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临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创新型人才的输出量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这同我国当前的培养模式不无关系,而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模式顺应了时代要求。
个性化培养在强调共性教育的同时,更强调个性的发展、思维的自主发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为造就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可能。
在当前形势下,培养出自主性强、创新能力强的新世纪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
一、个性的内涵及差异
所谓“个性”,是指个人特有的能力、气质、兴趣、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个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属性;二是这种独有的属性会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人的个性既不容易改变,但也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
个性有先天性,但同样会在后天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受到影响,如通过教育来引导人,摒弃不良个性,保留和发展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个性。
这种前提给个性化培养模式提供了先决条件。
人和人是有不同的,不同在什么地方,这是个性差异化教育初期需要探索的地方。
在少儿时期,大多数情况下的一言一行都是真情、真实的表露,因而个体之间的差异比较容易判断。
而大学生是成年人,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形成,善恶美丑辨别得比较清楚,在特定的时候特定的场所,因利益及评价关系,会刻意做一些隐瞒,给教师对其个性的评判造成一些误判。
因此在差异化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谈话、活动、观察等互动方式,特别是在学生无压力、绝对放松的状态下去掌握学生真实的个性特点,发现学生的个性兴趣,制订针对性强的培养方案。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保护个性、张扬个性,其前提就是尊重个性差异。
尊重差异是一种本质的回归,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确认个性的真实性,认识上不能有大的偏差;二是承认差异,包括正面的,也包括反面的。
不仅教师要接纳差异,学生本身也要正视差异。
只有在认可和接受个性差异的条件下,才
能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保证个性化培养的顺利实施。
个性化培养模式,其本质就是对学生差异化个性的利用,把学生的差异视为一种重要教学资源,利用这种难得的教育资源并给予助力。
木桶理论表明,一个木桶的木板有长有短,木桶的容水量由组成木桶最短的一块板决定。
我们在实施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方案中可以应用反“木桶理论”,教师在实践中着力于学生的“长板”,大力培养他们优良的个性品质和独特性,肯定个性,发挥个性。
对学生的潜能进行挖掘和培养,使学生实现独特的自我价值。
二、个性化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
个性化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在性格爱好、知识基础、成就取向上都有差异。
个性化培养,要求高等教育从人的个性出发,强调人的创造力和潜能,针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群,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并可以适应社会需要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然而,目前高校大多数存在评价体系固守陈规、教育管理体制统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传统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制约高校个性化培养的因素。
1.固定的评价思维和判别标准。
传统高等教育虽然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标准,但对人才质量的评价上,往往以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本身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中固定的判别标准影响,用成绩的单项指标否定自己,这大大抑制了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发展,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抑制了学生自身未来的事业发展。
2.教育管理体制统一,高校缺乏办学特色。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校长期运行于计划经济环境中,教育部门对大学施行的几乎是统一管理。
各高校几乎都是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方式,以及雷同的课程安排。
其教学和科研模式流于俗套,缺乏创造性、能动性,课程设置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试问这种“一致”如何能培养出个性化人才?这种无特色的办学模式压抑了人才成长,不利于为人才个性化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摘要]文章通过探析个性差异的内涵以及个性化培养模式所面临的挑战,探讨了高校个性化培养模式的路径:树立个性化教学培养的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建立良好的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条件;针对不同个性类别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改进教学管理制度,将学年制或学年学分制转变为彻底的学分制;倡导主动实践,主动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高校教育学生差异
个性化培养
[作者简介]卢洁(1970-),女,江苏镇江人,江苏大学学生工作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江苏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基于学生个体差异视角的高等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B-a/2011/01/012)和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高等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KT2011184)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69-02
对高校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思考
卢洁
服务。
3.高校培养模式对“应试教育”的思维惯性依然有所依赖。
学生在中学和高中阶段,主要的教育方式是应试教育。
精准记忆知识、掌握知识,顺利通过考试是唯一的学习目的。
但是,应试教育下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到了大学阶段,这种共性教育应该走向个性化,充分调动学生的性格爱好点,激发学生潜能,以加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
然而现在的很多高校依旧逃不出“应试教育”的旧模子,各种考试仍然层出不穷,很多学生疲于应付各种考试,没有过多的精力注重自己的个性爱好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4.教学内容传统陈旧,理论脱离实际。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快速,产品更新快,知识信息更是如此。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也要顺应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更新,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扩展新知识传授给学生。
比如,对社会需求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的介绍,跨学科渗透的高层次研究、变化中的实际问题与理论相结合等。
然而许多高校针对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教学内容至今没有很大改观,教师的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这使学生很难迎接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
三、改革高校个性化培养模式的路径
高校办学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实现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能,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个性化培养模式无疑是一条既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也能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个性化培养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注重发展的多样性,让学生在不妨碍别人发展、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得到更有目的的成长和拓展。
高校在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个性化教学培养的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转变我教你学的教育观,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如讨论式、争辩式,将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质疑、主动的探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的发散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内在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张扬。
2.建立良好的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
环境对人的成长是不言而喻的,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中往往是那些激情型、快反型、主导型、群体型个性的学生容易受到关注,而一些慢反型、熟思型、依附性、独处型个性的学生被忽视甚至遗忘,久而久之他们的才华就有可能被埋没。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关注全体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类型,尊重个体差异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给予他们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不同类型的学生一起成长。
3.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条件。
学校在开设最低学分要求的基础课程之外,给学生一个可选择的弹性学习空间。
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提供分层次、分类别、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如开设通选课,即文科学生走进理科课堂,理科学生走进文科课堂,文理交融,以满足学生的多方位的学习要求。
此外,学校可以给予学生选课上的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以及发展志向,结合专业特点,将课程自由选择和组合,制定出适宜自己的学习计划。
4.针对不同个性类别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
对于“研究型”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如二年级起就可逐步接触和参与
课题研究或一些科研项目;对于“应用型”的学生,可以将他们动手能力强的特征充分利用起来,如多试验、多实习、多实训;对“创业型”的学生可以鼓励学习创业课程,给予基金奖励措施投身小型的创业实践;对于“专长型”学生,即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以采用弹性化的教育机制。
5.改进教学管理制度,将学年制或学年学分制转变为彻底的学分制。
现在高校主要施行的是学年制的管理制度。
这种制度使所有学生的培养成为一个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优秀人才的成长。
学分制是以弹性学制和选课制为特征的,以学分计量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教育管理制度,它承认了学生在兴趣爱好、才智、学习基础、发展志向方面的差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学习课程、授课老师、上课时间及地点,自主安排学习进度。
学分制打破了传统的一个班级一张课表,基本实现了一个学生一张课表,这种弹性学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思想,同时也使高校最大限度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使得在保证培养合格人才的同时,也保证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满足个性化需求提供了良好条件。
6.倡导主动实践。
主动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实践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切实运用于实际问题上。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实践往往存在被动性,就是由老师安排实践对象、实践方法、实践程序以及实践内容。
学生常常被动地在教师给定的框架中完成实践。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限制,在以后解决实际问题时,习惯按照一个模子一个套路去完成任务,明显缺少个性和办法,创新能力得不到挖掘和发挥。
主动实践的关键就是激发学生自身对实践的兴趣和渴求,在主动实践中,学生的思考能力、质疑能力、行动能力都能得到更多的发挥。
因此,我们的高校不仅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步入实践,更要正确激发学生的主动实践的欲望。
总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无论什么类型的人才都有自己的生存价值。
引导学生个性化地发展,为国家输送新世纪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突破传统的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同时,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因人施教,引导和鼓励学生朝最适宜自己的发展方向实现自我发展,这对加强我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瞿翠玲.高校学生个性化培养途径探析[J ].教育探索,2011(11).
[2]于晓红,张慧.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J ].中国大学教育,2009(2).
[3]洪昀.以个性化教育为导向大学多元化人才培养探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4]朱曼.个性化教育视域下转设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