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读书报告材料
外交学学习总结探索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外交学学习总结探索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外交学学习总结:探索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的理论与实践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事务的复杂化,国际关系及外交政策的研究备受关注。
作为一个外交学的学习者,我深入学习了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在此,我将总结我在外交学学习中的体会,并分享我对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的理解与观点。
首先,在学习外交学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基本的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主要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构造主义等不同的理论流派。
现实主义强调国家间的冲突和力量斗争,自由主义则着重强调国家间的合作与相互依赖,而构造主义则关注国际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通过研究和比较这些理论,我深刻认识到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不同的理论流派各具特色,对于解释不同的国际情境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观点,这为我们理解和应对国际关系提供了多种思路和方法。
其次,在学习外交学的过程中,我以实践为驱动,通过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了视野并深化了对外交政策的理解。
在国际事务的重要议题上,我积极参与国际研讨会、学术交流等活动,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这些实践活动既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也使我更加熟悉了国际政治中的各种利益和纷争。
通过实践,我认识到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兼顾国内利益和国际环境,需要灵活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
另外,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的研究需要结合具体的案例和实践进行分析。
我参与了一些调研项目和实地考察,例如对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观察,我深入感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了解其文化传统、政治体制和外交政策取向。
这种实地考察和案例研究,使我能够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全面把握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的本质和特点。
此外,在学习外交学的过程中,我也加强了对国际组织和多边主义的学习与思考。
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力量,多边主义也是国际秩序的重要基石。
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一、书名、作者、出版社《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美】罗伯特·吉尔平著杨宇光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作者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权威人士。
二、内容大意作者首先从人类生活中两个相互矛盾的主题——国家和市场——进行阐述。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国家和市场关系争论不休,作者在入门时就定义了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以及研究的主要问题,这种写作方法类似于许多哲学著作,因为许多哲学著作从一开始就阐述哲学的基本问题,这种写作手法便于人们理解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作者尽量把政治学和经济学联系起来,从国家和市场联系出发,由此两者关系产生了三个问题。
书的中心内容是市场经济对国家关系的影响,以及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而运用某些手段影响市场。
在对待国家和市场关系时,政治经济学有三种观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作者对这三种思潮的长处以及局限性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接着作者阐述了这三种思想,在贸易、金融、投资等方面不同理论。
这也是本书的后几章内容。
最后两章写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变化以及带来的新问题。
三、读书心得作者的新思维在于阐述“霸权稳定论”,这是我以前从未接触的内容。
基欧汉认为“霸主国主宰世界有益于国际体系发展,霸主国可以制定国际行为准则并且得到其遵守”。
例如:19世纪英国,推动自由贸易发展。
二战后美国促进国际货币市场发展,这点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也是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
作者对长期争论不休的经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经济民族主义进行了归纳阐述,进而批判,亮点在于批判部分。
这三种思想在国家关系、市场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有不同观点。
三种理论的争论还在持续,因而作者的阐述、批判具有现实意义。
经济自由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和政治存在于不同领域,似乎两者不相关,对经济态度过于理想化,认为政治不应当干预经济,在今看来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经济更受到政治、外交影响。
作者充分论证这种思想站不住脚的理由。
另一方面,作者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时,尤其对于帝国主义理论批判时,显得过于苛刻。
四年级读书报告范文
四年级读书报告范文四年级报告读书范文读书报告150字四年级四年级读书笔记篇一:读书报告本科生学年论文读《国际关系史》有感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2012年8月31 日读《国际关系史》有感一、作者简介:《国际关系史》的作者为袁明,1945年8月生于中国上海。
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袁明教授1962年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学习,1968年毕业后到河北、陕西等地工作。
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攻读国际法专业研究生,1982年获法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
1983年至1985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访问学者。
回国后担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
1989年至1990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
1995年起,袁明教授受邀赴乔治亚亚特兰大的卡特中心、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以及华盛顿布鲁金斯研究所作研究,她经常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三边委员会、罗马俱乐部等很多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
袁明教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兼任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外经贸部中美顾问小组成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
国际上兼任美国纽约“亚洲协会”董事会董事,美国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研究中心顾问,英国牛津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会顾问,日本立命馆亚太大学客座教授,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顾问等。
袁明教授出版中英文著作多部、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包括作为21世纪国际关系学系列教材的《国际关系史》,《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1945-1955年的中美关系》,与人合编有《中美日三角关系的黄金时代》等。
二、内容概要(全书结构)本课程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是在体系层面——即威斯特伐利亚、维也纳、凡尔赛—华盛顿和雅尔塔四大体系的兴衰演替的历史,一条暗线是互动能力方面——即现代以来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促进作用。
第一部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
最新版国际关系读书报告
国际关系读书报告—读秦亚青的《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的权力分派的蓝图。
它摧毁了军事力量迅速增长的德国和日本,进一步削弱了原来国家实力相对强大的世界级大国英国和法国,这就是19世纪末已经进入世界强国行列的美国在国际权力分派结构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美国的军事实力超过了前苏联在内的所有国家,并在1945年1949年间完全垄断了核武器,美国的经济实力更是高居世界之首。
至今仍是世界第一号经济强国。
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登上了战后国际系统结构中权力的峰巅,成为全球性的霸权国家。
在其后50年的时间里,美国的实力相对衰退,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不但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也有成为并保持世界第一大国的强烈愿望。
全面介入国际事务。
成为积极干预世界事务的超级大国,并建立起一个包括政治、军事和经济诸领域在内的相当完整的霸权体系。
下面我们来看霸权体系的几种模式。
一、理想主义模式理想主义模式的内核是意识和价值观念。
主要论点以西方政治学中理想主义的理论为依托,强调人性的本质、人类环境的作用和普遍的道德观念。
理想主义认为,认的本性是善良的,是理想的。
人具有良知,良知又是思维,判断、决定和行为的向导。
具有良知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社会,人的良知使人聚集而成的社会有着和谐的本质。
所以,在人类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应该是和谐、幸福、自由、博爱,而不是冲突、悲惨、专制、敌视。
国际社会也是一样,国家间的关系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着根本的相似之处,它是基于和谐和各国不断完善自己的基础,所以客观的和谐是国际关系是主流,各国在和谐与合作中得到最大的利益。
国际关系绝不是零和游戏,而是一种非零和互动。
人的良知和理想是传统理想主义的基本论点。
但是,人和人之间根本利益的一致、社会的根本和谐并不意味着跨时空、超环境的和平和无冲突状态。
实际上,冲突现象处处存在,主要原因并不是人性的邪恶,而是环境的作用。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他们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冲突。
近现代国际关系学习总结报告
近现代国际关系学习总结报告本以为自己读过几本历史,看过几部纪录片,对一战二战前后的世界情况了如指掌。
但是来到这里,还是听到了一些我本来不知道的东西。
从维也纳体系,俾斯麦的外交方针到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中苏中朝关系,老师尽全力想要展示给我们一个历史的原貌。
不同于《大国崛起》这类的冠冕堂皇的历史,老师展示给我们的多是一些历史背后的故事,这里充满了国家之间利益的博弈,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一切为了国家利益。
"A country does not have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事情的真相。
当利益对立时,同室操戈似乎是必然趋势,而当利益站在一边时,国家之间便会似乎冰释前嫌,重新联合起来。
历史见证了各个国家的兴衰演变,而时间却在不经意间埋没了历史真相。
每个国家,其领导人,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将其国人,民族带上富强之路,同时也会用尽一切手段保障自己的权位,为此他们又不惜蒙蔽国人。
真相被刻意地隐瞒,为的是什么?无非是国家,或是说统治阶级的利益。
同时我也进一步认识了各国的传奇领袖。
这里有法国的拿破仑、德国的俾斯麦、苏俄的斯大林,当然不可避免的还有德国二战时的希特勒。
他们无一例外都是雄才大略的典型人物,为了达到建设国家的目的采取了各种措施,没错,包括一些残忍的措施。
“铁”和“血”用在这些人物身上十分恰当。
“斯大林”在俄语中意为“钢铁”,这位钢铁一般的男人,功过无数,我也常常将他与秦始皇联系起来,有一统天下的才华,也做过惨无人道的事情。
可是领导国家的是“人”,不是“国家机器”,因此上文中说的完全按照国家利益来看国际关系也就不完全正确了。
在斯大林时期中苏关系还有一种大哥与小弟之间的关系,再加上毛泽东当时一心要统一全国和毫不妥协的政策,中苏关系一定程度上是稳定的,苏联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
国关读书报告
博弈论对于我一个文科生来讲实在是晦涩难懂,在读书过程中我也是硬着头皮读的,很多问题都不懂,只能暂时的浅层理解。参考书有黄涛的《博弈论教程-理论、应用》、莫顿卡普兰的《国际政治的系统与过程》。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合作研究为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基欧汉等学者借鉴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不确定性、信息风险等因素的存在需要通过制度来化解。国际制度的作用在于培育并强化互惠战略的有效性来减轻甚至背叛行为,以增强合作发生的可能性。经过博弈论学者与制度主义学者的努力,以阐发国家间合作为主要目标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前已经基本成熟,它集中解决了信任困境即合作中的背叛这一难题,由此成为反驳现实主义理论关于合作难以进行这一观点的基本依据。博弈论与制度主义的结合为国家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学理基础,博弈论的运用也由此成为自由主义对抗现实主义的重要工具。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原是一种数学的运筹学方法,1928年,数学家诺伊曼创立了二人零和博弈,1944年,诺伊曼与摩根斯合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自此博弈论开始用于分析经济和贸易等经济领域问题。50年代开始的“行为主义科学革命”将博弈论广泛地运用于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博弈论的中心思想是将具有自主利益的行为体设定为理性行为者,各自追求自身的利益,努力使其最大化,并且都面临着一种能通过不同的行为方式就可能造成不同的成本和收益的既定报偿结构和环境。博弈论实质上是关于策略相互作用和理性行为的理论,其中三个要素是参与者、策略和支付。最常见的国际政治博弈论模型有“小鸡游戏”、“囚犯的困境”、“针对不平等的威胁对策”、和“协调博弈”等等。
国际关系读后感
国际关系读后感国际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领域,涉及到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关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近期,我阅读了一本关于国际关系的书籍,深感其中的见解与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国际关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国际关系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以及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性。
例如,作者详细描述了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塑,以及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这些历史案例不仅让我对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历史对于我们理解当今国际形势的重要性。
其次,本书对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解读。
作者对于国家主权、国际组织、全球化等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使我对这些概念的内涵和作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例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主权的定义和实践面临着新的挑战,国际组织的作用也愈发重要。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认识到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明白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此外,本书还对国际关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恐怖主义等问题都是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热点话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我对于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只有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合作,才能有效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这本关于国际关系的书籍,我对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国际关系不仅仅是各国之间的政治互动,还涉及到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领域。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国际关系中的各种挑战,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在未来,我将继续关注国际关系领域的动态,并深入学习相关知识,以提升自己对国际事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我们可以为国际关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努力。
国际关系与全球冲突读后感
国际关系与全球冲突读后感《国际关系与全球冲突读后感》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国际关系与全球冲突之间的复杂关系,引发了我的深思。
本书首先剖析了国际关系的本质。
作者指出,国际关系是一个由各国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复杂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各国之间存在着合作与竞争、共赢与零和的关系。
国际关系的基础是国家主权,但同时也受到国际法、国际组织以及国际规则的制约和影响。
通过对这一基本概念的分析,我对国际关系的本质和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探讨全球冲突的问题上,作者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区分了冲突的类型,包括国际冲突、内战、恐怖主义等,以及冲突的原因,如资源争夺、意识形态冲突等。
作者将全球冲突视为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并强调了全球冲突对国际秩序和国家安全的影响。
我认同作者对全球冲突的分类和分析,这为理解和解决全球冲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书还探讨了国际关系与全球冲突的相互关系。
作者认为,国际关系是全球冲突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全球冲突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支撑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许多实例,如世界大战、地区冲突等。
通过研究这些案例,我深刻认识到国际关系与全球冲突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及它们对国际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的挑战。
此外,本书还涉及了国际合作与解决全球冲突的途径。
作者提出了多边主义、国际组织和法治原则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它们在解决全球冲突中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认识到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和建立有效的机制,才能有效地应对和解决全球冲突。
总之,本书对于我理解国际关系与全球冲突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国际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系统,全球冲突是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将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深入思考国际关系与全球冲突的问题,为实现国际和平与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字数已达要求,如有需要可适当增加内容。
国际关系与全球冲突研究读后感
国际关系与全球冲突研究读后感在读完《国际关系与全球冲突研究》这本书后,我对国际关系和全球冲突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本书通过详实的事例和深入的分析,阐述了国际关系中的各种冲突形式以及其中的关键因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本书通过引言部分清晰地描述了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各种冲突形式,包括领土争端、资源争夺、意识形态冲突等。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以及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使读者对这些冲突形式有了更加直观和清晰的认识。
在读完这一部分后,我对国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其次,本书探讨了导致全球冲突的主要因素。
尤其是在对地缘政治的分析中,作者指出了国家对于资源的争夺和对于地缘利益的追求是导致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各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也时常成为导火索。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剖析,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立体和全面的国际关系研究视角。
此外,本书还对全球冲突的解决与缓解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作者强调了合作与对话在冲突解决中的重要性。
在阐述这一观点的过程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学者观点和国际组织的实践经验,并提供了一些成功案例。
这些实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一个高度互联互通的世界中,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合作与对话来解决各种冲突。
总的来说,读完《国际关系与全球冲突研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通过详实的实例和精辟的分析,揭示了国际关系中的各种冲突形式以及其中的关键因素。
同时,本书还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和缓解全球冲突的思路和方向。
这些内容对于广大读者,特别是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阅读本书,我不仅对国际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全球冲突的本质和解决途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希望我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分析和应对国际关系中的各种冲突,为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起来,《国际关系与全球冲突研究》这本书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展示了国际关系中复杂而多变的冲突形式。
国际与冲突解析国际关系中的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国际与冲突解析国际关系中的战争与和平读后感国际与冲突解析——国际关系中的战争与和平读后感《国际与冲突解析》是一本关于国际关系中战争与和平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国际政治与冲突解决的理论与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深受其启发。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在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国际关系领域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备受关注。
《国际与冲突解析》清晰地描绘了不同形式的冲突,包括国家间战争、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等,并提出了解决这些冲突的理论与方法。
首先,书中深入探讨了冲突的根源与动因。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一直存在于国际关系中。
而这些冲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民族、宗教、资源、领土等多个方面。
通过了解冲突的根源,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冲突的发生,为国际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其次,书中系统地介绍了解决冲突的方法与途径。
从传统的战争到现代的和平谈判、第三方调解等形式,解决冲突的方法多种多样。
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例如,在国际层面,通过多边外交、经济合作等方式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在国内层面,通过政治改革、经济发展等方式解决内部矛盾与冲突。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冲突解决的重要角色和机构。
国际组织和国家在解决冲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积极协调各方面资源,促成全球范围内的和平解决方案。
文章写到这里,我深切体会到战争与和平对于国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21世纪,国际合作与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识。
只有通过合作与对话,才能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实现战争到和平的转变。
总的来说,读完《国际与冲突解析》让我对国际关系中的战争与和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深入分析冲突的根源、探讨解决冲突的方法与途径,书籍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希望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我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推动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摧毁力以及和平的宝贵。
利用读书笔记加深对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的理解
利用读书笔记加深对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的理解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读书笔记的利用导言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日益增加。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理解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读书笔记来加深对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的理解。
一、读书笔记的重要性读书笔记是一种记录和整理知识的方式,通过对书籍内容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对于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这样复杂的主题来说,读书笔记的作用更加重要。
首先,读书笔记可以帮助读者梳理思路。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大量的信息和观点,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记录和整理方式,这些信息很容易被遗忘或混淆。
通过写读书笔记,我们可以将各种观点和信息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思维框架。
其次,读书笔记可以帮助读者深入思考。
在读书笔记中,我们可以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析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这种主动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读书笔记可以帮助读者复习和回顾。
通过读书笔记,我们可以随时回顾和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巩固记忆。
同时,读书笔记也可以作为复习的材料,帮助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快速回顾和查找相关内容。
二、读书笔记的撰写技巧撰写读书笔记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下面列举几点供参考:1. 精简和概括。
在撰写读书笔记时,应该尽量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叙述。
可以选择关键词和短语来概括作者的观点和论证,以便于后期回顾和温习。
2. 注重逻辑和结构。
读书笔记应该有一个清晰的逻辑结构,可以按照书籍的章节或主题进行分类和整理。
同时,在每个主题下,也要注意内部的逻辑关系和衔接,使得读书笔记更加连贯和易于理解。
3. 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读书笔记不仅仅是对书中观点的概括和记录,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独立思考和评析。
国际关系史 读后感
国际关系史读后感国际关系史读后感寒假里看了一本国际关系史,照例作一份读书笔记,不过这次换成电子版。
第一编欧洲国际关系的形成(1618~1789)第一章1618~1648的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波西米亚国王斐迪南废除新教徒享有的特权,引起新教徒的愤怒。
而斐迪南的波西米亚王位刚好被废除,却刚好被选中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斐迪南挥兵打败反叛的臣民,并继续把战火烧到德国西部的新教领土。
战争第一阶段,斐迪南和天主教盟友,对阵,波西米亚新国王弗里德里克,取得胜利。
战争第二阶段,丹麦新教国王,加入德国新教联盟。
后来新教联盟瓦解,天主教同盟也由于天主教军统帅华伦斯泰引起的政治问题瓦解。
第三阶段,瑞典和法国加入战局。
法国是大陆顶级强国,虽然是天主教红衣主教黎塞留执政,但是作为现实主义者,法国加入新教一方。
于是战争变成了,以法国为代表的波旁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的王朝战争。
最后,戏剧性的,连教皇也加入法国阵营。
最后法国以其强大的实力取得胜利。
三十年战争是近代最为惨烈的战争,残酷程度堪比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战争中,德国四分五裂,被分成300多个独立国家。
德国到两个世纪之后,才恢复元气。
战后开了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开了整整五年(1643~1648),和会标志着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第二章法国的欧洲扩张战争和英荷的海上争霸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位,法国实力非常强盛,拥有最大的陆军常备军。
早期,西班牙为报三十年战争之仇,在1649入侵法国,战争持续近十年,法国胜利,取得卢森堡和法兰德斯的一部分。
之后路易十四继续扩张,通过对西班牙(1667~1669)和对荷兰(1672~1678)两场战争,实际只得到了法兰斯孔太。
法国实际已经国力不支,于是通过外交手段,获得新教属地斯特拉斯堡共和国的控制权,这引起了其他国家的高度警惕,不过路易十四并没有意识到。
在1685年,废除了由法王亨利四世颁布给新教徒权利的南特敕令,引起新教高度恐慌。
国际关系理论:反思与重构(读后感)
国际关系理论:反思与重构(读后感)《国际关系理论:反思与重构》读书笔记●作者简介秦亚青,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密苏里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东亚思想库网络中国国家协调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理事,复旦大学高级社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名人小组研究队成员(2003—2004),中国东盟名人小组名人助理(2005)。
主要著作有《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权力·制度·文化》、China's New Diplomacy等二十余部,在中外杂志上发表论文近百篇。
●内容简介《国际关系理论:反思与重构》是《权力·制度·文化》的姊妹篇。
《国际关系理论:反思与重构》分为两个部分:上编是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讨论,重点是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最新发展的介绍、评析和批判,涵盖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等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也涉及新近国际关系领域的文明、文化理论;下编是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探索,其中包括对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条件进行探讨,也在汲取中国理念和融汇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些基本思路。
目的是以“全球为体、世界为用”的思想,将中国理念融入国际关系理论,使之成为世界国际关系知识大厦的一部分,为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提出新的思路。
●读书笔记一、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1、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
当时虽然冷战已经过去,但对于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争论却达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
而建构国际主义通过不断地吸收和发展,最终成为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三足鼎立的主流理论。
下面我将主要探讨一下温特的建构主义。
温特建构主义采用了社会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但是采用了理念主义的本体论,强调了观念、文化、认同等因素的重要作用。
正是因为如此,温特建构主义被称为“中间道路”:反物质主义本体论,但坚持理性主义认识论;反反思主义认识论,但坚持理念注意本体论。
国际关系读书报告材料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读书报告——读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肯尼思·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作为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之作,一直是国外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学科的必读书目。
对任何国际关系学方面的学者而言,不论他是现实主义的、新制度主义的还是建构主义的,都避不开沃尔兹的理论。
迄今为止,这本书仍然是国际关系方面被引用率最高的著作。
对于初学者,这本书有些难度,尤其是习惯了看中国学者的书,习惯了间接地从别人的分析中接受知识,再来看这本逻辑性极强的书,更是有些吃力。
在此,特将自己的收获写成读书报告,以促进日后的学习。
首先来介绍一下作者。
作者是美国的学者肯尼思·沃尔兹。
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是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
他1924年6月8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1948年毕业于奥多比林学院,1951—1952年入伍服兵役。
1950年和195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分别获得了政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他曾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布兰戴斯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校任教并从事研究工作,并且曾经担任过美国对外政策委员会委员,全美政治学会理事、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等职,荣获“詹姆斯·麦迪逊政治科学杰出学术贡献奖。
”1994年退休,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荣誉教授。
他在90年代曾经到复旦大学、大学讲授国际关系理论,受到师生的欢迎。
沃尔兹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1959)、《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国际政治的冲突》(1971)、《国际政治理论》(1979)、《使用武力》(1983)、《核武器的扩散:一场辩论》(1995)等。
此外他还写了很多有影响的论文,如《政治哲学与国际关系研究》(1959)、《康德、自由主义与战争》(1962)、《两极世界的稳定》(1964)、《国家相互依存的神话》(1970)、《和平、稳定与均势》(1988)、《现实主义思想和新现实主义理论》(1990)等等。
国际关系理论读书报告
《理解国际冲突与合作》读书报告《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理论与历史》读书报告这本书是自该书出版以来的第九版,由小约瑟夫·奈和戴维·韦尔奇合著。
为了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明白国际形势、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作者先是很简单地介绍了各种国际关系流派以及他们各自的主张和理论的基本点,然后就以伯罗奔尼撒战争为例,让我们了解一场战争(冲突与其中的合作)是如何发生的。
在之后,在前两章重点讲用于理解国际关系所应该有的基本概念、分析层次、各种范式与理论以及论证时需要运用的反事实推理和“虚拟历史”。
这样的铺垫非常重要,非常方便我们应用理论去理解后面所讲的国际关系历史上重要的事件。
后面几章分别讲了均势体系与冷战、集体安全制度和二战、遏制与冷战、冷战后各种冲突热点、全球化与相互依存、信息革命与跨国行为体的重要作用和对于未来世界国际关系的推想。
纵观全书,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在第五章讲述的冷战细节。
作者主要就四个问题做了分析与回答。
问题一:导致冷战的原因?对于这个问题有三个流派的解释:传统派、修正派、后修正派。
传统派认为是因为苏联外交呈进攻性,因此是苏联以及斯大林导致了冷战。
而修正派认为美国的扩张主义应为冷战负责。
它分为两个分支,一分支强调个人层次的解释,另外一派强调国家层次的解释。
后修正派则强调体系结构层次的解释,战后两极均势结构决定了冷战不可避免。
国家在一个无政府体系中所面临的安全困境使得美国和苏联都必然要扩张。
作者对罗斯福与斯大林各自政策做了分析,对冲突的三个阶段的进行了描述。
罗斯福希望建立起一个自由贸易体系,建立一个设有强有力的安全理事会的联合国组织,但对斯大林的认识不准确。
而斯大林战后当务之急是加强国内的控制。
他采用务实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
冲突的阶段分为1945—1947冷战的序幕和滑向冷战的阶段;1947—1949冷战开始阶段;1950—1962年是冷战高潮阶段。
6个问题促使美国调整自己的政策,导致冷战的爆发。
国际关系导论读书报告
国际关系导论读书报告——《民族、国家与暴力》读书笔记本书是杰出的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力作——《社会理论三部曲》的第二部,也是最为学界所称道的综合运用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观点研究国际社会问题的经典著作之一。
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导论部分,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对理解资本主义是重要的,但资本主义并不是塑造现代社会的唯一力量。
社会科学家们习惯于把“社会”看成是具有明确边界的行政实体,这种看法并不符合阶级分化的社会,而倘若它比较符合现代社会的话,那么一般而言,这并不是因为,具有明确边界的行政实体是社会联合所固有的一切属性,而是因为,它是与民族国家相伴随的独特社会整合形式的产物。
在第一章作者主要界定了几个基本概念,以利后文的论述。
第二到第八章主要论述了传统国家的特点、绝对主义国家的特点及其过渡性;现代民族国家的主要特点以及促进现代民族国家产生的一些因素。
最后三章,探讨民族—国家体系在20世纪时转变为全球民族国家体系的过程。
作者从宏观角度把整个国家演进史划分为:传统国家(阶级分化的社会)、绝对主义国家、民族—国家(主要是指西方,更多的是指欧洲民族—国家),所谓系统的方式就是指从传统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再到现代民族—国家这三种国家体系之间的转变过程。
作者强调,他在书中所述之理论适用且只适用于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但对于中国这样的特殊类型的国家,所谓的“从传统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到民族国家”一套理论不再适用。
传统国家的本质特征在于上下阶层之间缺乏联系和冲突。
此类型的国家主要是城市意义上的国家,能够产生权威性资源1。
然而由于传统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制约,绝大部分底层民众并不能生活在城市中,从而使上层阶级的监控能力减弱,故其不能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2。
“有边陲无国界。
国际关系读后感
国际关系读后感国际关系是一个涉及国家之间相互联系和互动的领域。
在阅读了相关领域的书籍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国际关系不仅仅是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更是一个影响世界秩序和平衡的重要因素。
在书籍中,我了解到了国际关系的起源和发展。
从古代的世纪战争到现代的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国际关系经历了长久的演变和变革。
每一个时代的国际形势都反映了各个国家利益的交错和博弈,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和平与繁荣的渴望。
不仅如此,国际关系还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权力和利益。
作为一个基于国家主权和权力平衡的领域,国际关系充斥着实力、权谋和竞争。
对于一个小国家来说,如何在大国的纷争中找到自己的利益,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国际关系中的决策者需要细致地分析各种因素,制定合适的战略与策略,以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
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与冲突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各个国家通过合作来追求共同的利益和应对全球挑战。
然而,国际关系中的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
国家之间的利益分歧和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紧张局势和冲突的爆发。
在这种情况下,有效的国际体系和冲突管理机制变得尤为重要。
读完这些书籍之后,我意识到了国际关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国际关系不仅是政治学和历史学的重要领域,也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关注和了解的事务。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国际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和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国际关系的和谐与繁荣。
我们可以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来促进国际间的对话与交流。
我们可以努力提升自己的国际视野和理解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全球问题和挑战。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始终以和平、合作和共赢为原则,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做出贡献。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国际关系的知识,并通过更多的阅读和学习来加深自己的理解。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于国际关系的认识将会不断深化,我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国际舞台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变化。
近现代国际关系学习总结报告
近现代国际关系学习总结报告近现代国际关系学是一门涉及国家间相互关系、全球政治体系和国际组织等的学科,通过研究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律、国际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并解读国际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事件。
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对国际关系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从中获得了一些重要启示和收获。
首先,我意识到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国际关系涉及到众多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制度和利益,因此在国际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
例如,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经济贸易争端、文化冲突等都是国际关系中常见的问题。
了解和分析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深入的思考能力。
此外,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和小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力量悬殊,不同国家的利益诉求和政策选择也不尽相同。
因此,解决国际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多边对话和合作来推动解决方案的达成。
再次,我认识到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由于国际关系涉及到各个国家和地区,因此需要通过国际法和国际规则来规范各国之间的行为。
国际法作为国际关系的基础和框架,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种公正、有序和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各种矛盾和争端。
国际社会通过签署和遵守国际条约和协议,确保各国遵守国际准则和规范,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同时,国际组织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建立国际合作平台和机制,为各国共同解决问题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最后,我意识到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们也可以参与到国际关系中。
尽管我们可能没有直接参与国际谈判和决策的机会,但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对国际问题的关注和了解,通过参与非政府组织和国际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来影响国际关系的走向和推动国际社会的发展。
此外,加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扩展自己的国际视野也非常重要,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国际社会中的变化和挑战。
总之,近现代国际关系学的学习使我更好地认识到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入了解国际关系中的互联互通和相互依赖性,认识到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对国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我们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可以如何参与到国际关系中。
国际关系思想汇报
国际关系思想汇报一、引言国际关系是指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
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各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思想。
本文将探讨国际关系思想的演变和影响,分析不同国家和学派在国际关系上的思想观点和立场。
二、国际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1. 古典现实主义古典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思想的最早阶段,代表人物有摩根索和门格尔斯。
他们认为国家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单位,国家间的斗争和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国际关系是一个无序和混乱的世界。
2. 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兴起于19世纪末,代表人物有凯恩斯和弗里德曼。
自由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应该建立在自由贸易、合作和民主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合作来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3.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新型思想,代表人物有华尔兹和凯洛氏。
他们认为国际关系受到国家系统和国际结构的制约,主张通过改变国际体制来解决国际问题。
4. 后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有沃尔兹和卡尔德。
他们批判了古典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片面性,主张综合考虑国际关系中的结构和制度因素,以更全面的视角看待国际关系。
三、不同国家和学派的国际关系思想1. 美国美国在国际关系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代表性学派有华盛顿学派和纽约学派。
华盛顿学派主张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强调美国应该发挥世界警察的作用;而纽约学派更加强调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
2. 中国中国历史悠久,其国际关系思想也有着独特的传统和特点。
中国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非干涉原则,倡导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关系。
3. 欧盟欧盟在国际关系中采取多边主义和区域合作为核心理念,主张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和政策来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并推动国际合作和发展。
四、结论国际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学派在国际关系领域的不同观点和立场。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更加需要各国提出更为务实、合作和共赢的国际关系思想,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读书报告——读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肯尼思·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作为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之作,一直是国外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学科的必读书目。
对任何国际关系学方面的学者而言,不论他是现实主义的、新制度主义的还是建构主义的,都避不开沃尔兹的理论。
迄今为止,这本书仍然是国际关系方面被引用率最高的著作。
对于初学者,这本书有些难度,尤其是习惯了看中国学者的书,习惯了间接地从别人的分析中接受知识,再来看这本逻辑性极强的书,更是有些吃力。
在此,特将自己的收获写成读书报告,以促进日后的学习。
首先来介绍一下作者。
作者是美国的学者肯尼思·沃尔兹。
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是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
他1924年6月8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1948年毕业于奥多比林学院,1951—1952年入伍服兵役。
1950年和195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分别获得了政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他曾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布兰戴斯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校任教并从事研究工作,并且曾经担任过美国对外政策委员会委员,全美政治学会理事、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等职,荣获“詹姆斯·麦迪逊政治科学杰出学术贡献奖。
”1994年退休,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荣誉教授。
他在90年代曾经到复旦大学、大学讲授国际关系理论,受到师生的欢迎。
沃尔兹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1959)、《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国际政治的冲突》(1971)、《国际政治理论》(1979)、《使用武力》(1983)、《核武器的扩散:一场辩论》(1995)等。
此外他还写了很多有影响的论文,如《政治哲学与国际关系研究》(1959)、《康德、自由主义与战争》(1962)、《两极世界的稳定》(1964)、《国家相互依存的神话》(1970)、《和平、稳定与均势》(1988)、《现实主义思想和新现实主义理论》(1990)等等。
其中《国际政治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一书字出版以来便被誉为“当代经典”①,它的出版标志着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中极为重要的新现实主义学派的诞生。
该书可以说是国际关系理论界影响最大、引用率最高的学术著作。
其次是全书容提要。
全书正文共分为九章容。
章节标题具体如下:第一章:规律与理论:阐述了理论究竟是什么,以及演绎理论较之归纳理论的优点。
第二章:还原主义理论。
第三章:系统方法与理论。
第四章:还原方法与系统理论:反思了还原方法和系统方法的缺陷后阐述了国际政治系统理论应包含怎样的容及可实现和不可实现的目标。
这三章批评了还原主义方法为什么不能够解释国际政治结果。
第五章:政治结构:介绍区别于经济、社会及其他领域的政治结构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第六章:无政府秩序与均势:考察了无政府状态的特性以及国家在系统中预期的可能变化。
第七章:结构性原因与经济效果。
第八章:结构性原因与军事效果。
第九章:国际事务管理。
这三章则是对国际政治的结构理论进行检验,比较了不同的国际系统,并对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时,行为与结果会有什么样的差异进行了阐述。
可以说本书的结构是严格按照作者在开篇中提出的本书试图解决的三个问题而展开论述的,即:第一,试图对已有的重要的国际政治理论与方法进行批判性考察;第二,对现存理论的缺陷加以修正后,重新建构一个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第三,对新建理论的适用性进行检验。
①因此,本书可以清晰地划分为四个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是第一章,详细阐述了究竟什么是规律、什么是理论、如何建构理论、如何检验理论等问题,并且比较了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的优劣。
在这一章中,沃尔兹在阐述他的国际政治理论之前,首先澄清了人们对理论的种种偏见和误解,向读者表明了他是在严格的科学哲学标准的意义上使用“理论”一词的,同时在后面的章节中,他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去一步一步展开他的理论建构的。
沃尔兹理论构建的过程非常明晰:首先检验已有的重要理论和方法;然后修正现存理论的缺陷,建构一种全新的理论;再检验这一新理论的适用性。
沃尔兹提出,实现这些目标,首先就要阐明什么是理论,以及对理论进行检验的必要条件。
沃尔兹指出许多国际政治学者未能厘清“规律”“理论”等词的科学应用规则,导致词汇的错用、滥用,这最终将引致理论的瑕疵与缺陷。
沃尔兹定义下的理论是超脱于现实之上的,他认为国际政治理论应当是高度抽象的,不能将理论希望解释的东西添加到理论中去。
在沃尔兹的定义中,“规律”阐明变量之间的联系,而变量则是具有不同价值的概念,即,“规律”是对事实的一种观察。
而“理论”则是对规律的解释,或者说是为了解释事实而进行的思辨过程。
在此,沃尔兹与其他国际政治学者划清了界限:沃尔兹反对将理论视为关于某一特定行为或现象的规律的结合或系列,他认为这一做法只能收集到更多数据并从中总结出更多的关联性,但不能给出任何对原因的解释。
因此沃尔兹反对归纳法,因为归纳法只能解决问题的片段,将这些片段相加不能得出任何对事物的解释,要被认知的客体是无穷的,我们无从知道该将哪些部分相加,也无法得知这种相加是否合适。
沃尔兹认为在理论中除了有通过归纳法得出的描述性信息外,还应有理论畴,而理论畴只能被创造不能被发现。
在加入理论畴的考量之后,我们对理论的检验标准将是“它有多大的解释力”而非它是否与现实相符。
沃尔兹认为,理论与现实相关,然而理论本身需要独立于现实世界。
事实不决定理论,对同一个事实可以有多个理论适用,理论可以被不断替换,而现实世界的规律将永久保持不变。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
这一部分集中批判了还原主义的(Reductionist)理论和方法,为我们揭示了为什么还原主义在解释体系层次的国际政治结果方面是失败的和不成功的,向我们说明了仅仅通过对国家层次的现象和行为的研究,是不能真正理解体系层次的国际政治的。
同时还考察分析了理查德·罗斯克兰斯(Richard Rosecrance)、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 Hoffmann)、莫顿·卡普兰(Morton Kaplan)三位倡导使用系统方法研究国际政治的理论家的不同理论,指出他们的理论并不是真正的系统理论,他们最终还是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还原主义的错误中。
沃尔兹认为许多国际政治学者未能采用适当的研究程序,他们关注研究使用的方法,却未曾关注过方法背后的逻辑。
国际政治是一个过于复杂且庞大的领域,仅用还原方法不足以构建一个有力的解释,因而我们需要采用一种系统分析的方法。
沃尔兹提出了理论检验的方法,并指出许多学者因为逻辑混乱且未能严格按照检验要求对自己的理论进行检验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或推演出无法自圆其说的理论。
在第二和第三章中,沃尔兹就采取了他的严格检验方法检验了一些流行的理论。
沃尔兹的检验方法包含以下几个步骤:一是述接受检验的理论;二是从中推导出假设;三是对假设进行经验性或观察性检验;四是进行第2和第3步时使用该理论的术语定义;五是控制或去除该理论意外的干扰变量;六是设计一些不同的、严格的检验;七是如果无法通过检验,思考是应该放弃这一理论抑或修正之或缩小其所解释的围。
第二章中,沃尔兹以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经济理论为例讨论了还原主义理论方法的局限性。
在本章中沃尔兹精彩的演示了如何将他提出的理论检验方法运用到检验流行的理论中去。
沃尔兹对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经济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在逻辑上提出质疑,并用史实和现实观察反驳了这三个基本假设,否定了这一理论在逻辑上的有效性。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三个基本结论是:帝国主义政策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后的必然选择;资本主义必然导致帝国主义,而帝国主义之间必然发生战争;由此推导出资本主义世界必将灭亡。
沃尔兹最后证明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是一个充满缺陷的理论,而这一理论的缺陷,也正是还原主义方法的缺陷:还原法的实质是通过研究各组成部分来理解整体,然而通过这种方法得出的理论在宣称具有普遍性的同时其本身却往往只是一个片面的理论。
在阐述了还原方法的缺陷之后,沃尔兹在第三章中批评了过去流行的几种系统方法和理论。
沃尔兹首先阐明了什么是系统方法,并将其与分析性方法相比较。
分析性方法是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物理学界等到广泛应用,其实质是将整体还原为分离的个体,然后检验各部分的性质和彼此间的联系,而对整体的理解是通过对处于相对简单状态的各要素的研究以及对其联系的观察得来的。
分析性方法是有效的,然而只有在系统层次的影响不存在或是异常微弱的情况下分析性方法才是充分的。
倘若结果不仅受到变量性质和彼此联系的影响,而且受到其组织形式的影响,此时我们必须采纳系统方法。
沃尔兹分析了三个常被认为是系统理论的国际政治理论。
首先是理查德·罗斯科兰斯的理论,沃尔兹认为这一理论缺乏一个系统层级的概念,只构建了一个框架。
这一理论完全不是系统理论,是只能被当成是组织复杂主题的一套畴。
而斯坦利·霍夫曼的问题在于,他将“结构”定义为一个诸多项目的集合,由此导致了原因的混乱以及原因和结果的混淆。
而卡普兰复杂的系统理论则有三个主要问题,而这三个问题也是沃尔兹在后文中所着力介绍的:1. 均势理论适用于任何存在着两个以上国家单元的自助体系。
国际政治中的均势理论只是在无政府状态下关于单元行为结果的理论。
2. 只有在系统层次发挥诱因作用时,才使用系统方法。
必须将系统单元的属性与互动和系统结构的定义相区分。
3. 只有在系统的结构与互动的单元之间具有相互作用时才需要采用系统方法。
第三部分包括第四、五、六章。
在这一部分中,沃尔兹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国际政治的系统理论。
第四章在对还原主义理论和各式各样的所谓“系统理论”的缺陷加以反思的基础上阐述了系统层次的国际政治理论应该包含什么容,以及这种理论的解释力和解释的围,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一章。
第四章在总结了还原方法和系统方法的问题之后,提出了这一命题:理论解释行为的规律性,使人们预期互动单元所产生的后果将发生在某一限定的围之,但国际政治行为体的行为是不确定的,国际政治理论必须对这些不确定的行为加以解释;行为主义方法通过建构关于国家行为互动的命题来建构国际关系理论,然而,单元层次的论述并不能解释在系统层次观察到的现象。
由于行为者及行为的多样性无法与结果的多样性相对应,因此,我们知道系统在发挥作用,因而建构一个国际政治系统理论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那么沃尔兹设定的国际政治理论是怎样的呢?按照第一章中给出的关于理论的严格定义,沃尔兹设定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围,即这一理论能够描述既定系统国家行为和互动可能产生的后果的围,显示这一预期的围如何随着系统的改变而变化;它可以告诉我们具有不同结构的系统会施加什么样的压力,提供何种的可能性;它不能告诉我们系统的单元如何,以及怎样有效地回应这些压力和可能性,意即,这一理论无法解释细节,而解释细节或某一史实也非该理论所希望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