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壮族文化典籍对外翻译的新纪元1`

01壮族文化典籍对外翻译的新纪元1`
01壮族文化典籍对外翻译的新纪元1`

壮族文化典籍对外翻译的新纪元——兼评《布洛陀史诗》

黄中习

(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521)

摘要:本文简介了国内少数民族典籍对外翻译工作的新进展及国外壮学研究与翻译的新成果,认为《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填补了中国史诗研究与英译的空白,是民族典籍“走出去”的成功范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壮学研究成果对外翻译工作大有可为。

关键词:壮族文化;英译;《布洛陀史诗》

一、国内少数民族典籍对外翻译的概况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和谐共生共荣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多元一体的宏大文化体系,各个民族的文化文学异彩纷呈,各有特色,各领风骚。中华大地,传世的民族典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其丰富和完备的程度,堪称世界罕见。据统计,2008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就多达2392种,其中计有汉文典籍2282部,其中包括简帛117种、碑帖73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10部。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渠道和桥梁,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础条件,也是国家人文环境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今地球村世界,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紧密。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发展和翻译传播显得日趋重要。近年来,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下,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研究与翻译业已引起国内外学者译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国内,为了推动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对外传播、深化民族典籍翻译的研究,高等学校发挥自身的优势,关注传承文化的功能,创设民族典籍翻译的人才培养体系,南开大学、苏州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先后招收了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硕士生、博士生;汪榕培、王宏印、李正栓、韩家权、黄中习、金丽、王治国、李宁、王维波等一批学者和译家先后对壮族的《布洛陀》、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斡尔族的《乌钦》、突厥语族各民族的《玛纳斯》、赫哲族的《伊玛堪》、彝族撒尼人的《阿诗玛》等民族典籍进行了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国内民族院校率先组织了“首届全国民族典籍翻译研讨会”(广西民大,2012)、“2013中国少数民族文库外译学术研讨会”(西南民大)等专题学术研讨,探索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对外翻译的方法策略;“壮族典籍英译研究——以布洛陀史诗为例”(2008)、“20世纪西方英语国家壮族研究述评”(2008)、“瑶族典籍英译研究——

以《盘王大歌》为例”(2011)、“活形态民族史诗《格萨尔》翻译与传播研究”、“壮族么教典籍整理与德译”(2013)、“瑶族…盘王节?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研究”(2013)等等一批少数民族经典翻译研究课题获得了各类资助立项;《壮族历史文化概论》(英文版,2007)、《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2012)、《藏族格言诗英译》(汉英对照,2013)等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作品也先后出版发行,这些举措有力促进了民外翻译的人才培养,加强对外宣传我国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工作,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活力和软实力。

二、国外壮学研究与翻译成果的概况

在国内壮学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海外也不乏专家学者研究和翻译壮族的历史文化。在研究翻译壮族语言文化的外国学者中,述着丰厚的首先当属澳大利亚学者贺大卫(David Holm)。贺大卫是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亚洲研究院”(Asia Institute)教授、博士生导师,带着领博士生专门研究壮语和壮族文化。他长于研究壮族的语言与文本研究、民间宗教祭仪与歌谣探索等方面,其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肯定。贺大卫的主要代表著作包括《杀牛祭祖:中国西南地区古壮字文献研究》(Killing a buffalo for the ancestors: a Zhuang cosmological text from Southwest China,2003)、《招魂:中国南部广西的创世文本<布洛陀经诗>研究》(Recalling Lost Souls: the Baeu Rodo Scriptures, Tai Cosmogonic Texts from Guangxi in Southern China, 2004)、《古壮字文献研究》(The Old Zhuang Script,2005)、《古壮字文献研究:中国南部方言书写系统》(Mapping the Old Zhuang Character Script: A Vernacular Writing System from Southern China,2013)等。其中,《杀牛祭祖》和《招魂》这两本专着是用汉、壮、英、国际音标“四对照”的多语研究与翻译著作,是作者历经多年的田野考察、文字研究和多语翻译的心血结晶。贺大卫曾在广西、云南等地进行了10多年的实地采访、田野调查、收集资料和整理翻译的基础上,并结合《布洛陀经诗》的部分内容,进行文本研究和翻译探索,其述着先后于在英国、美国和泰国出版发行。

在美国,杰弗里·巴洛(Jeffrey G. Barlow)可谓是一位知名的壮学研究学者。这位历史学教授在互联网发布了他的壮族研究巨作《壮族历史文化的纵深研究》(The Zhuang: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ir History and Their Culture,又译:《壮族:他们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性》,2005)该书是西方学者关于壮族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专着。作者采用传统的溯源式叙事范式,考察壮族的历史根源及其发展变迁,全书以20章的宏大篇幅,从远古历史到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直至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全面论述了壮族历史文化的长时段发展脉络及其主要特点。

另外一位国外壮学研究专家是美国的白荷婷(Katherine Palmer Katekaup)教授。白荷婷博士是民族问题研究专家,曾在中国留学,多次到云南考察壮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历史及发展现状。她的代表作是《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Creating the Zhuang: Ethnic Politics in China,2000)。仅从书名看,就知道白荷婷的著作是海外“他者”研究壮族的“他者”成果,别是一家。白荷婷认为,壮族原先既无共同文化和历史来源,后来亦无彼此间的普遍认同,“壮族纯粹是共产党的创造”,其研究发现有成见

偏颇之嫌;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到诸如“族群情境论”(circumstantialist)之类的国外当代民族问题的研究方法、学术倾向和观点立场,并进而进行国际间的学术对话与交流。

三、《布洛陀史诗》填补了中国史诗研究与英译的空白

我们编译的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史诗》是国际音标注音的壮汉英对照版本。全诗共十一篇,加上《序诗》,共精选近3500诗行,各分五行对照(古壮字、壮文拼音、国际音标、现代汉语译文、英语译文),其中古壮字1万多个,现代汉语译文约3万字,现代英语译文用词近5万个。该书主要是在壮学研究经典之作《布洛陀经诗》和《壮族么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的基础上,经壮学专家和英语学者精选编译而成。该书由著名典籍翻译家汪榕培作序,为百色学院外语系韩家权教授主持的2008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壮族典籍英译研究——以布洛陀史诗为例”(08XYY020)的结项成果之一。它根据《布洛陀经诗》和《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相关的创世内容精选编译而成。我们课题组成员大都是壮族本土学者,能说地道的布洛陀文化发源地田阳县的壮族方言,熟悉了解壮族的传统文化,对原典文本有深刻的理解。我们本着保持史诗古籍原貌的原则,按创世内容归类,将原版相关章节、段落和诗句,精选编排,调整合并,编辑理顺,使叙述的创世故事相应集中,文字表达忠实通顺,使《布洛陀史诗》既高度浓缩,富有诗意,又有全面整体感和艺术特色。

《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以诗歌语言、多语对照、原文注音的形式,生动描述了布洛陀造天、造地、造太阳、造日月星辰、造火、造谷米、造人伦制度、造禳解消灾习俗、造功成还愿的形式等等“造化”过程,告诉人们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农作物和牲畜的来历,以及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人伦规范等,歌颂了壮族祖先布洛陀这个半神半人的祖先创造人类自然、规范人文伦理的伟大功绩。在内容上,它融壮族的神话、宗教、哲理、伦理、民俗为一体,包含壮族特色的文化思想、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及艺术想象力,它以歌谣艺术的方式,体现了壮族的文化传统、生活经验和审美趣味,彰显着壮族人民精神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布洛陀史诗》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经典,是壮族先民从生活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事象而生发的意欲所求,它集合理的想象和精神上的寄托及共同愿望之大成,反映壮族原生态的信仰观念、生活哲理、道德观念、文化心理、感情体验、行为方式、功利追求和道德规范,折射了壮族先民从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由晚期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化、秩序化社会的漫长历程和生动图景。它是壮族传统精神文化的历史纪录,是壮族先民的一部原生形态文化的百科全书,是我国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学术研究和翻译研究的价值。《布洛陀史诗》以逐行翻译、传神达意为翻译原则,其研究“翻开了壮族典籍以至中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新篇章, 标志着中国民族典籍英译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卓振英、李贵苍,2008)正如著名翻译家汪榕培(2012)教授在该书序言指出的那样,它的出版“填补了中国史诗英译及其研究的空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多民族史诗的绚烂传统,也为中国多民族的文化全面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开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新战略,其中也包括加强文化建设、文化传承、增强中国软实力的问题。而作为发展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要不断增强对外文化翻译与交流。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翻译是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积极因素和重要手段,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在内的中国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工作,需要大力推进,可谓任重道远。

翻译是不同语言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译者是不同语言文化的摆渡者。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唯有文化的,才是经典的,唯有经典的,才是永恒的。而“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前提一是保持民族本色,二是要译介到世界上去,没有译出,就没有世界可言;互不认识,互不了解,就难以进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当前,我国进一步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需要跟多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多了解中国。而我国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学的项目)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保护、继续传承和翻译传播,这个领域中的“世界需要更多了解中国”的工作需要继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中外学者都在努力,开局良好,但任重道远。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研究与实践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还远远不足,需要更多的外语学者和译者关注,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需要更多的各级研究项目立项资助支持,需要更多的少数民族典籍的翻译版本,哪怕是编译的、选译的、译介的也好,这都会有助于国外读者更多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活力, 让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近国外读者。

参考文献:

[1]韩家权等. 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2]张声震. 布洛陀经诗[C].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3]张声震. 壮族么经布洛陀影印译注[C].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4]卓振英,李贵苍. 壮族典籍英译的新纪元——试论壮族《么经布洛陀》英译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 2008(4).

附:

作者简介:黄中习(1966 - ),男,壮族,广西田阳县人,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教授,文学博士,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民族典籍翻译的教学与研究, 联系方式:wongzx@https://www.360docs.net/doc/af211049.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