(二)拍摄方法的区别

《回家》采用肩扛摄像机拍摄,这样的拍摄方法虽然让人有种半业余的感觉。但同时也有它的好处,肩扛摄像机使镜头的拍摄高度为正常人眼睛的高度,在这个视点上拍摄的画面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到的,看起来也最为熟悉和亲切,画面

中景物的透视关系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因此在片中,观众会有同大熊猫零距离接触的感受。第二,通过拍摄者自身运动完成的运动镜头,画面运动的起伏直接受人物步伐、步频等影响,观看这种画面使人强烈地感受到摄像机的存在,一种由于画面起伏变化提升了观众对拍摄纪录的参与感和现场感。观看这种画面使人强烈地感受到摄像机的存在,此时此刻,摄像机镜头在拍摄现场作为拍摄者的眼睛,在电视屏幕前又成为观众的眼睛,把观众带到了拍摄现场。

但同样的,这样的视角与结构比较普通,在画面上难以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冲击,有些镜头容易让人过目即忘。同时,肩扛摄像机拍摄和通过拍摄者自身运动完成的运动镜头容易跟不定,抓不准,给人一种有些杂乱的感觉,似乎整部片子不够清新。

《拯救大熊猫》多用固定镜头,画面构图流畅、优美,每一个空镜头在渲染情绪和交代时间、环境要素上都有着特定的涵义,几乎没有冗余镜头。它的推拉摇移都非常稳,紧随主体而动,还多次运用快推和快拉起到一种情绪上的强化作用,为情节转化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非常专业。而且可以做到不打扰熊猫的自然生活进行拍摄,以便获得最真实的画面影像资料。

可是这样固定镜头的安排也使得观众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看待片中所叙述的事情,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和现场感比较弱。

二、镜头结构特点的区别

(一)拍摄角度

由于《回家》采用肩扛摄像机的拍摄方法,拍摄角度也自然而然的被固定在了平角拍摄,这样的拍摄视角以人的主观视角为主,也就是代表了摄影师的观点,观众通过镜头这样一个“眼睛”看到摄影师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平角的运用拉近了本片想突出的主角——熊猫与观众的距离,让人们在观看的时候觉得这样可爱的小生命好像就在自己身边玩耍、嬉戏,忍不住产生一种亲近感和保护欲。

因其采用固定镜头,《拯救大熊猫》的拍摄视角变化多样,俯角、仰角、平角各司其职。尽可能展现大熊猫鲜为人知的特殊习性。俯角拍摄的运用使画面中地平线升高,地面景物得到充分展示,展现出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仰角拍摄参天古木,似乎在暗示人们熊猫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类应该尽可能少的打扰它们的生活。

(二)景别设置

《回家》多采用近景和特写,因为拍摄的是人工饲养的熊猫,想要表现的又是熊猫重返自然之前与人类的相处,主题和客观条件都决定了需要多运用近景和特写表达主旨。近景画面其画面空间的近距离和画面范围的指向性,被充分利用来表现大熊猫富有意义的局部,比如高高第一次吃野外竹子的样子与野外生活经验丰富的成年熊猫的对比;高高拿着玉米面馍馍侧耳听饲养员与别人讨论事情的样子;高高吃饲养员为它精心准备的奶油蛋糕时享受的样子,都反映了高高与熊猫饲养员之间的情感与依赖,让观众为高高能否顺利重返自然感到担心。而特写画面的画框较近景进一步接近被摄体,常用来从细微之处揭示被摄对象的内部特征及本质内容。如饲养员带大熊猫高高到青山沟准备放生时,高高的眼神,通过内容单一的特写画面,起到了放大形象、强化、突出细节的作用,给观众带来一种预期和探索用意的意味。

《拯救大熊猫》的景别特点则是远景和特写景别的运用。片子通过全景和远景向观众展现了大熊猫生存的环境特点和地区风貌以及大熊猫在山林中的活动习性。而特写则是为了表现物体的质感,调动观众的触觉经验,加强画面的感染力。

三、文化差异

综观上面的分析,《回家》和《拯救大熊猫》这两部片子可以说是各有特点,各有长处,一个是尽量突出人和熊猫所代表的自然相处的和谐,一个是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窥视”熊猫在自然环境下的行为特点。而这对于同一拍摄对象不同的角度选取和不同的立场实际上是中美两国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