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特点

合集下载

东北方言大全的话

东北方言大全的话

东北方言大全的话东北方言是指中国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语言风格,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份的方言。

它作为汉语方言的一个分支,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东北方言的特点和相关参考内容。

一、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1. 明显的咬字音:东北方言的音节发音比较硬朗、明显,尤其是咬字音,常常听起来比较有力。

比如“对”读作“咧”,“热”读作“嚒”。

2. 鼻韵音的出现:东北方言中经常出现带有鼻音的字,比如“心”读作“咸”,“竹”读作“竺”。

3. 退化的韵尾音:东北方言中韵尾音的音变比较明显,尤其是鼻音韵尾,会出现退化现象。

比如“亲”读作“勤”,“热”读作“嚒”。

4. 不规则的浊辅音变异:东北方言中出现了一些不规则的浊辅音变异现象。

比如字母“d”和“n”的发音经常互换,比如读“东”时可能会读作“冬”。

二、东北方言的词汇特点1. 俚语丰富:东北方言中有许多丰富多样的俚语和民间语言,用来表达特定的意义和描述特定的事物。

比如“碰瓷”(指故意制造事故骗取赔偿),“拎包入住”(指什么都不用准备就可以嫁人),这些俚语都是东北方言特有的。

2. 方言词汇独特:东北方言中有许多与汉语普通话完全不同的词汇,用来描述特定的事物或者形容特定的情感。

比如“豇豆”(指豆角),“木结子”(指胡桃),这些词汇都是东北方言特有的。

3. 常用简化词:东北方言中常用一些简化的词语来表示特定的含义。

比如“省事”(指方便),“穷眼”(指小气),这些词语虽然简短,但能够表达准确的意思。

三、东北方言的语法特点1. 句子短小精悍:东北方言的句子通常比较简短,但却能够表达清晰的意思。

比如“你咋不信呢?”(为什么不相信呢?),这个句子虽然简短,但完整地表达了一种疑问的含义。

2. 字词的重复:东北方言中常常使用字词的重复来加强语气或者表示程度。

比如“好好好”(非常好),“快快快”(赶快),这种复读的方式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4. 拟声词的广泛使用:东北方言中非常喜欢使用拟声词来形容特定的声音。

东北人日常用语

东北人日常用语

东北人日常用语(原创版)目录1.东北方言的特点2.东北人日常用语的表现3.东北人日常用语的传播与影响4.东北人日常用语的价值和保护正文1.东北方言的特点东北方言,又称东北话,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方言的特点鲜明,与其他方言相比,具有口音浓重、语调独特、表达直接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感染力。

2.东北人日常用语的表现东北人日常用语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口音浓重:东北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如“r”和“l”不分,平翘舌音的区分不明显,以及语调上扬等特点。

(2) 语调独特:东北方言的语调多呈上扬趋势,有时还带有拖音,使得语言表达更具感情色彩。

(3) 表达直接:东北人日常用语中,表达方式通常较为直接、简洁,有时带有一定的幽默和夸张成分。

3.东北人日常用语的传播与影响随着东北地区的文化输出和经济发展,东北方言逐渐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并对其他地区的语言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尤其在演艺圈,许多东北籍艺人凭借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吸引了大量粉丝,使得东北方言成为一种时尚元素。

4.东北人日常用语的价值和保护东北方言作为中国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历史价值。

对于传承和保护东北方言,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增强方言认同感:鼓励东北地区的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热爱并传承自己的方言,增强方言的认同感。

(2) 传承方言文化:通过教育、传媒等途径,将东北方言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使其在全国范围内发扬光大。

(3) 保护方言资源:加强对东北方言资源的保护和挖掘,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方言资料。

总之,东北人日常用语作为中国方言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东北方言大全(精选)

东北方言大全(精选)

东北方言大全(精选)一、引言东北方言是指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有语言语系,是汉语语族中的一个分支。

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的原因,东北方言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些东北方言的特点和常用词汇,以便更好地了解东北地区的语言文化。

二、发音特点1. 元音韵母的变化东北方言中,元音韵母的变化较为明显。

比如,普通话中的“我”在东北方言中常发音为“嘎”;“他”在东北方言中发音为“塔”;“没”在东北方言中发音为“嘎”。

这种变化使得东北方言在语音上独具特色。

2. 辅音的变化东北方言中,一些辅音的发音也有所变化。

比如,“普通话中的sh”在东北方言中常发音为“s”;“zh”在东北方言中常发音为“z”;“ch”在东北方言中常发音为“c”。

这种变化给东北方言增添了一定的韵味。

三、词汇特点东北方言的词汇丰富多样,有许多独特的表达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东北方言词汇:1. 喝酒东北方言中,喝酒常使用“嗨”、“斫”等词汇来表达。

比如,“我们去嗨一杯吧!”意为“我们去喝一杯吧!”“他斫得一脸通红。

”意为“他喝得脸红脖子粗。

”2. 吃饭东北方言中,吃饭常使用“张嘴”、“杂吃”等词汇来表达。

比如,“快点张嘴,吃饭了!”意为“快点开饭了!”“今晚吃点杂吃吧!”意为“今晚吃点特别的东西吧!”3. 称呼东北方言中,人们常用特殊的称呼来亲切地称呼他人。

比如,“老师”在东北方言中常称为“老爷子”;“妈妈”在东北方言中常称为“娘子”。

这些称呼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亲密和融洽。

四、语法特点1. 助词使用东北方言中,助词的使用规则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比如,东北方言中的“了”常常放在动词的后面,而普通话中的“了”则放在动词的前面。

这种差异使得东北方言在语法上与普通话有所区别。

2. 句式结构东北方言中,句式结构常常以“呢”、“啊”等语气词结尾,增加了语句的表达力。

比如,在问答句中,东北方言会使用“呢”来表示疑问,“你想吃饭呢?”意为“你想吃饭吗?”这种句式结构使得东北方言的语言韵味更浓郁。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分析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分析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分析东北方言是中国汉语方言中的一个主要方言之一,它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

这里我们将主要探讨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语音元音1.韵尾元音的发音:东北方言在韵尾元音的发音上较为独特。

尤其是在严格模仿普通话的情况下,韵尾元音会被发出来,而非省略。

例如,“说”字,普通话读音为/shuō/,而在东北方言中,韵尾元音/u/也会被发音,读作/shuǒu/。

同样,普通话的“朝气”读作/cháoqì/,而在东北方言中,会发成/cháochī/。

2.轻声元音的发音:在东北方言中,轻声元音的发音包括声调的变化和元音的低或轻声。

同样的音节,在普通话中可能带有不同的声调,而在东北方言中,元音的低或轻声的变化可能会对轻声造成影响。

例如,“鞋”字,在普通话中轻声读作/xié/,而在东北方言中,可能会读作/xhěi/。

3.元音的喉化:在东北方言中,声母h在元音前也会产生喉音。

例如,“好”字,在普通话中读音为/hǎo/,而在东北方言中,发音为/h a̤o/。

语音辅音1.舌尖音和舌面音:在东北方言中,舌尖音和舌面音的发音相对于普通话中较为重要。

例如,“汉语”字,在普通话中的读音为/hàn yǔ/,而在东北方言中,读音为/hà nŏ/,舌尖音和舌面音都更为清晰。

2.送气音和浊音的交替:在东北方言中,送气音和浊音的交替非常常见。

例如,“桌子”字,在普通话中的读音为/zhuō zi/,而在东北方言中,读音为/zhuókì/,发音中可以听到送气音和浊音的明显交替。

3.辅音音节的发音:在东北方言中,辅音音节的发音也有比较明显的特点。

例如,“背”字,在普通话中的读音为/bèi/,而在东北方言中,读音为/pei/,清晰地表现出了辅音音节的发音。

语音韵律1.语音重音的变化:在东北方言中,重音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与普通话不同。

东北话方言大全

东北话方言大全

东北话方言大全东北话,又称东北方言,是中国境内使用的一种官话方言。

它是中国官话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以及内蒙古的东部地区。

东北话在东北地区有着广泛的使用,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语言之一。

东北话方言的特点非常鲜明,具有浓重的地方特色。

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异。

在东北地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使用东北话进行交流,因此了解和掌握东北话方言对于融入当地社会、了解当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谈谈东北话方言的语音特点。

东北话的语音比较浊,发音比较重,有时候会带有一些喉音,这是东北话独有的特点。

另外,东北话的语音中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音,比如“儿”音,这是东北话中非常常见的一个音。

此外,东北话中的语音也比较粗犷,给人一种豪放、豪爽的感觉。

其次,东北话方言的词汇也非常丰富多样。

东北话中有很多独特的词汇,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并不常见。

比如,“嘎子”、“瞅瞅”、“腻味”等词汇,都是东北话中非常常见的词汇,而在普通话中并不常用。

这些词汇的使用丰富了东北话的表达方式,也为东北人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此外,东北话方言的语法结构也有其独特之处。

东北话中的语法结构比较简单,语序灵活,有时候会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比如,“你干啥呢?”这句话在东北话中是非常常见的,而在普通话中可能要说成“你在干什么呢?”这就是东北话中语法结构的一种不同之处。

总的来说,东北话方言是中国官话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浓重的地方特色。

了解和掌握东北话方言对于融入当地社会、了解当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对东北话方言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关注和传承中国的语言文化。

东北话语法特征

东北话语法特征

东北话语法特征东北话是中国汉语方言的一种,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三省,即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

它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1. 短促、直接的语言风格东北话在表达时通常使用简洁的词语和短促的语言风格,这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和人们性格有一定关系,东北人多在寒冷的地区居住,生活节奏较快,因此用咄咄逼人、直白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是东北话的一个显著特点。

2. 倒装句的使用倒装句在东北话中非常常见,这是因为东北地区多山少水,山脉居多,交通不便,生产生活不景气,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以物易物、相互帮助,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问候时,习惯将“你们吃了吗?”这样的句子倒装成“吃了吗你们?”这样更显热情、亲切。

3. 重复语气词的频繁使用在东北话中,重复语气词的使用非常频繁,如“哎哟哎哟、耶耶耶、嘿嘿嘿、嗦嗦嗦”等,这可与东北人的性格有关,东北人喜欢开玩笑,喜欢和别人说说笑笑,同时也表现出了东北人天性豁达、率真的特点。

4. 方言词的大量使用方言词在东北话中有着广泛的使用,尤其是在涉及到家庭生活、生产、交际等领域时,使用方言词具有更准确、更生动的表达效果。

例如,“喜糖”、“儿婿”、“半拉子”等等,这些东北话特有的方言词语是其他地区的人难以理解的。

5. 动词词尾有“了”动词词尾常常添加“了”,这是东北话中的一种使用规律。

例如“吃饭了”、“该干活了”等,这种形式的表达方式相对于标准汉语的表达更加简练、模糊,但在东北话当中则带有更强的语气和情感色彩。

总之,东北话具有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语言特点,其词汇和语法方式不仅博大精深,也反映出了东北人的性格、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

东北方言大全

东北方言大全

东北方言大全东北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

东北方言因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而备受关注,被誉为中国方言中的“珍珠”。

下面我们将对东北方言进行全面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一方言。

一、语音特点。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舌尖音、浊化、儿化等方面。

舌尖音指的是普通话中的清音在东北方言中发音时变成了舌尖音,如“车”读作“扯”,“吃”读作“扯”。

浊化是指浊辅音在某些情况下变成清音,如“瓜子”读作“瓜子”,“大衣”读作“大一”。

儿化是指在某些音节中加入了儿化音,如“妈妈”读作“妈儿”。

二、词汇特点。

东北方言的词汇丰富多彩,其中不乏一些独特的词汇。

比如“拐弯抹角”在东北方言中读作“拐弯抹角”,“吃饭”在东北方言中读作“吃饭子”,“走路”在东北方言中读作“走儿”。

三、语法结构。

东北方言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常常省略一些助词和连词。

比如“我去了超市”在东北方言中可以简化成“我去超市了”,“他在家吃饭”可以简化成“他家吃饭”。

四、地域差异。

东北方言在不同地区有着一定的差异。

比如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方言虽然有共同之处,但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上都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吃饭”在黑龙江方言中读作“吃饭子”,在吉林方言中读作“吃饭儿”,在辽宁方言中读作“吃饭”。

五、影响和保护。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东北方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些年轻人已经不再使用方言进行交流。

为了保护和传承东北方言,一些学者和文化机构开展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同时还开设了一些方言课程,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东北方言。

六、结语。

东北方言作为中国方言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东北方言,为其传承和保护做出贡献。

同时也希望大家在学习和使用方言时,能够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语言文化遗产。

东北方言的语言特点

东北方言的语言特点

东北方言的语言特点
东北方言是指中国东北地区使用的一些方言,主要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的方言。

这些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东北方言的常见特征和词汇:
语音特点:
儿化音:东北方言中较为典型的特点是儿化音,即在词尾加入儿音。

例如,“吃饭”会发音为“吃饭儿”。

浊化:一些清辅音在东北方言中容易发生浊化,例如,“对不起”可能发音为“对不起儿”。

词汇特点:
俚语丰富:东北方言中有着许多独特的俚语和口头语,常用于生活交流中。

“嗨哟”和“哈”:这两个词在东北方言中常用于表示惊讶、打招呼或回应别人。

语法特点:
用“着”表示进行时:与普通话相比,东北方言中常使用“着”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中,例如,“我在吃饭着”。

反问句结构:东北方言中的反问句结构独特,常以“是不是”或“啊”结尾。

数字读音:
读音习惯,一些数字在读音上有独特的习惯,例如,“一百”可能被读作“一刷”或“一撮”。

请注意,东北方言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不同城市和地区可能存在一些差异。

此外,由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一些普通话的影响也在东北方言中逐渐显现。

东北方言大全

东北方言大全

东北方言大全
东北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包括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
份的方言。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东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东北方言的一些基本特点和常用词汇。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东北方言的语音比较浊,音调较为
平缓,有的地方甚至有些儿化音。

比如,“是”读作“是儿”,“吃饭”读作“吃饭儿”。

此外,东北方言的语音中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音变现象,比如“瓜子”读作“瓜子儿”,“鸡蛋”读作“鸡蛋儿”等。

其次,东北方言的词汇也十分丰富多样。

在东北方言中,有很多独特的词汇,
比如“嘎子”指的是小孩子,“蘑菇”指的是蘑菇,“扯淡”指的是胡说八道等等。

这些词汇在东北地区广泛使用,成为了当地人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再者,东北方言的语法结构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东北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语
法现象,比如“我去了”读作“我去过了”,“我吃了饭”读作“我吃过饭了”等。

这些语法结构的变化使得东北方言在表达方式上有着独特的魅力。

总的来说,东北方言作为中国方言中的一支,具有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特点。

它承载着东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是东北人民的语言宝库。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东北方言,也希望东北方言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东北方言有意思的段子

东北方言有意思的段子

东北方言有意思的段子引言东北方言是中国方言的一个分支,以其独特的音韵、词汇和语法特点而闻名。

东北方言有着丰富的幽默和风格独特的段子,让人忍俊不禁。

本文将为您带来一些有趣的东北方言段子,让您感受东北人独特的幽默风格。

一、东北方言的独特性1. 语音特点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音调和音韵上。

东北人的语音喜好高昂明亮,声调起伏大,独具特色。

例如,“对不起”在东北方言中会读成”对不住”,发音更加醒目生动。

2. 词汇特点东北方言的词汇丰富多样,有很多独特的词汇和俗语。

例如,“拌蒜热”是指人气愤得发怒;“憨X”是形容一个人傻里傻气。

这些词汇充满了亲切感和幽默感,让人忍俊不禁。

二、经典东北方言段子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东北方言段子,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它们的幽默和风趣。

1. 禽兽不如某天,小明去东北旅游,不慎得罪了当地一位大妈。

大妈冲着小明吼道:“你这禽兽不如的东西!”小明很是委屈,赶紧解释:“阿姨,我真不是禽兽。

”2. 胃口大小李和小张两个东北人在一起吃饭,小李点了一份大盘鸡。

小张看着盘子中的鸡肉说道:“哎呀,你胃口还真大,这么大一盘鸡都能吃下去!”小李笑着回答:“胃口大,可以容纳更多的幸福啊!”3. 撩妹技巧小王在东北大街上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于是走过去搭讪:“小姐,我是东北人,我可以叫你嫂子吗?”女孩微笑着回答:“你这么能撩妹,当然可以!”4. 错过节奏小张和小李一起去参加一个东北方言比赛,轮到小张上台表演。

小张紧张得手足无措,连续出错,场面一度尴尬。

主持人安慰道:“没关系,别怕,犯错只是一种特色,你是唯一一个走别的节奏的!”三、Eastnortheast脱口秀Eastnortheast是一个东北方言脱口秀节目,类似于美国的喜剧节目。

以下是一些Eastnortheast的经典段子。

1. 亲人过敏主持人:请问你为什么总是戴口罩?嘉宾:因为我亲人过敏。

主持人:什么亲人过敏?嘉宾:路过的亲戚过敏。

2. 学习经验主持人:你在东北方言比赛中的发挥非常出色,你有什么学习经验?嘉宾:学好东北方言的关键就是多吃辣椒,一辣疼疼出幽默感。

东北方言大全通用版

东北方言大全通用版

东北方言大全通用版东北是一个地域广阔、文化多样的地方,其独特的方言体系让人听之欢愉。

在东北地区的各个城市和乡村,人们常常用东北方言进行日常交流。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些东北方言的特点和常用词汇,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使用东北方言。

一、东北方言的特点东北方言,作为汉语的一个分支,有着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东北方言以清晰而豪放的语音为特点。

相对于南方方言的柔和音调,东北方言的音调更为直接、高亢。

其次,东北方言注重口语表达,常常使用大量省略和简化的词汇,以达到简洁直接的交流效果。

再次,东北方言中融入了丰富的俚语和俗语,丰富了表达方式的种类。

二、东北方言的常用词汇1. 咋样 - 意为“怎样”,常用于问候和打招呼。

例句:咋样,最近过得怎么样?2. 撒娇 - 意为“撒娇”,表示某人任性、撒娇或撒野。

例句:她撒娇的时候,就像个小孩子。

3. 颠儿倒儿 - 意为“倒”,表示事物的位置或方向发生改变。

例句:你把杯子颠儿倒儿放了。

4. 糟蹋 - 意为“浪费”或“虐待”,常用于形容某人对物品的不爱惜。

例句:他糟蹋了这么好的机会。

5. 浑身抖 - 意为“发抖”或“颤抖”,形容人或物体因寒冷或紧张而产生颤抖的动作。

例句:他站在寒风中浑身抖。

6. 骗子 - 意为“骗子”或“欺骗他人的人”。

例句:小心那个人,他是个骗子。

7. 热古斯提 - 意为“热闹”或“热烈”的意思。

例句:今天的聚会真是热古斯提。

8. 梨都 - 意为“大连”的别称,常用于指代大连市。

例句:梨都的夜景真美。

9. 赶风 - 意为“外出旅行”,常用于描述人们出门旅游的情景。

例句:一家人赶风去旅行了。

10. 爷们儿 - 意为“男子汉”或用来形容一个豪气的人。

例句:他是个真正的爷们儿。

三、东北方言的使用场景东北方言在日常交流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东北地区本地人的生活中。

无论是在家庭聚会、朋友聚会还是工作场合,东北方言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除了在口语对话中常见的使用外,东北方言也经常被运用在相声、歌曲和小品等艺术形式中,为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

东北话大全顺口溜

东北话大全顺口溜

东北话大全顺口溜一、东北话的特点东北话属于汉语方言的一种,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

它因为地理和历史原因,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

东北话以其浓郁的口音、生动的表达和丰富的幽默感而著名。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东北话的顺口溜。

二、东北话顺口溜1. “有钱的往前凑,没钱的往后凑,这边不收钱”这句顺口溜用来调侃那些装模作样却舍不得掏钱的人。

它常用于夸张地描述一个人舍小便宜而不顾大方向上的局面。

这句顺口溜中的“往前凑”和“往后凑”可以理解为主动投身到前方或后方,而“这边不收钱”则是一种讽刺的意味,暗示“这事根本就不需要你,你的表演在这里无用”。

2. “左手开车右手拉,遇红灯别动腿”这句顺口溜是在嘲笑那些驾驶技术拙劣的人。

其中的“左手开车”,指的是用左手开车,而右手却在乱动,显然是在暗示司机操作不当;而“遇红灯别动腿”则是针对那些喜欢在红灯停下来后随意挪动腿或者伸展身体的人,调侃他们在交通红灯时的无聊表现。

3. “东北人招风耳,人来抢在前”这句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东北人的直爽和豪爽的性格。

其中的“招风耳”指的是东北人耳朵大,这也成为东北人的一个标志;而“人来抢在前”则是指东北人的积极进取和敢于争先的精神。

4. “冬天吃饺子,夏天蒸包子”这句顺口溜描绘了东北人对食物的热爱。

在东北,饺子和包子是非常常见的食物,也是东北人的传统美食。

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东北人都喜欢吃饺子和包子,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外面,吃饺子和包子都是东北人喜欢的传统习俗。

5. “东北人说话粗,嘴上没长草”这句顺口溜形容了东北人直爽的性格,他们说话直接、干脆,不拐弯抹角。

而“嘴上没长草”则是形容他们说话不拖泥带水、直截了当的特点。

三、总结东北话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方言,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表达方式。

上面列举的这些顺口溜都是东北话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通过诙谐幽默的方式,传达了东北人的生活态度和人格特征。

无论是东北人自我嘲讽,还是对其他地区言语行为的戏谑,这些顺口溜都能给人带来欢乐和笑声。

东北人日常用语

东北人日常用语

东北人日常用语摘要:1.东北人日常用语的特点2.东北方言的起源及发展3.东北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东北话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5.东北话对我国语言文化的影响正文: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文化交融的地区,拥有独特的语言风格。

东北人的日常用语具有以下特点:1.东北人日常用语的特点东北话的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语音方面,东北话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与普通话有一定差异,例如部分声母发音较重,韵母发音较短。

在语调上,东北话多采用降调,表达语气较为直接。

词汇方面,东北话拥有丰富的地方词汇,如“贼拉拉”、“忽悠”等,这些词汇体现了东北人的幽默和直接。

语法方面,东北话有时会改变词序,如“你瞅啥”即为“瞅啥你”。

2.东北方言的起源及发展东北方言起源于辽金时期,受到契丹、女真等民族的影响。

明代以后,随着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大量迁移至东北,东北方言逐渐与中原地区的方言融合,形成了现今的东北话。

3.东北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东北话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不仅用于日常交流,还出现在文艺作品、媒体传播等方面。

东北话的幽默、直接和亲切感使得人们乐于使用,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人们所喜爱。

4.东北话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东北话在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小说、电影和电视剧等方面。

一些著名的东北籍作家,如萧军、萧红等,他们的作品中的对话多使用东北话,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鲜活力。

近年来,东北话在电影《夏洛特烦恼》、电视剧《乡村爱情》等作品中的运用,更是让东北话受到广泛关注。

5.东北话对我国语言文化的影响东北话作为我国的一种地方方言,对我国语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北话的幽默、直接和朴实无华的表达方式,使得人们对这种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东北方言的语言特点和学习技巧

东北方言的语言特点和学习技巧

东北方言的语言特点和学习技巧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东北方言的语言特点和学习技巧,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声母1.平翘舌不分这里所指的是z—zhc—chs—sh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

Zh/ch/sh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

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

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而东北方言中则是平舌音比较多。

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都发成平舌音,又把普通话的平舌音都发成翘舌音。

概括地看,就是表现为二者混用。

在普通话中,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是很严格的。

东北方言将其混用,能造成很多歧义,容易引起语音混乱,出现交际障碍,如:市长——司长、诗人——私人、主力——阻力、终止——宗旨等。

2.改换r声母XX-精品范文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r,普通话中的r声母音节分别被n/l和y声母取代了。

n取代r只涉及一个字“扔”,l取代r的音节也不多,大都部分是r声母音节被y 音节取代的。

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这种改换普通话r声母的现象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一般来说改换成n、l或y这几个声母与韵母有关:普通话r与u、ui等韵母构成的音节,东北方言将r换成l,例如,儒生东北方言读儒生、花蕊东北方言读花蕊;r与其它韵母构成的音节,r都被改换成y,例如,吵嚷东北方言读吵嚷、闷热东北方言读闷热、肥肉东北方言读肥肉;当y遇到不能与之相拼和的韵母时,韵母则发生变化,例如,人民东北方言读人民。

东北方言区没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虽然不多,但影响却很大,有些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也常常出现将r声母改换的问题。

成系统的改换还比较容易纠正,个别音节的偶尔改换则就不容纠正了。

3.多加声母n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绝大部分韵母是可以自成音节的,不用声母,所以称为零声母音节。

东北话格式

东北话格式

东北话格式
东北话是指中国东北地区方言,具体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的方言。

东北话有一些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以下是一些东北话的语言特点:
###1.语音特点
-儿化音:词尾的“-er”发音为“-ar”或“-or”,例如,“好吃儿”(好吃)。

-浊化:一些清辅音在发音时变为浊辅音,如“东北”发音为“dōngběi”。

###2.词汇特点
-俚语丰富:使用大量俚语和本土口头表达,比如“搭脚”(一起玩耍),“瞅瞅”(看看)。

-本土词汇:有一些特有的本土词汇,与普通话有一定区别。

###3.语法特点
-主谓宾语序:语序较为灵活,主谓宾的语序可以变化。

-口音特色:语调和普通话有一些差异,显得豁达而直接。

###4.常见表达
-哈尔滨话:哈尔滨是东北地区最大城市之一,其方言影响较广。

例如,“哈哈哈”可以表示同意或理解。

-吉林话:吉林方言在语音和词汇上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表达方式独特。

###5.示例
-你咋了?(你怎么了?)
-咋整?(怎么办?)
-有木有?(有没有?)
东北话的语言特点反映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也是地域之间交流的一种有趣体现。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分析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分析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分析东北方言是中国境内的一种方言,分布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主要包括辽宁方言、吉林方言和黑龙江方言。

和普通话相比,东北方言有许多独特的语音特点,下面就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声母1. “zh”、“ch”、“sh”变音东北方言的“zh”、“ch”、“sh”常常变成类似“z”、“c”、“s”的音,例如,普通话中的“张”、“钟”、“知道”等词在东北方言中会读成“庄”、“宗”、“操到”等。

2. “h”、“f”、“s”混淆在东北方言中,“h”、“f”、“s”三个音有时候被混淆,例如,普通话中读作“花生”的词,在东北方言中可能被读成“hua 青”、“sa青”等。

3. “j”、“q”、“x”变音东北方言中,“j”、“q”、“x”比普通话中更容易变音,例如,普通话中的“洁白”、“清洁”可能在东北方言中被读成“节青”、“青节”等。

二、韵母1. 变音现象在东北方言中常常出现一些韵母的变音现象,例如,普通话中的“小”、“鸟”、“口哨”在东北方言中会读成“so”、“nao”、“kou青”等。

2. 圆唇化现象东北方言的韵母比普通话中更多的有圆唇化现象,即在发音时,唇部角度比普通话中更小,例如,普通话中的“北风”、“鼻音”在东北方言中会读成“beifong”、“bin音”等。

3. 鼻音化现象东北方言中许多韵母会发生鼻音化现象,例如,普通话中的“叫”、“往”等词在东北方言中会有一定鼻音化的现象。

三、声调东北方言的声调鲜明而富有节奏感,常常采用打拌式语调,即平、仄、平、仄、仄等排列,使整个语音节奏感更为明显。

同时,东北方言差异化的音调也表达了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在于声母的变音、韵母的变音、圆唇化现象和鼻音化现象以及声调的鲜明特点。

这些特点体现了东北方言的文化和习惯,是东北地区建筑、聚会和过节等方面的宝贵财富。

东北话方言文章

东北话方言文章

东北话方言文章
下面是一篇关于东北话方言的文章:
东北话,是中国方言的一种,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东北话是东北地区人们交流的主要语言,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东北话的语音特点主要包括腔调高亢、语速较快、音调变化丰富等。

在词汇方面,东北话有许多独特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如“咋整”、“嘎哈”、“得瑟”等。

此外,东北话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省略助词、倒装句等。

东北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源地,满族人的语言对东北话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话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方言。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东北话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许多东北艺人以使用东北话为特色,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相声、小品等作品,使得东北话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总的来说,东北话是一种充满活力和特色的方言,它不仅是东北地区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这种独特的语言文化,让它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发扬光大。

东北方言在表演创作中的艺术感染力

东北方言在表演创作中的艺术感染力

东北方言在表演创作中的艺术感染力东北方言,在中国的方言体系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变体,更是一种充满了民俗、风土人情和生活气息的表达方式。

东北方言的独特魅力在表演创作中展现出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文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东北方言的特点、在表演创作中的应用以及艺术感染力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东北方言的特点东北方言是指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所使用的方言。

它与普通话、南方方言有着显著的差异,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东北方言在语音上特别突出,包括浊化、塞音化、舌尖音化等特色,使其听起来十分生动、活泼和富有韵律感。

东北方言中的俚语、谚语、歇后语等也是其特色之一,富有地方色彩和丰富的表达形式。

东北方言的特点决定了它在表演创作中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东北方言的声调和语音特点使得表演者在表演时能够更加生动地表达人物的性格、情感和经历。

东北方言中蕴含的俚语、谚语和歇后语等地方特色表达方式,为文艺表演注入了浓厚的地方色彩,使作品更具传神。

二、东北方言在表演创作中的应用东北方言在表演创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涉及到话剧、电影、小品、相声等多种表演形式。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情感表达和生活体验的载体。

在话剧表演中,东北方言的独特语音和语调为角色赋予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在电影创作中,东北方言的应用可以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亲和力。

在小品、相声等表演形式中,东北方言更是成为了表演者和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东北方言在表演创作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更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和传达作品的内在情感和价值。

东北方言在表演创作中的广泛应用,为文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观赏魅力,使得作品更有温度、更有韵味。

东北方言在表演创作中展现出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文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东北方言大全

东北方言大全

东北方言大全一、概述东北方言指的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方言,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东北地区的方言保留了较为独特的特点,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全面介绍东北方言的音韵特点、词汇特色、语法用法等内容。

二、音韵特点1. 声母东北方言中的声母相对较为齐全,保留了普通话中已经退化或消失的辅音。

例如,“尖”的发音为“j[iǎn]”,而普通话中为“[jiān]”。

此外,东北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声母,如“咕”、“嘎”等。

2. 韵母东北方言的韵母相对较为简化,普通话中的复杂韵母被简化为单一的音素。

例如,“说”的发音为“suo”,而普通话中为“shuo”。

3. 声调变化东北方言中的声调变化较多,相比普通话更为丰富。

常见的变调包括一声变二声、二声变三声等。

例如,“可不可以”在普通话中发音为“ke3 bu4 ke3 yi3”,而在东北方言中可能变为“ke2 bu2 ke2 yi2”。

4. 入声字读音东北方言中的入声字发音与普通话也存在差异。

以“打”的发音为例,普通话中为“dǎ”,而东北方言中可能会发音为“de”。

三、词汇特色1. 俚语和口头禅东北方言中存在大量的俚语和口头禅,这些独特的词汇丰富了方言的表达方式。

例如,“嗨哟”表示惊讶或惋惜,“咋样”表示询问情况,“菜鸟”表示新手等。

2. 食物名称东北方言对一些食物有独特的称呼。

例如,“小麦面”被称为“刀削面”,“饺子”被称为“饺子馅儿”,“煎饼果子”被称为“葱油饼”等。

这些称呼与其他地区的方言或普通话有所不同。

3. 物品名称同样地,东北方言中的物品名称也有自己的特色。

例如,“尺子”被称为“尺尺”,“电话”被称为“电话机”,“热水袋”被称为“暖水袋”等。

四、语法用法1. 兴叹句的使用东北方言中,兴叹句的使用频率比较高,能够突出情感的表达。

例如,“真有意思哪!”表示非常有趣,“真是个好孩子哪!”表示赞叹对方的优秀等。

2. 有亲切感的称呼东北方言中,人们对亲友常常使用独特的称呼,增加了语言的亲切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方言特点2007年第2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总50期) 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2 2007General No.50浅析东北方言的特点刘明志(营17职,_lk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0)摘要:方言是形成普通话的基础,在特定场合里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东北方言有着较为完整的语言体系。

本文通过浅析东北方言的特点,展现其独特魅力,希望更多人重视和保护东北方言。

关键词:方言;东北方言;体系;特点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007)02—0022—03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等原因。

作为北方方言的次方言——东北方言,其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东北方言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就东北方言的一些特点做以简略的论述。

一、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语言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它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东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代生活着满、蒙、鄂伦春、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后,才逐渐有大量汉人涌人。

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起初,北京人和东北人讲的都是幽燕话。

金、辽、元三代,这里和中原多少有些隔离,在女真话、契丹话和蒙古话的影响下,方言相对独立地发展。

那时,辽东话和大都语的区别,只是前者受女真话影响大些,后者受蒙古话影响大些。

河北、山东人第一次大批闯关东发生在元、明之际,这一时期以后的东北方言里面,就增加了山东话的成分。

那么,东北方言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哪些文化的影响呢?(一)东北方言受满族文化影响极深,其中大部分词汇来自满语1、在东北方言的日常用语中,有很多词是从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满语中借来的。

如:(1)佩,原满语。

“讥诮人之辞也,”例:两人发生口角,说“你也佩?”、“你佩不佩?”(2)喇忽,原满语。

意为疏忽、马虎。

也作拉忽、拉乎。

(3)秃鲁,原满语。

食言、爽约之意,也作秃噜、突撸、秃露。

2、东北很多的村庄、山名都是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的音译。

(1)林,满语读作girin,汉义为沿边、沿江。

吉林市义为沿江之市。

(2)珲春,满语读作huncun,汉义为冰爬犁。

(3)图们(江),满语读作tumenula,汉义为万水之源。

3、还有一些东北方言词语包含的语素是满语的音译,如“笨笨拉拉”中的“拉拉”满语是“末尾”的意思;“有一搭无一搭”中的“搭”是满语中“首领、头目”的意思;“公子哥”中的“哥”是满语“少爷”的意思;“藏猫”中的“猫”是满语“树丛”的意思;“压马路”中的“压”是满语在“行、走”的意思等等。

(--)受汉族博大文化的影响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汉族人,也开始学习汉语。

随着满汉的合居、交融,很多满族入学习汉文、汉语。

到清朝末年,使用满文、满语越来越少。

现在,只有黑龙江爱辉县、富裕县等地少部分老年满族人还能讲简单的满语。

受汉族文化影响形成的方言仍保留自己的特点,即一般这类方言不用翻译,通过方言本身,差不多就知道了方言所表达的内容。

如:1、光棍儿——单身2、装蒜——装相3、勒大脖子——勒索收稿日期:2006—11—20作者简介:刘明志(1950一),男,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文教学研究。

22万方数据4、大估景——大约二、东北方言是最具活力和亲和力的语言东北方言具有幽默风趣、活泼俏皮、直白辛辣、语义丰富等特点,直接反映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变化。

有人说,东北方言是最具亲和力的语言。

它直白地直通人心,就像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质朴而不乏灵气,粗犷而不乏细腻,简捷而不留余地。

诸如“可劲造”一类的词语,充满了张力和情趣,能神奇般地把人与人之问的距离拉近,让入永远都感到不用设防的亲切和真诚。

东北方言给人最明显的印象就是——冲、短、有劲。

一冲,就是说话有力量,斩钉截铁。

往往一个字就能表达说话人的意思,特别是在问话答话时更是这样,如:“去不去?”“去!”“要不要?”“要!”这种说法与河南话有些相似,这大概是河南移民带来的语言习惯。

二是短,指句子短,惜字如金,比如饭店服务员看顾客饭吃得差不多了,问顾客盘子里的菜还要不要吃了,往往这样问:“还吃不吃了?”“不吃了!”“撤!”句子短是满族话的特点,长期生活在寒冷地区,又是马背上的民族,说话自然要简练。

南方人说东北话硬,指的就是这一点。

外地人听来似乎不礼貌,但这正是东北方言的特点。

三是有劲,是指气足,就是高腔大嗓,听起来令人振奋。

不用扩音器也能穿出老远,有些东北的农村妇女叫孩子,站在门外,喊那么一嗓子,“三儿,回家吃饭喽!”全村都能听到。

在方言土语方面,东北方言与北京话相通的地方很多,有些北京的土话,部分东北人能听得懂。

比如儿话音,人们都感觉那是北京的专利,其实在东北,尤其是辽西地区也用得很多。

用在名字上,特别是农村,往往儿话音多。

如“d、一-JL,小三儿,小玲儿、小凤儿、小珍儿”,儿话音能使人感到亲切,也能把凝重化为轻松。

三、东北方言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值得说明的是,东北方言无论在语言词汇还是在语法方面都是与普通话最近的,但二者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普通话与东北方言具体有哪些相似之处,本文姑且不论,而着重分析一下东北方言词汇结构上的特点。

(一)奇妙的语素组合东北方言词汇用字很有特点,通常是把几个本来不相搭配的普通话语素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常用的、表达着特定意义的东北方言词?[,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恩那:意为是的、好的、哎、OK。

例l、问:你是东北人吧? 答:恩那。

母们:意为我们。

例2、母们哥俩儿一块去的。

的色:贬义,一般用在排斥别人做错事情的时候,可以理解为“臭显白”、“瞎逞能。

”例3、不在家呆着,上这儿的色啥?例4、这么冷的天不穿棉袄,你纯的色!(二)话要进入语境理解在东北方言中,与普通话相对的词汇绝大多数都是等义的,但其中也不乏微妙的差别。

听一帮东北人说话,如果你不是地道的东北人,或只听到了只言片语,那是很难理解谈话内容的。

比如普通话里的“奸”与“忠”词义相反,而在东北方言里“奸”与“傻”词义相反。

东北人用“奸”来描述人,说的是这人精明甚至聪明,褒贬之义必须在语境里予以体会。

“贼”,在普通话里是指偷东西的坏人,含有贬义意味。

而在东北方言中,表示什么东西到了极致的情形,不论是褒还是贬,~概用一个“贼”字,“贼好”、“贼次”、“贼腻歪”、“贼带劲儿”等等。

再比如“棒子”一词了,在东北方言哈尔滨地区有棍子之义,但同时还指瓶子一类的器皿。

从东北方言中,我们还能看出语言在流传中所体现出的民俗化和白话成分。

比如普通话里的“抽屉”,在东北方言里表述为“抽匣儿”,这种器具描述的改变显然是带有地域民俗特点的,属于更形象化的发展。

(三)喻意纵横,妙语连珠东北方言在对白中常常会制造出一种妙趣横生的语境,尤其是谚语和歇后语的运用,常常会赋予语言表述出一种神奇的力量。

“老云接架,不是阴就是下”,“朵朵瓦片疙瘩云,高温无雨晒死人”,“清官骑瘦马,有钱不扎咕”,“巧舌头转不出腮帮子”,“针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没有弯弯肚子,别吃镰刀头”,“劈木头劈小头儿,问事儿问老头儿”,这些谚语不但饱含着老辈人的生活经验,也体现了北方人民的传统观念。

而一些紧密结合生活的歇后语,也是三言两语就能活灵活现出一个交流主题。

“三九天穿单挂子——抖起来了”,“土豆儿煮酸菜——挺硬”,“土地佬吃烟灰——就有这口蕾”,“黄鼠狼下豆鼠子——一辈不如一辈”,“门槛子拴兔子——里外乱蹦”,“萝卜缨子蘸凉水——咋呼起来了”,“巴拉儿23万方数据狗吃碗碴子——满肚子瓷(词)儿”,“耗子尾巴上长痂子——脓(能)水儿不大”,“瓜子里瞌出臭虫来——啥人都有”,往往是一句话就能活跃气氛或克敌制胜。

(四)语法的地域特色鲜明东北方言的每一类词,都有鲜明的方言印迹。

名词的“大老”王、马粪蛋“子”、乌拉“头子”、黑鱼“棒子”、前“边儿拉”、这“嘎嗒儿”、那“海儿”、去年“前儿”等前缀后缀用法,动词的“子、巴、搭、拉、咕、登、扯、棱”等后缀,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如“予”字缀有“摔脸子”,“甩际子”,“转老轴子”等;一个“巴”字就可以缀出几十个词来,如“砸巴”、“凿巴”、“扬巴”、“捏巴”、“按巴”、“撅巴”等,还能以摁巴摁巴、搓巴搓巴、揉巴揉巴等格式使用。

形容词的前缀后缀和重叠等变化,更让东北方言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

“溜”光、“死”、“确”青、“稀”烂、“精”湿,饱饱的,晃晃的,噌蹭的,登登的,埋埋汰汰、磨磨丢丢、神神叨叨、咋咋忽忽、扁扁哈哈、瘪瘪瞎瞎、二二思思、笨笨卡卡、癞癞疤疤、甜不唧唧、贱不嗖嗖、浪不丢丢等用法,细述起来可以说是千变万化,而每一种变化又都能带来一种形象而又诙谐的感情色彩。

数词在东北方言中也被运用得恰到好处。

“一条道跑道黑”、“八杆子打不着”、“七股肠子八股拽”、“两眼一抹黑”、“七三八四”、“四六不懂”等这些词汇因为嵌有数词,显得形象而又生动。

这样的词汇运用到日常生活使用的方言中,使整个方言都显得活泼而有趣。

东北方言中的句法很有特点,其反复式问句等用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一)反复问旬“有没有人?”“喝不喝水?”“回不回家?”类似的短句,在与东北人交流时常能听到。

这类短句所表达出来的语义,是问对方是否要做某事。

“是”与“否”双重语义并置。

如果把这类句子换种方法表达的话,还完全可以说成“有人吗?”“喝水吗?”“回家吗?”。

把两组句子比较一下,后者是动宾结构短语成句,前者与之不同的是,在动宾结构短语之间嵌上了一个表达否定意义的副动结构。

从结构与语义上分析,前者句式比后者表述得更完备、更严谨,这是由于东北人豪爽、直率,善于交流,才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句式。

(二)形补结构充当句子成分在东北方言中,长会有这样的主谓句式,“这鱼腥蒿的”这里是形补结构充当了句子的谓语成分,“腥蒿的”是谓语成分。

句子语义要表达鱼腥,“蒿的”是“腥”的补语,表状态,“的”是表语气的助词。

“腥蒿的”这种形补结构所表述出的意义远远比一个“腥”所表述出的意蕴更强烈,更有可感性。

东北方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展示着东北地区文化的自然和人文历史,是笔宝贵的财富。

虽然只在东北这一特定地域通行,但它本身却有着较为完整的语言体系,和普通话一道满足着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

另外,包括东北方言在内的北方方言不断地丰富普通话的内容,对普通话的发展与推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些东北方言的词汇已在普通话领域里被广泛地引用和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