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灾害综述

合集下载

1963年河北省特大水灾回顾

1963年河北省特大水灾回顾

1963年河北省特大水灾回顾作者:王春华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7年第06期中国地域辽阔,每年都有不可避免的局部地区水灾的发生。

水灾是一种自然灾害,如何预防水灾以及水灾发生后的救灾工作,是政府给予人民生命财产减少损失的有力保障。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起特大水灾,1963年河北省发生了一起百年一遇的特大水灾。

■ 水灾发生的原因(1)反常的天气。

河北地处华北地区,受温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季多雨水,1963年8月更是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雨,这与当时的异常天气有很大关系。

1963年8月,势力强于以往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气温高、多雨水),与势力弱于以往的北方蒙古高压(气温低、少雨水)相遇时,形成降水同时也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不会很快被蒙古高压所推动,于是两者徘徊于河北地区,形成了大量降雨,致使1963年降雨量过大,超出以往年份。

1963年7月,《河北日报》就报道了沥涝的情况,为洪水的到来敲响了警钟。

但是,在这之前,河北沧州地区的庆云、盐山、东光、南皮、孟村、宁津等6个县的大部分公社(当时乡镇的称呼)已经都下起了暴雨……由于降雨时间集中,雨量大,一些地区雨后积水达0.3~0.7米深,低洼地甚至达1米以上,积水面积约140万亩。

(2)地形原因。

虽然1963年河北洪灾的形成与当时降雨有着密切关系,但是也与河北西高东低的特殊地形相关。

河北地区河流由太行山发源,由南向北流经华北平原,最后汇聚海河,呈扇状分布。

海河五大水系从南到北依次分布,均上游支流多,短而急,中游较为平坦,下游河道低洼易积水;1963年8月降雨从南到北几乎同时开始,不同往年南北降雨时间有先有后,可以让河流之间的洪峰错开,彼此之间交错入海,当年降雨集聚,河流普遍涨水,洪峰汇集引发特大洪灾。

(3)社会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前,因连年战争,社会动荡,政府无暇顾及河道的治理,使得河流的过洪能力不足。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力虽有所恢复,并开始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和治理,1956年水患之时,国家就注意到了水利河道方面的问题,整修、重建了部分水库和河道。

河北省各河暴雨洪水初步分析

河北省各河暴雨洪水初步分析

河北省各河暴雨、洪水及工程资料
一、漳卫南运河系:
1、河系概况:
2、各河及水利工程调度:
注:相应标准为年/一遇。

3、岳城水库调度方案:
①3年一遇以下洪水限泄500m3/s,保护下游河道两岸滩地;
②3年至30年一遇洪水限泄1500 m3/s,保护下游河道两岸堤防;
③30年至50年一遇洪水限泄3000 m3/s,保护漳河北堤;
④超过50年一遇洪水不限泄。

注:南运河捷地以上设计行洪标准为240m3/s,以下捷地减河分洪140m3/s,南运河分洪100m3/s,现有行洪能力为70m3/s,超过部分由沿途各闸分泄。

4、各河道洪水传播估算时间表:(中等洪水即河道全部过流)
漳卫新河堤防长度分段表
漳卫新河96.8以来维修工程一览表
二、子牙河系:
1、河系概况:
2、主要水库洪水调度情况:
3、主要河道及洼淀洪水调度情况:
4、各河道洪水传播估算时间表:(中等洪水即河道全部过流)
三、大清河系:
1、河系概况:
2、主要蓄滞洪区概况:
3、主要水库洪水调度情况:
4、主要工程概况:
5、各河道洪水传播时间:
注:大清河一般传播速度:深山区12km/h 山区9 km/h
半山区 6 km/h 平原 3 km/h。

河北省保定地区“7·21”群发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河北省保定地区“7·21”群发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河北省保定地区“721”群发地质灾害特征分析朱小龙;李玉龙;唐立强;张媛【摘要】2012年7月21~22日,河北省保定市北部遭遇了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这次降雨过程在涞水县、涞源县和易县共诱发了9起地质灾害,并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小崩小塌.本文通过对降雨笼罩区地质环境特征和降雨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区域地质灾害的特征和人类工程活动对其的影响,对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总结了降雨时空分布、原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稳定程度和分布特征、旅游景区开发等因素控制着地质灾害发生和分布,对提升在重大降雨条件下突发地质灾害的预警水平起到借鉴作用.【期刊名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年(卷),期】2014(025)001【总页数】7页(P90-96)【关键词】特大暴雨;群发;地质灾害;特征【作者】朱小龙;李玉龙;唐立强;张媛【作者单位】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河北石家庄050021;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河北石家庄050021;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河北石家庄050021;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河北石家庄0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942012年7月21日,一场特大降雨突袭河北省保定市北部地区,最大雨量达364mm,本次降雨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仅次于1996年8月特大暴雨。

本次降雨过程共诱发各类规模以上[符合国土资源统计标准(达标)]的地质灾害9起,并形成了数量众多的泥石流和小崩小塌,由于预警及时、避让得当,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本文通过对该地区降雨特点、地质环境特征和地质灾害发育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分析了“7·21”特大暴雨诱发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以提升对重大降雨条件下地质灾害预警水平。

1 区域地质环境“7·21”暴雨笼罩下的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涉及保定市涞水县、涞源县和易县。

该地区处于太行山北段,属于构造侵蚀中低山丘陵地貌,紫荆关断裂和易县断裂位于区内,山体切割强烈,山峦起伏,山势高峻,支流发育,沟谷纵横。

水土流失状况综述

水土流失状况综述

综述2006年,全国11条大江大河径流量:长江、黄河、海河、淮河、松花江、辽河、钱塘江均低于多年平均径流量,珠江、闽江、塔里木河、黑河均超过多年平均径流量;与2005年相比,黄河、海河、塔里木河、黑河变化不大,长江、淮河、松花江、辽河、钱塘江下降较大,珠江、闽江均有增加。

各流域土壤侵蚀量:长江、黄河、海河、淮河、珠江、辽河、黑河均低于多年平均侵蚀量,松花江、钱塘江、闽江、塔里木河与常年接近;与2005年相比,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辽河有所下降,海河、珠江、黑河有所上升,钱塘江、闽江、塔里木河变化不大。

2006年,开展了金沙江下游地区和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区两个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监测。

金沙江下游水土流失面积4805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4.4%,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不同侵蚀面积分别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4.4%、47.1%、17.3%、7.8%、3.4%。

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区土地总面积为3379平方公里,工程实施前水土流失面积181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3.7%,其中,轻度、中度、强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756平方公里、787平方公里、271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1.7%、43.4%、14.9%,年土壤侵蚀量384万吨,平均土壤侵蚀模数2119吨/平方公里。

经过三年的治理,试点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396平方公里,综合治理程度78.2%;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886吨/平方公里。

2006年,水土流失灾害事件主要发生在河北、江西、福建、云南等地,主要灾害类型为山洪、滑坡和泥石流。

2006年,全国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10.15万平方公里,其中综合治理面积4.0万平方公里,封育保护面积6.15万平方公里。

综合治理面积中,新修水平梯田29.8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171.4万公顷,种草45.9万公顷,其他工程23.5万公顷,封禁治理89.6万公顷,当年竣工综合治理小流域2541条。

河北省防汛形势及近期防汛工作综述

河北省防汛形势及近期防汛工作综述

来. 全省编制 印发 了U"北 省防汛 抗旱 7 应 急预 案》 和U"北 省防汛抗 旱 指挥 部 7
洪 水 调 度 指 挥 预 案 》 《 北 省 抗 旱 预 、河
案》 U 北 省防汛抗 旱指挥部办公室 工 、" 7
作 规 程 》 有 关 预 案 。 年 以来 , 据 国 等 今 根
“ 68 洪 水 已 经 整 整 l 年 洪 水 间 隔 时 9 .” 0 间 越 长 . 生 洪 水 的几 率 越 大 国 家 防 发 总 反 复 提 醒 . 河 流 域 已多 年 没 有 发 生 海 大 水 . 发生 流域 性 洪 水 的 几 率 在 上 升 . 对 此 . 须 保 持 高 度 清 醒 . 不 可 麻 痹 必 切 大 意 . 目乐 观 一定 要 牢 同 树 立 防 大 盲 汛 、 大 洪 、 大险 、 大灾 的意识 , 抗 抢 救 以 临 战 的 姿 态 . 切 关 注 雨 情 、 情 和 天 密 水 气 形 势 变 化 . 阵 以待 . 时 准 备 迎 战 严 随 可 能 出现 的 暴雨 洪 水 。 但 是 . 于 连 年 由 干 旱 . 们 盼 水 心 切 . 洪 水 发 生 的 必 人 对
至 华 北 南 部 省 气 象 部 门预 测 . 年 夏 今 季 降雨 比前 几 年 增 多 . 南 部 地 区 比 常 中
年 偏 多 l 3 . 行 山 、 山 山 区 可能 出 ~成 太 燕 现 不 同 程度 的局 部 洪 涝 灾 害 永 定 河 已
5 年 没 来 大 水 . 离 最 近 一 次洪 水— — 0 距
办 公 室 工 作 规程 : 些 市 还 协 调 防 汛 相 一
顿 。《 郸 市 防 洪 条 例 》 0 6 月 2 邯 于2 0 年5 4 日 已经 省 人 大 常 委 会 第 二 十 一 次 会 议

石家庄市城市灾害现状与防灾建设研究

石家庄市城市灾害现状与防灾建设研究

石家庄市城市灾害现状与防灾建设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对石家庄市现状存在的各类城市灾害以及政府对灾害的预防措施进行深层次剖析,包括城市灾害现状、城市对现状灾害的防灾减灾规划和城市防灾工程建设现状。

通过对城市上述灾害和防灾手段的分析,查找其防灾薄弱环节,再针对当今可能存在的灾害风险提出有效及更有针对性的减灾措施及规划阶段性目标,增强石家庄市预防、减轻城市灾害的能力。

关键词:城市灾害、防灾工程、防灾减灾0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稳健发展和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防灾成了当今城市建设关注的重点话题,近年来,人民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良好的城市防灾建设对促进人民生活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有重要意义。

1.石家庄现状灾害类型分析1.1雾霾污染1.1.1石家庄雾霾污染现状近几年,由于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空气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加剧。

石家庄市大气环境监测结果显示,石家庄地区主要污染物为PM10。

因为微细的颗粒中含有大量的细菌,会被吸入身体而导致疾病,同时,由于其重量较轻,不易下沉,所以经常悬浮在空气中,被太阳辐射或吸收,使得天空呈现出一种灰色,可见度大大降低。

空气中的灰尘也很重,在下雨的时候更是如此。

这是因为有部分地区垃圾处理不当,同时,企业的废水、废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人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1.1.2石家庄雾霾污染原因分析造成石家庄市雾霾污染的主要因素有能源消费不合理、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大、区域污染物集聚等。

(1)能源消费不合理:石家庄市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在冬季供暖期间,燃煤的大量消耗是造成严重污染的原因之一。

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源分析表明,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为燃煤,其中环境空气PM10来源中燃煤占25.0%,PM2.5来源中燃煤占28.5%[1]。

(2)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大:汽车排放的废气中包含了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硫,固体悬浮微粒等[1]。

河北省历史地震

河北省历史地震

新中国60年代前期地震1954年2月16日21时31分震中:衡水南(北纬37.5°,东经115.5°)宏观震中:(北纬37.6°,东经115.7°)震级:4.5 烈度:六地震情况:衡水县东南大葛村一带破坏较重,以大葛村为中心,周围10公里外基本无破坏。

伤3人。

极震区:大葛村民房共2225间,倒塌480间,墙倾、裂宽缝或局部错裂者520余间,墙裂小缝或掉墙皮者千余间。

烈度为七度。

武家庄:土平房共900余间,坍垮5间,局部垮墙27间,墙裂、掉皮者200余户。

许家庄:共106户,4户房破坏严重、9户轻微损坏。

东葛庄:342户,倒塌旧房1户,严重破坏4户,约50%的房墙开裂。

西葛庄:共123户,倒一土门楼,部分房墙开裂或掉砖、土坯。

Ⅵ度区:胡家庄、清凉店、梁家庄、邓家庄、祝葛店、军卫村等地,居民房屋仅有塌墙或墙裂缝,基本无倒塌现象。

胡家庄39栋瓦房,屋脊震坏者14栋。

V度区:张炮庄、前陈村、周家店、张辛庄、景村等有感,墙出现裂缝。

枣强县有感。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民国地震民国23年阴历九月十九日、二十日(1934年10月26日、27日)震中:抚宁(北纬39.9°,东经119.2°)震级,5 烈度:六地震情况:榆关一带发生地震。

山海关26日夜10时,忽然地震。

初时,由西而东,震动甚微,旋,风势大作,震动加剧,室内杂物器具均为震落地上,居民由睡梦中惊觉,只觉天翻地覆,历10分钟方止。

南门外旧建筑房舍为震毁数十所,幸未伤人。

27日早主震)一时许,抚宁居民由甜睡中忽觉地微震动,初缓继急,由南而北,屋栋受震,均格格作响,居民均头目晕眩,逃出室外。

城内龙王庙被震颓圮,约一刻钟方止。

《申报》1934年10月29日清代地震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地震情况:文庙(在万全):自明季迄今,更历百年有余,鸟鼠之所穿穴,风雨之所侵凌,日渐倾颓,几于鞠草,……经理甫毕,而又灾于己亥(康熙五十八年)之地震,于是旧制新规,荡然嘶尽,…乾隆《万全县志》县学(在万全):明正德五年建学于卫,维时规模初就,厥后嘉靖、天启间修茸者再,大抵仍其旧而稍扩之,至康熙己亥(五十八年)相距将百年矣,修甫毕而灾于地震。

河北涿州受灾情况汇报

河北涿州受灾情况汇报

河北涿州受灾情况汇报近期,河北涿州地区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当地的居民生活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以下是对涿州受灾情况的汇报。

首先,受灾地区主要表现为洪涝灾害。

由于连日的暴雨,涿州地区多条河流水位急剧上涨,导致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许多村庄和农田被淹没,大量农作物被毁,给当地农民的生计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此外,洪水还导致了许多房屋倒塌,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

其次,受灾地区的交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洪水泛滥,许多道路被淹没,导致了交通的中断和不便。

一些村庄甚至被完全隔离,无法与外界联系。

这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给受灾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另外,受灾地区的居民生活条件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由于洪水的侵袭,许多居民被迫撤离家园,寻找临时的避难所。

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生计,面临着严峻的生活困境。

此外,一些受灾地区的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也遭受了破坏,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救援和抢险措施。

首先,我们组织了专业的救援队伍,投入到受灾地区进行救援和抢险工作。

同时,我们还向受灾地区调拨了大量的物资和资金,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对受灾地区的防汛工作,努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救援工作的力度,全力以赴做好受灾地区的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共同帮助受灾地区的居民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以上就是对河北涿州受灾情况的汇报,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并支持受灾地区的救援工作,让受灾地区的居民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

河北张家口地震

河北张家口地震

河北张家口地震河北张家口地震是2018年12月3日发生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的一次地震。

这场地震震级达到了3.4级,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地震是一种地壳运动引起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威胁,也给灾区的恢复和重建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本文将从地震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介绍这次地震的情况。

首先,地球上的地壳是由多块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之间以及板块内部的相对运动会引起地震。

张家口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好位于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处,这个地区正处于华北板块和华北中央槽板块的结合带上。

这种板块运动造成了张家口地区频繁的地震活动。

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怀来县,该县是张家口市的一部分,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也是张家口地震活动频繁的区域之一。

地震的发生对当地的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居民们在震感到来时可能会感到恐慌和不安,建筑物也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地震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如滑坡和塌方等,给灾区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面对地震带来的影响,相关部门迅速采取了应对措施。

首先,地震发生后,政府组织了各种救援队伍,包括消防、抢险、医疗等。

这些救援队伍迅速赶赴灾区,救助受灾群众,组织疏散和转移工作。

同时,政府还动员了周边地区的医疗资源,为受伤的居民提供及时的救治。

政府还组织了抗震救灾演练,提高居民的自救和避险意识。

除了救援措施外,地震发生后的灾后重建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重建工作中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灾后重建的目标是尽快恢复灾区的基础设施、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经济的发展。

通过重建,希望能够减轻灾区居民的负担,使他们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总的来说,河北张家口地震是一次影响较小的地震,但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仍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应该加强地震预防和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个人的避险能力。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大对地震灾区的支援力度,帮助受灾居民重建家园,恢复生活。

河北省黄壁庄水库抗御“2016.7.19”暴雨洪水实践

河北省黄壁庄水库抗御“2016.7.19”暴雨洪水实践

河分 别出现 2 0 1 6 年第 1 号洪水 , 多条支流发生超保证洪水或 1 2 1 . 1 8 I T I , 入库流量 9 9 2I 1 3 _ / s , 为进一步控制水位 , 河 北省 超 历史洪水 。 其 中, 子 牙河上游 岗南 、 黄壁庄水库分别于 7 月 防办决定 在 l l 时将 水库泄洪流量加 大到 1 0 0 0 m / s , 而后 2 0日1 时和 4 时出现 1 9 6 0 年有资料以来第 3 高入库流量 。
暴 雨中心位于 井陉胡家滩 、 平 山温塘一 带 , 流域普 降暴 雨 , 2 0日7 时最大 入库洪峰 流量 8 8 0 0 m3 / s , 水库最大泄 洪流 0 0 0 m / s , 削峰率达 8 8 . 6 %, 充分发挥水库 的拦洪 削峰 个 别地 点达特大 暴雨 , 温塘 1 h降雨量 1 0 5 . 0mm、 6h降雨 量 1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 0 6 — 2 9
作 者 信息 : 李 书锋 , 男, 高级 工 程 师 , E - m a i I : l i s h f 7 3 1 2 @ 1 6 3 c o m。
中国防汛抗旱
1 0 3
工作 交 流 I E x p e r i e n c e E x c h a n g e
量2 7 8 . 4 mm, 胡 家滩 9 h降 雨量 2 8 4 . 6 E l m, 上 游支流 冶 作用。 河从 1 9日1 5 时开始起涨 , 2 0 时3 0 分洪水流量 9 2 0 m / s , 水
库控制 站平 山站 2 2 时 l 0 分洪水 流量 1 5 2 0 m / s , 2 0日2 时
调度令 , 7月 2 0日 4时 提 闸 泄 洪 , 泄 洪 流 量 控 制 为

河北发布地质灾害

河北发布地质灾害

河北发布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

近日,河北省发布了关于地质灾害的预警信息,提醒广大市民注意防范。

本文将介绍河北省地质灾害的种类、预防措施和应急措施,希望增强大家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河北省地质灾害种类河北省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多种类型。

山体滑坡是指在山坡上因地质构造破坏或者降雨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导致大片岩土体从高处向低处滑动、流动或者倾倒的现象。

泥石流是由陡坡上的泥土、岩石、石头等颗粒物质夹杂水流形成的地质灾害,具有猛烈、突发和破坏性强的特点。

地面塌陷是指由于地下工程、采煤、自然溶蚀等原因导致地表陷落的现象。

预防措施1.山体滑坡预防: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定期检查山体稳定性,及时清理沟渠,加固易发生滑坡的区域,远离危险区域。

2.泥石流预防:加强河道维护,定期清理河道淤泥和垃圾,合理规划河道整治工程,搭建固定防护设施,避免河道堵塞。

3.地面塌陷预防:加强地质勘察,监测地下水位,控制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合理利用地下资源,避免地下空洞的形成。

应急措施1.在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时,迅速撤离危险区域,避免滞留危险地带。

2.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听从应急救援人员指挥,有序疏散人群。

3.如遇到地质灾害导致的交通中断、供水中断等问题,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获取援助和支持。

河北省发布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提醒我们要警惕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采取预防和应急措施,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希望广大市民能够重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涿州受灾感悟心得体会(3篇)

涿州受灾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2023年7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袭击了河北省涿州市,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在这场灾难中,无数家庭遭受了磨难,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

作为一名涿州人,我深感痛心,同时也对这场灾难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一、团结互助,共克时艰在涿州受灾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无数感人的瞬间。

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志愿者纷纷投入到抗洪救灾的行动中,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

1.政府及时响应,全力救援涿州市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全力开展抗洪救灾工作。

相关部门及时转移群众,确保生命安全;全力抢修受损基础设施,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积极协调各方力量,为受灾群众提供物资援助。

2.企事业单位捐款捐物,彰显社会责任许多企事业单位纷纷捐款捐物,为受灾群众提供生活必需品。

如某企业捐赠了帐篷、棉被、食品等物资,某医院组织医疗队赶赴灾区开展救治工作。

这些行动展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3.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传递爱心在抗洪救灾过程中,许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自发组织起来,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

他们深入灾区,为受灾群众送去温暖和关爱,传递着社会正能量。

二、感恩奋进,重建家园面对灾难,涿州人民没有退缩,而是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投入到重建家园的战斗中。

以下是我对感恩奋进、重建家园的感悟:1.感恩生活,珍惜当下在灾难面前,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宝贵。

我们要感恩生活,珍惜当下,努力工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

2.团结一心,共克时艰面对重建家园的重任,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

我们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为重建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3.勇往直前,战胜困难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

我们要勇往直前,战胜困难,为实现家园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三、感悟生命,关爱他人涿州受灾事件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以下是我对感悟生命、关爱他人的感悟:1.关爱家人,珍惜亲情在灾难面前,家人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河北省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规律分析

河北省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规律分析

河北省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规律分析本文通过对河北省泥石流的分布情况及形成条件的分析,提出泥石流的发育规律主要受构造岩性、地形地貌、降雨、植被覆盖率、人为因素等原因的影响,且具有周期性和间歇性。

标签:河北;泥石流;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引言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大量且急促的地表径流激发、含有大量固体物质、爆发突然、具有很大冲击力的、危害十分严重、破坏力极大的特殊洪流,是河北省山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

根据发育泥石流的流域特征,可将泥石流分为标准型、河谷型、山坡型等三种;根据泥石流的物质组成,可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等三种;根据泥石流性状和成分,可分为粘性、稀性两种;根据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可分为暴雨型、冰川型两种。

河北省的泥石流,由于固相物质相对较少,多为稀性泥石流,多因暴雨激发而形成,以沟蚀为主。

1、泥石流分布情况及形成条件河北省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太行山、燕山中低山地区,在太行山、燕山暴雨中心區尤为发育,其中以承德市、张家口市、石家庄市、唐山市居多。

泥石流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少数为大型,极少数为巨型。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主要概括为物源条件、水源条件、地貌条件等三个方面。

其中物源条件主要是指沟谷山坡中有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如岩石风化物质、第四系残坡积物等;水源条件主要指有足够的水源能够提供动力和物质,可激发泥石流的发生,如大气强降水、冰雪融水等。

同时因采矿、过度开荒砍伐等人为活动破坏造成的水土保持变坏极易在强降雨时形成山洪,激发泥石流;地貌条件主要指有利于泥石流形成和运动的地形地貌等。

2、泥石流发育规律泥石流的形成、发育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岩性、构造、降雨量及降雨强度、植被覆盖率等,而人为因素主要指人为活动强弱及对自然的改造程度等。

2.1 泥石流与构造、岩性的关系。

受构造体系的影响,河北省基底构造活跃,强烈的构造活动加剧了岩体的破碎程度,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固体物质补给。

在地质构造控制下,岩性的结构、抗风化能力、软弱程度等均与泥石流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廊坊防洪评价报告

廊坊防洪评价报告

廊坊防洪评价报告1. 引言廊坊市位于中国北方,是河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

由于其地势较低,容易受到洪水的侵袭。

为了保障城市和居民的安全,廊坊市政府制定了防洪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

本报告将对廊坊市的防洪措施进行评估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2. 现状评估2.1 洪水频发情况根据历史数据分析,廊坊市每年都会遭受洪水的袭击。

尤其在夏季和汛期,洪水相对频繁,给城市的安全带来了威胁。

2.2 抗洪设施建设为了抵御洪水,廊坊市政府已经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抗洪设施的建设。

主要工程包括河道清淤、河堤加固、排水系统完善等方面。

2.3 防洪效果评估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改进,廊坊市的防洪设施已经初见成效。

在近年来的洪水袭击中,相比以前,廊坊市的抗洪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3. 问题分析3.1 设施不足尽管廊坊市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抗洪设施建设,但与城市的发展速度相比,仍然存在一些设施不足的问题。

特别是在一些低洼地区,排水系统的建设还存在短板。

3.2 技术落后在防洪技术方面,廊坊市与其他一些发达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

建议政府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引进先进的防洪技术,提高防洪能力。

3.3 防洪意识薄弱虽然廊坊市政府加大了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防洪意识,但仍然存在一部分居民对防洪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情况。

建议城市政府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防洪意识。

4. 建议改进4.1 设施完善针对存在的设施不足问题,建议廊坊市政府加大投入,强化低洼地区的排水系统建设。

同时,加强对河道清淤、河堤加固等工程的维护和护理。

4.2 技术创新为了提高防洪能力,廊坊市应加强技术研发,引进先进的防洪技术。

可以考虑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防洪技术创新研究。

4.3 加强宣传廊坊市政府需要加大对公众的防洪宣传力度。

可以通过举办防洪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居民的防洪意识和应对能力。

5. 结论廊坊市的防洪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建议廊坊市政府加大对设施建设的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并加强对公众的防洪宣传教育工作。

河北雄安市区受灾情况汇报材料

河北雄安市区受灾情况汇报材料

河北雄安市区受灾情况汇报材料摘要:1.河北雄安市区受灾情况汇报材料概述2.雄安市区受灾的具体情况3.雄安市区受灾原因分析4.雄安市区抗灾措施及成效5.雄安市区未来防灾减灾工作展望正文:河北雄安市区受灾情况汇报材料概述近日,河北雄安市区遭受到了罕见的自然灾害,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为了全面了解灾区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援和灾后重建,我们组织人员对灾区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形成了这份受灾情况汇报材料。

雄安市区受灾的具体情况根据调查,雄安市区受灾情况具体如下:1.房屋损毁:受灾地区共有500 余户居民的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100 余户房屋倒塌。

2.交通设施:受灾地区多条道路因积水、塌方等原因导致中断,严重影响了救援物资的运输以及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

3.基础设施:受灾地区部分电力、供水、通讯设施受损,导致灾区群众生活不便。

4.人员伤亡:截至[[今天日期]],灾害已造成5 人死亡,30 余人受伤。

雄安市区受灾原因分析1.天气原因:近期,雄安市区遭受到了强降雨天气,短时内降雨量较大,导致洪涝、滑坡等灾害。

2.地质条件:受灾地区地势较为陡峭,地质条件复杂,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3.基础设施薄弱: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无法抵御强降雨天气带来的影响。

雄安市区抗灾措施及成效1.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当地政府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救援队伍进行抢险救援。

2.救援物资保障:各级政府及时调配救援物资,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

3.灾后重建工作:政府积极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灾后重建工作,目前,中断的道路已基本恢复通行,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正在逐步修复。

雄安市区未来防灾减灾工作展望1.加强气象监测预警:提高气象监测设备的精度和密度,提高预警能力,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传递给群众。

2.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基础设施抗灾能力。

3.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3.7”河北罕见特大暴雨过程降水演变与中尺度特征分析

“23.7”河北罕见特大暴雨过程降水演变与中尺度特征分析

“23.7”河北罕见特大暴雨过程降水演变与中尺度特征分析杨晓亮;杨敏;金晓青;孙云;梁天;谷欣蕊;闫雪瑾;张珊;张唯【期刊名称】《暴雨灾害》【年(卷),期】2024(43)1【摘要】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受台风“杜苏芮”北上减弱低压影响,河北出现罕见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以下简称“23.7”暴雨过程),其中位于冀南的邢台市梁家庄自动站52 h累积降水量高达1003.4 mm。

利用常规地面与探空资料以及区域自动站资料、雷达拼图与ERA5再分析资料等,对“23.7”暴雨过程的降水演变特征、环流形势与环境条件、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覆盖范围广等特征;台风“杜苏芮”登陆北上后,受500 hPa华北北部“高压坝”阻挡而停滞,河北大部地区整层水汽总量达到其气候平均态的2倍以上,环境大气具有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及一定的对流不稳定能量,以及850 hPa倒槽切变线稳定少动提供的持久辐合抬升条件,使得降水回波长时间维持在河北西南部太行山前和河北中部。

边界层东南风急流伴随台风倒槽向北发展,急流核风速在河北中部超过22 m·s^(-1),大暴雨过程中地形作用明显。

边界层急流影响河北西南部期间,回波强度30~40 dBz、质心高度低于6 km的多个对流单体先后移过梁家庄站上空,造成梁家庄站累计出现24 h的短时强降水;边界层急流北移后,8 m·s^(-1)左右的偏东风使太行山前层积混合云降水回波继续长时间维持造成雨区重叠,是梁家庄站52 h累积降水量超过1000 mm的主要原因。

【总页数】12页(P1-12)【作者】杨晓亮;杨敏;金晓青;孙云;梁天;谷欣蕊;闫雪瑾;张珊;张唯【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雄安大气边界层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河北省气象台;河北省气象行政技术服务中心;河北省沧州市气象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21.1【相关文献】1.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中涡旋暴雨云团的演变特征分析2.北京“7.21”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系统的模拟及演变特征分析3.基于Parsivel降水现象仪资料的郑州“7·20”罕见特大暴雨微物理特征分析4.贺兰山东麓一次罕见特大暴雨雷达演变特征分析5.“5·22”广州西北气流控制下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度学年论文近十年来河北灾害史研究综述院系: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10级历史汉班学生姓名:尤金娜学号:20102105618指导教师:于志勇2012年5月4日近十年来河北灾害研究综述[摘要]:由于河北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生态环境、人文因素等,决定了这一地区是我国沿海地区历史上灾害种类多、危害较集中的地区,也是受灾程度最严重的地区. 于是学者们对于灾害研究近些年来屡见不鲜,本篇综述就近十年来河北灾害的成因、影响,以及防灾减灾措施作一系统的总结梳理。

[关键词]:河北省灾害成因灾害影响救灾减灾措施近十年河北省一直以来的灾害类型主要有:干旱、洪涝、地震、雷电、等等。

这些灾害原因不外乎自然和人为两种,这些灾害给当时的河北以至于全国带来了身心、财产、生产生活等严重的影响。

对于这些灾害,当时人们、政府的应对措施数不胜数,本文拟从近十年的河北灾害研究入手,从灾害原因、灾害影响和人们应对措施加以总结梳理作一综述。

一、灾害原因灾害成因多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说法,自然因素又是多由于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气候,河流,以及生态的破坏而造成。

但是由于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不断扩大,人为因素逐渐成为导致灾害的主要原因。

在自然素因方面,造成灾害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和基本地势、河流、生态的破坏这几点。

在气候方面,河北的气候以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在气候这一点上,邵晓梅[1]学者分析说,河北省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北接蒙占高原,南连黄淮平原,西倚太行山脉,东临渤海.全省面积18. 77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本省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十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十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少雨,冬季寒冷十燥。

全省降水分配不均,各地年内、年际降水相差悬殊。

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所以很容易造成旱涝灾害。

这是从河北省的气候特点分析旱涝灾害的成因。

蔡晓明[2]学者也向我们说明了,河北省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气候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量少,季节分配和地区分布不均匀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频繁旱灾尤为突出。

在生态方面,主要体现在生态的脆弱上。

河北省地形地貌复杂,境内相对高差大,生态灾害类型多样。

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质结构复杂,断裂带发育,地质地震灾害频繁河北山区地带土层薄,成土母质疏松,植被覆盖率较低,生态环境脆弱[3]。

在地形地貌方面,有徐祥德[4]等人均认为地形因素比较明显,河北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燕山——太行山山地由东向西南形成弧形贯穿全省,形成本省的气候屏障.在夏季风盛行时,东南季风受到弧形山脉的阻挡,由于地形对水汽的抬升作用,在山前形成降水中心,蝉房、马兰峪等若干个历史暴雨中心就分布于此地。

因此,山前迎风坡为河北省的多雨带,多暴发性山洪.洪水发生区距地势低平的河北平原非常近,两者海拔相差悬殊,加速了山区洪水向平原的倾泻,威胁京广、京沈及沿线城镇的安全。

以及吴孟恒[5]等学者利用河北省的地形特征向我们说明了河北省雷电灾害的成因河北省地处中纬度沿海与内陆交接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及海滨等地貌类型齐全。

大的地貌中元在分布上排列井然有序,从东北到西南依次为高原、山地和平原。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呈半环形逐级下降。

地势高低相差悬殊。

河北省地处京津冀经济圈,怀抱京津两直辖市,地理位置、经济的区位作用重要,同时河北又是宙电多发区,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及多样性的下垫面决定了各地宙电分布的不均匀性。

魏宣利[6]学者也侧重地形地貌的原因于是向我们介绍了河北省地质灾害的成因,他认为山区地质灾害主要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河北省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61%,亦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近几年调查发现,山区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太行山以变质岩、火成岩为主的中低山区及燕山南部长城南北两侧变质岩、火成岩低山区。

由于上述地区侵蚀剥蚀作用强烈,地势陡峻、沟床坡降较大,多为开口狭窄的“V”形山谷,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

受构造及风化作用影响,岩体裂隙发育破碎严重,风化壳厚达5~20 m。

加之夏季正处于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过于集中,多为暴雨中心,强降雨成为山区灾害的主要触发因素。

而且河北省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境内地质活动强烈、地貌类型复杂,气候分异显著,是地质、地貌灾害灾害频率高、强度大的基础,人类活动强烈,对灾害的防御和对付能力有限是致灾的根本[7]。

王景明[8]等学者在其论文中也侧重强调说明了地质地貌孕灾的环境,河北省是我国北方一个背山面海的省份,地势高差较大,总括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成西北坝上高原和北一中一西部的燕山一军都山一太行山“弧形山地”向东、南部山麓平原、低平原、沿海平原渐次降低的地貌格局。

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历史中,地壳的构造运动不仅奠定了地形的起伏和地貌的基本轮廓,也造就了错综复杂的地质断裂带和基岩的异质性,为地质地貌灾害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并在内营力和外营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东南部季风半湿润区和以风力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的西北部内陆半干早区两大地貌组合区.对地质地貌灾害的区域分异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河流方面,我们都知道海河是河北省第一大河,王桂荣学者就认为河北省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受地形、降水等因素影响,发育了众多河流。

海河是河北省第一大河,流域面积12.46万km3,年径流量为106.3亿m3。

海河水系由漳卫南运河系、子牙河系、大清河系、永定河系和北运河系等5个水系组成。

历史上5个支流在天津附近汇合,然后经海河干流入海,构成一个典型的扇形水系[9]。

由于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海河流域各水系历史上曾普遍存在上大下小的矛盾。

即上游支流繁多,洪水来量大,下游河道狭窄,宣泄能力小,形成由山区向平原的扇状水系和河流汇集的节点如大陆泽、宁晋泊等。

如遇洪水,则在天津、沧州、廊坊等下游低洼地区集中,使这一地势低洼、河流交叉地区成为洪水、沥水汇集涝灾多发地区。

同时,河流从山区进入平原后,河床比降骤减,泥沙大量堆积,在平原形成许多地上河,而且河流由出山口到入海口流程短,一遇洪水和大雨,大堤漫决危险大,所以,河北平原经常遭受洪涝灾害的威胁[10]。

河北省东部和南部为燕山、太行山所环绕的河北平原。

河北平原区地面高程由西向东逐渐下降,山前平原一般为100~50 m,中部平原一般为50~10 m,滨海平原一般在10 m以下。

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地面坡度由山前的2‰~1‰,逐渐过渡到中部的1‰~0.5‰,至滨海平原为0.3‰~0.1‰.南部坡向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北部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中部自西向东倾斜,至天津附近地面高程最低,约3 m左右.平缓的地势再加上由上述三个方向汇集而来的河流,这种形似簸箕状的地面坡度和坡向,就决定了山区洪水涌入平原后的自然流向,加上各行洪河道的流向因素,很容易造成洪水遭遇与洪峰迭加现象.而且在两河汇合处的上游形成许多封闭洼地,河流基本上都是地上河.由于地势低洼,河网密布,本区不仅受本地暴雨影响,还受上游洪水威胁.所以河北平原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是河北省的重洪涝区[11]。

以下这两位学者对于雷电灾害的分析很全面既向我们分析了地形地貌原因还有气候,吴孟恒[12]等学者他们认为河北省地处中纬度沿海与内陆交接地带,南北相差约6个纬度,东西跨越约7个经度,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地、河北平原二大地貌单元。

复杂的地形地貌、气候差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促使雷电灾害发生。

马明[13]等学者也说,宙电灾害的自然孕灾环境是雷暴天气、气候和地理背景等,自然致灾因子是闪电,承灾体一般为人类、财产和自然资源。

雷电灾情和闪电活动的特征是紧密相关的,同时受承载灾体类型影响,雷击具有地域选择性,山地、河流、湖泊、地下水露头处最易遭受雷击,尤其山区地形陡峭多变,对大气有抬升作用,很容易导致对流天气形成,伴随对流天气往往产生雷暴。

这样唐山、秦皇岛沿海区域与燕山山脉交接处,太行山山麓闪电和雷电灾害都较多。

中南部平原虽然闪电密度不是最高的地区,但其经济、技术发达,因其高层建筑众多,电子仪器密集,易受雷电电磁脉冲影响,形成雷灾。

在自然因素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侧重于地形地貌的学者对一些,因为河北省特殊的地理环境。

因此致灾也无可厚非。

在人为因素方面,地质灾害成因研究主要有,贾立海[14]学者向我们简单介绍了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林木植被稀少,覆盖率低,以及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水土流失。

商彦蕊[15]则从地质地貌中分析了发生地裂缝的原因,目前认为有三种:①与地震活动相伴而生;②断层活动在地表土层中发生的地裂缝;③强度开发地下水,地面不均匀沉陷所致。

以及岩溶地质灾害成因,太行山东麓和燕山北麓广泛蕴藏着煤、铁资源,其下发育寒武一奥陶纪灰岩。

该期气候湿热,岩溶发育。

古岩溶地下储水构造大,管道系统互相交织串通,形成独特的岩溶含水结构体,它们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和地震诱发下,形成一系列灾害。

戚国庆,黄润秋[16]等学者论证了泥石流的成因的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潜在因素,而人类不合理活动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泥石流产生的机率和危害程度。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乡村人日不断增长。

在缺乏全面规划和有效管理情况下,很多地方争相侵占沟道。

沟床内修建梯川、沟日处修建房屋;滥伐树木、破坏植被、陡坡开荒、边坡放牧加剧水土流失;随意切坡、开渠筑路和采石、弃渣破坏山体稳定性等,均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条件。

刘劲松[17]等学者分析的人为因素则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来人口倍增,人们为了争取生存空间,不断向河滩和滨海发展,许多群众在河滩和行洪河道内建房、建厂、开辟农田,阻碍了河道的泄洪能力,加剧了洪水灾害的程度。

伴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大量增加。

而同期河北省的自然降水又逐年减少,致使河北省的水资源更加紧张.在许多干旱年份,地水位不断下降,工农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加剧了抗旱斗争的严重性。

徐月卿[18]也认为是由于近些年来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用水量越来越大,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持续下降,并引起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

由于河北省水资源先天不足,再加上用水量过大、水污染等原因,使水资源更加紧缺,干旱年份增多,旱灾加重。

商彦蕊、史陪军[19]向我们论证了人为因素从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以至于生态环境的压力持续增加。

人口素质整体偏低。

伴随人口的增民,河北省资源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生态环境的压力持续增加。

同时在农村许多孩子小学毕业甚至未毕业便辍学文盲、半文盲人数仍在增加人口素质整体偏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全民中仍未普及。

再加上经济发展模式粗放,生态规划难以落实、法制不健全,执法不力,和一些历史遗留原因过去河北省很多地区出现了盲目、过度地“毁林垦荒”、“围湖造田”、“湿地开垦”、“草地农垦”以及“乱采乱挖”、“滥捕滥猎”等行为,致使很多地方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生态灾害频繁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