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合集下载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课件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课件
交通信号:评估交通信号的 设置是否合理
添加标题
道路环境:评估道路环境对 安全性的影响
安全改善措施
增加交通标志和信 号灯,提高驾驶员 的注意力和反应速 度
优化道路设计,减 少交叉路口的冲突 点,提高通行效率
加强道路维护,确 保路面平整,减少 交通事故的发生
推广智能交通系统, 提高道路监控和预 警能力,降低交通 事故风险
设计交通隔离设施: 设置交通隔离设施, 防止车辆交叉行驶
交通流线设计
交通流线设计是道路平面交叉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流线设计需要考虑到各种交通方式的需求,如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 交通流线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最短路径原则、最小冲突原则等 交通流线设计需要结合实际交通状况和交通需求进行优化和调整
安全设施的完善与维护
完善交通标志、 标线、信号灯 等设施,确保 其清晰、醒目、
有效
定期检查和维 护交通设施, 确保其完好、
有效
加强道路照明 设施的建设和 维护,确保夜
间行车安全
加强道路绿化 和美化,提高 道路环境质量, 降低交通事故
发生率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07
的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来自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挑战
良好的交叉设计可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提高道路安全性。
道路平面交叉的分类
十字交叉:两条道路垂直相交,形成十字形 T形交叉:一条道路与另一条道路垂直相交,形成T形 环形交叉:多条道路围绕一个中心点,形成环形 菱形交叉:两条道路相交,形成菱形 苜蓿叶形交叉:多条道路相交,形成苜蓿叶形 混合交叉:多种交叉形式混合使用,如十字+T形、十字+环形等
06 道 路 平 面 交 叉 的 安 全 性 评 价 与改善措施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环形交叉口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环形交叉口

第二节 环形交叉口
四.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Q环 Q入环= Qi左 Qi直 Qi右
i 1 i 1 i 1 i 1 n n n n
对于一个穿梭不断的交织点,其最大通行能力(N织)为:
N 织= 3600 ti (辆 / 小时)
式中: tI――左转和直行机动车通过交织点的车头时距,正常行驶状 态下,小型机动车为 3.6秒;机动车高峰时,为3.1 秒;非机动车高峰 时,机动车受干扰多,车头时距为3.6~3.9秒。 所以,在车辆正常行驶状态下,一个交织点的通行能力 ( N 织 ) 为 900~1100辆/小时,若环道上驶入和驶出的车数各占一半,则在N条道 路相交的环形交叉口上总共可驶入环道穿过交织点的车数 (N织总入): n n N 织总入= N 织入= (3600/ 2) / ti (辆/小时)
第二节 环形交叉口 四.环形交叉口设计
2、环道 1、环道的车道数 环道的车道数决定于其上交通组织的方式和车流量大小。一般右转机 动车行驶在环道的外侧车道,进环和出环的交织车辆行驶在环道中间。 在交织点上只有一车道的通行能力,绕岛的左转机动车行驶在环道内 侧,紧靠中心岛的车道上。观测表明,当环道的车道数只有一车道时, 所有交织机动车辆和右转机动车辆都挤在一条车道内,通行能力很低; 当车道数由一车道变为两车道时,通行能力明显提高,但经过交织进 环的机动车辆由于车道少仍会挤入下一个交织段的交织点内行驶,有 时右转车也会挤入交织点内行驶,占去一些交织点的通行时间;当车 道数变为三车道时,各去向的机动车辆能各行其道,交织点上只有交 织车辆行驶,通行能力又可提高不少;变为四条车道时,通行能力已 增加得很少;变为四条以上车道时,对通行能力的增加已无意义。因 此,环道的车道数一般为三条车道,以四条为限。

公路工程 第一篇第七章公路交叉设计

公路工程 第一篇第七章公路交叉设计

2.进行合理的交通组织,合理布置各种交通设施;
3.验算交叉口的行车视距,保证安全通行条件; 4.合理进行交叉口的立面设计,布置各种排水设施。
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在交叉口行驶的车辆由于行驶的方向不同,车辆与 车辆之间的交错方式也不相同,可能产生的交错点性质 也不一样。 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 驶的地点称为分流点; 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比较小的角度 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合流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 互交叉的地点称为冲突点。

1.非渠化平面交叉 在平面交叉口转弯处,以圆曲线构成加宽来连接交 叉公路的路基和路面或仅在交叉口处增设转弯车道的形 式称为非渠化交叉,如图1-0-7-2。
2.渠化平面交叉 通过在路面上设置导流岛、划分车道、设分隔器、分 隔带或交通岛等措施来限制车流的行车路线,使不同车 型、车速和行驶方向的车辆,沿着指定方向通过交叉口 的形式称为渠化平面交叉,如图1-0-7-3所示。
第一篇 第七章
公路勘测设计
公路交叉设计
教学要求
1.描述交叉口中的危险点, 2.说明交叉口设计的一般原则与要求,描述交叉口设 计的主要任务; 3.描述交叉口的类型,会进行平面交叉的平面设计与 立面设计; 4.描述立体交叉的类型及其适用场合;知道匝道的基 本形式及主要设计参数; 5.叙述公路与铁路、公路与农村道路、公路与管线交 叉的形式、特点及相关规定要求。
渠化交通
三、平面交叉的形式
常用的平面交叉形式有“十”字形、“T”字型, 及其演变而来的“x”形、“Y”形、错位、多路交叉等。
这些交叉在平面上的几何图形,取决于规划公路网和
临街建筑的形状。在具体设计时,常因交通量、交通 性质以及不同的交通组织方式,一般可分为非渠化交

道路第七章交叉口

道路第七章交叉口
根据交叉口的交通量大小,选择 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如护栏、
标牌等。
车速
考虑交叉口内的车速情况,选择 能够有效降低车速的安全防护设
施。
道路条件
根据交叉口的道路条件,如路宽、 纵坡等,选择适合的安全防护设
施。
视线诱导设施布局原则
明确性
视线诱导设施应设置在驾驶员易于察觉的位置, 确保信息的明确传递。
连续性
交通流组成
机动车流、非机动车流和 人流等。
交通流特性
连续性、离散性、随机性 和周期性等。
交通冲突
不同方向交通流在交叉口 内产生的冲突点,是交通 事故易发区域。
02 交叉口设计原则与方法
设计原则概述
安全性原则
交叉口设计应确保行车 和行人安全,减少交通
事故的发生。
高效性原则
设计应提高交叉口的通 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道路第七章交叉口
目录
• 交叉口基本概念与分类 • 交叉口设计原则与方法 • 信号控制交叉口设计要点 • 无信号控制交叉口设计策略 • 交叉口安全设施配置要求 • 交叉口改造与优化方向探讨
01 交叉口基本概念与分类
交叉口定义及功能
交叉口定义
道路网络中两条或多条道路在同 一平面相交所形成的交通节点。
现象。
舒适性原则
为驾驶员和行人提供舒 适的交通环境,减少不
必要的延误和等待。
经济性原则
在保障安全、高效、舒 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
建设和维护成本。
设计方法探讨
01
02
03
04
平面交叉设计
通过合理的车道划分、交通标 志和标线的设置,提高平面交
叉口的通行能力。
立体交叉设计
采用跨线桥、地道等立体交叉 形式,消除或减少冲突点,提

(完整版)平面交叉设计

(完整版)平面交叉设计

Highway college, Chang’an University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平面交叉口交错点数量
1.在无交通管制的交叉口,都存在各种交错点 其数量是随相交道路条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其中增加最 快的是冲突点
分流点 合流点 n(n 2)

冲突点 n2 (n 1)(n 2) 6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三、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平面交叉口按交叉形式分类常有: ① T形交叉:相交道路夹角为90°或90±15°范围内的三路交 叉。 ② Y形交叉:相交道路夹角为<75°或>105°范围内的三路交 叉。 ③ 十形交叉:相交道路夹角为90°或90±15°范围内的四路交 叉。 ④ X形交叉:相交道路夹角为<75°或>105°范围内的四路交 叉。 ⑤ 错位交叉:
Highway college, Chang’an University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交错点中对交通干扰和行车安全的影响:
以直行与直行、左转与左转以及直行与左转车辆之 间所产生的冲突点,影响最大,
其次是合流点,
再次是分流点。
在交叉口设计时,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冲突点和合 流点,尤其要减少或消灭冲突点。
2008年4月
道路勘测设计
(第七章 平面交叉口设计) 长安大学
内容提要
• 本章主要介绍交叉口的交通分析、设计依据及其类型和适
用范围;交叉口的车辆、行人及非机动车的交通组织设计; 交叉口的视距和转弯半径的确定;拓宽交叉口转弯车道的设 置条件、设置方法及其长度与宽度的设计;普通环形交叉口 和入口让路环形交叉口的设计;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要求 、基本类型和设计方法等内容。
⑥ 多路交叉:五路及五路以上的交叉口。

第七章 公路交叉设计 ppt课件

第七章 公路交叉设计 ppt课件

无交通控制信号
有交通控制信号
危险点类型 相交道路条数
相交道路条数34534
5
分叉点
3
8
10
2
4
4
合流点
3
8
10
2
4
6
左转冲突点 3
12 45
1
2
4
直行冲突点 0
4
5
0
0
0
危险点总数 9
32 70
5
10 14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2.交叉口交错点的特点
⑴交叉口危险点的多少,视交叉口相交路线的数 量和形式而异,且随相交路线数量的增加而显著增 加。
⑷对于 主流交 通,线 形应顺 直
⑸避免 近距离 错位交 叉。
⑹畸形 和多路 交叉, 应尽量 避免号 简化
①般.情8叉0相改对除况①年口邻斜于受下代设2交9两主地干2,中为9流形道个个上十心交限与T,海字形通制干岛形其有交,,道交交中叉相线一叉 之车两形侧交交否东②③④个流间汇西...不则应不十1形交2交交间向改改改应易尽宜②③叉4字交7叉不织距斜小Y有造量选占个形形叉封调口能交交太,两成顺3。用1为占0合路整5直为角可小条干直%7TT7。并1通北双为形形以,改交0以道,个%。大T京把会交上南任,形,道通交十相影叉道北意交TT角字形形邻响路和,一叉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四、平面交叉口的类型及适用场合
⑸环形交叉
特点
交叉口范 围狭长,对 左转交通不 利(正面碰 撞),街角 建筑不好处 理。
适用 特殊地形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交叉口形式的选择和改建
⑴ 形式 要简单
⑵尽量 使相邻 交叉口 之间的 道路直 通。

第七章交叉口概述和通行能力计算

第七章交叉口概述和通行能力计算


N
/ e
—— 折减后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Ne ——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ns —— 本面各种直行车道数
Nle —— 对面进口道左转车的设计通过量
N/le—— 3n或4n,n为每小时信号周期数
习题:
计算下图十字形交叉口的设计通行能力。已知:每个信号周期绿灯 时间为25s,黄灯时间为5s,右转及左转车各占本面的15%, t1=2.3s,tis=2.5s,Ψs=0.9。
交叉口设计原则(安全、排水通畅)
正确选择交叉口形式和类型:尽可能正交;无法正交时,斜交 角度不小于45°、避免畸形交叉。
正确选定计算行车速度:V交叉 口 (0.50.7)V路段 正确选定交叉口尺寸,保证视距。 做好交通组织设计,保证通行能力 竖向设计应使行车舒顺、排水迅速。
设有专用左转与专用右转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Nelr

Ns
1l r
Nel
Ns Nsr
1l
Ner
Ns Nsl
1r
在一个信号周期内,对面到达的左转车超过3~4辆时,应折减 本面各种直行车道(包括直行、直左、直右及直左右等车道的 设计通行能力)
N e /N ens(N leN le )
二、交叉口的形式及其选择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一)
十字形 T形
X形 Y形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二)
错位交叉口
畸形交叉口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三)
环形交叉口
多路交叉口
交叉口类型的选择
1.简单交叉口——交通量小的一般交叉口。 2.交叉口拓宽——交通量大特别是左右转。 3.渠化——直行及左右转交通量大或斜交、畸形交叉口。 4.环交——多路交叉、公路交叉、交通量不太大。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概要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概要
的几何尺寸; (2)进行交通组织设计,合理布置各种交通设施; (3)立面设计:合理地确定交叉口的标高,布置雨水口和 排水管道。
17
7.2 无信号控制的平面交叉口 7.2.1 平面交叉的一般几何类型 根据几何形状,平面交叉口类型有十字形、X形、T形、错 位交叉、Y形、多路交叉及畸形交叉等(见图7-5)。路口的选 型应根据城市道路的布置、相交道路等级、性质、设计小时交 通量、交通性质及组成和交通组织措施等确定。
图7-28
29
环交的适用性 1)使用条件
适用于多路相交(四路或四路以上)或转弯交通量较大的交叉 口;
图7-5
18
平面交叉的相交道路宜为4条,不宜超过5~6条。平面交
叉口应避免设置错位交叉,已有的错位交叉应从交通组织、管 理上加以改造。
平面交叉口间距应根据道路网规划、道路等级、性质、计
算行车速度、设计交通量及高峰期间最大阻车长度等确定,不 宜太短。(快速路:1500-2500米,主干道:700-1200米, 次干道350-500米,支路150-250米 )
11
7.1.2 交叉口车辆交通迹线分析 交通迹线是指车辆行驶的轨迹线,即交通动线。在交叉 口处,由于车辆行驶方向各不相同,交通迹线必然存在大量交 错的情况,交错点便是产生交通事故和引起交通延误的主要原 因。 交错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分流点(分岔点):同一行驶方向同一车流中的车辆向不同 方向分开的地点; 2)合流点(汇合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 向同一方向同一车流汇合的地点; 3)冲突点(交叉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 相互交叉,然后向不同方向行驶。图7-2示出了三种交错点产生 的情况。
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处理和组织左转弯车辆。 3.设置信号控制是减少交叉口冲突点的有效办法。但是 应该认识到,信号灯管制是顺序开放各条道路的交通,从而增 加了车辆行驶的延误时间,降低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所以,在交叉口设计中,必须力求减少或消除冲突点,以 保障交通安全,其措施主要有设置信号控制、渠化交通(变冲突 为合流与分流)、立体交叉;同时又要努力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 力,以保证交通畅通。 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形式通常有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 有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和环形平面交叉口等形式,不同交通组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道路平面交叉设计是指在城市道路交叉口处,根据交通流量、交通需求以及道路空间等因素,设计合理的平面布局和交通信号设施,以保障交通安全和交通效率的一种工程设计。

本文将详细介绍道路平面交叉设计的背景、设计原则、设计要素以及常用的交通信号设施。

一、背景道路平面交叉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交通流的通行安全性和通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车辆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人们出行需求的不断增加,道路交叉口成为交通事故高发区域。

因此,通过合理设计道路平面交叉,能够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交通安全。

二、设计原则1.安全性原则:在交叉口设计中,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

应尽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包括车辆之间的碰撞、行人的闯入等。

因此,设计时要考虑车辆的转弯半径、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等。

2.通行效率原则:道路平面交叉设计应既能满足交通流量需求,又能保证交通的高效率。

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交通流量的分配和高峰期的通行能力,合理设置车道数量和交通灯控制等装置,以提高交通流的通行效率。

3.秩序原则:为了保障交通秩序,设计时应考虑各方车辆和行人的流线,尽量减少交叉口内的冲突和混乱,提高交通的顺畅度。

这包括合理设置车辆的转弯区域、行人的过街设施以及车辆的黄标线等。

三、设计要素1.车道设置:根据交通流量的需要,设计合理的车道数量和宽度。

在交叉口的前方,根据道路转向需求,设置直行车道、左转车道、右转车道等。

2.交通灯控制:交通灯是交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引导交通流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设计时要根据交通流量的需要,设置合理的交通灯控制方式,包括绿灯时间的设定以及交通灯的安装位置等。

3.行人设施:为了保障行人的安全通行,交叉口设计中要考虑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包括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等。

4.车辆引导:为了减少交叉口内的交通混乱和冲突,设计时应设置车辆的引导标志和线路,包括转弯标志、直行标志、可变导向箭头等。

第七章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第七章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3、视距三角形的绘制
确定停车视距。 找出行车最危险冲突点: 对十字形交叉口,最危险的冲突点为最靠右侧第一条 直行机动车道的轴线与相交道路最靠中心线的第一条直 行车道的轴线所构成的交叉点。 对于T形(或Y形)交叉口,最危险的冲突点为直行道
路最靠右侧第一条直行车道的轴线与相交道路最靠中
③一般造价高于其他平面交叉。
(4)环形交叉
适用条件: 适用于多条道路相交或转弯交通量较大,且地形较平 坦的交叉口。在快速道路和交通量大的干线道路上、有大 量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位于斜坡较大地形以及桥头引道 上均不宜采用。按规划需修建立体交叉处,近期可采用环 形平面交叉作为过渡形式,并预留远期改建为立交的可能 性。 采用“入口让路”的环形交叉口,驶入车辆要等候环 行车流出现间隙时才插入行驶。一般适用于一条四车道公 路和一条双车道公路相交或两条高峰小时不明显的四车道 公路相交且行人和非机动车较小的交叉。
适用条件:车速低,交通量小,转弯车辆少的三、四 级公路或地方道路,若斜交不大时,也可用于转弯交通量 较小的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

设计重点:转角曲线半径、视距检验与保证。
三、交叉口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2、按交通特点分类
(2)分道转弯式
定义:通过设置导流岛、分隔岛及划分车道等措施,使 单向右转或双向左、右转车流以较大半径分道行驶的平面交 叉。 特点:交叉口转弯车辆,尤其是右转弯车辆行驶速度和 通行能力都较大。 适用条件:适用于车速较高,转弯车辆较多的一般道路。
心线的一条左转车道的轴线所构成的交叉点。 从最危险的冲突点向后沿行车轨迹线各量取停车视距。
连接末端构成视距三角形。
二、交叉口圆曲线半径 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包括交叉范围相交道路的圆曲 线半径、分道转弯式圆曲线半径以及加铺转角式圆曲线半 径。 1、相交道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7第七章平面交叉设计

7第七章平面交叉设计

三、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1、基本要求 保证行车与行人顺利通过交叉口,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适应各条道路的行车要求。 保证转弯车辆的行车稳定,排水顺畅。 2、主要内容 ①交叉口形式的选择 ②各部几何尺寸(行车道宽、路缘转弯半径、绿化带、 交通岛) ③布置交通设施(交通信号、人行横道线、交通停靠 站) ④验算行车视距,保证通视。 ⑤交叉口立面设计,布置排水设施。
二、交叉口的类型及适用范围 1、加辅转角式(图见P232)
办法:交叉口路边线用适当的半径的圆曲线平顺连接。 优点:造价低、设计方便、工程简单。 缺点:行车速度低,通行能力小,易出交通事故。 适用范围:交通量小,道路等级低,一条主道一条次道的地 方。 主要问题:转角曲线半径和行车视距。 注意事项:设置交通指示标志。如限速标志、警示标志。
5、 确定标高计算线网:
①方格网法
i2 i2
i1
hG=hA-AG×i1 hE= hG-B×i2/2 hC=[(hE+R×i1)+(hF+R×i3)]/2 hD= hA-( hA-hC)×AD/AC
②同心圆法(略) ③等分法(略) ④平行线法(略) 计算施工高度。各方格点的设计高—地面高=施工高 度。 小结: 1、立面设计的类型。 2、设计步骤。 3、同心圆法和等分法。 4、典型断面计算法。 思考此三种方法的计算步骤
3、 加铺转角式转角半径(表P249)
交叉口转角的缘石或行车道边缘 做成圆曲线。 用于交通量小、车速不高的低等 级道路,右转车速为主车道车速 的50%~70%。 最小转角半径不能小于汽车行驶 的最小转弯半径。 R2=R1-B/2-F B—机动车道宽度 F—非机动车道宽度 小结: 1、平交道类型及适用情况; 2、平交道圆曲线半径的确定。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7章道路与道路交叉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7章道路与道路交叉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 - 2012
7、道路与道路交叉
2012年4月14日 南京
1
相关规范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 GB 50647-2011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CJJ 152-2010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
CJJ 129-2009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其内容含
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
7.2.6 交叉口渠化进口道车道数应大于上游路段的车道数,每条车道的宽度不宜小于 3.0m;出口道车道数应与上游各进口道同一信号相位流入的最大进口车道数相匹配, 车道宽度宜与路段一致。 (车道匹配,极限最小宽度2.8m)
7.2.7 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存在任何妨碍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
a
b d
c e
应包括整个交叉口功能区,即:所 有相交道路的交叉部分和进口道、出 口道的延伸(10m~20m)。 含公交、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过 街设施。
4
立体交叉口范围—— 规划规范
包括相交道路中线投影平面交点 至相交道路各进出口变速车道渐 变段及其向外延伸(10m~20m) 的路段共同围成的空间。 含公交、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 过街设施。
a: 1-2m
b: 3-4m
c: 1-2m
d: 2m左右
11
7.2 平面交叉
交叉口线形
不好的做法
好的做法 12
7.3 立体交叉
90规范—全互通和不完全互通和环形3种—更强调交通流特征、功能
7.3.1 立体交叉口应根据相交道路等级、直行及转向(主要是左转)车流行驶特征、非机 动车对机动车干扰等分类,主要类型及交通流行驶特征宜符合表7.3.1的规定,分类 应符合下列规定:
25

第七章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第七章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驶,如果,交叉口内采用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甚至自行 车也从天桥或地道内推过,则转向的机动车通过交叉口的 速度才能提高至25∽30公里/小时。
交叉口的车速应与路段上的设计车速相呼应。对于快 速路,交叉口采用立体交叉,行人和非机动车流与机动车 流是分开在不同的层面上行驶的,所以交叉口的车速可以 采用道路设计车速的七折,以此设计交叉口的几何要素。
1. 交叉口转角的缘石半径值根据下列几个方面因素考虑: (1) 缘石半径取值应满足交叉口转弯车辆的最小半
径。 (2)根据相交道路等级取用半径,通常正交十字交叉口
第一节 平面交叉口
三.交叉口设计
3、交叉口缘石半径
交叉口转角缘石半径
道路类别 道路类和主次干路(不设计非机动车道路) 主干路(设非机动车道) 支路 居住区道路 货运道路 非机动车道路
矛盾点类型
分岔点(个) 交汇点(个) 冲突点 左转车冲突点(个)
直行车冲突点(个) 合计
相交道路条数
3
4
5
3
8
15
3
8
15
3
12 45
0
4
5
9
32 80
第一节 平面交叉口
二.平面交叉口车流的矛盾
2、交叉口的相交道路的条数与夹角 平面交叉口,原则上不能五条路以上相交叉。 平面交叉口处交通流的分岔、交汇、冲突点的数量随着相 交道路条数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其中尚不包括非机动车车 流。假设每条道路仅有双车道,上下行各有一股车流到交 叉口转向,则表6-1中左转车和直行车形成的车流矛盾点 的数值可由公式计算:
第一节 平面交叉口
二.平面交叉口车流的矛盾
平面交叉口的车流矛盾点(无信号灯)
矛盾点类型
分岔点(个) 交汇点(个) 冲突点 左转车冲突点(个)

《平面交叉设计》课件

《平面交叉设计》课件

标线智能化管理
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道 路标线的实时监测和管理,及时 修复磨损或模糊的标线,保持道 路标线的清晰度和完整性。
环保型道路绿化的应用
生态友好型绿化植被
01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生态友好型植被,减少对环境
的破坏和污染。
雨水收集与利用
02
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植被灌溉,减少
《平面交叉设计》PPT课件
• 平面交叉设计概述 • 平面交叉设计的要素 • 平面交叉设计的实践应用 • 平面交叉设计的优化与创新 • 平面交叉设计的案例分析ຫໍສະໝຸດ 01平面交叉设计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平面交叉设计 是指在不同道路平面 上通过交通标志、标 线和交通岛等设施, 实现车辆的左转弯、 右转弯、直行和交叉 行驶的设计。
上海某高速公路交叉口设计案例
总结词
高速公路交汇、交通压力大
详细描述
上海某高速公路交叉口是高速公路交汇的地方,交通压力非常大。为了缓解交通 压力,该交叉口进行了重新设计,增加了互通立交和车道数,优化了交通流向, 提高了通行效率。
成都某铁路与公路交叉口设计案例
总结词
铁路与公路交汇、安全风险高
详细描述
和便利性。
人行道与车行道的交叉口设计还 需要考虑城市景观和绿化等因素 ,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质
量。
04
平面交叉设计的优化与创新
智能化交通信号灯的应用
智能化交通信号灯
通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 智能技术,实现交通信号灯的自 适应控制和智能调度,提高道路
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实时监测与调整
智能化交通信号灯能够实时监测交 通流量和路况信息,根据实际情况 调整信号灯的配时方案,缓解交通 拥堵现象。

道路勘测设计(平面交叉口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平面交叉口设计)
32
二、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组织
(一)行人交通组织
行人交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在 人行横道线内安全过街,使人、车分离,干扰最小。
▪(二)非机动车交通组织
1. 在交叉路口,非机动车道通常布置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 间。 2. 在交叉口内,一般车流量下非机动车随机动车按交通规则 在右侧行驶,不设分离设施。 2. 车流量较大时,可采用分隔带(或墩)将机动车与非机动 车分离行驶,减少相互干扰。 3. 当车流量很大,机、非之间干扰严重时,可考虑采用立体 非机动车交通组织,并与人行天桥或地道一起考虑。
交通组织简便,不需信号管制;对多路交叉和畸形交 叉,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更为有效。
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城区改建困难;增加了车辆绕行: 距离,特别是左转弯车辆;一般造价高于其他平面交叉。
适用:多条道路相交,通过交叉口的交通量总数为500~ 3000辆/小时,左右转弯车辆较多,且地形较平坦的情况。
23
四、交叉口的设计速度 • 1. 交叉口范围直行交通: • 设计速度原则上应与路段设计速度相同。 • 两相交公路的等级或交通量相近时,平面交叉范围内的设计
11
12
13
交叉口交通管理基本原则是:限制、减少或消除冲突点, 引导车辆安全顺畅合流、分流和交错。方法是从时间和空 间上协调好交叉口各向车流的运行,基本途径有: (1)将不同方向的交错车流从时间上进行分离,即采用 交通控制的途径; (2)将不同方向的交错车流从空间上进行分离,即采用 立体交叉的途径; (3)将不同方向的交错车流在同一平面内用物理设施分 离、限制和引导其行驶路线,即采用渠化的途径。
• 一、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 定义: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同一平面上相交的地方称为平 面交叉,又称为交叉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相交道路数
总数 9 32 80
(2)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交通。
(3)设置交通控制信号可以降低冲突点数量。
二、交叉口交通分析
3、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 立交——空间上分开 设置交通控制信号——时间上分开
渠化交通——分隔
三、交叉口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1、平面交叉口按交叉形式分类 (1)十字形交叉 特点 :形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街角建筑易处理。 适用:次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
③一般造价高于其他平面交叉。
(4)环形交叉
适用条件: 适用于多条道路相交或转弯交通量较大,且地形较平 坦的交叉口。在快速道路和交通量大的干线道路上、有大 量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位于斜坡较大地形以及桥头引道 上均不宜采用。按规划需修建立体交叉处,近期可采用环 形平面交叉作为过渡形式,并预留远期改建为立交的可能 性。 采用“入口让路”的环形交叉口,驶入车辆要等候环 行车流出现间隙时才插入行驶。一般适用于一条四车道公 路和一条双车道公路相交或两条高峰小时不明显的四车道 公路相交且行人和非机动车较小的交叉。
第二节 交叉口交通组织设计
一、车辆交通组织 1、任务 保证车流、行人安全 提高通行能力
2、方法
正确组织不同去向的车流 设置合适的车道数 合理布置交通岛、信号灯、交通标志 渠化交通
重点:解决左转及直行车辆的交通组织。
3、具体措施
一、车辆交通组织 1、任务 2、方法 3、具体措施 设置专用车道 组织左转车辆 渠化交通
第七章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交叉口交通组织设计 第三节 交叉口车道数和通行能力 第四节 交叉口的视距及圆曲线半径 第五节 交叉口的拓宽设计 第六节 环形交叉口设计 第七节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
第一节 概述
一、交叉口设计的意义和内容 1、意义 提高通行能力
(5)环形交叉 特点 :没有冲突点,连续车流,不需要信号控制,景观 绿化方便等。 适用:多路交叉(5路或以上),中等交通量,转弯车辆 多。
三、交叉口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2、按交通特点分类 (1)加铺转角式 定义:交叉口用适当半径的单圆曲线或复曲线平顺连 接相交道路的路基和路面的平面交叉。
特点:形式简单,占地少,造价低,设计方便,但行 车速度低,通行能力小。
设计重点:分道转弯半径、视距检验与保证和导流岛端 部半径的设计。
三、交叉口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2、按交通特点分类 (3)扩宽路口式 定义: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 在交叉口连接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
特点:交叉口可减少转弯交通对直行交通的干扰,车 速较高,事故率低,通行能力大,但占地多,投资较大。
直左混行车道通行能力
N 直左 N 直 ( 1
1 )
2
K (辆 / 小时 )
3、无信号灯
Q次 Q主 e q (辆 / 小时) q 1 e
第四节 交叉口的视距及圆曲线半径
一、交叉口的视距 1、交叉口视距保障的目的 保证驾驶员在进入交叉口前的一段距离内,应能看到相 交道路上的行车情况,以便能及时采取措施顺利驶过或安 全停车。 2、交叉口视距保障的方法—— 视距三角形 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在其范围内 不能有任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
2、分道转弯式交叉口最小圆曲线半径
当右转弯车辆比较多时, 为保证右转车辆能以规定速 度分道行驶,应对最小转弯 半径加以限制。在右转车辆 设计速度已确定的条件下, 取横向力系数 0.16 ~ 0.20 , 最小圆曲线半径的一般值采 用 2% 计算,极限值用 6% 计算。
3、加铺转角式交叉口转角半径 为了保证各种右转车辆能以一定速度顺利转弯,交叉 口转角处的缘石或行车道边缘应做成圆曲线或多心复曲线 ,圆曲线的半径R1称为转角半径。
减少交通事故
道路勘测设计
第一节 概述
一、交叉口设计的意义和内容 2、内容
道路勘测设计
二、交叉口交通分析
1、交叉口车流交错性质
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 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 驶的地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
二、交叉口通行能力
1、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停车线法——通过停车线算通过交叉口。 冲突点法——通过冲突点算通过交叉口。 分有、无信号灯两类。 2、有信号灯的停车线法
直行车道通行能力
N直 3600 T Tg ts vs 2 (辆 / 小 时)
右转车道通行能力
N右 3600 (辆 / 小时 ) tr
左转车道通行能力 1)有左转信号灯
N左 3600 T T 1 v1 2 (辆 / 小时)
t1
2)无左转信号灯 (1)利用绿灯时间
n 1
' '' N直 N直 (辆 / 周期 ) 2
(2)利用黄灯时间
n2 Ty t1 v1 2 (辆 / 周 期)
N左
3600 (n 1 n2 ) T
②满足最小交织段长度所需中心岛半径
Rd
n(l B p ) 2
B 2
二、环道的宽度 环道即环绕中心岛的单向行车带。其宽度取决于相交道路 的交通量和交通组织。 环道的车道数:


靠近中心岛的一条车道作绕行之用
最靠外侧的一条车道供右转弯之用 中间的一至二条车道为交织之用

环道中车道不能太多,以3、4条为宜。
调整交通
交通控制中心,自动控制
二、行人交通组织
1.加宽人行道 2.合理布置人行横断面
3.限制交叉口的人群集中出入
4.人行天桥、地道
第三节 交叉口车道数和通行能力
一、交叉口的车道数
交叉口各相交道路的车道数,应根据交通控制策略、交通量、车道的通 行能力及交叉处用地条件等决定。 从渠化交通考虑,交叉口最好按车种和方向分别设置专用车道,以使左、 直、右行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能在各自的专用车道上排列停候或行驶, 避免相互干扰,以提高通行能力。但在交通量较小的道路上设置过多的 车道是不经济的,可考虑车道混合行驶。 所设置的车道数,其通行能力的总和必须大于高峰小时交通量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交叉口的车道数宜比路段上多设一条。
(1)三路交叉冲突点情况
(2)四路交叉冲突点情况
(3)五路交叉冲突点情况
二、交叉口交通分析
2、交叉口交错特点 (1)冲突点随相交道路条数的增长而快速增长。
分流点 合流点 n(n 2)
n 2 (n 1)(n 2) 冲突点 6
平面交叉口交错点数量表
交叉口类型 三路交叉口 四路交叉口 五路交叉口 交错点数量 冲突点 3 16 50 分流点 3 8 15 合流点 3 8 15
(1)主、次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横坡度一般均保持不变(非机动 车道纵坡、横坡可变),次要道路的纵横坡度可适当改变; (2)同级道路相交,纵坡一般不变,横坡可变; (3)路口设计纵坡不宜太大,一般不大于2%,困难情况下不大于3%; (4)交叉口立面设计标高与周围建筑物地坪标高相协调;
1)渐变段长度
ld VA B 3 .6 J
2)减速所需长度 和加速所需长度
2 2 VA VR l a (lb ) 26a
3)等候车队长度 右转车道长度应能使右转车辆从直行车道最长的等候车队的 尾车后驶入拓宽的车道。
l s nln
右转车道长度为:
l r l d max( lb , l s )
1)按设计速度的要求
V2 b R 127( ih ) 2
(m)
2)按交织段长度的要求
①交织段长度
交织:是两条车流汇合交换位置后又分离的过程。
交织长度: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道行驶时相互 交织,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 交织段长度:当相邻路口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使进环和 出环的车辆在环道上均可在合适的机会相互交织连续行驶, 该段距离称为交织段长度。 交织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车辆在环道上的行驶速度。 其位置大致可取相邻道路机动车道外侧边缘延长线与环道中 心线交叉点之间的弧长。
(2)环道路脊线通过设于进、出口之间的三角形方向岛或 直接与交汇道路的路脊线相连。 (3)应在中心岛的周围设 置雨水口,以保证环道内 不产生积水。 (4)进、出环道处的横坡 度宜缓一些。
第七节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一、立面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1、立面设计的要求
一、立面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2、立面设计的原则
出口道加速车道长度为:
l p ld la
2、左转车道的长度 同右转车道
第六节 环形交叉口设计
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半径 1、中心岛的形状
中心岛的形状一般多用圆形,有时也用圆角方形和菱形;主次 道路相交时宜采用椭形;
2、中心岛的半径 首先应满足设计速度的要求,然后按相交道路的条数和 宽度,验算相邻道口之间的距离是否符合车辆交织行驶的 要求。
适用条件:车速低,交通量小,转弯车辆少的三、四 级公路或地方道路,若斜交不大时,也可用于转弯交通量 较小的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

设计重点:转角曲线半径、视距检验与保证。
三、交叉口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2、按交通特点分类
(2)分道转弯式
定义:通过设置导流岛、分隔岛及划分车道等措施,使 单向右转或双向左、右转车流以较大半径分道行驶的平面交 叉。 特点:交叉口转弯车辆,尤其是右转弯车辆行驶速度和 通行能力都较大。 适用条件:适用于车速较高,转弯车辆较多的一般道路。
(4)环形交叉
优点: ①驶入交叉口的各种车辆可连续不断地单向运行,没有停滞, 减少了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时间;环道上行车只有分流与合 流,消灭了冲突点,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②交通组织简便,不需信号管制; ③对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更为有效; ④中心岛绿化可美化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