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君《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学案设计 初中美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学案设计
山西省汾阳市海洪中学李晓君
课题名称《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科目初中学科
年级初一年级
学习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好奇心强。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感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我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校园场景,让学生自制取景框,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教学设计
一、单元目标
(1)从古今中外优秀绘画作品中,感受各种具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和自然现象。
(2)通过学习研究,探讨,学生能对绘画作品的情节内容,艺术手法和美感特征进行简要的描述和评价。
(3)通过对本单元绘画作品的欣赏,加深对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认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与态度。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材选择了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围绕艺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这个主题展开,改变了以往绘画欣赏以学科,画种,时代或地域划分内容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课程综合性的特点,提出了从多角度认识欣赏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在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态度及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培养。
三、教学实施
教师可根据本单元美术欣赏教学主题,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在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教学的同时,贯穿审美教育的主线,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作品的情节内容,艺术手法,美感特征的同时,简要穿插介绍作品常识。
学习活动可多样化,体现师生互动交往,教学活动应尽可能直观生动,采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
因此,教师课前应对教材作认真学习理解,对教学活动进行周密设计和准备,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本单元教学,可用二课时完成。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对作品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
2、对作品艺术表现的理解和欣赏.
难点:多角度理解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
五、课前准备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的图片或课件制作
学生:课前有关作品资料的收集和学习.
六、教学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收集资料、室外考察及小组讨论的学习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2.了解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现象以及对艺术表现的理解和欣赏。
七、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
通过作品数幅(投影、幻灯或图片)展示充满生命活力的绘画作品
学生思考讨论:
作品中主要描绘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发言:略。
教师点评并引入本单元学习课题。
(1) 绘画作品形象丰富,相当一部分为充满生命力的形象。
(2) 生命产生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活动一:欣赏与评述:对作品的基本认识
1、观赏作品数幅(课本第1页,可作适当增补)。
你是否能对作品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也可将自己课前收集准备的资料作讲稿)。
2、学生讨论。
3、学生对作品描述发言。
4、教师讲评,并作个人发言。
(1)重点描述作品形象中生命的活动及与自然融洽的关系.
(2)适当提示作品的构图,艺术风格等所传达的效果.
《维纳斯的诞生》(意大利)波提切利布上画
(三)、活动二:分析与研究:生命与自然的关系
请学生仔细观察作品(课本第3页,可作适当增补)。
研究问题:
1、联系生物学科所学知识,说说作品中描绘了哪些物种?与生命物种,生命活动相关的自然形象是什么?
学生分析思考,讨论研究。
学生发言。
教师发言(结合作品回放及局部观赏)。
2、问题:
(1)作品中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
(2)作者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增强效果,产生美感的?
学生讨论研究
学生发表见解
教师发言:重点对《孟特芳丹的回忆》作补充发言。
3、研究思考:
(1)联系作品思考:自然对生命活动有哪些作用?
(2)如何保护自然?促进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作业要求:
1、选择课本中第2-3页作品一幅,对作品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2、试写一点对《孟特芳丹的回忆》一画的感悟。
(五)、学习活动小结。
第二课时
(一)简要回顾讲评前一课美术欣赏学生作业(由学生讲读)引入本课。
(二)活动三:
讨论与解释:作者的感情与艺术创造。
1、作者感情的体会:
欣赏作品(课本第4页,可作增补)。
将课本作品与内容相似的内容其它绘画作品作比较。
《金黄色的庄稼和柏树》凡高布面油画
《群虾图》齐白石中国画
讨论解释:
(1)为什么类似的内容,不同作者的作品,风格不同?
(2)课本作品分别体现出何种感情?
学生讨论,并尝试对比作出解释。
教师发言:感情因素对作品的影响。
肯定学生对作品所包含的感情的解释的理解。
2、艺术创造的理解:
研究问题:
(1)艺术是什么?
(2)优秀美术作品是否就是客观形象的再现?为什么?
观赏一组自然形象图片,再与相似内容的绘画作品作比较,试找出艺术形象与自然形象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观察思考发言:略。
教师适当提示:
艺术形象源于生活,但比生活更高,更典型,这是艺术创造的特征。
再请学生联系作品数幅,谈谈对艺术创造的理解。
(三)活动四:
体验与评价:创作与审美。
1、创作活动的体验:
通过观赏课本作品和增补作品思考:
是否是作者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活动?
体会方法:
(1)学生亲自实践作品局部,体会感受。
(2)教师示范作品局部加强感受。
(3)请有绘画经验的学生谈感受。
2、审美体验,评价:
结合本单元内容学习,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生互谈感受。
作业要求:
选择作品一幅,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和能力写感受,大胆发表见解。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活动进行较为成功,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合作交流意识,自己参与,自己评价,自己反思,环环相扣。
更重要的,通过情景设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焕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
同时听音乐谈感受环节的设置,便于学生对抽象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把握,每个学生掌握了不少学习美术的技巧和方法。
自评、互评、点评的教学评价的设置,宽松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们敢于各抒己见、互相切磋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交流中提高了自身的欣赏水平、鉴赏能力与创作水准,同学间的情感在交流中得到升华,收获颇多。
回顾美术课改之路,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更多感受到了: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重任。
课改之路上,期望自己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