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1、地质构造: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等,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变形
2、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上各级各类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与矿产分布、地震、工程稳定
性、环境演化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3、面状构造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走向:某一倾斜构造面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倾向:在构造面上,沿倾斜面引出垂直走向线的直线,称倾斜线,倾斜现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倾斜一段的方位角
倾角:构造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4、方位角法:倾向+倾角(45 °∠ 30 °)
5、象限角法:走向+倾角+倾向(N30°E, 45 ° SE)
6、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倾伏、侧伏。
7、倾伏:倾伏向+倾伏角,如:330 °∠ 20 °或 N30°W,20°
8、侧伏: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如: 20°S/N30°E,45 °SE 。
注意:学会将方位角换成象限角
9、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的区别:①水平岩层:老下新上,沟谷老,山脊新。倾斜岩层:在没有发生倒
转的前提下,顺着岩层的倾向,岩层的时代由老到新排列;②水平岩层:地质界限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倾斜岩层在野外和地形地质图上呈条带状分布,切割地形等高线;③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面和底面的标高差;④水平岩层露头宽度的变化受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影响。(地缓而宽大,地陡而窄小)。倾斜岩层:横穿沟谷的岩层倾角越大,岩层的条带越接近条带状,若岩层的倾角越小,则岩层越弯曲。
10、倾斜岩层的厚度: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α(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铅直厚度)
11视厚度(h’)=铅直厚度(H)×cosβ(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度)
12、V字形法则:①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的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反相同”,但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小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②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限与地向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即“相同相反”;③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同相同”,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大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
13、平行不整合接触特征:1假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在大范围内彼此平行排列;2缺失部分地
层有两种情况:一是缺失地层没有沉积,二是缺失地层沉积了,后经地壳上升被剥蚀掉了;3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之间有古生物间断;4在不整合面之上地层的底部常存在有由下部老地层组成的底砾岩;5在起伏不平的风化壳上,往往有特殊的风化残余矿产。
14、平行不整合接触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寂-----上升遭受剥蚀-------在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5、角度不整合形成过程: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寂-----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发生褶皱、断裂,往往有
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相伴生,同时隆起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在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角度不整合接触特征:1不整合面上下新老岩层之间的产状明显不同,两者呈角度接触;2不整合面上线新老岩层之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3在不整合面上常发育有底砾岩和古风化残余矿产;4由于长期的沉积间断,不整合面上线新老岩层的沉积条件发生变化,造成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岩相明显差异;5不整合面以下的老岩层的变形要比上覆的年轻地层相对强烈复杂,两套岩层中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往往明显不同。
16、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i侵入接触和沉积接触。
侵入接触特征:①岩体穿切围岩;岩体穿切围岩,可有冷凝边、烘烤边或接触变质和蚀变现象。②岩体内往往有围岩的捕掳体。③与侵入体有关的岩墙、岩脉穿切围岩。
17、沉积接触关系特征:(1) 没有冷凝边、烘烤边和接触变质或矿化蚀变现象;(2)岩体内的定向排列
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3)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有岩体成分的碎屑和砾石。其它特征与角度不整合关系相似。
1、原生构造:由沉积作用和岩浆侵入或喷出作用及其在成岩过程中所形成的构造。
2、层理:由岩层内部的成分、结构、构造和颜色等反映出来的垂直层面方向突变或渐变型的成层性。
3、确定岩层层序最主要的方法:是根据岩层中含有的古生物化石来确定岩层的形成时代,但在缺少古
生物化石的岩层,可利用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和变形后产生的次生构造来确定岩层层序。
褶皱的部位发生变化的。一般背斜的顶部常沉积潜水的粗粒物质,而向斜的中心位置则沉积细粒物质。第六章
1、横弯褶皱的一般特征:①横弯褶皱的岩层出于侧向拉伸装大,所以组成褶皱的每一单层都不存在中和面②由于垂向力对顶部岩层的挤压作用,拉伸作用最强,使物质由顶部向两翼流动,顶部岩层变薄,而两翼岩层加厚形成顶薄褶皱③在物质流动过程中,韧性强的岩层,在翼部形成轴面外倾斜的层间褶皱,轴面与层面所夹锐角指向邻近层相对滑动方向,与纵弯褶皱作用形成的层间褶皱相反④由于拉伸作用,在褶皱的顶部可能形成不同方位的张性断裂
2横弯褶皱与纵弯褶皱的区别:①平行层理与垂直层理受力方向不同②横弯顶薄层,纵弯顶厚层③形成的小褶皱形态不同④纵弯有虚脱作用,横弯无虚脱作用
3底劈作用:地下低密度高塑性物质在静水压力的影响下,由下向上流动的作用。
4底劈构造:由于这种作用使低密度高塑性物质上浮,造成部分或全部穿切上浮岩层,使上浮岩层工期形成穹形的构造
第七章
节理:岩石中沿破裂两侧的岩块没有位移或相对位移很小的断裂。
剪节理:由剪切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张节理: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剪节理特征:产状稳定,延伸远;平直光滑,节理面擦痕;切过砾石和胶结物;常构成共轭节理系——棋盘格构造;常呈羽裂现象。单组节理等间距。
张节理特征:张性破裂面;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常侧列产出;粗糙不平,无擦痕;间距较大,疏密不均,很少密集成带;常绕过砾石;节理呈开口向上的楔形、节理内部脉体充填;一般在拉伸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张节理呈平行排列,而在剪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张节理在平面或剖面上呈雁行排列。
节理组——同一次构造活动中形成(在同一应力场中)的产状、力学性质基本相同的节理群
节理系——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期形成的节理组或某种应力方式作用下形成的其产状做有规律变化的节理群节理分期的依据:1、角度不整合面上、下岩层有不同的节理组合,不整合面以下岩层内的节理组合是先期形成的,不整合面以上岩层内的节理组合是后期形成的。2、后期形成的节理组合切割前期的节理组合。3、较大面积地区内垂直岩层层理的节理组合是区域内最早形成的节理组合,产生在岩层褶皱之前,而斜交岩层层理组合是后期形成的。
第八章
1断层:地壳内部的岩层或岩体在应力作用下产生的面状破坏或面状流变带,其两侧的岩块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
2断层带:由许多相互平行或交织的多条脆性断层分割的条带状岩块区。
3断层分为脆性断层和韧性断层。 4断层的几何要素: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擦痕。
5断层面:相邻两部分岩块沿其滑动的破裂面。 6断层线:断层面与地表的交线。
7断盘:断层面两侧沿断层面发生位移的岩块。
8擦痕:由断层两盘相互错动而产生,同时伴有阶步和沟槽出现。断层擦痕的产状用擦痕线的倾伏和侧伏来表示。
9总滑距:断层面上位移的真实距离。 10走向滑距:总滑距在平行断层面走向线上的分量。11倾斜滑距:总滑距在平行于断层面倾斜线上的分量。
12总滑距侧伏角:总滑距与断层面走向线所夹的锐角。
13断距:被断地层在剖面上(垂直地层走向或垂直于断层走向)两盘之间的相对距离。
14如何求水平断距和前置地层断距:①同一岩层层面②在断层两盘③在相同标志层层面上的两条走向线间的垂直距离为水平断距④断层一盘某一标志层层面某一标高的走向线重合,两条走向线的标高差为铅直地层断距⑤断层两盘的底层产状保持不变
14落差:断层面上真倾斜线方向两相当层之间距离的垂直分量。
15平错:断层面上真倾斜线方向两相当层之间距离的水平分量。
16正断层:断层上盘相对于下盘做向下运动。 17逆断层:断层上盘相对于下盘做向上运动。
18平移断层:断层两盘沿断层走向作相对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