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关系论文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国际关系论文1
序号:68 姓名:刘文静学号:200890503116
论述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及其实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政治、经济的军事大国。
战后美国历届政府的基本对外战略目标和战略构想,总是以美国为中心,妄图独霸世界。
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依据其自身实力地位的变化,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战后到60年代末期,实行的是进攻性的全球战略。
第二阶段是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期,实行的是收缩和防守战略。
第三阶段是整个80年代,实行的是“以示力求和平”的战略。
第四阶段是进入90年代后的新战略,即实行“世界新秩序”和“三个支柱”。
一、战后到60年代末美国的全球战略
这一阶段,美国依仗它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实施了“四面出击,全球扩张”的基本战略,即采取一切手段,实现美国的霸权地位。
虽然这一基本战略经历了几届政府,具体战略及其实施方法虽有差异。
杜鲁门时期实施了“遏制战略”,艾森豪威尔时期实施了“解放战略”,肯尼迪时期实施了“和平战略”,但遏制苏联,争当全球霸主的基本战略却是贯穿始终的。
为了实现四面出击,全球扩张的基本战略,美国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了措施。
第一,对苏联实施了遏制和冷战的政策。
早在二战末期,美苏间的矛盾就已日趋公开化,战后,双方在重建欧洲等一系列问题上的立场尖锐对立。
美国认为,苏联由于自身的实力及其作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对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成了直接的威胁。
1946年2月,乔治凯南提出了对苏联实行强制政策的遏制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对苏联的全面“冷战”的“杜鲁门主义”。
美国对苏联的冷战政策:1、从经济上对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封锁。
2、以军事实力为后盾,进行遏制和威胁。
杜鲁门政府是以核讹诈为手段,以常规战争为基本设想,企图以占优势的军事力量压倒苏联;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大规模复仇战略”是依仗美国的核优势打一场真正的核战争;肯尼迪-约翰逊政府的“灵活反应战略”则是以美国的军事优势为后盾,准备同苏联打任何类型的战争。
1949年,在美国的建议下,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在政治上孤立苏联,分化苏联与东欧的关系。
第二,通过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和日本进行援助、扶植和控制。
二战结束后,西欧和日本这些原来活跃于国际舞台上的主要国家,由于受到战争的打击,战后均面临着重新恢复的严峻任务。
西欧和日本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
因此,战后美国对西欧、日本采取了援助经济恢复,同时又力图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其进行控制的两手政策。
第三,加强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扩张。
1、打着反殖民统治的旗号,欺骗亚非拉各国人民。
2、以经济援助、技术输出为诱饵,对亚非拉国家进行经济、政治的渗透。
3、通过缔结各种军事条约和协定,对亚非拉国家进行军事上的渗透。
4、对于不听从美国指挥的国家,不惜采取直接武装干涉的手段。
第四,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的政策。
为了实现在远东地区的称霸,战后初期,美国在中国采取了支持蒋介石的反共政策。
新中国的成立,使美国全面控制中国的企图彻底破产。
因此,美国政府对社会主义的中国实行了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威胁。
此外,以武力阻止中国解放台湾。
二、七十年代美国的全球战略
这一阶段,美国的全球战略可以概括为“维持均势,确保霸权”,即在力量不定的情况下,缓和对苏关系,通过维持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
“均势缓和”这一战略经历了尼克松、福特、卡特三届政府。
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随着其经济实力的衰退,其霸业也出现了全面的衰退。
首先,
在争夺霸权的斗争中,美苏争霸的格局出现了递转,出现了美守苏攻的局面。
其次,与盟国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美国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盟主,而仅仅是平等伙伴。
再次,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团结起来,开展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也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1961年1月尼克松上台后,提出了尼克松主义,其集中体现了均势缓和的战略。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A、同西欧、日本等盟国建立伙伴关系。
B、积极发展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推行“现实威慑战略”。
在军事上,尼克松主张以实力为基础,保持核优势地位,加强常规力量的建设。
C、开辟谈判时代,缓和美苏关系。
因此,尼克松访问了莫斯科,同勃列日涅夫进行了三次最高级会谈,签订了几十个条约和协定。
事实上这些条约并没有束缚住苏联的手脚,反倒限制住美国自身的活动。
美苏争夺进入了苏攻美守的时期。
D、主动改善美中关系,推行三角战略。
尼克松上台后,主动改善美中关系,记问了中国,签署了美中上海公报,使中断了二十多年的美中关系开始恢复。
三、八十年代美国的全球战略
第一阶段,美国推行了“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
即以实力为后盾,力争恢复美国的军事优势,立足于同苏联的全面对抗,同时不放弃“联系”与对话。
80年代初,美国面临着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国际地位日益下降的双重挑战。
国内,美国爆发了战后第七次经济危机,在国际上,苏联的进攻性战略连连得手,其势力已扩展到亚非拉,苏联的军事力量已经赶上甚至超过美国。
里根上台后,全面调整美国的对外战略,放弃了“均势缓和”的外交战略,实施了“以实力求和平”的外交新战略。
第一届里根政府的具体对策是:1、对苏联采取了强硬的对抗性政策。
2、对中国推行所谓的“一个中国两个政府”的政策,提出中美关系应该拉开距离,希望美台关系有实质性的进展,并决定向台湾出售武器。
3、努力恢复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联合西欧、日本,共同对抗苏联,是战后美国历届政府的既定政策。
1985年,继任的里根继续奉行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总方针,主要包括:制定了“星球计划”;推行了“里根主义”;实行了实力遏制与谈判并行的灵活政策。
四、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美国的全球战略
这一阶段,由于两极格局的瓦解,美国的对外战略较前一时期有了新的变化。
美国认为随着苏联的衰落、解体,美国已成为世界领袖,即充分利用作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全面发挥美国的领导作用,谋求对全国事务的影响力,最终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一级世界。
为了实现由美国独霸世界的世界新秩序战略,布什调整对外战略。
一、美国力图在欧洲建立一个以它为领袖的“完整的、自由的欧洲”。
二、调整亚太战略。
三、在中东地区积极倡导建立中东新秩序。
四、凭借美国的实力,建立新的国际安全结构,同时,布什政府强调今后美国国家安全的重点是对付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在谋求综合安全方针的指导下,把高科技作为促进军事安全与振兴美国实力的制约点。
1993年,克林顿上台后,提出以“扩展战略”取代遏制战略,该战略由四个部分组成:1、加强与西方盟国之间的关系,在独联体国家和东欧等地区推进民主化和市场经济2、鼓励打击伊拉克、伊朗等反西方国家,支持中国经济自由化政策,宣传美国的人权政策。
克林顿的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促进美国经济增长,保持对世界政治经济事务的主导权,维护国际影响力。
但一些矛盾难以解决,使其对外政策的实施困难重重。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和日本进行的经济和军事上的援助,表面上是为了帮助这些国家恢复经济,防御来自苏联的威胁,实际上是为美国从政治上控制盟国,更好地贯彻美国的全球战略服务的。
战后到60年代末期,美国针对亚非拉地区提出的第四点计划、艾森豪威尔主义、战争边缘政策、多米诺骨牌理论、特种战争等战略的基本目标就是要与苏联争夺广大的中间地带,遏制共产主义力量的发展,实现其称霸全球的野心。
尼克松主义的实质就
是一方面收缩海外态势,另一方面又不收缩过度,即转移负担,以较小的代价维护既得利益,其侵略扩张的本质未变。
综上所述,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实质即以不同的策略来应对国际形势和各国力量对比的变化,拉拢实力强大的国家,消除其称霸道路上的阻碍,从而实现其独霸世界的野心,建立以它为主导的世界体系。
参考文献: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周敏凯高等教育出版社
《当代国际政治百题解答》宋新宁华夏出版社
《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肖宾编译云南人民出版社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罗恩立李景瑜梁凯音张纪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年12月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