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中央官制的演变ppt
![中央官制的演变ppt](https://img.taocdn.com/s3/m/ed993463ee06eff9aef807b6.png)
——《明史纪事本末》
史料2: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
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
全家处死。
——明太祖
请问:为何“我朝罢相”? 读一读
课堂小结
秦朝----三公九卿制----丞相权力很大 汉朝-----中朝---丞相无决策权,为执行机构 隋唐-----三省六部制---宰相委员制,分散相权 宋----二府三司制---宰相执行权一分为三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皇权相权合一 清朝----军机处----纵有宰相之实,无宰相之名
努尔哈赤 八旗旗主
“共治国事 ”
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
会议
内阁、六部
康熙 议政王大
臣会议
内阁、六部
雍正 设军机处
跪受笔录 承旨遵办
皇权受限
南书房 君主专制 顶峰
集权于帝
清朝:军机处Leabharlann 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皇帝 内阁
军机处
吏户礼兵刑 工
明清两朝的尊君卑臣
明大臣四拜或五拜, 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 明大臣可以侍坐, “大朝仪众官皆跪”, 清大臣则奏对无不长跪。 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 清大臣对皇帝上奏,皆自称“奴才”。
填
• 隋唐:
• 宋:
看
• 元:
• 明:
• 清:
历代中央官制的确定与演变
• 朝代 • 秦: • 西汉: • 东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宋: • 元: • 明: • 清: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 尚书台 出现三省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中书一省制 废相、设内阁 军机处
秦代 :三公九卿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政治史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政治史](https://img.taocdn.com/s3/m/40cec412763231126edb111f.png)
中国古代官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说起古代中央官位等级这个问题不好回答,面太大了,各朝各代都大不相同,一个朝代的前期后期的官位等级也有很大的区别。
这样几张图,基本上把从夏朝到清朝的官位都说的清清楚楚。
今天看到这个问题,我就分享给大家,以供参考。
1. 夏代官制简表
2. 商代官制简表
3. 西周官制简表
4. 春秋战国时期官制简表春秋时期几个主要国家官制
战国时期七国官制
西汉官制
东汉官制
7. 三国时期官制简表
8. 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制简表两晋官制
北魏、北齐官制
北周官制
宋代元丰以前中央官制
宋代元丰以后官制
12. 辽代官制简表
;
13. 金代官制简表
14. 元代官制简表
补充一点,三公不管怎么变称呼,什么太保,太师,大司马,都一直处
于官员的最顶级,但是在明仁宗之后,三公皆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_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
![_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https://img.taocdn.com/s3/m/42bc0f7ff242336c1eb95ea5.png)
下有僚属和下属官员,各自组成一定的统治部门。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一)夏代的中央官制
分管 各 种事 务 的官 职:
牧正、乐正、车正、疱正、
大禹像
御(主管驾御战车)、遒人
(主管宣示命令)、太史 (主管天文历法档案)、官 占(主管卜筮)、瞽师、御 龙(负责王之生活娱乐)、
啬夫(主管收税和监察),
另设有采风之官。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兴起,为官
僚制度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士在西周时
期就已存在,属于贵族等级序列的最低一
级,依附于宗族群体,尚未成为一个独立
的社会阶层。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春秋时期,随着宗族政治的土崩瓦解, 失去了宗族依托的贵族大批地沦落为士, 士人队伍迅速扩大,脱离了原来的贵族等 级序列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都堂
• 唐代尚书省的总办公处(都堂)居中, 东有吏、户、礼三部办公处,西有兵、刑、 工三部办公处,尚书省的左右仆射、左右 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等官总辖各部, 称为“都省”,故总办公处称为都堂。
•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 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 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 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 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 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 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 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 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89c1392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6a.png)
土地、物资、武装、人口等 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周王成 为 朝见述职、缴纳贡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诸侯国中国古代的中心集权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 夏朝〔约公元前 2070——前 1600 年〕(1) 地位: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2) 特点:消灭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 商朝〔约公元前 1600——前 1046 年〕(1) 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① 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② 外服:附属国管辖的地区③ 关系: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2) 特点① 商王对外服的掌握力有限② 商朝是神权颜色深厚的王朝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 王朝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定都镐京2 分封制⑴目的:稳固周朝统治⑵内容:⑶作用① 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 周人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 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3 宗法制⑴目的:稳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冲突⑵内容①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 确立严格的大宗、小综体系,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⑶特点: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⑷意义: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有利于分散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4 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 以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为主体,以宗法制为核心。
② 带有深厚的部族颜色。
③以礼乐制度为工具,从思想上强化王权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权构造⑤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确实立一、秦朝的统一背景⑴春秋时期⑥ 一些诸侯擅自进展分封,小宗不断取代大宗。
⑦ 周王室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⑵战国时期① 战国中期以后,各大国国君先后改称王② 为富国强兵、称霸天下,各国纷纷变革,逐步废除旧制度。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https://img.taocdn.com/s3/m/d326e5b37fd5360cbb1adb4f.png)
太史寮掌管册命、制禄、图籍、祭礼、占卜、 礼制、时令、天文、历法等。太史寮的长官是太 史,既是文职官吏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吏的首领。
除卿事寮和太史寮外,王室还设有掌管周王 衣食住行的宫廷内官,见于西周金文的有宰、膳 夫、寺人、小臣、小子、小夫、守宫、御正、世 妇、东宫等。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一)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秦代中央的官员虽然不少,但最主要的则是 史书上所说的“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三公是直接协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的 高级官员。
丞相有左丞相、右丞相之分,以左丞相为尊, 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是武官,协 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主要掌管承转皇 帝诏令,监察文武百官,处理重大案件。
六部:尚书一人、侍郎一人、郎四人
如吏部:吏部尚书、吏部侍郎、选部郎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一)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台(御史台、谒者台、司隶台)、十一寺(太常、 光禄、宗正、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 府、国子、将作等)
卿一人、少卿一人、丞。 如太常寺:太常卿、太常少卿、太常丞
或称三台、五监(都水监、国子、将作等)、九寺 (太常、光禄、宗正、卫尉、太仆、大理、鸿胪、 司农、太府)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和地方行政组织均沿袭隋制 并有所发展。在中央,仍以中书(隋内史 省改名),门下、尚书三省为中枢政务机 关。中书省掌决策,长官是中书令,次官 是中书侍郎。门下省掌审检,长官是侍中, 次官是黄门侍郎。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进入战国时代,新兴的士人空前活跃,这些 文化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没有任何人身依附关系, 行动自由,思想开放,成为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 的对象。他们凭借知识和才干,指点江山,激扬 文字,或为理想而奔走四方,或为生计而周游列 国,都是入仕干政的最佳选择,从而形成一支庞 大的充满活力的官僚后备军,使各国君主有选择 官僚的充分余地。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5b9a97b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ee.png)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自秦朝开始,中央官制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
在历史的演进之中,中央官制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下面,我们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看看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
一、秦朝时期在秦朝时期,中央官制分为三级:公、卿、士。
其中,公最高,又分为丞相和御史,负责镇压异己和管理内外事务;卿次之,包括丞相辅佐王室的政务,还有管理各种行政事务;士是助手的意思,主要是处理上司分配的各种工作。
二、汉朝时期在汉朝时期,中央官制经历了大幅度的改变。
官位分为九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太常、大司马、大将军、千乘、列侯、亭侯。
在官位的分级中,九卿成为了当时的最高职官,负责国家政务的最高领导权。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也非常显著。
根据时代的需要,官制又经过了一次重大的调整,官号逐渐增多,并分为三个等级。
其中,第一等级是三公,包括太尉、司徒、司空三位;第二等级是九卿,包括丞相、大鸿胪、太常、光禄、卫尉、大司马、大司空、少傅和少府;第三等级则是八府,包括钦犊、宗正、中书、国子、太仆、尚书、礼部和刑部。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更加明显。
官员的职称接近现代的封建制度设计。
以明清两代最为著名,总体上分为九等,地位高低有序排列。
这个时期的中央官制主要包括尚书省、以及六吏部,六科,九卿等。
尚书省是国家政府机构的最高集中管理中枢,也是等级最高的机构,其下设有各种职务和衙门。
六吏部主要是管理各种事务,包括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部。
九卿则是管理国家各种事务的最高职官。
总之,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经历了多次变化。
时代背景的变化使得官制的调整不可避免,从简单到复杂,再到高度尊重阶层,官制不断演进。
每个时期的中央官制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政治气氛和思想观念。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1c7969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f.png)
(一)中央官制 秦代: 皇帝以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
秦代中枢机构 分工职责 代表人物
丞相(相国、宰相) 处理国政 吕不韦、李斯
太尉
掌管军事 (形同虚设)
御史大夫
秘书长
冯劫
兼管监察
汉代
(一)中央官制
汉初,沿用秦制;(丞相萧何、曹参、 陈平,太尉周勃,御史大夫周昌)
汉武帝时,丞相位贵权轻;
汉末,三公改名,皆为丞相。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
隋代:吏礼兵刑民工“六部” 唐代:吏礼兵刑户工“六部”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
“ 台 谏 之 分 , 一 查 百 官 , 一 谏 皇帝。但是宋代以后,台谏合流。 对皇帝的制约,几乎不存在。”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文官)
监察官(台官):御史大夫、御史 谏官:谏大夫、谏议大夫、补阙、拾 遗
职官制度解释
职官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
官吏,其内容包括职官的名称、职权范 围、品级地位等。
职官制度一般特指中国古代的官职设置
制度。
职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度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品阶勋爵
(一)中央官制
战国:
将相分掌文武权柄。 《将相和》 【特例】
1、楚国最高长官令尹 (《屈原》中的令尹子兰) 2、次于令尹的武官上柱国
尚书
执行
尚书令
中书
取旨
中书令
门下
审核
门下侍中
(一)中央官制
唐朝【同为宰相】
中枢机构
设置情况
尚书
李世民当过,不授。
中书 门下
官位太高, 不轻易授人。
(一)中央官制
宋代(三省仅剩中书)
中枢机构 职责范围 正职称号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b88cb486137ee06eef91810.png)
三省六部制
——最严密的一套中央官制
1.发展概述 2.组织架构 3.意义
三省六部制
——最严密的一套中央官制
3.意义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避免 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皇 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 效率,行政机构的决策与运行更加完善, 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 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有宋一代,为避免重蹈唐代灭亡的复辙,在 官和兵两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收权和分权的工作。在官吏制度上,为 防止出现朋党之争的重演,在官衙设置上强调使各机构互相不通气, 互相制约,在中央政府中,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宰相只负责中书省 (所谓‘中书主民’),另设枢密使(枢密院长官)主管兵权(只有奉旨发 兵的权力,无权实际统率军队),而主财的三司也不需要向宰相负责,而 是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之下还有实为副宰相的‘参知政事’,进一 步对相权形成制约,在地方官的任命上,任命必须出于朝廷为其一, 多用文官为其二,几乎重要的州府都有皇帝直接派出可以直接向皇帝 奏事的通判为其三,使地方官的任何离心行为都需要冒比唐代大得多 的风险。而且,官,职分离,有官不一定有权,官职在多数情况下只 代表俸禄的多少,而权力往往以临时任命的方式授予必须的官吏。最 后,地方财政由中央直接派遣的转运使主管,从人,财两方面遏制了 地方的尾大不掉,同时也必然造成了大量的冗员,同时,由于三年一 升迁制度的普遍实行,使‘但求无过,不求有功’的冗员数量无限扩大, 这一切,造成三冗之首。
• 汉武帝加强皇权的措施:1.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中统一 • 2.改革改政体制,加强皇权 • 主要有设立“中朝制”借此削弱相权;设置十三zhidao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
力,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建立侍从军和内禁卫军,加强皇帝保卫和军事防御;实 行察举制,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 • 3.改革财政,加强中央政权 • 统一货币,把铸钱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作为国家统一的法定货币;专营盐铁和均输平 准法.盐铁官营和调剂运输,平抑容物价对稳定经济起了重要作用;箕缗和告缗,打击富商 大贾,加强中央集权. • 4.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4ec89a15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89.png)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中国古代是以封建王朝为主体的封建社会,官制是政治生活特征中最重要的惯例和制度之一。
从先秦至清朝,中央官制都经历了一个从复杂、低效向简单、高效的演变过程。
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以秦朝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实行了最严格的专制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央官制分为朝廷正职,外勤,谕府,吏部等。
这种官制惯例继承至两汉时,总分为三六九院(朝廷),五府(外勤),六吏(外政),七司(祭祀)。
每个官品对应着不同的称号,例如"宰相"乃是最高绩效; "节度"在朝廷官品中介于二个,其前身为"将相",又被称为"卿大夫"、"大夫"、"士"、"臣"和"权"等; "令尹"是上九官的一种,是把持当地司法的官长; 11个部二百三十六司,全部属于行政部门,有二十六个官位。
这样例见着极为复杂的中央官制惯例,其间除朝廷正职外的其它职位均由儒家从公选产生。
这种官制形式,它低效率,人员浪费度很高,也加重了王室的负担。
随着统一语言、行政区域和文化秩序的建立,宋元明清时期官制出现了明显的简化和变革,中央官制也从复杂官制向简化官制转变。
宋朝可谓官制改革的重要时期,北宋实行官选,而且把录用人员数量限定在朝廷内,以及实行官僚组织改革,极大减少了中央官制的复杂性。
而元朝则在宋的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变革和简化,实行了以礼部为中心的中职系统,并得到了发展。
明万历改革旨在建立一个经济健全、更高效率的政治结构,改变了元明前期官制形式,简单了官制惯例。
清朝政治体制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施统治中央官制改革。
康熙帝的改革多以学校为主,侧重实践,扩大了中央官员的职责范围,并将其功能分离,以使政府科学管理。
雍正帝把官吏分成文武两个部门,加强了文章官的责任,他的改革使管理称职者占据中央官制的全部职位。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https://img.taocdn.com/s3/m/df886f5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8b.png)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主要的四种政治体制:
中央政治制度主要有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地方政治制度有分封制、郡国并行制、蕃汉分治制、猛安谋克制、行省制、僧官制、八旗制、土司制。
选官用官政治制度有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古代监察制度是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西汉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可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东汉刺史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演变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
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又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
古代中国的中央官制
![古代中国的中央官制](https://img.taocdn.com/s3/m/bf92b862e2bd960590c677cb.png)
“专制主义”
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 上、皇帝独裁。 (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
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 方绝对服从中央。(矛盾:中央vs地方)
中央官制的建立与发展
了解秦到清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 把握该时间段中央官制的演变规律
(一)秦朝
1.皇帝制度
小试牛刀
2、《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 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 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 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 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事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清朝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规律 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被废除,皇权日益加强。Fra bibliotek真题再现
2、(2018·江苏)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 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 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 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 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 的是
A .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三)宋朝 二府三司制
财政
三 司
皇帝
行政
中 书 门 下
军事
枢 密 院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四)明朝
1、废丞相:明太祖 2、设内阁: 明成祖
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何异别?
相同
不同 地位与职权
作用
宰 相
作用:
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 政机构长官;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f5a2cf2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d.png)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
中国古代官制发展历经古代夏、商、周三个时期,历时几千年,始终以“太宗以上官,以太令下官”为基本原则,遵从朝廷专制的官制体系,以中央最高统治者为核心。
夏朝时期,太庙封地管征;商朝时期,营业居政、分文两路;周朝时期,发展完善了太宗大厅、分管左、右。
到春秋时期,共同答应的义理取代伤害宪法,太宗大厅升为钦定各国事务的最高机构。
秦朝时期,受兵家制度的影响,官制有了完善,朝廷从太庙到太宗特设的阁楼,设有地方长官,为统治的坚实基础。
战国时期,国家动荡,官制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以博取朝代实权,以“谋士劝说”为特色,以县官设置无序变化。
统一中国后,唐朝做出宣统元年,并建立起“皇帝圣上,臣民至诚”的中央官制。
宋朝以宗法制定国家总则,建立大臣衙门、县政府等多级官权。
元朝实行“九品中正制”,任命官吏以“司徒、司马、司空、太尉、太傅、殿前偏将”为主;明清朝际,设立地方行政部门,完善上官下臣“分级制管理”的官制,两淮军、八旗、太僕军、百越部落统领及军阀政治等,极大地发挥了地方统治与中央官制组合合作的效应。
中国古代官制——中央官制和官职
![中国古代官制——中央官制和官职](https://img.taocdn.com/s3/m/ce09afd6680203d8cf2f2448.png)
武官
春秋时已有将军称号。战国有大将军,后来又有左右前后将军,秦汉沿置。 汉代还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地位都很高。此外还有临时设置的 将军,例如对匈奴作战则置祁连将军,对大宛作战则置贰师将军等。 汉代略次于将军的是校尉,各依职掌命名。例如掌骑士的称为屯骑校尉,掌 西域屯兵的称为戊己校尉等。魏晋以后,将军和校尉名目繁多,其中不少是 虚衔,如云麾将军、振威校尉等。
中国古代官制——中央官制和官职
国君
相
将
战国时代,各国国君之下分设相将,分掌文武二柄。 赵惠文王以蔺(lìn)相如为相,以廉颇为将,是人所熟知的例子。 《荀子·王霸》篇说相是“百官之长”,所以《战国策·齐策》说:“于是梁 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楚国最高的长官称为令尹,次于令尹的是武官上柱国,官号和其他各国不 同。
各部的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
部下设司,隋唐时每部分为四司,第一司即以本部为名,“佐其长而行政令”,其余三司 各以职掌命名。例如唐代吏部,第一司仍称吏部,其余三司为司封、司勋、考功。后代部 司有所调整,名称也不尽相同。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属官有都事、主 事等。
宋:二府三司制 元:中书——省制
皇帝的文学侍从(非中央机关)
封建皇帝有文学侍从。 汉代选文章经术之士待诏金马门马门,或供奉辞赋,或讲论六艺群书,没有特定的官号。 唐初设翰林院,这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不是中央机关。唐玄宗以翰林待诏(后 称翰林供奉)草拟诏令、应和文章。翰林待诏也是文学侍从的性质。 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被认为是“清要显美”之官。 宋代学士院改称翰林学士院。明清称为翰林院,但职掌和唐宋有所不同。 侍奉皇帝讲读称为侍读、侍讲。唐代有集贤院侍读学士等;宋代有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 等。宋元以来,皇帝和侍读、侍讲学士以及其他高级官员定期在内廷讲论经史,称为经筵。 清代主讲经筵者称为经筵讲官。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https://img.taocdn.com/s3/m/efa2df090242a8956aece485.png)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司,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1.三司九卿【三司】三司又叫“三公”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周时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司。
秦、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司,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
【司徒】、【丞相】、【大司徒】主管行政。
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有时称相国,简称“相”,常与宰相通称。
中国历史上有“太宰”和“丞相”名称,并无“宰相”的官名,但人们习惯上称秉承君主旨意、主宰全国政务、权高势重的人为“宰相”。
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丞相是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一般只设一个丞相。
东汉的司徒等于丞相,而真正行使宰相权力的却是尚书令。
从魏、晋至隋、唐,基本上是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等执政者为宰相。
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宋代,以同平章事为宰相。
宋神宗时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
元代至明初以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设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
明永乐年之后,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
洪武十二年以后废除,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清雍正年之后,军机大臣是事实上的宰相,而内阁大学士是名义上的宰相。
【司马】、【太尉】、【大司马】主管军政。
战国时司马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秦至宋均有设置太尉,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汉代称大司马,掌管军事。
隋唐时司马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后来历代也多沿用太尉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https://img.taocdn.com/s3/m/e943a995a58da0116c1749be.png)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学无止境,高中是人生成长变化最快的阶段,所以应该用心去想,去做好每件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历史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学子。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
(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
(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
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和外交事务。
(二)新课标版
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
1。
2020年高三重点历史知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2020年高三重点历史知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https://img.taocdn.com/s3/m/a04732097e21af45b307a864.png)
2020年高三重点历史知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升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
(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
(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监察机关;设宣政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和外交事务。
(二)新课标版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能够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3.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其特点):第一,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中国古代史中央官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中央官制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e17db82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12.png)
中国古代史中央官制的演变《中国古代史中央官制的演变》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最早的朝贡制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官制,再到后来的科举制度,每一次改革都对中国古代的政权结构和统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的早期,朝贡制度是一种重要的中央官制。
这种制度下,各地藩国必须定期朝贡给中央政权,以示效忠。
中央政权通过设立官职来管理和控制各个藩国,这些官职通常由贵族或外戚担任,他们享有非常高的地位和特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官制已经不能满足中央政权日益增长的统治需求。
到了封建时代,中央政权逐渐建立了以封建官制为基础的统治体系。
这个体系以皇帝为中心,通过封爵和册封的方式,将各地的贵族和地方官员授予不同级别的封号和官职。
这种官制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授予地方贵族和官员的封号和官职来维系其统治地位和忠诚度。
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日渐衰落,这种形式的中央官制也变得不再适用。
到了唐代,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在唐朝,科举制度被正式建立起来,成为中央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选拔出具备才学和能力的人,进入中央政府任职。
这种官制的最大特点是选拔官员不再依赖于出身和封号,而更多地依据个人的才能和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贵族和红袍子弟在政治上的垄断,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供了机会。
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滥用以及官僚制度的腐败,中央官制也面临了新的挑战。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明清时期中央官制的进一步改革。
明代朱元璋推行的考试制度和六部制度,以及清代乾隆皇帝实行的农民科举制度,都是这一时期中央官制的重要变革。
这些改革措施一方面继续强调科举制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各级机构和职位的数量,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各个地方。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从朝贡制到封建官制,再到科举制度,这些演变不仅是政治制度的重要变革,更是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制度发展的缩影。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37c82525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f.png)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演变一、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二、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
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三、古代常见官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
不需要管理国事。
【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b964e6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c.png)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对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的一些基本介绍:
1.君主制
中国的君主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在这个制度下,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皇帝不仅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还拥有军事指挥权、司法权和人事任免权等。
2.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是中国的中央官制之一,最早出现在秦朝。
三公指的是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分别负责军事、行政和监察。
九卿则包括廷尉、治粟内史、奉常、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和宗正,分别负责不同的行政职能。
3.郡县制
郡县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制度将国家划分为若干个郡和县,每个郡和县都有自己的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务。
4.科举制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之一。
这个制度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历史、法律和行政能力等。
科举制的出现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使得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提高了政治效能。
5.官品制度
官品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种等级制度,根据官员的职位、年资和表现等因素将官员分为不同的等级。
不同等级的官员享有不同的待遇和权力,这种制度有利于维护政治秩序和稳定。
总之,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包括多种制度和规定。
这些制度和规定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0.C从“三省”的职能和相互制约关系角度思考。
11.B从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确定其职能。
12.B熟悉内阁的由来及演化。
13.D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弱化了君主专制。
14.
(熟悉四个朝代中央官制的基本情况)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力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二.规律小结
1.各部门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一个基本特点。
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皇权的强化和相权的弱化是一个基本趋势。
3.历代中央官制之间有继承和发展关系,如秦与汉、隋与唐等。
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各朝代中央官制的具体内容及总体演变趋势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如“认人唯亲”“宗派主义”。
4.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①建立:从秦朝开始,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②特征: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06.(2006广东历史5)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
07.(2008山东文综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影响,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使中国历史上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2)内阁的出现: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至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3)军机处的设立: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康熙帝设置南书房,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加强了皇权。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又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和外交事务。
6.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宰相制度的废除: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
了选贤任能
02.(2006天津文综13)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元朝设立中书省
03.(2007全国文综二1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05.(2007广东文基历史20)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A.决策B.行政C.监察D.司法
12.(2009年浙江文综16)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13.(2009年广东历史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
(二)新课标版
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2)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①职能: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机构中,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②评价: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2.历代中央官制与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的联系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
01.(2005天津文综15)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
03.D熟悉隋朝以来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即行。
04.D仅③④项涉及宰相制度的变更。
05.A这是北宋初高度集权的反映。
06.D④①②③依次为隋朝、北宋初、明太祖时、雍正帝时。
07.B从三省六部制下各中央部门的关系可看出。
08.D四个选项中只有宋朝的枢密使分管中央军权。
09.A总结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变化的基本规律得出。
5.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时期: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司、工六部。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4)北宋:措施: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08.(2008海南历史6)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枢密使
09.(2008天津文综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14.(2006江苏历史27)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11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C君主“天下为私”,用人权等大权在握,这是实行封建官制的政治前提。
02.BA项为三公九卿制,丞相权力极大;C项通判为地方官员以牵制知州;D项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