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月葬花魂_谈_葬花辞_中林黛玉一生命运的_诗谶式_写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7卷 总第23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 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 ocial S cience E dition)N o.1 2005(V ol.7 Sum N o.23)

冷月葬花魂

———谈《葬花辞》中林黛玉一生命运的“诗谶式”写照

● 曾米鲁 曾日红

摘 要:本文以著名红学家蒋和森先生抒情散文式的论文写作笔法探求《红楼梦》中《葬花辞》的真谛,指出这是林黛玉一生命运之“诗谶式”的写照。在曹雪芹原稿后八十回中,林黛玉是在宝玉和凤姐双双获罪后的次年春残落花时节,泪尽而去“证前缘”的,并非是高鹗续书中所写的“祸起”之年的秋天,正如辞中所说:“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关键词:林黛玉;命运;写照;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05)01-0140-04

当我们翻开《红楼梦》,整个心灵便立刻被一位天才的艺术家俘获过去,带进一条幽深陌生的历史长廊。它通往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通往处处可闻到诗书翰墨之香的荣国府。正当我们怀着寻求底蕴的热情,边走边浏览那一古老社会所独具的风土人情时,荣国府的朱漆兽环大门轻轻地打开了,一丝隐约可辨的歌声飘出来……听吧!这歌声来自“佳木葱笼,奇花烂漫”的大观园,这是一位过早地感受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少女,在唱一首让人听罢怆然泪下的《葬花辞》……“非长歌何以骋其情”。那么,这歌中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呢?曹雪芹的同代人明义告诉我们:

“伤心一首葬花辞,似谶成真自不知”。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是《红楼梦》的作者很善于运用的绝妙艺术手法。在前八十回中,作者就把后面那千头万绪,参差错综的生活事件的连贯脉络显露出来了,而且把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与结局都事先不露声色地和盘托给我们。这种预示和隐写采用了千变万化的表现手法,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凭其文学艺术创作的天赋,“按头制帽”,模拟声腔,使小说人物在花前月下,宴前酒后所吟作的诗词为其脾气秉性,待人处事之特点的展示,又是其身世经历、一生命运之“诗谶式”的写照。这些诗词的真谛隐约可感,令人揣摩寻味,似有披露却又含蓄有度,多融合在故事情节之中,是人物描写和形象塑造的必要组成部分。虽不可说句句是预言(因为那样既违背了艺术的真实,又违背了生活的真实),却可以说首首有其着落(如红楼梦十二支曲),决非游离情节之外的闲吟杂咏,或借书传世的点缀之言。

如在第四十五回中,林黛玉虽没有男女离愁别苦的经历,却仿《秋闺思》、

《别离思》做了《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实际上是隐写出曹雪芹笔下八十回后的佚稿中宝黛分别后黛玉的愁苦之情景。那么,我们听到的这首《葬花辞》呢?作者也是通过此类手法,让黛玉缓缓而踱,郁郁而歌,无意识中道出自己的一生命运和结局。“千古文章未尽才”,一位文学艺术天才的早逝使我们今天只能听到一首完整的葬花悲歌,却看不到出于曹雪芹之笔的“红楼”全貌了。听着这歌声,我们和现本后四十回相映照比较,就会发现有很多地方解释不通,很难契合,就连黛玉的死期也出入很大,若不相联系,只是孤立地听,又觉得它跳跃性很大,似乎东一句西一句的,让人把握不定,有些地方难以琢磨其含意,似懂非懂,只能算是表达心态感情了。这倒真成了只看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而不解“其中味”了。

根据诸多红学家的研究考证,根据曹雪芹所写的前八十回书中的诗词曲赋的暗示,情节的作引,脂批的透露,可以肯定,在八十回以后的佚稿中,林黛玉并非像续书中所写的那样,是在为贾母的嫌弃,周围人的冷漠而痛

收稿日期:2004-11-10

作者简介:曾米鲁(1956-),女(满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副教授。专业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及文艺理论。 曾日红(1960-),男(满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北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专业研究方向:现代文学、民俗学。

苦;是在为一种误会中的男子负心而满怀嫉恨,自惜命薄,最后死在一场“调包计”的闹剧中。实际上,她的结局是紧紧地和贾府的一喧一静,一笑一啼相联系的。为了能真正听懂这位少女一字一波,一声一泪的歌唱,我们首先要看一看在曹雪芹的笔下,八十回以后的佚稿中,她在生命的尽头所度过的那些日日夜夜,因为,这首《葬花辞)正是她一生的写照,寄世的悲歌①……

我们根据大量材料做出如下推想和判断,从中可以看到曹雪芹笔下林黛玉的结局②。《红楼梦》原稿八十回后,风雷骤起,黑云翻腾。随着元春早逝,在贾府内外,一场偏重于荣国府的重大变故犹如急风暴雨般,惊心动魄地展开了。在被一个个接踵而来的灾难袭击之时,在一片大势已去的混乱惶恐之际,贾府———被抄没了。宝玉和凤姐因“声色”和“货利”而“获罪”,被同系于狱神庙。“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一个得势之时显得非常热闹拥挤的贾府在此时肯去,并且能去探监的也只有刘姥姥、贾芸、小红、茜雪这类被人耍戏、瞧不起的“小人物”了,宝玉长期淹留在外,长久音信俱无,吉凶未卜难知。这对“病如西子”,以“玉为魂”的黛玉该是怎样难以忍耐的折磨啊③!我们不难想出她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闺中怀人心情该是怎样的凄恻忧悒,痛不欲生。她不知“醒时幽怨同谁诉”,只好日夜悲啼,为宝玉的不幸而清泪抛洒,忧心如焚④。她由于极度悲伤,过于脆弱和毫不爱惜自己久病难愈的身体,因此没能熬过这场历时不短的灾难,在次年春残落花时节,就泪尽而去“证前缘”了⑤。“一别秋风又一年”。当宝玉身经磨难,倍尝酸辛,终于回到大观园的时候,黛玉已死去半年光景。原来“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由于贾府事败,黛玉离去变得“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了⑥。正可谓“瑶姬一去归何处,痛哭潇湘旧馆荒”……

总之,在曹雪芹的佚稿中,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勾心斗角,自相残杀,就像茫茫夜海中无休止的撕咬着的恶浪一样,宝黛爱情则似一叶扁舟,在两浪相扑中悲剧性地粉碎了……当我们粗线条地推出八十回后林黛玉的归宿后,回过头来看《葬花辞》,它就如同在庖丁刀下的全牛,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了。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当我们听到一个应把俏丽如花的理想彩蝶送入生活的春天里飞翔的少女,发出这样悲凉的人生咏叹时,难道眼里能不泛起同情的泪花吗?林黛玉啊,这个体质纤弱的侯门闺秀,从小娇惯,是官僚父亲“聊解膝下荒凉”的“掌上明珠”。她的家庭也曾是一个令人启屐而望,羡慕不已,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后来,双亲相继谢世。家,在她还没来得及躲在闺中编织人生尽兴尽欢的美梦之际,便像开败的花朵一样凋谢了。林黛玉再也不是扬州盐课林老爷的小姐了。她只好听任命运的秋风把自己像一片落红似的高高扬起,吹进“花柳繁茂”的荣国府大门,以“至亲贵戚”的脂粉掩饰住脸上丧家的愁云来寄身了。她一进贾府,便受到“饮食起居,一如宝玉”的万般怜爱,理应消去颦态了?不!

在中国十八世纪的封建私有制社会里,这个时刻不忘自

己是寄人篱下的弱女子,能在“银子花得像淌海水似的”贾府延续自己贵族小姐式的生活,却不能改变自己精神世界的悲凉。因为,这里正处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主人是无法体察败落者之悲哀的。宝玉就曾这样说过她:“每天好好的,你必自寻烦恼,哭一会子,才算完了这一天的事……”待到一座贾府突然进入“树倒猢狲散”的地步,又有谁肯顾及到她呢?这难道不是红消香断无人怜吗?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这几句听起来如踱步芳园,信口吟出,很像初唐诗人刘希夷的长篇歌行《白头吟》中的句子,“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可是,当我们细细品味时却感到了难言的苦涩。这是泪里清词,带血的呕歌,是林黛玉心灵的歌唱,是她感叹身世的自作诗。在私有制的封建社会里,身份和家私是要被一同搬上社会生活的天平的,重重的家私往往会把身价抬得高高的。可是,林黛玉却是独上天平的。虽然贾母为她定了满意的身价,但深深地打着阶级烙印的她又怎能不时时望着毫无重量的另一端哀愁呢?她虽然“风神灵秀,举止言谈不俗”,能在结社吟诗中夺魁取胜,却无丝毫能力使自己尊贵的身份与现实相符。于是,她便以多疑和警惕的眼光审视着自己周围的一切,深怕自己的尊严受到破坏。私有制度啊,为这里的每一个人在感情上都加了一道围墙。她在感到愤懑之时又置身于忧郁的重重迷雾之中。“似谶成真自不知”啊!林黛玉唱出了待到明年大地春深,桃李又绽苞吐蕊,但不知闺中还剩下谁的凄清奇谲之词。这是曹雪芹有意在歌中让她第一次道出自己泪尽离去的日子该是———暮春时节。因为,在《枉凝眉)中便有这样的句子,“想眼中能有多少泪,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这里我们更可以看出林

1

41● 曾米鲁 冷月葬花魂———谈《葬花辞》中林黛玉一生命运的“诗 式”写照 文化・历史

①②③④⑤⑥庚辰本第二十六回脂批说这是佚稿中的文字。

《桃花行》中有“泪干春尽花憔悴”的诗句。

戚序本六十回后有“柔肠一段千般结,岂是寻常望雁鱼”之批。林黛玉在六十二回里抽的酒令是“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

脂砚斋先生曾这样说她:“惜其人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这是戚序本三回的总评。在续书中她的泪到死时却哭干了,反过来宝玉又哭她,这岂不成了“泪债”还多了吗?荒唐。实际上据靖藏本七十九回批,曹雪芹八十回后的原稿有“证有缘”一回,写黛玉“泪尽夭亡”。

在小说的第五回中,众仙子埋怨警幻说:“姐姐曾说今日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故我等久待。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清净的女儿之境?”这就点明了宝玉是黛玉的生魂。后宝玉被囚,黛玉该怎样就可想而知了。

小说第十八回写元春归省时,在大观园点了四出戏,脂京本、脂怡本在每折戏名下都双行小字批注,共五条:

一、《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二、《长生殿》伏元妃之死。三、《邯郸梦》伏甄贾宝玉送玉。四、《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五、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脂将后半部分的有关情节和戏里的故事加以排比对照,发现了它们的惊人相似之处,即“事败”、“妃死”、“玉走”、“黛死”。元妃死,反映出她所依附的势力在皇宫内部的各派勾心斗角中已失势。而这一妃子的短命又成了贾府中没有早“退步抽身”的主子们“一败涂地”的先兆。

甲戌本、脂批说不看后文,就是“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从这点看后文是指黛玉之结局了,因在预示黛玉死期的诗句上脂砚斋都打了圈。所以《葬花辞》也是预示结局的很重要的文字,但如不弄清后文的大致情节,也很难理解《葬花辞》。庚辰本也有这种见解的脂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