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信息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数学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朱新琴

摘要:通过数学教学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搜集、获取数学信息的意识,具有辨别、评估数学信息的能力和方法,具有创造、开发数学信息的需求和勇气。在感知、评价、交流、运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感悟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信息素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开发信息

所谓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图书用户教育,还包括计算机运用技术、网络运用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的教育以及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方面的教育。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加工能力,主要指信息的检索、获取、整理、重组、表达、交流等技能,而且,包括利用已有的信息解决问题,比较、评价信息的特点优劣,产生新信息、新思维。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开发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素质教育。概括起来,信息素养主要具有五大特征: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准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

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我们将以数学课堂为中心,联系生活实际,优化信息传递,构建“学习型”培养氛围,通过信息的交流和传递过程,实现信息的开放性和动态话的交互扩散,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捕捉、筛选、评估、交流和应用的能力,形成数学信息素养,包含:热爱生活,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查找、探究数学信息;具有基本的数学常识,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与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具有灵活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和拒绝信息的技能;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与观点,并乐意和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资讯。

一、信息素养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关系

信息化的社会要求人的素质与之相适应,要求人必须具备获取、存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作为科学素养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素养,成为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在知识教育体系中,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分析、运用信息的学科。数学教学既是应用科学的基础,又兼有了科学与技术的双重身份。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提出:“数学作为一种普遍运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及“要重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小学阶段,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在传统的教与学的课堂模式影响下对信息的感知被动多于主动,而另一方面,小学生又是具有敏锐观察力和模仿力的群体,他们有较于成人的求知欲和可塑性,有体验成功的渴望。在平时的数学学习和对部分学生的信息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计算能力,但数学的信息意识比较淡薄,不能深刻认识到占有信息对于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信息的敏感性、洞察力明显不足;不

善于主动地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并付诸实践。同时,学生的信息检索手段相对单一,也缺乏一定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因此,通过数学教学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搜集、获取信息的需求,具有辨别、评估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的方法,在感知、评价、交流、运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感悟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数学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与原则

(一)培养目标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形成教师对学生信息素养方法的指导和品质的培养。

2、通过对学生数学信息素养的培养,形成学生利用现有的信息结构自行学习和充满自信地运用各类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学生数学信息素养的培养,探索小学阶段学生数学信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实施原则

1、教师备课渗透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信息的主阵地。抓好这一块,具有对培养其它信息素养渠道的辐射作用。首先,教师在备课上可进行渗透性原则的尝试:即将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媒体优化探究式学习的环境。围绕课堂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情:学生原有和通过预习可能生成的信息资源。备课前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占有信息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提供指导和知识拓展以支撑。

1)教师在每节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保证至少有5分钟,给予学生信息素养方法的指导,知识的拓展以时间保证。

2)教师是学生获取信息素养的表率。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机地引进新的理念、新信息、新知识等,引领学生向课外延伸。

3)注重教学反思,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亮点与不足。每周认真做好一至两篇教学后记,每学期撰写一至两篇教育教学故事和案例论文。

2、学生活动自主性原则

新时代的数学教育下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共同合作者,成为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拓者。教师角色地位的转变,反映了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利用信息资源独立完成研究性数学活动。

1)据各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从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重组信息、合作学习、创造新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记录研究性活动收获,锻炼学生对信息良莠的辨别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走向实践,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信息素养。

2)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摸索各年级信息素养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细则。研究小学阶段学生信息素养形成发展的速度、水平;设计、开发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适合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性主题活动,为学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3、师生评价发展性原则

对学生实施信息素养培养,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及其他问题,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我们可以给学生实施“信息卡”、信息交流会等多种方式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过程。

1)评价的内容包括能否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否积极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能否与他人合作制定活动计划;能否合理分工,乐于承担探究任务等。

2)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谈谈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反思习惯,鼓励学生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展示,予以积极、恰当的评价,使学生能充分地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自主地发展。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态势,是呈多样化、立体化的,但主要是通过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而贯穿于学校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因此,在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中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以学生自主参与为前提,以科学渗透为原则,通过优化教学信息的交流方式和传递过程,实现教学信息开放性、动态化的交互扩散,最终形成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在有趣的课余生活中,组织学生多形式、多方法地收集信息

“数学来源于生活”,故而学生所经历、接触的学习素材也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学生在学习中会有意无意接受一些信息材料,有数字、文字、影像、数量关系等,教师应因势利导,使学生对接受到的这些信息加以分析、整理,进而转化为自觉地关注信息、捕捉信息、获取信息等相关行为。这一过程是学生的信息意识由被动接受向自觉活跃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提供给学生丰富能动的信息,着力促使学生面对信息能够作出积极的判断和思考。

1、联系生活实际,构建学习氛围

在日新月异飞速变化的世界,大量不同的可用信息通过不同的形式存储。在一切可用的资源和形式的范围内,信息的攫取需要教师的引导与传授。因此,通过信息素养教育的展开,教师应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使学生能够在班级学、在小组学、在班际学,甚至通过校园网、互联网进行校际、国际学。只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习共同体(包括教师、学习者的为顺应学习需求的共同团体)才能通过互动和共同探索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构建一种加速个人学习和创新的良性循环。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多张图片,其中有非对称图形、对称图形;在对称图形中有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图片的范围有航空、航海、植物、人体、动物、装饰物、标志、建筑物、汉字、数字、英文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或其他媒体中常见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操作等途径有效地将这些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储存于自己的头脑信息库内进行自主建构。

2、立足课堂平台,优化信息传递

课堂是信息呈现的载体,是信息传递的中转站,也是学生的信息资源库。立足于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认识有效的信息,成功地获取信息。教师将学生的信息组织于课堂,优化信息间的传递与交流,不仅使信息的来源更加宽广,更加开放,使学生既是信息的享用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更有利于学生将个人难题转化为公共难题,借助公共知识解决个人困境。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才能将学生的学习置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