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分类
概论
恶性肿瘤的特点:分化程度低且无限增殖,具有侵袭性,结构及功能均不成熟,呈幼稚状。
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放射治疗和生物治疗等综合措施。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策略:
✧诱导肿瘤细胞分化进而变成正常成熟细胞;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失去侵袭性不再危害机体;
✧破坏肿瘤细胞生长环境;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以控制其发展(临床应用最广泛)。
图片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
当下肿瘤细胞在生长增殖过程中与正常细胞结构或功能的本质性区别尚待发现,故而,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具有低的治疗指数并对正常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且往往缺乏对肿瘤细胞的针对性,具有非选择性细胞毒性作用。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抗肿瘤作用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肿瘤细胞的增殖周期:肿瘤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时间。该过程分为四期(时相):
1.G1期(DNA合成前期)
2.S期(DNA合成期)
3.G2期(DNA合成后期或有丝分裂准备期)
4.M期(有丝分裂期)
在G1/S期、S/G2期、G2/M期的交界时段存在着细胞周期时相控制点,精密地控制着细胞周期的运行。
二、抗肿瘤药物对细胞周期影响的特异性分类
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物(CCNSA)
药物作用:破坏DNA结构、影响其复制或转录功能的药物;抑制或杀灭增殖周期各时相的细胞,以及G0期细胞,产生细胞周期非特异性的抗肿瘤作用。
药物特点:
●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强,呈剂量依耐性。
●在机体能够耐受药物毒性的限度内,剂量越大,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越好。药物代表:烷化剂、抗肿瘤抗生素、铂类配合物等。
2、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CCSA)
药物作用:影响DNA合成(抑制S期)或抑制有丝分裂(抑制M期)
药物特点:
●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较弱,达到一定作用后,再增加剂量其作用也不增加;
●药物作用呈时间依耐性,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发挥效果。
药物代表:长春碱类药物、抗代谢药物、紫杉醇类、鬼臼毒素类。
三、抗肿瘤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多是干扰或阻遏核酸及蛋白质代谢的生化过程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图片来源:IMS( 2016年国内抗肿瘤药物终端采购产品组成)
1、干扰核酸(DNA、RNA及前体)的生物合成
作用原理:肿瘤细胞生长繁殖迅速,需大量合成核酸的原料。有些抗肿瘤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这些原料(叶酸、嘌呤、嘧啶)相似,可通过惨伪机制与正常原材料竞争相关酶,分别在不同环节干扰核酸,尤其是DNA的生物合成,使肿瘤细胞不能进行分裂,最后导致死亡。
2、影响DNA结构、功能及其复制
作用原理:直接破坏DNA结构,或抑制拓扑异构酶活性,影响DNA复制和修复功能。DNA拓扑异构酶存在于细胞核内,他们能够催化DNA链的断裂和结合,从而控制DNA的拓扑状态。
3、干扰转录过程及阻止RNA合成
作用原理:药物嵌入DNA碱基对之间,干扰转录过程,阻止mRNA合成。
4、影响蛋白质合成与功能
作用原理:作用于蛋白质合成的不同环节,影响蛋白质的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
5、影响激素平衡,抑制肿瘤生长
归属:内分泌治疗药物
作用原理:通过调控激素的平衡,抑制某些激素依耐性肿瘤的生长。
6、其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