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培训课件

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59749

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执行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消毒药械使用管理制度》、《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及《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 2.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认真履行职责,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相关制度和工作规范,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配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工作,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应定期进行医院感染控制质量分析,研究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流行及暴发趋势,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3.工作人员应掌握内镜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接受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培训。 4.建筑原则、布局、设备、器械等应符合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规定。遵循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原则,区域设置合理,分区明确,流程符合功能需要。 5.分设独立的内镜清洗消毒室与内镜诊疗检查室;不同部位内镜诊疗操作应分室进行或分时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设备应分开。 6.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结核分支杆菌感染病人、其他传染病人安排在每日诊疗的最后进行内镜诊疗,或使用“阳性”标识内镜进行。 7.灭菌内镜诊疗应在符合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执行手术区域管理要求。 8.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灭菌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 2)凡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 3)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应当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高水平消毒。 4)内镜及附件用后立即清洗、消毒、灭菌;清洗、消毒、灭菌时间应使用计时器控制。 5)禁止使用非流动水清洗内镜。 9.内镜清洗与消毒、灭菌应严格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执行“初洗—酶洗—清洗—消毒/灭菌—冲洗”的程序。 1)酶清洁剂的配置和浸泡时间按产品说明书(不少于5分钟),酶清洁剂应一镜一更换。 2)适于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或者内镜部件应当采用压力蒸汽灭菌,不适于压力蒸汽灭菌的可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 3)2%碱性戊二醛浸泡时间: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喉镜不少于10分钟;支气管镜不少于20 分钟;结核杆菌、分支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内镜不少于45 分钟;需要灭菌的内镜必须浸泡10小时以上。 4)当日不再使用的内镜消毒不少于30 分钟,用75%的酒精对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储存于专

内镜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内镜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目的:加强内镜中心的医院感染管理,防止交叉感染。 2.范围:适用于内镜中心。 3.定义:无。 4.权责 4.1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制定管理制度。 4.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负责监督制度落实。 4.3科室主任和护士长负责本科室制度的执行。 5.作业内容 5.1布局合理,设立病人候诊区、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内镜储藏室等。内镜的清洗消毒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清洗消毒室保证通风良好。 5.2每个诊疗单位的净使用面积大于20m2。 5.3不同系统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其清洁消毒工作分室进行。 5.4灭菌内镜的诊疗环境至少应达到非洁净手术室的要求,并按照手术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 5.5配置内镜及附件的数量与我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量相适应,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应符合规范要求。 5.6一次性使用内镜附件不得重复使用。 5.7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遵循以下原则

5.7.1采用邻苯二甲醛等高水平消毒浸泡消毒的内镜,使用前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去除残留消毒剂;不同部位内镜储镜柜应分开,灭菌后的附件按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储镜柜内壁表面光滑、无缝隙、每周清洁消毒,遇污染时随时清洁消毒; 5.7.2凡进入人体消化、呼吸道等与黏膜接触的内镜,如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达到高水平消毒; 5.7.3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的内镜以及穿破黏膜的内镜附件,包括腹腔镜、关节镜、宫腔镜、乳管镜等,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5.7.4内镜及附件用后,在与光源和视频处理器拆离前,立即用含清洗液的湿巾或湿纱布擦去表面污物进行预处理后再进行清洗、消毒或者灭菌,进行每一项操作时使用计时器控制; 5.7.5内镜清洗应符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要求; 5.7.6 注水瓶应灭菌处理,使用水为无菌水,每天更换; 5.7.7干燥过程中用于放置内镜及附件的无菌巾应每4小时更换; 5.7.8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内镜进行再次消毒、终末漂洗、干燥; 5.7.9保持室内清洁,每日湿式清扫,工作台面、地面每日清洁消毒并进行空气消毒; 5.7.10 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内镜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内镜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为加强医院内镜中心的感染管理,保障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技术及灭菌操作规范》《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剂灭菌效果监测标准》《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1.原则要求 (1)内镜中心应建立科级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根据本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制订适合本部门的清洁消毒管理制度,并组织执行与落实。每月自查医院感染管理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改进。 (2)内镜中心环境应清洁整齐,分区明确;候诊室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内镜贮藏室功能齐全。定期进行环境清洁和(或)消毒。灭菌内镜的诊疗应达到手术区域的要求,按照手术区域的管理。 (3)从事一般内镜检查的工作人员应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手套,严格无菌操作,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内镜清洗消毒人员操作时应穿专用的工作服,防渗漏的外衣或围裙、戴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穿工作鞋。 (4)根据诊疗患者的数量配备相应的内镜及附件,满足内镜清洗消毒或灭菌的要求。 (5)内镜及其附件的消毒或灭菌: 1)仅接触完整黏膜的诊疗内镜,如胃镜、肠镜、小肠镜、十二

指肠镜等,应达到高水平消毒。 2)接触破损黏膜或进入无菌部位的内镜,如膀胱镜、胆道镜等,应达到灭菌水平。 3)内镜的附件:凡进入人体组织或接触破损黏膜应到灭菌,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其他附件达到高水平消毒。 (6)内镜清洗消毒人员要掌握医院感染防控的相关知识,包括内镜的清洁、消毒、灭菌、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的监测、记录和保存、个人防护措施等 (7)配备基本的清洗消毒设备。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池(四池)、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多酶洗液、压力水枪、干燥设备、计时器、通风设施等。 (8)进行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前应根据内镜和消毒产品的说明确认内镜的清洗、消毒、灭菌方法,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消毒效果监测。 (9)医疗废物的管理:凡是接触过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等的敷料等按照感染性废物处置。针头等锐器要装入防刺、防渗、防漏的容器中。 2.具体要求 (1)人员管理 1)内镜中心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培训,掌握本科室医院感染相关制度及流程,明确并严格落实自身的岗位职责。 2)诊疗医生:衣帽整洁,戴医用外科口罩、手套,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诊疗操作规程及无菌技术,按要求(患者之间、从污染操作到

内镜室医院感染培训相关知识

内镜室医院感染培训相关知识 一、内镜室工作人员培训及防护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 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具备内镜相关感染危险因素、感染爆发的处置、化学因子危害、清洗消毒及职业防护等方面的知识,以确保相关规章制度的落实。工作人员在进行内镜诊疗操作及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当注意个人防护,适当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口罩、眼罩、手套、抗湿袍或围裙、帽子等,必要时使用防护面罩,以防接触感染因子和有毒化学因子. 二、内镜及其附件的使用后处置 1、内镜及其附件使用后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或者灭菌。 2、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3、所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消毒设备,必须符合《消毒管 理办法》的规定,并按照批准使用的范围和方法使用。 4、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进入无菌腔室的内镜及 其附件,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水平,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 镜、膀胱镜、宫腔镜等。 5、凡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内镜附件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 6、与人体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器官,也不接触破 损皮肤、破损黏膜的内镜及其附件,应达到高水平消毒,如喉 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等。

7、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时间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 8 —人一用一消毒或者一人一用一灭菌原则。 9、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规范,负责对本机构内镜使用和清 洗消毒质量监督管理。 三、内镜及附件常用的灭菌方法内镜及附件常用的灭菌方法有:压力蒸汽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使用环氧乙烷、戊二醛等化学灭菌剂进行灭菌。内镜及附件常用的消毒方法有:采用戊二醛、邻苯二醛、过氧化酸等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 1?压力蒸汽灭菌内镜及附件使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进行灭菌时,灭菌参数由内镜肌肤吉安的材料性质不同及是否裸露耳钉。因此需注意按内镜说明书要求选择合适的温度和时间。 2.环氧乙烷气体灭菌使用环氧乙烷灭菌前,内镜及附件必须从分清 洗干净,因为残留的有机物或无机盐可影响环氧乙烷的穿透,消耗部分氧乙烷,干扰灭菌效果;同时应控制内镜及附件的水分,以免造成环氧乙烷稀释和水解,影响灭菌效果。 3.低温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火菌为一种低温火菌技术,基友安全、简便、快速、无残留毒性的特点。适用于各种内镜及附件的灭菌。它能在28~75min范围内使内镜达到灭菌要求。 4?戊二醛侵泡消毒或灭菌2%的碱性戊二醛时目前使用最多的内镜 灭菌与高水平消毒方法。但戊二醛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与致敏作用,在使用时应注意个人防护。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2%勺碱性戊二醛时,侵泡时间为: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侵泡不少于10m in,支气管

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执行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一次性使用 医疗用品、消毒药械使用管理制度》、《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及《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 2.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认真履行职责,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 与相关制度和工作规范,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 配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工作,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应定期进行医院感染控制质量分析,研究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流行及暴发趋势,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3.工作人员应掌握内镜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 面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接受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培训。 4.建筑原则、布局、设备、器械等应符合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 术操作规范》的规定。遵循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原则,区域设置合理,分区明确,流程符合功能需要。 5.分设独立的内镜清洗消毒室与内镜诊疗检查室;不同部位内镜诊 疗操作应分室进行或分时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设备应分开。 6.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结核分支杆菌感染病人、其他传染病人安 排在每日诊疗的最后进行内镜诊疗,或使用“阳性”标识内镜进行。

7.灭菌内镜诊疗应在符合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执行手术区域管 理要求。 8.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灭菌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 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 2)凡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 3)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 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应当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高水平消毒。 4)内镜及附件用后立即清洗、消毒、灭菌;清洗、消毒、灭菌时 间应使用计时器控制。 5)禁止使用非流动水清洗内镜。 9.内镜清洗与消毒、灭菌应严格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的要求:执行“初洗—酶洗—清洗—消毒/灭菌—冲洗”的程序。 1)酶清洁剂的配置和浸泡时间按产品说明书(不少于5分钟),酶清洁剂应一镜一更换。 2)适于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或者内镜部件应当采用压力蒸汽灭菌,不适于压力蒸汽灭菌的可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 3)2%碱性戊二醛浸泡时间: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喉镜不少于10分钟;支气管镜不少于20 分钟;结核杆菌、分支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内镜不少于45 分钟;需要灭菌的内镜必

(完整版)2019年内镜室医院感染专项培训试题答案

2019 年内镜室医院感染专项培训试题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 1.《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正式实施日期( C ) A 2016.12.27 B 2018.1.1 C 2017.6.1 D 2018.12.1 2.使用清洗液去除附着于内镜的污染物的过程是指( A ) A 清洗 B 漂洗 C 水洗 D 末洗 3.诊疗室内的每个诊疗单位应包括( ABCD ) A 诊查床1 张 B 主机 C 吸引器 D 治疗车 4.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应对当日拟使用的内镜进行再次( A )、终末漂洗、干燥后方可用于患者诊疗。 A 消毒 B 清洗 C 酶洗 D 漂洗 5.使用压力气枪,用洁净压缩空气向所有管道充气至少( A ),至其完全干燥。 A 30s B 10s C 5s D 20s 6.将内镜、按钮和阀门置于铺设无菌巾的专用干燥台。无菌巾应每( A )更换1 次。 A 4h B 2h C 5h D 10h 7.使用动力泵或压力水枪,用纯化水冲洗内镜各管道至少( A ),直至无消毒剂残留。 A 2min B 3min C 5min D 10min 8.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是( C ) A 环境消毒 B 合理使用抗生素 C 洗手 D 隔离传染病人 9.手卫生包括( ABC ) A 洗手 B 卫生手消毒 C 外科手消毒 D 消毒剂泡手

10.个人防护用品包括(ABCDE ) A 口罩 B 帽子 C 防护衣 D 眼罩 E 手套 11.医疗废物分为( C ) A.3 类 B.4 类 C.5 类 D.6 类 12.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可能发生血液、分泌物喷溅时执行标准预防的措施包括( D )防护用品的使用。 A.口罩、帽子 B.口罩、帽子、手套 C.口罩、帽子、手套、防护面罩 D.口罩、帽子、手套、防护面罩、隔离衣 13.卫生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数应达到( B ) A ≤15cfu/cm2 B ≤10cfu/cm2 C ≤5cfu/cm2D≤8cfu/cm2 14.快速手消剂开启后使用期限是( A ) A 1 月 B 2 月 C 3 月 D 4 月 15.清洗用的多酶洗液应多长时间更换( C ) A 2h B 1h C 每清洗1 条内镜后 D 一周 16.以下那是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标准步骤( B )。 A 手工清洗→漂洗→测漏→消毒(灭菌)→终末漂洗→干燥→预处理 B 预处理→测漏→手工清洗→漂洗→消毒(灭菌)→终末漂洗→干燥 C 测漏→漂洗→手工清洗→消毒(灭菌)→终末漂洗→干燥→预处理 D 预处理→漂洗→测漏→消毒(灭菌)→终末漂洗→干燥→手工清洗 17.预处理正确流程是( A )。 A 擦拭→送水送气→抽吸→盖防水盖→运至清洗室 B 抽吸→送水送气→擦拭→盖防水盖→运至清洗室 C 擦拭→抽吸→送水送气→盖防水盖→运至清洗室 D 送水送气→擦拭→抽吸→盖防水盖→运至清洗室

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内镜室的管理要求 (一)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清洗消毒操作规程、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器械管理、职业安全防护、继续教育和培训等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二)有相对固定的专人从事内镜清洗消毒工作,其数量与本单位的工作量相匹配。 (三)指定专人负贵质量监测工作。 (四)处工作人员进行内镜诊疗或者清洗消毒时,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不同区域人员防护按要求着装。 (五)内镜诊疗中心的工作人员应接受与其岗位职责相应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正确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灭菌的知识与技能; 2.内镜构造及保养知识: 3.清洗剂、消毒剂及清洗消毒设备的使用方法: 4.标准预防及职业安全防护原则和方法; 5.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知识。 二、布局要求 (一)内镜诊疗中心设立办公区、患者候诊室、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内镜与附件储存库(柜)等,其面积应与工作需要相匹配。

(二)根据开展的内镜诊疗项目设置相应的诊疗室。 (三)不同系统(如呼吸、消化系统)软式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 三、内镜诊疗室要求: (一) 诊疗室内的每个诊疗单位应包括诊查床1张、主机(含显示器)、吸引器、治疗车等。 (二)软式内镜及附件数量应与诊疗工作量相匹配。 (三)灭菌内镜的诊疗环境至少应达到非洁净手术室的要求。 (四)应配备手卫生装置,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 (五)应配备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等。 (六)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 (七)宜采用全浸泡式内镜。 (八)宜使用一次性吸引管。 四、清洗消毒室要求: (一)用应独立设置。 (二)应保持通风良好。 (三)如采用机械通风,宜采取“上送下排”方式,换气次数宜≥10次/h,最小新风量宜达到2次/h。 (四)清洗消毒流程应做到由污到洁,应将操作规程以文字或图片方式在清洗消毒室适当的位置张贴。 (五)不同系统 (如呼吸、消化系统)软式内镜的清洗槽、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应分开设置和使用。

社区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关于成立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的 通知 紫卫发【2016】号 各科室: 为了加强本中心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中心的具体情况,经中心领导班子研究决定成立“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 成员:*** *** *** *** *** *** ***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l、负责本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中心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中心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积极协助调查。 3、监督检查本中心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4、组织本中心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5、督促本中心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同志负责医院感染管理日常具体工作。 二0一六年一月二十日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医院工作人员上班时间应着装整齐,不得留长指甲和戴戒指;不得穿工作服进食堂、图书馆、会议室、行政办公室及其它公共场所。 2.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诊疗、护理工作前后要洗手,执行注射一人一针一管一使用,换药一人一用一消毒,晨间护理采用湿式扫床,一床一扫一换,床旁桌做到一桌一巾一用一消毒,体温表使用前后应分开,用后应浸泡消毒处理。 3.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为100%,无菌持物钳使用符合要求,干燥保存4h更换一次,有污染随时更换;湿式保存用2%戊二醛作为保存液,每周更换一次,有污染或其它情况时应及时更换;用灭菌剂浸泡灭菌时要注明消毒液名称、更换日期和浓度并做记录,随时保持有效浓度。 4.无菌物品应注明灭菌日期和有效期,有灭菌指示带,灭菌有效期为7天,一次性纸塑包装物品经灭菌后有效期为6个月。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各类无菌物品按有效日期先后顺序摆放、使用,专柜放置。 5.碘酊、酒精应密闭保存,有明显标签,消毒液每日更换;容器每周更换2次(清洗后灭菌)。一次性使用的消毒液应标明开启日期,在有效期内使用。安尔碘开瓶后有效期为一周。常用无菌敷料罐及无菌器械盒、棉技,一经打开,必须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有效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6.无菌溶液应注明开瓶时间,静脉用药液开启超过4h后不得使用,抽吸出的无菌药液超过2h后不得使用,非静脉用的各种溶液开启超过24h后不得

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56828

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内镜诊疗区域应当布局合理,设登记室、候诊室、独立的清洗消毒室、内镜诊疗室及内镜储存(室)柜。 2、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洁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接收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正确掌握内镜的清洗和消毒、灭菌技术,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实施标准预防。 3、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室进行,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必须独立设置,并保证通风良好。 4、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上、下消化镜不能分室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 5、灭菌内镜诊疗应当在达到Ⅱ类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手术区域的要求管理。 6、进行内镜诊疗前需对病人做HBsAg、抗-HCV、抗-HIV筛查,并有记录。凡检测阳性者、已知特殊感染患者等,应使用专用内镜或安排在每日检查的最后。 7、内镜及附件数量应当和接诊病人数量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达到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8、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设备应当分开,不得混用。 9、内镜凡能拆卸,内镜及附件用后应立即清洗消毒或灭菌(具体方法见流程图)。采用机器清洗消毒的内镜,机洗前须先手工清洗。 10、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灭菌时间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 11、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12、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附

件及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等必须灭菌。 13、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须进行高水平消毒。 14、消毒后的内镜储存前先干燥处理,再悬挂保存于专用清洁柜内。储存柜内表面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每周清洁消毒一次。灭菌后的内镜及其附件等必须置于无菌物品柜内存放。 15、弯盘、敷料缸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注水瓶及连接管采用高水平以上无腐蚀性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消毒后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干燥备用。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 16、每日监测使用消毒剂的有效浓度,记录并保存,低于有效浓度应立即更换。定期做好内镜及附件、器械、消毒剂的生物学监测。 17、每日诊疗工作结束,须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洗消毒、刷洗干净后备用。 18、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对诊疗室、清洗消毒室的室内空气、地面、台面等进行消毒处理。每周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雨滴穿石,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持之以恒。——拉蒂默

内镜科各项制度

内镜科各项制度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内窥镜科制度目录 1.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消化内镜室感染管理制度 3.消化内镜室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目标 4.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 5.消化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 6.内镜科仪器管理制度 7.消化内镜科工作制度 8.消化内镜科查对制度 9.清洗消毒间工作制度 10.消化内镜室预约窗口工作制度 11.内镜诊断报告规范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 医院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以及安徽省《关于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细则》的有关规定,明确规定医院感染管理是院长的重要职责,是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定期讨论医院感染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实现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3.充分发挥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作用,大力支持感染管理专职队伍的建设,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实行责任制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 4. 建立与完善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程序与措施。制定和实施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控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确定临床预防和降低医院感染的重点管理项目,并作为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核查。 5.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技术操作规程,将医院感染管理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考核的范围,并定期向医务人员与管理部门通报。 6. 提高全院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的在职教育制度,定期对医院职工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宣传与教育。 7. 医院须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要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镜科、血液透析室、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工作。 8. 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厅有关规定,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和完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分线使用。开展临床用药监控,实施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

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

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 1.内镜诊疗和清洗消毒人员应具备内镜清洗消毒知识,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2.清洗消毒室与诊疗室应分开设置,通风良好。 (1)清洗消毒室应配备相应清洗消毒设备。 1)基本清洗消毒设备: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高压气枪(硬镜必备)、擦镜台、干燥设备、计时器,相应的消毒、灭菌器械,50m1注射器、各种刷子、纱布、棉棒等消耗品。 2)清洗消毒剂:多酶洗液、适用于内镜的消毒剂、75%乙醇。 3)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设备与储镜柜应分开。 (2)诊疗室应设置合理,配备基本设施。 1)应设有诊疗床、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 2)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分时间段进行。 3)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照手术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 4)诊疗室的净使用面积≥20m2。 3.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与医院规模和接诊患者数相适应,清洗、消毒或灭菌应符合医疗机构的消毒灭菌原则。 4.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抗湿罩袍或围裙、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帽子、手套等。 5.内镜室应当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就诊患者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包括水洗、酶洗、清洗时间)、消毒时间(包括消毒和冲洗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 6.浸泡消毒或灭菌内镜的消毒剂应每日监测浓度并记录。 7.消毒后的内镜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检测并记录;活检钳及灭菌后的内镜应每月进行生物学检测并记录。

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

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 一、重点科室包括: 1、重症监护病房 2、手术室 3、供应室 4、血液透析室 5、内镜中心 6、口腔科 7、产房 8、新生儿室 二、“重”在何处? 1、医院感染发生率高。 2、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多。 3、一就是发生问题,涉及面广。 4、潜在的发生医院感染环节多。 三、医院感染管理关键环节: 1、手卫生 2、隔离技术规范 3、医疗器械、用品质量(清洁、消毒、灭菌) 4、无菌操作技术 5、通过监测及时发现与控制 主要危险因素。6、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7、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 8、特殊感染个案管理 四、各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具体要求: (一)手术室:1、住院前措施;尽量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 住院前做好相关疾病必要的治疗:控制糖尿病;加强营养;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治愈活动性感染病灶;减少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用量。 2、术前措施:术前的皮肤准备;术前最好用消毒肥皂淋浴;如不影响手术,可不去除毛发;严格进行手术区域的皮肤消毒;铺无菌巾单。 手术室人员的准备:着装;手消毒;患有疖、湿疹、感冒及鼻咽部或肠道感染者不得进入手术室。 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适应证;方法;药物选择。

3、手术中的措施:熟练的手术技巧;缩短手术时间;正确放置引流; 处理污染物品; 严格控制人员;注意职业安全。 4、手术后的措施:切口缝合后应覆盖吸附能力好的敷料;敷料渗湿后立即更换;表面不平的部位可用绷带包扎;四肢损伤区与肢体远端应加压包扎,并固定与抬高患肢;检查伤口、换药、清创,注意无菌操作;引流。 5、监测问题:监测计划能使SSI发生率降低35%-50%。 对外科医生进行反馈可降低35%SSI。 监测方法;院内监测;院外随访前前瞻性调查可早发现、早治疗感染病人。 制度保障:洁净室(手术室)使用管理制度(使用情况记录本);日常监测制度(监测结果登记本);日常维修保养制度(维修保养记录本);洁净室卫生保洁制度(保洁工作记录本);洁净室年度综合性能监测制度(综合性能监测报告书); 6、洁净手术室使用中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如遇停电如何处理等)。 (二)供应室:清洗质量的管理 (1)清洁室:科室污物清洗消毒处理间;手术室污染器械清洗消毒间;污染医用物品临时存放清洁媒介与工具;污物装载容器的要求;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消毒质量的管理

医院内镜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内镜的医院感染管理 规范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内镜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1.目的 加强内镜的医院感染管理,防止交叉感染。 2.范围 适用于医院各内镜室、消毒供应中心。 3.定义 无。 4.内容 4.1管理要求: 4.1.1内镜诊疗和清洗消毒人员应具备内镜清洗消毒知识,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4.1.2清洗消毒室与诊疗室应分开设置,通风良好。诊疗室的净使用面积≥20平方米。 4.1.3清洗消毒室应配各相应清洗消毒设备。 4.1.3.1基本清洗消毒设备: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高压气枪、擦镜台、干燥设备、计时器,相应的消毒、灭菌器械,20mL注射器、毛刷、纱布、棉棒等物品。 4.1.3.2清洗消毒剂:多酶洗液、内镜消毒剂、75 010乙醇。 4.1.3.3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设备与储镜柜应分开。

4.1.4诊疗室设置合理,配备基本设施。 4.1.4.1应设有诊疗床、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 4.1.4.2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分时间段进行。 4.1.4.3灭菌内镜的诊疗环境应按照手术室环境的标准要求进行管理。 4.1.4.4保持室内清洁,每日湿式清扫;操作前、结束后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4.1.5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与接诊患者数相适应,清洗、消毒或灭菌应符合规范要求。 4.1. 5.1必须灭菌的内镜及其附件: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输尿管镜、宫腔镜等进人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术中内镜及附件),以及穿破黏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 4.1. 5.2达到高水平消毒的内镜及其附件:纤维喉镜、鼻窦内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阴道镜等进人人体消化道与呼吸道等黏膜接触的内镜。消毒后的内镜,储存前先干燥处理,再悬挂保存于内镜储存柜内。 4.1. 5.3活检钳:一人一钳一用一灭菌。 4.1.6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包括就诊患者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

内窥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内窥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人员环境管理 1.工作人员进入内窥镜室操作时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及手套;进行操作前后要认真洗手。 2.内镜室布局合理,设立病人候诊室、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内镜贮藏室等,内镜的清洗消毒必须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清洗消毒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 3.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内镜的诊疗工作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 4.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当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照手术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 5.检查室的桌、椅、门、窗及地面每日检查结束用消毒液擦拭一次,每周一大扫;检查室内应清洁整齐,空气新鲜,每次使用前后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分钟。 (二)消毒隔离制度 1.使用的消毒剂、自动清洗消毒器械和其他清洗消毒设施必须符合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规定。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2.内窥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与灭菌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进入无菌腔隙的内镜及附件,如胸腔镜、腹腔镜、胆道镜、宫腔镜、膀胱镜、关节镜等内窥镜及附件必须一用一灭菌。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黏膜接触的内镜,如胃镜、肠镜、气管镜、支气管镜、乙状结肠镜、喉镜、直肠镜、阴道镜等当达到高水平消毒,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弯盘一人一用一消毒。

(2)内窥镜及附件使用后应及时清除管道中的血液、粘液及活检孔和抽吸孔内的残留组织,清洗干净后,先沥干再消毒或灭菌;进行每一项操作时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 (3)经化学消毒剂处理的内窥镜及附件,使用前应用灭菌蒸馏水进行冲洗,去除残留消毒剂;灭菌后的附件应当按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储镜柜内表面或镜房墙壁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每周清洁消毒一次。 (4)冲洗内窥镜及附件的容器、用品每天都必须清洗消毒。 3.特殊(感染)病人的内窥镜疹疗 (1)结核、肝炎和艾滋病及病毒携带者、非特异结肠炎或已知的特殊感染者,应用专用内窥镜、或安排在当日最后检查;检查完毕后,对所用内窥镜及附件应先消毒再进行常规清洗、消毒灭菌备用。 (2)肿瘤病人使用后的内窥镜经常规清洗消毒,应用毛刷刷洗后再消毒灭菌。 4.诊治病人和清洗消毒时应穿工作服或防渗透工作服,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或橡胶手套,必要时戴护目镜或面罩。诊治完毕每一个病人后应洗手或更换一次性手套。 5.病人进行内窥镜诊治前应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或肝炎全套、HIV、抗—HCV、血常规等筛检;胃镜室还需做幽门螺杆菌(HP)筛检。 6.每日定时监测所使用的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并记录,及时更换不合格的消毒剂。内窥镜及其附件用后清洗消毒程序按照卫生部制度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要求执行。 7.消毒后的内窥镜,储存前先干燥处理,再悬挂保存于无菌柜内。 8.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必须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消毒。如采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时间不少于20分钟,冲洗、干燥后,方可用于病人诊疗。

内镜室地医院感染管理系统

内镜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内镜室基本设施的要求 1、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室进行 2、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如胃镜、肠镜的诊疗工作不能分室进行的,也可分时间段进行。 3、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 4、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当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手术区域要求进行管理。 5、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滲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6、内镜及附件如活检钳等的数量,应与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做到一患一灭菌 7、基本清洗消毒设备: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4-5 槽(水洗槽、酶洗槽、清洗槽、消毒槽加盖、冲洗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干燥设备、计时器、通风设施等 内镜室的基本管理要求 1、负责内镜清洗的工作人应严格按照卫生部2017 年颁发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认真好内镜的清洗、消毒、储存及管理工作,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 识培训,熟悉掌握内镜的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3、工作人员在诊疗清洗消毒过程中,要增强防护意识,戴好防护用 品,严格技照标准预防原则进行各项操作 4、建立各类内镜清洗消毒登记本,登记内容齐全:并按要求定期做好消毒 灭菌效果监测,消毒液浓度监测,并做好各项监测记录。

5、院感科负责对全院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及储存方法进行监督管理。 6、每日工作结束后,必须按《内镜规范》要求对内镜清洗消毒的设备,物品和环境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待备用。 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灭菌的原则 1、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 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 2、凡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 3、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冒肠 镜等应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高水平消毒。 4、内镜及附件用后应立即清洗、消毒或者灭菌,清洗消毒、灭菌时间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 5、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灭菌流程表 水洗 软式内镜的清洗消毒方法与步骤 、软式内镜的清洗步强、方法及要点包括 1、使用后立即用清洗液去除附着于内镜的污染物。再用流动水彻底清洗,除去血液、粘液等残留物资,并擦干。 2、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多酶洗液中浸泡刷洗,时间按使用说明 3、彻底清洗内镜各部件,管腔应当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可拆卸部分必领拆开清洗、并用超声清洗器清洗5-10 分钟 4、器械的轴节部、弯曲部及管腔内用软毛刷彻底刷洗,刷洗时注意避免划伤镜面 软式内镜的消毒或者灭菌方法及要点包括 1、适用于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或者内镜部件应当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注意按内镜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