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学结课论文,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小论文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考查方案根据学校培养方案的规定,《自然灾害与防治》是校级公共选修课,考核方式为考查,依据课程大纲及考核大纲的要求,制定本考查方案。
一、考查形式课程考核由期末课程大论文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
其中期末课程大论文占40%,平时成绩占6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20%)和平时作业(40%)两部分。
二、平时成绩1.作业成绩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4次课后作业,及时批改,登记作业成绩。
平时作业一共4次,每次作业的成绩以等级制给出,包括优+,优,优-,良+,良……及格,不及格等级次,统计分数时这些等级分别被赋予100,95,90,…….等对应分数,以此类推。
统计各次作业成绩的平均分,以作业平均分结果折算(40%)到课程的总评成绩中。
2.课堂出勤成绩课堂考查出勤情况,一共点名10次,每次记2分,共20分。
三、期末课程大论文1.目的意义《自然灾害与防治》期末课程论文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占整个课程考核成绩的40%。
期末课程论文是对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考核形式。
2.内容与基本要求1.期末课程论文要突出防灾减灾这个主题;2.期末课程论文以一个具体的自然灾害展开论述,要描述灾害的状况,发生的时间、地点、危害程度,探讨灾害发生的机制,提出灾害防治的基本措施,分析灾害治理的社会经济效益;3.期末课程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符合武夷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4.每人一题,自选题目。
3.考核标准1.课程论文总分100分,按照40%折算后计入课程期末总成绩;2.未突出防灾减灾主题的,扣40分;3.字数不足3000字的,扣30分;4.论文发现抄袭字数达到40%的,以不及格处理;5.不符合武夷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格式的,累计出现10处,扣10分,超过10处,不论多少,扣30分;6.英文摘要不可读的,扣10分;附件1:毕业论文(设计)排版格式附件1:毕业论文(设计)排版格式《自然灾害与防治》期末课程论文直接写题目(不要出现题目两字),一行排不下可排两行(一号黑体字)院系: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日摘要(居中,小二号黑体)×××××(一般在300字左右,摘要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首行缩进,行距为固定值22磅)×××××(内容包含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关键词:××××;××××(一般为3-5个左右,关键词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每行与冒号对齐;行距为固定值22磅;关键词之间用分号相隔。
灾害学论文
灾害学结课小论文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对汶川大地震的观察与思考摘要:地震是一种严重危及人们生命财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6度以及6度以上地震区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和自治区。
近几十年来的十多次大的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人们心里留下了巨大的创伤。
关键词:地震汶川抗震设防灾害对策引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正文一、地震灾害1.地震灾害的特点?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
地震灾害因素2.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其中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
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综合防御工作做好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自然灾害。
3.地震直接灾害有哪些?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坏和海啸。
4.地震次生灾害因地震的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包括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次生灾害5. 什么叫次生灾害源?次生灾害源是指因地震而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灾害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存设施,以及水坝、堤岸等。
人员伤亡10.影响人员伤亡的因素(1)地震强度(震级和烈度);(2)震中距离;(3)震区人口密度;(4)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密度;(5)发震季节和时间;(6)有无地震预报;(7)有无地震应急预案;(8)抢救速度。
自然灾害学习心得范文
自然灾害学习心得范文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我参加了自然灾害学习课程,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提升了自身的应对能力。
在此,我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其应对措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地震、台风、洪水、干旱、山火、沙尘暴等。
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应对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地震:在地震发生时,要保持镇静,找寻避险场所,躲避高大建筑物;如被困在废墟下,应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试图寻求救援。
•台风:预警期间尽量待在室内,把所有垃圾消毒,躲避大树和街道两旁的高楼,行动不宜过于频繁。
•洪水:洪水来袭时尽快转移到安全区域,移动时应尽量靠近建筑物、树木等巩固物,在穿越险区时多注意安全。
•干旱:应保持环境的湿度,用遮荫办法降低地面温度,选择耐旱的作物进行植栽,节约用水。
•山火:远离火源,如无法逃脱则要想方设法采取措施自救,比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找寻水源灭火等。
•沙尘暴:在外出时应相应的配备口罩、护眼镜、口罩等防护用具,需要随时关注天气预警,保持健康的体魄。
以上是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只有做好这些,才能更好的面对自然的挑战。
自身的应对方式我们面对自然灾害时,自身的综合素质很重要,主要包括心理素质、防灾意识以及应对措施。
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要保持冷静,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充分发挥自己的应变能力。
观察周围天气及水位等,合理的估计风险,选择合适的避难所,以及做好长期水量、粮食存储工作,都是我们做好自身防范的需要。
当遇到灾难时,要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参与行动,即使是在紧急情况下,要保持清醒,协调情绪,积极地为自己和他人做好一切准备。
总结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周围,我们需要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灾害的揪心,以此来构建自己预防和救灾的应对技能。
自然灾害课程的收获,是对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贡献。
掌握好相关知识,随时做好防范自然灾害的工作,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才会有所保障。
防灾减灾学结范文3篇
防灾减灾学结范文3篇Model papers 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汇报人:JinTai College防灾减灾学结范文3篇前言:工作总结是将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并分析不足。
通过总结,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指引下一步工作顺利展开。
本文档根据工作总结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自我性、回顾性、客观性和经验性的特点全面复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防灾减灾学结模板2、篇章2:防灾减灾学结例文(标准版)3、篇章3:防灾减灾学结例文篇章1:防灾减灾学结模板近年来,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地震、海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和伤痛。
就在我们大学校园里,也有一些安全隐患潜伏在我们的身旁。
为了提高我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学会必要的逃生知识,在学校的号召下,我们12人力班特地开展这一次主题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活动分为四个流程,分别是地震演练、介绍各个自然灾害学会在灾害中逃生、游戏环节、校园安全。
首先由主持人陆小桦致精彩简短的开场白,就进入由陈嘉玲担任主讲的第一个流程:地震演练。
陈嘉玲同学给同学们讲解了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赢得时间快速逃生以及注意事项,并且演示给同学们看,让同学们边看边学。
学完后,开始实战演练。
在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下,地震演练成功完成。
第二环节由主持人给同学们讲有关海啸、水灾、火灾、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前兆及发生的现象,还有如何沉着冷静地面对突发灾害开展应急逃生措施。
同时江伟富负责ppt的同步演示。
第三环节是同学们期待已久的游戏环节。
由黄秋莲同学担任这一环节的“主考官”。
减灾与防灾结课论文
1.结合你的生活经历的某一个灾害,论述灾害的概念、要素、机理及对策。
洪水灾害--2002年6月9日陕南特大洪灾一、概念:洪灾:洪灾是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使客水入境而造成的灾害。
洪灾除对农业造成重大灾害外,还会造成工业甚至生命财产的损失。
它是我国发生频率高、危害范围广、对国民经济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二、形成机理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导致洪灾发生我国重大洪水灾害主要集中在七大河流域的中下游平原。
平原面积辽阔,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排水不畅,极易发生洪水灾害。
以湖南、湖北为例,湖南地处长江中下游,西、南、东三面环山,北部低平,呈马蹄形;湖北西高东低,西、北、东三面环山,向南敞开,略呈一个不完整的盆地。
湘鄂两省合到一起,其地形恰成一个马蹄形盆地,长江洪水只能经城陵矶一口流出,如果遇到高强度、大范围暴雨,长江流域荆江河段和陵矶河段都很容易发生大的洪水。
2.雨季持续性强暴雨造成洪水泛滥,水位超警戒线持续的强暴雨是造成重大洪涝灾害的直接自然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重大洪水灾害,主要是由于强暴雨持续时间长(一般一周左右),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是2007年淮河重大洪涝灾害,暴雨持续36天,发生了6次大范围强暴雨,其次是1996年长江流域重大洪涝灾害,暴雨持续32天,发生了7次持续性强大暴雨。
受持续强暴雨影响,流域中下游水库、河道水位迅速上升,造成洪水泛滥,流域洪峰流量和洪峰水位超警戒线,水库超限。
3.来洪量与泄洪量相差大,泄洪能力不足我国重大洪灾有洪峰高、流量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洪峰流量大,湖泊蓄洪和河道泄洪能力不足是造成流域重大洪灾的重要原因。
而且我国各流域河段的河道安全泄洪量远远不能承泄流域支流的洪水来量,洪水威胁十分严重。
巨大的洪水来量与河道安全泄洪能力不足的突出矛盾,使得重大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不可避免。
4、水利矛盾突出,排涝泄洪工程设施标准低首先,我国水利问题突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初步形成了我国的水利工程体系。
大学生安全与应急教育结课论文
大学生安全与应急教育结课论文大学生应急教育结课论文今天我们的大学生安全与应急教育结课了。
经过了4周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很多保护自身与他人的安全的应急措施。
这篇结课论文的主题是“如何呵护生命”。
生命是非常宝贵的,所以不论是什么情况,都要以自身和他人生命为主。
本篇文章主要从“天灾、人祸和自身的心理问题”为主来讨论“如何呵护生命”这个话题。
天灾:(一)地震案例一: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创,但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
桑枣中学校长叫叶志平,是四川省优秀校长,他担任校领导后,下决心花40万元将造价才16万元的一栋“豆腐渣”实验教学楼进行了彻底的加固,消除了隐患;更为主要的是,从2005年开始,他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工作做得非常仔细,每个班的疏散路线、楼梯的使用、不同楼层学生的撤离速度、到操场上的站立位臵等,都事先固定好,力求快而不乱,井然有序。
案例分析:在案例一中,这所学校的校长有非常强烈的避险意识。
事实上,可以说,当今多数校长是有风险意识的,尤其是那些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紧急疏散演习的校长,但说不上强烈,他们更多是秉承教育部门的旨意行事,尚未把学生的安全工作放在应试教育之上。
叶志平则是自觉把学生的生命安全看得高于一切,其强烈的避险意识从下面这一细节中可见一斑:对新建的楼,他不放心楼外立面贴的大理石面,认为只贴一下不行,他让施工者每块大理石板都打四个孔,然后用四个金属钉挂在外墙上,再粘好。
其次,他有严谨的治校作风。
叶校长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和办事严谨的工作作风令人叹为观止。
这种作风不仅体现在对危房实验楼的加固修缮中,更体现在组织紧急疏散演习中。
这类演习往往会被弄成做戏,老师不认真,学生敷衍了事,故一般收效甚微。
但叶校长则严格要求,每次演习都按照预先制定的方案一步不漏地进行。
关于防灾减灾论文
防灾减灾知识及个人感悟姓名:李燕美班级:10电子2班学号:E10610203 自然灾害就是在一定自然环境背景下产生的、超出人类社会控制的承受能力,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损失的事件,是自然与社会的综合作用的产物。
包括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火灾、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有重大的危害性,造成的损失正呈加剧加重的态势。
自然灾害往往是突如其来的,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且常伴有一定的预兆。
面对自然灾害,有意识和无意识大不一样,有准备和无准备大不一样,准备好和准备差大不一样。
灾害防治的基本对策是预防、避让和治理。
其中,预防是上策,我们应该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把被动应对自然灾害变为主动防灾减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我通过学习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这门课,懂得了很多防灾以及在灾难中如何自救的知识。
下面简单分享我学到的防灾减灾知识。
一、地震时自我保护地震时的剧烈摇动约1分钟左右。
我们应该躲在结实的桌、台等下面藏身,保护头部。
发生地震时应立即关闭火源!如果起火应马上灭火。
因为关闭火源能防止灾害扩大。
我们应养成习惯,即使是小地震也要立刻关闭火源。
不要慌乱地跑到室外。
胡乱地跑到室外非常危险,应该认真确认周围情况以后,再从容行动。
打开门以确保出口。
这个是有必要的,因为有时会因为地震的摇动而使房门歪斜而打不开。
在室外时应保护头部,躲开危险的物体!还要注意围墙倒塌,窗户玻璃或招牌等落下。
应到安全的建筑物中或附近较大的场所避难。
在百货店、剧场等地应按照工作人员指示采取冷静行动!不要相信流言,按正确信息采取行动!二、火灾中自救火魔无情,当我们被困在火场内生命受到威胁时,在等待消防员救助的时间里,我们应该利用地形和身边的物体采取积极有效的自救措施。
绳索自救法:家中有绳索的,或者把床单、被罩或窗帘等撕成条或拧成麻花状,可直接将其一端拴在门、窗档或重物上沿另一端爬下。
过程中,脚要成绞状夹紧绳子,双手交替往下爬,并尽量采用手套、毛巾将手保护好。
自然灾害学结课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自然灾害学》结课论文人类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
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探测更广阔和更微小的世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地球成了一个地球村。
诸如此类的成就不仅代表了科技所达到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激光、微波、电视、计算机、网络、核反应堆,这些东西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们充满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它们的存在,它们都影响和控制了我们的生活。
现代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
不过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人类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吗?对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考虑是我们每个人所关注的问题。
自然资源:取之不竭吗?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空前加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自然界的土地、水、矿物、空气、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没有人类干预前,它们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只是在人类出现之后,被人类利用,并给人类带来效益,才被人类称为自然资源。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发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全球森林面积45.01公顷,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木材资源,而且对全球物质、能量循环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还是巨大的基因库。
草地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全球草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将近一半。
非再生资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的矿物有3300多种,其中有工业意义的1000多种,被列为矿产资源的有160多个矿种,对人类经济有重要价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铅、锌、金、银、磷、硫,盐等40多种。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
分析了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包括加强预防、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强调人类应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关键词:自然灾害;影响;原因;应对策略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一)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
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暴雪、干旱等;水文灾害如洪水、海啸等;生物灾害如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不可预测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即使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也难以准确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2.破坏性大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例如,地震可以摧毁建筑物,洪水可以淹没城市,台风可以破坏基础设施等。
3.连锁反应自然灾害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洪水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生态破坏等。
三、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一)自然因素1.地球内部运动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断裂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和火山喷发。
2.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异常变化会导致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发生。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影响全球气候,引发暴雨、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
3.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系统的失衡也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然灾害学习心得范文
自然灾害学习心得范文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环境产生的、对人类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的突发事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我参加了一次自然灾害学习活动,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我了解到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自然灾害主要分为地震、洪水、台风、暴雨、干旱等几种类型。
每一种类型的自然灾害都有其独特的发生规律和预警信号,了解它们的特点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避灾措施至关重要。
此外,我也了解到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和区域分布,并认识到了科学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其次,我学会了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
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正确的应对措施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学习中,我了解到地震时的避难技巧,掌握了洪水来临时的撤离指南,学会了利用应急设备防范台风和暴雨等灾害的方法。
这些应对方法不仅加强了我个人的保护,也为我身边的人提供了帮助。
最后,我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防灾减灾措施来减少其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譬如,加强城市防洪和排水设施的建设,提高灾害预警和监测能力,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等。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也可以提高我们应对灾害的能力。
通过这次自然灾害学习活动,我深刻认识到自然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威胁。
我将以此为契机,不仅要不断学习自然灾害知识,提高自己的灾害应对能力,还要积极参与到灾害防治工作中,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加大对自然灾害科学防灾减灾工作的投入,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社会。
防灾减灾学结课论文
目录1 课程总结 (2)1.1 洪灾 (2)1.1.1 介绍 (2)1.1.2 成因 (2)1.1.3 分类 (2)1.1.4 我国洪灾概况 (3)1.1.5 防洪的原则 (4)1.1.6 防洪规划 (5)1.1.7 防洪的基本措施 (6)1.1.8 案例分析(阜阳市城区防洪分析) (8)1.2 泥石流 (11)1.2.1 介绍 (11)1.2.2 成因 (11)1.2.3 分类 (11)1.2.4 我国泥石流概况 (12)1.2.5 防灾减灾措施 (13)1.2.6 案例分析(成昆铁路蒲坝小龙滩泥石流分析) (13)2 防灾减灾工程措施的设计分析(滑坡) (17)2.1 滑坡治理措施 (17)2.1.1 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18)2.1.2 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18)2.2 抗滑桩 (18)2.2.1 抗滑桩设计方法 (19)2.3 预应力锚杆或锚索 (20)2.3.1 预应力锚索设计 (20)3 认识体会 (22)参考文献 (23)《防灾减灾学》结课论文第1章课程总结长期以来,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与灾害的斗争中,人们不断研究总结形成一门新的科学——防灾减灾学。
它是以防止灾情为目的,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经济学等多种科学理论和技术,为社会安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我国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近年来更将其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明确要求将防灾减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已先后对大多数常见自然灾种制定了50 多件行政法规,对某些灾种还制定了60 多件配套规章[1]。
1990年代,中国学位委员会在调整博士点学科时,将“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列入工科一级学科“土木工程”中。
此后,许多高校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所,设立硕士点和博土点培养这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防灾减灾总论,地震灾害(防震减灾、工程结构抗震),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灾害(大坝、堤防、边坡、水库)。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论文玉树大地震灾难与启示--大学毕设论文
武夷学院《自然灾害与防治》期末课程论文玉树大地震灾难与启示院系: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专业(班级):2011化工(1)班姓名:张友涛学号: 20114121007指导教师:雷能忠职称:教授完成日期: 2014年5月28日摘要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其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发生于7时49分,震中位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境内,其规模达到7.1Ms、深度为14公里。
该地震导致至少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12135人受伤。
县城结古镇全部停电,由于大部分建筑都是土木结构,重灾区结古镇附近西杭村的民屋几乎全部(99%)倒塌。
此外整个玉树州的70%学校房屋垮塌。
震后,当地民众与僧侣展开自救,中国政府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展开了救援行动。
关键词:玉树大地震;地震预报;地壳运动;地震断层AbstractThe Yushu earthquake of 2010, took place in Beijing in April 14, 2010, the largest magnitude occurs once at seven forty-nine, the epicenter is located in Chinese Qinghai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Yushu province Yushu County, the scale reached 7.1Ms, depth of 14 km. Theearthquake killed at least 2698 people were killed, 270 missing, 12135 injured. The county town all the power,because most of the buildings are civil structure, node Xi Hang Cun town near the disaster area people house almost all (99%) collapse. In addition, the Yushu 70% schoolhouses collapsed.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local peopleand monks to start self-help, China government and Chinapeople's liberation army launched a rescue operation.Key words: Yushu earthquake; Earthquake prediction; The earth's crust movement;The earthquake fault目录1 引言 (5)2.地震介绍 (5)2.1 第一次地震 (5)2.2第二次地震 (5)2.3第三次地震 (5)2.4余震 (6)3.影响范围 (6)3.1 地震范围 (6)3.2地震烈度 (6)4.宏观震中 (7)4.1地震测量 (7)4.2地震地表破裂 (7)4.21地震地表破裂 (7)4.22地表破裂现象 (7)4.23地震地表破裂分布 (7)5.地震纪念 (8)6.灾后启示 (8)6.1加强地震预报 (8)6.2 地震的自我防护 (8)6.2.1室内 (8)6.2.2室外 (8)6.2.3山区 (9)6.3如何逃生 (9)谢辞 (10)参考文献 (11)玉树大地震灾难与启示1 引言玉树地震波及范围涉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称多、治多、杂多、囊谦、曲麻莱县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等7个县的27个乡镇,受灾面积3586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46842人。
防灾减灾学课程论文
防灾减灾学结课论文一.课堂内容总结1.1绪论长期以来,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与灾害的斗争中,人们不断研究总结形成一门新的科学——防灾减灾学。
它是以防止灾情为目的,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经济学等多种科学理论和技术,为社会安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灾害的含义:灾害是指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总称。
从哲学上讲,灾害是对自然生态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变异的一种价值判断与评价,是相对于一定主体而言的。
从经济学角度看,灾害具有危害性与意外性、可预测性与可预防性、后果利害双重性等经济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对灾害的含义有多种解释。
其中对灾害的定义:任何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损失、人员伤亡、健康状况及卫生条件恶化的事件,如其规模已超出事件发生社区的承受能力而不得不向社区外部寻求专门救援时,都可称其为灾害。
事实上,灾害既是一种现象又是一个过程。
因此,可以将灾害定义为:由于某种不可控制或未能预料的破坏因素的作用.发生积累性破坏或恶化,引起人群伤亡和社会财富损失的现象和过程。
总之,灾害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其特点是损害人类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
注:灾害是从人类角度定义的,必须以造成人类的生命、财产损失的后果为前提。
例如,一次山体崩塌发生在荒无人烟的深山,无人员伤亡,则不会称作灾害。
但是如果山体崩蹋滑坡发生在人员聚集的城镇,导致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农田被掩埋、水利设施放冲毁等,这就构成灾害事件。
从灾害发展过程来分类:突变型、发展型、持续型、环境演变型突变型地震、泥石流、燃气爆炸等属于这一类型,它们的发生往往缺乏先兆,发作是突然的,发生的过程历时较短,但破坏性很大,而且可能在一定时期内重复发作。
发展型暴雨、台风、洪水等同于这一类型。
与突变型相比,它们有一定的先兆,往往是某种正常自然过程积累的结果。
它们的发展是较迅速的,但比突变性灾害要缓慢一些,因而其过程具有一定的可估计性。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2)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影响以及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
强调了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应加强预防、提高应对能力,并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的成因、影响和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种类及成因(一)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
板块运动、火山活动、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引发地震。
地震的破坏力极大,能够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洪水洪水是由于暴雨、冰雪融化、水库溃坝等原因引起的河水泛滥。
洪水能够淹没农田、房屋、工厂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此外,洪水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三)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通常在海洋上形成,然后向陆地移动。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能够摧毁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干旱干旱是由于长时间的少雨或无雨天气引起的水资源短缺。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员伤亡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导致人们被掩埋、溺水、受伤等。
此外,自然灾害还可能引发疾病的传播,进一步加重人员伤亡的程度。
(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房屋、工厂、商店等建筑物,破坏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导致经济活动中断,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自然灾害学论文
中国城市洪涝灾害下的应急管理体系研究班级:11地本学号:1110240011作者:徐莉时间:2014年6月【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如:;1998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受灾人口2.23亿,直接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今年,广州遭遇了百年难得一遇的洪水,致2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超7亿。
洪涝灾害是因大雨、暴雨引起的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所形成的诸如水道急流、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环境与各种设施等灾害现象。
洪水引起的灾害称之洪灾;由于降雨在低洼地面蓄积,难以宣泄引起的危害称之为涝灾。
由于洪涝灾害对我国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尤其是在城市中,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更为巨大,所以本文主要研究中国的城市对于洪涝灾害的应急管理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减少洪涝灾害给中国社会和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城市重建。
【正文】一、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原因在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强度不断上升,给城市造成了重大的创伤,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首先是气候变化的原因。
人类对洪涝灾害的规律并未完全掌握,而全球气候变化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可知性。
如今,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有的地方降水增多,往往形成暴雨强降水,而成了洪水的诱发因素,而这些都是人类所无法预知的。
所以这种灾害的不确定性和我国已有的防洪的工程措施的确定性是存在矛盾的。
其次是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我国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面积增长过快、质硬、公共设施不完善,且城市的植被相对很少,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造成了城市不透水面积越来越大,径流系数明显提高。
在暴雨来临时不仅不能起到固水作用,还使降雨汇流时间明显缩短,大量降雨短时间内形成地表径流,致使内涝。
另一方面,城市化必将带来经济的集中和人口的聚集,而一次洪涝灾害会造成城市中更多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故城市遭受的创伤更为巨大。
自然灾害学论文
自然灾害学论文写自然灾害学论文啊,这可不是个简单事儿,但也别怕,就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来总能到顶的。
咱先得找个感兴趣的自然灾害主题。
你要是住在海边,台风可能就特别吸引你。
那台风就像个超级大坏蛋,呼呼地刮着,把啥都搅得乱七八糟。
你要是在山区,那泥石流或者地震可能就入了你的眼。
泥石流就像一大群横冲直撞的泥娃娃,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地震呢,就像大地发了一场大脾气,突然就开始摇晃,把好好的房子都给晃倒了。
有了主题,就得开始找资料啦。
资料可不能乱找,得像寻宝一样,找那些靠谱的。
你不能光看那些网上随便的帖子,那可不行。
得去学术数据库,图书馆找那些专家写的书和论文。
比如说你研究洪水,你就得找那些记录了不同地区洪水情况,包括洪水什么时候来,来了多高,造成了啥破坏之类的资料。
这就好比做菜得找新鲜的食材一样,资料新鲜可靠,做出来的论文才好吃。
研究资料的时候,可不能走马观花。
你得像侦探一样,从这些资料里找出有用的线索。
比如说你研究火山喷发,你看到一个资料里说火山喷发前动物有异常反应,这就是个好线索啊。
你就得琢磨为啥会这样呢?是动物感觉到了地下的震动,还是闻到了什么特殊的气味?这就跟拼图似的,一块一块把这些线索拼起来。
在论文里,你得有自己的观点。
不能光说别人说过的话。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飓风破坏力强,你要是只说这个,那有啥意思呢?你得深入一点,你可以说飓风对沿海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
就好比一个人生病了,你不能只说他难受,你得说说这个病对他以后的生活有啥影响。
你可以说飓风把一些特殊的植物种子带到了其他地方,这对当地的生态可能是个新的开始,也可能是个破坏。
论文的结构也很重要。
虽然不能用那些什么首先其次之类的词,但咱心里得有数。
你得有个开头,把你要研究的自然灾害介绍清楚,就像介绍一个新朋友一样。
然后中间得有详细的分析,像讲一个故事一样把你的研究内容娓娓道来。
最后得有个结尾,给这个故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比如说你写关于旱灾的论文,开头说旱灾是怎么回事,哪些地方容易发生旱灾。
灾害学结课小论文
雨雪冰冻灾害的分析与对策[摘要] 我国2010年年尾至2011年初这短短的两个月里,全国大部分地区遭到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袭击。
尤其是南方各省受灾情况比较严,针对这种灾害情况,国家有关部门做出了相应的应急救援行动,从而使灾情减小到了最小程度。
[关键词] 雨雪冰冻;拉尼娜现象;全球变暖;灾害;措施0引言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表示,2010年是近十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及影响最大的一年,其中全年出现极端降水事件的次数为近十年来最多。
陈振林表示,自2010年7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持续时间达到5个月,综合强度达到了拉尼娜事件的标准,形成了“拉尼娜”事件,即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现象。
历史事件分析表明,“拉尼娜”事件有利于我国冬季风偏强,导致冬季总体气候偏冷,华北和华南偏干,可能出现阶段性极端低温事件。
受“拉尼娜”事件影响,近期北太平洋北部高纬度地区上空形成一个顺时针旋转的高压气团,在高压偏北气流的引导下,极地冷空气南下直接影响北美大陆,使得2010年12月中旬北美洲大部地区白雪皑皑,进入长久不遇的寒冬。
陈振林表示,针对我国今冬明春的天气做出预测,再发生2008年那次连续4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可能性是较低的。
但是由于“拉尼娜”事件等多种因素影响,不排除出现极端强降温过程的可能性。
1 持续低温雨雪天气成因分析1.1 “拉尼娜”事件造成低温雨雪天气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即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的发生。
持续而稳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式是中国出现大范围持续而稳定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主要原因。
1月中旬以来,大气环流异常形式维持了20 d以上,中高纬度欧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径向度加大,冬季风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并不断南侵;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向我国输送了大量暖湿空气,并决定了低温暴雪冻害发生的区域;青藏高原南缘的南至低槽系统活跃,进一步加剧了暖湿气流向我国的输送。
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应急救援与综合治理
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应急救援与综合治理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突发的、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所引起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火灾等。
这些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危害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应急救援和综合治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领域中的应急救援与综合治理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一、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频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人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形成了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这一学科领域。
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的研究,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二、应急救援的重要性应急救援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后,迅速组织人员和物资,采取有效措施,救助受灾群众,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行动。
应急救援是自然灾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关键环节。
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工作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综合治理的策略综合治理是指在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中,采取综合的、系统的措施,从源头上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危害。
综合治理包括了多种手段和方法,如生态修复、土地规划、灾害预警等。
通过综合治理,可以有效地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提高社会的抗灾能力和自救能力。
四、文献综述成果在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领域,应急救援和综合治理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许多学者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总结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应对自然灾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应急救援方面,学者们研究了不同类型灾害的救援方法和技术手段,提出了应急救援的策略和措施。
在综合治理方面,学者们探讨了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灾害预警等方面的综合治理策略,为减少自然灾害的危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自然灾害论文防灾减灾教育论文:在地理课教学中应讲好防灾减灾内容
自然灾害论文防灾减灾教育论文:在地理课教学中应讲好防灾减灾内容摘要:在全民尤其是中小学生中普及地震、洪水、火灾、台风、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时的应急自救常识,提高学生的应急自救能力,乃当务之急。
关键词:自然灾害;地理教学;防灾减灾教育地理课堂作为防灾减灾教育的主阵地,怎样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更新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对自然灾害内容学习的兴趣。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达到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课程标准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但它们之间却又密切联系。
其中“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是基础知识,“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多实例,“自然灾害与环境”侧重理性认识并培养科学方法,“防灾与减灾”是目的。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学生由于受活动范围、思维能力和知识基础的限制,要他们举出很多自然灾害的事例,然后再抽象概括出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有些勉为其难。
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比较适用,首先,所选用的案例要源于自然灾害事实;其案例要精选,必须有典型意义;再次,案例要适应教学改革现状和学生学习现状。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明白自然灾害的特点后,再由学生举出一些自然灾害事例,并说明它们各具有什么特点,即“对号入座”,理解会更加深刻。
同时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很多是陌生的,如果照本宣科地灌输,对学生是没有吸引力的。
只有通过活泼、多样的形式教育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观看地图、电视、电影录像、幻灯、多媒体计算机等,以增大教学容量,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自然灾害与环境”可以把对自然灾害多发区环境特点的探索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
在激发学习兴趣后,尝试提出一系列引起学生对各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发生疑难的问题,以产生探索愿望的原动力。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一系列认真分析,积极思维,产生争论并逐步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索过程,达到“理解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科技大学
《自然灾害学》结课论文
人类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
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探测更广阔和更微小的世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地球成了一个地球村。
诸如此类的成就不仅代表了科技所达到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激光、微波、电视、
计算机、网络、核反应堆,这些东西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们充满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它们的存在,它们都影响和控制了我们的生活。
现代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
不过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人类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吗?对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考虑是我们每个人所关注的问题。
自然资源:取之不竭吗?
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空前加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自然界的土地、水、矿物、空气、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没有人类干预前,它们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只是在人类出现之后,被人类利用,并给人类带来效益,才被人类称为自然资源。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发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全球森林面积45.01公顷,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木材资源,而且对全球物质、能量循环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还是巨大的基因库。
草地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全球草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将近一半。
非再生资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矿
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的矿物有3300多种,其中有工业意义的1000多种,被列为矿产资源的有160多个矿种,对人类经济有重要价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铅、锌、金、银、磷、硫,盐等40多种。
此外,海洋既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又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它包括海水、海洋生物、海底矿产等多种资源,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主要发展空间。
臭氧层是人类的保护层。
众所周知,地球被一层大气紧紧围裹着,离地面最近的对流层与人类最为密切,给人类带来了云、雨、雾、风、霜、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而对流层上方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其浓度为10%,厚度为30公里,能大量吸收来自宇宙的辐射,特别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
所以,臭氧层被誉为"人类的保护伞",如失去了这个"保护伞",地球将受到紫外线强烈辐射,物种将难以生存,人类的健康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森林是"地球之肺",这恐怕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然而人类保护森林的措施却远远跟不上无情的利斧。
迄今,森林已消失了一半。
如果森林继续按这个速度消失,总有一天地球有可能被砍光。
人类年年呼吁保护森林,然而森林面积年年锐减。
这看似矛盾,但实则有因果联系。
我们需要森林的庇护,但更需要森林的付出。
人类在寻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这本来无可厚非。
然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的人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向森林肆意索取。
专家警告,在人类仍被这种不
负责任的态度和功利心所驱使的情况下,森林就难以摆脱目前的厄运。
人类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利用这些高科技手段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对其居住环境乃至整个地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技术对环境的正面影响主要是科技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不断加深和拓宽,并且科学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手段;而科学技术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则是科学技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产生了负面影响。
当代,我们应该努力建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为了建立这种和谐的社会关系,我们应该发展对人类发展有益的技术,例如绿色制造技术。
绿色制造技术是指在保证产品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它使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整个产品周期中不产生污染或环境污染最小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者危害极少,节约资源和能源,使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
我们应该大量发展这样的制造技术,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
科技的产生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因此造福人类而出现的。
要实现这种目标,就必须考虑到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性。
当代,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现代技术以空前速度发展,创造出了无数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人和自然的关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整个地球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服务于人类的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的产生和发展
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人利用人化自然以改造、控制自然界时,也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即明显地干预了自然界的调节机制,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自身及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加深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结论:
科学发展和生态环境作为矛盾的统一体,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因此要推动科学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
同样,也只有切实保护好了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资源,才能更好的推动科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