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略述“孝肃家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述“孝肃家风”(资料二十一)

孝肃二十九世孙和瑶2003年清明

“孝肃家风”是包氏族的人精神财富,是由包公祖孙三代铸就而成。包公名拯,字希仁,是宋朝著名的廉洁清官.他将自己的孝肃思想写成家训,严于律己,诏戒子孙。经过祖孙三代的百年锤炼,融铸了以“忠、孝、廉”为内涵的“孝肃家风”。后裔以此为荣,世代相传,不断弘扬光大,加上历代学者的推介和文化艺人的炒作,使包氏族人特有的“孝肃家风”流传于世,逐渐升华为超越时空的社会精神,成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杜导正在“包拯诞辰千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说:“包公精神已经升华为超越时空的廉政精神,公理与正义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包公文化研究会理事孔繁敏教授著《包拯研究》一书中说:“凝结在包公身上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忠、孝、廉,形成一种‘孝肃之风’,对包氏族人产生了重大影响,经过裔孙继承光大,形成了包氏特有的“孝肃家风”,至今包氏族人仍把它作为一条铁的家法,人人遵守,以保持‘孝肃家风’为荣”。

研究孝肃家风学者颇多,硕果丰盛。本人凭借他人成果进行略述。为弘扬“孝肃家风”敬献寸心。夙愿龙图懿范九州颂,孝肃家风万世传。

考索包家源流,弘扬包公精神

为包和瑶先生《略述孝肃家风》序

宋代名臣包拯后裔繁衍生息,支分派衍,据传世的包氏家谱资料显示,其中一支自合肥经江苏迁云南,其后裔再经四川迁至贵州凯里。20 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地包氏裔众在包景中、包和壁、包和炎等人倡议下续修族谱,1997年四修贵州凯里冠英宗支《包氏族谱》成功。修谱过程中,包拯第29世孙包和瑶主要负责考证包公家族源流世系。为此,他曾多次赴四川、江西等地做实地调查,并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他在完成修谱基础上又撰写《包公世族的孝肃家风》(以下简称《家

风》)。我恭读之后,深感《家风》凝聚了已届古稀之年的包和瑶先生的大量心血,而其认真态度,执着精神,坚强意志,使其所著《家风》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社会价值。

凝结在包拯身上的忠、孝、廉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一种“孝肃之风”,对包拯家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孝肃之风”经过裔孙继承光大,形成了包氏特有的“孝肃家风”。《家风》中说;“龙图懿范九州颂,孝肃家风万世传”,为弘扬清官包公的高尚精神,尽一份裔孙之孝义,特搜集并论证了有关“孝肃家风”代代相传的典型事例。其中有从政为民的,有投笔从戎的,有经商发达的,有尽志孝道的。这些典型事例很有教育意义,反映包家是有人才的,对中华民族是有重要贡献的。当然,“孝肃家风”不仅是包公家族的传家之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在发展市场经济、反腐倡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更需要弘扬清官包公的高尚精神。实际上,历经千年人民的颂扬和塑造,包公已升华为超越时空的理念精神,公理与正义的象征。这正是千千万万百姓喜爱包公的原因所在。包公作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将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包公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我主要从史学角度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工作。包和瑶先生以古稀之年做了很有价值的工作,尤其是他的热忱、执着的研究精神令人感动。愿我们为弘扬包公的高尚精神乃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共勉。是为序。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原北京大学分校)

孔繁敏2003年正月写于北京育慧里宅

注:孔繁敏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包公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教授。

“孝肃家风”是包公的化身。

“孝肃”是包公的谥号,也是他的化身。包公于999年生于安徽合肥,1027年举进士。历任知县、谏议大夫、权三司使枢密直学士、枢密副使。赐礼部尚书,谥孝肃。他毕生忠于国家,尽志孝养,清正廉洁,是宋朝的著名清官。人称“包青

天”

包公忠于国家,敢任事责。“尽力兴利除弊,上裨帝阙,下瘳病民。中塞国蠹”。他对皇上能忠直无隐地谏言。指出“朝庭取士用人不得实”,“岁赂戎狄非御戎之策”,“夺民膏腴非仁厚之意”他上疏《进魏郑公三疏札子》请皇上“置之座右,以为龟鉴”。上疏《七事》建议皇上“明慎听纳、辨别朋党、爱惜人才、不主先人之说、荡去疑法、条责臣下、牵录微过。”指出“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这些进谏都得到仁宗皇帝的赞同。起到了辅佐国君的作用。

他主张改革,兴利除弊,指斥非法,不避权贵。据《孝肃包公奏议集》辑174篇奏议,有一半以上为具体的改革建议或除弊措施;有55篇指责了当朝官吏,被指名道姓的腐败庸碌者就有64人。他痛斥那些贪赃枉法的国家蛀虫毫不留情。多次上疏弹劾和严厉抨击魏兼、张可久等贪官和不称职的宰相宋庠、三司使张方平、宋祁等诸人;严惩贪残人民的官吏,使“廉者知所劝,贪夫知所惧”。

他虽为臣下,但心怀全局,凡事以盛国作想。他深谋远虑,结合实际悟出了一套完整的治国方略:在政治上反对因循姑息,主张“澄清吏治,选任贤才,裁抑特权”;在用人上反对以资序、名位的“覃思”用人制,主张重用德才兼备的贤才。实行“贤者则进,不才则退”的用人制度。在法制上他反对任意改法,视人施法。主张“法存画一、国有常格”。《论日食》疏中乞请皇上“赏德罚罪、无间于疏昵”;在经济上反对重率暴征,主张“薄赋敛、宽力役、救灾患”。改官贸为通商,扶助工农发展生产;外交上反对施舍性的“金绒外交”。指出“岁赂戎狄非御戎之策”。主张自强防卫,和平共处;军事上反对和平麻痹,松弛武备,主张精选帅臣,训练士兵,广蓄粮草,以武御敌。这些治国思想,已为后人所赏鉴。

包公尽志孝养父母,慈仁百姓。他于1027年举进士甲科,授大理评事,被遣知建昌县。因父母年迈不愿远行。故请安排离家较近地区工作,获准任和州税官。父母仍不愿同往,包公毅然辞去官职,在家孝养父母直至双亲去世。他在父母坟边搭棚守孝。三年期满仍不想离去。在乡亲们的劝说下,又过两年才到天长县任县令。他在瀛州任职时因儿子包繶病故。为了照顾家庭,安慰妻媳。乞请调到扬州,后又调到家乡庐州。五年后长孙文辅又夭折。他不忍年仅25岁的长媳崔氏长期守寡,

主动托人劝崔氏“还宗”(回娘家),另结良缘。体现了包公能突破时俗,慈爱妇幼的高尚懿德。

包公视民为本,不爱乌沙,只爱民。他体察下情,关心民瘼,尽力除弊。累次上疏乞请朝廷宽恤安抚,退地还民,减免灾区赋税,赈贷救灾。他对灾区“老弱转死沟壑”的情景非常怜悯。曾多次奏请朝廷“减免赋税”,“发廩救民”“安抚百姓”。他在端州任职时,带领人民筑堤排渍,打井抗旱,生产自救。如今“包公锁蛟龙”仍在流传,七口“包公井”修葺一新。他怜爱百姓,为民申冤。被世人誉称“包青天”。

包公清正廉洁,光明磊落。他从小就庄重诚实,慎重处世。读书时曾数次谢绝一富豪的盛邀吃请。他说:“现在与豪门接交,以后任职处事会受到他们牵制”,故“拒而不去”。他初赴任时写有一首诗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这是他刚直不屈性格的自我表达,也是他立身处世的座右铭。他以清廉自持、严于律已。过去的端州官吏趁进贡之机,超倍征收名砚,中饱私囊。包公上任后,只许按进贡数制作。他在端州任职三年,“不持一砚归”。他虽为高官,但生活俭朴,衣食用品“如同初官时”他办事公道,不询私情,不写私人书信,对亲朋旧友的私拜吃请,一概谢绝。初到家乡合肥任职时,一些亲朋旧友趁势扰乱官府,其中一位是他的堂舅,他治了堂舅的罪。其他的人不敢再横行。他性格严肃,从不伪装笑脸去讨好别人。对不公之事,勇于抗争。曾两疏弹劾宰相宋庠,累次上疏弹劾仗势谋私的皇亲国戚郭承祐和张晓佐。乞请朝廷法断魏兼、张可久、韦贵等贪官污吏。上疏《录用杨紘等》、《请留用吴奎依旧供职》、《再举范祥》和《请谥王明》等。这些都体现了他不阿权贵、公正处事的风格。

他毕生清廉刚正,高风亮节和“强志尽瘁、夙夜匪懈”的献身精神,形成了忠、孝、廉的懿德风尚。去世后皇上赐给他“孝肃”谥号。后人称为“孝肃之风”。

传承贤德、共铸家风。

孝肃包公对子孙的要求很严,他留有家训一则:“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回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他的长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