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草原畜牧业发展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泉县草原畜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草原畜牧业现状
(一)天然草原利用现现状
我县现有天然草场619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69%,其中,可利用草场601.7万亩,本县利用草场527.8万亩(春秋草场158.7万亩,夏草场144.8万亩,冬草场224.3万亩)。

由于我县地处内陆干旱荒漠区,气候干旱,荒漠植被分布广,覆盖低,草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退化。

目前,我县天然草场中,春秋草场退化、荒漠化情况最为严重,几乎所有的春秋草场都已退化,冬草场、夏草场次之。

目前,全县天然草场中退化面积达460万亩,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76.45%,其中:严重退化面积达159万亩,占退化草场面积的34.57%。

自2004年以来,我县依托退牧还草项目,已建设完成草原围栏面积454万亩(其中禁牧围栏140万亩,休牧284万亩,划区轮牧30万亩)。

2011年我县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以来,落实草原禁牧面积205.6万亩,草畜平衡面积322.15万亩,计划用三年时间按30%、40%、30%比例将超载牲畜逐年核减,目前我县2011年和今年核减超载转移牲畜任务已顺利完成。

为扎实做好草原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草原监理队伍体系,形成立体管护网络。

目前,我县6个乡镇场均成立了乡级草原监理所,设所长1名,配备了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2-3名,重点做好本辖区内禁牧和草畜平衡工作,严格履行草原执法监督职责。

我县成立了县、乡管护机构,设置了6个禁牧固定管护站和4个草畜平衡流动管
护站,每个固定管护站安排工作人员4名,其中公益性岗位2名(共计12名),在职干部2名,另外,各牧业村队还自聘了54名村级草原管护员。

经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给林业管护站和护林员增加草原禁牧、草畜平衡管护职责,充分发近林业管护站和护林员的作用,实行“一站二管”、“一岗双责”。

我县还建立了《牧区牲畜转场制度》,设立了牲畜转场临时检查站,牧户持有《转场卡》并且达到年度减畜目标才能进入草场放牧。

通过县、乡、村三级草原监理队伍的建立,为县草原管理和生态机制的有效落实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人工饲草料地经营现状
全县人工饲草料地规划面积20.78万亩,现已开发种植面积13.7万亩,分给牧民面积10.26万亩,户均达到38.5亩,依托退牧还草、高标准饲草料地建设项目完成人工饲草料地建设面积4.87万亩。

今年,全县牧区饲草料种植面积达7.7万亩,其中苜蓿面积达3.1万亩,种植模式以集中连片种植和分散种植相结合,集中连片苜蓿面积1000亩以上的地块占1.15万亩,这些地块普遍采用“小麦+苜蓿”机械混播的方式播种,从种到收全程实现了机械化,苜蓿草全部打捆收获。

我县紧紧围绕畜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区种植业结构,“粮、经、草”比例更趋合理,农区50万亩耕地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19.52万亩,小麦种植面积达16.74万亩,苜蓿面积1.62万亩,秸杆作物及饲草种植面积占农业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73.5%,经我们测算,秸杆和饲草年产量可达25万吨以上,饲料产量可达7.88万吨,能够满足全县农区牲畜全年舍饲圈养和牧区牲畜冷季舍饲圈养需求,为草原畜牧业生产转型提供了草料保障。

自治区27座定居兴牧水利水源骨干工程中,我县有大库斯台、阿尔夏提2座小水库,可新增饲草料地2万亩,目前我县大库斯台水库计划于8月20日下闸蓄水,我县结合2011年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饲草料地建设工程,将该水库灌溉区达布呼尔饲草料地进行开发建设,规划新增饲草料地面积为0.64万亩,计划9月中旬动工实施。

目前全县23个牧业村队25个牧民定居点中,迁址新建的集中定居点仅有3个,其余22个定居点以原址新建或旧村改扩建为主,迁址新建的集中定居点均充分考虑牧民定居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尤其是将牧民定居点合理布局在靠近饲草料地的地方,极大的方便了牧民群众从事牧业生产和草料种植,而原有定居点一直以来就配套建有人工草料地,主要以种植玉米、苜蓿等草料作物为主。

由于受气候、降水量等客观因素和牲畜超载放牧等人为因素影响,我县能够实现天然打草场的面积仅剩300多亩左右。

(三)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进展情况,牧民定居及后续产业扶持情况
在变革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方面,我县紧紧围绕“以草定畜”的方针,狠抓高标准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牧民定居步伐,全力推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圈养,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

一是突出抓好高标准饲草料地建设。

牢固树立了“立草为业”的思想,围绕畜牧业调整种植业结构,一方面按照《温泉县牧民定居饲草料地管理办法》,加大牧区对外承包饲草料地回收力度,积极推广苜蓿、饲料甜菜、饲料玉米等高产优质饲草料种植,有效保障了牧区牲畜冷季舍饲物质需求。

二是稳步推进定居兴牧工程建设。


照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我县通过整合抗震安居、畜牧、水利、交通等项目,加大牧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同时,将牧民定居示范点作为发展规模化养殖的重点,加大定居牧民生产技术指导力度,逐步将牧区定居点养殖业转变为农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牧民“定得下、稳的住、能致富”。

三是认真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切实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力度。

开展了草场确权和草原使用证换发工作,完成了1105户牧户信息采集录入,发放草场禁牧补助资金1264万元,我们还通过建设草原管护站、设置牲畜转场检查站、安排公益性岗位草原管护员等措施,加强对草场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放牧管理工作,确保了禁牧区无牲畜放牧、草畜平衡区按核定载畜量放牧的目标实现,对于我县草原生态恢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扎实开展草场保护工作,坚持以生物防治为主、应急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使草原虫鼠害控制在合理阈值。

牧民高标准定居步伐加快,草原畜牧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据统计,全县牧业总户数2659户11743人,到目前为止累计完成牧民定居1654户,其中依托游牧民定居工程实现高标准定居牧户890户,实现户均达到60-80平方的抗震安居房、100平方米标准暖圈、围墙、沼气池、青贮池等,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集文化室、小超市、卫生室、兽医室为一体的村委办公室及药浴池、配种站等定居配套设施,使牧民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发展生产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

其余1005户牧户已列入全县牧民定居“十二五”规划,在此期间陆续完成定居。

在每个定居点建设之前,与定居牧民签订饲草料种植和退牧协议,积极推广冷季舍饲、暖季放牧生产方式。

从当前掌握情
况来看,推行冷季舍饲圈养不仅积极应对了干旱、倒春寒等灾害影响,保护了草场资源,还能使牧民通过牛羊育肥、冬羔生产增加收入,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四)农副产品在家畜饲养中的利用情况
由于认识不到位,养殖规模小等因素,我县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仅保持在1500亩,主要以制作黄贮为主;秸杆目前全部采用打捆回收,粉碎后饲喂牲畜,残留在田间的秸杆在冬季通过茬地放牧利用,因此秸杆利用率可达到70%以上;其它农副产品如豆粕、棉籽壳等作为补充饲料来利用。

(五)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2011年末全县各类牲畜存栏33.6万头(只),较上年同期减少4.8%,其中牧区牲畜存栏23.5万头(只),较上年同期减少0.8%。

我县牧区牲畜以牛、羊为主,一般畜群规模在150-250头只牲畜之间,有10%左右的牧户养殖规模达到300头只以上。

牧区大畜数量2.4万头只,小畜数量21.12万头只,大畜与小畜比例为1:8.8。

畜群畜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细毛羊、半细毛羊、粗毛羊、山羊等不同品种羊群混合放牧,同一品种的数量少,不能形成规模养殖,也不利于推广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效益的发挥。

我县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仍然以放牧为主向暖季放牧、冷季舍饲方向转变过程当中。

畜产品以牛羊肉、细羊毛、牛奶、山羊绒等初级产品形式进入市场,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

随着退牧还草、牧民定居、高标准饲草料地等畜牧业重大项目的不断深入实施,以及牧区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我县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增强,牧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牧民收入不断增加。

据统
计,2011年全县牧区人均纯收入达到5901元,较上年增收817元,为历年增长最快的一年。

但是由于CPI指数上涨,牧民生产生活支出也明显增加。

(六)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对草原畜牧业管理的可行性、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管理草原畜牧业必将是现代畜牧业发展趋势,对于人员普遍紧缺的草原监督管理机构实现有效利用、保护、管理草原提供先进的科技手段,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目前物联网技术在实际应用方面属于尝试阶段,在各个领域虽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目前还未在草原畜牧业上试用,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七)政策扶持现状
目前,国家在草原畜牧业方面政策和措施主要有退牧还草、游牧民定居、草原生态奖补机制、高标准饲草料地建设等,这些政策措施的相继实施,为草原畜牧业转型和牧民生产方式转变奠定了良好基础,牧民利用补助资金购买饲草料或建设暖棚圈,为加快实现牲畜冷季舍饲圈养生产方式创造了条件,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正在加快推进和转变当中。

禁牧区、草畜平衡区、退牧还草工程等草原保护项目后期管理主要依靠政府引导、受益村队自行管理的试工运行,坚持“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充分调动牧民自我保护草原的意识,目前管护人员费用一般由村民自筹解决,建议国家、自治区能够将村级草原管护员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解决管护人员工资问题。

我县草原监理所在编人员9名,其中从事草原监理工作人员只有5人,乡级草原监理所虽然都已成立,但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人员,造成草场管理人员严重不足。

建议自治区根据草场确权和管理实际的需要,将县草原监理所人
员编制根据草场面积适当配置,给予解决安排一定工作经费,保证草场保护与管理工作正常进行。

二、草原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㈠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

近年来,我县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总体来看,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各类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牧民定居点配套高标准饲草料基地建设进展缓慢,开发的土地已经不能满足牧民定居土地的需求,且现有开发土地质量较差,严重影响作物产量。

㈡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换速度较慢。

传统游牧观念根深蒂固,一些牧民群众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游牧观念的束缚,在生产方式上还没有彻底摆脱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

另外,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畜牧业生产中传统的生产方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畜牧业结构单一,良种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部分牧民“等靠要”等懒惰思想依然存在,在牧区很难看到功能齐全、作用发挥正常的各类畜牧业养殖小区,先进适用的现代畜牧业新技术在牧区推广受到了影响。

㈢饲草料种植水平相对滞后,缺少种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带动。

由于牧区饲草料地土地贫瘠、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牧民草料地长期对外承包,大部份牧民种植水平、管理水平较农区还有一定的差距。

牧区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加工增值能力差。

牧区缺乏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畜禽的肉食加工也只是家庭作坊式,进行初级加工,没有龙头企业带动,不仅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而且产品外销量极少,只能当地及时销售,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的做大做强。

㈣牧民收入结构单一,贫困人口比重偏大。

与农区大量农民外出打工不同,多数牧民由于受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影响,牧区富裕劳动力转移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学历文凭较低、职业技能缺乏等方面的薄弱问题,一般只从事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生产,除畜牧业收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同时,草原生态环境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和规模,导致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乏力。

加之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变化给牧民收入造成的直接冲击很大,使得牧民收入极不稳定,有时一次自然灾害便会导致一些牧民家庭一夜致贫或者返贫。

三、草原畜牧业发展成效、潜力调研
(一)近年来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经验和成就
⑴确立畜牧业主导地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实行严格的目标考核制度,注重实绩求发展。

县、乡、村层层签订了畜牧业责任状,建立了奖罚分明的畜牧业工作责任制度,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位,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深入抓,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

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把畜牧业发展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逐年提高财政投入,重点用于饲草料加工技术推广、牲畜疫病防治、品种改良、牧区引进良种公畜、技术培训、项目建设资金配套等方面。

三是建立政策保障机制。

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要求财政、金融、工商、土地等职能部门,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能为畜牧业发展倾斜的政策措施,都要最大限度地给予支持;发改委、农业、水利、林业、农机、交通、电力、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在实施
本行业项目时,都将牧民定居、牧道建设、饲草料种植、牧业机械、牧区水利、草场改良等问题一并考虑。

四是注重畜牧业工作调研。

对畜牧业特别是草原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多次调研,研究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各项畜牧业工作扎实有序进行,从组织上确保了畜牧业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⑵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牧民定居点,加快牧区饲草料地建设步伐,促进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变革
我县坚持规划先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建设标准,采取以老定居点改造、整村推进,就近就地改造发展家庭牧场,打破行政界限,异地搬迁,向新定居点集中、向城镇及中心村队插花安置等多种方式实施牧民定居,通过整合项目资金,根据牧民实际需要帮助牧民建设60平方米以上的抗震房、100平方米以上的暖圈、50立方米以上的青贮池、50亩以上的饲草料地,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集文化室、小超市、卫生室、理发室为一体的村委会办公室及药浴池、配种站等畜牧业配套设施。

目前,我县已建成高标准牧民定居1654户,能够基本满足所有禁牧牧户舍饲圈养牲畜的需要。

另外,我县还要求对完成配套设施建设的定居点入住率、青贮池和沼气池的利用率要达到100%,禁牧区牲畜全部舍饲圈养,草畜平衡区30%以上的牲畜实现舍饲圈养。

同时,按照“134”工程的要求,做好牲畜越冬度春的备草备料工作。

着力加强饲草料地管理和建设,为草原禁牧牲畜和草畜平衡减牧牲畜提供物质保障。

自2009年起,我县开始大力推进牧区饲草料种植工作,当年实现种植草料面积达到4万亩,而今年我县牧区饲草料种植面积已突破7.7万亩(其中保留苜蓿面积达3.1万亩),进一步提供了我县牧
民饲草料自给率。

在抓此项工作过程,严格按照《温泉县牧民定居饲草料地管理办法》,帮助牧民收回承包合同到期的饲草料地交由牧民自己种植,对于种植优质牧草的地块实行地籍化管理,确保了优质牧草“一亩不能翻、一亩不能少”的措施得以落实。

同时,还实行了干部领种饲草料科技示范田机制,依托退牧还草、高标准饲草料地建设项目,加强牧区饲草料地渠系配套和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着力打造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地,提高草料作物单产,增强饲草料保障能力。

⑶狠抓科技创新和普及推广,大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一是加大草原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二是以冷配改良、强制免疫、塑棚暖圈、饲草加工机械和以青黄贮为主的秸杆处理技术为重点,强化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⑷依托项目带动,畜牧业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我县先后完成和启动实施了牧民定居示范工程、天然草原恢复与保护项目、退牧还草项目、世行贷款项目、动物疫情测报站建设项目、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项目等大型畜牧业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达1.5亿元。

通过项目建设,使我县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天然草原得以休养生息,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有力保障了草原畜牧业生产安全,提高了广大牧民群众发展养殖业的热情,大大推进了我县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步伐。

(二)发展草原畜牧业的有效模式
一是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生产模式。

转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变革传统放牧制度,结合草原生态奖补机制的实施,在冬草场实施禁牧,同时建议在牧草返青期和结实期实行休牧,对于我县而言,也就是春秋草场3-4月、8-9月实行休牧,将传统的四季放牧制度更改为冷季舍饲、暖季
放牧(夏秋季放牧)的两季放牧制度:即11月中旬至次年5月下旬,冷季舍饲圈养200天;6月初到8月底,夏草场放牧90天不变;9月初至11中旬,在春秋草场、农作物茬地放牧75天。

二是农牧结合,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生产模式。

牧区牛羊存栏占我县牛羊存栏的70%以上,因此,要加快牧区牲畜的品种改良、出栏周转,积极开展冬羔生产,为秸杆丰富的农区提供育肥牲畜。

三是集中牧民定居点建立适度规模养殖小区生产模式。

2009年以来,我县启动实施了游牧民定居工程,由于暖圈、青贮池等配套生产设施齐全,建设标准较高,基本达到了规模养殖小区建设硬件设施标准,为牧民定居点转型为养殖小区打下了基础。

可以通过实施多胎肉羊、细毛羊、优质肉牛的繁育和育肥,提高牛羊个体单产,实现减畜不减收。

四是家庭牧场生产模式。

积极鼓励和支持有能力、会经营、懂技术的牧民建立家庭牧场,发展规模经营,通过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其承包种植大面积饲草料,走种养结合之路,不断扩大家庭牧场生产规模和水平,有条件的牧户还可以搞“牧家乐”等二三产业,实现多种经营、多渠道增收。

技术路线:采取肉牛肉羊品种优势组合杂交技术、牧区肉羊舍饲及补饲技术、肉羊大规模同期发情及人工授精配种技术、羔羊早期断乳技术、母羊“两年三胎、一胎多羔”技术、羔羊快速强度育肥技术等多项畜牧业技术,突破“肉羊季节发情、肉羊繁殖率低下、肉羊生长速度慢、羊肉品质低、瘦肉率低、牧区肉羊舍饲、羔羊早期断乳、羔羊百日龄内出栏”等技术难点,实现肉牛肉羊良种率、牲畜周转速度、商品率明显提高,最终达到“减畜不减收”的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型目标。

(三)发展草原畜牧业的潜力
我县饲草饲料和秸杆资源十分丰富,但缺乏草料加工产品,饲草料利用率低,如果能够在我县建设大中型饲草料加工厂,生产颗粒饲料,将有助于我县饲草料资源的转化利用。

(四)农业、林果业种植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草原畜牧业的联系及发展需求
我县农业作物种植结构随着多年的调整优化,目前日趋平稳,主导作物以玉米、小麦、油葵为主,当前重点突破在特色种植业和设施农业方面,种植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为草原畜牧业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能够有效满足牧区牲畜舍饲圈养物质需求。

四、我县对种草养畜和生产方式转型的思路
草原畜牧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现代化的草原畜牧业,就没有现代畜牧业。

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今后,我县将采取草原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实现草食畜发展、草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协调并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和草畜良性循环,提高草原的生产能力和畜牧业生产水平,逐步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用管建相统一的草原畜牧业运行机制,大力推进草原畜牧业由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的转变,走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统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节约利用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土地资源:温泉县为减轻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尊重牧民和畜牧部门的意见,总是将农牧结合部的耕地纳入人工牧草地进行管理(这仅仅是事实,不可以书面方式上报) 农牧结合部的人工牧草地土层厚度均在30厘米以下,土壤质地属于砾质土,均属国家评定农用地质地时界定的最低标准,不利于植物生长(包括农作物种植) 以前使用渠灌方式,水利用率在0.5左右(渠道全防渗后),近年开始采用和推广滴灌方式,水利用率提高到0.9左右(可以向水利部门核实),在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增加天然牧草地改为人工牧草地的面积,从而提高饲草产量,增大草场载畜能力农牧结合部的人工牧草地坡度在2-6°之间,属国家评定农用地质地时界定的比最优标准(0-2°)略差的等级,限制开垦的坡度是15-25°,禁止开垦的坡度是25°以上
水资源:2011年全县水资源总量8.514亿立方米,可用水量5.712亿立方米,灌溉用水量3.192亿立方米,牧业实际供水量0.3679亿立方米,牧业用水比例:博河水流量5.527亿立方米牧业用水0.98%,鄂河1.351亿立方米,牧业用水11.7%,大库斯台河0.1754亿立方米,牧业用水9.3%,阿尔夏提河0.17亿立方米,牧业用水7%,小库斯台0.033亿立方米,牧业用水100%,图尔根河0.008亿立方米,牧业用水100%,摩托河0.039亿立方米,牧业用水15%,恰各地河0.012亿立方米,牧业用水15%,阿恰河0.009亿立方米,牧业用水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