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道德经浅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及《道德经》浅谈

在说《道德经》思想之前,先简单的说一下老子其人及《道德经》的时代问题。

司马迁《史记》中有《老庄申韩列传》,正常来说,有史籍传的人是不该存在时代先后问题的,但是学界研究者们根据《道德经》的思想内容,而开始怀疑老子所生的时代以及《道德经》成书的时间问题。但是呢有史以来自叶适、宋濂、王念孙等,以至章炳麟、马叙伦、梁启超、胡适、冯友兰等都有所争辩。但是由于历史遗留的文献、典籍实在是少,一直以来争辩的人很多,而下定论的人比较少。

根据《史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楚国(今河南鹿邑县太清镇)人,与孔子同时代但比孔子年长。但是如上所述,这是存在争论的。而下面我则简述一下近代以来胡适、冯友兰、劳思光三位学者的各自看法。

冯友兰老先生认为的确有个叫“老聃”的人年长于孔子,但是《道德经》成书时代要在之后。冯老先生在其编写的《中国哲学简史》中把老子、《道德经》放在了名家惠施、公孙龙之后作为道家发展的第二阶段。因为他认为《道德经》中有许多关于“无名”的讨论,而要讨论“无名”,就必须先有“名”;所以冯老先生认为《道德经》成书肯定出现在惠施、公孙龙这些“名家”之后。

《道德经》中多用韵文。而《庄子》之前的著作如《论语》、《孟子》、《墨子》等书,都是问答体。有的人则根据此判断《道德经》的时代。胡适则是此代表之一。他认为,老子《道德经》之所以为简明的韵文,是因为此书是有计划的著作;问答体是由他人记言行之文。有计划的著作在问答体出现之后,由此推断出《道德经》是较晚成书的。

台湾学者劳思光老先生则认为不能简单的以文体之别而去区分《道德经》和《论语》的时代先后问题。因为自春秋开始到战国,中国原来就有南北文化之分。南方人多用韵文,可以用《楚辞》为证;北方人多以散记为主。所以仅用文体判断《道德经》的时代问题,则是没有可信度的。劳思光老先生根据庄子的《天下篇》与《道德经》相比较。认为《天下篇》中的所述的老聃学说,应为老子的学说;所以老子早于庄子则是肯定的。《道德经》成书于何时并不能确定,但是根据《韩非子〃解老》、《喻老》各篇,都可以看见《道德经》的相关思想。所以可以肯定的是《道德经》成书于韩非子之前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上面简单的和大家介绍了一下老子气人及《道德经》的时代问题,如大家感兴趣可以阅读相关文本亲自去考证一番,得出自己的结论。其实根据《史记》还涉及老子的:姓名问题、孔子问礼问题、出关及

著书问题、年龄问题、老莱子及太史儋问题和世系问题。

下面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道德经》中的主要思想。庄子的《天下篇》评述中,以“无为”及“守柔”两个观念为主。“无为”是其思想的中心,“守柔”则是老子所持的人生态度。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道

老子之前所谓道,均为人道,到《道德经》赋予道以形而上学的意义。以为天地万物之生,必有其所以生的总原理,此总原理为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道”生于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于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老子又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无状之状,无物之泉,是谓惚恍。”【14】只能用“道”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大”。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也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德”应服从于“道”,故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21】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养,避免犯过。

2、无为

老子主张“无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64】所谓“无为”,即指自觉心不陷溺于任一外在事物。事物皆在“反”之中,故不可执;“为”者比“执”,亦必成陷溺。故“无为”之第一层意义乃就破“执”而言。由“无为”生出实用之主张,其关键在于一语,即“无为而无不为”。【48】“上德无为而无以为”,【38】“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无为而无不为”是说将自觉心融入于“无为”便成为主宰。如果这样做的话将在经验界中发挥支配力量,而获得经验效果。所以“无为”常常被说为可以获得经验效果的力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37】故其第二层意义则在于“无不为”。欲由“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对待世界的态度,并不是儒家的化成世界,也不是佛家的舍离世界,而是支配世界。“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

“无为为之而合于道”。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老子想要由“无为”而获得经验效果,则必须从“无为”中引申出具体观念。于是老子提出了“守柔”“不争”的理论。

3、守柔

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52】“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40】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78】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42】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28】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23】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58】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

4、不争

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67】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于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81】。此乃讲的是不求自己有所得,而求自己有所“为”。老子尝谓:“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9】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9】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道德经》的大部分思想就是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率。事物变,但是事物变化的规律不变。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规律,并且遵循这些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行动,他就能使事物转向对他有利。老子的思想远远不止我上述四点,我只是借以向大家简明的评述一下《道德经》。

在准备这次发言查询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我还想了一个问题?即:儒家的仁义与道家的仁义有何异同。由于准备的时间关系和自身学识的有限没有完成,看看大家有什么宝贵想法,以解不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