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观摩活动学习汇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次活动全称叫:江苏省第14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主办单位:省中小学教研室和省教育学会小语会;承办单位:无锡市教科院和无锡市教育学会小语会;协办单位:无锡市崇安区教育局和江苏省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
会场设在无锡市教育电视台蓓蕾剧院,5月22日下午开幕,24日中午落幕,来去有专车接送,结结实实做了一回封闭式管理学校的学生,对无锡的街景,只是透过大型旅游车的封闭车窗氧吧吸氧式地瞥上几眼,街上浓荫匝地,新旧建筑参差,古的白墙飞檐,古典气息;外的尖顶教堂,异域风情,掩映在参天的时尚的现代建筑群里,亦中亦外,亦今亦古,透出一股江南灵秀地的都市文化气息。
这次学习为时两天,一共聆听了14节课,以及开幕式和评课总结。
满满当当,没有思考与反刍的机会,当回到家中,歇息后回顾来时路时,却朦朦胧胧,如月下赏发雕,如雾中玩街景,一切都看不真切了。
为了能心安理得地完成宋主任交办的任务,让花出去的路费不白丢,只好勉为其难,凭记忆制作了一个演示文稿向大家汇报一下。
2013年5月22,江苏省第十四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相约无锡,在美丽的太湖之滨拉开帷幕。
一、简短的开幕式振奋人心
李亮老师主持开幕式,他说:“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江苏省第十四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这是小语界的盛会,是小语人的年度聚会,也是青年教师的大舞台!”
顾祖成先生致欢迎词,他热情洋溢地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无锡,他说此次活动是推动教学改革的盛会,是展示风采、深化改革、交流经验的平台,预祝活动更加精彩,更有成效。
袁浩先生发表热情诗意的讲话,他对2011版课标的精确解读,他希望教师的梦想与中国梦一起飞翔,他鼓励教师坚持语文课程改革,让真实、平实、灵动的课堂绽开七彩梦的花朵,让孩子们收获成功和快乐!
朱家珑先生致辞,江苏省第十四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是为青年教师专门设计的盛会,今天坐在台上的无锡市教育局局长李方华先生1990年一节展示课《散步》,李老师现场的背诵,让他至今难忘;李亮老师在省基本功大赛时的书法表演让多少专家评委赞不绝口。
今天能登上这个舞台,就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收获:
一、注重写字的指导,落实好课堂10分钟写字目标。
本次活动最大的转变就是写字的指导精细化,不像以往热热闹闹的第二课时的品读,而是多数老师都选择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几乎每节课都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写
字的教学指导。
如宿迁市的魏斯化老师在执教《争论的故事》中对“聚”字的指导相当精细,首先引导学生读好聚,围绕生字进行组词,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出示“聚”字的古体字让学生直接感受汉字的演变的同时更是对汉字的美感有了更直观与深切的体会。
最后教师别处心裁的编出了一道写字顺口溜,然后学生在仿写,整个环节紧凑高效,妙趣横生,学生写起来也是兴趣盎然,完全符合低年段的教学要求。
二、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观摩活动中,很欣喜地看到老师们能从课文中引领学生提炼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写作技巧。
如无锡的张丽敏老师执教的《夹竹桃》一课,注重对季先生语言文字的品读与感悟,并且围绕作家卡片中的对季羡林的散文的语言风格“质朴而不适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这句话进行赏读,学生们在反复的诵读对季先生的语言风格的感悟就更加有形象饱满了。
在整堂课结束后,又巧妙的推荐孩子们阅读季羡林的作品,有了文章学习吟咏,学生对季先生的作品充满了好奇与神往,相信这样的关注,这样细致,孩子读语言文字的更有感觉。
三、关注写法,写话指导精细到位。
教师在课堂中能留出一定动笔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写话,把自己的学习所得创造性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如南通的蒋莉莉老师执教的《水》,在对文章雨中洗澡描写的赏读中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从孩子们特有的动作、真切的感受方面体会雨中洗澡的快乐,从片段的描写方面感受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短句相接,明快的节奏。
顺势引导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先说说生活中体验最深的一个场景对写话做好铺垫后就开始提出要求,学生体验深刻,表达精彩。
从课堂上呈现的表达情况来看,学生的交流不是原来水平的简单重复,而是精彩纷呈。
精彩的课堂发言,没有千人一面的简单描述,没有大同小异的模仿,而是学生调动自己心中的生活积累,大胆地展示自己的独特认识、独特感受的结果。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经常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能有较大的提高。
这样的指导,摸得着,看得见,是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思考:
一、关于识字写字。
新课标明确指出,每节语文课要有随堂十分钟的书写训练。
在这14节课中,老师们都有意识地进行识字写字训练,可专家们对每节课书写时间作了精确统计后发现,只有一位老师达到了十分钟。
事实上,一线的老师都知道,真正要在课堂上落实十分钟绝非易事,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教学策略,而不同的课堂设计就要求有不同的“写”法。
专家指出:备课从生字新词入手,了解汉字的魅力,加强随文识字。
各年级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新课标要求,更多地、艺术性地为学生提供书写实践的机会,必须保证随堂十分钟的书写训练,尤其是低年段的语文教学,应该坚持以“识字写字”为
教学重点。
评议会上,关于把握“写”(随文练笔)的时机,专家们对在座的老师们提出了以下几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一、正常阅读过程中适不适合安排“写”?二、阅读教学中,可不可以安排大篇幅的“写”?三、阅读课堂上,能不能安排学生长时间的“写”?四、安排高难度的“写”有没有意义?的确,写话不能冲淡阅读,更不能代替阅读。
阅读如何与写作紧密结合?以上四个问题是我们日后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二、关于朗读。
我们的语文课堂关注了朗读,可缺少了教师实实在在的朗读指导,因此学生的朗读只停留在学生个体原有的基础,只是学生原有朗读水平的展示,没有显著的提高。
而朗读要紧跟不同年段的目标要求,保证时间的充裕,尤其要关注“默读”,它必须要能把最有价值的文字内容内化为言语实践和思维转换,意在真正提升语文素养。
对于不同的文本,应该选择不同的朗读指导策略。
如《孔子游春》,应该指导学生多读春景的美丽,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日月潭的传说》以讲故事的形式训练朗读会更有效,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娓娓道来。
《夹竹桃》月光下的幻想正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好范本。
《古诗》的朗读就应该指导学生读出诗的意境。
《问银河》的朗读应从仰望天空时看到那银色光带的美妙入手……家常语文课,就应该在朗读指导方面多花时间,更多地给予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读出体悟读出情感,方能有效地达成与文本的真情对话。
三、关于课时意识一篇课文,我们通常会把它用两课时完成,而每课时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呢?在这次的观摩课上,有十节课是第一课时,四节课是第二课时。
很多教师在第一课时中,就安排了大量的分析文本和拓展训练,这是我们在平时上课尤其是公开课上经常出现的现象。
针对第一课时的分析与拓展,专家提醒我们要有强烈的课时意识,第一课时是“兜底工程”,就应该进行扎实有效的写字和朗读教学,从生字新词开始,逐步进行,确保把句子读好、把段落读好、把全文读好,第一课时,就是把握字、词、句、段、篇的课时。
在《争论的故事》教学中,老师如行云流水一般,指导学生随文识字,整堂课以“煮”和“烤”两字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用“聚”的甲骨文写法教会学生识字记字写字的方法,读书过程也自然有效。
四、关于拓展延伸。
所有的拓展训练都应该以原文本为基础,以帮助解决原文本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前提,是围绕原文本的教学给予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
不管是写话还是补充资料,都应反复考虑是否有助于解决文本的问题,不应该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去添加花哨而无意义的拓展,课堂时间更应该艺术地设计教学策略,更多地指导学生品读文章,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会方法、合理想象。
展示活动的最后,南京市教研员徐燕老师提出,“让儿童更像儿童”、“让语文成为语文”、“让启蒙回归启蒙”,这,应该是我们所有小学语文教师共同的育人梦想。
语文课堂,需要“丰富的安静”,让孩子徜徉在中华民族的语言魅力中,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语文,会有更多姿多彩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