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民政府时期(第1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日孙中山亲谒明孝陵,既是向推翻蒙古统治的明太祖朱元璋(1328 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致敬,又是一种政治姿态,意在表明南京才是 革命首都。 • 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并通过建都南京决议。 • 至此,南京临时政府和清政府都把政权移交给了袁世凯。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 2月18日, 以蔡元培为首的 欢迎团到北京迎 接袁世凯南下就 职。 • 袁世凯暗中 策动兵变。 • 南京临时政 府只好妥协。表 示袁世凯可以在 北京就任大总统。


• 第二,湖北革命党工作扎实,武昌起义力量充足 。 • • 湖北革命运动的主导思想就是革命排满,日知会、文学社、共进 会在宣传方面,尤其注重驱除鞑虏,只接受民族和民权 “二民主 义”。 • 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湖北革命党人的结论是革命不能专靠会党。 • 认为革命非运动军队不可,运动军队非亲身加入行伍不可。因此,不 少领导人加入新军。日知会专以发展军官为主。共进会和文学社主要 发展士兵。 • 采取谨慎策略,注意保存实力,不轻易发难。 • 经长期工作,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新军中发展了五千多人,约占湖 北新军总数三分之一以上,在学生和其他社会力量方面,也争取了大 批革命志士和同情者。 • 第三,起义部署比较周密。 • 起义前成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详细的军事计划;在新军中整编 了原有的革命组织。推定了起义负责人,同时派人到上海迎接同盟会 领导人前来主持大计。还派人到湖南和本省各地联络,发动各地响应 起义。
二、 袁世凯夺取政权
• 1、袁世凯夺取政权 • 南北议和与谈判 • 即辛亥革命期间南方的革命党人和北方的袁世凯所进行的和谈。 •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出任清廷内阁总理,一面陈兵长江北岸,以武 力威胁革命势力,一面利用革命党急于完成统一愿望,诱使其和平谈判。 • 在英国公使朱尔典的斡旋下,湖北军政府接受了和谈建议,12月底,南 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 • 从12月18日起,南方军政府派代表伍廷芳与袁世凯代表唐绍仪在上 海英租界市政厅开始南北和谈。 • 伍代表革命派提出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唐 则代表袁世凯进行要挟。 • 在内外交困和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 袁世凯造成共和,即举袁作大总统。 •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下诏退位。次日,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 时大总统职务。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 南北议和结束。

其次,临时政府在三个月之内,颁布了许多 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民族资本和资产阶级文化 教育的法令。 观察政权性质,要看它施行的政策,要分析 政策对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 临时政府在三个月之内,颁布了许多有利于 民主政治、发展民族资本和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的 法令。
• •
• 在保护人民权利方面 • 根据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天赋自由原则,宣 布人民有权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与居住、言 论、出版、集会、宗教等“私权”。 • 在法律方面 • 命令焚毁刑具,停止刑讯;通令保护华侨,禁 止贩卖华工;严禁贩卖人口;开放蛋户、惰民等所 谓贱民,允许他们享有公权和私权。 • 在社会改革方面 • 禁止蓄辫、缠足、赌博,严禁种植和吸食鸦片。
• 在发展实业方面 • 宣布振兴实业方针,颁布保护工商业的规章 和措施,废除苛税,鼓励兴办实业,奖励华侨在 国内投资,等等。 • 在文化教育方面 • 宣布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文化教育方针, 提倡以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清代 学制弊端,禁止小学读经,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 校,禁止使用清政府颁布的教科书,新编教科书 必须合乎共和民国宗旨,非常有碍民国精神及非 各学校应讲的科目,禁止使用《大清会典》、 《大清律例》等书籍。

全称铁血十八星旗, 又称铁血旗。原是湖 北革命团体共进会的 会旗。18星代表汉 人居住的18行省。 是武昌起义后,中华 民国湖北军政府宣告 成立时的旗帜。 1912年1月10日,中 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通 过专门决议,以五色 共和旗(或称五色旗) 为中国国旗。以十八 星旗为陆军旗。
武昌起义湖北军 政府旧址(武汉 市武昌区武珞路 1号) 。因主体 建筑为红砖砌墙、 红瓦覆顶的红色 两层楼房,故又 称“红楼”, 1981年,在此 建立纪念馆,是 国家重点文物保 护 单 位 。
•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及其性质 •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 立。基本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 首先,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 阶级理事政权,而不是革命派、 立宪派和旧官僚三种势力的联合 政府。 • 政权性质,并不取决于哪些 人参加,而是哪些人掌权。 • 尽管立宪党人联合旧势力, 在财政、南北和谈上给革命派很 大压力和影响,但临时政府还是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掌握的政 权。
• 武昌起义后,立宪派发生分化,对武装起义采取 三种态度。 • 一是与革命派一起,发动武装起义。 • 二是坚决反对革命,勾结封建官绅屠杀革命党人。 • 三是以和平独立方式,表示赞成革命,拥护共和。 • 所谓和平独立,就是劝说督抚或其他官员宣 布脱离清朝中央政府,成立拥护共和的军政府。 • 立宪派赞成和平独立,意味着放弃君主立宪, 与清政府决裂,附和革命。
• 最后,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方针和财政政策。 • “平和主义” 外交方针。 • 仅仅是声明不平等条约“期满为止”。对清 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外债和赔款, 均认为有效。 •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坚持要求把列强 承认中华民国作为袁世凯接受民国总统的重要条 件,幻想依赖列强承认来保障中华民国安全。 • 寄希望于帝国主义的贷款。严重的财政困难, 临时政府寄希望于帝国主义的贷款。孙中山回国 前后多方面进行贷款活动,每天盼望外国银行的 复电,但直到辞职,也没有得到回音。 • 临时政府难以克服财政困难,是被迫把政权 交给袁世凯的直接原因。

唐绍仪(1862年1月2日- 1938年9月30日) • 又名绍怡,字少川,清末民 初政治人物、外交家,山东 大学首任校长,中华民国首 任内阁总理,国民党政府官 员。 • 生于广东珠海唐家镇唐家村, 12岁时被清朝公费派至美国 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 习,1881年归国。曾任驻朝 鲜汉城领事、驻朝鲜总领事、 清末南北议和北方代表、民 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等,为中 国主权、外交权益及推进民 主共和作出了重要贡献。 • 1938年9月30日被国民政府军 统局特务暗杀于上海。
• •
以前认为孙中山轻易把政权交给袁是软弱性表现。 实际上有其必然性。
• [1]军事力量对比十分不利于南京临时政府。 • 袁控制着训练有素的北洋六镇7万多精兵,加上仍然忠于清帝国 的禁卫军和其他新军,总兵力达14万多人(新军总数为24万1千人)。 • 南京临时政府方面,虽然号称革命的各色民军很多,人数上远多 于北方,但绝大部分是会党、绿林队伍改编而成,武器装备、训练、 指挥和纪律等都远逊于对方。 • • [2]经济力量对比悬殊,临时政府已到难于支撑边缘。 • 袁氏出任清帝国内阁总理后仍牢牢控制着东北和华北大部,中央 财政的基础仍在,军费比较充足。 • • [3]人心思定。“排满”是触发辛亥革命的重要因素。异族统治已经 结束。 • • [4]袁世凯在清末新政中政绩卓著,袁世凯“出山”是中国政坛的众 望所归。
• 1911年12月18 日到31日,南 北议和谈判时 的情景,共举 行了五次会议

• • • •
• 清帝逊位 1912年2月12日,清朝隆裕太后颁降懿 旨说: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 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将领,亦主强于后。 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 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自此,中国君主制度寿终正寝。
• 伍廷芳(1842年7月9日-1922 年6月23日) • 本名叙,字文爵,又名才, 号秩庸,笔名观渡庐,祖籍广 东新会会城,清末民初外交家、 法学家、书法家。 • 他是首位取得外国律师资 格的华人,也是香港首名华人 大律师和首名华人立法局非官 守议员。之后回中国从政,是 中国近代有名的外交家。1922 年6月23日病逝广州,现伍廷芳 墓在广州越秀公园内。 • 胡适曾评价伍廷芳的外交 风范:“他在海外做外交官时, 全靠他的古怪行为和古怪的议 论,压倒了西洋人的气焰,引 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居然能使 一个弱国代表受到许多外人的 敬重。”
• • • • • • •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1】民族危机与社会转型的困境 西方入侵,民族危机,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民族独立成为国人重任。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政治转型陷入困境,急于寻找新突破。 【2】清政府既有官僚养成体制的断裂,新型权势阶层兴起 隋唐科举制以来,历代王朝依此来完成官僚培养和选拔。从士到士大夫。 科举制废除后,士与政治之间的常规联系骤然中断,读书人耕读仕进的 社会取向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士阶层不复存在。既有的职业官僚养成体制发 生断裂。旧选官制度中断,新的西方选官制度又没有真正引进,所以士大夫 只能如梁启超所说,多从不是生产的社群中来。军人、工商业者、会党、游 民、学生争相通过革命问鼎政治。 • 【3】清政府统治合法性丧失 • 对外战争失败,政制改革当断不断、无力制止贪污、重蹈国有经济死胡 同、武力镇压。 • 【4】激进主义思潮大行其道 • 戊戌变法失败,留学生、会党等对清政府失去信心,大力在国民中提倡 “尚武”精神,主张以武力解决中国问题。自立军起义、惠州起义等一系列 事件都显示了各阶层另起炉灶的心态。 • 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等转而提倡革命。
• 三、二次革命 • 从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到1913年7月二次 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重要阶段。 决定着推翻清王朝后,是建立资产阶级民 主共和国,还是任凭袁世凯巩固专制统治。 • 围绕该问题,政坛三大力量: • 以袁世凯为首的“袁派势力”、资产 阶级革命党人和表面上介于二大势力之间, 而实际上是站在袁世凯一边的原君主立宪 党人,展开错综复杂的斗争
•Fra Baidu bibliotek
临时政府结束前,颁布《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创举。 • 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 政府组织机构和一般的民主权利。 • 《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 法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南京临时 政府性质。 • 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对资产 阶级的利益表示关切,但对农民的要求却 没有任何积极的反映。
• 辛亥革命在武昌发生的原因:
• 第一,湖北的经济近代化发展较快,资产阶级力量较大。
• • 中国经济近代化总趋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波浪式推进。 湖北地处中南,九省通衢。无论从南到北,还是从东到西,都影 响到湖北并在这里交汇。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湖北的经济近代化速 度快于其它地区。 湖北经济近代化19世纪60到80年代,主要表现在商业、金融方面。 汉口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通商口岸,也是内地进出口贸易的最 大口岸。商会发展快。汉口、武昌都有商务总会。到1911年,湖北共 成立商会30个,会员9500多人。 19世纪90年代以后,湖北工业近代化发展很快,尤其交通运输业 和工矿业。发展速度仅次于上海。
清宣统皇帝溥仪与隆裕太后
孙中山让位与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 • • • • • • 清帝退位后,孙中山履行诺言,14日至参议院辞临时大总统职,并 推荐袁世凯继任。 为防袁世凯有所变动,提出三项附加条件: 【1】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2】新总统到南京就职时,自己及国务员才能解职; 【3】袁世凯必须遵守《临时约法》及其它法制章程。 孙中山目的是要袁世凯离开长期盘据的北方,以受南方革命环境制 约。
第一部分 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12.1——1928.6)
• 第一讲 共和体制的开创与挫折(1912.1——1916.6)
一、民国创立 二、袁世凯夺取政权 三、二次革命 三、袁世凯复辟 四、护国运动
• 一、民国创立 • 1、辛亥革命及其 爆发原因 • 1911年(宣统三 年) 10月10日武 昌起义,全国各 地响应,推翻满 清政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