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语言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语基础教程》
第一编彝语及彝文概况
第一章彝语方言概况
第一节方言概述
一、什么是方言?
方言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任何民族语言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总是要分化出自己的方言。
现代的语言学认为,“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
也把方言说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定义却只是以空间和共时的角度来理解,并认为方言是对全民统一的标准语而言的。
但这条定义对于彝语以及南部诸多民族语言来说是不太适应的。
由于历史及语言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等因素,时至今日彝语内部还没有统一的语言(标准语)。
但是,可以肯定彝语在“笃慕”时代是有过统一的部落或部族语言的,现今的各大方言都是以那时的统一语言继承、沿袭而来的。
因此,把方言解释为“是一种语言的支裔”,这对彝族语言来说是较为合适的。
这里的“支”是对共同语而言(古共同语);“裔”是指历史的继承。
方言与共同语之间,从共时看是主次关系,从历时看是继承的关系。
方言又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两大类。
地域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一般来说,同一种地域方言集中分布在同一个地区,也有移民把它带
来远离故乡的地方的。
社会方言是语言的社会变体,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因职业、阶层、年龄、性别等等不同的口音、措辞、言谈也会有差别。
我们在此章里所说的方言,是以地域方言而言。
彝语分为六大方言,有的分布在一定的地域内,有的则与地域无关却与民族自称相联系。
即在同一地区内的同一民族其自称不同往往彼此不能通话,但是不同地区自称相同的人尽管相隔很远,彼此很少甚至不相往来,一旦见面却能通话。
如彝语南部方言自称“尼苏泼”支系的峨山、新平、玉溪等地的人却能与远隔思茅江城、红河金平的彝族,甚至与在越南、老挝的彝族能通话,却不能与本地区自称为“山苏泼”、“车苏泼”支系的同一民族人通话就是一个例证。
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我们上述所说的与移民历史有关。
我们从江城的“指路经”中看到,在江城的彝族和生活在越南、老挝的彝族,都是从新平迁徙而来的,江城县的有些彝族村寨有“新平寨”来命名,以此来怀念祖先。
这就可以说明江城的彝族和生活在越南、老挝的彝族是新平“尼苏泼”支系的支裔迁徙而来的。
一般来说,历史比较长、分布面积比较广、使用人口比较多的语言可能会有较多的方言。
彝语就是以方言众多而著称。
现今的彝语方言是以古代“笃慕”时代的氏族语言继承、发展而来的,它有共同的历史来源,共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其现代的形式在语音上必定有相互对应的关系。
二、研究方言的目的和意义
方言是一种语言中具有某些与其他地方话不同语言特征的地方性变体。
方言和语言从职能方面看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它们都是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都是借以思维的工具,都是一种信息的载体。
人们开口说话总是用某一种方言,相对于“方言”而言,“语言”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人们在口头上使用的是“方言”,而不是“语言”。
方言的历史和语言一样古老,所以,方言里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语言资源。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研究方言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一个民族的语言史,必须先得调查研究本民族的各个方言。
除书籍的资料而外,各个方言还存在着民族发展的不同时期语言活资料,必须进一步深入实地调查,收集原始的资料。
彝语方言发展很不平衡,语音演变也不一致,这是社会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
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语言的发展变化快一些。
山川阻隔,交通不便,政治、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语言变化缓慢一些。
这些参差不齐的方言之间的语言现象,可以直接帮助我们研究语言的内部规律,分析方言之间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差异以及对应规律。
(二)为了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必须加强方言研究。
彝语方言里,目前保留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及丰富的文献资料。
东部方言禄劝县錾字崖彝文碑(明嘉靖十二年),大方县彝汉对照《千岁衢碑记》(明嘉靖二十五
年),罗甸水西铜钟(成化二十一年);北部方言的名著《勒俄特依》、《教育经》、《妈妈的女儿》;东南部方言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南部方言的《吾查》、《们查》;中部方言的大姚、姚安一带的《梅葛》;西部方言巍山南诏遗址的彝文瓦片。
此外还有很多的古彝文,这些别具一格有很浓厚的地方色彩的文化艺术,都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来发掘、解读、考释、整理出版。
(三)研究彝语方言有助于我们更深入、更透彻地认识现代彝语。
彝语方言多,分歧大,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语及统一的规范文字,搞好方言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找出各方言区的对应规律,为在原老彝文的基础上规范一套四省区统一的文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方言的方法
我国研究汉语方言的时间较早,东汉的应邵在《风俗通义·序》中说:“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求异代方言,还奏,藏于密室。
乃赢氏之亡,遗弃脱漏,无见之者。
”这是说周秦时代君王常常在秋收农忙之后派使者到民间采录方言俗语,并且登籍珍藏。
虽然在先秦经籍和汉代经师的注释中偶然也可以找到对当时方言的零星记载,但是现存最早的方言学专著应该是汉代扬雄所著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距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
后续出
《续方言》、《广续方言》、《南通方言》、《蜀方言》等等。
但这些方言的不足之处只限于记录部分词汇,缺少对语音的叙述。
到了二十世纪,西方语言学的传入,现代的描写方言学诞生了。
它强调描写话的语言,揭示语言的内部结构。
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年)是中国第一部以现代语言学方法调查研究语言的经典著作。
他最初设计并使用的调查表格及例字,至今一直被方言工作者所沿用。
随后在三四十年代陆续出过十多种方言学专著,如陶焕民的《闽音研究》,罗常培的《厦门音系》等。
这些研究克服了古人只追词源考证,不重视语音变化的缺点。
所以,我们研究彝语方言,不仅要寻求方言之间的差异,还要找出它们的对应规律,还要揭示出词汇、语法之间的变化规律和语言发展趋势,为彝文的规范和统一服务。
四、怎样调查方言
首先明确调查的目的,调查目的不同,调查大纲的内容也就不同。
有些只调查方言的某个方面,有些调查整体的内容。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凡做调查工作事先对调查的问题总得有个比较周密的考虑。
不管是以什么样为目的进行方言调查,首先必须制定编写出与调查内容相关的调查大纲,设计一些调查表格。
我们讲的方言调查,是综合性的方言调查,就应包括彝语内部各方面的内容和有关的一些问题。
(二)选好调查点。
在调查彝语各方言的时候,首先选好各方言的代表点,这个代表点并且是独特性、权威性。
(三)选好发音合作人。
调查方言一定要有主要发音合作人,即整个调查工作自始至终向该发音合作人调查。
发音合作人对方言调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选好发音合作人十分重要。
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发音器官要正常。
如果发音器官发育不正常,就不可能发出正常的音。
2、语言要纯熟。
要达到发音合作人的言语能代表当地方言,就必须选话语纯正熟练的发音合作人。
3、最好选懂得汉语方言的人。
民族语言调查不外乎两种人,一种是本民族的,另一种是外民族的。
外民族的调查者,必须通过翻译发问,而本民族的调查者如果方言分歧较大也必须通过汉语发问。
4、懂得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习俗、历史、天文、地理、文学艺术。
5、年龄最好是在三十至五十之间的中年人。
年龄稍大的人,掌握的话语比较全面、丰富,还可能懂得一些本民族的传说、故事、歌谣等民间口头文学,丰富调查资料。
五、怎样划分方言
划分方言首先主要依据方言的分歧程度,也就是各语言要素的差别程度,其次是参考本民族的历史来源、支系的分布、自称和他称以及服饰、
习俗等来划分。
彝语方言是在195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语言调查工作组,对50多个县市的普查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最后划分出六大方言。
从目前的语言情况来看,有些方言的土语还没有完全调查清楚,个别语言存在归属问题。
总的来说,划分出六大方言是符合彝语内部的实际,个别语言问题有待今后调查研究和补充完善。
思考与练习:
一、什么是方言?
一、方言是怎样产生的?请举例说明。
二、研究方言有何目的和意义?
三、怎样研究方言?怎样调查方言?
四、划分方言有哪些客观因素?
第二节彝语方言形成的原因
一、彝语方言形成的外部因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发展的基本过程是分化和统一。
语言的分化往往导致方言的产生。
方言差异的形成往往经历这一些复杂的历史过程,其中有的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时代。
人民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地理的阻隔、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因素,造成了方言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的分化
社会的分化引起语言的分化。
我们可以肯定,在远古的笃慕时代的彝族内部语言是一致的,是统一的。
由于氏族部落的人口从少到多,日渐积累起来,人们生活的共同体不得不扩大居住面积,彝族六祖分支以后,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山川阻隔,各支系之间互不往来是很寻常的事。
久而久之,可能就会导致生活习俗、语言习惯的日趋分歧,以致各自形成不同的特色,产生方言的差异。
(二)集体的迁徙
由于战乱和灾荒,引起人民群众的集体迁徙,而语言随着使用者的分离日益走向分化的道路,这样天长时久,新的方言区域便逐渐形成。
另外,我们从彝族的源流及历史材料上可以看到,远古时代,有些氏族部落是游牧民族,在一个地方居住一般时间以后,便迁徙到另一个地方居住,
这是气候决定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因素。
到了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原居住地没有青草,对牲畜不利,便迁徙到气候温暖和草地、雨量充沛和草肥的热带,这也是集体迁徙的另一个原因。
(三)语言的接触
彝族在历史上是一个融合的民族,融合了众多的民族部落,也就形成了今天众多的自称,在语言上也形成了很多方言或者方言的土语、次土语。
如南部方言的土语、山苏和车苏等等。
不同语言的接触,也就造成了方言的差异,加上其它条件,便形成了新的方言。
我们在西部方言的巍山、漾濞的彝语中,发现了很多词汇与拉祜语词汇相同或者相近,这不是偶然的巧合和一时的猜测,而是有历史依据的。
拉祜族的先民原是羌人中的一支,起先由甘肃、青海一带经四川西部进入云南西北部,开辟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通道。
唐代中叶,南诏崛起,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地方割据政权。
拉祜族部落隶属于南诏政权统治下。
从史料上看,拉祜族应聚居于巍山、弥渡一带山区。
“弥渡”一词在拉祜语中是火烧地的意思,现在的澜沧拉祜族聚居区,还流行刀耕火种的习俗。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彝语西部方言与拉祜族的语言较为密切。
(四)地理因素
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地理的因素也是形成方言的一个方面。
如山脉的阻隔,河流的有无等也会造成方言的形成。
地理的因素造成方言
形成不是绝对的。
河流和山脉有时是不同的方言分界,有时却是同一方言蜿蜒的途径。
(五)方言的历史层次
如果我们拿彝语六大方言的现代形式相互进行比较,会发现有的方言的语音比较古老,有的方言的语音比较新,造成这种不平衡性大约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它们从共同语(古共同语)分化出来的时间有先后,早分化的较古老;二是在分化之后,各自的发展方向和变化快慢不同。
在同一个方言中不同的语言成分有时会显示出不同的历史层次,这也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移入该方言区的移民有先后,先来的移民带来的成分较古老;二是该方言形成后,某些成分受到的方言或其他民族语的影响而发展更快。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谈到了方言形成的一些因素,但语言分化成方言的原因很多,总的来看,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变化,是语言分化成方言的根本原因。
二、彝语方言形成的内部因素
众所周知,彝语的方言多而且分歧大,目前有些方言之间如果从单音节的基本词汇来比,又觉得很接近,声、韵、调有时对应规律,说话能听得懂,构词方式、语法结构和规则也基本一样。
但方言与方言之间的人们
进行交谈,也不得不用汉语来进行交际,否则无法交谈下去。
方言之间的分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从历史源流上来看,彝语方言分歧现象大概在母系社会就开始产生了。
在数千年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部落又不知吸收、融合了众多相邻的弱小部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言分歧一代一代传到如今,这是产生分歧的原因之一。
(二)由于彝族社会发展长期不平衡,作为反映社会精神面貌的语言,当然要随着社会变革而发生变化。
现代彝语是古代彝语发展而来的,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又不能齐头并进,它们各自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演变速度也不一致。
像北部方言的彝族,在解放前还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是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社会相对隔绝的社会范围内,与外族接触的机会较少,语言一般来说保持得比较古老而原始。
其他方言区的彝族,很早就进入了封建地主阶级社会,广大的彝区流入了一批批汉族移民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移民,混合杂居生活,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吸收就会发生变化。
特别是词汇的影响变化较大。
所以,彝语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产生差别与分歧,这也是原因之一。
(三)从语言内部发展来看,彝语的辅音在各方言里始终变化较小,但是元音和声调变化比较大。
如元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等各方言的同
源词都不一样。
随着声调的产生和发展致使语言的词义负荷也发生差异,所以,这种语音演变也是引起方言分歧的原因之一。
(四)各方言中的部分词汇来源不同,也是方言分歧的原因之一。
各方言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及与其他民族交往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在借用词汇上和创造新词的方式上也就不一样。
有的借汉语词,有的借相邻的少数民族语词,有的却用本民族词语创造新词等。
(五)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理解不一样,其构词词素就不一致。
如:“雷”
(凉山)mu33 ku33 (禄劝)mu33 kW21
(巍山)a55 mu21Xu21 (阿哲)mu33 Sa33
(新平)mu55tu21 (威宁)mu33 j>33
(六)同音、同义词的数量、范围不同,也是造成方言分歧的原因之一。
(七)方言近义词多少也会加深方言的分歧。
如:
闪电头
(凉山) mu33Li55 i33 jhi33 \ o33
(新平) mu33Lɤ̱31ʔu33k ɤ̱33
mu33r+33 ʔu33
(阿细) mu33lua33 o55k@33
mu338i33 ɪ55kɯ33
(八)词汇音节多少不等也会加深方言分歧。
如:
筋树烟(草)
(禄劝) Vu33 s^21 P55?e33
(昆明) g u̱21 ra33 S[51 SY21mo55lo51
(新平) qu33 sY33 m_33KW33
(凉山) gu33?i33 sY33bo33
(阿哲) gʉ21ro22 s^33zE22 /e̱33n e̱55
(九)有些词汇甲地还使用,乙地早已消失,这样也加深方言的分歧。
(十)构词时各方言选用词根的不同,也会加深方言分歧。
(十一)派生新词时各方言词根出现位置不一样,也会加深方言分歧。
如:
竹子山竹
(新平) mo55 mo55j!33
(武定) mo33 mo338o33
(撒尼) ma33 LE33 ma33
(元谋) ma33 lo13 ma33
思考与练习:
一、彝语方言形成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二、彝语方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为什么说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会导致语言发展的参差不齐?
四、为什么说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也会产生方言的差异?
第三节彝语六大方言简介
一、北部方言
(一)北部方言的地理分布
北方语言(即大小凉山彝语),横跨川、滇两省。
共四界:东至云南永善、巧家;南至云南禄劝、永仁、剑川;西至四川木里;北至四川汉源、泸定。
使用本方言的人口约有一百八十多万人,占彝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分布在40多个县市。
操北部方言的彝族,自称nO33su33(音译“诺苏”),该方言又分为北部、南部两个次方言、四个土语。
操北部次方言的约有一百三十多万人,操南部次方言的约有五十多万人。
全方言约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能听懂圣乍话。
北部次方言包括圣乍、义诺、田坝三个土语(即凉山彝族习称的圣乍话,义诺话和田坝话。
圣乍土语(“ S[ 21Qa33ho21”一般称为中裤脚话),分布在四川省的喜德、昭觉,越西、甘洛、金阳、普格、西昌、冕宁、盐源、盐池、木里、德昌、石棉、九龙、泸定、雷波,其次分布在云南省的永胜、华坪、宁蒗、中甸、兰坪、维西、剑川、昭通、永善、巧家、丽江。
义诺土语(“?y21nO33ho21”
一般称为大裤脚话),分布在美姑、马边、峨边、昭觉、甘洛、越西、金阳(部分地区)。
田坝土语(“ li21Di21mu33ho21”田坝语),主要分布在甘洛,越西,峨边,另外在汉源县,雅安地区的一部分地区。
南部次方言又分为两个土语,即布拖土语河会理土语(即凉山彝族习称的
“sO33Di21ho21”所地话)。
布拖土语主要分布在布拖县,其次分布在普格县,宁南县,会东县,会理县(部分地区)。
会理土语主要分布在会理县,德昌县,米易县,其次分布在普格县(部分地区)。
另外还分布在云南楚雄金沙江一带。
北部方言地区,交通十分不便,再加历代统治者压迫和围剿,迫使广大彝族人民过着牛马不如的奴隶生活。
解放前,大小凉山的彝族还处在奴隶社会,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又长期与外界隔绝,在语言方面保存着比较古老完整,绝大多数彝族之会说彝语,不大懂得汉语或其他民族的语言,只有大凉山边缘地带以及彝、汉、藏等族杂居的地方,如会理,会东,宁南,盐源,盐边,冕宁,木里,九龙,泸定等县的彝族略懂汉语。
另外还保留了许多古老文化艺术,生活习俗和服饰。
另外,还保留了以血缘关系的父子连名制这种特殊的命名方式。
广大彝族人民在元、明、清以后已兼用汉名汉姓,还有姑表舅联婚制,喜披披毡和察尔瓦,这是在服饰方面最显著的特点。
这种服饰,在贵州毕节地区、云南昭通地区、楚雄州金沙江畔、大理州部分地区、丽江市等地区至今基本上还保留着。
在现代
的民族服饰展演中,披毡和察尔瓦基本上代表彝族服饰的象征。
其他方言的彝族已穿羊皮褂,或对开襟的八褂。
北部方言的语言变化更为特殊,从语音方面来看,音变现象很多。
从语法方面来看特殊结构不少。
从词汇方面来看,北部方言的名词以双音节、或者多音节的比例很大。
按社会发展的速度,它比较缓慢,按语言演变速度来说,它又很快。
骈丽词和成语、谚语很丰实。
(二)北部方言语音系统
我们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红玛区李子乡彝语为代表,简要介绍如下:
1、声母:共有43个。
p P b B M m f v
t T d D N n L l
k K g G ; x X h
c C z Z s 8
r R q Q S 9
j J V F (%) : / ?
辅音举例:
2、元音有十个。
y Y i e o O u U W a
元音举例:
3声调有四个
55高平调 44次高调 33中平调 21低平调
声调举例
说明:
1)喜法辅音实际是四十四个,“%”清浊鼻音只出现一次,故并入“:”音位。
2)元音实际是十一个,“&”后高紧之音只出现一次,故并入“W”
音位。
3)自然元音“y Y , [ $”应当是四个,因互不对立,故并入“y Y”音位中。
4)“M m y L ”可自成音节。
5)“! = O̱”三个紧元音和四个声调都能自由结合,无松紧对立、故紧音符号可以省略。
6)松紧元音和舌位、声调都有一的关系:舌尖元音和舌面高元音各有松紧(y Y 、 u U )。
舌面次高元音都是松元音(i 、 o 、 W )。
舌面次低元音和低元音都是紧之音( e 、 O 、a )。
松紧元音主要在33 调和 44调的音节构成对立。
55调多出现紧元音。
21调多出现松元音。
松紧元音在 55调和 21调的音节构成对立的情况极少。
7)元音和辅音结合时,往往产生一些变化。
例如舌尖之音y Y ,在舌尖后辅音之后卷舌化,实际音值为[[]、[$],在舌面、混合舌叶、双唇辅音之后“ʒ”化。
又如舌之音、、在双唇、舌尖塞音后引起双唇颤动;在唇齿、舌根辅音后齿化了。
在舌尖塞擦音、擦音后舌尖化。
在舌尖后辅音之后唇齿化、又卷舌化;在舌面塞擦音后腭化,并引起双唇颤动。
又如舌面紧之音“e”、出现在任何辅音之后都后腭化。
8)在33调和44调的音节,全部松紧元音都出现。
在55调的音节、除松元音“i o ”以外,一般只出现紧之音( i ̱ U a )。
彝语44调是
一个基本词类,但33调和21调得变调的调值与这个基本调类的调值相同。
9)有些音节里,除有声调而外、还代表意或表情重音。
这两种重音在发音上的特点是用的气流比较强、较长。
音节在这种重音的影响下,音高和音长都相应地有所增加。
(三)北部方言语言特点:
1,辅音多,元音少,辅音不作韵尾。
2,北部内部北部次方言大多数地区的塞音、塞按音、鼻音、边音、擦音,基本上部分清浊两套。
但田坝土语的鼻音和边音,有的地方不分清浊。
如峨边没有“M”、“N”、“L”,甘洛越西有“M”“N”,没有“L”。
南部次方言的会理有“L”,没有“M”、“N”、“ȵ”。
3,一般都有鼻冠音“B”、“D”、“G”、“Z”、“nq”、“F”等,但田坝土语没有鼻冠音。
4,鼻音和清化鼻音对立。
5,北部次方言的全部元音都分送紧两套,但只在“33”和“44”两个调才构成对立。
南部次方言只有一部分元音分松紧两套(如会理、布拖只有“i、i ̱与u、U ”两套,只有在55调才构成对立)。
6,北部方言一般没有复元音。
南部次方言会理有“yi”“ye”“ya”,布拖有“ui”“ue”“ua”,它们多数是相当的单音节的条件附件。
7,鼻音,边音自成音节时,其实际读音都是特殊的带有各读音节之音的唇形、舌位。
松紧等特征的音节性辅音。
8,北部方言一般都有四个声调,但义诺,田坝土语只有三个调。
二、南部方言
(一)南部方言的地理分布
南部方言地处云南省昆明市的晋宁以南,具体分布东至开远,蒙自,文山。
西至双柏,普洱,南至江城,金平,还延伸到国外的越南,老挝。
北到昆明市的晋宁县。
主要居住在玉溪,红河州,思茅地区,楚雄州双柏县等20个市县,人口将近200万,自称“:!33su55pho31”聂苏泼或
“n=33su55pho31”纳苏泼,支系的人为主,此外还有山苏、车苏濮、腊鲁泼等支系。
方言中最大的聚居地区是峨山,石屏,建水,红河,元阳,墨江,新平,江城等。
从地理位置来看,南部方言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
但广大的彝族同胞常年居住在高山之巅,交通十分不便。
“:!33su55pho31”聂苏泼是该方言比较古老的民族支系之一,人口在该方言中占主要位置.从族源上来看,很多彝文文献中都讲到祖宗来自南京柳树湾,或者南京应天府,还有的讲到来自临安府(建水),江城彝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