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发展简史
世界地质发展简史
⽯器饰品陶器青铜器战国时期,中国步⼊铁器时代铁器时代秦汉以来,⼈们开始开发和利⽤⽯油、天然⽓、煤炭和盐。
⽕井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头论》是最早的有关岩矿的专门著作。
亚⾥⼠多德在《⽓象学》亚⾥⼠多德⼤禹治⽔普林尼式⽕⼭阴阳阿维什纳(左)与⽐鲁尼(右)颜真卿、沈括段成式哥⽩尼法国的R.笛卡尔(1644)提出,地球以及其他天体是由以旋转运动为固有性质的原始粒⼦组成,正是原始粒⼦的这种旋涡运动使太阳系⽣成。
笛卡尔1749年,法国的布丰提出地球起源于太阳和彗星碰撞的灾变说。
布丰其后,德国的康德和法国的拉普拉斯先后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阐明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是逐渐冷凝⽣成的。
康德、拉普拉斯达·芬奇阿格⾥拉克李时珍徐霞客18世纪下半叶的旅⾏探险拉马克贝采利乌斯1829年英国的尼科尔发明了偏光显微镜,为岩⽯学的研究展现了⼴阔的发展前景。
显微镜赫顿于1787年、1788年先后发现岩层不整合现象,提出这是⼤陆变动的结果。
赫顿德国的布赫提出“隆起⽕⼭⼝”学说来解释⼭脉成因。
布赫莱伊尔、居维叶布拉维薄⽚博蒙槽台李希霍芬和他的《中国》1910年以前,中国学者编写的地质⽂献有虞和钦的《中国地质之构造》(1903)、鲁迅的《中国地质略论》(1903)和顾琅的《中国矿产志》(1906)等。
《地层学原理》《国际地层指南》同位素测年法李四光、黄汲清《岩⽯学组》变质作⽤毕利宾的《砂矿地质学原理》《中国矿产志略》贝尼奥夫带威尔逊旋回在中国70年代尹赞勋和李春昱介绍和引进了板块构造学说。
1986年杨遵仪、程裕淇、王鸿祯合著《中国地质》,在系统论述地层和岩浆活动的基础上,以活动论板块观点和阶段论的观点解释了中国地质构造发展史。
从70年代以来,中国地质学者积极参加了国际合作对⽐计划和岩⽯圈计划的学术活动,在青藏地质和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推动了中国地质科学与国际地质科学共同前进。
6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临 21 世纪地球科学发展的新形势, 地质学将⾯临的两个挑战,,即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已越来越显著。
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
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地球的演化是一个亿万年的过程,经历了无数的变迁和发展。
本文将从地球形成的初期开始,逐步介绍地质年代的演化史。
1. 地球的形成与初期演化地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据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形成约为46亿年前。
在这个过程中,地球经历了原始星云的演化、凝聚和碰撞,并最终形成了一个固体的行星。
地球初期的演化主要包括地壳的形成、大气层的形成以及水的存在。
2. 元古代的演化元古代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约为38亿年前至25亿年前。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命形式,即原始细菌和蓝藻。
这些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得地球的大气层中氧气含量逐渐增加。
3. 古生代的演化古生代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约为25亿年前至2.5亿年前。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生命形式,如藻类、软体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等。
同时,地球上也出现了重要的地质事件,如板块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等。
4. 中生代的演化中生代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约为2.5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出现了恐龙和哺乳动物等现代生物的祖先。
与此同时,地球上也发生了重要的地质事件,如超级大陆的形成和分裂、火山喷发和陨石撞击等。
5. 新生代的演化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约为6600万年前至现在。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和现代动植物。
与此同时,地球上也经历了冰河期和气候变化等重要的地质事件。
地球的演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不仅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也影响着整个地球系统。
通过对地球地质年代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也对我们了解地球的过去和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地球,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并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南京地质发展简史
南京地质发展简史标题:南京地质发展简史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地质发展史。
从古至今,地质力量塑造了南京的独特地貌和丰富矿产资源。
本文将带您回顾南京地质发展的历程,展示这座城市独特的地质魅力。
一、古老的地质变迁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拥有辽阔的河湖平原和丘陵地貌。
数亿年前,南京曾是一个海域,各种古生物在这里繁衍生息。
随着地壳运动,古海域逐渐隆起,形成了如今的丘陵。
同时,长江的冲击和沉积作用使得南京平原逐渐形成。
这些漫长的地质过程铸就了南京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二、奇特的地质景观南京的地质景观丰富多样,尤其以紫金山为代表。
紫金山是南京的城市背景之一,它由花岗岩构成,岩石呈现出美丽的斑驳色彩,是南京城市风貌独特之处。
除了紫金山,钟山、石头城等地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地质景观,吸引着众多地质学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观赏。
三、丰富的矿产资源南京的地质资源不仅体现在美景上,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南京盛产煤、铁、锰等矿产,这些矿产资源的开采使得南京在历史上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南京逐渐转型,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上,致力于保护宝贵的地质资源。
四、地质灾害与防范南京位于长江江岸,地势较低,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地质灾害给城市的安全稳定带来了威胁。
因此,南京在地质灾害防范和减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加强地质监测和预警体系,提高了防灾减灾的能力。
五、现代地质科研与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南京的地质科研与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致力于地质学领域的研究,为南京及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预防、地质资源开发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同时,地质科普也逐渐受到重视,许多地质馆和展览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提高了人们对地质学的认知水平。
总结起来,南京的地质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塑造了其独特的地貌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随着城市的发展,南京正努力保护地质遗产,提高地质灾害防范能力,并加强地质科研与教育。
第十一章 地质发展简史2
3.我国除个别岛屿外也是一片汪洋。 4.震旦纪中期出现了地史上第一个冰川时期。 5.三叶虫、腕足类、头足类、笔石、珊瑚等海洋生物开始 繁盛,出现了大量无脊椎动物,到志留纪时,出现了原始 鱼类和植物登上了陆地。
祁连山
6.志留纪末期,加里东运动使海面缩小、陆地扩大,并形成了 一些新的褶皱山脉,如我国的祁连山褶皱带、华南褶皱带。
上述三种类型并非是相互包容或从属的关系
年代地层与地质年代的关系
年代地层单位 宇 界 系 统 阶 时间带 地质年代单位 宙 代 纪 世 期 时 岩石地层单位
群 组 段 层
群
最大的岩石地层单位
其通常相当于一个统,有可能大于统,甚至大于系。 其通常相当于一个统,有可能大于统,甚至大于系。
由于震旦纪以前的地层尚未建立系和统, 由于震旦纪以前的地层尚未建立系和统,就 有必要对这个复杂的较高一级的地层序列给予专 如青白口群、阜平群——普遍的用法。 普遍的用法。 名,如青白口群、阜平群 普遍的用法 有时,一段地层岩性和成因比较复杂、厚度 有时,一段地层岩性和成因比较复杂、 巨大,内部包括一些不连续面, 巨大,内部包括一些不连续面,但又无明显的界 线可以划分组时,也把它称为群。 线可以划分组时,也把它称为群。 因此,群的含义系指连续的、 因此,群的含义系指连续的、在成因上相互 相联系的几个组的组合,或指厚度巨大、 相联系的几个组的组合,或指厚度巨大、岩性复 又不能分组的一套岩系。 杂、又不能分组的一套岩系。
三、晚古生代 距今4.09亿年至2.5亿年,历时约1.6亿年,包括三个 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特征是: 1.地壳运动较为激烈, 形成第二次大海侵,但比 早古生代范围小。海进、 海退的方向,时间已有明 显的差异。二叠纪华北上 升为陆,形成南海北陆的 局面。 2.二叠纪以来地球上各个 古陆聚合形成联合古陆,赤 道洋消失,乌拉尔海消失, 形成了特提斯海,即古地中 海。
科普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
科普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地球的地质历史是指地球形成至今所经历的一系列演变过程。
通过科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自形成以来的种种变化,包括地壳运动、岩石的形成与变质、地球表面的地貌变化等。
本文将为你科普地球的地质历史。
一、地球的形成与初期演化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当时的地球充满着火山活动和陨石撞击。
在形成初期,地球表面炽热且没有大气层和水,主要由岩浆构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表面开始冷却并逐渐形成了地壳。
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地球的地壳并非固定不变,而是由一些巨大的构造板块组成,这些板块以不断移动与相互碰撞而引发地壳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通过研究板块构造,科学家们发现了地球上的地震带、火山带和大地山脉等地质现象。
三、岩石的形成与变质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而岩石则是由不同矿物质和化学元素组成的。
岩石的形成过程中包含了岩浆的凝固、沉积岩的沉积和堆积、变质岩的加热和变化等过程。
通过分析岩石中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科学家可以推断出地球的历史演变。
四、地球表面的地貌变化地球表面的地貌变化是地球地质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作用、气候变化和水体的侵蚀都会对地表地貌产生影响。
例如,河流的侵蚀作用会形成峡谷和河谷;风化和冻融作用会导致岩石破碎和形成岩石棱柱等。
通过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科学家们可以揭示地球演化的线索。
五、化石记录的地质历史化石是地球古生物历史的重要证据。
生物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化和灭绝事件,为科学家们研究地球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通过对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重建过去的生态系统,了解古代生物的形态、生活方式和地理分布。
六、地球的时间尺度与地质年代系统为了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科学家们将地质历史分为了一系列的时期,形成了地质年代系统。
地质年代系统根据地球上的岩石和化石进行划分和称呼,如寒武纪、白垩纪等。
通过对不同地质年代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地质特征和生物演化情况。
第2单元 地质学发展简史
第2单元地质学发展简史人类对地质学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是作为一门科学,地质学成熟较晚,通常认为近代地质学到1840年才建立起来。
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可以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起社会背景分为6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远古——1450)对自然界地质学现象的认识是朴实的二、奠基时期(1450——1750)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比较科学的解释三、形成时期(1750——1840)旅行和探险使得地壳成为直接研究的对象,使得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从思辨性转为以野外观察为主的实证性研究。
水成论:德国的维尔纳提出花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积形成的;火成论:认为结晶岩是地下深处熔融物质上升到地表后形成的;水火之争促进了地质学从宇宙起源论、自然历史和古老矿物学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被称为第一次革命,它奠基了地球科学的思想革命,也形成以“固定论”作为哲学基础的“槽台论”长达一百多年的结论。
四、发展时期(1840——1910)五、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1970)板块构造说被称之为新全球构造理论,它标志着新地球观的形成,使现代地质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固定论”——槽台说;“活动论”——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称为地质学发展的第二次革命。
六、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方面,人类社会对个自然资源日益增加的需求,全球变化以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均对地质学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大量地质资料的积累,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尤其是航空、航天、计算机、深部钻探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得地质学获得了更为有利的发展机遇。
现代地质学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地质学观察与研究的范围和领域日益扩大;2、地质学研究的精度与深度随着多学科的合作而不断提升;3、实验与模拟成为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手段;4、全球构造理论不断补充完善;5、资源与环境是地质学服务社会的重要方面;6、国际合作成为现代地质学研究的必然趋势。
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
地质发展简史1.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1450)岩石和矿物知识的积累对地质作用的认识对地球的启蒙认识中世纪的地质学2.地质学的奠基时期(1450~1750)地质哲学思想的初步发展对化石和地层的认识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的发展3.地质学的形成时期(1750~1840)地质考察旅行的兴起水成论和火成论地质学体系的形成灾变论和均变论4.地质学的发展时期(1840~1910)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动力地质学地槽地台学说和全球地质构造的理论综合5.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的新阶段及板块构造学说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
在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了地质科学的知识体系。
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5个时期。
①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萌芽时期(远古~1450),以认识的直观和解释的猜测性为主要特征。
②地质学奠基时期(1450~1750),其特征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诞生,地质知识趋向系统化。
对地质现象试作理性解释,并逐步建立了观察和推理方法。
③地质学形成时期(1750~1840),一方面地质知识得到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人们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给予解释。
地质思想、理论和学说十分活跃,由此初步形成了地质学体系。
④地质学发展时期(1840~1910),其特征是地质知识和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质发展史的认识。
⑤20世纪的地质学(1910~),这一时期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地质学说、地质学理论不断涌现,地质学分支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沟通,形成了全球性地质学体系。
溶洞地质发展简史
溶洞地质发展简史
溶洞地质发展简史
溶洞是地球表面风化作用的一种产物,是地质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们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特性和经济价值。
以下是关于溶洞地质发展的简史:
一、早期形成
早期形成的溶洞是由于地球表面水文循环过程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
在这些发展初期的洞穴中,一些基本的溶洞地质结构和特点开始形成,例如洞天、石笋和石柱等。
这些洞穴可能直接与地面表面海拔有关,因此受到降雨和强风的影响较大。
二、逐渐成熟
在溶蚀作用的长时间作用下,有些洞穴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惊人的溶洞景观,以及诸如地下河流、地下湖泊和地下城市等更为复杂的地质结构。
这期间,地球表面的环境条件逐渐发展成具有一致性的连续的沉积地层,对于这些连续地层的研究可以确定早期洞穴的溶洞地质结构和特点。
三、现代阶段
由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阶段的溶洞形成受到了更多的影响,从而产生了更多的地质问题。
例如,人类开采、城市化和大气污染等现象,都会对地球表面地质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了更多新的溶洞问题。
综上所述,溶洞地质发展历程中存在着早期形成阶段、逐渐成熟阶段以及现代阶段等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地质问题,同时也需要对每个阶段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以便深入了解地球地质历史的演变过程。
地质发展简史
第五章地质发展简史本区在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历过的主要运动有五台运动、吕粱运动、蓟县运动、泰康运动、海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以及喜马拉雅(简称喜山)运动。
一、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Ar—Pt1)从区域地质背景来看,本区前中元古代处于地槽发展阶段,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特别是早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槽回返,产生了漫长而复杂的褶皱运动。
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
逐渐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变质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构成了华北地台结晶基底,结束了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
实习区位于华北地台东北部,大面积太古界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虽然未曾出露,但是尚可以见到下元古界绥中花岗岩(γ2)。
二、中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Pt2)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台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初期地台边缘部位仍带有活动性特征,断裂活动比较强烈,断陷和隆起比较明显,地台北部出现了呈北东方向延伸的燕山海槽,其北西与内蒙古陆接壤,南东与山海关古陆相邻,沉积了9000余米中元古代沉积物,沉降中心在河北蓟县,堆积了蓟县剖面中的长城系(群)、蓟县系〔群〕。
至中元古代末期,边缘断陷作用减弱,结束了边缘活动的历史,燕山海槽转入陆表海盆地。
实习区位于山海关古陆西南侧、在中元古代仍然是古陆剥蚀区,未接受沉积。
三、晚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Pt3)晚元古代早期,华北地台由边缘坳陷转入整体下降。
北部陆表海不断扩大,山海关古陆范围缩小,到青白口期本区已经成为陆表海的一部分。
堆积了长龙山组滨海浅相碎屑岩(浪成波痕、斜层理及含海绿石矿物)和浅海相页岩,稍后堆积了景儿峪组滨浅海相碎屑岩(具浪成波痕)和浅海相泥灰岩。
此时气候一度干燥炎热,海水时浅时深,生物界仅有藻类诞生,青白口期末,蓟县运动抬升,造成了大面积海退。
实习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5.7—8.0亿年)再度成为古陆剥蚀区。
四、古生代地台发展阶段(Pz)古生代伊始,实习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使寒武系府君山组平行不整合直接覆盖在景儿峪组之上,局部地方形成含砾碳酸盐岩沉积。
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
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介绍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指的是地球从形成至今的演化历程。
它记录了地球上各个时期发生的重要地质事件和地质现象,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历史变迁和地球上生物和非生物的发展演化。
本文将对地球的地质年代演化史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早期地质年代(45亿年前-20亿年前)地球形成• 4.5亿年前,地球从太阳原始星云中形成。
•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地球表面温度非常高,有大量火山喷发。
公元前4亿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表面温度逐渐下降,海洋开始形成。
•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第一个大陆的出现。
地球地壳演化1.公元前35亿年:第一个地壳大陆形成。
2.公元前30亿年:大陆板块碰撞形成了更大的陆块。
3.公元前25亿年:大规模的地壳运动使得形成了超级大陆。
中期地质年代(20亿年前-5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出现•公元前20亿年,最早的细胞生物出现在海洋中。
•生物开始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引发了全球氧气增加的大氧化事件。
大约15亿年前•地球上的大洋形成,并且陆地和海洋之间的交互作用增加。
地球地理环境变化1.地球上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地质活动带,如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球板块运动导致了地壳断裂和山脉的形成。
后期地质年代(5亿年前-现今)地球上的生命多样性•公元前5亿年,地球上出现了多样的植物和动物。
地球气候变化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加剧,导致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
2.全球变冷:地球气候出现周期性冷却期,如冰河时代。
人类的出现•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里,人类的祖先开始演化,并形成现代人类。
结论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是地球的发展历程的记录,它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在地质年代的不同阶段,地球上发生了众多的重大地质事件和生物演化的变化,这些事件和变化对地球上的生命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保护地球,发展可持续的未来。
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
地质发展简史1.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1450)岩石和矿物知识的积累对地质作用的认识对地球的启蒙认识中世纪的地质学2.地质学的奠基时期(1450~1750)地质哲学思想的初步发展对化石和地层的认识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的发展3.地质学的形成时期(1750~1840)地质考察旅行的兴起水成论和火成论地质学体系的形成灾变论和均变论4.地质学的发展时期(1840~1910)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动力地质学地槽地台学说和全球地质构造的理论综合5.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的新阶段及板块构造学说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
在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了地质科学的知识体系。
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5个时期。
①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萌芽时期(远古~1450),以认识的直观和解释的猜测性为主要特征。
②地质学奠基时期(1450~1750),其特征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诞生,地质知识趋向系统化。
对地质现象试作理性解释,并逐步建立了观察和推理方法。
③地质学形成时期(1750~1840),一方面地质知识得到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人们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给予解释。
地质思想、理论和学说十分活跃,由此初步形成了地质学体系。
④地质学发展时期(1840~1910),其特征是地质知识和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质发展史的认识。
⑤20世纪的地质学(1910~),这一时期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地质学说、地质学理论不断涌现,地质学分支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沟通,形成了全球性地质学体系。
地质学发展简史
地质学的发展史可追溯至古时候人们对岩石、矿物和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在西方,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学者如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斯特拉波等对地质学已有一定的认识。
17世纪末至18世纪是地质学的萌芽时期。
英国牛顿提出地球表面上的运动是由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所引起的理论,而法国笛卡尔则首次提出大陆漂移说。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是地质学的奠基时期。
1801年,英国地质学家赫顿提出地球演化的均变论,认为地球的变化是渐进的、均匀的,从而确立了地质学中的均变论。
1830至1840年,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主要是由冰川活动和地壳均衡作用引起的理论,进一步完善了均变论。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是地质学的发展时期。
1861至1863年,德国科学家洪堡德提出大陆边缘漂移和板块构造的理论,揭示了地球表面的运动和变化。
1905年,英国地质学家贝克提出地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辐射状分布的理论,进一步阐述了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动力学。
20世纪中叶至今是地质学的繁荣时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地球的深入探索,地质学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许
多新的分支学科,如环境地质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地貌学等。
同时,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形成了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分支学科。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观察、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历程,为人类认识和了解地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从古至今的地质演变
从古至今的地质演变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形态和演变历史的科学。
地质演变是指地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地质事件和现象,包括地壳的形成、变迁,地球内部的运动和活动,以及地表地貌的塑造等。
从古至今,地质演变经历了多次剧烈变革,塑造了地球丰富多样的地理面貌。
古生代地质演变古生代是地质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大约在5.4亿年前至2.5亿年前。
古生代初期,地球的地壳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大陆地块。
在这一时期,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陆地植被和动物,生命开始向陆地适应。
古生代末期,发生了重大的地球事件,如奥陶纪-志留纪末的大量生物灭绝,晚泥盆纪和白垩纪初期的地壳运动和构造调整等,这些事件对地球的地质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生代地质演变中生代是地质演变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大约在2.5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
在这一时期,地球上的许多古生物逐渐灭绝,新的生物种群开始出现。
中生代时期,古特提斯洋的形成和消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地球气候的变化等地质事件频繁发生,对地球的形态和地幔构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生代地质演变新生代是地质演变史上最近的一个时期,大约在6,600万年前至今。
在这一时期,地球上的大陆板块不断漂移,构造活动频繁,地球气候和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
新生代时期,新疆盆地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北美冰川时期和洪水泛滥等地质事件塑造了当今地球的地理形貌和地质构造。
总结从古至今的地质演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多次剧烈的变迁和演化。
地球的地质演变史是地质学家研究的对象之一,通过对地球的地质演变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的起源、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球资源提供重要依据。
【字数已超出要求,全文表达流畅,符合题目描述需求】。
地质发展史
地质发展史一、地球的诞生地球诞生于大约46亿年前,就像一个超级神秘的大礼包突然出现在宇宙这个大派对里。
那时候的地球啊,就是个大火球,到处都是滚烫滚烫的岩浆在翻滚呢。
想象一下,整个地球就像一锅煮沸了的超级热汤,各种物质在里面乱炖。
二、太古代1. 这是地质历史中最古老的时期啦。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的生命刚刚开始冒头。
那时候的生命可不像现在这样多姿多彩,都是些非常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像蓝藻之类的。
它们就默默地在那片还很恶劣的环境里生存着,一点点地改变着地球的环境。
这些小家伙们可厉害了,它们进行光合作用,慢慢地释放出氧气,让地球的大气开始有了变化。
2. 从岩石方面看呢,这个时期形成了很多古老的岩石,像花岗岩之类的。
这些岩石就像是地球早期的记忆卡,记录着那时候的地球状况,什么高温啊、高压啊,都在岩石的纹理和结构里藏着呢。
三、元古代1.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进入了元古代。
这个时候,地球开始慢慢变凉了一些,海洋变得更加广阔了。
生命呢,也开始有了一点小小的进化,有了一些藻类的大爆发。
海里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藻类,把海洋都染得绿绿的,从太空看地球,就像一颗绿色的宝石在宇宙里闪闪发光呢。
2. 在地质构造方面,出现了一些稳定的大陆板块,虽然还不像现在这样规规矩矩的,但已经开始有了板块的雏形。
这些板块就像拼图一样,在地球的表面慢慢地移动、拼接,塑造着地球的地貌。
四、古生代1. 寒武纪大爆发可是古生代的一个超级大事件。
就好像生命在这个时候突然开了窍,各种各样的生物一下子就冒了出来。
节肢动物、腕足动物、脊索动物等等,多到数都数不过来。
海里就像开了一场超级生物大派对,每个生物都在展示自己独特的造型和生存技能。
2. 到了泥盆纪,鱼类开始称霸海洋。
那些鱼长得千奇百怪的,有的身上长满了刺,就像一个个小刺猬在水里游;有的眼睛大大的,好像在探索着这个神秘的海洋世界。
同时,这个时期植物也开始登上陆地,像蕨类植物,它们在陆地上铺展开来,把陆地从一片荒芜慢慢变成了绿色的小天地。
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
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
地球是一个拥有45亿年历史的行星,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地球的演化历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原始地球、古生代、中生代和新
生代。
一、原始地球
原始地球时期是指从地球形成到大约38亿年前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地球处于混沌状态,大气层和海洋还没有形成,温度极高,表面充满
了火山喷发和陨石撞击留下的坑洞。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逐渐冷却
下来,并开始形成大气层和海洋。
二、古生代
古生代时期是指从38亿年前到2.5亿年前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命形式,并逐渐发展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生物。
同时,陆地也开始出现,并且逐渐扩张。
在古生代末期,出现了大规模
灭绝事件,导致许多物种消失。
三、中生代
中生代时期是指从2.5亿年前到6600万年前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恐龙等巨型动物盛行于陆地上,并且陆地上开始形成了大规模的森林。
同时,地球上的板块运动加速,导致了山脉的形成和海洋的扩张。
四、新生代
新生代时期是指从6600万年前到现在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的生物逐渐向现代形态演化,并且陆地上出现了哺乳动物等新型生物。
同时,地球上也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如恐龙灭绝、冰川时期等。
近
几百年来,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和
环境污染等问题。
总之,地球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我们
今天所熟知的各种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
我们应该珍惜这个美丽而
宝贵的星球,并努力保护它。
【地理笔记】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一、地质年代表二、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①地球起源于大约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
星云盘内的物质经碰撞吸积,逐渐演化成原始地球。
②此后,地球温度逐步降低,内部物质出现分异。
密度大的物质渐渐聚集到地球的中心,形成地核;密度较小的物质向上集中,形成地幔和地壳。
③广泛发生的火山喷发,释放出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圈。
④随着地表温度下降,气态水发生凝结,通过降雨落到地面,形成由河流、湖泊和海洋等组成的水圈。
⑤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化石的年代大约距今38.5亿年,意味着地球上的生命大约从38.5亿年前开始。
⑥大约 5.4亿年前,地球生命在沉寂了几十亿年之后出现了一次大爆发,在相对短暂的2000多万年的时间内出现了一大批生物种类。
此后地球进入了生物繁盛以及较高生命演化的新阶段——显生宙。
⑦大约180万年前,人类诞生了,地球开始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生命大爆发地球生命在距今大约38.5亿年前出现后,经历了几十亿年缓慢演化的过程。
到大约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突然在2000多万年的时间内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生物。
它们不约而同地迅速起源,一系列与现代动物形态基本相同的动物在地球上“集体亮相”,形成了多种门类动物同时共生的繁荣景象。
该现象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三、地球演化过程生物演化地球生物演化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例如,地球上出现的第一个生物是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细菌,此后才出现了多细胞生物;先出现的植物是裸子植物,然后才出现被子植物;先出现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然后才出现脊椎动物,并且在新生代最晚期出现了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一一人类。
从分布空间来看,生物演化经历了由海洋向陆地扩展的过程。
在几十亿年历史中,地球生物大都生活在海洋里,直到距今约4.4亿年前陆生裸蕨植物的出现,标志着生物开始向陆地扩展。
距今大约3亿多年前泥盆纪中晚期两栖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动物开始从海洋向陆地扩展。
中国地质学发展简史
中国地质学发展简史中国地质学的发展简史一、古代地质学的兴起1、战国时期:荀子等学者发现、描述岩石的属性,以及提出古洪水的假说。
2、秦汉时期:项羽提出“土木”的学说;施耐庵提出“天地外之现象,与地壳内之变异”;孙思邈发现泥炭并研究其形成机理。
3、唐宋时期:僧智大发现“車洞岩”;刘郁发现“火尖山”;杨珩发现“秦安峰”。
二、近代地质学的发展1、清朝时期:崔林式发现地层层位,奠定中国地质科学层次研究的基础;郑也夫发现涡湖。
2、民国初期:王至德系统研究了东南晚古生界的地层,探明了长江中游元古宙的基本地质特征;张大千发表《地理学与陆地地质学》一书,形成了中国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3、抗战时期:南京大学成立中国首个地质系;北京大学设立第一个全国性的地质学实验室;南京大学陆地地质系开展了西南石油勘查研究,将地质学的研究引入实际勘探工作;抗战胜利后,地质实验室、系统、应用工程方面突飞猛进,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三、新时期的地质学1、改革开放后:中国引进西方地学理论,扩大地质岩石学、矿产资源学、地质工程学领域的研究面;国家设立许多专业性地质学杂志和社团,形成了地质学的学术交流体系;重点开展矿产资源勘探研究,救灾评估研究等。
2、21世纪:中国地质学正经历分支化发展,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持续提高;出现了中国地学会、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岩石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等多个团体组织,其发展支持着中国地质学的发展。
四、地质科技及其应用1、钻探技术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钻探技术以及岩石地质勘查手段,对国内的大规模岩溶区进行系统整体研究,以及洞穴洞穴表面上体质结构和空间分布规律,保护自然资��在人类使用和利用中受到破坏。
2、地震与防震:通过加强和发展地质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建立有效的地震预测机制;在火山、地震等灾害中,应用地质科学原理完成防止、减少损失及处理后续问题。
3、环境研究与保护:利用地质科学研究技术,预测及扼制地质灾害,提高人类对大自然的保护和利用能力,为更有效的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山东地质发展简史
山东地质发展简史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形复杂,地质构造活跃,资源丰富。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商贾云集之地,也是文化繁荣之地。
随着时代的变迁,山东地质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古代山东地质早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山东就有了人类的足迹。
当时的山东地区还是一个海湾,现在的泰山、莱芜等地都是海底。
到了公元前1600年左右,山东开始有了大量的青铜器出现,这标志着山东进入了青铜时代。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山东地质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当时的山东地区,属于楚国、齐国、鲁国等国家的势力范围。
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对山东的地质资源进行了深入的开发和利用,如开采铁矿、煤矿等。
秦汉时期,山东地区属于齐郡、琅琊郡、东海郡等行政区划,这个时期,山东地质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加强。
当时,山东地区的铁矿、煤矿、石灰石等资源被广泛开采和利用,为当时的经济和军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近代山东地质进入近代,山东地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世纪末,随着对煤炭、铁矿等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山东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进入了高峰期。
当时,山东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煤炭、铁矿资源集散地之一。
20世纪初,山东地区的地质勘探和矿产资源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时,山东地区的地质工作者开始使用现代化的勘探技术,如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等,大大提高了勘探效率和准确性。
这个时期,山东地区的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开采进一步扩大,为当时的工业和军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山东地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当时,山东地区的地质工作者开始全面系统地对山东的地质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为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现代山东地质进入21世纪,山东地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时,山东地区的地质工作者开始加强对地震、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研究和防范,为当时的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地质历史表(最全版本)
地质历史表(最全版本)该地质历史表旨在提供关于地球历史发展的详尽信息。
以下是一份简要的地质历史表,涵盖了地球的主要历史事件。
1. 前寒武纪(4.6亿年前-5.41亿年前)- 地球形成并冷却- 化学元素的分离和水的形成- 最早的生命形式——原核细胞的出现2. 寒武纪(5.41亿年前-4.86亿年前)- 生命多样性迅速增加- 硅质生物群的兴盛3. 奥陶纪(4.86亿年前-4.42亿年前)- 大陆漂移和碰撞-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扩展4. 寒武纪后期(4.42亿年前-3.93亿年前)- 多细胞生物的出现- 海洋中丰富的化石记录5. 泥盆纪(3.93亿年前-3.59亿年前)- 过渡形成陆地植物- 鱼类和植物的陆地适应性进化6. 石炭纪(3.59亿年前-2.75亿年前)- 大规模树木覆盖地球- 煤矿资源的形成7. 二叠纪(2.75亿年前-2.58亿年前)- 单叶植物的繁荣- 具有远亲关系的爬行动物的出现8. 三叠纪(2.58亿年前-2.04亿年前)- 恐龙的繁衍和扩散- 第一个哺乳动物的出现9. 侏罗纪(2.04亿年前-1.45亿年前)- 恐龙统治的时期- 哺乳动物多样性的增加10. 白垩纪(1.45亿年前-6500万年前)- 花卉的演化开始- 鸟类的出现11. 古近纪(6500万年前-2580万年前)- 灵长类动物的出现- 早期人类的进化12. 新近纪(2580万年前-现在)- 大规模哺乳动物灭绝- 人类的进化和文明的兴起这份地质历史表提供了一般的历史事件,仅供参考。
请注意,具体的年代和事件可能因新的科学发现而有所修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地质发展简史
本区在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历过的主要运动有五台运动、吕粱运动、蓟县运动、泰康运动、海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以及喜马拉雅(简称喜山)运动。
一、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Ar—Pt1)
从区域地质背景来看,本区前中元古代处于地槽发展阶段,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特别是早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槽回返,产生了漫长而复杂的褶皱运动。
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
逐渐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变质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构成了华北地台结晶基底,结束了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
实习区位于华北地台东北部,大面积太古界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虽然未曾出露,但是尚可以见到下元古界绥中花岗岩(γ2)。
二、中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Pt2)
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台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初期地台边缘部位仍带有活动性特征,断裂活动比较强烈,断陷和隆起比较明显,地台北部出现了呈北东方向延伸的燕山海槽,其北西与内蒙古陆接壤,南东与山海关古陆相邻,沉积了9000余米中元古代沉积物,沉降中心在河北蓟县,堆积了蓟县剖面中的长城系(群)、蓟县系〔群〕。
至中元古代末期,边缘断陷作用减弱,结束了边缘活动的历史,燕山海槽转入陆表海盆地。
实习区位于山海关古陆西南侧、在中元古代仍然是古陆剥蚀区,未接受沉积。
三、晚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Pt3)
晚元古代早期,华北地台由边缘坳陷转入整体下降。
北部陆表海不断扩大,山海关古陆范围缩小,到青白口期本区已经成为陆表海的一部分。
堆积了长龙山组滨海浅相碎屑岩(浪成波痕、斜层理及含海绿石矿物)和浅海相页岩,稍后堆积了景儿峪组滨浅海相碎屑岩(具浪成波痕)和浅海相泥灰岩。
此时气候一度干燥炎热,海水时浅时深,生物界仅有藻类诞生,青白口期末,蓟县运动抬升,造成了大面积海退。
实习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5.7—8.0亿年)再度成为古陆剥蚀区。
四、古生代地台发展阶段(Pz)
古生代伊始,实习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使寒武系府君山组平行不整合直接覆盖在景儿峪组之上,局部地方形成含砾碳酸盐岩沉积。
随后海侵扩大,为广海环境,有大量的碳酸盐沉积。
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气候温暖、潮湿,生物界无脊椎动物三叶虫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
府君山组晚期浅水活动区形成球形隐藻(核形石)灰岩。
早寒武世府君山组底部具角砾状灰岩(底砾岩),标志着一套新的沉积开始,但在转入馒头期之前曾一度沉积间断;馒头期海水较浅,处于滨海潮上带(或泻湖)环境。
气候干旱炎热,首先在其底部发育了碳酸盐岩底砾岩。
然而,由于海水含盐度过高,以致达到了过饱和状态,沉积物以紫红色粉砂岩、页岩等细碎屑岩为主,上部有少量碳酸盐岩(白云质灰岩或层状石灰岩)沉积;毛庄期海水略有闭塞,形成紫红色粉砂岩和页岩泥坪相沉积,气候仍为干燥炎热,但湿度有所增加,三叶虫增加,腕足动物无铰纲开始出现,顶部出现水体搅动的球形隐藻灰岩。
中寒武世徐庄期和张夏期海侵扩大,形成广海沉积环境,气候转为温暖,海水搅动,形成鲕滩堆积,鲕滩将泻湖与台地隔开,只有特大高潮时,海水才能越过鲕滩。
因此,在鲕状灰岩中发现广海生活的三叶虫。
张夏期达到了本次海侵的高峰。
由于环境适宜,广海中繁衍着大量的三叶虫和藻类,晚寒武世有明显的海退现象,崮山期处于滨海氧化环境,沉积物暴露在水面以上,遭受到风暴浪袭击,狂风恶浪的冲击使未固结的和半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破碎成砾屑,在原地或半原地再沉积、胶结;长山期以泻湖相长柱状藻灰岩为主,至中晚期出现浅海相较深水或冲刷相;凤山期再次出现台地较深水相和台地浅水冲刷相。
海水时深时浅,但气候较湿润,三叶虫类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海洋中的主宰者,腕足类和头足类也开始兴盛起来。
早奥陶世冶里期海进再度扩大,沉积环境逐渐变为正常浅海较深水环境(或有浅水相交替),以
大量的碳酸盐岩出现为特征;亮甲山期为本区历史上最大海侵时期,形成很厚的质纯碳酸盐岩沉积;早马家沟期环境有所改变,镁质增加,海水时浅时深,后期海水变浅。
早奥陶世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生物生长,以头足类直壳鹦鹉螺的兴起,三叶虫的衰落为特征,称雄一时的腕足类、笔石及介形类也开始发育起来。
早奥陶世末发生太康运动(冶里隆起),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海水退出,转入华北地台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的地史时期。
由于气候温暖、降水量大,使已成岩的石灰岩被地下水溶蚀,形成许多溶洞,在古风化壳上形成了残余式铁矿(山西式铁矿第一层位)。
中石炭世早期,地壳又开始下降,海水侵入,本区处于滨海沼泽相沉积,形成一套富铝铁质碎屑沉积物(本区沉积铁矿为山西式铁矿第二层位)。
地壳升降频繁,滨海沼泽中有大量植物繁衍,以蕨类为主,海洋中则以珊瑚、腕足和双壳类动物最多;晚石炭世地壳略趋稳定,海水时进时退,但以陆相沼泽为主,气候适宜大量蕨类植物生长,死后形成巨厚堆积,形成本区含煤地层。
二叠纪以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相沉积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繁茂,气候转为干旱时形成一些红色碎屑岩沉积,这个时期也有海水短暂侵入,如石千峰组地层中发现海生动物舌形贝。
五、中生代地台活化阶段(Mz)
本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之后,曾发生过两次构造变动。
大约在海西晚期本区经历了一次自西而东的挤压作用,产生了由长龙山组至石千峰组组成的柳江向斜及南北向压性断裂和北东、北西两组扭性断裂,即现今的柳江向斜下构造层(向斜西翼倾角略陡,东翼倾角较缓)。
大约在印支期,北票组沉积以前,本区还经历了自北向南挤压作用,形成了东西向压性断裂、褶皱等。
柳江向斜轴面由压性结构面转为张性结构面,枢纽波状起伏,使其成为向北扬起的短轴向斜,其中老君顶至小王山一带有一个东西向平缓的隆起,大洼山、拿子峪各有一个沉降盆地。
东西向断裂切割了绥中花岗岩(γ2),但未切割中生界北票组,也未切割正长斑岩(ξπ53)及响山岩体(γ53)。
由于柳江向斜向北扬起,地形北高南低,北端侵蚀层位较低,东翼区石岭以北侵蚀至二叠系下石盒子组,普遍不见下石盒子顶界,向斜北西端侵蚀至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在老君顶—小王山东西向隆起上,其侵蚀层位也较低,而沉降盆地保留层位较高。
这些在深部钻孔资料中均有所反映。
一个隆起带、两个沉降盆地的存在说明了本区印支运动的存在,并推测作用力是由北向南挤压的,使柳江向斜成为叠加褶皱。
与本区东西向构造有成因联系的岩浆活动是辉绿岩或辉绿玢岩浅成侵入体的侵入。
本区在海西—印支运动以后,侏罗系北票组冲积扇、河流相砂砾岩层呈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前中生界不同时代地层之上,持续的坳陷及气候转亚热带潮湿气候,盆地内部湖水加深,沼泽广布,大量的裸子植物繁盛起来,取代了古生代兴起的蕨类植物。
北票组沉积以后,本区燕山运动第一期构造变形仍以塑性变形为主,产生了本区北西向构造,并伴随有闪长玢岩浅成侵入体侵入。
中晚侏罗世是华北地台极不平静的时期。
蓝旗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北票组之上;孙家梁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蓝旗组之上,频繁的构造运动伴随而来的是阵发式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位。
火山岩中无沉积岩夹层,火山喷发的位置在柳江向斜核部大洼山至老君顶一线的断裂带中,火山沉积物分布在拿子峪和大洼山两个沉降中心,并几乎覆盖整个盆地。
本区蓝旗组火山岩系受新华夏系北北东向构造控制。
西翼区南北向走向断裂被新华夏系压性或压扭性断裂迁就、利用,部分新生断裂切割了北票组。
本区响山岩体(γ53)是沿新华夏系NNE向再次活动断裂侵人的。
稍后的花岗斑岩脉、石英二长斑岩体(ξπ53)都可能与新华夏系多次活动有关。
响山岩体的侵入对柳江向斜西翼岩层倾角也有影响,使其更陡了,甚至出现了倒转。
由于岩浆的侵入,在其外接触带形成一些金属或非金属矿化。
如铁、铜、铅锌、萤石、重晶石等矿点或矿化点。
燕山运动第四期是以断块运动为主的,鸡冠山地堑应是这次断块运动的实例。
六、新生代发展阶段(Kz)
中生代以后,本区已经成为高山峻岭(正向地貌单元),未见到第三系沉积物,大约在早第三纪
本区达到了准平原化状态(海拔相当于600—700m),地表河流侵蚀由向斜核部转入翼部,到了晚第三纪时,形成了本区第二级夷平面(海拔高度450—500m)。
构造上的盆地与地貌上的盆地已经分离。
到第四纪时,以石门寨为中心的地貌上的盆地已经形成。
由于新构造运动以来,本区地壳运动的特点是间歇式上升,大致在中更新世湟水期形成了本区山羊寨、程庄(海拔170—180m)的洞穴和大石河、汤河及其支流的三级阶地,周口期形成三级阶地及溶洞内的堆积物。
而大石河及其支流一级阶地,以及相同高度的第二层溶洞或海蚀二级阶地则是本区第四纪全新区地壳抬升的古代沉积物。
由于地壳上升,地下水溶蚀作用留下了多层溶洞,大量的哺乳动物,如狼、熊、鹿等曾在溶洞中栖身,给哺乳动物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哺乳动物的大发展,终于导致了人类的出现。
人类的出现是生物界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改天换地,旧貌变新颜。
人类不但能够能动地认识自己组成的社会,认识人类出现以前地球上发生的地质大事件,而且还能够不断地改造大自然的面貌,使之为人类自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