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诗歌教学感悟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诗歌教学感悟
我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

诗歌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它是用精练、形象、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多种表现手法,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抒发感情,创造鲜明形象和深远意境,来集中、概括的反映现实生活.在教学中,诗歌的教学是一个难点,学生往往只会机械的记忆文句,而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内涵,因此,很多的学生就只能望诗歌而兴叹了,如果在教学中从情景体验,抒发情感,描述心境,笃定韵脚,遣词造句几个方面尝试,或许能让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情景体验
在诗歌作品中,很多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虽然短小,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代得非常清楚。

让人们不难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情景: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

诗的情境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写诗,同样需要情景体验的触发,不少的诗人写出来的好诗,都是在具体的情景中写出来的,像《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如果没有身临其境的切身体验,这“飞流直下”是不容易写出来的,因为这不仅是流的情形,也写出了流的速度,这就好像把我们带到了瀑布前,看到了瀑布的临空而下。

因此,不管是在欣赏还是创作方面,情景的体验都是很重要的。

不少的学生觉得诗歌乏味,其实就是没有认真的体会诗歌所创设的情景,一旦进入情景,就会感到其味无穷。

二、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所以在诗歌的教学中,要强调情感的重要作用,不管是欣赏还是创作,情感的体验都是不可或缺的。

像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

第二句进一步写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长规律,春荣秋枯的景象,暗寓深长的感叹。

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就能重新发芽,很快蔓延原野。

那“离离原上草”正是胜利的旗帜,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一旦春风化雨,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又如李白的《静夜思》,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既写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
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活生生的反映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所有的诗歌都表达了一定的情感,这需要人们在欣赏的时候根据字词仔细揣摩,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

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情感抒发的过程,怎样抒发,就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道坎,致使不少的学生望而止步。

要逾越这道坎,就要教师去引导他们,让他们知道,抒发情感就是把人们对事物的感知用文字表现出来,可以直抒胸臆,像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起句就不加任何掩饰的直接抒发对故国的无限思念之情,以及对过去的帝王生活的眷念。

也可以寓情于景,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四句十种景物,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诗歌在情感的表现手法上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情感的表现手法是多样性的,有时交错运用,这就要求融会贯通,精益求精了。

三、心境体验
诗词的创作和欣赏,离不开心境的体验。

对创作而言,诗词所要表现的是以心境而产生的各种情感,含蓄委婉的表现不同德心境。

像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通过对贫富悬殊的对比,反映出统治者在华清宫过着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毫不吝惜地挥霍着人民的血汗,社会底层的人民过着穷困潦倒的悲惨生活。

诗人深感唐王朝岌岌可危,而又徒唤奈何,折射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心境。

又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则是明白无误的写出了作者归心似箭而又无比的喜悦之情。

对于欣赏而言,体味作者的心境则能更好地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所能表现的各种情感。

一般的说,则是根据诗词字句的理解来揣摩作者的心境。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作者运用叠词,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抒写心中的愁绪,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

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

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又如柳永的《望海潮》,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的景象。

仅开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一句,就足以显示出作者此时对杭州的无限赞美之心境,并以此心境笼罩全篇。

因此,心境不管是对于创作还是欣赏,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四、诗词的韵律
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当的了解诗词的韵律是很有必要的,我调查过一部分中学生,有初中生,有高中生,他们大都不了解诗词的韵律,其实,我们花不了多少时间去讲解,只要让学生知道诗词韵律的基本知识就可以了。

对于诗,句式要求整齐,或者大致整齐,也就是说,古诗要求整齐,它有固定的句式,即律诗和绝句。

律诗分五言,六言,七言等,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则称为排律或长律。

以8句的律诗为例,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联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绝句也分五言,六言,七言,简称五绝,六绝,七绝,绝句的用韵和律诗大致相同。

现代诗的句式和用韵远不如古诗那样严谨,在句式上只要大致整齐就可以了,在用韵上也宽得多,可以隔行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押大致相近的韵,还可以换韵。

对于词,要让学生大致了解,词又叫长短句,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不同的调有专门的名称,即词牌。

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不能随意改变;写词之所以叫填词,就是要根据
词牌规定的句数,字数,声韵去填。

让学生了解了这些诗词韵律的特点,就给学生欣赏和创作带来了一把钥匙。

五、遣词造句
在诗文中,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抒发情感,除了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外,剩下的就是对字词的运用,特别是诗词,它讲究的是锤炼字句,做到字斟句酌,字字精炼。

古人在这方面是很讲究的。

像“推敲”的典故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当场作诗句进行点评,怎样锤炼字词;或是有针对性的对某一诗句的字词进行调换以示用词的精当,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其中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否可以换成“吹”“到”“来”“过”“回”等,是否还有其它的词可以换呢?这样多次练习,就能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定能让学生领悟在创作中怎样锤炼字词了。

诗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纲明确规定了对诗歌的教学任务,只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不但完成教学任务,还能让学生更上一层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