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绘画中的崇高思想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实际 中如何 操作 等一 系列 的 问题都 要精 心设计 。美术 是一 门特殊 的学 科 , 它 需要 教师 上课讲 授要 有故 事性 、 趣味性 、 科学性 。不论 欣赏作 品还是 亲 自制作 , 都 要求 教师讲 授 时生动 有趣 , 学生就 会不 自觉地 受到 吸引 , 于 潜移默化 中受 到 美 的熏 陶 , 巧妙 地 将 思想 教 育 贯彻 其
民。
例如在教学蒋兆和 的《 流 民图 》 时, 教 师可介绍 蒋兆 和所 处的时代 背景及 创 作 的历 史 年代 。那 是~ 个 动荡 落后 的年代 , 到 处是 贫穷 、 饥饿、 瘟疫, 画作 表现 了 旧 中 国农 民的苦难 生存 境况 。在给学 生讲述 、 分析这 幅作品
深刻 的内涵和 艺术特 色 , 让 学生接 受美 的 陶冶 时 , 可不 教源自, 以下将进行深入研究 。 一
和遵 守纪律的 自觉性 , 形成 协作 团结的团队精 神 。 三、 美术教 学应 多种方法渗透 思想教 育 在美术课 堂 中, 教师必 须先 做好 充 分 的准备 , 把 握
本节 课 的重难点 , 采取 相应 的方法 方式来 进行教 学 , 在
、
美 术 课 堂 教 学 应 与 思想 教 育相 结 合
失 时机地对学 生进 行思想 教育 , 教育 学生要珍 惜 自己今
天 的生 活 , 要 热爱 祖 国 , 热爱 社 会主 义。在教 学 鱼形 工
二、 美术教学应具有 鲜明的教育性
美术功能具有审美作用 , 其 中重要 的一 点就是 鲜 明 的教育性 。一 幅优 秀 的美 术作 品在给 人一 种美 的享 受 的 同时 , 也具 有教 育作 用 。人 的道德 认 识情 感 、 意 志和 行为, 只能在 人 类 的 生 活 、 学 习及 社 会 活动 中 , 通 过 引 导、 教育 逐渐培 养 和完善 起来 。所 以 , 学 生 的思想 只 能 是社会存 在的反 映 , 是 社会影 响 和学 校教 育的结果 。美 术课堂上 教师向学生传授技法技 巧 , 在美 术设计 制作 的
浅谈绘画创作中题材选取的方法
浅谈绘画创作中题材选取的方法1. 深入生活,捕捉灵感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家可以从生活中获取无尽的创作灵感。
深入生活,用心感受身边的一切,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艺术家可以通过日常的观察和体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题材,比如家庭、自然风光、城市景观等。
这些题材具有丰富的情感和生活的痕迹,可以让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情感共鸣。
2. 发掘内心世界,表达情感艺术创作可以是对内心世界情感的表达,艺术家可以尝试从内心深处发掘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将其融入到作品中。
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内心情感、思考和想象转化为艺术作品的题材,表达自己对生活、情感和存在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的题材具有个性化和独特性,可以让作品更加富有个人色彩和表现力。
3. 借鉴历史文化,传承和创新历史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题材资源。
艺术家可以从历史文化中获取题材的灵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创新。
艺术家可以选择历史人物、传统节日、民俗风情等作为题材,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的审美理念和表现方式,使作品更加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性。
4. 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关怀和思考5. 多样性和包容性在选择绘画创作的题材时,艺术家不应局限于任何特定类型或主题,而是应该拥抱多样性和包容性。
艺术家可以尝试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创作,比如写实主义、抽象主义、风景、人物、静物等,以此丰富自己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表现形式。
多样性和包容性可以让艺术家的创作更加丰富多彩,也可以让作品更具有观赏性和表现力。
绘画创作中题材的选取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创意性的过程。
艺术家可以通过深入生活、发掘内心世界、借鉴历史文化、关注社会现实等方式,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题材。
艺术家还应该具备多样性和包容性,拥抱不同类型和主题的创作,以此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
希望以上的浅谈对于绘画创作中题材选择有所帮助,也希望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在不断探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题材,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
浅谈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浅谈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作者:唐丽荷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唐代著名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思想,提倡人们要师法自然,深入生活,以外在自然万物为师,从而获得内心感悟,并抒发于画作之中。
而这一创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画家张璪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后世对这一理论的解读与传播密不可分。
通过分析这一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背景,以及理论的发展,讨论这一理论在绘画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意义和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6-0101-01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绘画理论思想形成的背景张璪生平活跃于约晚唐时期。
他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论思想有诸多的背景因素,一方面,文人士大夫注重追求心源。
曾经老子、庄子在面对自然的关系时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孔子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比德”的思想,这对人与自然的精神关系发展影响很大。
另外唐代佛学的繁盛,兴起了注重“心”的思潮,画者开始关注自然,强化心的地位,促使绘画者对山水产生向往和追求,观照自身的感受。
另一方面,在唐代以前,出现的山水绘画理论如东晋顾恺之著的《画论》、《画云台山记》中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置阵布势”等绘画思想,为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序言中提出的“六法”奠定了基础。
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宗炳又提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应目会心”,并对绘画中的透视问题进行了阐述。
王微在《叙画》中指出“本于行者融,灵而变动者心也”,提出画者不能只局限于眼前所看到的事物,这些理论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论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唐代后期,山水画独立成科,绘画理论随之出现,并开始注重于“心”的关注。
张璪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明确为艺术的根源,师法自然是画家产生创作灵感的来源,绘画不再是对自然万物的模仿,而是重现自然事物给人的感受,是人的内心领悟的体现。
浅谈中国画中的道家哲学精神
浅谈中国画中的道家哲学精神中国画是一种精神劳动,它要求画家具有高深的艺术修养(包括人生经历、学养沉淀、胆识、才识等几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知识。
它通过表现不同于西方透视的空间意识和奇妙的精神氛围以及对绘画语言创造性的运用来表达中国人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源于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主张适应自然、与大自然和睦相处,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基于此,我们要用心感悟自然,使自己的精神得以升华。
在创作绘画时,必须将内心杂念彻底涤除,心境升华到对世俗繁杂之事一尘不染的空灵境界,才能创作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妙品佳作。
这种感悟方式是一种精神的升华,体现了物我互融的大思想,使物我感应达到物我为一的境界,最终将超越存在的精神力量得以体现。
《庄子人间世》云: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
乘物以游心,就是要求我们在作画时,心要平,气要和,神要静,虑要远,心随物游中,万物是如此之玄妙。
将自我融于万物,通过心灵遨游,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摆脱各种世俗观念的羁绊,神游物外,得庄子之逍遥、老子之无为,才知绘画之本源,然后回归本体,复入有我之境,达到下笔如有神,乎随心远,笔随意至,乃至于意犹未尽的境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士大夫们眷恋山水,领略玄趣,追求道家的精神境界,这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指出山水画的作用是澄怀观道澄怀味象。
澄怀就是要领略玄趣,荡涤污浊势利之心,遁于空静的山林,体会圣人之道。
远离尘浊世俗,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静静地思索,深沉地入静,方能得道。
有世俗名利之心的人,奔走于势利之途、名利之场,一心想发财,一心想做官,还能不争处下无为吗?还能像庄子一样拒绝礼聘吗?还有时间和心思去逍遥游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吗?众多文人雅士游山观水,歌诗以咏之,绘画以形之,通过歌咏描绘自然山水,寄托自己的情怀,寻求老庄的精神支柱,寄托高逸清雅的情操。
浅谈中国风景油画的意境
浅谈中国风景油画的意境中国风景油画是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意境深受人们喜爱。
意境是中国风景油画的重要特点,它是画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哲学和美学观点与观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风景油画的意境。
一、崇尚自然中国风景油画的意境不仅仅是美学方面的表现,更是人们一种崇尚自然、向往自然、与自然亲密融合的情感态度。
在画面中,画家努力通过绘画手法表现大自然的气象万千、奇妙神秘的特点。
画中山川的高耸、林木的郁郁葱葱、水流的湍急奔涌,以及动植物的栩栩如生,无不表现了自然的洪荒之力和无穷魅力。
画家用油画技法将这些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者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间,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壮阔。
二、寄托思想情感中国风景油画的意境除了体现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壮美外,还寄托了画家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里面蕴含着深深的思想情感。
一些画家将自然的景象和自己对生活的体悟相结合,创造出一些诙谐幽默、深刻意味的作品,让人不禁心生感慨。
比如,画家白雪峰的作品《渔歌子》,他用真实而生动的笔触表现了渔船上劳作的渔民和平淡却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渔村,强烈表现了山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民俗风情,同时又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追求和思考,营造出一种和谐、圆满的氛围。
三、追求形神兼备中国风景油画的意境还表现在形态和神韵的完美融合上。
中国画多从寄情于神韵中表现,风景油画运用了西方油画的色彩、透视等表现手法,但画家们注重的不仅仅是色彩和技法的运用,更加关注画面的意境呈现。
画家们经常以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笔触描绘山水、水之色泽、云雾、月斜天遥等自然景致,将自然的神秘和华丽,表现得淋漓尽致,并赋予其以思想和情感,使作品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
总之,中国风景油画的意境独特缤纷,既表现出自然风光的壮美和神秘深邃,又刻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让人在观察画面的同时,也在体味画家对自然、生命和人生的理解和关注。
浅谈美术作品中的优美与崇高
西方绘画作品中,人体造型无论在写实、变形、象征,以及其 他艺术形式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艺术语言,人体解剖学的艺术魅 力令人震撼,是艺术家终生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文艺复兴时期 开始,艺术家在绘画或雕塑上对人体解剖就有了科学的认识。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丟勒、鲁本斯等一些艺术大师非常重视对 人体解剖的研究,亲自解剖尸体,观察人体骨骼、肌肉,甚至各部 位关节的构造,并作精深的总结,将这些解剖学理念运用到艺术 创作当中。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创作了《蒙娜丽莎》,蒙娜丽 莎神秘的微笑之所以能迷倒几个世纪的人们,就是因为大师运 用精准的解剖知识,将人物面部肌肉结构刻画得惟妙惟肖,赢得 了世人的认可。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展现人体结构的米开朗基罗 创作的《大卫》雕像,其整体结构和比例都作了夸张处理,用过长 的大腿和较大的手臂强化大卫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这尊雕像是 从事艺术学习的学子们经典的素描刻画题材。这些成就都源于 艺术大师对人体解剖学研究的成果,才有了传世的艺术品供人 们欣赏与学习。
二、崇高
崇高是一种冲突的和谐、对立的和谐。博克认为崇高而伟 大的对象会引起惊讶的情绪,并带有某种程度的痛苦和恐怖之 感,但其先决条件是:危险或痛苦与人有一定的距离,并不存在 安全隐患,人们能够从战胜困难、经历恐惧中最终获得喜悦,产 生崇高感。康德将崇高的对象特征归纳为三点:高大、朴素单 纯、极高或极深。其中,极高给人的印象是伴随着欣赏的赞叹, 极深给人的印象是夹杂着战栗和恐惧。崇高所唤起的情感是令 人激动的。
西方美学一开始常把崇高排除在美之外,而将其当作与美 有关的另一范畴进行对比研究。实际上,西方所论述的美主要 是指当今美学中的优美,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今天我们把崇高 作为美的另一种类型,使之与优美构成一对美学范畴。18 世纪, 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博克最先将崇高与美并列对立起来。
浅谈绘画创作中主题性的表达
浅谈绘画创作中主题性的表达绘画创作中主题性的表达是指画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一种思想、情感或意义。
主题性的表达是绘画创作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效果。
在绘画创作中,主题可以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可以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还可以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表达。
主题的选择要根据艺术家的个人兴趣和创作目的来确定,通过主题的选择和表达,艺术家可以将个人的观点和情感与观众进行共鸣。
在绘画创作中,主题性的表达有以下几个要点值得关注:主题要有新意。
艺术家通过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来创造新颖的主题,能够给观众带来新的感受和思考。
主题的新颖性可以体现在题材的选择、形式的创新以及表达手法的独特性上。
主题要有深度。
艺术家通过绘画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应该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内涵。
艺术家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社会现象等的刻画和揭示来表达主题的深度,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主题要有情感。
艺术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往往与情感紧密相连。
艺术家可以通过色彩、构图、线条等艺术手法来表达主题所带来的情感,使观众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主题所表达的情感。
主题要有统一性。
主题的表达要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和统一性,所有的元素和细节都要为主题服务,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形成一个完整的表达系统。
主题的统一性可以通过构图的布局、色彩的搭配、细节的处理等方面来体现。
绘画创作中主题性的表达在艺术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家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主题,并用独特的方式表达主题,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传递给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主题性的表达不仅关乎作品的艺术价值,也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重要途径。
在绘画创作中,艺术家要注重主题性的表达,给作品赋予更多的意义和思考的空间。
浅谈中国绘画的精神
浅谈中国绘画的精神内容简介:绘画艺术是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技艺来表现人类的心灵活动。
它作为一种精神产品,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向人们展示它内在所包含的精神思想。
中国的绘画从几千年前的工艺装饰纹样中孕育并发展起来,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一定的画面,来寓意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中国绘画的最大最本质的特点。
“情趣寄寓”和“以画写意”是中国绘画比较典型的借以表达画家思想的两种形式。
一、中国绘画表达的形式1、情趣寄寓绘画艺术创作是以审美方式反映生活的,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都是通过具体的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而表现出来,是为情趣寄寓。
绘画是一种精神性极强的艺术,绘画艺术创作中内在体现出极强的思想性及它与物质世界那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既以物质为基础,又升华为一定的精神,因而最为贴近艺术的本质。
综观中西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在它发展的道路上,有根无形的线在牵引着它发展的方向,这个牵引力使得艺术发展的始终不偏不倚的朝着它的方向前进,而这个拥有巨大“魔力”的无形指挥便是“精神思想”。
在情趣寄寓方面中国画精神性的最大体现就是用笔。
中国画用笔的核心问题笔力是有书法奠定的一种美学要求。
古代南朝齐的谢赫的<<六法论>>中的第二法“骨法用笔”就要求笔画的组织精练而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对象,抒发作者的感受。
中国画的用笔有很多要求,除了讲求笔力之外,还有三个很重要的要求是气韵表现,丰富变化,与情趣寄寓。
气韵是魏晋时代品评人物风气度韵的略称,是人的内在精神因素的向外展露,被引用来作为品画的标准。
一笔下纸要有变化,还要顾盼生情,交映成趣,这便是用笔及用墨的情趣要求。
情调是画家喜怒哀乐的情感色彩,趣味是指画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情趣。
所以,用笔和用墨包含着浓厚的精神性和抒情性。
2、以画写意中国绘画艺术的思想性在中国画的创作体现在造型,用色,构图,题材等等很多方面。
通过一定的画面内容来表达一定的意境意义,来体现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观。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中国传统绘画是世界文化的珍品之一,源远流长,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到的美学魅力。
而在中国传统绘画当中,造型观念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造型观念的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独特的美学风格。
一、造型观念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是一种综合性的观念,包括形象魅力、结构水平、空间造型、动态感受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突出的是形象魅力和结构水平,这两个方面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为重要的造型观念。
1、形象魅力。
形象魅力指的是一幅画的主要表现形象所具有的吸引力,它是造型观念中最基本的部分。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形象魅力常常表现为形象的性格特征、气质特点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这些特点通过造型手法得以表现,从而引起观者的感情共鸣,使得画面更加富有魅力。
2、结构水平。
结构水平指的是绘画作品中线条和色彩的组织结构,它是造型观念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结构水平通过阴阳对比、大小对比、明暗对比等手法之间的组合实现。
这种结构水平使得绘画作品的整体构成更加和谐,具有一定的设计感,能够让观者获得更好的视觉体验。
二、造型观念的表现手法在表现造型观念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绘画注重通过图像的技巧和表现形式来实现。
其主要的表现手法包括线条质感、笔触特点、色彩魅力和墨色设计等。
1、线条质感。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的使用非常重要。
线条要具有一定的质感,反映出物体的纹理和质感特点。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用笔的力度和光线及方向的变化等手法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纹理,从而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写实并且艺术化。
2、笔触特点。
笔触特点是不同画家和不同学派之间的风格差异,也是造型观念中的重要方面之一。
笔触特点通过画师的笔法、线条的细腻程度、水墨的浓淡变化等来表现。
笔触的多样性、细腻和变化,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是非常突出的。
3、色彩魅力。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色彩非常丰富,往往通过色调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在表现色彩魅力时,画家往往通过颜色的运用,来表达不同的思想和情感。
浅谈绘画心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浅谈绘画心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绘画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通过绘画,孩子们可以表达出内心所感所想,增强情感交流和自我认知能力,这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本文就探讨绘画心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首先,绘画可以帮助小学生调节情绪。
绘画是一种释放情绪的方式,可以让小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抒发出愤怒、忧愁等情绪,达到情绪调节的效果。
例如,一个小学生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回到家里非常不开心,这时可以通过画一幅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画来缓解自己的情绪,感觉更加舒缓。
其次,绘画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小学生通常对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没有充分的认知,通过绘画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到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
绘画还可以让小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增加自信心。
例如,一个小学生画了一副自己和家人的合影,这幅画让他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家庭,也更加自信地面对同学们的问题。
此外,绘画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注意力集中能力。
在绘画的过程中,小学生需要专注于画面的每一个细节,这需要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通过绘画的训练,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可以得到加强,更有助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
例如,一个小学生在绘制一幅比赛海报时,需要注意到每一个细节,这有助于他更好地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
最后,绘画还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想象力和创意。
小学生的幻想世界非常丰富,通过绘画可以让他们将自己的想象和创意表达出来,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能够增强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以及对于未来发展的方向给予帮助。
综上所述,绘画心理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绘画为孩子们提供了发泄情绪、认知自我、提高注意力和培养创造力等支持,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帮助,增加小学生的幸福感和自信心。
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时鼓励孩子们参与绘画活动,营造一个全面、多元的教学环境,使孩子的认知和心理健康得到更加全面的促进。
浅谈绘画中的精神性表达
浅谈绘画中的精神性表达裔子君【摘要】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应该是真诚的.生动感人的,而打动人的是作品内在或热烈,或沉静,或跋扈,或优雅。
散出独特气质的精神。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方绘画,透发精神性的优秀作品本身充满着“气”的境像,画面整体的气韵透出画的品格。
中国画的“气韵”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绘画的精髓,画家强调主观的意向表现,通过作品抒发自我和感受,表达一种观念和精神状态。
例如,中国清初八大山人的艺术比之常人带有更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复杂的精神内涵.其内心深处的难言之痛与瞎懑抑郁,均借画笔曲折的反映出来。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1页(P115-115)【关键词】绘画作品;精神性;中国画;西方绘画;优秀作品;中国绘画;精神状态;精神内涵【作者】裔子君【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05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应该是真诚的,生动感人的,而打动人的是作品内在或热烈,或沉静,或跋扈,或优雅。
散出独特气质的精神。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方绘画,透发精神性的优秀作品本身充满着“气”的境像,画面整体的气韵透出画的品格。
中国画的“气韵”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绘画的精髓,画家强调主观的意向表现,通过作品抒发自我和感受,表达一种观念和精神状态。
例如,中国清初八大山人的艺术比之常人带有更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复杂的精神内涵,其内心深处的难言之痛与愤懑抑郁,均借画笔曲折的反映出来。
他以山水寄恨,“因心造境”,作品意境苍凉凄楚,笔墨沉郁含蓄;他的花鸟画更具中国文人花鸟写意的画风,以极具个性的奇简冷逸风格,抒发了遗民之情。
在法国画家巴斯金作品中,画面中的物象被置于一种飘渺虚幻的空间中,人物与环境或实或虚相融合,线条或强或弱断续结合,使得作品有种中国画的韵味。
中国画的“写意”依靠笔墨表现的“形”来呈现内在精神,但又是超越了形,画家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所描绘的内容之中,得物象之气韵。
西方美学史——从达·芬奇绘画浅谈文艺复兴的艺术精神
从达·芬奇绘画浅谈文艺复兴的艺术精神摘要文艺复兴是西方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而谈起文艺复兴的艺术精神,我们可以从大量的艺术现象分析,其中绘画艺术是欧洲艺术世上的第一座高峰。
绘画的变化反映着思想的解放和艺术家的思考。
在众多的画家中,达·芬奇因其科学的思考和高超的绘画技巧被现代学者称之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
分析他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神有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文艺复兴;绘画;达·芬奇;艺术精神(一)文艺复兴的产生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条件下,以复兴古代文化为旗号(实际上不同于中世纪神学的古代文化)来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它不是单纯的对古典文化的复兴,而是资产阶级摧毁神学而创立新文化的一种手段。
文艺复兴在整个西方历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西方艺术发展的第二座高峰,对各种门类的艺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在思想解放上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反对神学,强调现实,深刻影响着西方。
而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尤其是佛罗伦萨这座城市,更是文艺复兴的中心。
究竟是什么促成文艺复兴在意大利的兴起,而佛罗伦萨又是如何成为意大利众多城市中的佼佼者?我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大致了解一下:1.经济最初,意大利半岛的商业发达,是地中海经济区域繁荣的顶峰。
在这里有着发达的金融高利贷资本,其中包括:金融机构遍布沿海各个国家、设立了众多的商业中心点、银行制度也将近完善等,而这对佛罗伦萨的崛起都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到12—14世纪,佛罗伦萨已经在商业、银行业乃至手工业都远远超过了同区的其他国家,又因地理优势成为教廷最主要的收税代理人,因此佛罗伦萨的商人们获得了不可计数的财富,尤其以美第奇家族为首的银行四大家为代表。
最重要的是,在佛罗伦萨就出现了“商人”、“银行高利贷者”、“工业资本家”三位一体的经济现象,大量资本集中在少数的富人家庭,这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佛罗伦萨也成为资本主义萌芽地,最终为文艺复兴的发展做好了阶级准备。
浅谈绘画中的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浅谈绘画中的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现象,指19世纪产生的艺术思潮,又称之为:“写实主义”。
现实主义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
在绘画中技法要求是写实的,是写实主义,与抽象主义相对。
现实主义绘画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又称为现实主义画派,或现实画派。
这是一个在艺术创作尤其是绘画,雕塑何文学,戏剧中常用的概念,更狭义的讲,属于造型艺术尤其是绘画和雕塑的范畴。
无论是面对真实存在的物体,还是想象出来的对象,绘画者总是在描绘一个真实存在的物质而不是抽象的符号。
这样的创作往往统称为写实。
遵循这样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就叫现实主义。
人们借由感官知能接受信息,加以分析组织,以自然为题材(例如自然风景或时事议题)用任何技法将其具体表现出来,但因其生长环境和具体认知不同,产生不一样的经验,这种组织后的观点差距,令同一题材的作品有不同的表现。
这个流派使用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艺术家赞美自然,歌颂劳动,尤其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斗争,此时劳动者真正成为绘画的主体形象,大自然也作为独立的题材受到现实主义画家的青睐。
事实上,从历史的长河中纵横地考察“现实主义”,不难领会其实质。
在其前为文艺复兴和中世纪,尤其是中世纪,当时的美术完全以宗教故事为题材,表现手法上呆板、冷漠,今天看来略带一些表现主义因素;在其后的现代艺术,反对对客观形象作客观的再现,把过去对客体的观照转向了对人本身的观照,否定写实,否定模仿,更不用说后现代主义的强调过程、强调行为,艺术不是描述、解释、美化、修正和评价生活,而是艺术本身即生活,表现手法上偏离架上绘画形式。
另外,相对于东方艺术的主客体相融的“天人合一”的写意体系,很容易寻索到“现实主义”是主体对客体的观照,并用写实的手法加以体现。
19世纪法国的库尔贝、杜米埃、米勒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反对古典主义的典型化、理想化,也反对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夸张,排斥神话、宗教和寓言题材,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作为主要表现对象。
绘画与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绘画与人文素养心得体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艺术的欣赏和追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踏入绘画的世界,你能够学到很多关于人文素养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在这里,我分享一些我在绘画学习中的心得体会。
一、观察力是非常重要的绘画的第一步是要有观察力,要仔细观察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角度、光影等等,慢慢领会绘画艺术之美。
不过在学习过程中很多人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像这样观察过周围的事物。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快速处理各种事情,这也就导致了我们的“选择性观察”能力远胜于“全局观察力”。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平常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关注,从微小的细节中发现文化元素,这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
二、了解绘画的历史背景绘画的发展历史渊源悠远,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各有特色,掌握其中的历史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扎实掌握绘画的历史资料,包括了解绘画的发展历程、绘画的特点及画家追求的美学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绘画的文化背景,同时也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
三、艺术中的思考和情感一副好的画作只有技法高超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深刻的思考和情感表露,才能打动和感染人。
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的思考、感受能力,学会理解和表达情感。
在绘画过程中,不少人也会从中寻找自我,在对美一种追求的同时,更是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探寻。
四、审美能力的提升通过学习绘画,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美学中影响人的审美情感主要有颜色、光线、对比、造型、空间等因素,学习画画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和运用这些因素,并慢慢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使我们在浏览艺术作品时更加敏感、更加理解,从而产生更大的收获。
绘画让人放松,更能够理解自己的内心。
通过绘画,我们能够认识和探讨真正的自我,认识社会的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本质上的变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希望每个学习绘画的人都能够带着这些心得去恰当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从中汲取更多的美感与启示。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艺术特点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艺术特点作者:李悦来源:《祖国》2016年第16期摘要:美的范畴是美的本质的具体展开。
美的本质存在于各种具体的审美对象中,其表现形态是极其丰富的。
由于美学研究角度不同,人们将美的形态划分为种种不同的分类,如,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
本文主要探讨其中最突出的优美与崇高两种形态以及它们各自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优美崇高审美特征一、西方美学史上对崇高和优美的探讨在西方美学史上,崇高这一术语,是古罗马的朗吉努斯在他的著作《论崇高》中首次被提出,但那时的“崇高”仅被理解为修辞的风格。
18世纪的经验主义者柏克首次将“崇高”一词作为美的范畴进行研究,他认为,崇高是克服了恐惧后的审美快感,后来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在此基础上对“崇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康德从理性角度对崇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崇高不在于对象的恐怖,而在于人类的想象力与理性的矛盾斗争中产生的强烈的审美感受,主观的心理从痛感转化而来,由惊惧转化为愉悦感,但康德的理论脱离了产生美感必要的物质基础,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潭。
黑格尔从康德的理论为出发点,把崇高看成是绝对精神运动,认为绝对的理念压倒一切,理念才是最高的本质。
真正把崇高这一美学范畴从唯心主义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的是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他认为崇高是事物本身,而不是这些事物所唤起的任何思想,崇高的东西是有限的,在对象上不仅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现象和艺术现象,给唯物主义美学观奠定了基础。
西方美学史上对优美这一范畴的探讨最早是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探讨万物的本源入手来探讨美的本质,他们认为美体现着理想的数量关系,“美即和谐”,这个美,就是优美,“静穆,宁静”是优美和谐的具体表现。
亚里士多德继承发扬了上述观点,他认为美的具体形式就是“秩序、匀称与明确”。
二、崇高的艺术特点崇高,作为美的另一个重要范畴,却表现为不同于优美的另一种特殊形态。
崇高在形式上经常表现为矛盾、冲突和对立等,人们在这种严峻的、冲突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一种愉悦。
浅谈绘画创作中主题性的表达
浅谈绘画创作中主题性的表达
绘画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绘制和描绘形象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和主题。
主题
性是绘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使绘画作品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内涵。
本文将从不
同的角度探讨绘画作品中主题性的表达。
绘画作品的主题可以是艺术家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艺术家可以通
过绘画作品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例如对战争、贫穷、环境污染等现象的揭示
和批判。
艺术家也可以通过绘画描绘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形象,来重现和纪念重要的历史时刻。
这样的主题性表达可以使绘画作品更具有时代感和社会意义。
绘画作品的主题也可以是艺术家对自然界的热爱和赞美。
自然界的美是绘画创作中常
见的主题之一,艺术家可以通过绘画作品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这样的主题
性表达通常运用明亮的色彩和细腻的画法来描绘自然界的美景和生态环境,给观者带来一
种舒适和愉悦的感受。
绘画作品的主题也可以是艺术家对人类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抒发。
艺术家可以通过绘画
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故事,例如对爱、孤独、欢乐、痛苦等情感的表达。
这样的主题
性表达通常采用抽象的方式来描绘情感和心灵的世界,给观者带来一种思考和共鸣的体
验。
绘画作品的主题还可以是艺术家对美的追求和探索。
艺术家可以通过绘画作品来探索
形式、色彩、线条等艺术元素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绘画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性。
这样的主题性表达通常追求形式的创新和艺术语言的表达,给观者带来一种审美享受和艺
术体验。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作者:李宝成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4年第3期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大彭镇中学(221150)李宝成美术是一门具有人文性质和视觉艺术的学科。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根据美术课程的这些特点和要求,对如何将美术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现在美术教育不仅担负着传授美术课程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担负着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担负着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思想品德教育,以下将进行深入研究。
一、美术课堂教学应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当今社会正面临国际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趋势,对未来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术课是一门视觉艺术课,是一门培养审美能力的课程,是中学的一门必修课。
美术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要求教师要具有一种超前意识。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既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临摹、写生的一般技法和基本技能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接受美学的陶冶时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崇高的思想情操,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二、美术教学应具有鲜明的教育性美术功能具有审美作用,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鲜明的教育性。
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具有教育作用。
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学习及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和完善起来。
所以,学生的思想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
美术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传授技法技巧,在美术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感情不断受到影响,培养他们之间合作、协调、互助的团队精神。
浅谈“大”和“崇高”在中西绘画的表现
浅谈“大”和“崇高”在中西绘画的表现作者:田宜丰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12期“大”和“崇高”是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中的两个概念。
很多绘画作品都包含这两个美学内核,比如西方油画的古典主义风格和中国画中山水画(尤其是北派山水)的都是直接表达了这两种美学思想。
但中西这两看似类似的,美学概念背后其实也有着些许差异,这是由地域文化差异决定的,同样包含着这两种美学内核的绘画表现出“和而不同”的表象。
“大”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孔子在《论语》里对它进行了解释:“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焕乎!其有文章。
”孔子的“大”除了作为有一种道德概念外,还说明对象有崇高、广大、有光辉等。
“大”也是直接孕育了我们审美中的“壮美”的产生。
“崇高”一般认为是公元前三世纪罗马的朗基努斯提出的。
”崇高”是古典主义(绘画)在美学上的直接追求。
朗基努斯认为满足“崇高“的作品要有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强烈深厚的热情、修辞的妥当运用、高尚的文辞和庄严而生动的布局等特点。
同时他还认为“崇高”‟的要能让观众进入一种“狂喜”的状态,即惊心动魄,情感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几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态。
“以他的力量、气魄、速度、深度和强度像迅雷闪电一样燃烧一切,粉碎一切。
”在朗基努斯这里,文艺的动力由理智转向情感,这和中国的审美特点有了一点类似。
但是“大”和“崇高”却有几点根本的不同:“崇高”一般是由于对象具有巨大、无限等特点而引起主体对自身力量的崇高感。
“崇高”提高了人的情绪和自尊感。
而“大”却包含了一定的道德含义,他只能引起主体对对对象的敬畏之情,并带有一丝神秘感。
这些两种类似却又不同的审美状态在中国和西方的绘画中亦可以读出来。
五代时期中国的山水画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尤以荆浩、关仝代表的北派山水画为傲。
荆、关多是以全景山水的手法描绘太行山地区的景色,大开大合的绘画手法再加上北方特有的大山大水让画面气势磅礴、雄伟壮阔,而荆关以后北派山水逐渐没落,由于文化中心南移,以后的山水画也逐渐清婉秀丽起来。
浅谈莱昂·巴蒂斯特·阿尔伯蒂《绘画论》的美学哲学
艺术大观 Art Panorama102浅谈莱昂·巴蒂斯特·阿尔伯蒂《绘画论》的美学哲学王晓岚(浙江省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摘要:莱昂·巴蒂斯特·阿尔伯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诗人、画家、音乐家、建筑家、科学家。
他的著作《论绘画》是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各方面发展状况的重要文献。
在当时文艺复兴时期,他的哲学思想宗旨是去追求突破宗教的束缚,回归艺术的本质,主张绘画价值在于一切人工之美皆由绘画而诞生,美在于“适当”,并且把他的美学思想运用到其它领域。
他对自然和历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冲破了中世纪以来传统思想对人文主义精神的桎梏。
关键词:《论绘画》;美学哲学;适当;人文主义一、莱昂·巴蒂斯特·阿尔伯蒂《绘画论》创作背景这篇论文是阿尔伯蒂的艺术生涯以及《绘画论》所作出的阐述以及感悟。
首先我查阅了一些关于雷欧·巴蒂斯特·阿尔伯蒂的资料,了解到莱昂·巴蒂斯特·阿尔伯蒂(图1)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诗人、画家、音乐家、建筑家、科学家。
在绘画、建筑方面都有极高的艺术造诣。
受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浪潮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最根本的艺术哲学思想特点是让艺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面对真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重视艺术的人文性;歌颂人的世俗生活,即以人为核心而不是以神为核心,肯定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类生存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人类的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封建神学思想,认为人本身才是现实生活的主体,追求纯粹的人文主义精神。
根据莱昂·巴蒂斯特·阿尔伯蒂的这些思想由此可见,文艺复兴运动是中世纪与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界限,为推动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艺术要从人的技艺上升到哲学智慧的高度。
阿尔伯蒂的美学思想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这并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讨水彩绘画的创新思维
一、水彩绘画的概念及发展
水彩绘画,就是以水为媒介,并与色彩相互融合的绘画。
吴冠中是这样论述水彩的:“水彩,水,彩,不发挥水的长处,它比不上油画、粉画的表现力强;不发挥彩的特点,比之水墨画的神韵又见逊色。
妙就妙在水和彩的结合”。
水彩是舶来的画种,世界上第一幅水彩画是德国画家丢勒,发展是在英国,至今有三百年的歷史,在当时的时代,丢勒是用水彩铺底,以水粉的方法描绘动物;鲁本斯是用水彩的技法画速写,伦勃朗在素描的稿子上画淡彩等,不难看出,那时期,都是业余的去表现速写性的水彩画,花费的时间很少,大家只是用水彩去铺底,为油画做底子,比较轻视水彩画。
水彩画传到中国也不过百余年的歷史,但由于水彩画和中国画运用语言的很多相似之处,很快水彩画在中国发展起来,并落地生根。
中国水彩画经歷了几代画家的摸索,努力,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并存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