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贸易壁垒对宁波海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绿色贸易壁垒对宁波海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目前,绿色贸易壁垒是国际贸易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一般认为,绿色贸易壁垒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

它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设置关卡,限制其出口,是一种以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的一种新兴的非关税壁垒。

另一类是非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

不同国家的生产商或消费者,由于环境保护意识强弱差异会对产品的生产或消费产生影响,从而造成产品在国际流通的不平衡。

国外学者主要从贸易与环境关系的角度对绿色贸易壁垒问题有所涉及。

主要涉及领域及观点有:
1 对贸易与环境关系以及贸易自由化对环境影响的研究
对贸易和环境关系研究主要形成了3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贸易能创造财富用于环境改善,贸易实际上对环境有利;第二种观点认为贸易意味着越来越多物品被生产出来,结果导致环境破坏,由贸易创造财富并不必然导致环境改善;第三种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优先任务是摆脱贫穷和缩小差距,由于目前WTO规则被大国操纵,自由化是有选择的自由化,因此穷国、富国适用同一环境标准是不公平的。

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贸易与环境相辅相成。

贸易自由化本身对环境没有影响,它对环境的影响取决于环境与贸易目标相互补充和支持的程度;贸易不是环境问题的根源,只是环境问题的放大器,贸易会扩大由市场、政府干预失灵的环境破坏,解决的办法是通过政府直接管制、征收庇古税、明晰环境产权等办法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

(Andersson,2008、Vaughan,2008)
2环境措施的合理性和壁垒效应问题研究
Andersson(2005)等人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角度出发,把环境包含在资源的范畴内,较早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分析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讨论了各种情况下的贸易壁垒争端,以及使国际贸易有利于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条件。

伦敦国际环境与发展机构(IIED)对发达国家环境措施的壁垒性质和
影响程度开展了讨论和评估。

Verbruggen(2000)等评估了发达国家的环境措施对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的贸易影响程度,发现影响程度越来越大;OECD(2000)研究了生命周期环境管理措施的贸易意义。

重点研究了生态标志、生态包装对贸易产生的壁垒效应。

3南北贸易模式对环境影响研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视角存在一定差异。

发达国家一些学者运用经典贸易理论说明环境因素的差异如何影响贸易的比较优势,将环境因素纳入贸易决定的分析框架。

分析环境标准、政策差异对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

认为环境措施的实施首先是为了抵消发展中国家从贸易中获得的环境租金,并且世界将获得环境改善的好处。

(CeeV.Beers and C.J.M Bergh,2006);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则认为发达国家以反生态倾销或环境寻租的名义制定越来越多绿色技术措施,日益具有明显的贸易壁垒性质,是在利用环境问题制造绿色贸易壁垒,搞新贸易保护主义。

国内学者绿色贸易壁垒研究主要涉及的领域及有代表性的研究观点有:
4对贸易、环境与南北问题进行研究
潘家华(2005,2006)、曾凡银、冯宗宪(2000)、陈运辉(2002)等从环境与贸易的南北不对称角度对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性质进行了讨论。

认为贸易与环境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内生于世界经济南北不平衡发展的格局。

绿色贸易壁垒问题是南北权利不对称性的重要体现。

他们探讨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和贸易利益的维护问题;劭宏华(1996)、曲如晓、赵红(1997)、李泊溪(2002)等分析了有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进展,认为环境成本内在化是解决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5绿色贸易壁垒成因机理、作用机制的研究
张宝珍(2006)、俞海山(2006)等研究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表现形式及特点;许罗丹等(2007)等考察了当代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标志制度、环境管制、环保包装、绿色产业等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背景及对国际经贸的影响;冯宗宪、柯大钢(2000)研究了技术-环境壁垒的作用机制和机理,认为其主要通过数量和价格的双重控制机制来实现;曾凡银(2003)研究绿色贸易壁垒对关税壁垒的替代效应;冯德连、司金銮等(2008)探讨了绿色贸易壁垒的若干渊源;贺超(2010)对“绿色关税”和“绿色补贴”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针对这
种环境贸易壁垒,我国宏观对策可以采取“扶持”(绿色补贴)和“规范”(环境成本内部化)等在内的有关政策措施。

6绿色贸易保护制度研究
朱启荣(2008)、张文兵(2008)等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对绿色贸易壁垒进行了探讨;金祥荣(2010)等把近年来正在形成中的绿色贸易保护制度称之为新兴贸易保护主义。

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对绿色贸易保护制度及其变迁作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并就中国如何参与绿色贸易制度框架的完善给出了应选择的绿色贸易政策。

7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及对策研究
夏友富(2009)、邵文杰(2009)等认为由于环境与贸易问题直接涉及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因此提出应根据我国具体国情采取相应立场和政策;叶汝求(2001)等认为由于中国对外贸易法规实施缺乏与环境政策的协调和合作,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中国应为外贸发展建立一种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宋宇(2003)认为应重视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非政府行为研究。

认为它是积极应对他国壁垒,有效构筑我国壁垒的有力手段之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绿色贸易壁垒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课题组》(2001)评述了我国绿色贸易壁垒发展现状,认为我国对绿色贸易壁垒的作用和影响认识不足,绿色技术性措施防范体系非常脆弱。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外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出口贸易方面,几乎所有的产品已经或即将受到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影响。

8国别研究
王孝存、刘厚俊(2003)、杨昌举(2003)、从连(2003)等对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新实践进行了研究。

9WTO规则及绿色贸易争端研究
钟莜红(2002)、何艳梅(2002)等研究了WTO多边贸易体制中的环境保护条款;那力(2003)等对WTO规则绿色贸易争端案例进行了探索;谢伟(2002)、于维军(2003)等对SPS协定进行了研究
尽管近几年我国有关绿色贸易壁垒的研究文章较多,但总的来说,宏观研究较多,中观和微观研究较少;宏观研究中从一个国家出发进行研究的较多,针对某一地区和某一具体行业来加以系统研究的还不多见;定性分析多,定量
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较少。

其对策研究多浮于表面,还不够深入。

参考文献
[1]张汉林.WTO与农产品贸易争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庾晋.农产品出口如何跨越绿色壁垒[J].对外经贸实务,2002(2).
[3]翁鸣.中国农产品出口面对国外技术壁垒的挑战[J].世界农业,2010(5).
[4]李琳.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2009(6).
[5]骆乐.水产品国际贸易非关税壁垒及其应对措施[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9.
[6]李金明.世界水产品市场与中国水产品比较优势分析[J].世界农业,2002(4).
[7]陈述平.水产品国际贸易中的非关税贸易壁垒[J].中国渔业经济,2002(4).
[8]鲍洪彤.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9(6).
[9]袁伟峰、余思勤.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讨[J].北方经贸,2009(2).
[10]卢新德.论全球绿色浪潮与我国绿色产品的出口[M].浙江:浙江出版社,2009.
[11]刘淑琪.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发展的新趋势[M].山东:法律出版社,2010.
[12]沈文龙.略论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0(1).
[13]李慧明、卜欣欣.绿色国际贸易与绿色国际贸易壁垒[J].南开学报,2000(7).
[14]卢授永、沈林玲、杨育振.绿色贸易壁垒与中国出口贸易[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5]夏友富.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与当代国际贸易[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1(8).
[16]孟超、韩军.绿色贸易: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D].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1.
[17]张梅霞.正视绿色壁垒[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8]赵应宗.创建环境贸易基地的战略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0(7).
[19]黄蕙萍.可持续性贸易与环境政策的有效协调[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1(8).
[20]Hector M.Lupin.Producing to achieve HACCP compliance of fishery and aquaculture products [M].1999.
[21]Hector M.Lupin.export,Food Control[P]Volume 10,Issues 4-5,August-October 1999,Pages 267-275.
[22]Thomas Hofer.Tainting of seafood and marine pollution[P]Water Research,Volume 32,Issue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