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cc导学案及答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cc导学案及答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cc导学案及答案

教(学)反思:

4.(1)给加点字注音:shèmǎo suì yán jiǎnè jǔjū hézhí rǒng fǔrú

(2)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生活艰难,四处流浪。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不流畅,不易懂。形容著述极多,迭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3)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语出《论语·述而》。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

同的看法。

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是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自学·合作】

1.①第1段,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②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品德有过人之处。③第3段到第6段,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方面。④从第7段到第10段,语文方面律己严。⑤第11段,学习和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研读·赏析】

1.(1)待人厚,律己严。(2)修改文章。(3)送客和复信。(4)会上发言。

2.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注重简洁。

4.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不成问题”。从现实看,“写话”是切中时症的。

【巩固·拓展】

课堂练习

1.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篇纪念文。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待人宽,律己严

家庭作业(必做部分)

1.叶绍钧,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2.当代知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家。

3.待人宽,律己严。

4.写话,简洁。

5.行为,充当。

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8.记人。

藤野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1、《藤野先生》导学案第一课时 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一、自主探究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fēi( ) 红芦 huì( ) 不 xùn( ) nì( ) 名信 诘.责 ( ) 畸.形 ( ) 深恶.痛疾 ( ) 发人深省. ( ) 2.文学常识填空并回答问题。 鲁迅,原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他的小说集有,.著名小说有,等.散文集有,我们学过选自这个集的课文有。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文章中运用了许多反语 , 如“实在标致 ....的人”“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 ....’之流所 ..极了”“问问精通时事 深恶痛疾的文字”几句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反语 , 请你说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些词的含义是什么 ? 标致:漂亮。此为反语,用来讽刺。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精通时事 ....: 二、合作探究。 4、本文的文体是: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明线,写了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别离,最后写离开仙台后的怀念。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变换了哪些地点? 答: 7、梳理课文思路,划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三、课堂练习。 朗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8.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9.“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10.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 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四、课后反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第二课时。

五单元 荷专题 爱莲说 导学案

五单元荷专题 爱莲说导学案(一课时) 学校:天星二中姓名:范厚强年级:七编制:审核:【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 2.朗读背诵课文。 【重、难点】 1.理解文意。 2.背诵课文。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周敦颐,字茂叔,宋朝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哲学家。“元公”是周敦 颐的谥号。说,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2.背景介绍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 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闲暇时,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自主学习】 1.古今异义 (1)亭亭净植 古义: 今义:种植 (2)宜乎众矣 古义: 今义:合适,应当 答案: 2.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枝:名词用作动词,) (2)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 3.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省略句,谓语“濯”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 2 ) 【合作探究】 走进文本 (1)作者写莲的同时,为什么还写菊与牡丹? 答案: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答案: 总结归纳 【达标检测】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晋陶渊明独.爱菊( ) (2)自.李唐来( ) (3)陶后鲜.有闻( ) (4)宜.乎众矣( ) (5)濯清涟而不妖.( )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及答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重点难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知识链接】 1.走近作家作品 张中行:(1909-2006.2.24),原名张璿,字仲衡。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吹牛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学、大学教师,副刊编辑、期刊主编。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2.题目解读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3.知识建构 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 4.字词:

1.《藤野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藤野先生》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学习重点】 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难点】 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解剖油光可鉴发髻不逊深恶痛疾瞥见 匿名诘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绯红:抑扬顿挫: 妄自尊大:杳无音信: 不逊: 3、了解作者 鲁迅,原名_________,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和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2年――1922年,发表了中篇小说《》。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 4、文章记叙了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四件事,各是什么?每件事各表现了藤野先生怎么的品质? (1)_____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 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还记得三味书屋中那位读起书来摇关晃脑的老先生叫什么名字吗?(寿镜吾) 今天,我们将通过鲁迅先生的文字一起认识一下他的一位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板书标题)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同上)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了解鲁迅留日背景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性散文是鲁迅离开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

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一、掌握作者信息,了解“说”的特点;识记文言词汇,掌握本文运用的 拟人、对偶、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品析课文,体味文章内涵。学习以莲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全力以赴,激情投入,从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学习重点】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理解以花喻人的含义。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1.莲花又称荷花、芙蓉、芙蕖、菡萏……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2.说,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一般都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爱莲说》。 二、预习自测: 1、《爱莲说》,作者 (1017-1073) ,字,(朝代)哲学家、文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世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把本课自己认为重要的生字写下来并抄写2遍) 蕃.淤泥 ..濯.清涟.不蔓.不枝亵.玩噫.鲜.有闻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结合课下注释,弄懂重点词的解释并掌握) 可爱者甚蕃.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亵.玩焉隐逸 .. 君子 ..噫.菊之爱 ...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1. 听老师范读,要求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个别示范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二)疏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三)作者是从和两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开头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对于这一篇文章有什么作用? 2、“中通外直”仅仅是描写莲花的外形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藤野先生》学案

1.藤野先生(学案) 晨读积累:关于师生情的名人名言 1. 务学不如务求师——杨雄 2. 圣人无常师——韩愈 3.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袁宏 4.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5.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 学习目标 1. 品读重点问句,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 2. 培养复述课文能力及概括能力。 3. 认识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 质。 学习重点难点 1. 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的品质写作手法。 2. 品味含意深刻的语句,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一、预习·导学 1. 关于作者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等 2. 借助工具书,掌握字词。 (1)字音字形 绯.红(fēi)油光可jiàn (鉴)jī形(畸) 发髻.(jì)解剖.(pōu)不逊.(xùn) 匿.名(nì)jié责(诘)杳.无消息(yǎo) 教诲.(hùi)piē见(瞥)深恶.痛绝(wù)(2)解词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不逊:没有礼貌,骄傲、蛮横。

匿名:不具名或不写真名。诘责:质问并责备。 杳无消息:很长时间没有一点消息。油光可鉴: 3.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藤野先生其人其事。 4.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在东京表达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第三部分(36-38)在离开仙台后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由鲁迅先生《自题小像》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 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思想感情变化,本文围绕表现藤野先生崇高的品质这一中心,按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材料。 2. 在这篇回忆散文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问句。 “东京也天非是这样”,“我不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3. 这条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用“从的描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的句式,表述自己的发现。 4. 作者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已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品质? 事件1: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事件2:为“我”改正解剖图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事件3: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关心入微事件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对骨字的兴趣和求实精神(三)研读探究

部编版《藤野先生》导学案

藤野先生导学案 一、自主学习 1、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背景链接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2、给加点字注音。 绯.红()宛.如()驿.站()解剖.()油光可鉴.() 畸.形()不逊.()匿.名()血.管()深恶.痛疾() 诘.责()挟.着()教诲.()杳.无消息()瞥.() 二、问题点拨

1、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2、“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3、“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1、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3、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4、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5、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6、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7、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8、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四、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及互动答疑的内容

爱莲说导学案答案(2)知识讲解

爱莲说导学案答案(2)

《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题解:《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一、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1、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 2、加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蕃:(2)香远益清益: (3)亭亭净植植:(4)陶后鲜有闻鲜: (5)濯清涟而不妖濯:妖:(6)宜乎众矣宜: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亵: (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9)出淤泥而不染染; 3、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探究交流,展示合作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是全文的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2.“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独”字写出了什么? 一个“独”字写出了陶渊明绝不随波逐流,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

3.“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盛”字写出了什么? 强调喜爱牡丹的人数之多。暗含趋炎附势之风之盛和作者对此的鄙视。 4. “予独爱莲”中“独”字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自己既不同于陶渊明也不同于世人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的,分别找出对应的句子,并说明其象征意义。 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来描写莲的。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美名远扬,芳名远播 气质风度:亭亭净植:象征君子清高的美好姿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6.第一段中,作者如何运用了衬托手法衬托对莲的喜爱? 用“晋陶渊明独爱菊”正面衬托“予独爱莲”,用“世人盛爱牡丹”反衬“予独爱莲”。以表达对莲的喜爱之情。 7.作者把“莲”和“牡丹”对比,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8.作者分别以三种花比喻哪三种人? 菊比喻隐士;牡丹比喻追逐功名富贵的人;莲比喻君子。 9.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了当时怎么一种社会现象? 趋炎附势、追名逐利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0. 结尾三句话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之爱”句包含了作者对像陶渊明一样能够保持独立人格的人日益稀少的惋惜。 “莲之爱”句包含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牡丹之爱”句包含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和批判。11.作者在文章结尾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 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藤野先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 ⑵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 ⑴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⑵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⑶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3、德育目标: ⑴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⑵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引导学生揣摩品读重点句段,悉心体会作品的结构方法和富含浓郁感情的语言。 2、研讨探究法: 散文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引导学生研析重要句段,如反语、副词的表意等,以求准确深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引导诵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通过研读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知识盘点

第四单元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一、文学常识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重点字词 1.重点字 草率.(shuài)生疏.(shū) 商酌.(zhuó)恳.切(kěn) 譬.如(pì)朦胧 ..(méng lóng) 累赘.(zhuì)拖沓.(tà) 颠沛 ..流离(diān pèi) 2.多音字 shuài(草率)tiáo(调解) 率调 lǜ(效率)diào(调动) 3.形近字 率率领疏疏远酌商酌 卒兵卒蔬蔬菜醉喝醉 譬譬如帖妥帖悔后悔 壁墙壁贴粘贴诲教诲 耻耻辱朦朦胧扭别扭 职职责蒙蒙人纽纽扣 联联合檬柠檬钮按钮 4.重点词 修润:修改润色。 商酌:商量斟酌。 天坛:这里指北京市的天坛公园。 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沾溉:浸润浇灌。 搀和:掺杂混合。 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5.相关成语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已欲而立人,已欲而达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三、重点句子 ⒈叶圣陶先生于一九八八年二月十六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剖析:这段话表明了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以及作者得知这个消失后的心情。除夕之日,鞭炮齐鸣,本是热闹非凡、欢天喜地的日子,作者却得知叶先生的离世的消息,顿时心里悲伤不已,响亮的鞭炮声在作者看来,都罩上了悲哀的色彩。 2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剖析:作者根据自己对叶圣陶的了解,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论语》上的话,并和孔子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孔子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叶圣陶却做到了。敬仰之情不言而喻。 3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剖析:这段话讲述的是吕叔湘看到叶圣陶在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从中收到教育,并将应用在以后的写作中。“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表明了叶圣陶对吕叔湘的影响之大。 4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剖析:这段话写的是叶圣陶送客时的情景。从“阻拦”“无论”“一定还是”“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等词语表现出叶圣陶送客时候的真诚。直到晚年卧病在床,别人和他告别时,他虽然行动不便,但是还举手打拱,口中不断地说谢谢。从中体现出他的热情和有修养。 5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剖析:这句话是叶圣陶的写作观。写文章要像人说话一样,即写话。要求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四、结构层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五、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修改文章、送客、复信和会上发言等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叶圣陶作为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形象,号召我们学习这种叶圣陶这种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可贵的精神风貌。

藤野先生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习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刻画的方法。 3、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4、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学习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刻画的方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学习方法:和谐教学法:默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参与适当引导。 第一课时 课前展示: 1、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线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瞥见畸形 匿名诘责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绯红(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油光可鉴 驿站掌故不逊 诘责杳无消息瞥见 标致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鲁迅,原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他的小说集有,.著名小说有,等.散文集有,我们学过选自这个集的课文有. 学习目标 (1)把握本课字词的音形义。 (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4)分析第一部分。 自学与探究 朗读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简略概括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展示汇报: 叙谈收获: 实践创新: 作者在全文中的种种思想及做法都源于两种情感,你能试着说说吗?(文章的两条线索)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栾城五中高效课堂八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短文两篇》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学习难点 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

页 1 第 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作用。 知识链接 1、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最终招致失败,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据说是刘禹锡被贬安徽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中有石碑一面,上刻篆书“陋室铭”三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屈,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2、文体简介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警戒之意。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咏志讽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马琼芬 一、教材依据 《藤野先生》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是一篇精读课文。 二、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地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洋溢着作者一腔的爱国之情。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学到叙事性文章的写法,也能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二)、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有主见,他们对于作品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概括、分析能力,但看问题往往不够客观、全面、深入。不过,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好胜心强。倘若教师在班级中创设交流、探索、合作的良好氛围,在教学中“还政于民”,引导得当,学生定会从中获得感悟,得到教益的。 (三)、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设计。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展开横向思维,读懂事件与主题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授课时,应紧紧抓住文章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这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一暗线,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中要始终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仿写法等学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方法与过程:抓住文章两条线索,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的高贵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 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了解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状

人教版七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及答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重点·难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张中行:(1909-2006.2.24),原名张璿,字仲衡。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吹牛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学、大学教师,副刊编辑、期刊主编。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2.题目解读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3.知识建构 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藤野先生》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 瞥.见()畸.形()匿.名()诘.责() 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 (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 油光可鉴驿站 掌故不逊 诘责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①.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②.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③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④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⑤.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情绪,对不满和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作铺垫。 合作交流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爱莲说》导学案

湘波中学 七 年级 语文 科导学案 课题: 爱莲说 课型: 预、展、反 备课日期: 20120220 班级: 小主人姓名: 爱莲说【周敦颐】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课【我的农场我经营】 一、交流引读(5分钟) 1、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 2、作者简介: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3、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 “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 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38分钟) 1、读一读: ①诵读课文,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 淤.泥( ) 濯.( ) 清涟.( ) 妖. ( ) 蔓.( ) 枝.( ) 益.( ) 亭亭.( ) 净植.( ) 亵.玩( ) 焉.( ) ②朗读指导: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 、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 、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 濯( ) 谓( ) 隐逸( ) 君子( ) 噫( ) 鲜( ) 宜乎( ) 者也( ) 3、小组朗读,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4、试着口头翻译全文。 三、归纳小结(2分钟) 第二课时 展示课【我的精彩我做主】 一、抽测(6分钟) 字词积累 二、背诵(6分钟) 小组背诵接龙 三、展示(30分钟) 1、问题情景一: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读一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1): 、 、 (2):

《藤野先生》 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 一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 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 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阅读课文可请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大家边听边看边想,但一定要有情感。还可以用放课文录音磁带的方法进行。)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人教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学习目标 1.略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把握课文内容。 2.精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3.赏读课文语言,领悟作者简洁的表达,体会真挚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作家作品先知 1.叶圣陶(1894—1988),原名,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家、家、家和家,有“”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火灾》《线下》等。 2.张中行,原名,著名、家、家。主要从事、及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逸人、至人、”。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 3.叶圣陶先生和张中行先生是的先驱,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逝世了,与叶老亦师亦友的张中行先生的悲伤不言而喻。张中行先生敬仰叶圣陶先生的,对叶圣陶先生的风格和文风深以为然,对叶圣陶先生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追求充满敬意,对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深重的苦心感同身受。在叶圣陶先生逝世之后他写了一篇性的文章,就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草率.() 生疏.() 商酌.()恳.切 () 譬.如() 朦胧.() 累赘.() 拖沓.() 妥帖 ..()诲.人不倦 () 不耻.下问 () 鞠躬尽瘁. ()颠沛 ..流离() 三、略读课文 1.概括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些事情。 2.根据以上分析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四、精读品味 1.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找出关于叶圣陶语言描写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分别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什么精神? 2.通过品析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哪些感人精神?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