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能源发展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青海省目前能源发展水平
(一)能源资源及开发程度 水能资源 青海省是三江源头,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在 1 万千瓦
以上的河流有 108 条,理论蕴藏量达 2537 万千瓦,分别占全国的 3.5% 和西北地区的 27.8%,在国内居第 5 位,名列西北五省(区)之首。 5000 千瓦以上的水电站站址共有 185 处,装机容量 2376 万千瓦,见
风能资源 按“中国风能区划标准”,青海省属“风能较丰富区”。 全省 90%以上的地区年平均风速在 3 米/秒以上。全年可利用风能时 间在 3000 小时以上,年平均可用风能密度在 60—100 瓦/平方米以上。 年风能资源理论值折合标准煤 7854 万吨,相当于电能 1745 亿千瓦时。
(二)能源工业和一次能源生产 青海省国民经济基础一直十分薄弱,工农业不发达,人们生活
截止 2000 年底,青海省已建成风—光互补电站 6 座,合计光电 功率 1316WP,风机功率 3600W;太阳能光伏电站 9 座,光电功率 21406WP;太阳能电池 42WP,太阳能热水器 0.65 万平方米,太阳房 19.53 万平方米,太阳灶 3.5 万台,解决了部分边远地区的生活照明 问题,受到广大农牧民的欢迎。
16.8 30.5
5.1 47.7
(三)能源消费 青海省能源消费特点:一是除部分煤炭需从外省调入外,其他都
当地加工和利用。“八五”和“九五”期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速度 快于能源生产速度,为 5.93%。能源消费状况与能源生产状况大致相 同,以水电为主,水电约占能源消费结构 45%左右,水电消费量每年 呈递增趋势;煤炭调入量逐年增加,主要是终端煤炭消费增加;原油 消费比重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从 1995 年呈上升趋势,由于青海省 原油当地加工能力和消费有限,约 40%的原油直接运往外省,是资源 原始输送的主要产品之一;天然气消费也存在同样问题,随着格尔木 和西宁燃气电厂的投产发电,会使天然气消费迅速增长,见表 4。
(二)经济结构特点 青海省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以传统的基础产业为主,还处在工业化
发展的初级阶段,结构层次较低。农牧业比重高于全国的相应比重, 基本上处于小农经济和游牧状态,劳动生产率低下;资源开发型工业 占主导地位,没有形成较长的产业链,大量的初级能源和原材料产品 进入市场,因此,主导功能不明显,关联效应较差,对地区经济发展 的带动力弱;现代意义的第三产业比重很小,交通、通讯、商储服务 等传统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金融、房地产等现代意义的基础设施 更是落后。
从表 3 可以看出 1990-2000 年青海省一次能源生产的结构特点 及变化趋势。这十年间,能源生产年均增长速度是 4.46%, 前五年由 于青海省经济发展刚起步,能源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后几年内地经济 繁荣,特别需要优质能源的供应,同时青海省经济有了增长,能源需 求供应速度加快。
青海省能源生产发展特点:由于煤炭资源储量的有限和关停小 煤窑政策的实施,是煤炭生产能源比例中逐年下降,2000 年下降幅 度增大;原油比例自 1995 年以后基本保持在 30.5%左右,原油产量稳
海西中部电网共有发电厂 6 座,总装机 12.2 万千瓦,其中火电厂 2 座,装机 3.6 万千瓦;水电厂 3 座,装机 6.1 万千瓦;燃气电厂 1 座, 装机 2.5 万千瓦。110 千伏送电线路 164.6 公里,35 千伏送电线路 247 公里。2000 年该电网电量约为 3 亿千瓦时,最大供电负荷约为 5 万 千瓦。
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准煤) 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 能源消费总量构成 (%) 其中:原煤
原油 天然气 水电风电 年均增
1995 571.6 687.7
1999 885.9 938.7
51.5 12.5
1.0 33.0
近几年青海产业结构发生变化,1995 年第一、二、三产业产值 分别占总产值的 23.5%,39.6%,36.9%;2000 年分别为 14.6%,43%, 42.4%。
“九五”期间,青海省第一产业增长速度以较低水平缓慢增 长,2000 年出现了负增长。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有继 续下降的趋势。
省实施西部大开发工程。 煤炭工业 目前,青海省初步形成了以大通、热水等大中型煤
炭生产企业为骨干及一批州、县、乡煤矿组成的煤炭工业布局。2000 年,全省共有矿井 111 处,生产能力 338 万吨,原煤产量 222 万吨, 当年从省外购进 300 万吨。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青海省可再生能源特点是地属风能和太 阳能丰富区,利用太阳能资源解决了浅山地区和沙区农户因炊事、采 暖破坏自然植被的现象,太阳能采暖温热利用和光电利用改变了传统 的农作方式。
抓住西部大开发契机,坚持能源可持续发展
—青海省能源发展调研报告
一.青海省基本情况调查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与四川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接壤。全省土地面积为 72.23 万平方公里,占约 占全国面积的 7.5%,在西部地区土地面积仅次于新疆、西藏和内蒙 古,排第四位。青海省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境内有全国 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
水平低下,能源蕴藏量丰富但就地消费量少,大部分能源资源直接运 往外省,难以使省内能源工业迅速发展。近十年,随着经济发展,能 源资源由直接外输型逐渐转为深加工型,省内优质能源的消费比例也 随之提高。
电力工业 其特点:水电资源丰富,是“西电东送”的重要基 地,但煤炭资源比较贫乏,电源布局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
“九五”是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综合实力增强的时期,国内生产总
值年均增长 8.8%,分别比“七五”、“八五”增速提高 3.6 和 1.2 个
百分点。从 1997 年起连续四年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扭转了近 20
年增速长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
政收入都有很大的提高,见表 1。
表1
2000 年底青海省发电机组容量 395 万千瓦,其中水电占总装机容 量的 79%,火电占 21%。青海省拥有 330 和 110 千伏线路 4457 公里。 2000 年全省发电量 133.78 亿千瓦时,其中水电占 80.5%,火电占 19.5%。
青海省电网是西北电网的一部分,是青海省的主力电网,330 千 伏和 110 千伏电网的覆盖率为 36%,用电量占全省的 90%以上。青海电
青海省人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1985
国内生产总值
809
财政收入
66
注:按当年的实际价格
1990 1478 154
单位:元/人
1995
2000
3639
5872
192
468
虽然近几年青海省各方面变化很大,但由于经济长期低速增长、 生产和消费起点低、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使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难以快速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73%,城镇人 均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82%,农村人均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66%。
石油、天然气资源 青海省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聚集在柴达木盆 地,储量丰富,前景良好。 目前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2.28 亿吨,天 然气储量 1575 亿立方米。天然气气田集中,丰度高,埋藏浅,气质
好,为全国四大气田之一。 太阳能资源 青海省平均海拔在 3000 米以上,太阳日照时数长,
日光透过率高,全年日照时数 2500—3650 小时,年均日照率达 60— 80%,年接受太阳能折合标准煤 1623 亿吨,合电量 360 亿千瓦时。
表 2。
按河流分:黄河干流在青海境内全长 1983 公里,可建电站 25
座,装机容量可达 1937 万千瓦。其中龙羊峡以下河段资源集中,坝
址条件优越,离负荷中心近,可建大中型电站 13 座,装机 1316 万千
瓦,平均发电量为 371 亿千瓦时;龙羊峡以上河段可建大中型电站 12
座, 装机 600 多万千瓦;。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大型水电站有龙羊
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准煤) 能源生产总量构成 (%) 其中:原煤
原油 天然气 水电风电 年均增长率(%)
1990 606.5
32.3 19.1
1.0 47.6
1995 1999 571.6 885.9
29.7 23.0 30.4 30.6
1.4 4.8 38.5 41.7
4.46
2000 937.9
其他地区小电网。包括海西西部地区、果洛大部分地区及其他孤 立运行的小电网,这些地区电网多为 35 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用电 水平较低,尤其冬季小水电停运,供电状况更差。
石油天然气工业 青海省石油天然气特点是储量丰富,前景良 好,但探明程度低。石油天然气资源自用量很少。
目前青海省石油年开采能力已达到 397 万吨;石油年加工能力 27 万吨。2000 年,天然原油产量 200 万吨,天然气 3.9 亿立方米,加工 原油 62 万吨。西气东输的涩—宁—兰天然气管道建设已列入国家和
青海人口 518.16 万人,是西部地区人口最少的两个省(区)份之 一。少数民族约占全省总人口的 38.2%。 (一) 国民经济发展特点
青海省经济特点是:地域面积大,但人口少;资源蕴藏丰富、 但经济落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与内 地交流形式还处于初级的物质流通阶段;同时省内资源分布不均匀, 开采业比重偏大,资源的原始转移降低了产品的附加值,使企业自我 发展速度缓慢。近几年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财政政策的推动下, 青海省经济发展有了明显的变化。
步增长;天然气产量近几年骤然增长,但所占比例仍然比较小; 水电
的比重在能源生产结构中占居很大比重,几乎占一半,但水利的枯丰
期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已影响到能源生产结构,1995 年-1999 年西部大
部分地区旱情较为严重,对青海省水利发电影响很大,这段期间水电
所占能源生产比重降为 40%左右。
表3
青海省一次能源生产及结构
网不同其他省市,分为三部分:青海电网,海西中部电网,和其他小 电网及独立电网。
青海电网共有大、中型发电厂 6 座,总装机 355.15 万千瓦,其中 火电厂 3 座,装机 64.9 万千瓦,水电厂 3 座,装机 290.25 万千瓦,水、 火电装机比例为 81.7%和 18.3%。330 和 110 千伏线路 长 4024 公里。 青海电网覆盖面积 14 万平方公里,用电人口约 332 万人,分别占全 省总面积的 20%和总人口的 65.5%。2000 年,青海电网最大用电负荷 138.65 万千瓦,年用电量 98.4 亿千瓦时,最大负荷利用小时为 7097 小时。
第二产业增长以较高水平 8—13%的速度波动增长,其中,工业以 7—10%的适中速度增长,建筑业以 16—27%的较高速度增长。
第三产业以较高水平 8—12%的平稳速度增长,而且增长速度逐年 加快,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青海省工业得以迅速发 展,工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90%以上,其中有色金属及黑色金属 用电量又占工业用电的 80%左右,说明基础工业和重工业比重很大, 如青海铝厂、西宁钢厂等,这些行业产品和市场易受国内和国际金属 价格的影响,竞争相当激烈,同时也是高能耗、低附加值的行业。
峡、李家峡、公伯峡 3 座,待建的有拉西瓦、积石峡、寺沟峡 3 座,
拟建的中型水电站有 7 座。
表2
大型电站: 25 万千瓦以上
中型电站: 2.5—25 万千瓦
小型电站: 0.5—2.5 万千瓦
青海省水能可开发情况
可开发水电站 可装机容量(万千瓦) (座)
17
1861
51
431
117
83
煤炭资源 青海省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柴达木盆地北 缘、昆仑山、唐古拉山、积石山地区,预测远景储量 380.42 亿吨, 目前已探明地质储量 46.06 亿吨。煤质大多数为低磷、低硫、低灰、 高热的优质煤炭。
二是人均商品能源消费量不足为全国平均水平 80%。青海省除几
个大城市和工业区外,广大农村和大部分城镇、乡镇由于收入水平低,
仍然使用大量的非商品能源。大量地砍树毁林、烧草炊事和其他破坏
生态环境行为,使 72 万平方公里的青海,水土流失面积达一半以上,
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表4
青海省能源消费构成
(一)能源资源及开发程度 水能资源 青海省是三江源头,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在 1 万千瓦
以上的河流有 108 条,理论蕴藏量达 2537 万千瓦,分别占全国的 3.5% 和西北地区的 27.8%,在国内居第 5 位,名列西北五省(区)之首。 5000 千瓦以上的水电站站址共有 185 处,装机容量 2376 万千瓦,见
风能资源 按“中国风能区划标准”,青海省属“风能较丰富区”。 全省 90%以上的地区年平均风速在 3 米/秒以上。全年可利用风能时 间在 3000 小时以上,年平均可用风能密度在 60—100 瓦/平方米以上。 年风能资源理论值折合标准煤 7854 万吨,相当于电能 1745 亿千瓦时。
(二)能源工业和一次能源生产 青海省国民经济基础一直十分薄弱,工农业不发达,人们生活
截止 2000 年底,青海省已建成风—光互补电站 6 座,合计光电 功率 1316WP,风机功率 3600W;太阳能光伏电站 9 座,光电功率 21406WP;太阳能电池 42WP,太阳能热水器 0.65 万平方米,太阳房 19.53 万平方米,太阳灶 3.5 万台,解决了部分边远地区的生活照明 问题,受到广大农牧民的欢迎。
16.8 30.5
5.1 47.7
(三)能源消费 青海省能源消费特点:一是除部分煤炭需从外省调入外,其他都
当地加工和利用。“八五”和“九五”期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速度 快于能源生产速度,为 5.93%。能源消费状况与能源生产状况大致相 同,以水电为主,水电约占能源消费结构 45%左右,水电消费量每年 呈递增趋势;煤炭调入量逐年增加,主要是终端煤炭消费增加;原油 消费比重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从 1995 年呈上升趋势,由于青海省 原油当地加工能力和消费有限,约 40%的原油直接运往外省,是资源 原始输送的主要产品之一;天然气消费也存在同样问题,随着格尔木 和西宁燃气电厂的投产发电,会使天然气消费迅速增长,见表 4。
(二)经济结构特点 青海省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以传统的基础产业为主,还处在工业化
发展的初级阶段,结构层次较低。农牧业比重高于全国的相应比重, 基本上处于小农经济和游牧状态,劳动生产率低下;资源开发型工业 占主导地位,没有形成较长的产业链,大量的初级能源和原材料产品 进入市场,因此,主导功能不明显,关联效应较差,对地区经济发展 的带动力弱;现代意义的第三产业比重很小,交通、通讯、商储服务 等传统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金融、房地产等现代意义的基础设施 更是落后。
从表 3 可以看出 1990-2000 年青海省一次能源生产的结构特点 及变化趋势。这十年间,能源生产年均增长速度是 4.46%, 前五年由 于青海省经济发展刚起步,能源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后几年内地经济 繁荣,特别需要优质能源的供应,同时青海省经济有了增长,能源需 求供应速度加快。
青海省能源生产发展特点:由于煤炭资源储量的有限和关停小 煤窑政策的实施,是煤炭生产能源比例中逐年下降,2000 年下降幅 度增大;原油比例自 1995 年以后基本保持在 30.5%左右,原油产量稳
海西中部电网共有发电厂 6 座,总装机 12.2 万千瓦,其中火电厂 2 座,装机 3.6 万千瓦;水电厂 3 座,装机 6.1 万千瓦;燃气电厂 1 座, 装机 2.5 万千瓦。110 千伏送电线路 164.6 公里,35 千伏送电线路 247 公里。2000 年该电网电量约为 3 亿千瓦时,最大供电负荷约为 5 万 千瓦。
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准煤) 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 能源消费总量构成 (%) 其中:原煤
原油 天然气 水电风电 年均增
1995 571.6 687.7
1999 885.9 938.7
51.5 12.5
1.0 33.0
近几年青海产业结构发生变化,1995 年第一、二、三产业产值 分别占总产值的 23.5%,39.6%,36.9%;2000 年分别为 14.6%,43%, 42.4%。
“九五”期间,青海省第一产业增长速度以较低水平缓慢增 长,2000 年出现了负增长。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有继 续下降的趋势。
省实施西部大开发工程。 煤炭工业 目前,青海省初步形成了以大通、热水等大中型煤
炭生产企业为骨干及一批州、县、乡煤矿组成的煤炭工业布局。2000 年,全省共有矿井 111 处,生产能力 338 万吨,原煤产量 222 万吨, 当年从省外购进 300 万吨。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青海省可再生能源特点是地属风能和太 阳能丰富区,利用太阳能资源解决了浅山地区和沙区农户因炊事、采 暖破坏自然植被的现象,太阳能采暖温热利用和光电利用改变了传统 的农作方式。
抓住西部大开发契机,坚持能源可持续发展
—青海省能源发展调研报告
一.青海省基本情况调查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与四川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接壤。全省土地面积为 72.23 万平方公里,占约 占全国面积的 7.5%,在西部地区土地面积仅次于新疆、西藏和内蒙 古,排第四位。青海省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境内有全国 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
水平低下,能源蕴藏量丰富但就地消费量少,大部分能源资源直接运 往外省,难以使省内能源工业迅速发展。近十年,随着经济发展,能 源资源由直接外输型逐渐转为深加工型,省内优质能源的消费比例也 随之提高。
电力工业 其特点:水电资源丰富,是“西电东送”的重要基 地,但煤炭资源比较贫乏,电源布局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
“九五”是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综合实力增强的时期,国内生产总
值年均增长 8.8%,分别比“七五”、“八五”增速提高 3.6 和 1.2 个
百分点。从 1997 年起连续四年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扭转了近 20
年增速长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
政收入都有很大的提高,见表 1。
表1
2000 年底青海省发电机组容量 395 万千瓦,其中水电占总装机容 量的 79%,火电占 21%。青海省拥有 330 和 110 千伏线路 4457 公里。 2000 年全省发电量 133.78 亿千瓦时,其中水电占 80.5%,火电占 19.5%。
青海省电网是西北电网的一部分,是青海省的主力电网,330 千 伏和 110 千伏电网的覆盖率为 36%,用电量占全省的 90%以上。青海电
青海省人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1985
国内生产总值
809
财政收入
66
注:按当年的实际价格
1990 1478 154
单位:元/人
1995
2000
3639
5872
192
468
虽然近几年青海省各方面变化很大,但由于经济长期低速增长、 生产和消费起点低、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使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难以快速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73%,城镇人 均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82%,农村人均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66%。
石油、天然气资源 青海省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聚集在柴达木盆 地,储量丰富,前景良好。 目前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2.28 亿吨,天 然气储量 1575 亿立方米。天然气气田集中,丰度高,埋藏浅,气质
好,为全国四大气田之一。 太阳能资源 青海省平均海拔在 3000 米以上,太阳日照时数长,
日光透过率高,全年日照时数 2500—3650 小时,年均日照率达 60— 80%,年接受太阳能折合标准煤 1623 亿吨,合电量 360 亿千瓦时。
表 2。
按河流分:黄河干流在青海境内全长 1983 公里,可建电站 25
座,装机容量可达 1937 万千瓦。其中龙羊峡以下河段资源集中,坝
址条件优越,离负荷中心近,可建大中型电站 13 座,装机 1316 万千
瓦,平均发电量为 371 亿千瓦时;龙羊峡以上河段可建大中型电站 12
座, 装机 600 多万千瓦;。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大型水电站有龙羊
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准煤) 能源生产总量构成 (%) 其中:原煤
原油 天然气 水电风电 年均增长率(%)
1990 606.5
32.3 19.1
1.0 47.6
1995 1999 571.6 885.9
29.7 23.0 30.4 30.6
1.4 4.8 38.5 41.7
4.46
2000 937.9
其他地区小电网。包括海西西部地区、果洛大部分地区及其他孤 立运行的小电网,这些地区电网多为 35 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用电 水平较低,尤其冬季小水电停运,供电状况更差。
石油天然气工业 青海省石油天然气特点是储量丰富,前景良 好,但探明程度低。石油天然气资源自用量很少。
目前青海省石油年开采能力已达到 397 万吨;石油年加工能力 27 万吨。2000 年,天然原油产量 200 万吨,天然气 3.9 亿立方米,加工 原油 62 万吨。西气东输的涩—宁—兰天然气管道建设已列入国家和
青海人口 518.16 万人,是西部地区人口最少的两个省(区)份之 一。少数民族约占全省总人口的 38.2%。 (一) 国民经济发展特点
青海省经济特点是:地域面积大,但人口少;资源蕴藏丰富、 但经济落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与内 地交流形式还处于初级的物质流通阶段;同时省内资源分布不均匀, 开采业比重偏大,资源的原始转移降低了产品的附加值,使企业自我 发展速度缓慢。近几年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财政政策的推动下, 青海省经济发展有了明显的变化。
步增长;天然气产量近几年骤然增长,但所占比例仍然比较小; 水电
的比重在能源生产结构中占居很大比重,几乎占一半,但水利的枯丰
期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已影响到能源生产结构,1995 年-1999 年西部大
部分地区旱情较为严重,对青海省水利发电影响很大,这段期间水电
所占能源生产比重降为 40%左右。
表3
青海省一次能源生产及结构
网不同其他省市,分为三部分:青海电网,海西中部电网,和其他小 电网及独立电网。
青海电网共有大、中型发电厂 6 座,总装机 355.15 万千瓦,其中 火电厂 3 座,装机 64.9 万千瓦,水电厂 3 座,装机 290.25 万千瓦,水、 火电装机比例为 81.7%和 18.3%。330 和 110 千伏线路 长 4024 公里。 青海电网覆盖面积 14 万平方公里,用电人口约 332 万人,分别占全 省总面积的 20%和总人口的 65.5%。2000 年,青海电网最大用电负荷 138.65 万千瓦,年用电量 98.4 亿千瓦时,最大负荷利用小时为 7097 小时。
第二产业增长以较高水平 8—13%的速度波动增长,其中,工业以 7—10%的适中速度增长,建筑业以 16—27%的较高速度增长。
第三产业以较高水平 8—12%的平稳速度增长,而且增长速度逐年 加快,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青海省工业得以迅速发 展,工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90%以上,其中有色金属及黑色金属 用电量又占工业用电的 80%左右,说明基础工业和重工业比重很大, 如青海铝厂、西宁钢厂等,这些行业产品和市场易受国内和国际金属 价格的影响,竞争相当激烈,同时也是高能耗、低附加值的行业。
峡、李家峡、公伯峡 3 座,待建的有拉西瓦、积石峡、寺沟峡 3 座,
拟建的中型水电站有 7 座。
表2
大型电站: 25 万千瓦以上
中型电站: 2.5—25 万千瓦
小型电站: 0.5—2.5 万千瓦
青海省水能可开发情况
可开发水电站 可装机容量(万千瓦) (座)
17
1861
51
431
117
83
煤炭资源 青海省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柴达木盆地北 缘、昆仑山、唐古拉山、积石山地区,预测远景储量 380.42 亿吨, 目前已探明地质储量 46.06 亿吨。煤质大多数为低磷、低硫、低灰、 高热的优质煤炭。
二是人均商品能源消费量不足为全国平均水平 80%。青海省除几
个大城市和工业区外,广大农村和大部分城镇、乡镇由于收入水平低,
仍然使用大量的非商品能源。大量地砍树毁林、烧草炊事和其他破坏
生态环境行为,使 72 万平方公里的青海,水土流失面积达一半以上,
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表4
青海省能源消费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