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案

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等高线绘法示意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构成和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山地的不同部位。

2、过程和方法: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和自觉性;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会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面高低起伏。

教学难点:绘制地形剖面图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高原、山地、平原等自然景观的画面。

同学们看到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呢?二、讲授新课(一)海拔、相对高度及等高线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相对高度,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等高线?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让学生明确: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数值之差。

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二) 等高线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课本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结合课本,讨论问题: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

等高线地形图如何判读。

学生读课本讨论,指名回答各种山体部位的特点,以及在等高线地图上如何判断。

小结:等高线地形图特点(1)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2)山体的不同地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3)各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地形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特点 山峰 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 陡崖 等高线重叠、相交处三、课堂小结: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地形图判读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其中的奥妙还有很多,我们唯有努力学习,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将来才能为社会、为人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实际地形图中的方向辨别:利用地形特征、建筑物等辅助判断。
4.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
-等高线:连接等高点的线,表示相同高度的点。
-等高线的特征:闭合、间隔、交叉等。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通过等高线判断地形起伏、坡度、山峰、山谷等。
5.地形图的实践应用
-地形图在户外活动中的应用:徒步、登山、探险等。
-地形图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土地利用、道路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等。
-利用虚拟现实(VR)设备,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地形图判读,增强学习的沉浸感。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地形图的判读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如“地形图上的比例尺有什么作用?”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地形图判读内容做好准备。
2.丰富实践环节,增加学生对地形图的绘制和判读的练习,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优化课堂管理,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小组讨论,提高课堂效率。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地理学习,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板书设计
1.重点知识点: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
-比例尺的意义与应用
-方向的辨别
-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如地形图样本、比例尺模型等,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学习地形图判读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如“如何从地形图上找到我们学校的位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地形图判读的学习状态。
互动探究: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复习教案1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复习教案1新人教版
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海拔和相对高度的习题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5,并按照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做好记录
教师在课件中选出一幅地形图,要求学生进行识别海拔和相对高度及山体部位
按教师的要求认真阅读教材,并做好记录,小组同学进行交流,思考,也可要求教师进行指导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识 别地形图中描述不同地点的海拔和相对高度及山体判读
课型
专题复习课
课时
第1课时
导学目标
通过教师 指导学生认识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区别
引导学生复习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山体的部位及坡度的陡缓
重点
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判断
难点
利用地形图解决地理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任务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解 决策略
复 习
地形图的判读
注重对概念的讲述,并加强习题练习,有助于学 生的理解
山体部位的判读是个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规律,便于掌握
精习
知识梳理:
知识运用:知识应用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落实知识,总结提升
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结对互考,进一步落实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海拔概念
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概念
某地高出另一地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的概念:
把海拔相等的点的连线就是等高线
等高线地形图山体部位的判读
阅读教材p25,说出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及区别
阅读教材p25,描述等高线的概念
阅读教材p26图1.37,分析判断山体部位的依 据
播放课件,解读学习目标
指 导学生阅读教材p25,并按照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做好记录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如等高线、等深线、地形符号等,并能运用这些要素判断地形特征。

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从地形图中推断出地形的实际情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独立判读地形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地形图判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地形图判读地形的实际情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地形图进行地理信息的判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形图,让学生从中总结判读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提高地形图判读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品: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等深线地形图、地形符号图等。

2.准备教学PPT:包含地形图判读的要点、案例分析等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材料:划分学习小组,分配地形图样品,以便学生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理现象或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见过地形图?请举例说明。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形图样品,让学生初步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

教师讲解等高线、等深线、地形符号等基本概念,并指出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地形图的判读知识点和技能。
d.城市
4.地形图的阅读方法:请简述如何判断地形的坡度和如何确定地形的方向和距离。
重点题型整理
本节课的重点题型主要围绕地形图的判读展开,包括地形图符号的识别、地形的高低起伏判断、地形图的阅读方法等方面。以下是五个具体的题型及答案:
1.地形图符号识别题
-题型:请从以下地形图中识别出山脉、河流、湖泊和城市的符号,并说明它们所表示的地形特征。
-答案:
-坡度判断:通过观察等高线的倾斜角度和密集程度,坡度越大,等高线越密集,倾斜角度越陡峭。
-方向和距离判断:通过观察等高线的方向和间隔,可以判断地形的方向和距离。等高线的方向通常与地形的高低起伏一致,间隔越小,表示距离越近。
4.地形图应用题
-题型:请简述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说明如何运用地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地形图的判读,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地形图的判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首先,地形图是地图的一种,它通过符号和线条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地形图上的比例关系是指地形图上的距离与实际地形的比例关系,它帮助我们了解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地形图的分类包括自然地形图和社会经济地形图等,它们分别展示了不同的地形特征和地理信息。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简短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判读地形图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地形图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判读原理。
过程:
讲解地形图的定义,包括等高线、比例尺、方向标等主要组成元素。
使用PPT上的图表或示意图,详细介绍地形图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图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5. 教学手段:PPT演示、分组合作、实地观察、模拟练习、互动问答。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地形图判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地理空间的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地形图是什么吗?它与我们探索自然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地形图的图片和实际应用的案例,让学生初步感受地形图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地形图相关的实际场景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场景中的地形图判读方法、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地形图判读的认识和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地形图、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软件资源: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教学课件、地形图判读教学视频。
3.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用于发布预习资料、课后作业等。
4. 信息化资源:电子版教材、在线地形图资源、虚拟现实(VR)地形体验。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技能目标:1、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2、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

情感目标: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和难点:重点:1、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2、等高线形态和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教学准备:1、师生课前准备:中国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世界地形图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二、教学新课:板书: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一、等高线地形图师:出示一幅自制的等高线地图,让学生观察,然后教师可以自问自答:“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

”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师:多媒体演示:课本P24图1.34“地面高度的计算”师提问:同学们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它们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区别?生: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

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

导读:没错,大家请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 1、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师强调:计算地面高度时,必须用垂直距离;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精品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并不是要求只认识山地的这三个部位,鞍部和陡崖也是等高线地形图中常见的地形部位,尤其是鞍部,尽管容易识别,若不给学生指明,常常被看成山谷。

山峰、鞍部、陡崖比较容易识别,山谷和山脊的区分则相对较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是学习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是“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的基础,是学习的重点。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是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学习的重要成果展现,又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

所以,本节课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资料,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某一点的海拔,并准确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并判断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3、综合景观图,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让同学直观理解相对高度与海拔的概念;2、通过观看微课与自绘图,着重理解学习理解等高线地形图上常见的地形部位;3、通过活动实践,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2、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1、多媒体课件;2、视频。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地图的基本知识后,进一步对地图进行深入学习的课程。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地形图的判读,使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并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地图,对地图有初步的认识,但仅限于简单的地图识别和方向判断。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地理知识体系尚未完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培养学生在地形图上判读地形、方向、高程等要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难点:在地形图上判断方向、高程等要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图判读的方法。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本,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平面地形图等。

2.准备与地形图相关的实际案例,如登山、旅游等。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如等高线、地标、比例尺等,并解释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观察地形图,尝试判断地形、方向、高程等要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在操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总结,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地形图的判读》,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为学习地理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但地形图的判读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地形图在地理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2.难点: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地形图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操作地形图的判读,提高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形图、地图册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形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地形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形图,使学生对地形图有直观的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发现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如等高线、陡缓坡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判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海拔、坡度、地形等,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判读地形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地形图符号的理解、海拔和坡度的计算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提高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学会正确使用地形图;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及其表示方法;2.难点: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问题;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形图,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素材,如地形图、实际案例等;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3.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判读方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如登山、探险等活动,引入地形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海拔、坡度、地形等,并讲解这些要素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个典型地形图,让学生独立判读,并讲解判断过程。

教师点评学生的判读结果,总结判读方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4.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

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活动探究,归纳提升)一、等高线地形图老师利用下图,点拨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读图观察感悟,学会如何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老师通过下图,点拨提升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老师通过下图,点拨提升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D处为缓坡,E处为陡坡。

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老师再做点拨提升,跟学生一起探讨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和作用,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章第四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构成、地形图的符号、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图,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形图的判读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运用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地形图的理解。

3.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资料,如地形图、地形图符号说明等。

2.准备案例地图,用于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4.准备小组合作任务,如地形图判读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图是什么地图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如等高线、陡缓坡、山顶、山脊等。

通过PPT展示地形图符号的图例,让学生了解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形图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的判读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小组内互相交换练习题,互相检查判读结果。

教师选取部分小组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学生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重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问: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据测量,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13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却说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珠穆朗玛峰高8844.13米”指的是什么高度?(海拔高度)。

而青藏高原上的藏民说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4000多米”则指的是什么高度?(根据故事提出海拔,相对高度的问题)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24页,找出两个概念:1.海拔;2.相对高度。

[板书]1.4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
[教师讲述]在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个概念,叫海平面,海平面就是指海的水面,世界上是不是到处的海的水面高度都是一样的呢?当然不是。

我国的标准海平面0米是以青岛附近的黄海海平面为起算点的。

[板书]1.海拔 2.相对高度
那么什么叫海拔和相对高度呢?我们请两位同学来给大家做个示范。

[教师讲述]从上面的示范再套入到真正的山,请看大屏幕(对海平面、海拔(绝对高度)、相对高度进一步解释)从上面的图我们可以看出,海拔都是以米做单位的,不能用其他单位。

(引用错误示范提醒学生)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了。

刚才我们是在正面去看这些山体,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我们从山体的上空去观察和讨论山体的地形。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书本24页第三段文字,找出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板书]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讲述]请同学回答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概念。

回答得非常好,大家看大屏幕这个图,上面的线全部都是将相同高度的各个点连接起来的等高线,注意,是相同高度的点。

这些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我们从上面看下去就是一圈套一圈的,再把这些等高线投影到平面上,就成了等高线地形
图。

用道具演示山体投影(山顶的高度并不是跟该等高线统一高度)
[转承]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如150米,200米。

两条等高线之间叫等高距(等高距是垂直距离)多条等高线组成等高线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的形状各式各样,它反映不同的地形部位。

[教师讲述]我们先来看怎么样识别坡度?展示PPT,我们可以知道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越疏坡度越缓,(黑板画稀疏密集程度不一样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选择最佳爬山路线)[转承]我们现在看的是比较正规的一些椭圆和圆形,那么是不是就只有这些地形了呢?很明显不是的,还有其他等高线形状各不一样的地形图,像我们之前看到的里面就有,那些又是什么呢?我们来探讨一下。

下面让我们来看这些地形部位。

(展示PPT解释各地形部位)通过上面的认识,我们可以得出这些地形部位都有这样的特点,请看大屏幕:
A.闭合圆处是山顶,但是数值要看清;
B.向低凸出是山脊;
C.向高凸出为山谷;
D.等高线重叠是陡崖。

[教师讲述]了解了等高线之后,我们今天还有最后一个概念要认识,高山是一直往上发展的,那么有没有向下发展的呢?就像我们的房子一样,我们来上课要上楼梯,有些人还有地下室。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这个往下发展的地理事物,叫等深线,刚才已经学习了等高线,那么等深线又是怎么样的?大家看到书本26页,给大家三十秒的时间,待会告诉我答案。

[板书]3.等深线
[教师讲述]根据已有等高线概念解释等深线。

同学们,请看课件同一地区的两种不同的地形图。

在绘有等高线地形图上,按不同的高度或深度,着上不同的颜色,能够使得地表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清晰可见,这是什么地形图呢?它是用什么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请大家看课本P 16页图。

(生答:分层设色地形图,颜色)[板书]4.分层设色地形图
课件展示某地的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

这五类地形判读时一般借助颜色进行,比如蓝色的代表海洋,绿色的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丘陵;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过渡)同学们,前面我们学到的两种地形图都属于从上空观察到的俯视图。

如果想要像这幅
坐标折线图这样更直观的了解地表沿某一方向上的地形起伏状况,我们需要借助于什么地图呢?请同学们看课本P28。

[板书]5.地形剖面图
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看看地形剖面图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课件展示制作过程)
同学们,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自己试着制作一下。

小结:学生和老师共同回顾本课知识点。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