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媒体环境中的使用
(二)网络人际传播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1. 对现实世界人际交流的影响 2.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3.人际传播网络的社会影响
网络成瘾
网络使用现状
我国为互联网第二大使用国,青少年占60%,其 中40%以玩游戏为主。中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人数
比例高、时间长,平均每周使用8.98小时,假期
一、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一)网络人际传播的基本方式及特点
1. 传播渠道——以网络这一大众传媒为中介 2.传播手段——多种手段并存,文字交流为主 3.传播情境——虚拟性 4.传播主体——可匿名性、多面性 5.传播范围——广泛性、偶然性 6.传播辐射作用——基于人际交流的社会网络
五彩缤纷的词汇和超越常规的语法,如今 不仅流行在网络中,而且已经走进现实生 活中,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7456, TMD!大虾,菜鸟一块儿到我的烘陪机上 乱灌水,这些水桶真BT!哥们用不着 PMP,到底谁是好汉,光棍节过招。”
第六章 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
第一节 网络的多重属性 第二节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第一节 网络的多重属性
与其他传统媒介不同的是,网络传播 渠道的多重属性表现得格外突出。它的多 重属性主要表现为:技术平台属性、传播 媒介属性、经营平台属性、虚拟社会属性。
一、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
是传统媒介还是网络,每一种媒介 同时也是一种技术平台。技术上的变革, 是媒介发展的根本动因之一。
二、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一)网络传播的复合性 (二)网络传播的开放性 (三)网络传播的多级性 (四)网络传播的连通性
(一)网络传播的复合型
1. 网络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 2. 网络传播信息手段的多媒体融合 3. 网络传播功能的多重性 4. 网络媒介“公”与“私”的统一性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四)研究网络群体传播的意义
1. 2. 3. 4. 5.
认识影响网民个体的社会因素 认识网络社会的构成及其现实影响 理解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把握网络舆论的形成规律 研究网络中的经营规律
三、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一)内联网与组织传播 (二)互联网与组织传播
三、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符号网语自身也不断创新,如最初只是 用∶-)表示笑脸,发展到 ∶- ¦ ∶-} ∶-) D ∶-] ;-) ^_^ 等各式各样的笑脸。 而“orz”这个表示对某人佩服得五体投 地的符号更发展到有OTZ or2 Or2 ○rz “●rz”“6rz”“On”“囧rz”“崮 rz”“★rz”“口rz”“ __Drz”等共几十个变 体。
【本章学习与思考】
6.网络中还有哪些“体验”,它们与网 络经营之间有何关系? 7.作为虚拟社会,网络与现实社会的关 系如何? 8.试分析电子邮件这一人际传播方式的 特点。 9.试分析即时通信这一人际传播方式的 特点。 10.网络中的社区与群体是何关系?
【本章学习与思考】
11.观察网络中的一个群体,研究其群体 传播的特点。 12.结合实例分析网络群体传播在网络舆 论形成过程中的影响。 13.网络中的组织内传播是如何实现重新 赋权的? 14.网络大众传播的整体特性是由哪些因 素带来的?
6.内联网的负面影响 (1)对传统传播手段的冲击有可能削弱 传播中的非语言辅助信息,影响传播效 果; (2)内联网传播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 可能导致虚假信息的出现,也可能使组 织成员利用内联网发泄私愤; (3)网络所带来的的网络安全问题,一 直是阻止组织实行大规模网络化办公的 主要问题之一。
四、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四、网络的虚拟社会属性
人们不仅可以阅读或消费网络媒介 的内容,还可以生活在这个媒介中,网 络因此也就成为一种社会。网络的虚拟 社会属性是使它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个 本质属性。
第二节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人类传播主要有五种基本形态,包括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 播及大众传播。除了人内传播外,其他传 播形态都存在于网络中,它们也构成网络 传播的基本形态。
(2) 数字形式:数字网语。抽象的数字经过 想象力的排列组合,产生的效果出乎人们 意料。这种数字化语言往往意蕴无穷而表 意诙谐活泼,充满生活情趣。数字网语大 体是通过谐音的方法来表达的。 886 ——拜拜了 7456 ——气死我了 5555 ——呜呜呜呜,象声词,意即哭泣 520——我爱你 1314——一生一世 286 ——脑子转得慢,像台286 电脑一样
一、组织传播的概念 1.组织:是通过协调活动来达到个人和集 体 目 标 的 一 个 社 会 集 合 体 ( social collectivity)。 组织的结构特点包括: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职务分工和岗位责 任制;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2.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种, 两者都是组织生存所必不可少的保障。 1)组织传播的功能包括:内部协调;指挥 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2)组织传播的渠道包括: (1)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 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地得到传达贯彻; (2)上行传播,即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 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 传达活动; (3)横向传播,指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 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相互 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二)网络传播的开放性
1. 传播格局的开放性 2. 传播过程的开放性
(三)网络传播的多级性
1. 网络信息传播的多级性 2.信息作品及消费过程的多级性
(四)网络传播的连通性
1. 网络结构的连通性 2. 网络信息的连通性 3.传播者与受众的连通性 4. 受众之间的连通性
三、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一)作为信息经济的网络经济 (二)作为传统经济延伸的网络经济 (三)作为体验经济的网络经济
中国互联网使用现状 :
四、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一)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网络的特点
1.媒介获得的低门槛性 2.媒介利用的全时性 3.媒介空间的海量性 4.传受两极的连通性 5.信息形态的多媒体性 6.信息文本的非线性化 7.信息组织的层次性 8.媒介属性的复合性 9.媒介使用的个性化
Google、百度和新浪的访问量
一把“双刃的剑”
危害
身体方面 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睡眠混 乱,免疫功能减弱等 上网时精神振奋,全神贯注;下网 时精神萎靡,忧闷抑郁,有躁狂、 焦虑、社交恐怖倾向 喜欢独处、过敏,防御机制僵硬化, 性格内向封闭,易陷入虚幻的世界中
精神状态
人格特征
1.意志毅力的消磨和自控能力的下降
2. “网络性格”的形成和身体素质的下降
3.内联网的主要功能包括:
(1)Web:组织内部的信息网站。内联网功能的门 户。 (2)电子邮件:组织成员个体间的信息交流。 (3)电子公告板、聊天室:实现组织成员间的多 对多信息交流,聊天功能可以替代电话功能。 (4)MSN(或其他功能相近的网络即时寻呼软件): 组织成员间信息交流最方便快捷的方式。 (5)FTP:文件的相互传送。 (6)数据库:组织内部资料的汇总。
(3) 新词形式:网民创造的新词汇。年轻时尚的网民们 为了在网络世界引领潮流、标新立异,还不断创造 出一些生动活泼、充满怪异情趣的新词,或推陈出 新,将旧词赋予“焕然一新”的含义。 菜鸟——新手 斑竹——版主 正太——小男孩 灌水——发表意见、写文章 如: cyber前缀的出现,就有了cyber addiction (上 网成瘾) , cyber jargon (网络行话) , cyber girl (女黑客) , cyber wandering(网上浏览) 等词汇。 (4) 标点形式:标点网络。 ! ! ! ! ! ! 和 ?????? 表加强语气 ···表示意未尽或代替不便明说的话。 ···
3.对周围人事的不信任和紧张的人际关系
4.价值观念的模糊和道德观念的淡化 5.网络安全隐患和网络犯罪现象
二、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一)网络中的群体 (二)网络群体传播的特点 (三)网络群体与“乌合之众” (四)研究网络群体传播的意义
(二)网络群体传播的特点
1. 传播范围——跨地域性 2. 传播渠道——多样性 3. 传播者——身份公开性与匿名性并存 4. 传播情境——虚拟化环境中实在的结 构关系 5. 传播动力——群体认同与群体承诺
(二)网络中大众传播的整体特点 1.传播主体的多元性 2.传播过程的复杂性 3.传播手段的复合性 4.受众的高能动性 5.传播效果的开放性
【本章学习与思考】
1.为什么要从多种属性角度认识网络? 2.结合网络技术发展谈谈你对麦克卢汉 的“媒介即讯息”这一观点的理解。 3.网络传播的复合性对于传播效果会产 生什么影响? 4.网络传播的复合性、开放性、多级性、 连通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5.结合互联网中的案例分析“长尾理论” 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4.内联网的作用包括: (1)信息公告; (2)内部协作; (3)营销管理; (4)客户服务。
5.内联网对传统的组织传播的主要影响 (1)内联网改变了传统的组织结构。
图1 金宇塔式组织结构
图2 网络式组织结构
(2)内联网的出现,还改变了组织成员间 的交流方式。 (3)内联网或其他先进技术进行组织传播, 有可能导致成员关系的一些变动。 (4)利用内联网来实现组织传播,使虚拟 办公成为可能。 (5)增进企业内部的沟通与协作
(1)字母形式:英文及拼音网语。这种语 言起初只是网民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 而采取的一种应急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 较为固定的网上用语了。 BTW——by the way 3KU ——thank you B4 ——before BF——boy friend RP——人品 BT—— 变态 PMP—— 拍马屁
高达21.34小时。
中国有5%到10%的网络使用者有网络依赖倾向,
青少年中存在网络依赖倾向约占7%,已成为部
分青少年的“电子海洛因”。
青少年网络心理:两种对立观点
赞成互联网 反对互联网
带来丰富的知识, 全新的观念,提高 教育、教学效率。 扩大精神活动空间。
削弱思考力、阻 碍创造力,文化 结构被格式化、 机械化,心理健 康受损。
网络语言符号的使用
一份北京市的调查报告显示:2003年9月至 2005年7月间,北京市中小学中有70%以上 的人使用互联网,在11所中学初一至高三18 个班级891人中,上网人数占到总人数的 74%,了解网络语言的人占66%。据此可以 认定,北京市大多数中学生了解网络。而多数 中学生不仅在网络上使用网语,而且在平常的 学习、娱乐中也乐于使用网语,愿意了解和运 用网语并把它看作是语言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