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思维模式看汉语句法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颖婷

(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作者简介]高颖婷,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研究生。

从民族思维模式看汉语句法结构

【摘

要】每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都与本民族的思维模式密切相关,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他们的语

言特点上。本文从汉语的语言形态、主体性和客体性、语序三个方面,探讨从中体现的汉民族思维特点。

【关键词】汉语;

民族思维;句法结构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词汇和语法能够反映它的民族心理,其中主要包括其民族思维习惯,它限制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转引自陈建民1999:205)。语言既是思维的主要载体,也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思维又是语言的内涵和过程。作为语言最基本单位之一———句子,其结构形式又受到思维方式的制约。任何民族的思维模式都是在长期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

语言与思维固然不同,但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正如萨丕尔所说,“语言,作为一种结构来看,它的内面是思维的模式”(申小龙,2000)。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外化的载体,而思维又决定语言。

思维方式不同必然影响表达思想内容相应的语言形式的不同。汉民族倾向于形象思维、整体思维、主体意识,这在汉语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汉民族思维模式

汉民族在东方辽阔的土地上经历了上下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过着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在这以伦理维系的农业社会里,华夏民族逐步发展了一种阴阳互补式的思维模式,蔡钟翔(2003)将其总结为“两极兼容”,从阴阳出发,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有如下特点:第一,整体结构封闭,呈静态稳定状。两元素左右上下和谐对称,错落有致。

第二,两元素分裂不明显,界限模糊,可谓两极世界中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第三,两元素相互依存,彼此共生,功能互补。

二、从语言的形态看

从语言形态来看,汉语属于非形态语,词形语序缺乏变化,句子的词法、句法和语义信息主要不是通过形态变化来表现,而是以意统形,通过语言环境和语言的内在关系联系在一起,语法呈隐性。

有些语言学家称之为“意合法”。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洪堡德在《论语法形式的特性》一文中说:“在汉语句子里,每个词排在哪里,要你斟酌,要你从各种不同的关系去考虑,然后才能往下读,由于思想的联系是由这些关系产生的,所以这一纯粹默想就代替了一部分语法。”这是由汉语的表意性和语用特点决定的。汉语以达意为主,追求语句各意群之间成分的内在联系。如下面的一段话:

原文:午后便步行至鹊华桥,雇了一只小船,荡起双桨。朝北

不远,便到了历下亭前。止船进去,入了大门,便是一个亭子,油漆已大半剥蚀。亭子上悬了一副对联,写的是:“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在这段话中,没有一句有主语,段中看似语句零散,实际上是以神统形,浑然一体。

汉学家王力先生曾说过:“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中国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所以中国语法以达意为主。”(陈安定:5

)。同样的例子可见于元代马致远的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的前面几句,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它们全部由名词简单地排列而成,没有任何连接词。这说明汉语句子的

“意合”特点在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同样突出。三、主、客体的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为宇宙主体”,采取主体思维方式,因此汉语句子习惯以人为主语。

“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人与物的和谐关系中人起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研究天人关系时既要考虑天道对人的影响,也要以人为本,重视人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表明了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必须强调主体意识,以人为出发点。汉民族心理中源远流长的主体思维方式,在其语言形式上的表现就是句子习惯以人为出发点来观察世界,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以人或有生命的物体为中心,展开话题,因而行为动词的主语常常仅是指称人的词。例如:

(1)我们要努力学习才能取得成功。(2)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3)他在二战中屡建战功,所以晋升很快。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语则相反,这与民族思维模式有必然的联系。

四、语序的问题

汉民族习惯于整体思维,重悟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在表达时间、地理位置,介绍人物身份等时,常常先整体后局部,以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例如“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

(下转第67页)

49

(上接第49页)

学院对外汉语系××级××班”。

而英语则相反,由于民族思维不同,他们在介绍地理位置、人物身份时的习惯是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

汉语属于分析型语言,没有曲折变化,语序在句子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句子以时间和事理为线索,按照实际的“时序”及“事序”来安排。先出现的先说,后出现的后说,先交代,后总结,描述性解释说明性的词语往往前置,句子呈句首开放,句尾收缩式。

例如:“那个勇敢的男孩得知自己救出的落水小孩抢救成功时,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阴阳相生、辩证统一”是汉民族传统的思维模式,这也是双关、比兴、对偶、平仄等修辞手法产生的原因。

民族思维决定民族语言,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离不开语

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决定了汉民族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从而也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语言。了解汉民族思维模式对汉语言学习、从事汉语教学和语言应用研究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申小龙.汉语言文化探析[J].语言与探索,1988(3).

[2]陈建民.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乔小六.汉英民族思维方式对英汉句式的影响[J].外语研究,

2007(1).

[4]曹勇.汉英民族思维模式对其语言表达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

报,2006(5).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便只能另辟新径,再创新路了。在这种情况下,词便应运而生。

在晚唐、五代乃至北宋初年,人们都以词为“小道”,只会写艳情,素有诗庄词艳之说,因而是形式上的词也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传唱于社会的不过是一些小令而已。不过,经过温庭筠、韦庄、李煜、二晏的创作,小令在艺术上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同时,由于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以及各阶层人们对文化生活要求的提高,也要求有一种比小令能包含更多的内容形式的出现。而柳永由于政治上的不得志,长期生活于娼馆酒楼间,受到了流传于民间词的影响,加之他精通音律,所以他能够改制和创造出较小令含更多内容的长调来。

柳永是在民间词的基础上创制长调的,长调的产生并不是从柳永才开始的,它产生于唐代,只是后来一直没有人继承,发扬。直到柳永才继承并改造和创制了长调,这样才使之大盛于世,为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柳词魅力的所在,读他的词,我们可以发现其间有以下特点:词律谐婉,情真意切;情景交融,委曲尽致;善于白描,层层铺叙;语言通俗,明白如话。

柳词在艺术上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有情,来自内心的真情总是有着极大的感染力,使人能在不知不觉中随着作品内容的起伏而产生感情上的起伏。

他的《采莲令》一词是很感人的。残秋欲暑天,风急霜重,本来送行就有一种难言的凄凉之感,在这样的时候送行应更是凄怆难耐的,而一对情侣在此时别离,则又加一种悲伤凄凉之气。因而,“翠娥执手,送临岐,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应是自在情理之中的,心中的万言千绪,在此情此景之下,也只能表现为“执手”“开户”“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此时无声胜有声”。分别的凄苦自在无言之中,这便是真挚感情的外露。除此之外,像《八声甘州》《雨霖铃》等都是一些表达了真情实感的作品。这些优秀作品,往往在音律上都与内容配合得很好,词调选得合适得当,因此,收到的效果也很好。情景交融,曲折委婉。柳永往往通过写景、抒情的交错进行,写出一般人难以写出的东西,冯煦说他善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于自然”(见《宋六十家词选》),这是很有见地的。“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采莲令》),“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事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定风波》),“惟有长久水,无语东流”(《八声甘州》),像这样的句子,谁能够具体地说出他是在写景还是抒情?“似花非

花”的写法,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善于白描,层层铺叙。可以说这是所有词作的共同特点。在

他之前极为盛行的小令,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将内容展

开,层层铺叙,柳永由于填制的大多是长调,可以将内容展开,

细致委婉地表达心中的感情。且看《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景,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

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

处,正恁凝愁!

上阕写秋:秋雨、秋风、秋阳、秋花、秋草、秋水。大量铺叙,

层层展开,步步推进,秋日凄凉之气一层比一层浓,一层比一层

重;羁旅的凄苦之情,一步比一步深,一层比一层厚,为下阕抒

写思乡之情作了充分的铺垫。

下阕“想佳人,妆梦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简练的几

笔,就勾画出了一个思妇的形象。我们不仅可以朦胧地看到楼

头这位少妇的轮廓,而且可以窥见她的心灵,得知她复杂的内

心活动。

语言通俗,明白如话,便于传唱,这是柳词能广泛流传于民

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重要原因。柳永长期浪迹社会

下层,因而能用当时的口语进行创作,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

琢习气。像《望汉月》词便是口语化了的: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少年洞房人,暂欢会,

依前离别。小楼凭栏处,正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

永,厌厌人绝。”

这首词,在今天读来也依旧明白如话,一听就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词至柳永为之一变”

是柳永词作吸引人的根本所在。这“一变”,首先是内容上的变,

即引都市市民题材入词,从内容上开拓了词的领域。再者,是形

式上的变,即北宋词的创作,因柳永的大量长调的创作,而由大

量写小令到大量写长调,从而使词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局

面。第三,这便是在艺术技巧上他独自拓新了。当然柳词在内容

上和艺术上的成就,是它当世拥有大量听众、读者的原因,内容

上是起主导作用的。其词所以千古流传,经久不衰,深为后人推

崇,其主要原因还在于艺术上的开拓和创造。

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