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影视欣赏的论文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探析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探析【摘要】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在电影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揭示死亡元素的普遍存在、死亡美学的表现形式、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对观众的影响,我们可以深入探讨日本电影中的独特美学。
死亡美学与日本文化传统的联系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在日本电影中,死亡并非终结,而是一种超越,它与人类生命和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超脱的美学境界。
通过对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进行探析,我们可以获得对日本电影创作的启示,以及对未来日本电影发展方向的思考。
死亡美学的独特性不仅体现了日本电影的个性特征,也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为观众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体验。
【关键词】关键词:日本电影、死亡美学、独特性、表现形式、态度、影响、文化传统、观众、启示、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探析日本电影中的死亡元素普遍存在,无论是古典传统的作品还是当代新片,死亡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死亡美学在日本电影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作品通过暴力或血腥场面来渲染死亡的残酷性,有的作品则通过抒情或唯美的手法来探讨死亡的意义。
日本电影对于死亡的态度也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作品将死亡视作一种解脱,有的作品则将其视作一种悲剧,或者是一种必然的命运。
死亡美学在日本电影中既能够唤起观众共鸣,引发情感共鸣,又能够引发思考,激发思想的碰撞。
死亡美学对观众的影响往往是深远而持久的,让人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深思生命的意义和生死的关系。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与文化传统的联系紧密,它承载着日本文化中对死亡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这种特殊的死亡美学不仅体现了日本人对生命的崇敬和死亡的接受,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学的独到见解和表现方式。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不仅具有独特性,也给我们带来了对于生命、死亡、美学的深刻思考。
它启示我们,在创作电影时应该注重死亡这一主题的处理,通过对死亡的探索和审视,为观众带来更深层次的审美和情感体验。
未来日本电影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加注重对死亡美学的挖掘和表现,从而不断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影视动画欣赏课程论文
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专题读书论文(体会)课程名称:影视动画欣赏选修课专题读书论文(体会):《悬崖上的金鱼姬》动画欣赏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班级名称:学员名称:动画影视欣赏———悬崖上的金鱼姬悬崖上的金鱼姬是日本吉卜力工作室在2008制作的剧场版动画片。
它与一般的动画电影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今天甚至在那个时候的角度来看画面与同类动画相比相当逊色甚至简陋,单单画面上来看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就能制作出这种画面。
但17万张手绘图也并非没有一点作用,复古的画风更显平易近人。
宫崎骏的动画是电影史上的一个异术,他的动画有如世外桃源,那么干净,纯粹,有着稳定的价值观和对人性不可磨灭的信心,还有着黑暗和邪恶也无法动摇的温暖和盼望。
简单啊说来就是用动画描绘出一个纯洁的童话,但这个童话并不仅仅给孩子们,更是给那些已经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成人。
人们常说:“小孩子看宫崎骏的动画能得到简单的快乐,而成人看他的动画往往会感觉到心中一颤。
”故事中很明显有着著名童话《海的女儿》的影子,主角宗介却并非王子,甚至生活条件比较窘迫。
宗介一家3口人不很富裕(全家只有一辆小破车),过着紧巴巴的日子(连衣柜都买不起,用的超市廉价衣架),却是那么温馨而幸福。
故事中宗介和他父亲在整个动画中都未见过一面,却用灯语这种奇特的方式来交流。
宗介爸爸要出航,不能回家只能隔着大海相望理纱因为一家团聚,显的比较生气用信号灯不停的打傻瓜....而耕一可能也觉得愧疚不停的解释。
而宗介一脸严肃的给爸爸发信号“一路平安”..... 就这一段来说虽然宗介一家没有团聚一起,整个家庭的气氛却显的非常美好。
其后在理莎难过耕一要出海不能回家,她趴在一边消沉难过的时候,小小的宗介却像一个大人说,理莎你不要哭,我也不哭。
还有在洪水淹没后,宗介问理纱:“耕一不会有事吧。
”理纱回答:“出海的船只是不会出事的。
”对家人的信任,对家人的理解,对家人的安慰。
宫崎骏把他所能想象到的美好都给了这个温馨的家庭。
日本影视文化鉴赏
日本影视文化鉴赏——宫崎骏作品<哈尔的移动城堡>不得不说,宫崎骏每次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用精致的画工和唯美的剧情安排,更多的是以一次次惊喜和一次次的感动充盈着人们的心扉。
宫崎骏的作品很多,而我最喜欢的是一部既具有代表性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可能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不是《千与千寻》或是《幽灵公主》?的确,《哈尔的移动城堡》的名声并不比其他同为宫崎骏所作动画电影高,但是其中的一番情趣的设计却让我对其情有独钟。
可以说,这是宫崎骏的集大成之作。
之所以说这是宫崎骏的集大成之做,是因为我们能从《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看到宫崎骏几乎所有的风格化元素,从惯用的符号,到令人熟知的故事套路,甚至是宫崎骏某些理念和隐含在电影中的深思,我们都能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找到,而且宫崎骏还将这些元素全面升了级。
这部剧场版动画以战争前夜为背景,描述住在小镇的三姐妹,其中的大姐苏菲是位制作帽子的手艺人,但她却因此得罪了女巫,从18岁的少女变成了90岁的老太婆。
她惊恐地逃出家里,但又进入了一座带有魔法的移动城堡,她和不能与人相恋但懂魔法的哈尔,谱出了一段战地恋曲,并且和城堡里的其他人一起想办法解开身上的魔咒。
小女孩是宫式电影当仁不让的主角,虽然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这一传统稍稍做了点改动,但这种欲盖弥彰的手法,还是瞒不过观众雪亮的双眼。
我们的女主角苏菲生长在欧洲一般的城市中,穿着打扮上也是十九世纪的西欧风格,但很不巧,吉卜利的工作人员偏偏喜欢在人物的面部和发型上“偷懒”,所以我们的苏菲在一派欧陆风情中不合时宜地长了一张东方人的脸孔,怎么看怎么和《魔女宅急便》里Kiki、《风之谷》中的纳西卡有那么几分血缘关系。
此外,苏菲的发型也保留着浓重的东方痕迹——即便是变成了老太太,还依旧是一头的麻花卷。
当然,这么“宫崎骏”式的外表,没过多久就老化成了一个小号的《千与千寻》中的汤婆婆,但是小女孩还是小女孩,尤其是在心理和遭遇上和千寻没什么两样,甚至连误入奇幻境地后的工作也如出一辙——都干的是清洁工的行当。
宫崎骏《哈尔的移动城堡》中体现的生态主题-电影论文-艺术论文
宫崎骏《哈尔的移动城堡》中体现的生态主题-电影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宫崎骏是日本知名的动画导演、动画师及漫画家,在全球动画界有难以撼动的地位,被称为动画界的黑泽明.宫崎骏说:希望能够借助更具深度的作品,以拯救人类的灵魂.[1]他的作品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具有儒家道统般的责任心,寻求正义的使命感,身处逸乐时代的反思,人类共同理想的呈现[2].宫崎骏的动画电影虽然题材各不相同,但几乎都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反战和女权等问题.其中,人与自然的生态问题是其作品主要表现的主题之一,如《天空之城》《风之谷》《幽灵公主》等作品,就鲜明地表现出敬畏自然、宣扬环保的内涵.《哈尔的移动城堡》是宫崎骏在2004 年导演的一部动画电影,故事内容改编自英国女作家戴安娜韦恩琼斯的小说《豪尔的魔幻城堡》.这部以战争作为背景的动画电影,讲述了这样:住在小镇中的苏菲是一位制作帽子的手艺人,但她却因为认识魔法师哈尔得罪了女巫,被施以咒语,从18 岁的少女变成了90 岁的老太婆.她惊慌失措地逃出家,被稻草人指引着进入了一座带有魔法的移动城堡,和城堡主人哈尔谱写了一段战地恋曲,最终解开了身上的咒语,变回少女的面貌,并帮助哈尔找回了遗失的心.现如今,全世界都在呼吁自觉的生态意识,生态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在电影作品中,越来越多的导演将片面的环境问题加入作品搬上荧屏,呼吁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与之不同的是,宫崎骏已经把生态意识上升为自觉意识,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一系列动画电影作品中.宫崎骏几乎所有的动画作品中都有生态问题的表现主题.《哈尔的移动城堡》也不例外,其鲜明的生态主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自然生态意识(一) 自然生态意识的表现自然本身是美好的,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首先展示了自然风光的美好:覆盖着皑皑白雪的阿尔卑斯山,绿意盎然的起伏小路,瓦尔登湖般的湖光山色,随处可见的鲜花青草,宁静悠远的平原景色.然而,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争权夺势,为了自己的私利,人类不惜发动战争,环境随之急剧恶化,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影片《哈尔的移动城堡》表现出的生态主题,主要通过形象化的对比手法来展现.移动城堡的门楣上有一块四方形的门钮,门钮四侧有四种颜色:蓝色朝上,门外是熙熙攘攘的波特海文港口;红色朝上,门外是富丽庄严的王宫;绿色朝上,门外是移动城堡的路途;黑色朝上,门外是硝烟弥漫、战火不断的战场.这也就是说,在移动城堡中,只要转动门钮,门外就会出现对应的那个空间,这为影片的对比表现手法埋下了伏笔.在影片中,我们会看到大量的对比画面:一边是宁静平和安逸的欧洲小镇,另一边却是极其不和谐的战机满天飞、坦克满城跑,各个街头出现荷枪实弹的战争场面;一边是人头攒动、络绎不绝的港口市场,另一边却是军舰挺进的海面和狂轰滥炸的飞机;一边是鲜花遍野、芳香四溢的原野青山,另一边却是盘旋于空中的大型作战机;一边是生活安逸、宁静祥和的城镇,一边却是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废墟.通过这些对比,人们不得不反思,科技力量和物质手段带给生态的巨大破坏,人类应该如何面对自然和保护自然.宫崎骏的电影作品,还善于运用肮脏的画面深刻地表达生态主题.影片《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相对于山景、水景、雪景等优美、平静、宁静的画面,影片还刻画了一系列肮脏、丑陋的战争场景.美景是对和谐的人与自然的描写,而肮脏、丑陋同样也是为了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化研究学者认为,对秩序的破坏依然会造成危机和恐惧感,极度的肮脏会焕发出另外一种力量,让观众产生敬畏,使他们反思造成肮脏的原因[3]32.影片里肮脏、丑陋的场景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的忽视与冒犯,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宫崎骏就是试图用这样的表现方式制造出一种危机和恐惧感,令欣赏影片的人类深刻反思自身对生态平衡的破坏行为.(二) 自然生态破坏的成因宫崎骏是一个身处矛盾之中的艺术家,在他身上不但能看到他的理想主义,也能看到怀疑和犬儒主义、厌世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宫崎骏的怀疑和犬儒主义、厌世主义和现实主义集中体现在他的反战思想方面.宫崎骏将战争对自然生态造成的威胁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多次运用战争后世界末日的画面,提醒人们认识到过度贪婪与占有的悲惨结局.《哈尔的移动城堡》给大家展现了一个自然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的处于战争状态下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恐怖、残酷、无情的景象比比皆是,许多人眼睁睁地看着家园被战争摧毁而不得不离开.他认为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国王和莎莉曼都是利熏心的人,他们为了争权夺势发动了战争,不惜伤及无辜,最终导致了惨不忍睹的结局.在那些富有深意的画面中,不难看出宫崎骏是在提醒人类,恣意发动战争,最终必然导致社会混乱和自然生态被破坏,人类也终将会自食其果.因此,人类应该重视其他物种的生命及存在,不要居功自傲.宫崎骏认为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但是又并不绝望,对未来仍然充满着憧憬,于是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有爱心、善良的少男少女形象.这些男孩女孩在未来世界里担任着救世主的角色,为了拯救世界和人类,他们总是怀着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在野心家制造的人类大浩中力挽狂澜.其实,在宫崎骏的心底,存在着强烈的救世情怀,内心充满对纯真和善良的渴望,他相信人类在遭遇难之后会逐渐醒悟,并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二、精神生态意识宫崎骏动画电影提倡田园式的生活,追求精神生活,梦幻理想的国度,为了打造祥和的生活氛围,他一切战争与破坏人类生活的行为.但是,在物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物质利益,而逐渐淡漠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导致人类内在精神价值的缺失,造成了精神世界的荒芜.精神价值的消解是当代大众文化最深层次的嬗变,这使人们觉悟到人类生存困境的蔓延,不仅仅是因为人类物的压抑,相反也是由于他的膨胀和扩大使人的价值向度的模糊.[4]当代社会人类自我迷惘的精神状态也是病态的,是在科技发展下造成的精神世界的匮乏.科学技术和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人们沉浸在科技带给人们的文化中,渐渐失去了对鲜活真实的自然世界的追求,断绝了对心灵的倾听和对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在影片《哈尔的移动城堡》中就有清楚的表述:科学技术将会是一种对大自然无情破坏、无尽攫取的技术,人类为了私而把这种技术无限放大是非常可怕的.为了战争,发展科技,制造出大型作战武器,如坦克、大炮、导弹等,它们都将对生态平衡和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当这些破坏生态系统的科学技术令生态失衡时,科学技术对人类的作用就开始异化.这些异化反应终将会让人类明白,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和技术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影片中的苏菲在迷茫、无所适从、极度自卑的状态下受到诅咒,变成了老太婆;但她在努力解开咒语的过程中,彰显出了寻回自我,找到自信的精神生态意识.在宫崎骏看来,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精神生态的荒芜,是人类为一己私而发动的无意义战争所导致的,也是现代科技迅速发展所引起的.因此,人类要对大自然和原始生态环境的被破坏负起责任,要从极端自我和物质化的迷失中走出来,摆脱日渐明显的异化趋势,重新回归现实大地之上.宫崎骏曾经说过:整个世界的矛盾冲突是我们永远无法解决的,人与自然的争斗同样定位不了人类的结局.我们只是想借此告诉观众,在那个充满杀戮与悔恨的社会中,还是有值得活下去的理由.因为这里依然有人人相知相识的精彩瞬间,依然有于诅咒中获得解放的喜悦,依然有人对美好自然的理解,依然有自然向人类敞开心扉的过程.[5]毫无疑问,动画影片《哈尔的移动城堡》实现了这一目的.总之,宫崎骏将生态观念和生态意识倾注于影片中,不但使自己的影视作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样也解决了深植于心的社会生态问题.参考文献:[1] 宫崎骏.民族的传统艺术会让世界惊艳[EB/OL].(2004-11-29)[2014-02-10].[2] 游智皓.宫崎骏的奇幻电影初旅[J]. 电影学院学报,2003(3).[3] 杨晓林.动画大师宫崎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4] 王国荣.信息化与文化产业[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5] 李广民,秦汉.战后日本司法措施探析[EB/OL].(2007-12-01)[2014-02-10] .。
日本电影的影像风格和审美特征
日本电影的影像风格和美学特征
日本电影经历了一个首先依附戏剧文学的发展道路。
这种电影创作使得日本电影免不了吸取戏剧的叙事方式和美学观念,除了戏剧外,日本电影是在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从影片中体现出来的艺术审美理想来说,日本电影从总体上呈现出的是一种闲静、幽玄的风格,并通过此体现出对某种哲理观念的探寻。
如小津安二郎的早期作品《浮草物语》,即使是默片,也把观众带入一种感伤叹息的氛围之中。
小津用浮世绘般的笔触细细描摹了人在特殊环境下的忧哀心理。
在叙事结构方式上,日本电影注重叙事方式的多样化和电影化.虽然它也受本民族戏剧文化的影响,有不少影片也采用了线形叙事方式,但他们逐渐地认识到了电影的本性,从整体上注意了电影的叙事手段和影象本质。
特别是战后,日本的电影艺术家一方面反思过去电影的不足,一方面积极的借鉴西方的电影叙事方式,象波兰、法国电影,从而认识到电影和戏剧确有紧密联系,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形式。
影视鉴赏论文3000字鉴赏电影
影视鉴赏论文3000字鉴赏电影电影史一门融合了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美术、摄影等艺术特长的艺术,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影视鉴赏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欣赏性。
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
优秀的影视文化能够促进大学生审美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
经过了八个课时的影视鉴赏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世界电影的发展,也懂得了如何让去评价一部电影,以及从多个角度挖掘电影给我们的深刻启示!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贴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欣赏性。
一部优秀的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
许多同学在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影视鉴赏论文,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
那么,如何写好影评?写好影视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
影视评论不同于书评,书可以反复地看,而却一闪即逝,因此,在看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影视鉴赏论文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微,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
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一)“评什么影视鉴赏论文”在中可评的角度很多。
就一部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视鉴赏论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阐明某一时期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专评,如平添编剧、影视鉴赏论文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影视鉴赏论文能激发自己写作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做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现象影视鉴赏论文。
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要对一部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
日本动漫赏析论文
宫崎骏是日本著名动画片导演,他可以说是日本动画界的一个传奇,可以说没有他的话日本的动画事业会大大的逊色。
他是第一位将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同时也是日本三代动画家中,承前启后的精神支柱。
宫崎在打破手冢巨人阴影的同时,用自己坚毅的性格和永不妥协的奋斗又为后代动画家做出了榜样。
其在全球动画界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迪斯尼称其为“动画界的黑泽明”,获奖无数。
纵观宫崎骏的主要作品,我个人觉得有以下一些艺术特色:一、极具东方神秘色彩,历史气息厚重,文化信息承载量较大。
这个和他本人的生存地域和文化影响分不开,比如《幽灵公主》中就将历史设定在日本的室町时代,故事的发生和特定的历史阶段有些契合。
在他作品中,龙、狸猫、灵兽、龙猫等极具东方文化色彩的形象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比如在《百变狸猫》当中,狸猫们为了赶走人类而进行的那场旷世奇闻的巡演。
里面体现出了很多具有东方气息的活动,狸猫们每变换的每一种角色,都可以透过这个形象在历史中找到相应的文化对应符号。
此外,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能找到很多极具东方艺术特色和风格的建筑和构景,特别是《千与千寻》中“汤婆婆”居住地那座“油屋”整体的布局,很有中国古典建筑和日本奈良时期建筑的特色。
二、极其精美的画面,特别是故事发生地环境,大多是一种超越了现实的纯自然状态。
这种状态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原型,很大程度上可以这么来说,这种美,是作者本身的想象,也是整个人类应有的理想。
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白雪皑皑的峻岭、碧波盈盈的湖泊、夕阳西下的大海、绿草如茵的农庄、百花繁茂的大地……每一幅图画就是一幅典型的中国古典式的山水田园图。
比如《龙猫》中对于日本乡村那种最自然、最原始状态的刻画,树可以穿越云端,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此起彼伏在整部作品。
在《幽灵公主》中,麒麟兽安身的那个山谷可以称得上真正的“世外桃源”和人类精神意义上的“自然风景”,那种美令人瞠目结舌,让人觉得任何言语在那样的图画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了!三、人类的不合理就在于对于美的毫不理智的破坏。
日本影视欣赏
观《忠犬八公的故事》有感——《日本影视欣赏》结课论文学院:机械电气工程学院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班级:20111班姓名:皇甫蒙学号:2011509446短短6周的《日本影视欣赏》课程就这样在一种不舍的感情中结束了,非常荣幸的选了莫韦姝老师的课,让我了解了日本文化,认识了日本电影,“体会”了日本电影。
电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生活感情放在另一个地点演绎的艺术,是生活的浓缩和升华,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
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
今天,我就以一部近期我看了十分喜爱的有关一条日本小狗的感人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为例,谈谈我在本次课程学习之后的一些感悟。
该片由莱塞·霍尔斯道姆导演,理察·基尔主演。
电影的原型为1924年秋田犬八公被它的主人上野秀三郎带到东京。
每天早上,八公都在家门口目送着上野秀三郎出门上班,然后傍晚时分便到附近的涩谷火车站迎接他下班回家。
一天晚上,上野秀三郎并没有如常般回到家中,他在大学里突然中风,抢救无效去世,就再也没有回到那个火车站,可是八公依然忠实地等着他,直到死去。
而电影当中八公在快递人员派送途中不慎在车站被丢失,八公在人来人往的车站和男主人公parket教授相遇,并跟他回了家。
在教授家八公快乐的成长,每天早上送教授去车站等教授进了候车室的门,八公就自行回家。
到了晚上5点,八公会准时出现在车站外的花坛等教授一起回家,在小镇车站站长,卖热狗的小贩,附近商店的老板娘的眼中这都是已经习以为常的画面;看到parket从车站出来叫出那一声熟悉的“Hachi”,八公兴奋地扑上前去撒娇的样子,已经成了车站每天上演的故事。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
有一天教授照常要出门去上班,可八公怎么都不肯跟着教授出门去,还不停的在原地转圈圈。
教授还是出门去了,着急的八公叼了一个球追着教授去车站。
从宫崎骏的动画片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从宫崎骏的动画片看日本人的自然观第一篇:从宫崎骏的动画片看日本人的自然观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前言在日本,动画片导演宫崎骏和黑泽明并称为“国民电影作家”。
其作品是当今日本动画电影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巅峰。
他思想激进,思维感性,是天马行空的幻想家和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儿童教育家。
从《风之谷》到《千与千寻》,宫崎骏的作品里总有深刻的内涵,对现实的披露,对战争和环境的思考,对生命、大自然、森林的赞美以及对人类的怀疑等等,即使宫崎骏的每部作品题材不同,却能将这些令人深思的信息,融合其中,通过他的一系列反映人与自然的动画电影,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的自然观。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第2章主要作品《风之谷》(Nausicaa of the Valley of Wind)1984年出品《天空之城》(Laputa:The Castle in the Sky)1986年出品《龙猫》(My Neighbor Totoro)1988年出品《萤火虫之墓》(Grave of the Fireflies)1988年出品导演:高畑勋《魔女宅急便》(KiKi's Delivery Service)1989年出《岁月的童话》1991年出品导演:高畑勋《听到涛声》(Only Yesterday)1991年出品导演:高畑勋《红猪》(Porco Rosso)1992年出品《平城狸合战》(Pom Poko)1994年出品导演:高畑勋《侧耳倾听》(Whisper of the Heart)1995年出品导演:近藤喜文On Your Mark(音乐电视)1995年出品《幽灵公主》(The Princess Mononoke)1997年出品《千与千寻》2001年出品《猫的报恩》2002年出品导演:森田宏幸《哈尔移动城堡》2004年出品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略和征服,以自我毁灭的方式去换取梦想的财富,还借消灭毒气森林保护人类的美名,去掩饰自己丑陋的行为,以战争去换取生存的机会只是人类一个去征服别人的借口,要牺牲别人的生命来挽救自己的生命,这又有什么价值呢?人的生命该由自己去掌握,并不能为了自己而去剥削别人,生命是如此宝贵,怎能不好好爱惜。
影视鉴赏论文——《鬼子来了》
影视艺术是一种融合了多种艺术样式,最终形成自己个性化表述手段的艺术种类,所以,鉴赏影视作品不能以偏概全,而是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才有可能全面地领略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影视艺术发展史(地位阶段)《鬼子来了》是姜文导演的第二部影片,也是他本人最喜欢的电影作品。
该片讲述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村子的农民看管照顾日本俘虏却招来日本军队屠杀的故事。
2000年获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及2002年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
《鬼子来了》是反映“战争与人”主题的国产电影中最有突破性的一部作品。
《鬼子来了》是一部真正的爱国主义电影,但它爱的并非“朕即国家”的专制帝国,而是“我就是我”的自由国度。
它告诉观众,“鬼子”决不是外来的,“鬼子”就在中国人心中,“鬼子”就在中国的土地上。
只要心里没鬼,外鬼就无法作祟。
二、影视制作:编,导,摄,美,演影片风格:“再悲剧中也会有喜剧成分”,《鬼子来了》杂糅了很多悲喜剧的风格,借了军乐交响乐得主旋律反复出现的效果。
例片中“我一手一个,掐把死俩……”开始是说偷汉子的媳妇,后面是指日本鬼子,最后竟然是他这个身体残障的老人成为唯一反抗日本人的人。
这种表现手法具有现代西方戏剧荒诞的风格。
主题复杂和多指向性——人性与兽性的矛盾:把一段魔鬼华的日本鬼子放到了人性的角度下分析,使日本鬼子也有了性格的丰满,有残忍也有怕死的、懦弱的一面。
表现了日本鬼子人性的一面,尤其是野野村天天给村里的孩子吃糖。
没有和村民冲突。
而最后的爆发是军官的暗示和挑拨。
因受刺激而发疯杀了最喜欢的小孩,刻画了立体丰满具有人性,内心审视的野野村可能也是“反动”的一部分。
导演的视觉超越了民族恩怨,从人性的角度看战争,村民不愿惨害自己和别人的生命而正是这种善良引来了字后的杀身之祸。
人文角度来看,人和人的生命是高于一切的,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得善待他人,但他认为了他们的生存而不让我生存。
人身上是人性和兽性共同存在的,人要善良就是人性战胜兽性,所以行为都应以生命的尊重为准则,马大三他们的善良在战争中被碰得头破血流,这也正是其表现的人性。
日本民俗文化及影视期末论文
xx民俗文化xx民俗常识日本几乎全是大和民族。
居民主要信奉神道教和佛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日本至今还保留浓厚的我国唐代的礼仪和风俗。
日本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家,讲究礼节是日本人的习俗。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见面总要互施鞠躬礼,并说“您好”,“再见”,“请多关照”等。
日本人之间打招呼,基本上是以鞠躬来表示的。
站着的时候,双脚合拢、直立,弯腰低头。
从一般性行礼到上身至90度的鞠躬。
根据礼节轻重程度的不同,低头的角度是各种各样的。
如果需要谈话,应到休息室或房间交谈。
在铺着“たたみ”(榻榻米)的房间里,必须要坐着行礼。
以“正座”的姿势上身弯下,两手放在前面着地然后低头。
一般日本人行礼致意是互不接触身体的,传统上也没有握手的习惯。
日本人有时候也握手,但大多在和外国人、竞选人和选民或明星和影迷等特殊场合。
如果是老朋友或比较熟悉的人就主动握手,甚至拥抱。
遇到女宾,女方主动伸手才可以握手。
日本人一般不用香烟待客,如果客人要吸烟,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
日本人注意穿着打扮,平时穿着大方整洁。
在正式场合一般穿礼服,男子大多穿成套的深色西服,女子穿和服。
在天气炎热的时候,不随便脱衣服,如果需要脱衣服,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
在一般场合,只穿背心或赤脚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在日本,“先生”的称呼,只用来称呼教师、医生、年长者、上级或有特殊贡献的人,如果对一般人称“先生”,会让他们感到难堪。
和日本人谈论茶道,是非常受欢迎的。
茶道,是日本人用来修心养性、进行交际而特有的沏茶、品茗的高尚技艺,是一种讲究礼仪、陶冶情操的民间习俗。
他们喝茶不直接把茶叶放进茶杯,而是放到小巧玲珑的茶壶里。
倒的时候,用一个小过滤网防止茶叶进入杯里。
而且总以半杯为敬,一般不再续茶。
这常使喝惯大杯茶的中国人总觉得难以解渴。
在茶室的品茶者都必须跪坐着,当茶艺师将经过相当工序,而终于沏好的日式绿茶放到你面前时,品茶者要向茶艺师鞠躬道谢,继而对位于自己右方的同伴说一声“我先喝了”,再对远处的另一茶艺师致谢,然后将面前那只我们看似普通的花碗仔细地、一边旋转,一边欣赏,直至最后将主图案转至自己的眼前。
研究论文:试析日本“忠臣藏”题材电影的文化蕴涵
电视电影论文试析日本“忠臣藏”题材电影的文化蕴涵“忠臣藏”题材是日本武士电影中的经典题材,它源自德川时代元禄年间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即赤穗四十七义士忍辱负重、舍己奉公、为主复仇的故事。
20世纪初,日本电影之父牧野省三首次将这一题材拍摄成电影,迄今为止,据有关资料统计,关于这一题材的电影已近80多部,且至今仍生生不息。
那么,为什么日本的导演和观众会如此钟情于这一题材?忠臣藏题材电影之于日本民众究竟又有着怎样的文化魅力呢?笔者通过观摩、细读现存的十部忠臣藏题材代表影片――《忠魂义烈:实录忠臣藏》(1928,牧野省三)、《元禄忠臣藏》(1941-1942,沟口健二)、《忠臣藏》(1958,渡边邦男)、《忠臣藏》(1959,松田定次)、《赤穗浪士》(1961,松田定次)、《忠臣藏》(1962,稻垣浩)、《赤穗城绝灭》(1978,深作欣二)、《忠臣藏外传之四谷怪谈》(1994,深作欣二)、《四十七人之刺客》(1994,市川昆)、《最后的忠臣藏》(2010,杉田成道),认为忠臣藏题材电影之所以对日本民众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其关键因素就在于其一以贯之的文化内核,即对传统武士道精神的弘扬和坚守。
明治维新以后,虽然武士作为一个阶层在日本已经消亡,但其所信仰和践行的武士道精神却作为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被注入到日本各普通民众的血液之中,并内化为其民族的精神底色,成为日本民众潜意识中挥之不去的心理情结。
而忠臣藏题材电影由于极大地满足了日本民众心灵深处对传统武士道精神的缅怀和想象,因而对日本民众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导演不仅百拍不厌,观众同样百看不厌。
从某种程度而言,观看忠臣藏题材电影,已成为日本民众对自我心灵进行净化的文化仪式,具有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
一、对武士道特殊行为的开释和美化那么,为什么说忠臣藏题材影片体现的是对传统武士道精神的弘扬和坚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了什么是传统武士道精神。
所谓传统武士道精神,主要指的是日本中世纪以来所形成的武士道精神,它是与德川时代的近世武士道精神和明治维新以来的近世武士道精神相对而言的。
从日本的电影中看日本文化
从日本的电影中看日本文化By rucgramce日本电影从1896年迄今,已有110多年历史,个人感觉日本电影的特点就是非常的极端。
唯美的特别唯美,而绝望的又特别绝望。
日本电影往往注重人性的描写,他们通常能将人性刻画的入木三分,包括《杀手啊一》,《情书》,《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等很多。
我们很难想象日本人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将人性的善恶、美丑描写得那么淋漓尽致。
日本电影中往往充斥着暴力与一些色情,但我认为也许这恰恰反映了日本人的特点,也是日本文化的特点吧。
一方面,日本人崇尚美,但是另一方面日本人又非常喜欢灭绝美。
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使无数的叹息、眼泪、血液、死亡成为他们电影的主要内容,让日本电影生长出一种病态的忧郁与凄厉。
看着如此没的事物一点点凋零真的是让人非常痛苦的事情。
当然,这与日本的地理条件和社会价值观时分不开的。
恐惧——日本地质条件恶劣,远远无法和中国相比较,他们民族骨子里就有一种忧患意识。
在古代可能往往一次海啸、火山喷发、地震就足以灭绝一个或者几个村落,这当然会让日本产生忧患意识。
日本人以樱花为国花,但樱花往往是凋零的一瞬间方能将美表现到极致,这也表明了日本对美的观点。
暴力——日本非常崇尚武士道精神。
在古代,日本通常将“忠”作为一个武士的最高标准,完全凌驾于其他包括“亲情”之类,崇尚绝对的“忠。
”这与中国古代是不同的,这会被看成迂腐的表现。
中国古代的士人阶级通常就是与日本武士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君主犯了过错之时,中国古代的士人就会站出来指正。
在日本应该是不可能出现的吧。
也许“武士道精神”正是日本鲜明的等级制度的体现。
女人——在传统日本作品里,女人通常认为地位地下。
但是在日本古代曾经出现过8位女天皇。
而之后女人地位逐渐下降是受到佛教和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佛教认为女人是罪孽深重的,而儒家思想是认为男人的地位理应高于女人。
因而当这两种思想传入日本后,女人的地位才逐渐下降。
同时在西方文化进入后,甚至出现了“色情文化”。
影视鉴赏论文六篇
影视鉴赏论文六篇影视鉴赏论文范文1(一)影视艺术的视觉性特点影视艺术视觉性的表现之一在于影视能够以动作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戏剧中同样也有这样的特点,但由于观众距离舞台较远,且视角比较固定,观众很简单忽视某些细小却重要的动作,观众的观看和体验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因此,演员在表演时会有夸张的肢体动作,以便能让后排的观众看清晰。
例如,《卖花姑娘》这部影片中,得知母亲死讯的妹妹跌倒在地时双手做出了向前抓的动作,极致地表现出妹妹对母亲的爱及在失去母亲后的哀思,具有极强的威慑力及感染力。
(二)影视艺术的视觉性情感影视艺术视觉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影视能够借助镜头把人物脸部的细节、表情和眼神等进行放大,进而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在影视作品中,由于可以借助特写或大特写的镜头表现形式,其人物普遍具有比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更为细致的细节、表情和眼神,因而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例如,在《归心似箭》这部国产影片中,玉贞赠送了一管小烟袋给魏得胜,用以表达感情。
由此可以看出,影视艺术中通常以物件等细节展现人物的感情,而采纳以物寄情的手法能够最大限度激发观众的观影爱好。
二、影视艺术的审美鉴赏(一)影视艺术审美鉴赏的策略(1)做好心理预备。
观众看电影时总是会带入个人喜好,或是追求情感的平衡或释放,从目前的调查状况来看,大部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欣赏主要强调的还是其消遣功能,目的在于消遣和调整。
假如从影视鉴赏的角度动身,观众的目标会更为鲜亮,心理也更为紧急,在视听信息的猎取上表现得更乐观,思维也更加活跃,有些会自己与作品进行同化和融合,有些则会消失游离状态,即突破原先的剧本模式,通过思索、分析、联想和推断,挖掘出影片更深刻的艺术内涵。
[2](2)做好影视作品的信息预备。
影视作品的信息主要包含作品故事的梗概、作品人物的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创人员的风格和特点等,其来源主要是媒体,鉴赏观众通过这些作品信息能够对作品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了解和把握,在进行艺术价值高的作品的鉴赏时,这一点尤为重要。
《影视鉴赏》期末论文格式模板
观《海豚湾》有感一、印象中的日本人海豚湾:日本,一个我印象中自然环境和谐美丽的国家。
但看完海豚湾之后,我震惊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难以置信。
日本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民族?我以前只知道日本捕鲸,没想到他们居然连海豚也不放过,他们对待海豚,就像对待大型鲸鱼一样,杀掉抓住的每一只。
联想到那美丽的富士山樱花场景,现在打这篇影评我却忍不住的颤抖。
二、初观影片的震撼:《海豚湾》的发生地是在日本和歌山县的太极村,每年海豚迁徙的时候,在这里有数万海豚被村民秘密捕杀,并以高价贩卖到世界各地的海洋水族馆。
我们中大多数人都被海洋水族馆里海豚的微笑所欺骗,事实上,它们并不快乐。
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海豚的每一次呼吸都是自主有意识的,所以当它们害怕和绝望的时候,它们会自杀。
一个风光秀丽的美丽海湾,却成了幽深不可测的屠宰场,它太可怕了,可怕到没有七情六欲,没有温情而只有机械。
在临近片末的直面屠杀,那些血色成片的漫溢,每年两万三千条生命的丧失,一个明晃晃的噩梦,混着血色。
它们尸骨未寒已被打上各种鲸类肉的标签,超市、餐桌乃至中小学的饭堂……容以文明自诩的现代人娇贵,今日加诸自然的种种,终有一日会回归人类自身震撼感动我的情节有很多处:画面中自然而然出现了几个渔民在海边篝火旁等待黎明的镜头,谈话中满是渔民捕杀鲸类的心得交流……我知道,片中最关键的事实揭露马上就要揭晓了!于是,清晨,美丽的大海中被N支捕鱼船和渔民们占满,撒网,圈海豚,然后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屠杀海豚!不久,那片海就染成了血红色,海上满是海豚的尸体,渔民们开始打捞战果,脸上满是疲惫收获的微笑......我被深深的震惊了,太残忍了!太丑陋了!太痛心了!这就是表面很友好的大和民族所做的事!我对日本的恨不影响我在该事件上对他们的支持,这是因为,首先我是一个理智的人,叔本华曾说过,愚笨的人更加具有盲目的“国家尊严”,而精神禀赋高的人,更能看到自己国家的缺点。
我们可以这样延伸:愚蠢的人更加盲目的排斥那些曾经伤害了自己国家尊严的另一个民族,而精神禀赋高的人,反而能够看到那个民族的优点。
日本电影观后感(通用14篇)
日本电影观后感日本电影观后感(通用14篇)日本电影观后感篇1今天看了一部日本的电影,很励志的电影。
女主角从小身边没有朋友,长大后顺从自己的愿望到了一所“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高中,并且“自甘堕落”,结识了三位不良少女,自己也融入其中,成了自己想成为的人。
她有一个可爱的妹妹,一个善解人意不论她做什么都肯支持她的妈妈,被残酷父亲逼着学习棒球继承自己梦想的弟弟。
因为女主的不学好,她的老师频频叫她的母亲来——她的父母决定,有母亲承担教育女儿的任务,父亲教育儿子。
女主因为吸烟不肯出卖同学再加上妈妈的另类请求她被停课了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她的妈妈为女主找了一个补习班,其中,利用学生兴趣而成功吊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令我惊奇——竟然有这么善解人意的老师!经过老师测试,女主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水平,想要在一年之内考上心仪的大学(日本极为不错的大学),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补习的老师很认真地对待他的学生,并采取一对一教育,让不少学生打开心扉愿意与他交流,并答应他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看到这儿,忽然明白为什么我们的班主任总是告诉我们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
影片的最后,女主成功地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而一直心仪她的那位男生却准备再考一次。
一个常年拿着倒数第一的“混混”女生,怎么可能这么厉害?可当大家看了这部影片就知道女主究竟是怎样勤奋的了?那位老师更是她一生中的贵人,让她知道了很多不一样的世界,从一个没有常识的人决心要变成一个有学问的人,并成功改变朋友们的想法,彼此一起努力。
多么神奇,如果我们也能那样定一个目标,并有源源不断的勇气该多好。
努力吧!一年半时间足够改变一个人。
日本电影观后感篇2今天终于看了这部久违的黑色电影,果然很有意思。
罗生门揭露了人性最大的弱点——自私和虚伪,在危难的时候,面临生死的考验的时候,即使是平时恩爱的夫妻,也可以反目成仇,互相伤害。
事情过后,双方又各有一套说辞来为自己辩护,犯错的永远是别人,自己是多么无辜啊。
浅论“物哀”美学在日本电影中的审美价值
浅论“物哀”美学在日本电影中的审美价值浅论“物哀”美学在日本电影中的审美价值引言在世界电影的舞台上,日本电影一直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而备受瞩目。
其中,一种被称为“物哀”美学的审美概念在日本电影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种追求生活细节、反映寂寞孤独、表达人间关系的审美方式,“物哀”美学在日本电影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和价值。
本文将就“物哀”美学在日本电影中的审美价值展开讨论。
第一章: “物哀”美学的概念及特点“物哀”美学一词源于日语“mono no aware”,字面上意为“物之哀”。
它在日本文学和艺术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并通过电影艺术得以进一步展现和传达。
这种美学概念主要强调对事物的感知和共鸣,力求捕捉到生活中的瞬间美,以及由时光流逝、物质腐朽引发的寂寞与哀愁。
“物哀”美学的特点体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关注、对人性的深刻揭示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常感悟上。
日本电影常常以雅致的摄影技法和细腻的表演呈现出这种审美风格,使观众能够通过观影体验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哲思。
第二章: “物哀”美学在日本电影中的审美表达在日本电影中,许多导演借助“物哀”美学的手法创造出了一系列经典作品。
例如,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以一户离异家庭的日常生活为主线,通过对人性的细腻描摹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人生的无常。
这部电影以其悲剧色彩和对生活中的细碎瞬间的把握而广受赞誉。
同样,黑泽明的《七武士》也是一部运用了“物哀”美学的经典之作。
该片通过荒凉的背景、孤独的人物形象和对人性的探索,深刻揭示了人类在艰难环境下的生存和价值观的辛酸。
这部电影以其对人性的思考和对时代变迁的反思,成为了经典的代表作之一。
第三章: “物哀”美学在日本电影中的审美价值“物哀”美学在日本电影中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首先,它强调对日常生活的关注,给予了观众对琐碎细节的重新认识,使人们对生活的价值有了新的思考。
其次,它通过对寂寥孤寂的描绘和对孤独人性的揭示,使得观众能够从中受到情感共鸣,从而引发对自身内心世界的思考和发现。
精选优秀的宫崎骏动画论文范例鉴赏(共4篇)
精选优秀的宫崎骏动画论文范例鉴赏(共4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以宫崎骏动画作品为例探讨中国民间美术动漫化方法中国民间艺术根源于劳动人民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反映了一个民族集体的情感方式和审美方式,是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积淀。
作为大众精神世界的一种载体,民间美术以原生态的、大巧若拙的形式表现着人们内心的渴求、对世界的理解以及现存状态的思考。
其丰富多样的题材,正是老百姓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感知与内心诉求的表达,因而在其鼎盛期得到大众的充分肯定与喜爱。
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希冀宗族门姓传承延续,家眷亲属增寿延年;盼求日常生活丰衣足食,门第居位显赫高贵;祈望设计农事免灾无害,家人牲畜平安无恙。
日本民族的自然观最初来源于神道教。
在圣德太子摄政期间日本吸收了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和”观念,内涵逐渐丰富。
日本民族祭拜神灵化的万物,把人与自然放在同等的地位,认为世间万物与人类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
宫崎骏作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日本动画大师,其创作的影片深受到日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千与千寻》为代表的动画电影体现出浓浓的日本风味。
基于文化上的同源性和相似性,研究与学习日本动画大师对于传统文化的吸收与借鉴将极大促进我国民间艺术动漫画的创作。
宫崎骏动画多以日本传统文化民俗故事为蓝本,但并不是对古老民间故事的原版照搬,而是对其改造后重新创作,使作品不再是纯粹意义上日本传统文化的再现,保留了原有题材的某些“痕迹”,同时又呈现符合现代潮流思想主题。
在动画中,宫崎骏对传统神话角色进行人性化处理,颠覆了传统民俗故事中的神灵,解构了传统文化中的神人界限,使神灵也具有人性:日本《古事记》中的海神在动画中演变成被人类垃圾所玷污的河神;而日本关东和中部等地区民间信奉的气津比卖神则变成在电梯里掩护千寻的萝卜神;无面人更是取材于日本春日大社祭经常出现的面具神等。
课题研究论文:电视电影论文 试论日本纯爱电影的成功因素
电视电影论文试论日本纯爱电影的成功因素纯爱电影一般是以校园为背景,多是讲述男女初中高中生的单纯的深刻的爱情故事的电影,就像初恋般,淡淡的,唯美的,却意犹未尽。
此类影片本应充盈着浪漫和甜美,但有时为了突出超越生死的纯爱,导演常常设计以悲剧结尾,以博得观众的共鸣。
日本的纯爱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诸多纯爱电影中占有一席之地,人气指数也不断攀升。
如《情书》(1995年)、《四月物语》(1998年)、《在世界中心呼唤爱》(2004年)、《泪光闪闪》(2006年)、《只是爱着你》(2006年)、《恋空》(2007年)等,都取得了不菲的票房收入。
其中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青春物语《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更是以85亿日元的票房大获成功。
该影片改编自片山恭一的同名小说,由著名导演行定勋执导,他曾和岩井俊二一起制作了《情书》和《四月物语》等纯爱电影。
导演在原著的基础上巧妙地进行了适当的润色,大大增加了影片的完整性和观赏性。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它具备了纯爱电影热销的基本要素。
笔者将其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名小说的热销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都无法离开本国的文学。
电影版和小说版的《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双双赢得一致好评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这部小说是由片山恭一创作,被评为日本2003年度第一畅销书,销量刷新了之前《挪威的森林》保持的纪录,达到了300多万册。
可见,这部纯文学作品已由畅销书变为长销书,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所以,在同名电影问世之前,小说就已经奠定了良好的读者基础。
另外,导演行定勋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妙的改编,在电影中增加了律子这一原创人物,将长大后的朔太郎作为主人公,使故事在“过去爱的消逝”与“现在爱的勇气”的对峙与交错中显得更富有层次和张力。
因此,出色的原著和导演的改编为该部电影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影片《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与原著的主题保持一致,颂扬超越生死的、无杂质的、无污染的纯爱,抚慰人们脆弱的心灵。
日本电影欣赏论文
序号日本电影赏析姓名:学号:院系:日本电影赏析论文摘要:有人称日本电影为怀石艺术,怀石,怀抱暖石以对抗腹中饥饿,日本电影主要以揭示人性的深度给人以深刻印象,表现手法,趋于极端,唯美的特别唯美,绝望的特别绝望......不同题材、不同风格、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日本电影,从而通过电影更加清晰的看到日本文化和日本的真实生活状态。
关键词:唯美治愈系宫崎骏日本文化记忆中开始喜欢日本电影,仿佛是因为高一时去看了同学推荐的一部日本动漫------《黑执事》。
冷漠而孤独的夏尔、帅气到无懈可击的塞巴斯蒂安、可爱的田中先生······每个人物都让人久久回味、不忍放下,当然,最令我倾倒的莫过于整部动漫画面的唯美。
美艳的开头,让我迷上日本动漫,《轻音少女》中对友谊的诠释,让我感到很温暖,很亲切。
渐渐地就也喜欢上了日本电影。
不知曾在哪见过这样一段话:“香港电影看多了学会搞笑,美国电影看多了学会坚强,英国电影看多了学会绅士,法国电影看多了学会浪漫,意大利电影看多了学会关怀,大陆电影看多了学会牢骚,韩国电影看多了学会冲动,而日本电影看多了就学会唯美。
”一段总结的很精辟的话,给人一种知己的感觉。
因为喜欢,所以选修了这门日本电影欣赏。
但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仅是那份想重遇的唯美,不同题材、不同风格,这些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日本电影,让我看到了以前我所忽略了的东西。
当然,在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温馨纯美的风格。
比如老师播放的《幸福的面包》。
厌倦了大都市的奔波忙碌和机械化枯燥无味的生活,自幼充满幻想的理绘与温柔体贴的丈夫逃离东京,定居在北海道月浦一个毗邻湖泊的小山丘上。
水缟夫妇在此经营一家面包咖啡店,二人分工做出美味的食品,宴请来往驻足的人们。
小店内每天都迎来各色各样的客人。
那一年,伤心的齐藤香织与始终困在北海道的青年山下时生结识,纯纯的情愫悄然而生;沉默的小女孩未久与父亲抱持着对母亲的思念,在面包店找到了慰籍;无论什么都能过耳不忘的玻璃艺术家阳子、喜爱观察事物的羊羔索瓦以及带着回忆重游故地的老妇人……寒来暑往,爱聚离合,生命之河伴随着咖啡与面包的香气缓缓流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刘敏学号:2009062113 班级:法学091
观《鳗鱼》有感
——金村昌平的隐喻
平时不怎么看日本电影的我,在老师的指引下观看并了解了日本电影,同时也认识了一些导演以及知名的演员,例如之前写得关于黑泽明导演的介绍以及他所拍的一些电影。
金村昌平是我认识的第二个导演,他似乎可以与黑泽明相媲美。
接下来我就要介绍一部曾获得两次戛纳金棕榈奖,在世界上也是为数不多的人能获得如此殊荣。
了解金村昌平是观看他的作品《鳗鱼》。
可以说是从电影中来,在回归到电影中去。
刚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真有些一头雾水,看完整部电影之后,才对这部电影的整个情节有所认识。
主人公山下是一个普通的职工,妻子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女子。
在一次常规的外出钓鱼的日子里,山下收到了一封“信”信中说他的女人和别人有奸情,因此他连夜赶回家,果然看到他的妻子与一个陌生人在偷情,山下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将他的老婆杀死,之后投案自首。
坐了八年牢后假释,在一个僻静的村庄里开起了理发店直至遇到另外一个与他的前妻长得一
模一样的圭子,圭子也有着一段不平静的生活,此后山下的生活又起了涟漪...
许多业界人士说这部电影是两个人的互相救赎。
老师对这部电影
的理解是就像是你开始的时候拥有一面完整无缺的镜子,你认为他是无法替代的,担当它有一个角有破损的时候,就会嫌弃它,把它扔掉。
随着生活的不断行进,就算是一面摔得粉碎的镜子,也不会再嫌弃它,而是将它粘合后好好珍惜。
老师说完这段话的时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似乎内心有所触动,但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语句来描述我所明白的道理。
但是当我回来,在网上搜索有关于《鳗鱼》的影评,以及关于金村昌平的生前概况,对这部片子也有了自己的见解。
主人公山下在剧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是孤僻,自闭的,似乎有些精神失常的人(他总是在幻想着什么场景)。
我记得在影片里他总是与
他捕捉的鳗鱼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总会想起那天他将自己的妻子杀死后的情景,还有就是他接到的那封信......我现在有一个疑问,他真的
收到了一封信吗?那封信是真实存在的吗?我认为这里事有蹊跷。
早影片后半部分的时候我才从与山下一同坐牢的狱友口中得知,山下是一个性无能的人,所以在生活中,他总是满足不了他的妻子的要求,自然而然山下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人,这个问题令他很困扰。
那封信到底存不存在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这只是他心中的一个幻想,他对自己不自信,对妻子不信任导致有猜忌的心理。
当他看到妻子与另外一个男人在一起的时候,嫉妒心让他作出了无法挽回的结果。
出狱之后,背负着杀妻的罪名,他一直生活在封闭的世界,不与任何人交谈,只与鳗鱼对话。
直至圭子的出现才改变了他的生活,但这个过程也是比较漫长的。
圭子也走过了不堪重负的人生旅途。
在圭子自杀的时候,山下发
现了她并救了她一命,从此圭子为了躲避城市中的一切事情,在山下的理发店打下手。
在一朝一夕的相处中,不知不觉两人互生情愫。
但山下一直不敢太多的表露自己的感情,因为他一直没有告诉圭子曾经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
但是当圭子从别人口中得知这件事情,她并没有被吓跑。
而是继续为山下送便当..最终,山下赶走了圭子,圭子检查已经怀上了她前男友的孩子,具体的剧情我就不详细说了,反正到了最后山下终于打开了自己的心,接受了圭子的便当...
接触过的日本电影并不是很多,而《鳗鱼》这部影片真的让我对日本的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为这部电影对细微之处的描写很生动,深刻的剖析了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金村昌平的其他电影的了解,他的电影是具有纪实性,现实性的作品。
描写了人们最本质的欲望之思想。
很开放也很大胆,深刻性也不是我们可以轻易就可以解读的。
但是,他的作品也因为太开放,遭到了我的质疑(没看过,但通过作品的见解也可以了解一些)。
这样的作品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大胆的尝试,或许是因为文化的差异,我有些接受不了他的一些作品。
这就像弗洛伊德的人性理论一样,同样会遭到一些人的质疑。
单从《鳗鱼》这部影片来说,影片中有一些隐喻,比如说他的自闭,还有就是性的困扰。
但最终主人公放生了鳗鱼,打开了自己尘封已久的心,释怀了所有的事情,接受了圭子,认养了圭子肚里的孩子。
这是一种对人生真谛的大彻大悟,活着不仅不应该总是活在过去,而且还要有乐观豁达的心胸,接受你可以接受的,把所有事情看得淡一些,欲望少一些,那么得到的东西也就会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