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歌圩文化与经济互动探究——以南宁市为例

合集下载

壮族的歌圩节——三月三

壮族的歌圩节——三月三

壮族的歌圩节——三月三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歌节。

壮族人的歌节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隋唐时期。

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壮族的歌节,并开始在南宁举行歌节。

节日期间,壮族同胞们吃五色糯米饭、会歌、抛绣球……节日气氛浓厚,热闹非凡。

以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是武鸣县合旗村的三月三的介绍。

关键词:合旗村壮族歌节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壮族聚集人数最多的省份。

广西首府南宁市的许多县都是壮族人的聚居地,武鸣县就是其中一个。

众多的壮族人聚集居住,使得壮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完整的保留。

在壮族众多的特色文化元素中,节日文化如同一颗明星般熠熠发光。

三月三、七夕、中元节、九月九等等都是当地十分独特的节日。

为了进一步了解壮族的节日文化,我把三月三作为一个案例对武鸣县的合旗村进行了调查。

(一)节日起源歌节又叫歌圩节,壮语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去歌场唱歌。

歌圩是壮族人民自古就有的风尚。

古老的壮族长期在山野从事繁重的农耕劳动,为了打破可怕的寂寞、提高劳动效率,在各个山头劳作的人们开始相互对歌。

人们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随后他们又借助歌声相互表情达意,或结婚姻,或交朋友,增加了生活的乐趣。

壮民们以歌声显示自己的才华和心灵的高尚。

因此,壮族人个个能歌善歌。

壮族关于歌节起源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其中以刘三姐的故事最为著名和普遍认同。

刘三姐原来并不叫刘三姐,而叫刘三妹,是唐代出现的歌仙。

故事流传到后来,人们把刘三妹改成了刘三姐。

刘三姐天生一副圆润的好歌喉,聪明机灵。

她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与爱情、揭露和讽刺地主的剥削压迫。

刘三姐的行为赢得了贫苦大众的赞赏和支持,她成了人们心中的歌仙,但同时她也成了地主的眼中钉。

一年三月初三,刘三姐上山砍柴,地主派人砍断了她攀爬的山藤,刘三姐坠崖而亡。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歌仙,就在她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这便形成了歌节。

节日食品五色糯米饭是三月三必不可缺的食品。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1. 引言1.1 引言广西壮族民歌作为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承载着壮族人民对生活、情感和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在当代社会,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和音乐技术的创新,广西壮族民歌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展现出不同于传统的新表现形式和创新发展路径。

本文将从传统艺术特色、现代表现形式、创新发展路径、当代文化中的价值以及国际影响等方面对广西壮族民歌进行探讨,旨在探寻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2. 正文2.1 广西壮族民歌的传统艺术特色广西壮族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广西壮族民歌的歌词多为叙事性,内容丰富,涵盖了生活、爱情、战争等各个方面。

这些歌词大多是口传心授,承载着壮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通过歌唱方式传承至今。

广西壮族民歌的音乐节奏多样,旋律优美动听,节奏鲜明,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壮族民歌常常以二重唱或者多重唱的方式呈现,歌手之间配合默契,旋律优美动人。

广西壮族民歌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单独演唱的形式,也有合唱、对唱等形式,这些形式让民歌更加生动有趣。

广西壮族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展现了壮族人民的情感、智慧和生活态度,被视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2.2 广西壮族民歌的现代表现形式广西壮族民歌在现代表现形式中注重舞台表演。

传统的民歌演唱形式逐渐向舞台表演发展,通过舞蹈、服饰和道具等元素的加入,使民歌表演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广西壮族民歌在现代表现形式中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

现代音乐的节奏感和编曲方式赋予了广西壮族民歌新的音乐魅力,使其更具有时代感和市场竞争力。

结合现代录音技术和音乐制作手段,广西壮族民歌在音乐作品的录制和传播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在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环境下,广西壮族民歌还积极融入跨界合作和文化创新。

与其他地域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跨界融合的作品,丰富了广西壮族民歌的表现形式,拓展了其文化影响力。

广西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壮族三月三”为例

广西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壮族三月三”为例

【摘 要】本文以“壮族三月三”为例,分析广西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现实困境的原因为受时代变迁和外部冲击的影响,提出传承和发展广西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策略:增强文化认同感,打造文化符号,释放文化价值;发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创新庆祝模式,释放经济价值;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撑,释放政治价值。

【关键词】广西 民族传统节日文化 传承 发展 策略【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44-02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的民族传统节日,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壮族三月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包括“壮族三月三”在内的民族传统节日庆典活动虽然形式未减,但是人们参与的热情与日俱减,尤其较之西方的“洋节日”,不能不说还是太过冷清。

近年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有更多更高需求。

在此背景下,对于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广西来说,加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建设、打造节日文化品牌,繁荣民俗文化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因此,本文拟以“壮族三月三”为例,从全面提升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价值的角度探讨广西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现状及新形势下的传承发展策略。

一、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文化发展现状“壮族三月三”,又称“上巳节”,即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

据历史资料显示,从魏晋时开始,就将“上巳节”定在农历三月初三。

“壮族三月三”被壮族人民称为“窝埠坡”“窝坡”,意思就是到室外或田间唱歌,于是“三月三”又被叫作“歌圩节”。

关于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由,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其中一种说法是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但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

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农历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但流传最广的传说是关于刘三姐。

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揭露财主们的罪恶,有一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

关于壮族歌圩节的作文

关于壮族歌圩节的作文

关于壮族歌圩节的作文壮族歌圩节,那是壮族人民盛大而独特的节日,是他们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无数的欢乐、情感与传承。

歌圩节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这一天,壮族的村村寨寨都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

人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纷纷赶往歌圩的聚集地。

走进歌圩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五彩斑斓的装饰。

彩旗飘扬,鲜花簇拥,营造出了浓郁的节日氛围。

男女老少,成群结队,欢声笑语不断。

歌圩节的重头戏自然是对歌。

男女歌手们分组站立,用他们那嘹亮而富有韵味的嗓音,唱出一首首动人的歌谣。

歌声此起彼伏,或悠扬婉转,或激情澎湃。

他们所唱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表达爱情的甜蜜,有诉说生活的艰辛,有赞美家乡的美丽,也有歌颂祖先的功绩。

在歌声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壮族人民的真诚、善良和勤劳。

对歌不仅仅是一种歌唱表演,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智慧的较量。

歌手们需要根据对方的歌词迅速做出回应,既要押韵,又要有意境。

这不仅考验着他们的歌唱技巧,更考验着他们的应变能力和文化素养。

而观众们则在一旁听得如痴如醉,不时为精彩的对唱鼓掌叫好。

除了对歌,歌圩节上还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

壮家的青年男女们通过抛绣球来传递爱意。

美丽的绣球在空中飞舞,象征着美好的缘分。

还有板鞋竞速,大家齐心协力,步伐一致,展现出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歌圩节的美食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具有壮族特色的美食。

五色糯米饭是必不可少的,那鲜艳的色彩让人一看就食欲大增。

还有艾叶粑粑,散发着艾叶的清香,口感软糯。

品尝着这些美食,仿佛品尝到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滋味。

孩子们在歌圩节上也格外欢乐。

他们奔跑嬉戏,脸上绽放着天真无邪的笑容。

大人们则聚在一起,交流着家长里短,分享着生活的喜怒哀乐。

壮族歌圩节不仅是一场欢乐的盛会,更是壮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这个节日,壮族的语言、音乐、舞蹈、服饰等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它让年轻一代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壮族歌圩节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民族文化情感里的奇葩——壮族歌圩

民族文化情感里的奇葩——壮族歌圩

民族文化情感里的奇葩——壮族歌圩她是人们劳作时从心底传出的希望之音,节日聚会时欢唱的喜庆之乐,择配传情时灵动的热烈之曲,她是壮乡人民的情感依托——歌圩。

凡壮族聚居地区均有歌圩的活动,歌圩是壮族民歌的自然载体,它已成为壮族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代表形式,造就了壮族特有的“歌圩文化”。

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

它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

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人称之为"墩圩"。

一、歌圩的历史渊源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的祭祀活动。

在红水河流域的广西东兰、巴马、凤山、天峨、南丹县一带,每年新春到来之际,都要隆重欢度传统的“蛙婆节”,举行盛大的“蚂拐”歌会,整个活动以崇蛙、奉祀“蛙婆”(又称“青蛙姑娘”)为中心,贯穿于正月始末。

歌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发展阶段,其性质、内容、形式、规模及功能都发生了各种演变——由“娱神”向“娱人”过渡,从“舞化”朝“歌化”发展。

例如“蚂拐节”在“祭蚂拐”期间,人们装牛扮马,或舞起斗笠簸箕,或男女盘歌对答;在“葬蚂拐”之后,青年们跳起“蚂拐舞”,这就是祭典中伴随产生的自娱形式——由“娱神”向“娱人”、由“舞化”向“歌化”发展。

广西钦州市壮族民间,每年中秋前后举行的“跳岭头节”,据清道光《钦州志》卷一记载:是期,“延巫者花衣裙,戴鬼脸壳击两头鼓……狂歌跳跃于神前,村男妇于坛戏歌,互相唱和,名曰:跳岭头。

曰不如此不丰稔”。

反映了原始祭祀仪式从“娱神”到“娱人”、从“群舞”到“群歌”、从“舞化”到“歌化”从而形成群体性酬唱的歌圩的过程。

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

"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

论壮族山歌文化及其旅游开发——以南宁市隆安县为例

论壮族山歌文化及其旅游开发——以南宁市隆安县为例
大摆歌台 , 通宵达旦 , 对唱山歌。此外 , 还
崇左市 , 西 接大新 县 、 天等县 , 北 同平果县
隔河相望。 地处右江河谷 、 土地肥沃 , 属南 亚热带季风气候 , 湿润多雨 , 日照充 足 , 夏
隆安县 的壮族是 我们 常说 的南 壮 , 它 的山歌具有广西壮族山歌的共 同特点。 壮 族 山歌历 史悠久 , 源远流长 , 有关 壮族 山
( 三 )壮 族 山歌 具 有 独 特 的 艺术 特 点
多, 熔岩地貌分布广泛 , 形成奇峰异洞 、 山
清水 秀 、 绚丽多姿 的亚热带景 观。境内有 著 名的 自治 区级 的风 景 区——龙 虎 山风 景区、 仙痕洞 自然风景 区 、 渌水江漂流 , 等 等。虽 然隆安县旅游资源丰富 , 但 仅限于 自然景观 的欣赏 , 在 旅游资 源开发 、 旅 游 基础设 施建设 、 旅游 区域 的协调能力以及
明 了壮族 山歌具 有 巨大 的保护 和研 究 的 价值。
( 二) 壮 族 山歌 内容 丰 富
潘 其旭先 生在《 壮族 歌圩概 论》 中介
绍道 : “ 桂 中及左 江一带 的壮族 以押脚韵 为主体 , 桂西红水河及右江流域 的壮 歌以 押腰 脚韵 为主体 , 其 中有五子句 和七 字句 两种 , 个别有 长短 句及 叠句 的长歌体…… 所谓 ‘ 腰脚 韵 ’ , 就 是下句 的 ‘ 腰’ , 要 押上 句末 即 ‘ 脚’ 的韵 ……这 样就形 成 了十分 严谨的一首多韵连环式 的韵律结构。 唱和
源, 等等 。全县有壮 、 汉、 瑶等 1 2个 民族 ,
其 中壮族 占全县人 口的 9 4 . 6 0 %。 隆安县旅游 资源 丰富 , 动植物 资源较
在世 中 , 彭祖寿命八 百岁 , 公 老寿命 万年 冬 。” 哭丧歌即办丧事道公 做打斋道场时

广西壮族的传统习俗——歌墟

广西壮族的传统习俗——歌墟

作者: 黄修义
作者机构: 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民俗研究
页码: 71-72页
主题词: 壮族人;传统习俗;基本内容;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农村;文娱活动;群众性;山歌;女青年;对唱
摘要: <正> 歌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农村中的一种群众性文娱活动,是壮族人民定期聚会唱歌,并以男女对唱情歌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习俗。

各地的歌墟每年举行一二次或三四次不等。

多在春秋两季举行,一般都有固定的日期。

春季多在春节,以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秋季多选在中秋节前后。

忌讳相邻地方同期举行。

歌墟有固定的歌场,设在离村庄不远的坡地、山前、河边的竹林树荫之下,或其他空旷的郊野。

每到歌墟期间,壮族。

[壮族,三月三,文化,其他论文文档]对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文化功能探析

[壮族,三月三,文化,其他论文文档]对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文化功能探析

对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文化功能探析对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文化功能探析对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文化功能探析: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对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文化功能探析一、“三月三歌圩节”的起源及活动内容在广西,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

“歌圩”在壮语中又称为“圩欢”、“圩逢”、“笼峒”或“窝坡”。

尽管“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

在广西有很多着名的歌圩,比较着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田阳的乔业、都安的棉山、宜山的下涧、田东的仰岩、柳州的鱼峰山等处。

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

每次歌节会持续两三天,歌圩活动主要内容:①以歌传情,即男女青年以歌为媒,唱歌求偶,所唱有见面歌、求歌、接歌、对歌、交情歌、定情歌、誓盟歌、思恋歌、离别歌、相约歌等歌式。

参加者也多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有时老人和小孩也前来助兴游乐;②赛歌赏歌,歌手们通过赛歌来展示智慧,有盘歌、猜歌、对子歌、故事歌和斗歌、抢歌、和歌等歌式,众人也多以以赏歌为乐;③游艺自娱,有抛绣球、斗蛋等活动,还有壮戏、师公戏、唱采茶和其他歌舞表演。

歌圩所唱涉及到内容也很广泛,有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岁时农事、社会生活、伦理道德、恋爱婚姻等各个方面,几乎无事不歌。

至于歌圩源起于何时,意见各异。

在广西崇左宁明县古老神奇的岩画上,我们可以看到距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歌圩场面,这告诉我们壮族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集体歌唱的风俗习惯。

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

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

宋代《太乎寰宇记》的记载“男女盛服……聚会作歌”。

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广西壮族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壮族,他们的民歌不仅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文化和情感,更展示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创新发展。

本文将从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和创新发展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

一、艺术特色1. 壮族民歌的音乐特色壮族民歌的音乐特色主要表现在其曲调、节奏和表达方式上。

壮族民歌的曲调舒缓柔和,富有优美的旋律,充满了自然的韵味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节奏方面,壮族民歌以自然流畅的韵律为主,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壮族民歌还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著称,歌者常常通过特定的声音、音调和唱腔来抒发情感,使人感受到深厚的情感内涵和强烈的民族情感。

壮族民歌的歌词通常选自壮族古老的文学作品,如《侗族诗选》、《壮族诗歌选》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歌词大多以壮族独有的民族语言创作,既展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又反映了农耕文化的特点,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人文情怀。

壮族民歌的表演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而备受瞩目。

在壮族的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中,民歌表演常常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载体,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壮族民歌的表演艺术通常以户外自然舞台为主,歌者们通过自己的歌声和身姿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使人感受到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交融之美。

二、创新发展1. 多元化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壮族民歌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如今,壮族民歌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歌唱表演,丰富多彩的舞蹈、戏曲和音乐剧等形式也开始被融入使壮族民歌的艺术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2. 融合现代元素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壮族民歌也积极融合现代元素,使其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一些壮族民歌作品开始融入流行音乐元素,加入了现代音乐器乐和编曲手法,使其更具时代感,更受年轻人的喜爱。

为了更好地表现壮族民歌的艺术魅力和民族文化特色,一些地方开始将民歌表演与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将民歌表演场景化,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观众。

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

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

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广西壮族的传统文化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状况。

壮族,作为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壮族的民族特色,还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本文首先对壮族的历史背景进行简要回顾,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接着,将详细介绍壮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等方面,揭示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壮族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分析传统文化对壮族人民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还将关注壮族在当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实现壮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促进壮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建议,以期为壮族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化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二、壮族的传统文化壮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壮族的传统文化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宗教、民俗、饮食以及建筑等。

语言方面,壮语是壮族人民的主要交流工具,它承载着壮族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壮语的丰富词汇和独特语法结构,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在文字方面,壮族曾经使用过方块壮字,这是一种基于汉字但又有自己独特系统的文字。

尽管现在方块壮字的使用已经大大减少,但它仍然是壮族文化的重要遗产。

文学方面,壮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如《布洛陀》《姆六甲》等,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和信仰,也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艺术方面,壮族的传统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刺绣等,这些艺术形式往往与壮族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紧密相连。

例如,壮族的刺绣艺术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设计而著称,是壮族女性智慧和技艺的结晶。

音乐和舞蹈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壮族民歌《赶歌圩》的艺术特色分析

广西壮族民歌《赶歌圩》的艺术特色分析

国东盟 艺术 教育成果展演优秀 作品奖。笔者 有幸作为 艺术 展演 团队的指导老师,全程 参与 《 赶 歌圩 》的训练 指导工作 。因 此 ,想 从歌 曲的艺术特 点、音 乐风 格和 演唱训练 等方 面,谈谈 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为更好 的演 唱和展示 广西民族合 唱 ( 尤 其是 男声合 唱)的艺术魅力 ,更好 的传承 、保护和发展 “ 壮族歌圩 ”文化 ,进行有益的实践和探索研究。
广 西壮族 民歌 赶 歌 圩 的 艺 术 特 色分析
邹 建 军
摘 要: 《 赶歌圩》是 以 ‘ ‘ 壮 族三 月三歌圩 活动 ”为主题 构思的三 声部 男声合唱原创作 品,具 有那坡 山歌 “ 过 山腔音
调’ ’ 的旋律韵味 .热情欢 快与抒情 悠长相结合 的节奏韵律 : “大小调 式交替 的横 向调性布局 ”与 “ 柔关、明亮主题纵 向交 替 出现 的 复调 多 声部 创作 手 法 自然 巧妙 、 浑 然 天 成 ; 通 过 “ 唱跳 演 结合 的 艺 术 表 演和 汉壮 语 结 合 的 演唱 特 色 ,描 绘 了一 幅
然 天
旋律素材取材于桂西南那坡 山歌 “ 三月壮乡风光美 ”的过 山腔音调 。主要采用 了过 山腔 的高腔直腔式 ( 5 - 3 ) 和 中弹短 腔式 ( 5 - i )的格式。歌 曲旋律动机 以主和 弦音 6 3和副和 弦音 5 2组合在 中声部 自然展开发展 。与孙宝林改编 的广西经典
民歌合唱 《 赶圩归来阿里里》 的 6 3和 6 2为歌 曲的引子和调式特 点展开有异 曲同工之妙 。中声部为旋律声部 ,低声部作为 和 声低 音,高声部旋律作为主旋律 声部的色彩填充声部展开,三声部和谐结合,出现的 7音 ,呈现 了以变宫为角 的临时短 暂离调,别有一番风味。通过钢琴伴奏的引领,歌 曲进入慢板部分 ,由# f小调 自然交替过渡 转到 E大调 ,旋律采用 多声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来历与习俗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来历与习俗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来历与习俗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来历与习俗习俗就是习惯,风俗;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承的风尚、礼节、习性。

形成风俗的事件都挺大,挺普遍,而习俗可大可小,可普遍也可特殊细小。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来历与习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来历: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

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

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

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

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阿昌族会街节是户撒和腊撒地区的传统节日。

过去多在农历九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5 天左右,现在已改在国庆节前后的三天举行。

习俗:“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采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者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

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有精彩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广西壮族三月三习俗1、对歌谈情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

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

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

壮族歌圩文化

壮族歌圩文化

壮族歌圩文化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着独特的文化与传统。

其中,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以其悠久的历史、浓厚的生活氛围和独特的表演形式,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壮族歌圩,就是壮族人民用歌唱表达自己的情感、生活、快乐和悲伤的场所。

壮族歌圩活动多以村庄或者社区为单位,通常在夜晚举行。

在音乐家和歌手的带领下,参与者们排成圆形或长方形,在圩场上唱歌、跳舞、演奏乐器,以此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壮族歌圩起源于古代壮族社会,南方壮族地区最早的歌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

最初的歌圩通常是为了庆祝丰收、迎接客人、宣布重大决策、治病、祭祀神明等而举行。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富有文艺性的表演形式。

在壮族歌圩中,歌曲、舞蹈、器乐等都是重要的表演形式。

那些歌曲跳舞的场面非常具有观赏性,而且参与者往往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歌手和舞者。

壮族的歌曲悠扬动听,歌词多以田园风光、情感表达为主题,往往能够深深触动观众的心灵。

壮族歌圩还有着丰富多样的器乐表演,如竹笛、铜铃、锣鼓等。

这些乐器都有其特定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特点,能够通过音乐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形象。

在壮族歌圩中,各种器乐的演奏与歌唱舞蹈相结合,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绚丽多彩。

除了歌唱舞蹈和器乐,壮族歌圩还保留了一些传统的表演形式,如剧目表演等。

这些剧目往往通过舞蹈和戏剧的方式,讲述着一些古老的传说和故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特点。

壮族歌圩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人们传承与表达文化的方式。

在壮族社会中,歌圩被视为一种社交活动,人们通过参与歌圩,互相联络感情,以及传承、弘扬族群的文化传统。

壮族歌圩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平台,吸引着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和交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壮族歌圩也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

现代的歌圩活动中,加入了更多的元素,如现代舞蹈、流行歌曲等,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和欣赏。

这种创新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歌圩的地方性表现及其意义

歌圩的地方性表现及其意义
第二,在空间上,“航 单”的 地 点 一 般 是 特 定 范 围 内 民 众 普 遍 认 可 的 一 个 公 共 空 间 。 在 过 去 ,它 多 在 空 旷 的 郊 野 、特 别 是 在 村 落 之 间 交 通 相 对 比 较 便 利 的 地 带 ,现 在 则 主 要 在 乡 镇 中 心 所 在 地 。 通 过 比 较 “附 表 ” 和靖西、德保两县县 志 的 统 计 数 字,也 可 以 印 证 这 种 变化:在县志中,靖 西 同 类 统 计 数 字 是 49 次,德 保 县 为 29 次 ,均 少 于 “附 表 ”。 从 二 者 重 合 的 部 分 来 看 ,现 在 还 活 跃 着 的 “航 单 ”主 要 在 乡 镇 所 在 地 和 部 分 村 屯 。 而不重合的部分,从 名 称 上 看,多 在 郊 野 或 比 较 僻 远 的村屯,如 靖 西 县 的 “动 潘 弄 歌 圩 ”、“洞 莫 怀 歌 圩 ”、 “古绸歌圩”、“新 靖 青 蛇 山 歌 圩”、“那 廩 歌 圩”、“弄 达 八歌圩”和德保的 “叫 蔗 歌 圩”、“巴 龙 歌 圩”、“坡 腾 歌 圩 ”等 。 在 德 靖 壮 语 中 ,“弄 ”和 “巴 ”指 “石 山 ”,“那 ”是 指 水 田 ,“坡 ”是 壮 语 中 土 坡 谐 音 ,“叫 ”即 山 坳 ,“古 ”指 树根,“动”和“洞”意为“一片”或“一带” 。 [5](P210~252)
第一,在时间上,“航 单”的 发 生 季 节 是 相 对 集 中
收 稿 日 期 : 2011-08-20 作者简介: 陆晓芹(1972~ ),女,壮族,广西靖西县人,民俗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① 德保称为“航端”,其中“单”与“端”的读音相近,为行文方便统称为“航单”。 ② 台湾人类学者高雅宁发现,在靖西县大甲一带,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航单”(私下交流,2005年)。

论壮族“三月三”歌圩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壮族“三月三”歌圩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壮族“三月三”歌圩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内容摘要】三月三是壮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以唱歌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祭祖节日,也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在三月三的那天,我们这里特别开展了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活动。

“歌圩”就是壮族人民在对歌过程中产生的集会形式,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

而歌圩节活动上的抛绣球,唱山歌等,都表现出壮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三月三”歌圩节作为壮族文化的载体,由于近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上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使得壮族文化难以传扬,故歌圩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需要全社会给予建议一同解决。

【关键词】传统节日;歌圩节;传承和发展;建议壮族在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从而铸造出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

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发展的,是壮族人民重要的节日之一,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壮族“三月三”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文化概述(一)壮族“三月三”歌圩的起源壮族“三月三”歌圩历史悠久,是壮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演变产生的,是壮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对于壮族人民而言既是祭奠祖先的节日,同时也是壮族的歌圩节。

之所以叫歌圩节,[1]据吴超在《中国民歌》一书中解释:“‘是外族人给壮族歌节所定之名,壮语叫‘观龙垌’意为田间去唱山歌,有些地方称‘欢窝敢,意为出岩洞外唱的歌’”,也就是说,歌圩是歌节的承载和表现形式,是以圩日的集会形式来表现歌节的内容。

歌圩也成为广西称为‘民歌之乡’的代名词。

歌圩是壮族人民在特定时间自发组织的对歌活动,在古代的时候,壮族的祖先都是以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经过不断的演化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歌圩的形式,而关于歌圩节是如何形成,各地也有着不少的传说。

有的说是为了祈祷丰年;也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歌仙刘三姐,而关于刘三姐这个传说,相传在唐代的时候,壮族出现了一位歌仙叫做刘三姐,她聪明过人,十分擅长唱山歌,并且用山歌来歌颂劳动,唱出穷人们心中的愤懑,这就使得财主乡绅对她产生了怨恨,因此,在一年的三月三,地主乘刘三姐上山砍柴的时候,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得刘三姐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她遇难的那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而歌圩就在此基础上形成。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广西壮族民歌是广西壮族群众创造的音乐文化艺术形式,它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广西壮族民歌主要表现富有南疆气息的田园风光、生活习俗和祖先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以及反映生活中的感情、思想和生存状态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特点(1)旋律美妙优美:广西壮族民歌的旋律多为四声调式,多数采用5度间隔的旋律,旋律流畅、优美、婉转动人,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2)柔和细腻的音乐风格:广西壮族民歌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情感细腻、柔和、缓慢,并通过声乐技巧、节奏动作和口型等方式表现感情。

(3)多重声部的吟唱方式:广西壮族民歌主要是由多名歌手同时演唱,由多重声部组成,既强调和谐、统一,又反映了群体创作的表现方式。

二、文字特点(1)咏史怀古,抒写国土深情:广西壮族民歌的歌词多以吟咏历史、反映日常生活为主题,其中不乏描写深情的乡土风光和地方特色,抒发对祖国土地的深情,表现民族感情。

(2)明快通俗,表现真实生活:广西壮族民歌的歌词通俗易懂、耐听,既表现了真实生活,又反映了广西壮族人民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民间艺术。

三、表演特点(1)身体语言的表演方式:广西壮族民歌的表演方式有美妙的声腔和优美的袖舞,舞蹈和姿势也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

(2)多种载体传颂:广西壮族民歌流传渠道多样,既有口耳相传,也有书写记载、电视广播传播等多种方式,是广西壮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发展广西壮族民歌在传承的同时,也进行着创新发展。

在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广西壮族民歌结合当代的音乐、艺术和文化元素,进行了不少新的尝试和创新,例如:(1)探索跨界融合:广西壮族民歌进一步与不同的文化表达方式进行融合,例如与现代流行音乐、舞蹈等进行跨界合作,创新出独具风格的广西壮族民歌风格。

(2)推广传承和开拓市场:广西壮族民歌利用现代技术不断扩大其影响力,通过建设广州民歌馆、开展文化旅游等方式推广传承,同时也在市场化方面开拓市场,为广大民歌传承者提供了收入渠道。

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传播调查报告5篇

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传播调查报告5篇

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传播调查报告5篇第1篇示例:广西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山歌文化是该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山歌作为广西壮族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他们的情感、思想和文化传统。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传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本文通过对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传播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现状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调查背景广西壮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其山歌文化在当地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山歌是壮族民间传统歌谣的一种,内容涉及民族传统、历史故事、生活琐事等,歌词简单质朴,旋律优美动听。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广西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部分传统山歌已经濒临失传。

二、调查方法为了解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传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多种调查方法:通过走访当地村落,与当地壮族老人交流,了解他们对山歌文化的态度和看法;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西壮族青年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山歌文化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与文化艺术机构、学者专家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山歌文化传播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三、调查结果1. 受访壮族老人认为,山歌是广西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他们表示希望广大年轻人能够重视传统文化,积极传承和发扬山歌文化。

2. 调查发现,部分广西壮族青年对山歌文化的认知度较低,很少有人能够唱出完整的壮族山歌。

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快、传统文化教育不足等原因所致。

3. 文化艺术机构和专家学者认为,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传播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培养一批懂得欣赏和传唱山歌的青年人才,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山歌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广西壮族的山歌文化。

四、发展建议1. 加强对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成立专门的山歌文化研究机构,开展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

2.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山歌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建立相关网站和平台,让更多人通过网络了解和喜爱广西壮族的山歌文化。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广西壮族民歌是中国民歌中的一支重要分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西壮族民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并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创新发展。

本文将围绕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和创新发展展开探讨。

一、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1. 丰富的内容广西壮族民歌的内容涉及生活、劳动、爱情、婚姻等方方面面,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百态和社会风情。

劳动歌曲是广西壮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歌颂了壮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团结精神,如《摆鱼歌》、《鱼乡之歌》等。

爱情歌曲也是广西壮族民歌的特色之一,情感真挚,动人心弦。

2. 独特的曲调广西壮族民歌以其独特的曲调风格吸引了众多的听众。

其曲调多为旋律优美、旋律简单而朴实,与壮族人的生活和语言紧密相连,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如《山歌唱晒秋》、《长歌》等广西壮族民歌曲调优美动听,令人流连忘返。

3. 多样的表现形式广西壮族民歌的表现形式多样,有独唱、二重唱、重唱等形式,同时还有合唱、对唱等形式。

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内容中,广西壮族民歌能够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其多样的魅力。

1. 传承与创新并重广西壮族民歌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发展,充分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民族文化的元素,创作出一大批新颖的歌曲作品,如《花儿红》、《十送红军》等,这些新作品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又具有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2. 新型演唱形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广西壮族民歌的演唱形式也在不断创新。

除了传统的独唱、合唱形式外,近年来还涌现出了舞台剧、音乐剧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在演唱技巧和艺术表现上进行了突破和创新,更加符合当代受众的审美需求。

3. 跨界融合广西壮族民歌在创新发展中,还注重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如与舞蹈、戏曲、器乐等形式的跨界合作。

这种融合不仅能够丰富广西壮族民歌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可以为其他艺术形式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实现双赢的效果。

三、广西壮族民歌的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展望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广西壮族民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传承问题、市场化问题、人才培养问题等。

壮族歌圩:歌声中的民俗风情

壮族歌圩:歌声中的民俗风情

壮族歌圩:歌声中的民俗风情在壮族的漫长历史和文化传统中,歌圩是其中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民俗活动。

它不仅是壮族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壮族社会生活、民族风情、艺术表现等各方面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围绕壮族歌圩这一主题,探讨其起源、发展、现状以及所蕴含的民俗风情。

一、歌圩的起源与历史壮族歌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

在古代,壮族人民通过举行歌圩来祭祀神灵,祈求丰收和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歌圩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文化活动,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壮族地区,每年都有定期的歌圩,如三月三、五月初五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壮族群众前来参加。

二、歌圩的民俗风情1.歌唱比赛歌圩中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就是歌唱比赛。

比赛通常由几个村寨联合举办,参赛者必须用壮语进行演唱。

比赛的内容包括情歌对唱、劳动歌曲、山歌比赛等。

歌唱比赛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歌唱技巧,还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2.音乐和舞蹈壮族歌圩中除了歌唱比赛之外,还有丰富多彩的音乐和舞蹈。

人们用欢快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欢乐。

音乐和舞蹈的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3.食品文化壮族歌圩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民俗风情就是食品文化。

在歌圩期间,人们会准备各种美食,如糯米饭、糍粑、粽子等。

这些食品不仅美味可口,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们通过品尝美食来庆祝节日,增进友谊,加强民族团结。

4.社交活动壮族歌圩也是一个社交活动的场所。

人们在这里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增进感情。

通过参加歌圩活动,人们可以结交新朋友,扩大社交圈子,增强人际关系的互动。

三、歌圩的影响壮族歌圩不仅丰富了壮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对壮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歌圩促进了民族团结和交流合作。

通过参加歌圩活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群众可以相互了解、交流和学习,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其次,歌圩还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商机。

在歌圩期间,人们可以进行商贸活动,促进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 , 各有其发展规律 , 同时 , 二者又共生互动 。固 文化与经济 互动, 既是一种 文化现象, 也是一 种经 济
现 象 。人 类 的经 济 活 动产 生 了文 化 , 化 又 促 进 了经 济 活 文 动 的 发展 。二 者 相互 渗 透 。 文化 为经 济 社 会 发 展 注 入 了新
化发展影 响着经济发展, 文化素质决定着经济素质 。几乎 所有的经 济活动和产品都包含着文化 , 而且经济借助文化 的力量扩张。 文化资源及其所蕴涵的文化力量, 将是未来中 国经济社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推动力。经济发展与文
乡人文魅力, 打造文化 品牌 。“ 手抓 , 两 两手硬” 经济与文 ,
中圈 分类 号 : 4 G1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4 2 2 1 ) 1—0 3 17 0 X(0 1 0 0 8—0 5


引 言
二 、 化 与 经 济互 动 的理 论概 述 文
民族文化是 各民族 在其历史发展过程 中创造 和发展 起来的具 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包括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
化 互 动 方 可 显 示 “ 化搭 台 。 济 唱戏 ” “ 文 经 、 经济 开发 , 化 文
传承” 的独特优势和价值 。
化发展相互交融促进 , 共生互动 。这种融合互动使得物质 生产力的深入开掘要依托文化资源变革和创新 , 而文化资 源的开发传承则要依靠强大经济实力的打造。 文化与经济
— —
以南 宁市 为例
覃夏梅
( 东技 术 师 范学 院 , 东 广 州 5 0 6 ) 广 广 1 65 摘 要 : 族歌 圩 是 壮族 传 统 的 民 间 习俗 文 化活 动 , 壮 源远 流 长 , 经 数 百年 经 久 不衰 。 从最 初 的 “ 歌择 偶 ” 今 天 集 历 倚 到 各 种 文 艺和 商 业活 动 于 一身 , 圩这 一壮 族 文 化越 来 越 显 出其 不可 忽视 的价 值 。 南 宁 市 积极 开 展 由传 统 的“ 月 三” 歌 三 歌节 发 展 而来 的南 宁 国际 民歌 艺 术 节 , 用原 生态 的 歌圩 文 化 资源 拓 宽投 资 渠道 , 民族 经 济 开发 打 遣壮 乡人 文魅 力 . 智 慧构 以 用 筑“ 文化 和 经济 共 进双 赢 ” 良性 循环 基 础 , 进 文化 与 经 贸完 美结 合 。 的 促 关 键 词 : 族歌 圩 ; 化 与经 济 互 动 ; 壮 文 良性 循环
宁 市 甚 至 整个 岭 南 少 数 民族 地 区 的文 化 和经 济 互 动 发 展 都 具有 现 实 意 义 。 本 文 通 过 资 料 收 集 、 析 , 南 宁 市 歌 圩 文 化 的 现 状 分 对 及 其 开 发存 在 的 问题 有 了大 致 了解 , 出 了歌 圩 文 化 资源 提 撬 动 拓 宽 投 资 主 体 , 学 开 发 歌 圩 文 化 ; 济 开 发 提 升 壮 科 经
模、 非凡的气魄和独创精神, 在短期 内成 为备 受瞩 目的文
化 热点 和 响亮 的文 化 品 牌, 南 宁 市增 添 了 巨 大 的无 形 资 为 产, 民族 文 化 活 动 注入 了生 机 和 活力 。南 宁 市必 须 正 确 给 认 识 和 把 握 歌 圩 文 化 的 地 位 , 清 歌 圩 文 化 的 现 状 , 科 认 用 学 的 眼 光 审 视 歌 圩 文 化 ,以 现 代 的视 角 开发 歌 圩 文 化 资
广东技术 师范学 院学报 ( 会科 学 ) 社
21 0 1年第 1 期
Un v  ̄i y J u r M fGu n d n o y e h i r o n o a g o g P l t c n c No mM i e t
— —
No 1 2 . 01 1

壮 族歌 圩 文化 与经 济互 动探 究
意义。民族经济是民族文化的基础 , 为文化发展提供 物质 条件 ; 民族文化又是 民族经济发展 的源泉 , 为经济发展塑
造 适 宜 的 劳 动 力 ,提供 适 宜 的社 会 组 织制 度 等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境 和 不 断创 造 的源 泉 。民族 文 化 、 民族 经 济 分 属 于两 个 平 行 的
化 。人 类 的一 切 经 济 活 动 同时 也是 文 化 活 动 , 具 有 文化 都
南 宁 市是 一 个 以壮 族 为 主 体 、多 民族 聚 居 的 首 府 城
市, 以壮族 的歌 、 瑶族 的舞 、 苗族的节 、 侗族 的楼为特色的 民族风俗文化, 以壮族 的歌而闻名国内外 。每年初冬, 更 南 宁敞开胸 怀 , 喜迎全国 、 世界各 地嘉宾参加南宁 国际 民歌 艺术节, 以鲜明的国际性 、 民族性和现代性, 以宏大的规 更
收 稿 日期 : 0 0 1— 8 2 1— 12
作者简介: 覃夏 梅 (9 7 )女 , 西 人 , 东技 术 师 范 学 院 民族学 院硕 士研 究 生 。 研究 方 向 : 18 一 , 广 广 民族 经 济 。
① 李忠斌 :民 《 族经济发展新论》北京 : 出版社 20 年 。 , 民族 04 ② 李家新 :关于文化经济的几个理论 问题》《 《 ,思想战线}0 6年第 1 20 期。
动力 。 随着经济的发展, 经济 与文化 日益融为一体。 经济文
化 的融 合 , 实 就 是 文 化 的 经 济 化 与 经 济 的文 化 化 , 是 其 就 经 济 的文 化 含 量 、 技 含 量 和文 化 的 经 济 功 能 、 济 价值 科 经 的 有 机统 一 。② 当今 时代 , 化 与经 济 的融 合 日益 加 快 , 文 文
源, 以此为经济搭建平 台, 并 使文化经济化 。 通过经济开发,
塑 造 壮 乡人 文 魅 力. 经济 文 化 化 。文 化 经 济 化 与经 济 文 使 化 化 , 手都 要 抓 , 手都 要 硬 ” “ 两 两 。
因此 , 壮 族 歌 圩文 化 与经 济 互 动 的 探究 , 广 西 、 对 对 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