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教徒文学传统形成于17世纪
清教主义与其它宗教相比,包含三个层面的价值体系,并对不同时期的美国文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表现出不同时代特征,以清教主义作为参照系,可以说17世纪美国文学是“信仰时代的文学”,18世纪美国文学是“世俗时代的文学”,19世纪美国文学则可称为“宗教批判与宗教道德时代的文学”。

发端于英国的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有着更大的影响,“英格兰有过清教革命,却没有创建清教社会;美国没有经历清教革命,却创建了清教社会”①。

并且这种影响以其持久深厚而铸就了美利坚民族的灵魂。

正如朱世达先生所言:“清教传统像一条红线规范了从殖民时代到如今的美国的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②。

作为美国文化一个独特的源头,清教主义在美国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明转暗的曲折发展,最终形成有美国特色的清教价值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这一发展历程的最好见证。

一般而言,宗教都包含信仰与道德两个层面的价
值体系。

清教主义的传播和渗入伴随着早期的移民拓荒、定居北美的整个过程。

作为一种教义,清教主义不再具有原有的意义,但它对新英格兰乃至整个美国由来已久的影响,却在美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不仅与美国人性格中的个人主义有联系,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特点也起着重要作用.
清教主义是清教徒的思想和他们所信仰的教义。

清教徒是1 6世纪中叶英国国教教会中出现的改革派。

其激进派提倡共和政体,坚持政教分离,因为他们代表了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受到政府的迫害,所以不得不向外移民,寻求宗教自由。

这批最初的移民于 1 62 0年乘坐“五月花”号到了美洲。

清教传统像一条红线规范了从殖民时代到如今的美国的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

”[1] 作为一场规模空前的宗教运动,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和走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清教的产生及其基本教义
说到清教主义,不能不提及十六世纪影响整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在十六世纪之前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欧洲处于罗马天主教的单一神权统治下。

教皇独霸神权,教会日益腐化堕落,这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基督教中的又一大分支:新教(protestant)。

新教的宗教思想主要由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的神学观点构成。

清教主义就发源于宗教改革之后的加尔文教派。

基本教义是主张人的“原罪论”和“命定论”,即人生是罪恶的,一个人的命运在他出生时就被上帝决定。

上帝预定大部分人死后要下地狱,而一些人通过自己的诚心诚意和积极努力获得心灵的“救赎”,从而成为上帝的“选民”。

这些“选民”的心灵要经历从罪恶到神圣的转化。

清教思想主张自律(self-discipline)和内省(introspection),虔诚的信徒只要阅读《圣经》,就可以通过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获得灵魂的救赎。

教会和教皇不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信徒们不必通过教皇取得和上帝的联系。

宗教改革运动甫一发生,便在英国击败了天主教,获得了教会的统治权。

当时的英王亨利八世(1509-1542)因为与罗马教皇在政治观点以及自己的婚姻问题上产生分裂,宣布脱离罗马天主教,把新教作为英国国教。

这一变革虽然在政治上脱离了与罗马教廷的联系,摆脱了教皇对于英国内政的干涉,但在教义及宗教仪式上却没有任何变动。

这引起了一部分信仰加尔文教义的宗教改革激进派的不满。

他们提出“净化”(purify)和改革英国国教。

这些人的宗教思想被称为清教主义(Puritanism),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puritan)。

清教徒们主张取消宗教等级差别,从国王任命的主教手中把权力转移到某种形式的委员会手中,强烈反对天主教和英国国教中的主教制度(episcopacy)。

清教主义与英国国教不仅有神学观点的不同,甚至后来发展到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例如:清教主义在安息日有严格的仪式,而詹姆士一世(1603-1625)却固执地坚持在那天游戏和狩猎。

清教同英国国教的冲突也是英国革命(1640-1660)爆发的原因之一。

因此英国革命又被称为清教革命(Puritan Revolution)。

革命期间,由清教徒控制的国会废除了主教,甚至处死了当时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劳德(William Laud)。

直到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之前,清教主义思想一直不断地影响着英国教会。

1620年,随着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建立,早期的英国移民把清教思想带到了新大陆。

在整个十七、十八世纪,清教是北美新英格兰地区最为重要的宗教势力。

二、清教在北美的发展及其显著特点
美国宗教历史学家偑里.米勒(Perry Miller)这样描述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他是一个决不会忘记二加二等于四的幻想家;他是耶和华的士兵,从不在交易中以失利者的身份出现……他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来到新大陆为了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和拥有选举权的王国,而他从不期望它十分完美,而只是易犯错误的人类所能建立的最好的社会。

他的信条是上帝已经说过的话语,他的一生崇尚中庸之道,他的信念被很好地流传下来,他因有利而行事。

他是一个空论家和机会主义者。

”移居到新大陆的清教徒们,在建设这片蛮荒之地的过程中,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移民思想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逐
渐形成了北美清教主义的一些显著特点:
1、新大陆的清教徒们更加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是上帝安排他们来到这块处女地经历心灵从罪恶到神圣的转化。

与常人相比,这些思想坚定的信徒们具有更强烈的使命感。

他们希望把殖民地建成一座“山巅之城”(a city upon hill),成为一个理想的社会。

尽管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他们却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因为这块土地是他们自己的,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建设在欧洲无法实现的“伊甸乐园”。

这种乐观主义精神是身处欧洲的清教徒们体会不到的。

在欧洲清教主义受到天主教和新教两大势力的排挤和打击。

信徒们的宗教信仰处处受限,甚至他们的政治权力、财产权和生命权也得不到保障,在如此压抑的社会环境下毫无乐观可言。

在美国文学中,不论是殃民时期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还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拉尔夫.爱默生(Ralph Emerson)、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无不在他们的作品中抒发
了这种乐观主义精神。

2、清教思想观点中某些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逐渐形成了美国民族精神中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平等意识(sense of equality)和勤奋工作(hard work)的价值观。

美国精神中的个人主义并不是汉语中和集体主义精神相背的贬义词,而是强调充分重视个人自由的价值,尊重他人。

美国第三十一任总统赫伯特胡佛(Herber Hoover)说:“如果消灭了个人主义还能保证社会的成功那就无异于消灭了太阳的光辉还能饮食生存。

”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来源于清教思想中关于个人与上帝直接联系的教义。

由于摆脱了教皇和教会的思想控制,新大陆的移民们在宗教信仰上的个人主义逐渐影响到了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美国民族精神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

平等意识的价值观是美国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机会平等是被大众认可的美国平等主义形式。

而最初的平等意识则来源于移民新大陆之前的清教主义思想。

他们强烈反对天主教和英国国教中的主教制度,主张取消宗教等级差别。

然而直到清教徒们在新大陆建立起了理想中的社会,他们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宗教信仰上的平等自由。

和个人主义一样,平等意识的价值观逐渐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教思想中,富裕和成功是上帝选民的象征。

这种信念和新大陆艰苦的自然条件结合起来,便孕育了勤奋工作的价值观。

面对一片片原始森林和未经开垦的处女地,不劳动不仅没有收获更可能危及个人的生存,而勤奋工作不仅为个人带来利益,更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清教徒们要求人人有能力阅读《圣经》,通过建立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来理解上帝旨意。

他们大力提倡文字教育,在建立殖民地不久就成立了一系列学院,如1636年建立的哈佛学院(Harvard),1693年建立的威廉玛丽学院(William Mary)和1701年创立的耶鲁大学(Yale)。

美国现在成为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与清教思想中重视教育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4、在北美的新英格兰,清教徒们实现了宗教理想,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theocratic politics)。

他们奉行严厉的道德教条,宣扬禁欲主义,谴责对尘世乐趣的追求,宗教观狭隘的一面和不宽容性也开始显现出来。

本来倍受压迫的清教主义转而开始迫害那些他们认为持有异端邪说的人。

新英格兰的宗教迫害主要以两种方式来实行:一是处死女巫。

十八世纪之前,新英格兰有三十多名女巫被处死。

二是驱逐持不同宗教观点者。

驱逐罗杰.威廉斯(Roger Williams)和安妮.哈钦森(Anne Hutchinson)是当时最突出的事件。

这种宗教迫害在美国文学中也有所体现。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最著名的小说《红
字》(The Scarlet Letter)就描述了十七世纪中期新英格兰的社会背景。

女主人公海斯特. 白兰因为与一名年青牧师秘密相爱,生下一女,而犯了清教主义严禁的“通奸罪”,被罚终生佩带象征通奸的红色A字,并受到了社会的排斥。

为了确保教会在宗教和世俗事物上的统治地位,保持一个“纯洁的社会”,新英格兰的神权政体严厉惩罚醉汉、通奸者或违反安息日规定者。

十八世纪以后,随着人们宗教观念的日益淡薄,
这种宗教迫害也慢慢消失了。

三、清教思想对于新英格兰文学传统的影响
早期的美国文学因为缺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垫,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学,而是从欧洲,特别是英国文学中移植而来的。

大多数作品具有模仿的痕迹,创作素材也大多从欧洲大陆搜集撷取。

如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的《见闻札记》(The Sketch Book),其中大部分作品以英国为背景,有充满浪漫色彩的传说,也有对英国风俗习惯的描写和旅行随笔。

清教思想对于美国文学,特别是早期美国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不论是诗歌、游记还是宗教著作,早期文学作品充满了宗教色彩,揭示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感受。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思潮的不断涌入,清教思想也在不断地经历着冲
击和重塑,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清教思想在殖民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代表:一方面女诗人安妮.布雷兹特里特(Anne Bradstreet)的诗歌和神学家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的宗教著作是清教传统中虔诚精神和理想主义的代表;另一方面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The Autobiography)则体现了清教传统中“务实
以奉上帝”的思想。

爱德华兹在作品《自述》(Personal Narrative)中说:“我常因默想神和神的荣美以及主耶稣基督的良善,而感到甘甜和喜乐。

我觉得神是荣耀可爱的……神有至高的权柄,神白白地赐人恩典……人绝对地需要依靠圣灵的运行,这对我是荣耀的,也是使我大有喜乐的。

我最乐意到神的面前,敬拜他为至高的神,祈求他大施怜悯。

”他的作品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原罪意识,承认上帝无所不在,顺从上帝,追求精神上与上帝融为一体,从而获得内心的喜悦和满足。

同爱德华兹相比,富兰克林则同时受到了清教思想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他在《自传》中罗列的勤劳、俭朴、节制等13条美德大多是清教主义所宣扬的信条。

富兰克林更关注现实世界,通过自我奋斗,白手起家,创造财富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富兰克林代表的美国人的形象是“美国梦”的集中体现。

他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北美人民觉醒,追求繁荣幸福生活的时代
风貌。

十九世纪初期弥漫欧洲大陆的浪漫主义文学开始影响美国。

它所提倡的注重精神、崇尚个人、歌颂自然的一系列思想同北美的清教思想结合起来,便产生了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代表了美国浪漫主义的最高阶段。

拉尔夫.爱默生的《论自然》(Nature)和亨利.梭罗(Henry Thoreau)的《华尔腾》(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是超验主义的代表作。

受到爱德华兹的影响,他们在作品中强调人的精神的重要性,人因能体现上帝的存在而神圣,同时热情讴歌大自然。

梭罗为了实践自己的超验主义思想,在华尔腾湖畔度过了二年多的野外生活,歌颂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批判开始在美国盛行的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认为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找寻生命的真正价值。

从清教主义产生到十九世纪的超验主义,清教思想的影响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塑造了美国的民族精神,哺育了美国的民族文学。

这种影响直到现在也能在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感受到。

不了解清教主义,就无法
真正理解美国和美国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