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情感里的奇葩——壮族歌圩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引言: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南方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区,壮族是该地区的主要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习俗。
其中,三月三歌圩节是壮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充满了欢乐、活力和独特的民俗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本文将介绍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起源、庆祝方式和重要活动。
一、起源和背景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起源于壮族人民对于春天到来的欢庆和庆祝丰收的喜悦之情。
据传,这个节日始于明代,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成为广西壮族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以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丰收和吉祥。
二、庆祝方式1. 场地布置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通常在城市的广场或乡村的广场举办。
在节日期间,广场会布置成喜庆的样子,彩旗飘扬,彩灯装饰,以及摆放各种吉祥的物品。
2. 穿着传统服饰在歌圩节期间,壮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装。
男性通常穿着白色的长袍和黑色的头巾,女性则穿着华丽的花裙和五彩缤纷的头饰。
他们以华丽的服饰展示着自己的美丽和高贵。
3. 歌舞表演歌舞表演是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主要活动之一。
表演者身着传统服饰,在舞台上展示出独特的舞蹈和歌曲。
舞蹈动作矫健有力,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而歌曲则歌颂了丰收、团结和美好生活的主题。
4. 传统民俗活动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还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如竞技比赛、赛龙舟、点燃篝火、观星等。
这些活动传承了壮族的文化和习俗,也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乐趣。
三、重要活动1. 开幕仪式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开幕仪式是整个节日的亮点之一。
在仪式上,有领导人致辞,舞台上有精彩的表演,同时还会有焰火和烟花等壮观的视觉效果。
这个仪式标志着节日正式开始,向大家展示了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 赛龙舟赛龙舟是歌圩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龙舟竞赛吸引了许多参赛者和观众。
参赛者身着统一的服装,以团队协作的精神划动着龙舟,努力争夺冠军。
观众则聚集在河岸旁观看比赛,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加油打气。
独具民族魅力的壮族歌圩节文化
独具民族魅力的壮族歌圩节文化壮族歌圩当代流变在历代统治者眼中,三月三歌圩因“合会男女”被视为“唱风流歌”、“伤风败俗”而受到的禁止。
新中国成立后,壮族三月三歌节兴盛了一段时间,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又遭到禁止。
“文化大革命”期间,歌圩活动销声匿迹。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歌节活动又得了到恢复和发展,但其数量已经大为减少。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歌圩活动有加速衰落的趋势,面临消失的危险。
进入21世纪,歌圩成为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从政府层面上得到一定重视。
各地文化部门在歌圩日组织“山歌比赛”等活动,持续举行十年并发展成为广西文化品牌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壮族歌圩文化的现代性延伸。
现代壮族年轻人也加入歌圩保护和传承的行列,他们通过网络发起“现代歌圩”运动,其中由“壮族在线网站”于2005年发起的“贝侬歌会”活动,经过几年发展,使乡野歌圩飘起壮语流行旋律。
歌圩逐渐从单纯的民间行为变成“官、商、民、学、媒”共谋的文化形态。
壮族歌圩规模凡是壮族较大的聚居区都有歌圩,举办歌圩的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
歌圩的举办地点各处不尽相同,但每一处歌圩一般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举行。
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
歌圩期间,少则一两千人,多则万余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
歌节活动一般持续三五天。
地点有固定的,如圩场、坡地等,也有不固定的,一般选择在离村寨不远的空地、山坡上举行。
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
壮族歌圩文化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壮族的歌圩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不仅产生了《刘三姐》等优美的传说,也创造了颇具代表性的南方山歌文化,壮乡也赢得了“歌海”的美誉。
“歌圩”的源流“歌圩”也叫“歌墟”,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壮语称为“圩欢”、“圩逢”、“笼峒”、“窝坡”等。
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
歌圩起源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一说为纪念刘三姐发明山歌,众人争相传唱,形成歌圩;一说为纪念一对坚贞的情侣。
但学术界一般接受梁庭望、农学冠等学者的主张———歌圩起源于远古族外集团婚制。
人类发展到普那路亚婚制的时候,人类虽然还从事生产劳动,但已经由血缘婚制发展到对偶婚制,禁止氏族内部通婚,实行氏族或氏族部落之间择偶婚配。
由于当时“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线”,加之氏族或氏族部落之间受山川所阻,远隔两地,因而双方男女见面和接触的机会甚少。
为解决青年男女的婚姻问题,氏族酋长们便共同商定,在劳动生产之余,安排时间、地点,让双方男女有机会聚集,相互接触,选择配偶。
由于历史上种种原因,普那路亚婚姻及其残余长期存在于壮族社会里,《博物志》记载:“日南出野女,群行不见夫,……裸袒无衣襦。
”“群行不见夫”并不是无夫,而是说其夫在另一氏族里,因为这些女子不能和氏族的男子婚配,显然,这是典型的普那路亚婚姻。
可见,在汉代壮族社会还存在着普那路亚婚姻。
随着历史的进步,这种对偶婚制逐渐消亡,但这种婚姻的遗风依然存在,因此与这种婚姻有密切联系的“歌圩”自然也就延续了下来。
明代邝露在《赤雅》中说:“峒女于春秋时,布花果笙箫于名山,五丝刺同心结,百纽鸳鸯囊。
选中之少好者,伴峒官之女,名日天姬队。
余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
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
相得,则唱和竞日,解衣结带,相赠以去。
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
歌墟源流壮族歌圩与其他民族歌场之比较
四、传承与发展
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的变迁,柳州鱼峰歌圩新歌俗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 许多挑战。为了保护和发扬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柳州鱼峰歌圩新歌俗。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收集整理民间歌谣,培养新的传承 人等方式,保证其文化的延续性。
总的来说,“三月三”是一个具有浓厚民俗气息和历史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 仅是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壮族的窗口。希望这个节日能 够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壮族的传统文化。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柳州鱼峰歌圩,作为柳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歌圩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 底蕴深厚。它以其独特的歌唱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和探索。 本次演示将从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歌唱形式等方面对柳州鱼峰歌圩新歌俗进 行深入探讨。
壮家山歌是壮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瑰宝。它源远流长,从唐代开始,经过一千 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那些千锤百炼的歌颂 语言和美好动人的艺术音符,表现了壮族人民的创造精神,是中国少数民族文 艺园地里不可缺少的一支奇花异蕾。壮家人们珍视歌墟,历代相沿不断。而各 地歌墟又各有不同的唱法。壮话把山歌的本体称为“圩遇”
除了唱歌跳舞之外,壮族人民还会在节日期间进行很多有趣的活动,比如抛绣 球、抢花炮等等。这些活动充满了浓厚的民俗气息,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 的魅力。
在三月三这个节日里,壮族人民不仅能够享受到自己的传统文化,还能够展示 自己的美丽和自信。而这个节日也是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壮族的窗口,让更多 人了解和欣赏壮族的传统文化。
柳州鱼峰歌圩新歌俗以歌唱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从而 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状况。最后,它体现了民间智慧。柳州鱼峰歌圩新歌俗在创 作过程中,融入了民间智慧,使得其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壮族三月三:尊重与传承文化的独特节日
壮族三月三:尊重与传承文化的独特节日
壮族三月三又被称为歌圩节、歌婆节或歌仙节,是壮族的重要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主要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武鸣区,尤其是东部和西部的部分地区。
在这一天,壮族人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在祭祀仪式上,族长会率领全族人共同向祖先和神灵献上鲜花、美食和酒水,以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感激之情。
同时,族长还会向祖先和神灵祷告,希望他们能够继续保佑族人平安健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和睦。
在祭祀仪式上,人们还会身着华丽的传统服饰,手持五色丝线,载歌载舞地绕着祭坛跳起壮族舞蹈。
此外,壮族三月三还是一个社交的节日,壮族人会聚集在一起,品尝祭品,分享美食和酒水,共同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壮族三月三不仅是一个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也是一个展现壮族文化独特魅力的节日,让我们一起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
广西壮族的传统习俗——歌墟
作者: 黄修义
作者机构: 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民俗研究
页码: 71-72页
主题词: 壮族人;传统习俗;基本内容;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农村;文娱活动;群众性;山歌;女青年;对唱
摘要: <正> 歌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农村中的一种群众性文娱活动,是壮族人民定期聚会唱歌,并以男女对唱情歌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习俗。
各地的歌墟每年举行一二次或三四次不等。
多在春秋两季举行,一般都有固定的日期。
春季多在春节,以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秋季多选在中秋节前后。
忌讳相邻地方同期举行。
歌墟有固定的歌场,设在离村庄不远的坡地、山前、河边的竹林树荫之下,或其他空旷的郊野。
每到歌墟期间,壮族。
壮族歌圩总结
壮族歌圩总结简介壮族歌圩是壮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壮族人民通过歌唱、跳舞等形式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展示壮族文化的场所。
壮族歌圩是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对壮族歌圩进行总结和介绍。
壮族歌圩的起源与发展壮族歌圩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礼制。
壮族歌圩最早出现在壮族居住地区的村庄和城市中,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全民性的文化活动。
壮族歌圩在壮族人民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他们追求精神寄托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壮族歌圩的形式和内容逐渐丰富多样。
在壮族歌圩中,不仅有传统的歌曲和舞蹈,还有戏剧、音乐、戏曲等表演形式。
壮族歌圩的内容丰富多样,各种表演形式各具特色,展示了壮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壮族歌圩的特点1. 集体参与壮族歌圩是一个集体参与的表演形式,不仅有专业的表演者,还有观众的积极参与。
观众们可以和表演者一起唱歌、跳舞,共同感受壮族歌圩的独特魅力。
这种集体参与的形式让壮族歌圩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热闹而又有凝聚力的文化活动。
2. 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壮族歌圩不仅包含了传统的歌曲和舞蹈,还融合了戏剧、音乐、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
这种融合使得壮族歌圩成为一个多元化的文化盛宴,各种艺术形式相互交融,互相补充,展示了壮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3. 承载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壮族歌圩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承载着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的文化表达方式。
通过歌唱、舞蹈等形式,壮族人民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壮族歌圩也记录了壮族人民的历史和传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壮族歌圩的保护与传承壮族歌圩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保护与传承。
目前,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壮族歌圩。
其中包括加强对壮族歌圩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修缮和保护壮族歌圩传统剧场,举办壮族歌圩文化活动等。
此外,借助新技术手段,如音视频录制等,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推广壮族歌圩。
壮族歌圩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壮族歌圩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壮族歌圩是中国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壮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项独特的文化现象。
作为一种集歌唱、舞蹈、音乐、乐器演奏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传统集会,壮族歌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近年来,关于壮族歌圩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回顾和反思过去对壮族歌圩研究的探索,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过去的研究成果。
早期的壮族歌圩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歌圩的形式和功能进行描述和归纳。
学者们通过对歌圩的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的整理,初步揭示了壮族歌圩的组织结构、表演形式、歌曲内容等方面的特点。
他们认为壮族歌圩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壮族人民交流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壮族歌圩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演变。
他们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人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发现壮族歌圩起源于古代祭祀仪式,随着社会变迁不断演化和发展。
同时,学者们也注意到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壮族歌圩存在一定差异,这使得研究者对文化多样性和地域差异的认识逐渐深化。
然而,我们也要反思过去研究的不足和问题所在。
首先,大部分研究仍然停留在描述和归纳的层面上,对歌圩的内在意义和文化符号的解读还比较欠缺。
其次,壮族歌圩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其背后的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因素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探讨。
此外,壮族歌圩的传承与变革、与当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未来,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壮族歌圩研究。
首先,要注重对壮族歌圩的内在意义和文化符号的深入解读,探索其背后的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方面的内涵。
其次,要注重对壮族歌圩与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变化和发展。
同时,要关注壮族歌圩的传承与变革,研究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功能,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最后,要注重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运用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音乐学等多学科视角,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壮族歌圩这一文化现象。
壮族歌圩文化
壮族歌圩文化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着独特的文化与传统。
其中,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以其悠久的历史、浓厚的生活氛围和独特的表演形式,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壮族歌圩,就是壮族人民用歌唱表达自己的情感、生活、快乐和悲伤的场所。
壮族歌圩活动多以村庄或者社区为单位,通常在夜晚举行。
在音乐家和歌手的带领下,参与者们排成圆形或长方形,在圩场上唱歌、跳舞、演奏乐器,以此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壮族歌圩起源于古代壮族社会,南方壮族地区最早的歌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
最初的歌圩通常是为了庆祝丰收、迎接客人、宣布重大决策、治病、祭祀神明等而举行。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富有文艺性的表演形式。
在壮族歌圩中,歌曲、舞蹈、器乐等都是重要的表演形式。
那些歌曲跳舞的场面非常具有观赏性,而且参与者往往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歌手和舞者。
壮族的歌曲悠扬动听,歌词多以田园风光、情感表达为主题,往往能够深深触动观众的心灵。
壮族歌圩还有着丰富多样的器乐表演,如竹笛、铜铃、锣鼓等。
这些乐器都有其特定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特点,能够通过音乐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形象。
在壮族歌圩中,各种器乐的演奏与歌唱舞蹈相结合,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绚丽多彩。
除了歌唱舞蹈和器乐,壮族歌圩还保留了一些传统的表演形式,如剧目表演等。
这些剧目往往通过舞蹈和戏剧的方式,讲述着一些古老的传说和故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特点。
壮族歌圩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人们传承与表达文化的方式。
在壮族社会中,歌圩被视为一种社交活动,人们通过参与歌圩,互相联络感情,以及传承、弘扬族群的文化传统。
壮族歌圩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平台,吸引着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和交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壮族歌圩也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
现代的歌圩活动中,加入了更多的元素,如现代舞蹈、流行歌曲等,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和欣赏。
这种创新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中越边境地区壮族歌圩文化的作用与传承
中越边境地区壮族歌圩文化的作用与传承中越边境地区壮族歌圩文化的作用与传承中越边境地区是中华民族与越南人民友好的边界地区,同时也是壮族同胞的聚居地。
壮族歌圩文化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独特的艺术效果,对于壮族同胞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壮族歌圩文化的来源与特点壮族歌圩文化源远流长,起初主要通过民间口头传承的方式延续。
作为一种具有纯正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壮族歌圩是由壮族同胞自己创造和传承的。
在受到中原文化和周边民族文化影响的同时,壮族同胞保持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歌圩是壮族文化中音乐的一种形式,不仅包含了歌曲、舞蹈、乐器演奏等艺术元素,同时也承载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
壮族歌圩注重表现壮族人民的情感世界和生活习俗,擅长通过歌曲和舞蹈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歌圩的形式各异,有广场歌圩、屋宇歌圩、山歌圩等,均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成为壮族群众娱乐、交流、展示自我才能的重要场所。
二、壮族歌圩文化的社会作用壮族歌圩文化在中越边境地区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
首先,歌圩是壮族社会的重要组织形式,有着浓厚的社群意识和凝聚力。
通过歌圩的组织和参与,壮族同胞们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其次,壮族歌圩文化是壮族同胞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歌圩中,壮族老人可以通过口述传统的方式,向年轻一代传授民族音乐和舞蹈的技艺和艺术魅力。
同时,歌圩也是年轻人展示才华和发掘文化创新的舞台,他们可以通过参与歌圩的演出和创作,不仅增强了自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为壮族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另外,壮族歌圩文化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歌圩中,人们可以通过音乐和舞蹈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一些歌曲和舞蹈往往蕴含着对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等主题的表达和呼吁,从而引导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增进社会和谐。
同时,歌圩也为壮族同胞提供了一个疏解压力、放松身心的场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心理健康的维护。
歌墟源流──壮族歌圩与其他民族歌场之比较(一)
歌墟源流──壮族歌圩与其他民族歌场之比较(一)歌墟源流──壮族歌圩与其他民族歌场之比较(一)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民族众多,各具特色。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舞表演方式,其中壮族的歌圩是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
本文将探讨壮族歌圩与其他民族歌场之间的比较。
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贵州等地。
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的一种歌唱表演形式,是壮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其他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藏族、傣族等,也有类似的歌舞表演形式。
如蒙古族有蒙古包晚会、藏族有拉萨河畔的藏族歌舞团等。
要了解壮族的歌圩形式,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壮族文化的背景。
壮族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尤以壮族歌曲最为著名。
在壮族社会中,歌圩是由壮族人自发组织的歌唱表演活动,一般在重要的节日期间举行。
表演者以壮族青年为主,他们通过歌唱,倾诉内心情感,传承和弘扬壮族民间文化。
整个表演过程充满激情,歌曲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和感人的故事,引人入胜。
而其他民族的歌舞表演形式也各具特色。
蒙古族的蒙古包晚会通常在草原上举行,建立临时的舞台,围绕篝火表演。
舞台上,蒙古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蒙古族服装,跳起优美的马头琴舞蹈,歌唱草原的壮丽与激情。
拉萨河畔的藏族歌舞团则是藏族人民表达自己文化的重要方式,表演者身着华丽的传统服装,跳起高原舞蹈,伴随着嘹亮的唱腔,将观众带入神秘的藏文化世界。
虽然壮族歌圩和其他民族的歌舞表演形式有一定的差别,但也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都是民间的歌舞表演形式,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这些表演形式都是通过歌唱和舞蹈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使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民族的精神内涵。
最后,它们都充满激情和感人的故事,令人陶醉其中,引人入胜。
然而,壮族的歌圩有其独特之处。
与其他民族的歌舞表演形式相比,壮族歌圩更注重歌曲的表达和意境的创造。
壮族的歌曲通常表达壮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如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传承与开发对策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传承与开发对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传承与开发对策研究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承载了丰富多样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众多独特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壮族三月三”歌圩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歌圩文化面临着传承困境与开发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传承与开发对策,为继承与保护歌圩文化提供参考。
第一部分壮族三月三歌圩的历史与特点壮族三月三歌圩是广西当地重要的节庆活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壮族人民相信,三月三是与祖先们共同欢庆农业丰收的日子,在此日举办歌圩可以祈福祭祀祖先,同时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歌圩是壮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通过歌唱和舞蹈表达自身情感的场所。
在壮族三月三歌圩活动中,人们会相约前往集市,参与歌唱和舞蹈比赛,展示自己的才艺。
同时,商家也会在歌圩上设摊售卖各种商品,形成热闹的市集氛围。
人们除了参与传统的节庆活动外,还可以欣赏到丰富多样的壮族文化表演,例如歌舞、服饰、民俗技艺等,这些都为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了独特的价值。
第二部分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传承的困境尽管壮族三月三歌圩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但其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首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其他形式的娱乐和活动,导致歌圩的参与者和观众逐渐减少。
其次,传统技艺的衰退和流失加剧了歌圩文化的传承困境。
很多年轻人对歌圩的舞蹈和歌唱技巧缺乏兴趣,导致这些技艺逐渐失传。
此外,缺乏相关的传承机构和专业人才,使得歌圩文化的传承工作面临诸多困难。
第三部分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传承与开发对策为了保护和传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应加强对歌圩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广大民众对其的认知和参与度。
“歌圩文化”_壮族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歌圩文化”_壮族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歌圩文化”: 壮族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等地。
壮族人民深受土地和自然环境的熏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
在壮族农村社区里,有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叫做“歌圩”,不仅是娱乐的方式,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歌圩”是壮族人民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一般由村民自发组织和参与。
它通常在田间地头、村庄广场等开展,多是在节假日或农闲时进行。
在歌圩活动中,壮族人民会组织团体舞蹈、唱歌、说唱、朗诵等文艺表演,同时也有集会和讲座等政治教育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壮族人民传承了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
在壮族农村,歌圩活动的组织和进行离不开村民的参与和支持。
村民们会自发地组织成文化团体或协会,共同参与活动的筹备和表演。
这种组织形式不仅增进了村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
歌圩活动成为壮族农村社区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歌圩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歌圩活动中,壮族人民会唱歌、跳舞,展示他们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才能。
舞蹈、歌曲和说唱中常常融入了壮族人民对土地、自然和生活的向往和情感表达。
这些表演不仅富有艺术性,也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这些活动,壮族人民传递了对环境保护、家庭和睦、邻里友爱等重要价值观的理解和推崇。
除了传统的艺术表演,歌圩活动还开展了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歌圩 gather捧逛炯计种~懵状态Y中,壮族人民会组织政治教育讲座、集会等活动。
他们会邀请政府官员或知识分子来讲述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并向村民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同时,他们也会组织讨论会、辩论会等形式,让村民们参与社会话题的讨论,增加对社会和政治事务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歌圩活动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这种教育方式贴近群众,有助于村民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相关知识。
壮族歌圩:歌声中的民俗风情
壮族歌圩:歌声中的民俗风情在壮族的漫长历史和文化传统中,歌圩是其中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民俗活动。
它不仅是壮族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壮族社会生活、民族风情、艺术表现等各方面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围绕壮族歌圩这一主题,探讨其起源、发展、现状以及所蕴含的民俗风情。
一、歌圩的起源与历史壮族歌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
在古代,壮族人民通过举行歌圩来祭祀神灵,祈求丰收和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歌圩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文化活动,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壮族地区,每年都有定期的歌圩,如三月三、五月初五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壮族群众前来参加。
二、歌圩的民俗风情1.歌唱比赛歌圩中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就是歌唱比赛。
比赛通常由几个村寨联合举办,参赛者必须用壮语进行演唱。
比赛的内容包括情歌对唱、劳动歌曲、山歌比赛等。
歌唱比赛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歌唱技巧,还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2.音乐和舞蹈壮族歌圩中除了歌唱比赛之外,还有丰富多彩的音乐和舞蹈。
人们用欢快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欢乐。
音乐和舞蹈的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3.食品文化壮族歌圩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民俗风情就是食品文化。
在歌圩期间,人们会准备各种美食,如糯米饭、糍粑、粽子等。
这些食品不仅美味可口,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们通过品尝美食来庆祝节日,增进友谊,加强民族团结。
4.社交活动壮族歌圩也是一个社交活动的场所。
人们在这里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增进感情。
通过参加歌圩活动,人们可以结交新朋友,扩大社交圈子,增强人际关系的互动。
三、歌圩的影响壮族歌圩不仅丰富了壮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对壮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歌圩促进了民族团结和交流合作。
通过参加歌圩活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群众可以相互了解、交流和学习,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其次,歌圩还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商机。
在歌圩期间,人们可以进行商贸活动,促进经济发展。
侬歌:壮族歌海中的一朵奇葩
侬歌:壮族歌海中的一朵奇葩 文/周 敏 (壮族)“哎——腊月过去又一年,山茶花开白连连;摘朵山茶给妹戴,一心只等妹缠绵。
”“哎——正月里来桃花鲜,好比彩云满山间;红罗包饭等哥到,桃花树下喜相连。
”每逢喜庆节日,悠扬的侬歌便在壮族村寨唱起,远远地传入人们的耳际,那么的悦耳、动听。
盖歌者,宁可食无肉,不可行无歌。
歌是壮族人民生命中的花朵,壮族人喜欢唱山歌,所唱的山歌有侬歌、排歌、嘹歌等。
侬歌是一种优美动听的原生态音乐,是壮族的一种民歌体,主要流行于百色市的田东县、田阳区、德保县、靖西市,以及崇左市的天等县、大新县等地。
田东壮族侬歌,壮语称“欢侬”或“西侬”,是居住在田东县及其周边地区的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南路壮语特征和独特山歌艺术形式的传统音乐。
壮族侬歌内容丰富,分为情歌、流浪歌、智斗歌、四时风俗歌、孝儿歌等,多是反映壮族人民的劳动生活、风俗习惯、男女爱情故事等,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起兴、夸张等手法,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壮族人民感情和智慧的结晶。
壮族侬歌歌词的形式是七言四句,讲究押韵,都是押脚韵,每四句之间可以连韵,也可以独立押韵。
侬歌旋律优美、音调高亢嘹亮,双声和唱,高低有致、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侬歌有自成一体的独特句式和调式,为二人二声部合唱,有高、低两个声部。
演唱时两句一顿,每句中分四三句结构,在第四字处稍微停顿拖音。
演唱侬歌以“哎——”起音,先低沉、压抑地吟唱,然后唱第一、第二句时调子扬起,铿锵激越,嘹亮豪迈;第二、第四句唱完每句的前四个字后有“咧——”拖音,唱完后三个字拖尾音,给人以声已尽而音未绝之感。
男女对唱时,一方唱完四句,对方作答四句。
歌手根据演唱环境、内容、心情变换曲调和节奏,以达到抒发感情的目的。
田东壮族侬歌的表现方法与汉族诗歌的四句七言相同, 根据内容可分为生活歌、仪式歌、劳动歌、情歌(甜歌)、风俗歌、斗智歌、教儿歌等,流传的唱本有《十二生肖歌》《十二月花歌》《十二月种歌》《十二月收歌》《教儿歌》等。
壮族节日 独具特色的壮族歌圩节有啥文化内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壮族节日独具特色的壮族歌圩节有啥文化内涵导语: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如祷祝丰年、赛歌择婿、歌仙刘三姐传歌等说法。
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
传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如祷祝丰年、赛歌择婿、歌仙刘三姐传歌等说法。
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
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
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壮族歌圩起源壮族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的祭祀性歌舞活动,但进入社会发展后期,这种祭祀性活动逐渐演变成以民众间的交流为主,并且多着重于歌唱活动而淡化“舞”的色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群体性的歌圩活动。
按照壮学宗师黄现璠所言:“壮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唱山歌的民族,可说壮族山歌是壮族文明的源点和重要传播手段之一。
壮话称山歌为“家”或“欢”。
唱山歌叫“唱家”。
何为“家”?古代女子无家,女以男为家,故女子的“嫁”字即由“女”和“家”两字组成,表明女子与男子共同生活始有“家”。
如何“嫁”人寻“家”,壮族妇女即靠唱“家”(山歌)来寻找中意男人成家,壮族古来“倚歌择偶”的风俗即由此而来。
同时,古代女子受封建礼教束缚,言行受到诸多限制,没有婚姻自由,无以为“欢”,从而以唱歌来散发心绪或寻觅知心人结婚成“家”来谋得“欢”欣快乐。
所以,壮族山歌的传统表现内容除神话、历史、政治、道德、地理、天文、传说故事、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外,绝大多数都是谈情说爱的,用以寻“欢”作“家”或成“家”得“欢”。
逢有婚丧喜庆,亲朋好友来到家中生活常识分享。
壮族民歌:壮族的“歌节”“歌圩”是怎样形成的
壮族民歌:壮族的“歌节”“歌圩”是怎样形成的>壮族人爱唱歌,不仅平时唱,家里唱,而且还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或“歌节”。
歌圩的日期主要在农历三月初三,但在春节、四月八、中元节、中秋节以及婚嫁、满月、新房落成等喜庆吉日也都形成歌圩,有时甚至在赶集的路上也形成临时的歌圩。
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
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
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吟唱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等。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歌节,俗称“歌圩”。
所谓歌圩,意思是野外坡地的集会。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女孩子三五成群,男青年四六结队,他们相互对唱,一唱一答,从白天唱到晚上,从晚上唱到天明,有时几天几夜,歌声不绝。
歌圩的来历,据传说古时候有一年大旱,田中的禾苗都快枯死了,人们万分焦急,便聚集在一起敲锣打岐,唱歌求神,求天下雨。
不几天,天果然下起雨来,这一年,人们获得了大丰收,于是便认为唱歌可以乐神,可以免除天灾人祸,所以遇到灾难时,便聚集在一起唱歌,这种仪式慢慢地就发展成歌圩。
每当歌圩之期,善于唱歌的青年男女,除唱歌乐神之外,自然地唱及相互之间的爱慕之情。
就像一首山歌中唱的,“天旱庙中去求神,你盼雨来我盼晴(情)”,这样一来,歌圩又渐渐变作以歌唱爱情为主了。
按传统习惯,歌圩要举行3天,三月初三是歌圩的始日,这一天家家都要吃用三月花、枫树叶等植物染成的五颜六色的饭。
据说这是吉利的象征,吃了它可以使人像树本花草一样兴旺发达,健康长春,到了中午12点,举行歌圩开台式。
在歌圩中,一对对青年人,无论对方是怎样素不相识,各处异地,只要是怠中人,唱上一支“引路歌”,立时就会在山坡上、溪水旁展开一场对歌的持久战。
高高棉山一朵花,香过福龙到宜山,有心想把花来来,爬山涉水不怕难。
歌的闸门打开后,整个棉山沉浸在歌的迷恋之中,无论你走到那里,都可见一对时青年男女用心对歌在比聪明、智慧,因为对歌中一旦被对方唱倒,那是十分丢人的事情。
关于壮族歌圩节的作文
关于壮族歌圩节的作文壮族歌圩节,那是壮族人民盛大而独特的节日,是他们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无数的欢乐、情感与传承。
歌圩节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这一天,壮族的村村寨寨都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
人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纷纷赶往歌圩的聚集地。
走进歌圩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五彩斑斓的装饰。
彩旗飘扬,鲜花簇拥,营造出了浓郁的节日氛围。
男女老少,成群结队,欢声笑语不断。
歌圩节的重头戏自然是对歌。
男女歌手们分组站立,用他们那嘹亮而富有韵味的嗓音,唱出一首首动人的歌谣。
歌声此起彼伏,或悠扬婉转,或激情澎湃。
他们所唱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表达爱情的甜蜜,有诉说生活的艰辛,有赞美家乡的美丽,也有歌颂祖先的功绩。
在歌声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壮族人民的真诚、善良和勤劳。
对歌不仅仅是一种歌唱表演,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智慧的较量。
歌手们需要根据对方的歌词迅速做出回应,既要押韵,又要有意境。
这不仅考验着他们的歌唱技巧,更考验着他们的应变能力和文化素养。
而观众们则在一旁听得如痴如醉,不时为精彩的对唱鼓掌叫好。
除了对歌,歌圩节上还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
壮家的青年男女们通过抛绣球来传递爱意。
美丽的绣球在空中飞舞,象征着美好的缘分。
还有板鞋竞速,大家齐心协力,步伐一致,展现出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歌圩节的美食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具有壮族特色的美食。
五色糯米饭是必不可少的,那鲜艳的色彩让人一看就食欲大增。
还有艾叶粑粑,散发着艾叶的清香,口感软糯。
品尝着这些美食,仿佛品尝到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滋味。
孩子们在歌圩节上也格外欢乐。
他们奔跑嬉戏,脸上绽放着天真无邪的笑容。
大人们则聚在一起,交流着家长里短,分享着生活的喜怒哀乐。
壮族歌圩节不仅是一场欢乐的盛会,更是壮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这个节日,壮族的语言、音乐、舞蹈、服饰等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它让年轻一代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壮族歌圩节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壮族情人节歌墟节
壮族情人节歌墟节壮族情人节歌墟节歌墟节,是广西壮族一种群众性的唱歌活动,也是酷爱唱歌的壮族人民比歌赛智的传统节日。
歌墟,是壮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目性聚会,它是以对歌为主体的民俗活动。
三月三歌墟是在农历三月三举行的节日歌会。
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满足广大壮族群众的热切愿望,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每年农历三月三为壮族歌节,并在南宁、柳州、桂林等地举行歌节盛会。
节日来历壮族歌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关于它的来历,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其中以“赛歌择婿”的故事流传最广。
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壮族歌师的女儿,品貌端庄、美丽,歌声婉转清脆。
歌师一心想为女儿选一个歌才、人品都出众的青年做女婿。
消息传开,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来赛歌,负者自然离去,歌才最好的一个小伙子留下来与歌师的女儿成了亲,他们的结合被传为佳话。
从此,男女青年借歌传情择偶,就形成了歌墟。
歌墟节活动歌墟节这天,在壮乡的崇山峻岭,在蜿蜒曲折的山村道路上,成千上万的壮族人边唱边走,从四面八方汇集歌场。
女子三五成群,男子四六成队,这一组用歌声向另一组挑战,那一对同这一对唱答,于是歌声四起,此起彼伏,非常热闹有趣。
一对对壮族青年男女,在悠扬的`对歌声中,相互倾诉爱慕之情。
对歌往往从白天唱到夜里,从深夜唱到明天。
歌手们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显示出壮族儿女的智慧和才能。
歌墟节民俗歌墟节期间,除了要吃五色米饭唱歌对歌外,还有一项别有风趣的活动---抛绣球。
绣球非常别致漂亮,有圆形菱形方形和各种动物形状,上系一条彩带,下坠一束一尺多长的彩丝穗子。
男女青年各自在棚内抛球,如抛掷不到对方的场内就要罚表演节目。
因此活动非常紧张有趣,深得青年男女的喜爱。
青年男女经常把绣球抛给自己喜爱的人,然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礼品,作为定情信物。
三月三歌墟的民俗活动甚为隆重。
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饭和彩蛋。
人们摘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文化情感里的奇葩——壮族歌圩
她是人们劳作时从心底传出的希望之音,节日聚会时欢唱的喜庆之乐,择配传情时灵动的热烈之曲,她是壮乡人民的情感依托——歌圩。
凡壮族聚居地区均有歌圩的活动,歌圩是壮族民歌的自然载体,它已成为壮族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代表形式,造就了壮族特有的“歌圩文化”。
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
它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
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人称之为"墩圩"。
一、歌圩的历史渊源
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的祭祀活动。
在红水河流域的广西东兰、巴马、凤山、天峨、南丹县一带,每年新春到来之际,都要隆重欢度传统的“蛙婆节”,举行盛大的“蚂拐”歌会,整个活动以崇蛙、奉祀“蛙婆”(又称“青蛙姑娘”)为中心,贯穿于正月始末。
歌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发展阶段,其性质、内容、形式、规模及功能都发生了各种演变——由“娱神”向“娱人”过渡,从“舞化”朝“歌化”发展。
例如“蚂拐节”在“祭蚂拐”期间,人们装牛扮马,或舞起斗笠簸箕,或男女盘歌对答;在“葬蚂拐”之后,青年们跳起“蚂拐舞”,这就是祭典中伴随产生的自娱形式——由“娱神”向“娱人”、由“舞化”向“歌化”发展。
广西钦州市壮族民间,每年中秋前后举行的“跳岭头节”,据清道光《钦州志》卷一记载:是期,“延巫者花衣裙,戴鬼脸壳击两头鼓……狂歌跳跃于神前,村男妇于坛戏歌,互相唱和,名曰:跳岭头。
曰不如此不丰稔”。
反映了原始祭祀仪式从“娱神”到“娱人”、从“群舞”到“群歌”、从“舞化”到“歌化”从而形成群体性酬唱的歌圩的过程。
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
"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
明清时期是壮族歌圩最为兴盛的时期,明代邝露在《赤雅》中记载了壮族歌圩的动人景象。
张祥诃《粤西偶记》记述了壮族歌圩的歌词结构及韵律特点。
近代以来,有关壮族的歌圩活动,更可谓籍载不断。
二、主要活动
歌圩主要有以下形式:节日性歌圩,一般在农历正月至五月,秋季的八、九月间的节日里举行;临场性歌圩,在劳动场所、圩市、婚娶之时歌唱;竞赛性歌圩,包括"放球、还球歌圩"、"庙会赛歌"等。
有的歌圩则节日性、纪念性、祭祀性兼而有之。
农历三月三的歌圩最为隆重。
每逢歌圩日,壮乡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唱山歌、抛绣球、舞龙狮、品小吃等。
歌圩会场,山坡上、草地间都被歌者围得水泄不通,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地各具特色的山歌轮番亮相,歌声此起彼伏。
歌圩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倚歌择配。
二是赛歌赏歌,有盘歌、猜歌、抢歌、斗歌等。
三是文体自娱歌圩,圩期伴有抛绣球、斗蛋、博扇活动等,甚至还有壮剧、师公戏、等文艺演出。
歌圩以青年男女倚歌择配和赛歌赏歌为核心内容。
歌圩日,小伙姑娘们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寻找别村的青年,三五或群,结队前往歌圩场地对唱山歌。
有的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才开始对歌。
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女方。
有些歌圩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愿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边蛋让他碰;不愿,就整个握住。
还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彩球,相约还球时举行山歌比赛,如乙村输了,彩球不准送还,来年继续比赛,直到唱赢为止。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
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
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歌圩所唱涉及到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岁时农事、社会生活、伦理道德、恋爱婚姻等各个方面,几乎无事不歌。
歌圩上,除对歌外,还兼有戏剧、曲艺、体育等文化娱乐活动,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如精彩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三、主要价值
歌圩对了解和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生活和婚姻文化、保护及传承壮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歌圩是壮族婚姻文化的历史缩影。
从歌圩活动及歌唱的内容,可以了解历史上壮族婚姻形态的演变及其特点。
有“歌海”之称的壮族地区继数千年来,历代不断有丰富绚丽、风格独特的民歌产生,从图腾歌谣、创世史诗,到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从风俗歌谣、婚恋情歌,到伦理道德和生产时令等各种体裁的传统民歌,尽管缺乏文字记载,而依靠口头传唱仍在民间世代相传,就是因为得益于一年一度的歌圩盛会,对壮族传统民歌,它起到了保存和传播的载体作用。
所以说,歌圩是壮族民歌文化的自然载体,是壮族传统文学的宝库,对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应用方面,歌圩对壮族的社会教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歌圩传唱的山歌中具有丰富的自然、人文和社会伦理道德知识,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具有教化作用。
同时,歌圩可以给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提供学习山歌和展示歌才的场所,满足他们崇尚山歌、诗性思维的心理需求,也可以满足广大青年“倚歌择配”的恋爱婚姻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四、歌圩现状及保护措施
随着社会传承的多样化,如今歌圩不再成为人们学知识的重要场所。
由于失去了对年轻人的诱惑力,歌圩变得后继无人,掌握歌圩的各种传统仪式和程序的人越来越少,因而歌圩便渐渐地处于濒危状态。
当前我区传统歌圩处于如下几种状态:一是无圩无歌,这些地方大多交通不便,远离经济活动中心区域,即使开展活动,参加者也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形同虚设,于是自然消失;二是有圩无歌,这往往是在经济活动的中心区域,参加歌圩者从事的大多是与歌唱无关的事,成为名副其实的哑巴歌圩;三是有圩有歌,但主办者往往以歌赛的形式带动群众性的聚唱活动,如靖西县新圩乡歌圩和大道乡歌圩,与传统的全民性参与有了很大的不同,主体不再是全体参会人员,而是一部分人。
歌圩作为壮民族与周边民族共有的文化,也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的中断或失去,无疑是壮民族的遗憾。
失去了固有的歌圩,无异于失去了壮民族文化的特征。
由于许多优秀的歌手逐渐逝去,山歌慢慢地从全民性的文化成为少数人的“专利”。
歌圩濒危的结果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断裂,许多优秀的作品消失在茫茫的旷野间,许多重大歌圩的传统程序和仪式不再被人知晓。
人们将没法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壮族社会上千年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历程。
近年来,我区对歌圩以保护为主、以传承为核心,建立比较完备的保护制度。
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传统歌圩的意识。
从2006年开始,制定《壮族歌圩保护规划》,并开展全自治区歌圩普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工作,再搜集整理歌圩的山歌,组建山歌队、山歌传习馆和开展延聘歌师的试点工作。
地方政府鼓励和支持歌圩活动,一些地方还积极主办歌圩。
例如,从20世纪80年代起,武鸣县人民政府就坚持办“三月三”歌圩。
自治区人民政府从1983年起就举办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并从1991年起将“三月三”歌节改为“民歌艺术节”,1999年起又改为由南宁市人民政府主办,改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田阳县近年来举办敢壮山歌圩,并从2004年起改为“布洛陀文化艺术节”,规模达到20多万人。
一些地方民间或政府举办山歌比赛和歌手学习班,培养了一些歌师和歌手;广西山歌学会举办十几届歌王大奖赛,评选出50位歌王。
这对保护、传承歌圩山歌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壮乡山水孕育着那棵会唱歌的大树,几千年过去,树上的每一片叶子都是一首歌,落在河里,水会唱歌;飘在风中,风会唱歌。
于是,吹着山风饮着河水的壮家儿女理所当然地善歌。
优美的民歌流淌在人们的生活中,伴随着勤劳的壮乡人民走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