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论文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论文开题报告
1高职影视专业传播学教学现状
大部分学生认为传播学的教学方式除讲授外,应偏重于讨论与小组学习,对视频观看要求强烈,并且希望多阅读补充资料,而部分学生认为教材不能满足学习需要,原因主要集中于理论繁多、知识需要随时代发展多更新等,这些情况与媒介的发展及90后学生的媒介接触情况有密切关系。教学评价情况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较为认可,也认为考核不要局限于笔试,而应多样化,突出实践与动手能力,在老师评价的同时,也能在同学之间进行互评。
2高职影视专业传播学教学问题
目前对传播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本科教育,对高职层面的教学则缺乏系统研究,通过以上对课程教学现状及学生课程认知情况的分析,也不难发现传播学教学缺乏高职特点,和高职教育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存在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课程定位不准确。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由此可见其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对注重专业技能的高职影视教育来说,传播学理论研究范围过于广泛,学生不清楚学习的目的;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学术化、理论化,学生理解也存在困难。目前针对高职教育所编写的传播学教材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各院校有的选择偏理论、少实务、针对本科教育的教材,如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等,还有的则选用教师自编教材,缺乏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2教学形式单一。传播学作为理论课,一般安排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授课,课时不超过40学时,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使得课程基本上以讲授为主,无法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特别是课程实际运用价值的理解十分有限。
3对高职影视专业传播学课程优化的思考
3.1课程内容
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传播学研究范围广,目前的教材普遍涵盖了传播学历史与发展、传播类型、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传播学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等。若完全照本宣科,这些西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容易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和实践脱节。事实上,传播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高职影视专业的教学应以大众传播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传播现象、理解传播概念,进而深入到传播过程、传播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传播效果等内容的学习中。在这方面,笔者已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进和尝试,结合专业特点,将影视传播作为教学重点,课程内容紧密围绕传播过程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影视传播基础理论、影视传播队伍分析、影视传播媒介分析、影视传播内容剖析、影视传播受众分析、影视传播效果分析等,这些部分涉及了完整的传播过程,即
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中的每个环节,同时针对当前媒介发
展过程中,影视传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加影视宣传管理、新媒体的发展、新旧媒
体的融合等内容,使课程内容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由浅入深、由生活到专业逐步引导学
生的理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3.2教学方法
贴近学生,教学相长很多专家、学者对高职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做过深入的研究,并
提出相应对策,如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项目实践法等,就传播学教学而言,不能将
这些教学成果简单照搬,而是应考虑现有教学条件,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具体分析、具
体实施。
3.2.1课堂教学,丰富案例资源正如前文所述,传播学课程多面向大一年级新生在第
一学期开设,学生专业水平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由于课时与教学场所的限制,实践教学活
动的开展较为困难,教学形式还应以授课为主,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弥补书本知
识理论性强的劣势,转变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固有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一方面,将理论知
识还原于案例之中,选择典型案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讲授“意见
领袖”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发现生活中、班级中的“意见领袖”,再回到大众传播中,以学生普遍关注较多的网络传播如“犀利哥事件”为例,分析“犀利哥事件”的传播过程
以及网络环境中“意见领袖”存在于哪里,又是如何引导舆论走向,将受众对犀利哥的外
形与身世的关注转换为帮助犀利哥,最终获得政府救助回到家乡。另一方面,适当增加视
频资料,借助影像的直观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例如,引导学生认识传播
者时,不应仅停留于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发行、放送机构。网络传播时代,每个人都
可以成为传播者,除了介绍学生使用微博、微信等传播行为外,还可以播放一些拍客的成
功作品,如经拍客之手由地铁卖唱走上春晚舞台的西单女孩的成名之路等,这些作品普及
度高,时长较短,适合课堂播放。
3.2.2课后作业,重视小组讨论课堂教学侧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课后可多以
小组作业的形式培养学生认识、分析传播现象的能力。一方面小组分工重视团队合作意识,能课提高学生传媒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大部分90后学生个信张扬、乐于表现的
特点。例如结合传播效果、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到院线进行一次观
影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同时在课堂中可安排学生结合作业进行讨论,充分给予学生意
见表达的机会。在评价标准上,适当加入学生互评环节,教师评价则以正面鼓励为主,增
加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动力,作为老师也可以直接了解学生的想法、兴趣,掌握其学习情况,有效调整教学内容。
3.3教学资源
贴近热点,常换常新人类传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间媒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正如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是讯息”理论,新媒介的产生开创了社会信息传播的新形态,甚至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也意味着传播学的教学资源不能完全拘泥于书本,需要与
时俱进关注传播的前沿理论及热点事件。例如自媒体时代的传播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
竞合,网络传播内容的监管,受众的媒介素养,网络舆情等,这些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都应在教学中予以体现,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
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改革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曹萌教授就是运
用这组关系实现了他多年的学术理想。从2002年发表《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
到2021年出版《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古代经典小说传播研究》和四卷
本《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资料汇编》,可以明确地见出,曹萌的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
文学传播研究工作正由启动嬗变为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以开拓新学术领域为目标,以特
定研究方向为突破点的学术上的荜路蓝缕。文学传播学是将传播学知识方法和理论体系与
文学研究加以学术嫁接而产生的新学科,属于综合性、跨学科的交叉学科。从理论上说,文
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文学作为传播内容而被传播的过程与现象,以及其
中所蕴涵的理论与规律;另方面是文学作为特定社会信息的传播媒介或传播手段而实现传
播的行为或现象,以及其中所蕴涵的理论与规律。
这两方面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传播的文学与文学的传播。从传播学的外延上说,文
学传播学则是依照以传播内容划分出的特定传播种类,它是立足传播学立场,运用传播学理
论和方法体系对文学传播这一传播内容种类进行考察、描述、说明、归纳和揭示等研究的
学科,是传播学学科的分支领域。作为新的学术领域,文学传播学的开创应该是一个比较庞
大的学术工程,因为文学本身包含着非常复杂的内容和多层面的构成:仅就文学自身而言,
从国别上看,有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从时间上分有古代文学和现代、当代文学;从表达方
式上说有口头文学和文本文学;就文学题材说,则有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面对这样复
杂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文学传播学的创建工作应该先从哪一方面和角度入手,要有一个科学
的选择。正是基于这一思想和认识,曹萌选择了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作为其文学传播学
建设的奠基和突破点。
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范围内,中国古代文学都堪称典型和范例,因此,在文学传播学
尚为空白领域的学术背景上,进行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实具重大意义:既在国内外传播
学界开拓出文学传播学这一独特学术领域,又为建设文学传播学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还
可以通过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具体研究成果,检验和完善一般传播学理论与方法,为探讨人
类传播的方式、类型及规律提供更多的途径,从而丰富传播学理论方法体系,拓宽传播学领域。此外,从传播学立场出发,运用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现象、思想和发
展过程,揭示古代文学传播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极大作用,以及立足传播学立场重估中国古代
文学的文化价值,还能刷新当代人的“古代文学”观念,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创新提供参考
和借鉴,进而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提供新途径和新范式。中国古代文
学传播研究是从传播学立场出发,以传播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为指导,结合文学史、文献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主体、传播目的、传播方式、传播思想、传播类型,以及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重要因素进行描述和说明。二是开拓
与创新。文学传播是经过学术嫁接产生的新学科。对于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而言,带
有突出的开拓与创新性。如上所说,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是以传播学的立场和视角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