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迷惘的一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翰· 斯坦贝克 (John Steinbeck

1902-1968)

Baidu Nhomakorabea

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30年代前后以《相持》(1936)和《愤怒的葡 萄》(1939)为代表。后者写贫苦农民从风沙迷 漫的俄克拉何马州平原流落到富庶的加利福尼亚 州谷地的悲惨故事。1940年使他获得普利策奖金。 成为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 40年代(美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增加, 美国人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作品《月亮下去了》 (1942)、《珍珠》(1947)以颂扬开朗、乐 观的生活方式来反衬社会中倾轧和狭隘的现象, 中心主题是探讨金钱、文明和人性的关系。 50年代初受生物学“生命循环论”影响,写了 《伊甸园以东》(1952)和《烦恼的冬天》 (1961),前者描绘了善与恶的斗争,后者描写 社会道德的沦丧,表现了作家对美国精神危机的 忧虑。
德莱塞 (Theodore Dreiser l871~1945)



美国小说家。出生于破产小业主家庭。曾长期在社会底 层劳动挣扎。青年时期曾任报刊记者和编辑,并开始从 事文学创作,是倾向社会主义的美国现实主义作家。 其创作属批判现实主义,写出揭露美国社会贫富悬殊、 道德沦丧的长篇小说《嘉莉妹妹》(1900)、《珍妮姑 娘》(1911)和揭露金融资产阶级的发家及其必然灭亡 的长篇小说《欲望三部曲》(《金融家》1912,《巨人》 1914,《斯多葛》1947)。 代表作《美国的悲剧》(1925)通过一个穷教士儿子克 莱特· 格里菲斯为追逐金钱财势堕落为蓄意杀人犯的故 事,不仅揭示了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重后果,同时更 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美国生活方式(“美国梦”)对人的 普遍的罪恶性腐蚀毒害作用。
乔伊斯· 卡洛尔· 欧茨 (Joyce Carol Oates,1938-)


现任普林斯顿大学驻校多产作家、客座教授,讲授文学创 作。自1963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北门边》(By the North Gate)以来,迄今已发表长篇小说四十余部,另著 有多部短篇小说、诗歌、戏剧、随笔、文学评论等文集, 和时事议论文与侦探小说等通俗文类。 1970年代表作《他们》(Them)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人间乐园》(A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1966)等 5部小说曾得到图书奖提名奖,《漆黑的水》(Black Water,1992)等3部作品曾获普利策提名奖,《大瀑布》 (The Falls,2004)荣获2005年度法国费米纳文学奖。 《我们是马尔瓦尼一家》(We Were the Mulvaneys, 1996)于2001年成为“奥普拉读书俱乐部”(Oprah’s Book Club)的推荐书目,欧茨至今已两度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提名。
美国文学与“迷惘的一代”

二十世纪上半叶出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描写美国经济繁荣时期的精神危机。 五十年代后创作多元化。
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



一战后出现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20年代初侨居巴黎的美国作家格· 斯泰因对海明威说: “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 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 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 谓。 这个流派的海明威、福克纳等曾怀着民主理想奔赴欧洲战 场,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经历种种苦难,深受“民 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人生深 感失望,故通过创作小说描述战争对他们的残害,表现出 一种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这一流派也包括没有参加 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惘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如菲兹杰 拉德、艾略特等。 “迷惘的一代”作家虽然流露出浓厚的悲观情调,对战争 抱着消极、厌恶的态度,缺乏积极的反对战争、争取和平 的行动,但他们作品无论在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突破了传 统的束缚。其中一些作家后来独树一帜,成为现代文学的 大师。
卡森· 麦卡勒斯 (Carson McCullers1917-1967)



生于乔治亚州府哥伦布一珠宝店主家庭,5 岁学习钢琴,15岁立志成为作家。17岁去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文学创作,19岁开始 构思,22岁完成《心是孤独的猎手》。 重要作品有《伤心咖啡馆之歌》(通过生 活中某些特异的经历,来考查“人性”中 某种特异的成份。作者的结论是:人的心 灵是不能沟通的,人类只能生活在精神孤 立的境况中;感情的波澜起伏是一种痛苦 的经验,只能给人带来不幸。) 、《黄金 眼睛的映象》、《婚礼的成员》等。其中, 《心是孤独的猎手》在美国“现代文库” 所评出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中列第 17位。 作品多描写孤独的人们,孤独、孤立和疏 离的主题始终贯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并 烙刻在她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伯纳德· 马拉默德 (Bernard Malamud, 1914-1986)



出生于美国纽约一犹太家庭,1939赴哥伦比亚 大学主攻英国文学,1942获硕士学位。1949- 1961在俄勒冈州立大学教授写作课,之后到本 宁顿学院教授语言文学课,1966-1968曾在哈 佛讲学。 40年代起发表作品,有长篇小说七部:《呆头 呆脑的人》(1952)、《店员》(1957)、《新生活》 (1961)、《装修工》(1967)、《房客》(1971)、 《杜宾传》(1979)、《天恩》(1982),50余个短 篇。 主要以社会最底层的人为描写对象,同情这些 人物,尤其是犹太籍移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他 们坚忍的生活毅力,赞扬他们的高贵品质,通 过他们反映出更广大范围的人类世界。他小说 几乎都围绕犹太民族性这一主题展开,讴歌了 他们高尚品质,展示了他们悲凄的生活境况, 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抨击了那些种族歧视的 思想,控诉了迫害犹太民族的法西斯暴行。
艾萨克· 巴什维斯· 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O4-1991)



美国作家。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从小接受 正统犹太教教育,学习希伯来文和意第绪文,熟 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 习惯等,这一切都铸就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 15岁开始创作。已创作30余部作品,全用意第绪 文写成,大部分译成英文。长篇小说《莫斯卡特 一家》(195o)、《庄园》(1967)和《农庄》 (1969)等主要写在现代文明和排犹主义双重压 力下,波兰犹太社会的解体过程,《庄园》是代 表作。 另一类小说写爱情与宗教问题:《撒旦在戈雷》 (1955)、《卢布林的魔术师》(196o)、《奴 隶》(1962)、《仇敌;一个爱情故事 ) (1972)和《童爱)(1979)等。《卢布林的魔 术师》被认为是他最佳的长篇小说。 1978年由于“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 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 类的普遍处境”,获诺贝尔文学奖。
杰罗姆· 大卫· 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2010)



美国作家,父亲是犹太进口商,15 岁时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一所 军事学校 。 在纽约时开始投稿,42年从军,46 年退伍,回到纽约开始专心创作。 第一本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 1951年出版,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一举成名。 《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成功之后, 塞林格变得更孤僻。他过起了隐居 的生活。虽从未放弃写作,但很少 公开出版自己的作品,越来越倾向 于东方哲学和禅宗。
―兔子四部曲”
《兔子快跑》《兔子归来》《兔子富了》和《兔子歇了》


(Rabbit, Run1960)、(Rabbit Redux1971)、(Rabbit Is Rich1981)、(Rabbit at Rest1990) ; 该部作品历时三十年创作完成,贯穿了一个男人的一生,他 的工作、婚姻、外遇、小小的胜利和他的死亡。系列小说两 次获得普利策奖。[《兔子回忆》(“Rabbit Remembered”2000)]。 全套书紧密贯通,似一气呵成,每一部又可单独成篇,共 塑造了约一百五十个大小不等的鲜活人物,因此成为全面 展示美国中产阶级生活图景、深刻探索美国中产阶级灵魂 现状和救赎的史诗性巨著。一部社会史百科全书,巨细靡 遗的描绘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或乱 象),像“万花筒”里看世界,呈现这半世纪美国社会全 貌,纵览美国文化传承,并对“美国梦”(American Dream)意识型态提供文化批判。厄普代克说:“兔子这 个人物对我来说代表着身边的人理解美国的方式,我通过 兔子的眼睛看到的世界常常要比我自己看到的更值得讲 述。”
索尔· 贝娄 (Saul Bellow,1915-2005)



父亲是从俄国移居来的犹太商人,贝娄1933考入 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入西北大学,获得社会学和 人类学学士学位。 1941-1987共出版了9部长篇小说。早期创作《晃 来晃去的人》(Dangling Man)(1944)、《受 害者》(The Victim)(1947),《奥吉· 玛琪历 险记》(The Adventure of Augie March)(1953) 使他一举成名,小说成为当代美国文学中描写自我 意识和个人自由的典型之作。 1964《赫索格》(Herzog)第二次获得全国图书 奖;1970《赛姆勒先生的行星》(Mr.Sammler‘s Planet)第三次获得全国图书奖;1975《洪堡的礼 物》(Humboldt‘s Gift)获得普利策奖。 其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反映 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 1976获诺 贝尔文学奖,被认为“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 文化的精妙分析”,特别提及《抓紧时光》》 (Seize the Day)(1956)
<<麦田里的守望者>> ( The Catcher In The Rye)



反映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矛盾混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和相当一部分人 的思想和处境。主人公霍尔顿那种没有清楚目的的反抗,是当时学生 和青少年的典型病症。《麦田里的守望者》发表后,大中学学生争相 阅读,家长和教师也视小说为“必读教材”,把它当作理解当代青少 年的钥匙。《麦田里的守望者》领导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新潮流,它使 得思想贫乏、感情冷淡的五十年代的美国人为之倾倒,这个时期完全 可以称作超于文学定义的“塞林格时代”。 全书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 见所闻和行为举止,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 目和欺骗行径。 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不仅抓住了他的理 想与现实冲突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紧紧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 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展现了霍尔顿从憎恶 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理历程,揭示二战后美国青 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 。
约翰,厄普代克 John Updike (1932~2009)



毕业于哈佛大学,后留学英国牛津大学。 1955~1957年在《纽约人》杂志任编辑,后 回宾州专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兔子三部 曲》、《半人半马》、《夫妇们》、《同我结 婚:一桩罗曼史》等长篇小说,以及众多短篇 小说与故事集,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坛上描绘中 产阶级生活 的大师。 代表作《兔子三部曲》追踪表现一个绰号兔子 的青年人哈利,如何从精神苦闷、骚动不安的 50年代,一直经历到70年代的繁荣与变迁, 成为保守而平庸的新富人的生长曲线。作为中 产阶级编年史,作品生动细腻,准确地描写出 当代城市生活与历史沿革,在人物精神刻画方 面,批判地反映美国中产阶级典型人物。 从三部曲到五部曲
创作思想内容



以揭露美国社会的暴力行径和罪恶现象而闻名,其作品在整 体上构成了一幅当代美国社会的全景图,不仅生动地反映了 美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现实生活,特别是中下层阶级和劳动阶 层的生活状态,而且触及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如学 术界、法律界、宗教界、政坛,乃至拳击、足球等体育运动。 使用心理现实主义手法,注重用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刻画人物 内心世界。尽管她的某些作品尝试运用了心理分析、内心独 白、意识流、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但 是评论界普遍认为,欧茨的创作思想根基主要还是现实主义, 因此她惯常被称为“具有巴尔扎克式雄心”的现实主义女作 家。近几年,一个比较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欧茨又将她敏锐 的现实主义触角伸向了犹太题材(她的祖母是犹太裔)。 长篇小说《纹身女孩》(The Tattooed Girl)就已触及到了 犹太身份问题,短篇小说《表姐妹》(The Cousins)内容 涉及犹太民族的特殊经历——二战时期纳粹灭绝犹太种族的 大屠杀(the Holocaus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