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水环境治理关系到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家住建部数据显示,全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超过七成的城市存在黑臭水体,总认定数高达xx条。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已列入国家、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习总书记也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16字治水方针,为系统治水绘制了科学蓝图、指明了方向。结合水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和参加“五级人大代表回选区访选民”助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活动,本人与徐俊、王海亮两位人大代表一起,在区住建部门的协助下,对海陵区黑臭水体整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本文以问题导向为主,主要阐述了海陵区水体分布现状、黑臭水体形成的原因及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如何破解相关难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海陵区水体分布现状及成因分析
海陵区境内水网密布、水系纵横,共有河道598条(含湖泊1个),总长834.06公里,其中市级河道7条68.28公里,区级河道28条139.4公里,乡级河道97条187.45公里,村级河道466条438.89公里,水域面积约22.33平方公里。近年来,借
助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城建新提升等有利契机,市、区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相继实施了河网水系生态整治、西北片区生态修复、污水管网全覆盖、黑臭河道整治等项目,有效改善了水环境面貌,提升了主城区整体形象。
然而,与国内其他城区一样,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海陵河道管理保护新老问题交织,水体污染黑臭现象日益凸显。xx年以来,仅“263”专项行动省、市层面就陆续曝光了五里河、七里河、沈家河、东进河、中市河、九里沟、茶庵桥河等11条河道问题,主要集中在河道保洁、黑臭、排污等方面,黑臭水体尚未根本消除,回潮现象时有发生,治理工作形势依旧严峻。今年4月下旬,省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检查发现了不少问题,其中,大型菜市场、垃圾池管理不到位,垃圾及渗滤液随降雨入河,致水质变黑变臭;省考断面不能稳定达标;河长制落实不够扎实到位,虽有河长制公示牌,但河面生活垃圾随风飘散,水中红虫密集繁殖,等等,都与黑臭水体整治不彻底不到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黑臭水体治理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整治是治标,管理是治本。研究分析,海陵区黑臭水体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建设造成的共性问题。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
快,一些河道因城市建设的需要,不得不改变原有水系,甚至被填埋,久而久之导致河道水流不畅,甚至变成死水,淤泥堆积、河水变质,最终形成黑臭。
二是基础设施陈旧、缺失造成的功能性问题。海陵区作为老城区,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基础设施大多陈旧、缺失,不少污水管网跑冒滴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虽然近年来市、区两级政府对老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年加大,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也非一朝一夕之功。目前海陵区市政污水管网尚未完全覆盖,大多老旧小区没有实现雨污分流,河道两岸的企业、商铺、住宅等还有不少污水尚未接管,导致生活污水、生产脏水、工业废水就近选择直排入河,导致河水污染,形成黑臭。
三是管理不到位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由于河道岸线历史上过度开发、布局不合理加之管理缺失等因素,导致河道普遍存在“三乱”问题,经初步统计,16条区级河道“三乱”问题171处,其中,乱占108处,乱建34处,乱排29处。垃圾、污水直接下河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内部不实施雨污分流或者生产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选择就近偷排入河,导致水体污染、形成黑臭。
四是重整治轻管护导致的返黑回臭问题。黑臭水体治理应该
是一项长期、动态的过程,前期整治重要,后期的管护更为重要。目前海陵区黑臭河道治理工作重心还停留在“治”上,对于“理”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运转体制。一些河道通过截污纳管、活水清淤、生态修复等技术措施暂时实现了“水清岸绿”的效果,但时间一长由于后期跟进的管护措施乏力,管道私拉乱接、河岸扒翻种植、污水偷排漏排等现象出现反弹回潮,导致河水返黑回臭。
二、几点建议
黑臭水体治理既是中央和省市区委的部署要求,也是海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坚持统筹谋划,加强领导、明确职责。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个部门包打天下或几个部门各自为战都很难完成。必须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根据有关涉水规划和消除黑臭水体的总体目标,实行市区一体、中心城区“一盘棋”,加强顶层设计,建成区和功能区通盘考虑,高起点、高规格,一次性规划、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改变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补丁式”的修复办法。进一步协调好市与区、条与块的工作关系,明确市、区两级各相关部门和属地镇街(园区)的责任,形成条块结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合力推进的格局,减少职责交叉、杜绝推诿扯皮,凝聚形成多管齐
下、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同时,政府要进一步细化目标、分解任务,倒排各项工作的具体完成时间节点,建立完善考核机制、监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坚持民生为重,加大投入、落实保障。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一件事关民生、惠及子孙的大事、要事、良心事。去年3月30日财政部23号文件发布后,对地方政府去杠杆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债务监管更加严格,对举债融资渠道约束更加严厉,财政压力大、资金更为紧张,但城市黑臭水体一直是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难点,尤其是整治之后的生态修复、长效管理,更需要长时期的持续投入。建议省、市级层面进一步加大对县(市、区)政府治理黑臭水体的经费奖补支持力度,切实加强水域沿线污染防治工作;区政府及财政部门要克服困难,对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经费尽可能予以足额保障,进一步加大市政污水管网建设、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投入力度,尽早实现主管全覆盖、支管全接通;加快推进城北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置能力。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要开阔思路,拓展资金渠道,积极探索社会资本的引入,积极做好上争工作,争政策、争项目、争补助,切实缓解财政压力。
3.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源头治理。治水应先治岸,目前,污染源治理和截污纳管工作亟待加强,岸源污染治理任务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