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灭菌、噬菌体

合集下载

消毒、灭菌PPT演示课件

消毒、灭菌PPT演示课件

无菌物品管理
对手术室内使用的无菌物品进 行严格管理,确保在有效期内 使用,避免过期或污染。
手术器械处理
对手术器械进行严格的清洗、 消毒和灭菌处理,确保手术过 程中无菌操作。
医疗废弃物处理要求
分类收集 对医疗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包 括感染性废弃物、损伤性废弃物 、药物性废弃物和化学性废弃物 等。
环保要求 在处理医疗废弃物时,应符合环 保要求,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专用容器 使用专用的医疗废弃物容器进行 收集,容器应防渗漏、防破裂、 易于清洗和消毒。
安全处理 对收集的医疗废弃物进行安全处 理,包括高温焚烧、化学处理、 微波消毒等方法,确保废弃物中 的病原体被彻底杀灭。
THANKS
感谢观看
辐射灭菌法
原理
应用
利用放射性核素60Co发射的γ射线或电子 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阴极射线)穿 透物品,杀死其中的微生物。
适用于不耐高温和不能用其他方法灭菌的 物品,如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用品、 药品、食品等。
优点
缺点
灭菌效果可靠,不损伤物品,无残留毒性 。
设备费用高,操作技术要求高,需要专门 的安全防护措施。
消毒目的
消毒的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防 止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灭菌定义及目的
灭菌定义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外环 境中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和 非芽孢菌、病毒、真菌等的过程。
灭菌目的
灭菌的目的是彻底消除外环境中的一 切微生物,以达到无菌状态,保证医 疗、科研等活动的安全进行。
消毒与灭菌关系
05
消毒与灭菌效果评价
消毒效果评价方法及标准
细菌学指标
消毒前后细菌数量对比,计算杀菌率。
化学指标

消毒与灭菌(共75张PPT)

 消毒与灭菌(共75张PPT)
• 噬菌体的增殖分4个阶段
吸附—侵入—生物合成—成熟和释放
吸附
侵入
生物合成〔复制和成熟〕
释放
噬菌体生长迹象的观察:
噬菌体可使混浊的细菌液体培养物变清朗,在 固体培养基上可形成噬菌斑。
一个噬菌斑由一个噬菌体繁殖而成,不同噬菌 体产生的噬菌斑大小、形态、边缘和透明度 均不同,所以,噬菌斑可用于噬菌体的鉴定、 纯种别离和计数。
② 高温瞬时法
71~72℃保持15s
③ 超高温法
132℃保持1~2s
巴氏消毒装置
二、辐射灭菌法
〔一〕非电离辐射
包括: 紫外线
日光
可见光
红外线
微波
1、紫外线
波长200~300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其中253~265nm段杀菌力最强。
杀菌机理:
主要破坏菌体细胞DNA的构型,使DNA分子 中间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干扰DNA的复
温和噬菌体的增殖
噬菌体的应用
• 由于噬菌体感染具有菌种或菌型的特异性, 故可用噬菌体进行细菌的鉴定和分型、检 测未知细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 此外,噬菌体也是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 研究的工具。
第四节 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平安
一、生物平安的概念和一般要求
〔一〕生物平安
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 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潜在的有害影响。而 兽医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平安是指在转移、 检查和处理病料、污染材料等过程中,防 止污染环境及对人员造成危害。
〔二〕细菌素〔bacteriocin〕
是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类具有杀菌作用的蛋 白质,只能作用于同种细菌不同的菌株 或与它有亲缘关系的其他细菌。
例如:
大肠菌素 作用大肠杆菌其他菌株和与它有亲 缘关系的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克雷伯氏菌 等。

消毒及灭菌区别总结-打印版.

消毒及灭菌区别总结-打印版.

第三章消毒与灭菌_总结介绍几个根本概念1.灭菌: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物体中所有的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以及芽胞和霉菌孢子的方法。

2.消毒: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而对非病原微生物及芽胞,孢子不要求全部杀死。

3.防腐: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阻止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的方法。

4.无菌操作法:防止或杜绝一切细菌进入动物体或其他物体的方法。

5.滤过除菌:液体或气体通过滤过作用除去其中所存在的细菌。

一般用0.22微米滤膜,但不能除去病毒,霉形体及L 型细菌。

第一节物理因素⏹温度⏹ 枯燥⏹ 渗透压⏹ 辐射⏹ 过滤⏹其他物理因素一、温度〔一〕高温对微生物的影响⏹高温对微生物有明显的致死作用,其主要原因是高温能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酶失去活性,核酸构造遭到破坏等,从而导致其死亡。

⏹ 多数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营养细胞和病毒在50-65 ºC10 min可以致死。

⏹ 细菌芽孢,在121 ºC下5-20min 才能致死,⏹ 同种微生物老龄菌比幼菌耐热。

⏹ 干热灭菌(dry heat sterilization烘烤灭菌法;实验室用枯燥箱烘。

一般是160℃2小时即可到达灭菌目的。

⏹湿热灭菌(mosist heatsterilization在同温度下,湿热灭菌的效果比干热灭菌好;因为:a 比干热更易使菌体蛋白凝固。

b 湿热穿透力强;c 湿热可以释放大量潜热。

⏹ 湿热灭菌法 A. 高压蒸汽灭菌法 B. 煮沸消毒法C. 流通蒸汽消毒法D. 间歇蒸汽灭菌法E. 巴氏消毒法 A 、高压蒸汽灭菌法是湿热灭菌中最好的方法,通常1.05kg/cm2,的压力下面〔此时温度121ºC〕处理15-30min 。

要排冷空气,否那么会形成假压力,虽然压力到达要求,温度却达不到相应温度,而影响灭菌效果。

B 、煮沸消毒法物品在水中煮沸 15min ,可杀死所有营养细胞和一局部芽孢。

在水中参加1%的Na2CO3 或2-5%的石碳酸效果更好。

第3章 消毒与灭菌

第3章 消毒与灭菌

长。
37
3.温度
温度升高可增强消毒剂的杀菌效果。温度每增高
l0℃,重金属盐类的杀菌作用约增加2~5倍,石炭酸的杀
菌作用约增加5~8倍。
4.酸碱度
消毒剂杀菌作用受pH影响。如新洁尔灭pH 9时
杀菌作用强。同时pH也影响消毒剂的电离度,一般说,未 电离的分子,较易通过细胞壁,杀菌效果好。 5.有机物 6.药物颉抗 7.其他因素 环境中有机物,可降低消毒剂效果。 两种消毒剂合用时,有的能相互颉抗。如阴 湿度、穿透力、表面张力等。
800nm。可见光线只有微弱的杀菌作用。 2.阳光 直射日光有强烈杀菌作用,是天然杀菌因素,紫外线是日光
杀菌作用的主要因素。许多微生物在直射日光下,半小时到数小时即 可死亡。芽抱的抵抗力强,经20h才死亡。
22
3.紫外线 紫外线中波长200-300nm部分具有杀菌作用,其 中以265-266nm段的杀菌力最强,这与DNA吸收光谱范围一 致。常用的紫外线杀菌灯波长为 253.7nm,杀菌力强而稳定。
14
(1)干热灭菌法 包括火焰灭菌和热空气灭菌两类。
火焰灭菌法是以火焰直接烧灼杀死物体中微生物的方 法。分为灼烧和焚烧两种。 热空气灭菌指利用干热灭菌器以干热空气进行灭菌的 方法。用于耐高温物品。灭菌条件:160℃维持 l-2h,才 能杀死所有微生物(芽孢、孢子)。
15
高压蒸汽灭菌法 最有效的灭菌方法 121 ℃ 20~30分钟 煮沸消毒法 水煮100 ℃ 5分钟(繁殖体)~2小时(芽胞) 流通蒸汽消毒法 水蒸汽100 ℃ 15~30分钟(繁殖体) 巴氏消毒法 较低的温度(61 ℃ 30分钟)杀灭致病菌 间歇蒸汽灭菌法 反复多次流动蒸汽间歇加热灭菌
17
巴氏消毒法具体方法有三种

护理学基础:消毒与灭菌技术

护理学基础:消毒与灭菌技术
季铵化合物:如苯扎氯铵、苯扎溴铵等 通过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使其失去活性
酸碱类: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通过 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使其失去活性
生物消毒与灭菌的原理
生物消毒:通 过物理或化学 方法破坏微生 物的细胞结构 使其失去活性
灭菌:通过物 理或化学方法 彻底杀死微生 物使其失去繁
殖能力
消毒方法:包 括高温消毒、 紫外线消毒、
化学消毒等
灭菌方法:包 括高压蒸汽灭 菌、环氧乙烷 灭菌、辐射灭
菌等
消毒与灭菌的 区别:消毒只 能杀死部分微 生物灭菌则可 以彻底杀死所
有微生物
消毒与灭菌的 应用:在医院、 实验室、食品 加工厂等场所
广泛应用
04
消毒与灭菌技术的 实施
物理消毒与灭菌的实施方法
紫外线消毒:利用紫外线照射破坏微生物的DN和RN达到 消毒灭菌的目的。
化学消毒与灭菌的原理
化学消毒剂:通过化学反应破坏微生物 的细胞结构或生理功能达到消毒灭菌的 目的
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次氯酸钠等通过 氧化作用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等 物质使其失去活性
卤素化合物:如碘、氯等通过卤化作用 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等物质使其 失去活性
醇类:如乙醇、异丙醇等通过渗透作用 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使其失去活性
生物消毒与灭菌的效果评价
生物指标:细菌、真菌、 病毒等微生物的存活率
化学指标:消毒剂的浓度、 pH值、温度等
物理指标:消毒时间、消 毒温度、消毒压力等
生物监测:微生物培养、 生物毒性试验等
临床效果:伤口愈合、感 染率、死亡率等
经济成本:消毒剂成本、 设备成本、人力成本等
06
消毒与灭菌技术的 应用范围
紫外线消毒: 适用于空气、 物体表面、 水等具有快 速、无残留 的特点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第一二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1、微生物:(P1)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呗,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微生物学:(P2)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他们的一门科学3、医学微生物学:(P3)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症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的目的的一门科学4、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5、细胞壁: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6、肽聚糖或粘肽: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7、脂多糖:(P13)LPS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

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3个部分组成8、质粒:(P15)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双链闭合环状DNA结构,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

可使细菌或的某些特定形状,如耐药、毒力等9、荚膜:(P16)某些细菌能分泌粘液状物质包围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

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

其主要功能是抗吞噬,并有抗原性10、鞭毛:(P16)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1、菌毛:(P17)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那个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12、芽孢:(P18)那个环境条件下,某些革兰阳性菌能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很强的不易着色小题,成为内生孢子,简称芽孢13、细菌L型:(P14)即细菌缺陷型。

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14、磷壁酸:(P12)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物。

细菌总论

细菌总论

厌氧菌厌氧机制
◆缺乏氧化还原电势(Eh)高的呼吸酶:即缺乏细胞色 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
◆缺乏分解有毒氧基团的酶:即缺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
2O2- + 2H+ SOD H2O2 + O2 (清除 O2- ) 2H2O2 过氧化氢酶 2H2O + O2 (清除H2O2) H2O2 + AH2 过氧化物酶 2H2O + A(有机物)
杆菌(bacillus)
不同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很不一致。



炭疽芽胞杆菌 3-10 μm
大肠埃希菌 2-3 μm
布鲁菌 0.6-1.5 μm
杆菌的形态多样
分枝杆菌
双歧杆菌
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
弧菌
螺菌
二、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 柯氏试剂(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
玫瑰吲哚复合物(红色 )
糖 发 酵 试 验
H2S试验






(二)合成性代谢产物
1、热原质(pyrogen)
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 应的物质,又叫致热原。产生细菌:多为G-菌,热原 质=脂多糖
2、毒素和侵袭性酶 3、色素 4、抗生素 5、细菌素 6、维生素
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
细胞壁 构型、强度
肽聚糖 糖脂含量 磷壁酸
外膜
革兰阳性菌 三维立体结构、较坚韧
厚、多层,50层 糖多脂少 + -
革兰阴性菌 二维平面结构、较疏松
薄、层少,1-2层 糖少脂多 +

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五篇)

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五篇)

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五篇)第一篇: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第七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学习纲要(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1.标本的采集与送检(1)标本采集:尽可能采集带有病毒的标本。

可采集鼻咽部分泌物、痰液、粪便、皮肤渗出液、脑脊液、血液、尿液、唾液、宫颈及阴道分泌物、脱落细胞、活体组织等,采集标本应严格无菌操作。

(2)标本处理与送检:将标本置无菌器皿立即送检。

如带杂菌的标本应进行抗生素除菌处理;如不能立即送检的标本,应置人50%甘油缓冲盐水(含抗生素)中,低温下保存送检。

2.病毒的分离与鉴定(1)病毒的分离:①动物接种;②鸡胚培养;③组织培养法。

(2)病毒的数量及感染性测定:①蚀斑测定;②50%感染量或50%组织感染量。

(3)新分离病毒的鉴定。

3.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可采用的方法有组织病理学方法、电镜诊断技术、检测病毒的抗原或病毒性抗体、检测病毒核酸。

(二)病毒感染的预防(1)人工自动免疫:接种各种病毒疫苗:①灭活疫苗,如狂犬疫苗、乙脑疫苗;②亚单位疫苗;③合成肽病毒疫苗;④基因工程疫苗;⑤DNA疫苗;⑥新型多价联合疫苗。

(2)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病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转移因子等。

(三)病毒感染的治疗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1)药物治疗:包括核苷类药物(阿昔洛韦、三氮唑核苷等);蛋白酶抑制剂;天然药物(板蓝根、大青叶、苍术、艾叶、冬虫夏草等)。

(2)基因治疗:反义核苷酸;核酶。

(3)免疫治疗:特异性抗体;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治疗性疫苗等。

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第九章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放线菌]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第九章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放线菌学习纲要(一)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特殊发育周期,能通过滤菌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第三章 消毒与灭菌

第三章 消毒与灭菌

耐热药品、手术敷料等。
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器
二. 辐 射
辐射:能量通过空间传递的一种物理现象。按辐
射对微生物的灭活作用分:
1.非电离辐射: 可见光、日光、紫外线 2.电离辐射: 、、γ 、χ 射线以及高能质子、 中子等
(一)非电离辐射
1.可见光: 指在红外线和紫外线之间的肉眼可见的光线,
其波长400~800nm。可见光线对微生物一般无多大影 响,但长时间作用也能妨碍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与繁殖,故
4. 何谓细菌素?
5. 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的概念。 6. PFU的概念。
(2)巴氏消毒法 :以较低温度杀灭液态食品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
而又不致严重损害其营养成分和风味的消毒方法 . 1.低温维持巴氏消毒法 63~65℃30min 2.高温瞬时巴氏消毒法 71~72℃15s 3.超高温巴氏消毒法 132℃1~2s
(3)流通蒸汽灭菌法 :是一种常压蒸汽消毒法,细
菌繁殖体15-30分钟可杀灭,但芽孢不全部被杀灭。
培养细菌和保存菌种,均应置于阴暗之处。
光感作用 :指可见光具有微弱的杀菌作用,若将某些染料 如结晶紫、美蓝、汞溴红、伊红、沙黄等加到培养基或涂 在外伤表面,能增强可见光的杀菌作用 。
2.阳光: 直射日光有强烈的杀菌作用,是天然的杀菌因
素。许多微生物在直射日光的照射下,半小时到数小 时即可死亡。芽胞对日光照射的抵抗力比繁殖体大得 多,往往需经20h才死亡。日光的杀菌效力因地、因
(二)植物杀菌素 :某些植物中存在的杀菌物质。
如黄连、大蒜、板蓝根等。
(三)细菌素 :某种细菌产生的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
蛋白质,只能作用于与它同种不同菌株的细菌 以及与它亲缘关系相近的细菌,如大肠菌素 。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八章 细菌的基本特性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八章 细菌的基本特性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
1.基因突变 突变是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不 可逆转的改变,从而导致的遗传性变异。
2.基因转移与重组 遗传物质由一个细菌(供菌)转移 至另一个细菌(受菌)体内的过程,称基因转移。转 移后的基因与受菌体的基因组重新整合在一起称重组, 并使受菌获得某些供菌的特性。基因转移有四种方式:
细菌细胞壁的功能: 1.维持菌体固有形态 2.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的外环境 3.参与菌体内外物质交换 4.决定菌体的抗原性 5.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1)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原核生物细胞 所特有的物质。其结构由聚糖骨架、四链侧链和五肽交 联桥三部分组成。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肽 聚糖结构如图:
(1)转化:供菌游离的 DNA片段被受菌直接摄取,并 与自身 DNA 进行整合重组,使受菌获得某些供菌的生 物学特性。
(2)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遗传物质 (质粒)从供菌转移给受菌,从而使受菌获得新的生 物学性状。 (3)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遗传 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体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生物 学性状。 (4)溶原性转换:噬菌体的DNA与细菌染色体重 组,导致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
利用密闭的蒸汽容器灭菌,通常在 103.4Kpa(1.05Kg/cm2) 蒸汽压力下,容器内温度可达到灭菌目的。凡耐高温、耐湿 热的物品均可用此法灭菌。
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效果好,这 是因为:湿热比干热穿透力强;湿热中细菌的菌体蛋白 较易凝固;湿热蒸汽含有大量潜热,能迅速提高被灭菌 物品的温度。
黏附作用; 鉴别细菌。
2.鞭毛 某些细菌表面附着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帮助运动
鞭毛功能 与致病性有关 鉴别细菌

03第三章 消毒与灭菌

03第三章 消毒与灭菌
分类: 第一类:低温维持巴氏消毒法,在63-65℃保持 30min。
第二类:高温瞬时巴氏消毒法,在71-72℃保持15s。
第三类:超高温巴氏消毒法,在132℃ 保持1-2s。
加热消毒后需迅速冷却至10 ℃以下,称为冷击。
3)流通蒸汽灭菌法 :利用蒸汽在蒸笼或 流通蒸汽灭菌器内进行灭菌的方法,也称 间歇灭菌法。灭菌后需保温过夜再灭菌, 以达到完全灭菌的目的。
髓、尾鞘、尾板、尾刺、尾丝组成。
不同的噬菌体示意图
(二)抗原性及抵抗力 1、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特性:该抗体能抑制相应噬菌体侵袭敏感 细菌,但对已吸附或已进入宿主菌的噬菌体 不起作用。 2、抵抗力: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较 耐热、耐低温和冰冻,但对紫外线和X射线 敏感;大多数能抵抗乙醚、氯仿和乙醇,在 0.5%升汞或苯酚中经3—7天不丧失活性。在 饱和NaCl溶液中保持活力数年。
可见光线对微生物一般无多大影响,但长时 间作用也能妨碍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与繁殖,故培 养细菌和保存菌种,均应置于阴暗处。 (二)阳光:直射日光有强烈的杀菌作用,紫外 线是日光杀菌作用的主要因素。
(三)紫外线:紫外线中波长200-300nm部分具有 杀菌作用,以265-266nm波长段的杀菌力最强。一 般实验室常用253.7nm,杀菌力强而稳定,照射1015min即可。 特点:穿透力很差,即使是很薄的玻璃也不能透 过。 适用范围:常用于微生物实验室、无菌室、手术室、 传染病房、种蛋室等的空气消毒,或用于不能用高 温或化学药品消毒的物品表面消毒。
二、消毒剂的种类及其应用
消毒剂的种类很多,一般可根据用途与消毒剂特点选择使用。 理想的消毒剂 杀菌力强、无腐蚀性、能长期保存、对动 物毒性很小、无残留污染、价格低等。 消毒剂的分类 (1)使菌体蛋白质变性 如酚类、醇类、重金属盐类、酸碱类、 醛类; (2)损伤胞浆膜 如酚类(低浓度)、表面活性剂、醇类等脂 溶剂;

4 消毒与灭菌

4 消毒与灭菌
西南民族大学
6 、 防 腐 (antisepsis) 指 阻 止 或 抑 制 微 生 物 生 长繁殖的方法。用于防腐的化学物质称防腐剂。 7、无菌(asepsis) 指没有活的微生物的状态。 采取防止或杜绝任何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或其 他物体的方法,称为无菌法。以无菌法进行的 操作称为无菌技术或无菌操作。以无菌技术剖 腹产取出分娩胎儿,并在无菌条件下饲喂的动 物,称无菌动物。 8、SPF动物:以无菌方法取出,饲养在相对封 闭的环境中,动物明显健康,无规定疫病病原。
作用时间
种类
环境
有机物
温度
酸碱度
西南民族大学
1、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
绝大多数消毒剂在高浓度时杀菌作用大, 例外的有70%乙醇或50%~70%异丙醇的消毒效 果最好。
消毒剂在一定浓度下,对细菌的作用时间 愈长,消毒效果也愈强。
西南民族大学
2、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
同一消毒剂对不同种类和处于不同生长期 的微生物的杀菌效果不同;微生物的数量越大, 所需消毒的时间就越长。
西南民族大学
一、消毒剂的种类及其应用
1、消毒剂的条件
种类很多,其杀菌作用亦不相同,一般可 根据用途与消毒剂特点选择使用。最理想的消 毒剂应是杀菌力强、价格低、无腐蚀性、能长 期保存、对动物无毒性或毒性较小、无残留或 对环境无污染的化学药物。
西南民族大学
2、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复杂而多样,根据对菌体的作用大致可分为: (1)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例如酚类(高浓度)、
西南民族大学
4、灭菌(sterlization)指杀灭物体中所有病原 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霉菌孢子的 方法。 5、消毒(disinfection)指杀灭物体中的病原微 生物的方法。消毒只要求达到消除传染性的目 的,而对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孢子并不严 格要求全部杀死。用于消毒的化学物质称消毒 剂。

微生物学消毒与灭菌

微生物学消毒与灭菌

第三节 生物原因对微生物旳影响
一、抗菌素对微生物旳影响
二.细菌素对微生物旳作用
三.噬菌体对微生物旳作用
一、抗菌素对微生物旳影响
抗菌素:是由某些微生物(真菌、放线菌或 细菌)产生旳一类能克制或杀死另某些微生 物旳物质。
抗生素旳抗菌作用主要是干扰细菌旳代谢过 程: 干扰细菌细胞壁旳合成
损伤细胞膜而影响其通透性
细菌休眠
细菌生长繁殖
细菌死亡
最低温度
最适温度
最高温度
根据微生物对温度旳适应性可分为:
嗜冷菌 嗜温菌 嗜热菌
生长温度范围
1、热力灭菌法
高温杀菌原理:高温可引起菌体蛋白质、核酸 酶系统破坏
蛋白质受热变性→氢键破坏→失去生物活性
热力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
•火焰灭菌法 •热空气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
•煮沸灭菌 •流通蒸气灭菌法 •巴氏消毒法 •高压蒸气灭菌法
为何低温保存微生物时必须迅速冷冻, 原因是: (1)冰结晶扰乱胞浆胶体状态; (2)刺伤菌体胞膜、胞壁; (3)迅速冰冻,水分形成均匀旳玻璃样状态;
二、辅射灭菌法
可见光线旳影响 日光旳影响 紫外线旳影响 电离辐射旳影响 放射性同位素对微生物旳影响 红外线 微波
可见光线旳影响
长时间暴露于光线中,其代谢与繁殖均可受 影响而递增。
用于体外杀灭病原微生物旳化学药物称为消毒 剂(disinfectant);
用于克制微生物生长繁殖旳化学药物称为防腐 剂(antispetic)或抑菌剂(bacteriostat)。
消毒剂在低浓度时只能抑菌,而防腐剂在高浓 度时也能杀菌,两者之间无明显界线,统称为 防腐消毒剂。
消毒剂只能体外使用。
紫外线旳影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噬菌体的污染防治方法

噬菌体的污染防治方法

噬菌体的污染防治方法噬菌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菌体内的病毒,能够感染并杀死宿主细菌。

当噬菌体的数量过多时,会对实验室工作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污染防治方法。

本文将从控制实验条件、采取适当的操作措施和定期进行消毒三个方面介绍噬菌体的污染防治方法。

为了控制噬菌体的污染,首先需要对实验条件进行调节。

噬菌体对于温度和pH值的敏感度较高,因此在培养基和实验室环境中保持稳定的温度和pH值是非常重要的。

如有必要,可以配备自动温度控制和pH调节仪器。

此外,还需要确保培养基的新鲜和无菌。

定期更换培养基,使用无菌操作、灭菌操作和无菌过滤器等,可以有效地控制噬菌体的污染。

其次,采取适当的操作措施也是预防噬菌体污染的关键。

在进行细菌培养、病毒扩大和噬菌实验等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规范。

例如,戴手套、穿无菌衣物、定期清洁操作台面,避免滴管污染、提前准备好培养基等。

此外,操作过程中要避免采取高速离心和剧烈摇晃等会产生气溶胶的操作,以防止噬菌体的扩散。

定期进行消毒是噬菌体污染防治的另一重要措施。

可以使用消毒液对实验室设备、操作台面、培养器具等进行消毒。

常用的消毒剂有乙醛、过氧化氢、漂白粉和酒精等。

在消毒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规范和安全性。

消毒后要及时清洗,确保无残留物,以免对实验产生干扰。

此外,还要定期对实验室进行维护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除了以上的方法,还有一些额外的措施可以帮助预防噬菌体污染。

例如,可以使用具有高质量和高纯度的细胞培养物,以减少噬菌体感染的可能性。

另外,合理保存和管理噬菌体样品也是很重要的。

可以制备噬菌体的备份样品,避免单个样品的损坏导致污染的传播。

当发现实验中出现疑似噬菌体污染时,应及时停止实验,隔离可能感染的培养物,并进行相应的检测和验证。

总之,噬菌体的污染对实验室工作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采取适当的操作措施和定期进行消毒,可以有效地预防噬菌体的污染。

微生物归纳

微生物归纳

1.病毒:是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在活细胞外具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2.噬菌体:是侵袭细菌、真菌或螺旋体的病毒,在易感的宿主细胞内增殖并将其裂解.3.温和噬菌体: 噬菌体侵染宿主后,并不增殖,裂解,而与宿主DNA结合,随宿主DNA复制而复制,此时细胞中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或溶源噬菌体。

4.培养基: 是一种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它具备微生物所需的六大营养元素,且其间比例合适5. 微生物: 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6.原核微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7、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可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抗逆性休眠体,称为芽孢(又称内生孢子)8、霉菌:(非分类名词)丝状真菌统称,通常指菌丝体发达而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

9、蕈菌:又称伞菌,通常是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括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10、真核微生物:是指一大类有完整细胞核、结构精巧的染色体和多种细胞器的微生物11、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12、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13、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14、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15、营养型缺陷:指微生物等不能在无机盐类和碳源组成的基本培养基中增殖,必须补充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营养物质才能生长。

杀灭噬菌体的方法有

杀灭噬菌体的方法有

杀灭噬菌体的方法有噬菌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菌体内的病毒,它能够感染细菌并破坏细菌的生长。

在许多情况下,噬菌体是细菌感染的原因,因此寻找杀灭噬菌体的方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杀灭噬菌体的方法:1. 高温处理,高温是一种常见的杀菌方法,也适用于杀灭噬菌体。

通过暴露于高温环境,噬菌体的蛋白质和核酸会被破坏,从而导致其失活。

常见的高温处理方法包括热水消毒、蒸汽灭菌等。

2. 化学消毒剂,化学消毒剂是一种常见的杀菌方法,也可以用于杀灭噬菌体。

常见的化学消毒剂包括漂白粉、酒精、过氧化氢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破坏噬菌体的蛋白质和核酸,从而达到杀灭的效果。

3. 紫外线照射,紫外线照射是一种常见的杀菌方法,也可以用于杀灭噬菌体。

紫外线能够破坏噬菌体的核酸,从而导致其失活。

在实验室和医疗设施中,紫外线照射常被用于杀灭细菌和病毒,同样也适用于杀灭噬菌体。

4. 过滤,过滤是一种物理方法,可以用于杀灭噬菌体。

通过使用微孔过滤器或超滤器,可以有效地将噬菌体过滤出去,从而达到杀灭的效果。

这种方法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

5. 生物控制,生物控制是一种新颖的杀菌方法,可以用于杀灭噬菌体。

通过使用一些特定的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可以达到杀灭噬菌体的效果。

这种方法在农业和环境保护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的来说,杀灭噬菌体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噬菌体的特性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杀菌,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希望以上方法可以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杀灭噬菌体的方法有

杀灭噬菌体的方法有

杀灭噬菌体的方法有
噬菌体是一种寄生在细菌上的病毒,它能够感染并破坏细菌,因此在医学和生物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然而,有时候我们需要杀灭噬菌体,以防止其对细菌的感染和破坏。

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杀灭噬菌体呢?
首先,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使用化学物质来灭活噬菌体。

例如,乙醛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可以有效地杀灭噬菌体。

将噬菌体暴露在一定浓度的乙醛溶液中一定时间,可以彻底灭活噬菌体。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化学物质,如过氧化氢、氯仿等,也可以用于灭活噬菌体。

其次,物理方法也可以用来杀灭噬菌体。

例如,紫外线照射是一种常用的物理灭菌方法,可以有效地破坏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使其失去感染能力。

此外,高温高压灭菌也是一种常见的物理方法,可以通过高温和高压的作用来灭活噬菌体。

另外,生物方法也可以用来杀灭噬菌体。

例如,一些特定的细菌和真菌可以产生抗噬菌体的物质,可以用来灭活噬菌体。

此外,一些酶类物质也可以用来灭活噬菌体,如蛋白酶、核酸酶等,可以
破坏噬菌体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达到灭活的效果。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还有一些其他新的方法正在不断被研究和发展,如利用纳米技术、光热治疗等方法,都有望成为灭活噬菌体的新途径。

总的来说,杀灭噬菌体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和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化学灭菌、物理灭菌和生物灭菌等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和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将会有更多更有效的方法被发现,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希望本文所述的方法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电离辐射: (1)原理:x射线、γ射线、高速电子等 产生游离基,破坏DNA。 (2)应用:用于不耐热塑料、橡胶制品、 中草药及食品的灭菌。 3.微波 波长为1~1000mm的电磁波。 可穿透玻璃、陶瓷和薄塑料等物质,但 不能穿透金属表面。主要用于食品、非 金属器械、检验室用品、无菌室和病室 中食品用具、药杯及其他用品的消毒。
常用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用途-2
类 卤 浓 度 用 途 100~1000ppm 饮水、游泳池 自由氯/L 碘化物 30~50ppm 皮肤消毒 烷 基 环氧乙烷 450~1200mg/L 手术器械敷料 双氯苯双胍 0.5%~4% 皮肤粘膜 己烷洗必泰 表 面 新洁尔灭 0.05%~0.1% 皮肤粘膜器械 活性剂 杜灭酚 0.05%~0.1% 皮肤创口器械 型 名 称 素 氯化合物
a.吸附于宿主菌
c.核酸注入菌体
b.尾板扩张,尾鞘收缩
噬菌体吸附宿主细菌模式图
第三节 温和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 感染细菌后,噬菌体的基因组能与 宿主菌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菌分裂传至子代细菌 的基因组中,不引起细菌分裂。
溶原性细菌 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
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溶菌性周期
溶原性周期
溶原性细菌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固体二氧化氯消毒剂
第二节
消毒灭菌的运用
一、医疗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 (一)高危器械物品 用时需进入无菌组织的物 品。所有这些物品都应该灭菌。 (二)中危器械物品 用时不进入无菌组织但接 触黏膜的器械。采用消毒即可。 (三)低危器械物品 只接触未损伤皮肤但不进 入无菌组织和不接触黏膜的物品。一般用后清 洗、消毒即可。 (四)快速周转的医疗器械
4、清洁(cleaning):是指通过除去尘埃 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 5、无菌(asepsis)和无菌操作:无菌是 无活的M存在,多是灭菌的结果。防止细 菌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术,称 为无菌操作。
第二节 消毒灭菌的方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一)热力灭菌法 高温对细菌有明显的致死作用:蛋白质变 性;核酸断裂。 1、干热灭菌法 杀菌作用是通过脱水干燥和大分子变性。 (1)焚烧 废弃物品或动物尸体等。 (2)烧灼 接种环、试管口等的灭菌。
(二)化学消毒按杀菌能力剂分三类: 1、高效消毒剂(high-level disinfectants) (1)含氯消毒剂;(2)过氧化物消毒剂; (3)醛类消毒剂;(4)环氧乙烷 2、中效消毒剂(intermediate-level disinfectants) (1)含碘消毒剂;(2)醇类消毒剂 3、低效消毒剂(low-level disinfectants) (1)季铵盐类;(2)氯已定;(3)高锰酸钾
1、高压蒸汽灭 菌法: 103.42Kpa 经121.3℃, 维持15—30 分钟,适用于 耐高压和湿热 的物品,如培 养基、手术衣、 手术器械等。
高压蒸汽灭菌器
2、巴氏消毒法:61.1—62.8℃持续30分 钟或71.7℃持续30秒,用于酒类和乳制 品的消毒。 3、流通蒸汽消毒法:利用一个大气压下 100℃的水蒸气进行消毒。细菌繁殖体 15~30min可被杀灭。
第四类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或动物疾病 的微生物。如小鼠白血病病毒等。 第一类、第二类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
级别 处理对象
一级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危害较低,不具有对健康成 人、动植物致病的致病因子。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 二级 险的致病因子,对健康成人、动植物和环境不会造 成严重危害,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主要通过 三级 气溶胶使人类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疾病,或 对动植物和环境具有高度危害的致病因子。通常有 预防治疗措施。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通过气溶 四级 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或未知的危险的致病因 子。没有预防治疗措施。
思 考 题
1.噬菌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2.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 原性细菌概念。 3.溶菌性周期与溶原性周期的区别。

第4章 噬菌体
噬菌体的概念及特点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 等微生物的病毒; ★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 ★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衣壳(蛋白质)和核酸 组成; ★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是一种 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噬菌体分布极广。

第一节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噬菌体有三 种基本形态,即 蝌蚪形、微球形 和细杆形。大多 数噬菌体呈蝌蚪 形。
(五)干燥和低温抑菌法 低温:保存菌种。 1、冰箱 2、液氮罐 3、冷冻真空干燥法:为目前最好的保存 菌种的方法,可保存数年至数十年。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一)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1、促进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 2、使微生物细胞成分氧化、水解。 3、干扰和破坏细菌酶的活性。 4、损伤细菌的细胞膜 。
常用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用途-1
类 型 消毒剂 氧化剂 名 称 浓 度 用 途
醇 酚 醛
类 类 类
高锰酸钾 过氧化氢 过氧乙酸 乙醇 石炭酸 来苏 甲醛 戊二醛
0.1%~0.5% 3%~25% 0.1%~2% 70%~80% 2%~5% 2%~5% 3%~8% 2%
皮肤粘膜消毒 创口皮肤消毒 塑料玻璃器材 皮肤消毒 地面器械 表面 室内空气熏蒸 内镜消毒
空 斑 试 验

噬斑:在固体培养基上,将适量噬菌 体和宿主菌液混合接种培养后,培养 基表面可出现透亮的溶菌空斑,每个 空斑系由一个噬菌体复制增殖并裂解 宿主菌后形成的。 噬斑形成单位:不同噬菌体噬斑的形 态与大小不尽相同。通过噬斑计数, 可测知一定体积内的噬菌体数量。

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
毒性噬菌体在宿主菌内的增殖 过程(制周期或溶菌周期)包括 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 放等四个阶段。
第3章 消毒灭菌与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目的要求
掌握:消毒、灭菌、抑菌、无菌、防腐、 无菌操作的概念; 熟悉:高压灭菌、紫外线及滤过除菌法 的应用范围。

第一节
消毒灭菌常用术语
1、灭菌(sterilization):杀死物体上 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的方法。 2、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 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消毒剂:用于消毒的化学药品。常用浓 度下,只对细菌繁殖体有效。 3、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微生 物的生长的方法。 防腐剂:用于防腐的化学药品。
一、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 微生物实验活动。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 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 应当有2名以上的工作人员共同进行。在同 一个实验室的同一个独立安全区域内,只能 同时从事一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实 验活动。应有健全安全保卫制度 。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 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 能。应有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应建立健康 档案;进行预防接种。
病原微生物所致的安全问题,如病原微生 物实验室的安全隐患、生物武器、生物恐怖、 重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等,也是人类社会所面 临的最现实的生物安全问题。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是防扩 散和防感染。 关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我国法 令包括对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管理,对实验室的 分级管理,实验室感染的控制以及监督和法律 责任等。


结构:由头部和尾部 组成; 化学组成:蛋白质与 核酸; 核酸类型:为DNA或 RNA,大多数DNA噬菌 体的DNA为线状双链; 噬菌体具有抗原性; 抵抗力:比一般细菌 繁殖体强。
第二节 毒性噬菌体
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 能在 宿主细胞内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 并最终裂解细菌。 液体培养基:透明澄清 固体培养基:噬斑
监督的主要内容是监督病原微 生物实验室执行国家有关法律、行 政法规、国家标准和要求的记录、 档案及报告的情况。 法律责任的核心是承担造成传 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 的法律责任。
思 考 题
名词解释:灭菌、消毒、防腐、无菌、 无菌操作。 试述高压蒸汽灭菌法、紫外线杀菌法的 原理、适用、特点? 滤过除菌法的应用范围。 影响消毒剂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三)滤过除菌法 用物理阻流的方法除去液体或空气中的 细菌,达到无菌的目的。 所用的器具是滤菌器(薄膜滤菌器、玻 璃滤菌器、石棉滤菌器、素陶瓷滤菌 器)。 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 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
滤器和生物洁净室
(四)超声波消毒法 不被人耳感受的高于20kHz/s的声波, 称为超声波。超声波可裂解多数细菌, 尤其是G-菌。 主要用于粉碎细胞,以提取细胞组分或 制备抗原等。如超声振荡仪
(3) 干烤 利用干烤箱灭菌 (160~170º C,2h),适用于高温下 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 (4) 红外线 是一种0.77~1000μm波 长的电磁波,尤以1~10μm波长的热效 应最强。热效应只能在照射到的表面产 生。与干烤相似,多用于医疗器械的灭 菌。
2、湿热灭菌法 最常用,效果优于干热灭菌法。 同样条件下湿热效果强于干热的原因: 湿热的穿透力强 热蒸汽有潜能 蛋白质含水量越多越容易变性
实验室应有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定 期对实验室设施设备、材料等进行检查、维 护和更新,应对废水、废气以及其他废物进 行合理处置,防止环境污染。
生 物 安 全
三、实验室感染的控制以及监督和法律责任
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包括定期检查实验室的 生物安全防护、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 保存与使用、安全操作、实验室排放的废水和 废气以及其他废物处置等实施情况。 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时, 预防、控制措施包括:①封闭被病原微生物污 染的实验室或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的场所; 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③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 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④对密切接触者进 行医学观察;⑤进行现场消毒;⑥对染疫或者 疑似染疫的动物采取隔离、扑杀等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