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入门讲义-06

合集下载

天台宗简明教程

天台宗简明教程

天台宗简明教程[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一课天台宗的特色阅读:980[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二课天台宗的肇始阅读:692[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三课天台宗的拓展阅读:764[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四课天台宗的大成阅读:725[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五课天台宗的中兴阅读:664[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六课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诤阅读:793[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七课天台宗的发展阅读:769[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八课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阅读:769[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九课诸法实相阅读:1091[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十课圆融三谛阅读:1011[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十一课一念三千阅读:751[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十二课三法无差阅读:725[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十三课性具法门阅读:850[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十四课无情有性阅读:763[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十五天台宗的判教阅读:846[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十六课本迹权实论阅读:614[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十七课真正的信解阅读:732[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十八课皈依的境行观阅读:764[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十九课五悔的加行阅读:785[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二十课二十五方便阅读:854[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二十一课止观法门阅读:990[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二十二课四种三昧阅读:763[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二十三课三性止观法阅读:692[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二十四课四安乐行法阅读:637[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二十五课四重四谛观阅读:702[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二十六课四重因缘观阅读:677[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二十七课四重六度观阅读:640[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二十八课天台日用观修之道阅读:708[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二十九课天台说法观阅读:654[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三十课天台十境论阅读:659[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三十一课天台十乘观法阅读:701[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三十二课天台宗的行证阅读:666[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三十三课天台宗的果位阅读:889[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三十四课天台禅宗观阅读:735[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三十五课天台密乘观阅读:798[天台宗简明教程] 第三十六课天台净土观阅读:718。

中国天台宗思想及其宗教发展历程探析

中国天台宗思想及其宗教发展历程探析

中国天台宗思想及其宗教发展历程探析作者:张栋来源:《丝绸之路》 2019年第3期张栋(韩国东方文化大学院大学校,韩国首尔 100744)[摘要]天台宗以其精妙高深的哲学体系和成熟的佛教修持体系,带领中国迈向新的历史台阶。

在此过程中,中国天台宗的高僧大德们吸收了佛教经典《法华经》和龙树大师空观说的思想精髓并对它们进行改造、升级,同时还结合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做出妥协与创新,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宗教流派。

历史经验证明,宗教的发展大多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研究天台宗的发展,对我们了解佛教发展历程以及佛教与社会的共生关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文通过对天台宗的部分核心观点进行解析,勾画出天台宗在中国本土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特征,从而领悟天台宗思想的精妙高深之处。

[关键词]天台宗;天台思想;发展历程[中图分类号] B946.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3115(2019)03-0074-03一、引言天台宗亦称为法华宗,以《法华经》为根本经典,但“天台三大部”则是指中国智顗大师所著的《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

智顗大师以自己的观点为《法华经》做出解释和发挥,借此将天台法门体系化。

按照专业人士的说法是:智顗大师把《法华经》的精神简洁地归纳为一句话:“一切世间的治世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①这和天台法门被称为“己心中所行法门”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与佛教核心思想“缘起性空”相契合。

天台宗的本源一方面来源于大乘佛教早期经典《法华经》,另一方面来源于印度龙树大师的空观学说,所以想要探究天台宗的思想,还须重点追溯这两个方面的思想要义。

就天台宗的宗义而言,可以概括为“教相门”和“观心门”,前者是指“一念三千”②“三谛圆融”③“五时八教”这样的理论系统,后者是指“四种三昧”④“十乘观法”“五科方便”这样的实践修行方式,这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都有具体的阐述。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天台宗是一个既讲究实践方式也讲究理论支持,“解行并进、教观双美”的宗派,它通过对实践和理论的把握及规范,追求二者的高度统一,以此步入修证的正轨,令教法得以在良好的基础上迅速弘扬。

天台宗佛学评议

天台宗佛学评议

天台宗佛学评议——潘桂明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8日来源:世界宗教研究作者:87 人关注打印转发投稿天台宗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佛教宗派,而且就它的理论体系的规模、哲学思辨的水平而言,也在所有佛教宗派中首屈一指,它因而成为中国佛教宗派的杰出代表。

本文拟就天台佛学体系的主要方面作出基本评估,以期引起学术界对天台佛学的兴趣,并推动天台佛学研究的深化。

一、天台佛学的形成和发展天台佛学经历了形成与发展、兴盛与衰落,大约可分为五个历史时期。

1、陈、隋两代是天台佛学的酝酿和形成时期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是智顗大师,而在智顗之前,北方慧文、慧思两代禅师以禅法递相传承,成为天台宗的先驱者。

天台学说发端于陈、隋之际,成熟于隋初。

慧文的宗教活动大约在北朝魏、齐之际。

据《续高僧传·慧思传》等资料可以推断,慧文是在北方地区聚徒坐禅且有一定影响的禅师。

结合《摩诃止观》卷首灌顶所说“文师用心,一依《释论》”,证明他主要依《大智度论》的大乘空观立说,并以此指导禅修。

慧思早年是一名严守戒律、注重苦行的北方禅僧,他与其他禅者的主要区别,是以《法华经》为所依;通过对该经的持诵,为后来开悟“法华三昧”奠定基础。

在见到慧文之后,他转向对“观”的重视,在大乘空宗般若思想的引导下,并通过对“心”的观察思维,获得对“法华三昧”的开悟。

其后,慧思南移至光州大苏山。

他受大众之请,讲说《般若经》和《法华经》,创建了将《般若》的中观学说与《法华》的实相理论相结合的思想体系。

同时,他还严格实修止观,定慧双开,为天台宗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道宣《慧思传》指出,慧思禅学的特点是“昼谈义理,夜便思择”。

所谓“昼谈义理”,是指弘扬佛教理论;“夜便思择”,则指具体的禅定、止观实践。

这表明,慧思在地域转移的过程中,既继承了北方佛教重视禅定实践的风格,又吸取了南方佛教注意玄理研讨的传统。

智顗出家后投慧思受学,为慧思所偏爱。

慧思南下衡山隐居前,令他往金陵弘法,并特别教诫说,“汝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

隋唐佛学专题培训

隋唐佛学专题培训

阿赖耶识
❖ 阿赖耶识,可译为“藏识”, 为第八种识。它藏有世界上一 切法旳种子,此识最为主要, 又称作根本识。其中所藏旳种 子有两大类:有漏种子和无漏 种子。前者生出世间诸法,使 人生死轮回不止。后者生出出 世间诸法,是成佛旳种子。这 八识最终都依赖于阿赖耶识。
“无漏”种子 “有漏”种子
三性
❖ 一是“遍计所执性”,是指人们普遍地对万事万物 分别计较,视一切事物为各有自性差别旳“实我实 法”旳世俗认识,其实这些事物都是不真实旳。
❖ 无念,不是说对任何事物都不思索,而是在与外物 接触时不受任何影响,“不于境上生心”,这也叫 “无住”(不执著)。无住,不留恋,无所住心 (《金刚经》),自由无滞碍,精神解脱。
❖ 慧能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西方;西方人造罪, 念佛求生何国?”
❖ “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 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禅学
❖ 禅,梵语为禅那,意思是静思打坐,是印度各宗教 共同旳修行措施。佛教也把坐禅作为修行旳措施。 这种措施是打坐静虑,使心中任何念头都不发作, 最终进入一种绝对虚静旳境界。佛教以为,得到这 种精神境界,死后便能超脱生死轮回,进入涅槃沉 寂旳世界。佛教大小乘都讲禅定。南北朝时,天竺 僧侣菩提达摩来中国传教,大讲禅学,提倡修壁观, 使心平静如墙壁一样坚定,后来被誉为中国禅宗旳 一代祖师。
空与有
❖ 华严宗把自己这一派旳教义称为“圆教”,把其他 宗派判为“偏教”。自以为其教义圆满无碍,调和 了佛教经论中旳诸矛盾思想。华严宗既不满意唯识 宗旳某些说法,以为识所变出旳境是虚妄旳,能变 旳识也不是真旳;同步也不满意般若空宗旳某些说 法,以为假如心境皆无,客观和主观都不存在,那 么佛性和涅槃世界一样也都被否定了。他们以为, 圆满旳说法应该是,物质世界是虚幻旳,佛性是实 有旳;事物是假旳,其本体是真旳。他们企图把空、 有二宗旳思想糅合起来。为了论证佛性是真实旳, 是世界旳本体,他们着重讨论了本体与现象旳关系 问题,提出一整套华严宗旳佛教学说。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开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到达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开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阻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初级班讲义摘抄

初级班讲义摘抄

初级班讲义摘抄我2016年的初级班写的讲义。

本文字体为楷体3号字体,以后整体的文档字体均为楷体三号字体。

讲义中经常遇到的,尤其是断大限流年的时候经常需要用到的我会加暗红色字体。

发现有错误字体请提出。

144决的来历:因为紫微斗数是12宫,我需要知道A宫是B宫的什么宫,比如财帛宫是夫妻宫的夫妻宫,因为12个宫,每个宫都可以立太极当做命宫,因此构成12*12=144。

144决是学习紫微斗数的必须学习的基础。

学习的目的在于当本命大限流年构成三盘合一,需要知道A宫是B宫什么宫才可以熟练断命。

知识点12宫顺序记忆:逆时针1命,2兄,3夫,4子,5财,6疾,7迁,8友,9官,10田,11福,12父母三方命财官三方:代表我的性格,求财能力,求财方式,我的事业,我的学业等。

父子友三方:代表众生,父母宫=长辈和年龄大的,子女宫代表年龄小的或晚辈,交友宫代表同辈的或者同事朋友;代表偏财运。

兄疾田三方:代表财富等级能力,购房置产买卖,开公司开店面,夫迁福三方:代表配偶的情况,代表我的福气。

记忆144决有几大原则:1:就近原则,找就近宫或找就近宫的对宫,这样记忆起来速度就比较快。

2:三方原则,命财官,兄疾田,福迁移,父子友为三方。

3:计算原则,例如兄弟宫的子女宫是什么你不知道,就这样算,兄弟是2,子女宫是4,因此从2数4格,2345,5是财帛宫,最后定位财帛宫,因此兄弟宫的子女宫是财帛宫。

一:命宫的一四四决命宫:以命宫立太极,就是把命宫当做1,其余11宫逆数,则夫妻宫就是我的异性缘,婚姻感情桃花,婚后感情好坏,婚姻相处模式等;财帛宫就是我赚钱的方式等等。

因为把命宫当做1,其余11宫就是本命盘的11宫,因此以命宫立太极的其余11宫我们不再说了,因为跟本命盘12宫重合了。

其实就是本命盘12宫的象义。

以下是看命宫是其它宫的什么宫。

1:(1)命宫是兄弟宫(兄弟姐妹)的父母宫,兄弟宫是我的兄弟姐妹,命宫就是我兄弟姐妹的父母,我哥我姐的父母也是我的父母,故而命宫也可以理解为我的父母。

禅门要略

禅门要略
禪門要略
天台大師 出
经文信息
经名
禪門要略
责任者
【隋 智顗】出
卷数
1
来源信息
辑自
续藏经

X

55

诸宗著述部
经号
0908
[0666c06] 夫人修禪學慧法門。先明方便。後明[01]正觀。方便者凡有五種。初具五緣。一者衣食具足。二者持戒清淨。三者閑居靜處。四者息諸緣務。五者親近善知識。五緣若闕則妨安心。若無善知識則不知遮障。為此義故須具五緣也。
[0667c19] 次明歷緣對境。修止觀者歷緣有六。謂行.住.坐.臥.言語.作務也。對境亦有六。謂六根對六塵也。緣與境合有十二事。初就行中修止觀者。行者欲行之時。即應思惟。我今為何事故行。若為惡事無益等事。即不應行。若為善事利益等事。[若>]即應行。行中修止觀者。即應知因於行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今推此行及諸法悉是虗妄。求實叵得。妄念不起。是名為止。復作是念。由心運身。故有去來及行中一切法。[01]令及觀此行中之心。不見相貌來處去處。無生無滅。當知行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為觀。於行緣中修止觀既然。餘五緣例爾。次對境修止觀者。見色之時。即知如幻如化。不起貪染。心安寂然。是名為止。當及觀見色之心從何而生。為從眼根生。為從色塵生。為根塵合生。為離根塵生。若見色從眼生者。未見色時心應[巳>已]生。若從色塵生者。何關我耶。若從合生者。撿此根塵為各有心。為各無心。若有心能生心者。合時應有兩心。若各無心能生心者。無有是處。若離根塵有心生。亦無有是處。當知見色之心本自無生。但有名字。名字性空。畢竟無實。是名為觀。於眼見色時修止觀既然。餘五根對五塵例爾。
[0667c10] 復次。於禪中沈惛睡熟頭低無記者。即須修觀。分別法相。對治沈病。若於坐禪中心散動越逸攀緣萬境。即須用止除亂想。一心念之。若修止時心安快樂。即應修止。又修止時能破睡散。即應修止。又修止時豁豁欲想清淨。即應修止。又修觀時心地靜樂。即宜修觀。又修觀時道心鬱起。即宜修觀。又修觀時能破煩惱惡見。即宜修觀。觀若有益即常修觀。止若有[盖>益]即常修[>止]。行者善須斟酌。巧用止觀調心。令妄念不起。即是善能用心。有少道理也。

天台藏书目

天台藏书目
法華大意 1巻 荊渓湛然述
■『卍続蔵』第98巻(2-3)■
隨自三昧 1巻 南岳大師撰
■『卍続蔵』第99巻(2-4)■
止觀異義 1巻 道邃述乾淑集
智者發願 1巻 天台大師
普賢發願 1巻 天台大師撰
觀心食法 1巻 天台大師
觀心誦經 1巻 天台大師説湛然注
三觀義_ 2巻 天台大師撰
法華文句 10巻 天台大師説灌顶記
文句記_ 10巻 荊渓湛然撰
觀音玄義 2巻 天台大師説灌顶記
觀音義疏 2巻 天台大師説灌顶記
■『大正蔵』第36巻■
華嚴骨目 2巻 荊渓湛然撰
■『大正蔵』第37巻■
觀無經疏 1巻 天台大師説
彌陀義記 1巻 天台大師記 பைடு நூலகம்
■『大正蔵』第38巻■
涅槃玄義 2巻 章安灌顶撰
涅槃經疏 33巻 灌顶撰湛然再治
維摩玄疏 6巻 天台大師撰
維摩略疏 10巻 荊渓湛然略
■『大正蔵』第39巻■
金光玄義 2巻天台大師説灌顶記
金光文句 6巻天台大師説灌顶記
請觀音疏 1巻 天台大師説灌顶記
■『大正蔵』第40巻■
菩薩戒疏 2巻 天台大師説灌顶記
安樂行義 1巻 南岳慧思撰
大四教義 12巻 天台大師撰
八教大意 1巻 章安灌顶撰
金剛べイ 1巻 荊渓湛然述
立誓願文 1巻 南岳慧思撰
國清百録 4巻 章安灌顶編
方等三昧 1巻 天台大師説灌顶記
法華三昧 1巻 天台大師撰
法華助儀 1巻 荊渓湛然撰
略法華儀 付巻
禮法華儀 付巻
次第禪門 10巻 天台大師説法慎記

天台宗资料

天台宗资料

【新闻导入】2014年5月27日,创建于1400多年前的天台宗首次在它的发祥地——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矗立起了“象牙塔”,在庄严的礼仪活动后,浙江佛学院(筹)天台宗佛学院揭牌宣告成立,中国有了首个天台宗高等学府。

天台宗佛学院置于天台县万年禅寺之内。

万年禅寺发端于东晋,始建于唐,号称“佛国明珠”,南宋时曾列入“五山十刹”,兴极一时。

该寺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日僧荣西、道元曾先后来此求师学法,回去后分别创日本“临济宗”和“曹洞宗”。

学院两涧襟带、山阜拱卫,处于山抱水环之中。

院内殿宇宏敞,层楼叠阁,深山古寺,环境清幽。

【创始人】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章安大师)、智威、慧威、玄朗、湛然。

另有以慧文禅师为初祖,或以智顗大师为初祖。

智者大师(公元538年~公元597年)为中国天台宗祖师(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

隋代荆州华容(湖北潜江西南)人,俗姓陈。

字德安。

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

七岁即好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即诵持之。

年十八,投果愿寺法绪出家。

未久,随慧旷学律藏,兼通方等,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诸经,二旬通达其义。

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慧思为示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智顗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广本的真伪,分为山家和山外两派。

『智者大师』。

着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观它把小乘佛教所追求的修行到阿罗汉的最高理想提升到成佛的境心足具一念,即称一念。

与作为时间单位的一念不同。

所谓三千,指的是三千性相,与三千世界的三千不同。

:一念三千中的“一念”既不在三千之后,也不在三千之前,“三千”也不在一念之前或一念之后。

如果认为一心而能生三千,便堕于纵过;如果认为三千某一时具于一心,又堕于横过。

一念三千的真正含义是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

谓空假中三谛,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举一即三,全三即一,十法界中,任何事物,其体其相,悉具三谛,如是作观,名三谛圆融观。

中国文化概论之佛教的宗派

中国文化概论之佛教的宗派

净土宗
此宗典籍
• 根本经典:净土三经《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 • 西方三圣(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此宗主要佛学思想
• ①宣扬世界上有一个净土的存在 • ②提出快速成佛法 • 净土宗创立前,隋唐佛教各宗派,或者 由于唯心主义理论比较深奥,或由于仪 轨极端繁杂,因此较多地流行于宫廷和 上层知识分子之间,而净土宗理论简单, 法门简易,更适合于在民众中传播,所 以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普遍地流行了起 来。
普法宗(三阶教)
隋代信行所创立。把全部佛教按照 “时”“处”(所依世界)“机”(根 机,指人)分为三类,每类又各分为三 阶:第一阶是正法时期,“处”是净土 佛国,只有佛、菩萨修持大乘一种佛法; 第二阶是像法时期,“处”是秽土,人 是凡圣混杂,流行大小乘(三乘)佛法; 第三阶是释迦牟尼死后一千年的末法时 期,“处”也是秽土,人是“邪解邪 行”。
初祖达摩:一苇渡江 · 只履西归 • 达摩,印度南天竺国人,梁武 帝时来到中国南海。梁武帝一 见到达摩大师,就请求开示法 要。
• 问曰: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 写经、弘扬佛法、到底有没有 功德。祖曰:没有功德,只是 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随 形,看来虽有,实在没有。
• 帝曰:如何是真实功德呢?祖 曰:清净智慧是微妙圆融,本 体空寂,无法可得,如是功德, 绝对不是世间上有为之法所能 求到的。
• 正法就是根本佛法,眼藏就是大 智慧择法眼,能够普照一切,含 藏万法,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 法都含藏此一法之中,这一法就 叫做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也就是 说不生不灭的妙真如心。它是不 变又能随缘,随缘依然不变。
禅宗的传承
• 关于禅宗历史有一套传法 世系:西天二十八祖与东 土五祖(达摩-慧可-僧 璨-道信-弘忍)的说法。

天台宗晓的乐邦文类与乐邦遗稿

天台宗晓的乐邦文类与乐邦遗稿

天台宗晓的乐邦文类与乐邦遗稿----蔡惠明----宗晓是天台山家知礼系的传人南宋天台宗山家派知礼系广智尚贤的传人,四明宗晓(1151-1214)字达先,号石芝,浙江四明(今宁波)人,他是一个义学高僧,著作等身,内容丰富。

《乐邦文类》与《乐邦遗稿》是他两部净土宗的撰作。

由於入宋以後,净土信仰不仅扎根於民间,而且得到天台宗、禅宗、律宗、华严宗等祖师大德的极力提倡,形成为各宗的“共宗"。

有的主张念佛与止观等持,有的提倡禅净双修,性相圆融,但论及修持实践时大多主张“教弘台贤,行归净土"。

认为时处末法,离佛遥远,仅凭自力,要得解脱,已无把握,只有以一心念佛(自力)为内因,弥陀如来本愿力(他力)为外缘,自他结合,内外相应,临命终时,一心不乱,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国土。

宋代天台宗承隋唐宗风的余绪,是与禅宗同样活跃的一个宗派,虽然分为山家、山外两派,经历了长期的争论,但不论是山家或山外也都提倡“行归净土"。

如山家的知礼、遵式,山外的智圆都以念佛为指归,精进用功,受众尊敬。

天台宗人宗晓编纂的《乐邦文类》记述四明知礼“结社万人,心心系念,日日要期",“唯勤念佛"。

同卷又载称知礼的同门遵式立“晨朝十念法",规定每天清晨,必须专心念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随气长短,不限佛数,惟长惟久,气极为度。

"并著重指出,坚持十念法,“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渐废"。

这是天台宗二位宗师对净土法门的提倡。

宗晓继承知礼的思想,编纂了宋代净土宗的两部重要文献:《乐邦文类》五卷和《乐邦遗稿》二卷,记录了各宗大德关於提倡念佛法门的言行。

本文主要介绍这两部净土文献的核心内容,供本刊读者参照阅读,共沾法益。

《乐邦文类》的内容简介《乐邦文类》五卷,宗晓编於南宋庆元庚申六年(1200),他在序文中写道:“兹社(指白莲社),属净土宗社团组织形式,初祖东晋慧远曾与慈永、慧持、刘遗民和雷次第等一百二十三人,专修念佛法门,誓愿往生西方净土,因在江西庐山东林寺前掘池种植白莲,故名`白莲社'。

天台宗入门讲义-06

天台宗入门讲义-06

296
︱ 丁 了 解 不 足 、 發 揮 優 點 ︱ 丁 比 較 各 宗 、 融 攝 他 宗 乙 天 台 宗 之特 色 ︱ ︱ 丙 最 早 成 立 之 中 國 化 宗 派 , 亦 是 現 存 最 早 之 中國佛教宗派 ︱ 丙 教 理 體 系 嚴 整 ︱ 丙 實 踐 體 系 清 楚 ︱ 丙 解 行 並 進 、 教 觀 雙 美 ︱ 丙 具 足 完 整 性 ︱ 丙 次 第 性 ︱ 丙 基 礎 性 ︱ 丙 發 展 性 ︱ 丙 包 容 性 ︱ 丙 教 學 體 系 善 巧 而 實 際 與 修 道 相 合 乙 學 習 天 台 宗 之 目 的 與 效益︱︱ 丙 目的︱ ︱ ︱ 丁 欲 了 解 諸 佛 出 世 之 深 意 與 設教方便
302
︱ 庚 康僧鎧︱ ︱ ︱辛 來 華 年 代 ︱辛 譯 出 經 典 ︱ 庚 支謙︱ ︱ ︱ 辛 生 平 ︱辛 翻 譯 ︱ 庚 康僧會︱ ︱ ︱ 辛 生 平 ︱辛 翻 譯 與 著 作 ︱ 庚 朱士行︱ ︱ ︱ 辛 生 平 ︱辛 功 績 ︱ 己 此 期 佛 教 之 特 色
304
︱ 辛 二 重 要 翻 譯 ︱ ︱ 壬 ︽ 放 光 般 若 ︾ ︱ 壬 ︽ 異 維 摩 詰 經 ︾ ︱ 壬 ︽ 首 楞 嚴 經 ︾ 戊 東 晉 之 佛 教 ︱ ︱ 己 政 治 大 局 與 社 會 趨勢之鳥瞰︱ ︱ ︱ 庚 偏 安 江 南 一 隅 ︱ 庚 存 續 華 夏 文 化 ︱ 庚 民 族 文 化 融 合 ︱ 己 此 期 佛 教 之 重 要 發 展
29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庚 判 攝 ︱ 庚 典 籍 ︱ 庚 教 法 己 俱 舍 宗︱︱ 庚 名 義 ︱ ︱ 辛 歷 史 背 景 ︱ 辛 釋名 ︱ 庚 弘 傳 ︱ 庚 判 攝 ︱ 庚 典 籍 ︱ 庚 教 法 大 綱 己 三 論 宗 ︱ ︱ 庚 名 義 ︱ ︱ 辛 造 論 ︱ 辛 釋名 ︱ 庚 弘 傳 ︱ 庚 判 攝 ︱ 庚 典 籍 ︱ 庚 教 法 丙 宗 派 佛 教 產 生 之 原 因 ︱ ︱ 丁 個 人 因 素

天台宗止观法实修之六妙法门

天台宗止观法实修之六妙法门

天台宗止观法实修之六妙法门天台宗坐禅功法尚有与止观法齐名的六妙法,具体载述于智顗大师(天台宗创始人)所著的《六妙法门》一书。

此书在中国曾一度失传,后经人从日本取回。

六妙法是指'数、随、止、观、还、净'六种坐禅修习方法。

'六法能通,故名为门,门虽有六,会妙不殊',这是此书对'六妙法门'命名的解释。

方法并不局限于六种,'所言六者,即是数法,约数明禅,故言六也。

'所以,'六'是约数,正象五禽戏并不限于五种动作一样。

六妙门中,每一门都分'修'与'证'两个部分,'修'是初步阶段,'证'是深进阶段。

'数、随、止、观、还、净'是静功由浅入深的序次,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递次深进,故说:'次第相生六妙门','入道之阶梯也。

'这里举'数、随、止'三法为例:第一门'数':数息止念,从一至十,'摄心在数',叫'修数';数息纯熟,'不加功力,心住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叫'证数' 第二门'随':意念随呼吸气流出入,'摄心缘息',叫'修随';心息相依,恬然凝静,叫'证随'。

第三门'止':既不数息,也不随息,'凝寂其心',叫'修止';已达深度入静状态,意念不分散,所谓'觉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定法持心,任运不动',叫'证止'。

六妙法中,'数、随、止'三种较实用,各静功功种均可普遍地采用为入静诱导的方法。

'观、还、净'三种,是基于天台宗观点的精神分析,充满宗教气氛,故此不再列举。

中国佛教宗派之天台宗、华严宗

中国佛教宗派之天台宗、华严宗

智顗
智顗,天臺宗的實際創始人。天臺大師、智者大師。 智顗,天臺宗的實際創始人。天臺大師、智者大師。 天臺三大部: 法華玄義》 法華文句》 天臺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 觀》; 天臺五小部: 觀音玄義》 觀音義疏》 天臺五小部:《觀音玄義》、《觀音義疏》、《金光明經 玄義》 金光明經文句》 觀無量壽佛經疏》 玄義》、《金光明經文句》、《觀無量壽佛經疏》。 教观(教相、觀心)双运:佛教聖典各種說法,自形式、 教观(教相、觀心)双运:佛教聖典各種說法,自形式、 內容等觀點加之分類、整理、推判而窮究其真理, 內容等觀點加之分類、整理、推判而窮究其真理,屬思想 體系理論,稱教相門;為體驗其真理修行方法, 體系理論,稱教相門;為體驗其真理修行方法,或講說要 諦實踐,則稱觀心門。 諦實踐,則稱觀心門。 解行(知解與修行,解理行事也)并重。 解行(知解與修行,解理行事也)并重。
(3)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是天臺宗修觀行時的觀法。 一念三千是天臺宗修觀行時的觀法。 臺宗修觀行時的觀法 一念:亦稱一念心,指心念活動之最短時刻, 一念:亦稱一念心,指心念活動之最短時刻, 當前現實的妄念; 當前現實的妄念; 三千:一切法,即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善惡、 三千:一切法,即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善惡、性 相差別之總現象。 相差別之總現象。 一念三千:即凡夫一念之中, 一念三千:即凡夫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間諸 法性相。 法性相。蓋天台宗思想即針對介爾一心即具三 千世間之迷悟諸法。 千世間之迷悟諸法。
1.主要人物 1.主要人物
傳法世系:杜順-智儼-法藏-澄觀-宗 傳法世系:杜順-智儼-法藏-澄觀- 實際創始人法藏。 密。實際創始人法藏。 法藏(643-712)華嚴宗實際創宗者, 法藏(643-712)華嚴宗實際創宗者,宗 內稱為三祖。去雲華寺師事智儼, 內稱為三祖。去雲華寺師事智儼,聽講 華嚴經》 得其嫡傳。先後于太原寺、 《華嚴經》,得其嫡傳。先後于太原寺、 雲華寺講《華嚴經》 武后賜以賢首之名, 雲華寺講《華嚴經》,武后賜以賢首之名, 人稱“賢首國師” 人稱“賢首國師”。

天台宗五时八教--化法四教PPT课件

天台宗五时八教--化法四教PPT课件
修空观,断见思惑,证入十住;从空起假,入十行位,断 尘沙惑;然后融会空假观照中谛,经十回向熏伏无明;趣入十地,渐 证法身;至等妙觉,成就佛道。三观次第而修,三谛次第而照,三惑 次第而断,三智次第而得,位位各异,分分不同,进不如圆教之圆融, 故谓之别,盖贬辞也。
六、位次
1、理 即: 但中也,真如法性,随缘不变,在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
缘事六度行,依七种二谛分别,为实有二 谛。
六、位次:
1、理 即:偏真也,真諦在因果事相之外,故依衍教判曰偏真。 2、名字即:学名字,知一切法从因缘生,知因缘所生法皆无常、无我。 3、观行即: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为外凡资粮位。 4、相似即:内凡加行位,即暖、顶、忍、世第一,得色界有漏善根。 5、分证即:前三果有学位,须陀、斯陀、阿那。 6、究竟即:三乘无学位。
当体融摄自在,“所谓圆伏、圆信、圆断、圆行、 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的特殊法门。
二、教理: 圆教教理为无作四谛、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称性六度十度 三、观法:
一心三观,一心三观是行者于一念心中圆修空、 假、中三观而观一境三谛之理。到境智冥合,圆超二种 生死,圆证三德涅槃,则妄惑净尽,本有之妙理显现, 此为天台实践之基础。
教圆者:正说中道故言不偏也。 理圆者:中道即一切法理不偏也。 智圆者:一切种智圆也。 断圆者:不断而断无明惑也。 行圆者:一行一切行也,大乘圆因涅槃圆果,
即因果而具足无缺,是为一行一切行。 位圆者:从初地具足诸地功德也。 因圆者:双照二谛自然流入也。 果圆者:妙觉不思议,三德之果不纵不横也。
圆教是纯以圆融原理为基础,即诸法本来恒有,迷误 无别,因果不二,举一全收,真即是俗,俗即是真,烦恼即 菩提,生死即涅槃,色、声、香、味,尘尘中道。三惑一念 中断,三智一念中得。三观唯一心,故无不即空即假即中也。 三谛唯一境,故无不即真即俗即中也,恶道与善道平等,魔 界与佛界平等,烦恼与般若平等,解脱与生死平等,法性与 无明平等,

天台《教观纲宗》讲记

天台《教观纲宗》讲记

21天台《教观纲宗》讲记002目录【07】为什么从弘法的角度,教法很重要? (1)【08】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所以心法最扼要! (5)【09】发菩提心的人,都应有一种弘法的使命感! (10)【10】心不打妄想,魔就会自己消失! (15)【11】为什么研究天台教观,是我们了解佛陀教法最简单的方式? (19)【12】蕅益大师为什么要删繁取要,编著《教观纲宗》? (22)【13】天台宗的教法主要是依据哪部经建立的? (24)【14】佛陀说法为什么要先施设方便? (25)2【15】佛法的力量不会消失掉,它会不断引导你! (32)【16】什么是最快速成佛的方法? (34)【17】爲什麽法身常住对净土宗非常重要? (39)卷二12.天台《教观纲宗》002甲一、法脉传承【07】为什么从弘法的角度,教法很重要?讲义第三页。

这一科讲到天台宗的法脉师承。

对整个天台教观的建立影响最为深远的,主要有三位祖师:第一位是北齐的慧文禅师。

他建立了一心三观,奠立了整个天台教观根本的核心思想,就是我们应该怎样用中道的角度,不偏空也不偏有地看待人生。

人生充满了喜怒哀乐,但是怎么看待它最圆满,就是我们用什么天台教观纲宗2角度来面对人生,对来生是最有利益、最能够创造佛陀功德的,简单讲就是一心三观。

所以这种思想建立了整个天台修证的核心观法。

慧文禅师一心三观的水平,后世天台家给他的判教,认为他所成就的是圆教的分证位,就是破无明证法身,他是法身菩萨。

第二位就是南岳的慧思禅师。

他把一心三观跟《法华经》的思想结合起来,成就了法华三昧。

他的观法的判教,是圆教的相似位,就是六根清净位,了分段生死。

这两位祖师在天台教观的贡献,偏重在观的部分,观多教少。

这个有缺点,因为观法强,没办法流通后世。

在同一个时代,可以口授这个道法是怎么修来的,但是几百年后,后世根本没办法修这个道法。

也就是说没卷二3办法设立一个阶梯,让人家step by step (一步一步)上去,没办法有次第地走上去。

天台宗五时八教 化法四教46页PPT

天台宗五时八教 化法四教46页PPT
天台宗五时八教 化法四教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谢谢!
46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8
乙 教 所 被 機 ︱ ︱ 丙 欲 總 括 了 解 佛 法 之 梗 概 , 以 啟 發 菩 提 心 , 直 取 佛乘者 ︱丙 一 切 欲 了 解 乃 至 學 、 行 中 國 傳 統 佛 教 者 ︱丙 一 切 欲 了 解 乃 至 學 、 行 天 台 教 法 者 ︱丙 欲 深 化 學 、 行 自 所 依 止 之 法 門 者 乙 五 重玄義︱︱丙 釋 名 ︱ ︱ 丁 天 台 宗 ︱ ︱ 戊 天台 ︱ 戊 宗 ︱ 丁 入 門 ︱丙 辨 體 ︱丙 明 宗 ︱丙 論 用 ︱丙 判教相 乙 天 台 宗 之 創 立 ︱ ︱ 丙 歷 史 文 化 之 背 景 ︱ 丙 佛 法 教 理 之 背 景 ︱ 丙 智 者 大 師 生 平 略 表 ︱ 丙 天 台 宗 創 立 之 歷 史 意 義
300
丙 佛 法 教 理 之 背 景 ︱ ︱ 丁 大 師 時 代 以 前 之 佛 教 發 展 鳥 瞰 ︱ 丁 大 師 時 代 之 教 理 背 景 ︱ 丁 教 史 背 景 之 總 結 丁 大 師 時 代 以 前 之 佛 教 發 展 鳥 瞰 ︱ ︱ 戊 東 漢 之 佛 教 ︱ 戊 三 國 時 代 之 佛 教 ︱ 戊 西 晉 之 佛 教 ︱ 戊 東 晉 之 佛 教 ︱ 戊 南 北 朝 之 佛 教 戊 東 漢 之 佛 教︱︱ 己 傳 來 之 時 代 ︱ ︱ 庚 東 漢 明 帝 夢 金 人 求 法 說 ︱ 庚 東 漢 哀 帝 傳 入 說 ︱ 庚 楚 王 英 信 仰 佛 教 說 ︱ 己 佛 教 初 傳 的 路 線 與地區︱ ︱ ︱ 庚 西 域 各 國 經 絲 路 傳 入 ︱ 庚 佛 教 的 南 傳 ︱ 己 重 要 經 典 之 傳 譯 與 教 理 之 傳 入
306
︱癸 地 區 ︱ 壬 主 要 影 響 ︱ ︱ 癸 德 化 暴 君 ︱ 癸 北 僧 合 法 ︱ 癸 化 育 僧 才︱ ︱ ︱ 子 道 安 ︱ 子 竺 法 雅 ︱ 子 僧 朗 ︱ 子 道 進 ︱ 子 竺 法 汰 ︱ 子 竺 法 和 ︱ 子 安 令 首 尼 ︱ 子 法 首 等 ︱ 癸 功 德 垂 世 辛 道 安 大 師 ︱ ︱ 壬 簡 介 ︱壬 活 動 年 代 及 地 區 ︱ ︱ 癸 年 代 ︱ 癸 地 區 ︱壬 主 要 影 響 ︱ ︱ 癸 樹 立 典 範
(卷下)綱講門入台天
305
︱ 庚 北 方 政 權 興 替
︱ 己 此 期 佛 教 發展︱︱庚 相 異 的 部 分︱ 綜述 ︱ ︱ 辛 解 行 重 輕 ︱ 辛 僧 制 全 缺 ︱ 辛 弘 佈 寬 狹 ︱ 辛 吸 納 多 寡
(卷下)綱講門入台天
︱ 庚 相 同 的部分︱ ︱ ︱ 辛 格 義 之 興 廢 ︱ 辛 佛 法 之 漢 化 ︱ 辛 文 化 之 融 斥 ︱ 辛 妙 有 之 思 想 ︱ 庚 結 論 己 此 期 佛 教 之 重 要 發 展 ︱ ︱ 庚 北 方 五 胡 十 六 國 地 區 ︱ 庚 南 方 東 晉 王 朝 庚 北 方 五 胡 十 六 國 地 區 ︱ ︱ 辛 佛 圖 澄 大 師 ︱ 辛 道安 大 師 ︱ 辛 鳩 摩 羅 什 ︱ 辛 補述 辛 佛 圖 澄大師︱︱壬 簡介 ︱ 壬 活 動 年 代 及 地 區︱︱癸 年 代299(卷下)綱講来自入台天(卷下)綱講門入台天
丙 歷 史 文 化 之 背 景 ︱ ︱ 丁 朝 代 變 遷 之 鳥 瞰 ︱ 丁 文 明 之 基 本 脈 動 ︱ 丁 本 時 期 文 化 的 特 徵 ︱ 丁 大 師 時 代 之 政 治 社 會 丁 朝 代 變 遷 之 鳥 瞰 ︱ ︱ 戊 總 結 前 代 ︱ ︱ 己 古 代 社 會 ︱ 己 帝 國 肇 始 ︱ 戊 時 期 之 分 類 ︱ ︱ 己 三 國 時 期 ︱己 兩 晉 時 期 ︱己 南 北 朝 時 期 ︱ 戊 朝 代 之 變 遷 與 分 合 丁 文 明 之 基 本 脈 動 ︱ ︱ 戊 文 明 的 定 義 ︱ 戊 文 明 的 影 響 ︱ 戊 本 時 期 的 文 明 發 展 巨觀︱ ︱ ︱ 己 總 結 前 代 之 文 明 ︱ 己 政 治 的 板 盪 造 成 人 民 的 遷 移 ︱ 己 多 元 文 化 的 相 互 激 盪 與 主 流 文 明 之 流 動
294
︱ 庚 判 攝 ︱ 庚 典 籍 ︱ 庚 教 法 己 俱 舍 宗︱︱ 庚 名 義 ︱ ︱ 辛 歷 史 背 景 ︱ 辛 釋名 ︱ 庚 弘 傳 ︱ 庚 判 攝 ︱ 庚 典 籍 ︱ 庚 教 法 大 綱 己 三 論 宗 ︱ ︱ 庚 名 義 ︱ ︱ 辛 造 論 ︱ 辛 釋名 ︱ 庚 弘 傳 ︱ 庚 判 攝 ︱ 庚 典 籍 ︱ 庚 教 法 丙 宗 派 佛 教 產 生 之 原 因 ︱ ︱ 丁 個 人 因 素
(卷下)綱講門入台天
293
(卷下)綱講門入台天
︱ 丙 宗 派 佛 教 存 在 之 意 義 與 價 值 ︱ 丙 面 對 宗 派 佛 教 之 態 度 丙 宗 派 佛 教 之存在︱︱ 丁 西 土 ︱ ︱ 戊 依 時 期 而 分 ︱ 戊 依 部 類 而 分 ︱ 丁 中 國 ︱ ︱ 戊 小 乘 ︱ ︱ 己 成 實 宗 ︱ 己 俱 舍 宗 ︱ 戊 大 乘 ︱ ︱ 己 三 論 宗 ︱ 己 天 台 宗 ︱ 己 華 嚴 宗 ︱ 己 淨 土 宗 ︱ 己 密 宗 ︱ 己 禪 宗 ︱ 己 唯 識 宗 ︱ 己 律 宗 己 成 實宗︱︱ 庚 名 義 ︱ ︱ 辛 造 論 ︱ 辛 釋名 ︱ 庚 弘 傳
(卷下)綱講門入台天
295
(卷下)綱講門入台天
︱ 丁 教 理 因 素 ︱ 丁 空 間 因 素 ︱ 丁 時 代 因 素 ︱ 丁 文 化 因 素 丙 宗 派 佛 教 存 在 之 意 義 與 價 值 ︱︱丁 意 義︱ ︱ ︱ 戊 圓 音 說 法 、 各 類 隨 解 ︱ 戊 方 便 多 途 、 歸 元 無 二 ︱ 戊 雖 有 法 諍 、 不 礙 解 脫 ︱ 戊 不 別 而 別 、 別 而 不 別 ︱ 丁 價 值 ︱ ︱ 戊 應 衆 生 機 ︱ 戊 契 佛 密 意 ︱ 戊 趣 入 有 門 ︱ 戊 攝 持 有 方 丙 面 對 宗 派 佛 教 之態度 ︱ ︱ 丁 專 宗 修 學 、 一 門 深 入 ︱ 丁 括 清 各 宗 、 不 宜 混 濫 ︱ 丁 調 和 同 異 、 避 免 本 位
304
︱ 辛 二 重 要 翻 譯 ︱ ︱ 壬 ︽ 放 光 般 若 ︾ ︱ 壬 ︽ 異 維 摩 詰 經 ︾ ︱ 壬 ︽ 首 楞 嚴 經 ︾ 戊 東 晉 之 佛 教 ︱ ︱ 己 政 治 大 局 與 社 會 趨勢之鳥瞰︱ ︱ ︱ 庚 偏 安 江 南 一 隅 ︱ 庚 存 續 華 夏 文 化 ︱ 庚 民 族 文 化 融 合 ︱ 己 此 期 佛 教 之 重 要 發 展
302
︱ 庚 康僧鎧︱ ︱ ︱辛 來 華 年 代 ︱辛 譯 出 經 典 ︱ 庚 支謙︱ ︱ ︱ 辛 生 平 ︱辛 翻 譯 ︱ 庚 康僧會︱ ︱ ︱ 辛 生 平 ︱辛 翻 譯 與 著 作 ︱ 庚 朱士行︱ ︱ ︱ 辛 生 平 ︱辛 功 績 ︱ 己 此 期 佛 教 之 特 色
303
(卷下)綱講門入台天
(卷下)綱講門入台天
戊 西 晉 之 佛 教︱︱ 己 政 治 思 想 環 境 ︱︱ 庚 門 閥 政 治 與 山 林 清 談 ︱ 庚 老 莊 思 想 ︱ 庚 以 道 釋 儒 ︱ 庚 僧 士 相 交 ︱ 己 重 要 的 譯 經 師 ︱︱ 庚 竺 法 護 ︱ 庚 竺 淑 蘭 ︱ 己 此 期 佛 教 之 特 色 庚 竺 法 護 ︱ ︱ 辛 生 平 事 績 ︱ 辛 二 重 要 之 翻 譯 ︱ ︱ 壬 ︽ 正 法 華 經 ︾ ︱壬 ︽ 光 讚 般 若 經 ︾ ︱壬 ︽ 勇 伏 定 經 ︾ ︱壬 ︽ 漸 備 一 切 智 德 經 ︾ ︱壬 ︽ 維 摩 詰 經 ︾ ︱壬 ︽ 首 楞 嚴 經 ︾ 庚 竺 淑 蘭 ︱ ︱ 辛 生 平
296
︱ 丁 了 解 不 足 、 發 揮 優 點 ︱ 丁 比 較 各 宗 、 融 攝 他 宗 乙 天 台 宗 之特 色 ︱ ︱ 丙 最 早 成 立 之 中 國 化 宗 派 , 亦 是 現 存 最 早 之 中國佛教宗派 ︱ 丙 教 理 體 系 嚴 整 ︱ 丙 實 踐 體 系 清 楚 ︱ 丙 解 行 並 進 、 教 觀 雙 美 ︱ 丙 具 足 完 整 性 ︱ 丙 次 第 性 ︱ 丙 基 礎 性 ︱ 丙 發 展 性 ︱ 丙 包 容 性 ︱ 丙 教 學 體 系 善 巧 而 實 際 與 修 道 相 合 乙 學 習 天 台 宗 之 目 的 與 效益︱︱ 丙 目的︱ ︱ ︱ 丁 欲 了 解 諸 佛 出 世 之 深 意 與 設教方便
附錄三:天台入門講綱全文科判 大 科 ︱ ︱ 甲 序 說 ︱ ︱ 乙 對 於 宗 派 佛 教 應 有 之 認 識 ︱ 乙 天 台 宗 之 特 色 ︱ 乙 學 習 天 台 宗 之 目 的 與 效 益 ︱ 乙 教 起 因 緣 ︱ 乙 教 所 被 機 ︱ 乙 五 重 玄 義 ︱ 甲 正 說 ︱ ︱ 乙 天 台 宗 之 名 義 ︱ 乙 天 台 宗 之 創 立 ︱ 乙 天 台 宗 之 思 想 淵 源 ︱ 乙 天 台 宗 所 依 之 經 論 及 歷 代 重 要 論 疏 ︱ 乙 天 台 宗 之 根 本 理 論 與 實 踐 方 法 ︱ 乙 天 台 宗 之 發 展 史 略 ︱ 乙 天 台 宗 在 中 國 佛 教 之 地 位 與 影 響 ︱ 甲 流 通 ︱ ︱ 乙 融 會 他 宗 、 圓 滿 佛 法 ︱ 乙 本 末 兼 顧 、 解 行 並 進 ︱ 乙 發 菩 提 心 、 自 他 兩 利 乙 對 於 宗 派 佛 教 應 有之認識︱︱ 丙 宗 派 佛 教 之 存 在 ︱ 丙 宗 派 佛 教 產 生 之 原 因
301
(卷下)綱講門入台天
(卷下)綱講門入台天
︱ 己 此 期 佛 教 之 特 色 己 重 要 經 典 之 傳 譯 與 教 理 之 傳入︱︱ 庚 安 士 高 之 譯 經︱ ︱ ︱ 辛 小 乘 禪 經 ︱辛 小 乘 教 法 ︱辛 小 乘 論 ︱ 庚 支 婁 迦 讖 之譯經︱ ︱ ︱ 辛 ︽ 道 行 般 若 經 ︾ ︱辛 ︽ 般 舟 三 昧 經 ︾ 戊 三 國 時 代之︱︱ 己 思 想 環 境 之 轉 變 ︱ ︱ 庚 聲 聞 教 法 式 微 佛教 ︱庚 自 由 思 想 興 起 ︱庚 士 夫 研 究 佛 典 ︱ 己 重要 之 翻 譯︱︱庚 曇 柯 迦 羅︱ ︱ ︱ 辛 東 來 年 代 ︱辛 譯 出 典 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