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古代汉语基本句法结构的类型同现代汉语大体上相似,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对于准确理解古文的意义十分必要。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词序,即各词类在句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特定的词序排列可以用来标明某种句法结构。
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古代汉语的结构关系有两个基本类型,一类是平列关系,等立、一般性转折、选择、承接、进层都包含在平列关系之中,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是互不陈述、支配、修饰、补充的,整个结构不存在一个结构的核心,因此这种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之为非核心结构关系;另一类是非平列关系,定中、状中(含条件、因果、让步转折)、补充、支配、陈述都属于非平列关系,非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结合紧密,每个结构都具有一个结构核心,偏正结构之‚正‛为核心,述补、述宾结构之‚述‛为核心,主谓结构之‚谓‛为核心,因此这类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为核心结构关系。
对古代汉语来说,直接成分间结构关系的分析更为重要,同一个‚动词+动词‛组合,却可能是多种句法结构,即可能是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或连谓结构,同一词序排列却可以实现为多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其本质性的原因就在于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不同。
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从语法性质的角度分析句法结构,则有三种类型:名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名词;谓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当谓词性结构出现在某些语法位置(例如主语和宾语)上的时候,谓词性就减弱或消失了,名词性增强或完全转变为名词性的,总之,从陈述转变为指称,这样的句法结构可以称之为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
第一节联合结构
古代汉语的联合结构同现代汉语的联合结构相同,直接成分
之间的关系是等立的,互不说明、修饰或补充。联合结构有名词性的,也有谓词性的。
1.名词性联合结构,直接成分都是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例:
1)宋公、陈侯、蔡人、魏人伐郑,围其东门。(《左传·隐公四年》)
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苏轼《赤壁斌》)
3)吾与汝毕力平险。(《论语,子罕》)
4)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左传·宣公四年》)
2.谓词性联合结构,直接成分都是谓词或谓词性成分。例:
1)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3转折关系的联合结构。谓词性联合结构直接成分之间
可以是转折关系,也称为逆接关系。例如:
1)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2)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第二节偏正结构
古今汉语的偏正结构基本相同,格式都是‚修饰语+中心语‛,修饰语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定语,一类是状语。
1‚定语+中心语‛。这一类偏正结构的中心语多是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作定语的多是名词、代词、形容词或数词。例如:
1)鸟兽之肉,不登于俎。(《左传·隐公五年》)
动词性成分也可以作定语,例如:
2)汤掘窟,得盗鼠及馀肉。(《史记·酷吏列传》)
7)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
8)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史记·高祖本纪》)
9)秦称帝之害奈何?(《战国策·赵策》)
例七、八述宾结构‚变法‛‚无道‛作定语,例九主谓结构‚秦称帝‛作定语。动词性成分在定语位置上已经不是典型的陈述,都指称化了。例八例九,动词性成分作定语,都发生了自指化。以上各例都是名词性成分作中心语,谓词性成分也是可以作中心语带定语的,只是频率比较低。例如:
10)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则权不
分。权不分,……在两君掌握耳。(《汉书·陆贾传》)
1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史记·秦始皇本纪》)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13)尽狗马之乐,极耳目之欲,行邪枉之道,径淫辟之路,是乃国家之大贼,人主之大蜮也。(《汉书,东方朔传》)
14)行其少顷之怒,而丧终身之躯。(《荀子·荣辱》)
谓词性成分作中心语以后都不再是典型的陈述,都指称化了。例十、十一谓词性成分‚掌握‛‚固‛带了定语,发生了转指化,转指‚掌握‛和‚固‛陈述的对象,即‚手中‛和‚地方‛,谓词性成分转指化就变成名词了。例十二、十三、十四谓词‚险‛‚利‛‚乐‛‚欲‛‚怒‛没有发生转指,只是一般地事物化,即发生了自指,自指化的谓词性成分没有变成名词,仍是谓词性的。因此,例十二、十三、十四是典型的谓词性成分带定语。
2. ‚状语+中心语‛。这类偏正结构的中心语一般是谓词性成分,作状语的多是副词、形容词、数词、介宾结构和名词,动词性成分也可以作状语。例如:
1)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史记·五帝本纪》)
2)馆舍未定。(《孟子·离娄上》)
3)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孟子·公孙丑上》)
4)靖郭君相齐,与故人久语,则故人富。(《韩非子·内储说下》)
5)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左传·襄公十一年》)
6)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8)子犯以璧授公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9)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l0)老妇恃辇而行。(《战国策·赵策》)
11)破广军,生得广。(《汉书·李广传》)
12)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圭归俟尔命。(《尚书·金縢》)
例一、二,是副词作状语。例三、四,是形容词作状语。例五、六,是数词作状语。数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上古汉语没有动量词,动作行为的量往往用数词作状语的偏正结构来表达,如例五、六,也可以用数词作谓语的主谓结构来表达,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例七、八,是介宾结构作状语。例九是名词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语法的重要特点。例十、十一是动词性成分‚恃辇‛‚生‛作状语,此二例不是连谓结构,连谓结构的直接成分间是承接关系,没有结构核心,而以上二例两项之间是修饰关系,有结构核心。例十二状语是‚尔之许我‛,是自指化的主谓结构作假设条件状语(也有的是为主语),。以上各例,中心语都是谓词性成分。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性成分经常充任判断性或描写性的谓语,在这种情况下名词性成分也可以带状语。例如:
13)是乃狼也。(《左传·宣公四年》)
14)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第三节主谓结构
古今汉语的主谓结构有不少相同点,例如:古今汉语主谓结构的基本语序一致,都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名词性成分和谓词性成分都可以较自由地充任主语;主语都可以是受事成分;谓语多由谓词性成分充任。古今汉语的主谓结构也有许多不同点,即使在某些相同的方面也是同中有异,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1.谓语可以置于主语之前。例如:
1)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
2)谁与,哭者?(《礼记·檀弓》)
2省略主语和暗换主语。古代汉语主谓结构的主语常有省略的情况,例如《淮南子·女蜗补天》:‚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古代汉语的主语还有蒙后省略的现象,例如:
5)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豳风·七月》)
由于主语经常省略,导致并列或相承的主谓结构经常暗中更换主语。例如:
6)()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左传·隐公元年》)
3谓词性成分作主语。在古代汉语里谓词性成分可以比较自由地作主语,出现在主语位置上的谓词性成分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指称化。例如: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禧僖公三十二年》)
以上各例主语都是谓词性成分,例一主语是述宾结构和谓词性偏正结构,例二是连谓结构。上述作主语的谓词性成分都发生了自指化,不再是典型的陈述,而是指某一件事了。由于它们并未发生转指化,转指施事者或受事者,所以它们仍然是谓词性成分,是自指化的谓词性成分。自指化的谓词性成分作主语,它的谓语一般都是判断性的或描写性的,而不是叙述性的,如上述各例。古代汉语的助词结构是具有标记的谓词性成分指称化形式,助词结构作主语的情况详见助词结构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